范文 > 读后感 > 活着余华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3000字2024

活着余华读后感800字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3000字2024。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3000字2024。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余华在1992年写的小说《活着》,对于自诩爱好文学的我来讲,直到二十五年后才读到,我自己都觉得不可si议。作家余华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作品《活着》的热度也是经久不衰,也许是因为余华几部小说的名字,诸如《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太普通没有诗意而被我冷落。看过之后才知道,这种鬼使神差、阴差阳错的错过,都是我的错。

一休息日逛书店,再次看到《活着》傲立书橱,脑海里突然检索到一条信息:女儿看了我写的几篇散文,说过像作家余华的风格。于是就信手拿下一本,加入到购买书册当中。

听说《活着》写得好,真的吗?当日下午,亲自体验。果然爱不释手,忘食废寝。我读书比较慢,不仅看故事情节,有时还在句子段落、文章结构和文学艺术方面进行思考、品味。晚饭没有吃,觉也没有按时睡,一直到深夜,一口气读完。即使一些经典名著或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能够一气呵成读完的也少之又少。《活着》是在极大的情绪波动中读完的,我还真是喜欢余华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与细致又不失幽默描述的写作风格,我在屡屡的会心微笑、不断的叹息拭泪中,读出了真实,读出了残酷,读出了激励,读出了活着的意义。

有人说,人走背运,喝口凉水也塞牙,放屁都砸脚后跟。现实中,有些事情从始至终都不顺,有些人成年累月情绪低落,流年不利,运程不佳。现实中,确实有人遭受的厄运会接踵而至,让人无法喘息。人们经常用祸不单行、接二连三来表达一个人的倒霉程度,但像小说主人公福贵的遭遇,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那叫做步步深入,一以贯之,不留余地。那是完全彻底无情的摧毁!主人公福贵之前是地主家的少爷,风流浪荡,嗜赌成性,终于在一夜间赌光了家业,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战争中从死神眼皮底下躲过,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因病高烧不幸变成了哑巴。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突然成为听不见声音不会说话的聋哑人,已经是很大的不幸,可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家庭负担日渐加重;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们无奈又绝情地要将哑巴女儿送给别人;勤快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凤霞经队长介绍终于与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医院;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去世;女婿二喜在工地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挤成肉饼;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五岁就下地干活,生活十分艰难。苦根生病时,福贵心疼他便煮了半锅豆子让他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了且不说生存的艰辛,仅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几位亲人的陆续离世,就让我们体会到了福贵所承受的命运无情的巨大打击,残忍得让人恐惧。

不知小说主人公福贵的原型是谁,他真的是命运如此悲惨吗?若真的是,作者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描写中,也应该把握一下啊!怎么忍心让读者的心情一步步地坏到底?

每个人都遇到过不顺的事情,但较其生命的长河来讲,是偶然的,暂时的。传统命书上说的大运不济也无非是十年的光景。可对于福贵,基本上就是没有反复的一生。

曾经有一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在我生活中留下了久久的印记。那是我结婚成家后的一个夏天的周日,我借了一辆摩托车,带着妻子回乡下看望老母亲。早早起来,迎着朝阳,驾着清风,和愉快的心情一起出发。刚出城,摩托车就熄火了,没油了。推着摩托车走了一里路,找到了加油站,一身汗水和加油站的汽油味开始污染心情。油加满,刚出加油站,又感觉走不动了,轮胎没气了。再推摩托车两里路,找到修车铺,汗流浃背和路边的灰尘更让心情恶化。一个小时后,轮胎补好了,再次调整心情,出发!还不错,二十公里后,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由于天气热,轮胎粘补处再次开裂。但是,这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路啊。真是人在囧途!这次,不再是一里两里的短距,到前边的县城,还有足足五公里!没有别的办法,继续推吧。如果哭能解决问题,我早就哭起来了。于是,没有对象地骂两句算了。推摩托车可不像推自行车那么省力,推几步就会大喘气。日渐中午,太阳也是出奇的光明,我已经不是出汗,而是晒得流出了油。妻子在后边跟着,早晨出门时化的妆,早已被汗水破坏得面目全非。她看到我已是怒火中烧,终归不敢流露出半句不满。日晒而无风吹,饥渴火热交迫,在几乎虚脱的时候,终于走到临近县城的一家可爱可亲的修车铺,犹如红军到了延安。因长时间无气压的情况下推车,轮胎已经全部烂掉,无法修补,只能买条新内胎换上。但是,这个修车铺并没有这样的内胎,必须到县城专门的门市才能买到。在修车师傅的建议下,我骑着修车铺的自行车飞驰三公里,买了一条新胎。等车修好,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

我们仍然以无比幸福的心情见到了母亲,并把经过高温加工变软的鲜桃递到母亲手中,一扫来时的灰暗,欢声笑语飘满老家院落。

本来还想多停留一会儿,母亲说,看到乌云飘来,恐要下雨。你们还有很远的路,快走吧,免得挨雨淋。在母亲的催促下,我们踏上归程。

果不其然。当我们风驰电掣地行至市郊东岭,马上就要到家时,大大的雨点开始落下。为避免淋湿,我们紧急停车,钻进路边一处空房子里躲雨。雨瞬间变大,可谓倾盆。本来是避雨的,怎么在房子里也感觉到了沉重的雨点?原来,这是一处刚刚新建的房子,预制板房顶上刚刚铺上一层炉灰渣。雨下得太大,冲透了灰渣,带着黑黑的泥污顺着预制板之间的缝隙流了下来。因为太急太快,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时,头上、衣服上已是满满的黑泥。有意穿上我们认为最漂亮的衣服回家,却遭遇了这样的欣赏,真让人哭笑不得。浑身上下已是泥污不堪,还在这里躲避什么?走吧。不如直接让大雨冲刷,洗净身上的泥污,也把今天以来的霉运全部冲洗掉!我们毅然冲出,勇敢地骑行在风雨中。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高尔基描写的海燕。我们超越了海燕。暴风雨已经来了,暴风雨已经很猛烈,我们在暴风雨中高傲地飞翔!

内心骄傲和自嘲交织的结果,是我们俩被冻得浑身筛糠,颤栗不止。到楼下,停下摩托车,两个落汤鸡就往楼上奔跑。我们住在四楼,那是我们温暖的家。快,快,开门。抖动的手摸遍全身,竟然没有找到钥匙。这才想起,给母亲削桃子皮时,与水果刀连在一起的钥匙链忘到了老家。我们忍着寒冷,到了一个亲戚家,换上了亲戚的不太合身的干衣服,总算不再发抖。

要回家住,就必须再回老家拿钥匙。天不好,路又滑,再加上今天霉运连连,如果再骑摩托车回老家,怕再有坏事临头,心生恐惧。还是寻求一个相对安全的办法吧。于是,想到一个朋友,他有一辆北京吉普,让他开车跟我回老家。我来到朋友家,说明情况,朋友很爽快地答应。可是,我们一起出朋友家门时,一条狼狗突然出现,猛地在我的腿上咬了一口。我坐在地上,捂着伤口,心想,今天的厄运进行完了吗?

虽然这一天的倒霉事接二连三地密集而来,但毕竟只是偶然的一天。即使仅是一天,也让我耿耿于怀,猜测不透。福贵的一生,又怎么让我们理解呢?

我只好这样理解:福贵曾经恶性暴露,该遭天谴。但是福贵本命太硬,多次与死神斗争而赢,命大不死。在战争中,身边的人都倒下了,福贵却从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镇压地主恶霸时,赢了他家产的龙二当了他的替死鬼。把福贵的命留下,就是让他接受报应的。正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伤不了你的身,就伤你的心。

如果说福贵还是大地主少爷时吃喝嫖赌,实不为过。食色性也,赌博也是爱好,性情所致。旧社会这些都是光明正大的。但是,让老天看不过去的,是他把别人当牛做马,骑在人身上为非作歹。甚至还动手打亲爹,故意侮辱岳父大人。福贵少爷上学时不走路,骑到长工身上,拍打长工的脑袋让飞奔。到青楼嫖妓,还要像骑在一匹马上一样让胖妓女背着逛街,故意来到岳父家店门前,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问候,大声嚷嚷着向逃窜的丈人请安。让岳父脸面尽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当福贵把家产全部赌输后,虽然他没有破罐破摔彻底堕落下去,而是决心改邪归正,立下了先养一只小鸡,鸡养大变成鹅,鹅养大变成羊,羊养大变成牛,重新发家的豪言壮志,并付出了行动。但是,他原来的那些恶行,已经被老天爷记到了账上。最后,在他得到报应的同时,也兑现了他的愿望,他最终拥有了一头名字也叫福贵的牛。对福贵来讲,真是得意莫猖狂,失意更凄凉。

当然,还有更多方面的感受。

《活着》,通过描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显示了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读过《活着》,我们会觉得运气再差,总比福贵强得多。在那样残忍的境遇下,福贵始终不缺生活的勇气,何况我们。我们从福贵身上获得的安慰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所以,不必怨天尤人,不要灰心伤气。相比较,我们很幸运,我们很幸福。

关于活着的意义,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太哲理了,我还要慢慢地理解,思考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我近年来十分喜爱的一部小说。当读完这本书,合上书页的时候,那些让人或心酸或温暖的细节仍然萦绕在脑海中:年少的有庆献血救人,却被抽干血,当场死亡;富贵亲手埋葬了有庆,瞒着家珍天天到有庆坟上痛哭;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时刻,还大喊儿子苦根的名字;最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着一匹老牛,在田野里孤单地耕种等等,都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活着》讲述了富贵大半生的经历。年轻时,地主少爷富贵嗜赌如命,最终赌光家业,沦为佃户。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身染重病。富贵进城为母亲抓药,在路上被国民党抓壮丁送上战场。枪林弹雨中,富贵侥幸逃生,后来又几番波折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为生病成了哑巴。全国解放后,富贵和妻子家珍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但噩运仍然如影随行。为抢救县长的老婆,医生丧尽天良地抽干有庆的血,导致有庆当场死亡。凤霞嫁给忠厚勤劳的二喜,夫妻恩爱,凤霞在怀孕生产时大出血死亡。家珍身患软骨病,长年卧床,在凤霞死后,她伤心过度,过了不到三个月也去世了。二喜在工地被两排水泥板夹死,身体被挤扁,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七岁的外孙苦根与富贵相依为命,苦根由于过于饥饿,吃了太多豆子被撑死。最终,只剩下年老的富贵,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据说,在创作《活着》之初,余华打算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却总感觉写不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突发灵感,尝试采用第一人称,以富贵自已的口吻来叙述,终于思路大开,顺利完成《活着》。叙述方式的转变在《活着》中无疑是成功的,同时也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阅读《活着》,仿佛亲耳聆听富贵老人讲述自已的故事,原本悲惨的经历,通过富贵老人的感受,所传达给我们的,是满满的善意与温情。正如余华所说:在旁人眼中,富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

评论界把余华迄今为止的创作以时间为界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80年代的作品暴力而血腥, 90年代以后的作品则温情和回归生活的真实。《活着》是余华 90年代以后阶段的代表作。在《活着》中,余华早期作品中对生活怀疑、绝望的处世态度已消解,呈现的是热情与希望的乐观情绪。

《活着》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抒情意味,家珍在富贵被抓壮丁回家后对他说:我也不想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有庆因不愿姐姐凤霞被送人而拒绝上学:他干脆一转身,脚使劲往地上蹬着走进了里屋,进了屋后喊:你打死我,我也不上学 诸如此类。相比于语言的诗意,《活着》的情节并不寡淡。事实上,《活着》是将一个历史阶段里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地浓缩到一个家庭中。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活着》把人物放在土改、大跃进、文革等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小说的立意却并不是渲染社会问题本身,而是着力于表现人性中善的闪光点在灾难面前所闪耀的光芒,这些人性中的闪光点在苦难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余华在《活着》前言中所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当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的时候,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我不由地思索:在失去所有之后,富贵仍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我试图从人生的境界这一角度来寻找答案。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富贵的一生也正经历了这四个层次。年轻时的富贵虽然本性不坏,却放纵欲望,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此时的他尚处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在富贵身上体现的不明显,或许因为他生性淡薄,也或许因为自幼富足,缺少争名夺利的动力,总之,他极少为功利目的采取行动。唯一的一次是在家业败光后,他打算进城开个小铺子,母亲以你爹的坟还在这里为由拒绝,他也就此打消念头,安心作起佃户。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富贵和他家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这个阶段。春生曾是富贵同一战壕的兄弟,解放后当上县长。正是为了救他老婆,有庆被医生抽血致死。得知有庆的死讯,春生多次上门致歉,都被家珍拒绝,家珍也不许富贵收春生的钱,她向富贵怒喊:你儿子就值两百块?但是,当春生在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产生轻生念头时,富贵和家珍却不怕连累,收留他,鼓励他勇敢活下去。家珍终于开口和春生说话: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已的命来还吧。富贵给春生送行时,一再嘱咐他: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春生虽然点头答应,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折磨,上吊死了。家珍知道后十分难受,说:其实有庆的死不能怪春生。富贵一家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因为善良的天性,默默做着对社会有益的事,他们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冯友兰看来,天地境界是最高的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差别是尽人伦人职与尽天伦天职的差别,也是道德与超道德的差别,即于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与于宇宙中做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宇宙分子的差别。或者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他就与宇宙同一,达到了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据说,有一次冯友兰与另一位大哲学家金岳霖偶遇,金岳霖开玩笑地问他,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冯友兰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

富贵是个只读过几年私塾,贫穷又苍老的农民,从学识、地位上自然无法与冯友兰相提并论。但是,富贵在历经坎坷,失去所有亲人,也失去所有的甜蜜与牵挂之后,没有厌世、沉沦,而是快乐地生活着。当年老的富贵在田野里快乐地耕种时,他已经达到了天地境界,因为人的境界与学历、文凭无关,与阅历、悟性、胸怀有关。

在《活着》最后,余华写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 ,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贵唱的,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天地境界不同于宗教信仰,宗教是摒弃爱与热情后归于平静,而天地境界则仍然怀着真炽的爱,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因为有爱,所以勇于担当,坦然承受,也因此能够承受生离与死别之痛,并自觉的把爱放大到天地、宇宙间,实现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绚烂的风景,正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渴望别人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读余华《活着》有感1400字2024


如果说,生存是人的本能使然,那活着便是人性的一种选择。当生活被接踵而至的苦难撕得粉碎,当家庭被死亡彻底摧毁而分崩离析,当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被残酷现实冲击得一片荒凉,那么,活着是多么艰难残忍的选择,如何活着又变得何其沉重而无奈。

《活着》以一个民谣搜集者的视角,冷静客观地讲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惨淡的一生。身为地主家的阔少爷,福贵年轻时过着浪荡奢侈的生活,当他赌博输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身患重病去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也患病离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吃多了豆子被活活撑死,只剩一头老牛和陪伴他,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活着。余华用一贯的冷静和节制描绘了福贵从拥有早期富贵闲逸生活的上层社会如何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迁,一步步跌落到社会最底层,最终食不果腹家破人亡。整部小说平实安静地叙说了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普通人戏剧跌宕的一生,福贵老人仿佛就在眼前,淡淡地讲述他苦难漫长的一生,一种说不出的悲悯和心酸袭来,让人唏嘘命运的无常反复。

当读到有庆长跑得了第一,凤霞嫁给二喜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我喜极而泣,由衷地替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幸福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噩运一次次光顾这个濒临毁灭的家庭,发出死亡的召唤。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致死,家珍大受打击,变得神志不清,后来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她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在冰冷的社会现实还有死亡面前,对于生命的渴求显得弥足珍贵,遥不可及,家珍朴素的愿望没能实现,非但如此,接踵而至的苦难似乎不断透支这个家庭短暂的幸福和快乐,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女婿二喜做工时意外而亡,外孙苦根被喂多了豆子活活撑死接二连三的毁灭性打击让我们目瞪口呆,错愕不已,一个人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承受这样亲人一个个离开,白发人送完所有黑发人的残忍,而独自存活下来。福贵做到了,他是生活的勇士。在他年迈的时候,仍然带着老黄牛用力的犁地,把家珍、有庆、凤霞、二喜和苦根所有人的名字都喊出来,让老牛以为它不是独自在干活而偷懒,其实他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就是因为家珍他们都离开了,所以才要更好的活着,为了家珍,为了有庆,为了凤霞,为了二喜,为了苦根,为了所有想活着而不能活着的人。

有人说《活着》这本书过于消极,福贵浪子回头之后,一直辛勤耕耘,勤勉知足,却最终事与愿违,结局悲惨,这难道不是跟我们所倡导追求的理想信念相悖吗?其实不尽然,《活着》它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也正是一个从年轻到年迈的生命之路。从民国末年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新时代。福贵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荡气回肠和恢弘壮阔的五十年,他这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是时代的缩影,打上了浓重的时代烙印。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好好活着,努力活下去,并不去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活着》的写作缘于作者余华听到的美国民歌《老黑奴》,他因为深受感动,于是他决定写下这样一篇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真正的活着不会因为你的抗争,你的努力,而变得几近美好,但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却是永恒的财富。无论是老黑奴还是福贵,都在遭受亲人相继离世的打击和痛苦后,选择继续坚强乐观的活下去,我们无从知晓是什么样的理由在支撑着他们生存下去,也许是因为那头老牛,也许是房门前的亲人的坟墓,也许是那么多年痛苦而又幸福的回忆,总之,他们选择活着。纵观福贵的一生,看似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暮年的他能够平和安详地和一个陌生人述说自己的一生,已经淡然接受了命运给与他的所有好与坏的馈赠。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像富贵一样看似麻木却又倔强的活着,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意。

余华活着读后感


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阅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刚开始,我以为是余华自己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入主题,讲述活着的意义。心里怀疑这本书的可看xing。带着复杂的心情,我随着余华走入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xing,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作弄人,这样令人无法捉摸,令人尴尬、无奈、痛苦。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星辰ww)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在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困顿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作为一名在儿子十六岁时就遭遇车祸失去父亲的母亲必须要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要坚强面对一切将孩子抚养chengren。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最真挚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师爱鼓励孩子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孩子们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父母健在的女儿要像父母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子女长大那样尽孝,让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不给自己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生遗憾!

从《活着》这部小说中让我认识到: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们也应该树立像福贵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

诚然,我们要感谢祖国的培育,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自然,我们的孝敬,我们的感恩,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更重要的是应付诸行动。如此,我们的生活必然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必然会更加和谐。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