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怎么写检讨书原因对策 > 导航 > 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怎么写检讨书原因对策

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在职场上,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是时候开始准备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了。工作计划,是我们在工作时的必经之路。好的工作计划模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
竹山县科协是县委、县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我县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把科协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为科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科协各项工作开展地扎实有效。由于受历史、体制、人员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我县科协的现状和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应值得大家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关于我县科协发展不足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原因版权所有
(一)组织结构松散,联系不够紧密
一是科协事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县科协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制度、措施,工作基本处于一个“上级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想起什么,就干什么”的状况,难以形成特色、形成合力,难以扩大影响。科协的社会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主要是参政议政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县级有关经济、开发、建设决策前后,县科协均未能参予意见。二是科协开展活动难度较大。由于受体制、经费、手段等原因,科技人员不能够被很好地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难度较大。三是科协上下级联系不紧密。上下级科协之间都以虚线相连,关系不够紧密,既无财(经费)上的联系,也无人(人事)上的联系,造成了科协工作上下级之间压力不够,权威不足。四是科协与学会之间联系较虚。科协与学会名誉上是上下级,而实际上学会行政登记主管为民政局、业务主管在各局,人、财、物和科协全无关系,科协对于学会就象是一个挤进去的“第三者”,关系非常别扭。五是科协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关系很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早应是科协组织和发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协在这方面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却越来越小,事实上,有好多叫得出的品牌如农村专业协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声名鹊起,首功应是科协,但后来却很少有人知道。科协在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几大主要的支持保护措施中毫无作为。六是科协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很虚。“维权”不得力,“呼声”呼不灵。科技工作者一些基本需求——如评个职称、搞个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科协都不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其它困难科协更是爱莫能助。很少有科技工作者与科协主动联系,更谈不上有“家”的感觉。“家”没有真正建起来。当科技人员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科协,因为他们知道科协解决问题很难。
(二)人员构成疲弱,工作动力不足
一是人员编制数量偏少。从我县科协情况来看,县科协在编在岗工作人员只有6人,行政编制仅有3个,这也仅仅限于领导职数,事业编制仅有2个,编制严重缺少,形成没有事实上的科协专职工作人员,这和科协作为科普主力军的地位不相适应。二是领导班子成员结构不尽合理。县科协领导班子成员中,2名为40多岁,虽然县委在年初通过公开招考为县科协选配了一名30岁以下的副主席,但30—40岁之间的却没有,老中青搭配不尽合理,事业守成有余,开拓不足。三是人员思想比较“疲”。一直以来县科协形象都不被人们看好,近几年来,调入科协的同志大部分是从乡镇领导岗位上转过来的,大部分调入科协的同志都不是主动要求而来,在思想上存在消极情绪,心里有失落感,认为没有什么希望,也不求有什么作为,有穷过日子,安守摊子的思想。四是人员素质较“弱”。由于科协的人事安排从某个层面上说成了党委、政府平衡人事关系的一个棋子。排到科协工作的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不是不得力的,就是把科协作为跳板来过渡的。也就是说年纪较大的来养老,年纪轻的来过渡,年富力强的不是身体有问题,就是其他方面有问题。五是科协机关工作环境较差。目前,科协仍然与科技馆合署办公,周边环境和办公条件都不尽如人意,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条件比较简陋、艰苦、落后,各种硬件、软件都不达标,各项福利待遇也得不到应有的落实,造成在县科协工作名不正、言不顺,理不直、气不壮,使之缺乏活力和后劲。
(三)、科普经费不足,工作手段单一
近年来,科协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普经费有了较快增长,科普设备投入上也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和其它部门经费的增长速度却严重滞后,甚至是倒退。80年代中期我县科协科普经费就有近万元。科协有电视机、电影放映机、发电机、科普宣传车,那时的科协和县属其它单位比办公条件并不差,科普宣传车比其它单位的吉普车还略显高档。但时至今日,县科协是除了一幢楼、几个人、几间办公室和几张陈旧的办公桌外,已是一无所有,科普经费离上级要求相距甚远,历年陈欠的科普经费也无法返还。就连现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科普资源——科技馆设备老化、陈旧。作为科普工作主力军的科协,开展科普工作只能停留在“走过场”式的科普展览,“跟班”式的

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第2页

“科技活动周”和“蜻蜓点水”般送科技下乡等单一的形式上。这些形式已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普工作的需要。我县17个乡镇,大部分乡镇尚未具备vcd和播音设备等基本的科普设施,95的村没有科普报纸,50的乡镇没有宣传窗和图书室。县里也没有固定的科技场所。由于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基层科普工作手段单一、覆盖面窄,每年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仍然延用几十年来的摆摊设点等服务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作用不大。再则,基层科协组织由于自身的属性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四主一家”作用,发展严重不平衡。目前仅仅只发挥了“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而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民间技术交流、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职能未能充分发挥。此外,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造成我县城镇化建设规模小,速度慢,造成了我县科普工作侧重于农村科普,城镇科普工作起步迟,发展极不平衡。一谈到科普工作,就是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培训工作,对科普进社区方面的工作缺乏经验,更缺乏相应的重视。
(四)、科协地位偏低,自身发展有限
一是政治地位偏低。目前县科协行政编只有3个,也仅仅限于领导职数,其它均为事业编制,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科协专职负责人也没有被列为县人大或政协委员、常委,下辖的17个乡镇科协中没有配备专职科协工作人员,大多数由乡镇干部兼任,工作热情不高,致使驻乡驻村科协队伍极不稳定。工作人员少成了制约我县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经济地位偏低。科协组织的经费来源有限,基层科协的经济能力更是脆弱。除了财政拨款,能争取到的社会捐助、自我创收的很少。全县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县财政每年拨给的科普专项经费,此外没有其它任何来源。过年县财政每年仅仅拔付5万元科普经费,而今年科普经费达到最高也仅有15.6万元(含科技馆建设改造经费),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由于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极需资金扶持的项目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冲淡了对县科普事业的经济扶持力度。乡镇科协和县级学(协)会基本上没有经费。由于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普工作的开展。三是科协自身发展有限。由于科协是科技群团非政府组织,相对于党政部门而言,是弱势群体。由于科协组织自身性质的局限,更囿于人员和经费的限制,导致科协组织自身能力有限。基层科协既无钱又无权,主要依靠科协工作者自身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发挥科协的组织、协调作用来开展科普工作。在基层科协组织中,真正懂业务人并不多,更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知识更新慢,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另外县级学会很少开展活动,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二、对策及其建议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协工作的重视。要充分认识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科协肩负着向广大科技工作者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的责任,对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稳定科技工作者队伍,调动科技工作者,为推进“科教兴县”进程服务的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认识科协工作对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协工作是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开展旨在促进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科学决策、科技人员成才的学术交流、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服务等活动,将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要充分认识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力军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科协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计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出建议。”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要定期听取科协工作汇报,研究科协工作,及时解决科协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县财政要拔付专项经费,用于每年至少要召开的1至2次科技工作者座谈会。要支持科协开展各项活动。支持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学术交流和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活动,以及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活动。要加强科协的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干部”四化”要求和人民团体的特点,选配好科协领导班子,人大、政协常委候选人提名,应考虑符合条件的科协负责人,以便发挥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三是要进一步为科协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加强科协的基层组织建设。乡镇、社区已成立科协组织的应配备精干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尚未成立科协组织的企事业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科技人员较多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组建科协组织。确保科协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科协组织活动经费。《湖北省科学技术协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科普经费投入应在各级区域人口平均0.10元的基础上,年实际递增幅度不低于10%”。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新世纪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科普运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大科协体制和用人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一套权威高效的科普运转体系,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并且能干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真正担负起科普工作主力军的职责,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树立科协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是搞活科协上下级之间关系,树立上级科协权威性。上级科协组织作为领导者要树立起权威性,要能为下级科协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科协工作能真正列入到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要有硬性考核指标和量化标准,对县科协在人事任免上有建议权。二要能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下级科协以支持。如建科技馆、科普画廊等。二是改善科协与学(协)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有约束力和推动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关系,使科协成为学(协)会真正强有力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三是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在新的形势下赋予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如在论文发表、职称评定、政治待遇等方面能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普工作队伍。这是县级科协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只有当科协拥有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科协工作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特别是科协主要领导的配备,一定要坚持群团用人特点,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推举有专业特长、具备较高政治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并且热爱科普工作的人为候选人,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选举产生,彻底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式的组织版权所有任命,只有这样科协工作才能形成新的思路,展现新的活力,树立新的形象。
(三)、积极主动,求真务实
一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科普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科技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科普法》赋予科协是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充分体现了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县级科协要充分利用《科普法》的学习宣传,巩固自身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地位。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弘扬科学精神,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的开展来影响带动社会各界对科普工作支持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与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立足现实,积极创新。县级科协要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和文化发展这一中心,立足于县域实情,充分发挥科协现有财力、物力功效,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为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三要突出工作重点。围绕当地工作重点,大力开展科技宣传,实用科技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科技文化素质,要以科技引导农民实现增产增收,通过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才能发挥科技工作的实效。要向上级部门推荐一批在科普工作中的先进基层组织和个人,发挥他们在科普中的主力军作用,实行典型引路,做到以身边的事例教育和激励人,调动各级科普工作组织和人员的积极性。要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先模作用,宣传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经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四要建立科普工作长效机制。科普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以防止一阵风、运动式的作风,避免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送科技下乡时搞一阵,平时放在一边的作法,要把科普宣传与计划生育、教育教学、农业农村等平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平常工作中发挥科协组织的影响力。要注重传统科普手段与现代科普手段的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开展科普工作的氛围。五要大力支持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开展学术活动。各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要为学会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活动经费按所在单位科技人员数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列入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计划。财政、税务、物价、工商、审计、民政、城建等部门,对科协所属学会从事的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活动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六要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广泛宣传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设各种专栏、专版、网站、网页,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的业绩和良好精神风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氛围。大力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县科协要尽快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积极举荐科技人才。认真组织好全县科技人员表彰大会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要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科技人员和积极分子政策,有关部门和领导要重视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呼声和建议,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作者系县科协副主席)

FwR816.coM编辑精选

农村低保现状问题及建议对策


农村低保现状问题及建议对策


近日我就农村低保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村低保现状

1、基本情况20xx年我们把农村低保标准800元,并在一年内进行两次调整,从年初的..户、..人扩大到..户、..人,年发放低保金..万元,在全市农村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xx年,按照省、市要求,年初我们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去年,我们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将不具备低保资格的农村..户..人,全部退出低保范围。20xx年,共为农村低保..户、..人,发放保障金..万元。下半年,农村低保标准由..元提高到..元,人均补差额由..元提高到..元。真正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2、工作情况。为了使我市低保政策落到实处,各镇低保评审小组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严把“四关”。即:严把申报关。凡申报农村低保,必须以家庭为单位,按规定的范围和条件执行;严把公示关。要求上报镇政府前进行第一次公示,市民政部门审批后还要进行第二次公示,在公示中必须公开户名、家庭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救助金额内容,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把审核关。对村级上报的低偿救助人数进行认真复核、严格认定,每季度,统一由市民政部门白日做梦低保名册,经市财政部门复核确认后向各镇财政分局拨付资金,由各镇财政分局拨款到各镇信用联社,再由各信用联社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农村低保存在问本文 题

1、保障指标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由于保障金的大部分是由省级补助,省里确定给我市的农村低保人数与实际绝对贫困人口有较大差异,由于贫困面大,需要救助的人员多,难以达到应保尽保。

2、低保家庭收入难以界定。由于收入多元化,受保家庭的隐性收入难以跟踪测算,部分家庭没有如实提供其收入状况,给低保工作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低保对象多是自谋职业者,收入不稳定,变化大,难以核定。因此,是否属“应保”范围很难把握。

3、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市级低保中心只有只4名工作人员,各镇大部分只有一个民政助理员。没有从事低保工作的专职人员,并且工作手段落后,力量薄弱,影响了入户调查、核实、公示、上报等基础性工作的落实。

4、低保工作管理不规范。有的地方农村群众受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思想影响,要求平均分配,出现竞争参保,甚至无理取闹的现象,给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三、建设及对策

1、加强动态管理。要加大检查复查力度,不断调整低保对象和享受金额,使低保对象真正做到有进有出,有升有降,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建议上级加大对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比例。

2、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部分农村平均主义思想严重的问题,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重点将那些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年老体弱致贫、因丧失劳动能力致贫、因生存条件恶劣长期贫困的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3、健全低保制度。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具体操作中灵活运用政策。如对一些特殊的地方可突破以家庭为单位全体家庭成员参保的规定,每户保障其中一人或几人,以便达到相对平衡、缓和矛盾、确保稳定的目的。

4、规范低保程序。加强对农民尤其是村干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优亲厚友现象。

5、设立低保员。随着民政工作范围的拓展及工作任务的增大,建议参照农业等部门的做法,在村委会一级设立代保联络员。
农村低保现状问题及建议对策

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市西部,辖3镇7乡1个国营农场,118个村居委会1633村民小组。现有国土面积3208平方公里,有耕地542978亩。20xx年末总户数80406户,其中农业户数72440户,占总户数的90.1%,总人口336189人,农业人口308518人,占总人口的91.77%。20xx年农民人均总收入4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元。受现有金融体制和相关政策的局限,农民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难题。当前为我县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只对企业、团体提供服务,不为农民个人贷款。为农民个人提供贷款服务的就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xx年底,农行发放惠农卡6411张,发放小额贷款3497万元(其中甘蔗种植3297万元、茶叶种植200万元);有46344户农户在信用社贷款,贷款总额13428万元。
二、农民贷款难的原因
(一)从金融机构本身分析
自从1996年以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全面撤出××,独家经营的农业银行也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将营业网点撤并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段,并将农行资金以农业为主转向了工商业并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城镇。农村信用社便顺理成章成了农村金融主力军。那么,农民能否从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信用社的意愿和行为。
1997年人民银行颁发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性质的表述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一定义体现了国际通行的金融原则,即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再加上一个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就完整了。这一定义同时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主要为社员服务。这是合作制的初衷,也是合作制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根本区别所在。《规定》还要求农村信用社“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这与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经营没有冲突。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相对独立运作时间短,积累的成功经验并不多,加之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受地方意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与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差距较大,地方色彩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存在,“商业化”倾向也日益明显,离“农民自己的银行”还十分遥远。出现农民贷款难的局面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
1、资金筹措困难。尽管脱钩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快,存贷规模有效扩张,20xx年存款余额达到42214万元,发放涉农贷款13428万元,发放惠农资金7112户3765万元,为新农本文 村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但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在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只有申请支农再贷款解决供求矛盾。然而,由于支农再贷款期限短(6个月至1年),逾期罚息过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支付问题。
2、农村信用社服务难以到位。除了前面提到的由于主观上缺乏利益驱动外,服务半径过大,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导致我县农村信用社服务难以到位,也是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县城外,我县平均300平方公里左右才有一家信用社机构,服务半径一般在40公里左右,其中一个乡已没有信用社,最远的村寨距信用社达60多公里,加之信用社业务量大,员工少,办理存款业务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老百姓对信用社的认识理解不多,有的农民总认为与信用社的人不熟就贷不到款,因此不愿主动与信用社打交道。
(二)从农民自身原因分析
1、农户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在我县,由于广大农户受长期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不高的影响,很多农民都不愿意和国家正规的金融机构打交道。使得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贷款问题的思想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深蒂固。许多村民的中小额借贷款项都不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而向亲戚朋友借款。
与此同时,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农民渴望致富却找不到好的项目。所需资金仅限于采购农资等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有的惠农贷款名额只被机关干部贷走挪作它用。
2、服务客体的信贷意识低,反弹作用力弱。由于受传统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户信用意识低,重贷轻还现象突出。据统计,20xx年以来,全县不良贷款率曾高达23.39%,20xx仍有9.12%。一部分信贷资金到农民手中就打了“水上漂”,造成了金融部门难贷款,农民贷款难的现象。
3、缺乏抵押物和担保,难以向信用社借到贷款。信用社为了防范贷款风险,农民贷款需要存款或房地产抵押,甚至惠农资金也要正式机关干部作担保,这无疑为广大农民群众设了一个高高的门槛。
三、对策

农民贷款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第2页

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信用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合作制道路
如果把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信用社合作化运动称为中国合作金融的“第一次革命”,那么,1997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的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工作应是“第二次革命”。尽管广大农民没有真正发动起来,但是,当局的目标选择是正确的。实践证明,继续维持农村信用社官办性质是不现实的,走合作制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培育他们的合作理念,使民主管理组织真正能够履行应有的职责。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职工也要加强教育培训,逐步消除“内部人控制现象”,接受外部社员的监督,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
(二)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农村信用社组织的合理布局
由于信用社服务半径过大,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信用社宣传、服务均无法到位,留下死角,多数农户从未与信用社打过交道,不了解信用社。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机构应因地制宜重新布局,以最大限度满足辖区内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原则,在此原则下再考虑测算局部盈亏问题。
(三)按政策要求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补充信贷缺口资金
支农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实行低利率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货币政策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支持和引导农村信用社通过扩大对农民的贷款投入,既支持农民增产增收,又支持农村信用社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改善经营状况,达到支持农村、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最近,中央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发放、管理又作出新的要求,要求各信用社正确认识支农再贷款的作用和目的,认真把握支农再贷款投向,进一步改进支农再贷款期限管理,加强支农再贷款规范化和科学管理,支持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这无疑为农民贷款又注入了一份希望。
(四)强化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客体的信贷意识
针对部分农民信贷意识低的实际,各级政府及金融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借鉴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按照入世面临的新要求完善信贷条规,增强信贷条规的约束力。只有增强服务客体的信贷意识,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村金融难贷款的问题。
(五)促进农村金融主体多样化,建立农业保险机制来降低贷款风险
众所周知,由于农业的低效产业属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农业信贷的高风险、低效益,必然使农业信贷业务与农业银行的商业银行性质相矛盾,从而使农业银行越来越将业务重心移至风险小、收益高的非农金融领域。应该进一步明确农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改革应该是有限度的商业化。农业银行应更多为农村地区提供农业贷款,与农村信用社一起担负起农村金融建设的重任,促进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
在形成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来增强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还款能力,从而降低贷款风险,增强其贷款热情,消除贷款银行的后顾之忧。农业保险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系数,农民的违约风险也大大降低了,这样农村金融机构“惜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得到缓解。
(六)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推广贷款抵押的有益途径
应积极推广浙江苍南建立“农民金融档案”、宁夏同心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有益尝试,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可以将农民手中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甚至机械器具、牛、羊、猪等都纳入抵押范围,从而保证农民的融资需要,消除信用社惧贷心理。针对我的现实情况,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农村贷款评估机构。

供水公司发展现状打算及建议


供水公司发展现状打算及建议

一、供水公司发展状况

我县供水公司自1983年成立以来,担负着县城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新城区目前已建成日供水5000吨水厂一座,供水井7眼,均采用地下水为水源,实行水质净化,二级加压供水;老城区源水井4眼,日设计供水能力6000吨,采取直供方式供水。共铺设DN100以上供水管网65公里。2003年在新区实行24小时供水,近几年老城区部分区域逐步实现24小时供水。公司现有职工212人,固定资产1000万元。多年来,在水源可靠率低、工艺技术落后、管网设备严重老化、输配水能力不足、水价背离价值,企业处于诸多不利情况下,公司以实现现代化、生产经营专业化为发展格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增收为目标,确保安全供水,优质服务于社会。

随着城区框架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区供水面临着严峻考验,供水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及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经营亏损严重,带来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使公司失去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后劲,物价上涨、电价上调、深水井投入运行、24小时供水,大幅度地提高了供水成本,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企业正常供水已无法保障。

1、水源地情况

我县城区供水历年来就没有一个可靠的水源地,地质水文情况不明,部分生产井出现单井出水量小,水质不合格,涌沙等情况,而在短时间内提前报废。供水单位年年打井,而城区供水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按照城市建设规划规定,在正确处理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时,应妥善选择保证城市需求的水源地,并首先对水源地的地质结构、储水量、水质、允许开采量和环境对水源影响等方面进行勘察,以便建立一套科学的数字模式,满足水源地有足够的水资源,供**乡建设多方面综合平衡利用。

2、饮水安全情况

为确保全县人民饮水安全,供水公司对源水井进行了全面普查,发现个别区域源水井理化指标超标,现停用不合格源水井2眼,增打400米深水井4眼,改善了新城区饮水安全。但老城区管网末梢水质异常。

3、供水管网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城区尤其是老城区供水管网已经运行二十多年,超期服役的管网锈蚀严重,跑冒滴漏日益加重,地下管网已基本到了报废程度,致使城区部分区域水质、水压无法保证。

4、户表改造问题

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行"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抄表到户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了公司对管网的维护费用,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5、自备井问题

自备井用户不遵循城市供水管网管理,关闭后又重新启用自备井。虽然县政府加大了关闭自备井的力度,但阻力很大,困难重重,缺少长效管理机制。管网区域内自备井的使用,使设备空运转率提高,加大供水企业运转费用。

二、工作打算

1、2014年底前老城区管网全部改造,()引用新城区水源供水,实现24小时供水,彻底改善老城区水质现状。

2、确保安全稳定地向全县供水。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让用户喝上放心水,保证**县今后发展所需用水。

3、继续加强供水设施的建设。根据我县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改造相应道路的供水管网,加强对现有管网的维护与维修,抢修及时率达到100%,将管网漏失率控制在20%。

我县供水企业运行现状已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保障供水已举步维艰。因此,特呼吁各级领导给以关心、关注,为发展我县的供水事业,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全县人民的用水需求和用水安全。

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水族自治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水族自治县农业局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处东经107044′47″—108014′10″,北纬25030′55″—26010′50″之间,北接都匀市与丹寨县,东靠雷山县、榕江县,西邻独山县,南连荔波县,土地总面积2431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143个村民组。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31.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水族人口占65%,占全国水族人口的50%以上。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县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面斜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峰丛、槽谷、洼地、地下暗河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明显,属中山、低山地貌类型,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最高为西部的更顶山,海拔1665.5米,最低是坝街乡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303米,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土地资源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4.7万亩(土地详查数),其中:水田面积29.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7%,旱地面积1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2%,耕地分布广而散,较为破碎。同时,因干旱、洪涝、瘦瘠、砂漏、冷浸等原因引起的中低产田面积21.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53%;

3、气候资源

本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使县境内有显著的山地亚热带气候特点,地域间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显。日照平均为1100小时,其中4—8月日照时数达600小时,占全年的50%以上。年均温为18℃,极端最高温39.8℃,极端最低温零下7.5℃,平均无霜期328天,≥10℃积温为5644.5℃。平均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5—10月降水量为1000毫米,占全年的70%以上。

4、森林资源

境内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等500余个树种和部分珍稀林木与名贵中草药材,现有林地1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50万m3,年可提供商品材5万m3,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形成了较好的生态系统;

5、水能资源

境内共有都柳江、漳江等大小河流42条,河流总长906.6公里,水能发电理论储量25万千瓦。

6、矿产资源

全县已探明的矿源有18种,其中:金、锑、汞、煤、铅锌、硫铁矿、石灰石等资源储量较多,开采潜力较大;

7、旅游资源

境内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月亮山等生态自然保护区,有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别具特色;

8、农特产品资源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境内盛产颇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如:九阡酒、麻竹笋、优质香米、皱皮辣椒、九阡李、脐橙等农副产品,品质纯正,享有盛名。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战略部署及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围绕“三个基本”和“五个目标”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0.5%,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9亿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xx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656万元,年均增长18.l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9万元,年均增长33.08%。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发展支撑条件逐步趋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纵二横”主干公路网建成,改扩建了**至丹寨、**至都匀小围寨、**至榕江、**至荔波、水龙至荔波尧棒、大河至独山基长、杨勇关至普安等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85%的村通简易公路。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石龙过江水库,重点治理了比寨、板奇等病险水库,建成了一批蓄水池,解决了农村7.5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县城防洪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主干道、河滨南路、龙嘴角大桥、橡胶坝大桥等工程。

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第2页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迈出重要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60∶11∶29调整为20xx年48.8∶18.5∶32.7。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畜牧大县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引进和建成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成为拉动服务业务发展的增长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基”教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共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7.7%。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20xx年下降到10‰。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了1099户/4600人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xx年的7.06万人下降到20xx年的3.52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3.47万人下降到7.17万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比20xx年增加600元。促进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累计解决城乡就业2500人(次),农村劳务输出12576人(次),城镇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三、农村贫困状况

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经1998年省、州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全县面上基本越过了低水平温饱平线目标,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整体素质较差,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到20xx年底,全县还有两个极贫乡、186个贫困村;40个村未通公路,7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177个村未通程控电话,232个村未建有综合服务室,13.53万人18.7万头(匹)存在饮水困难。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7.19万人,需长期救助的近0.8万人,需异地移民搬迁的0.77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和重点林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才馈乏,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章

第一节“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工作主要成效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加快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和依靠全县农业战线职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五”农业各项经济目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粮食总产量由“九五”期末的8.2万吨增加到9.4万吨,增14.6%,年均递增2.5%;

2、人均占有粮由“九五”期末的286.8公斤增加到311.4公斤,增加24.6公斤,增长8.6%;

3、种植业总产值由“九五”期末的21972万元增至23622万元,增加1650万元,增长7.5%;

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期末的1055元增至1650元,增加600元,增长56.87%,年均递增9.46%。其中来自种植业收入586元,增加62元,增长11.8%。

5、推广杂交水稻品种40个,增长4倍,推广杂交玉米品种30个,增长4.5倍,两杂推广率达95%以上,比“九五”期间增近二十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2%,增加23个百分点;

6、平衡配方施肥累计完成69万亩,增长17%,种植绿肥12.35万亩,增长31.5%;

7、农作物综防统治面积达82%,病虫害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2%。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xx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20xx年的60∶11∶29调整为48∶15∶37,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高。

2、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以来,得到贵州省科技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三年项目总投资47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75万元。累计完成建设规模11500亩,种植种类为茄果类、早玉米、马铃薯、早熟苔蒜等。采取“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实施责任到人。项目涉及9个乡镇,40多个村10000多户,其中贫困户为8000多户,占总实施户的80%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1865万公斤,创产值2109万元,项目农户户均种菜增收20xx多元,人均增收400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县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扩大脱贫面。

(2)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项目顺利进展。在廷牌镇和周覃镇实施的无公害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示范面积0.5万亩,带动农户种植1万亩。其中大白菜种植示范0.25万亩,核心示范面积403亩。经对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种植一季白菜(403亩)可提供无公害商品蔬菜61.98万公斤,实现产值55.76万元,投入产出比1∶3.34,实现纯收入44.45万元,户均增收1120.39元,人均增收248.98元(与同期水稻相比)。

(3)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全县21个乡镇累计种植马铃薯9.9万亩,其中脱毒种近7万亩,加工型马铃署高产示范栽培完成1.5万亩。据各点实测验收,最高亩产量为2625公斤,最低为1128公斤,平均亩产量为1516公斤,经分级分类,商品率达78%,亩产值为827元,投入产出比为1∶2.36。高产栽培示范项目总产值为1240万元,为示范农户带来714万元纯收入,户均增收413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小麦、油菜等作物,示范效果明显。

(4)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项目效果显著。九阡李、脐橙、葡萄、甜茶等产品为我县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区域优势,20xx年新增种植九阡李3000亩,脐橙面积近500亩,葡萄20xx亩,甜茶1000亩,全县水果、茶叶面积40000多亩,每年新增挂果面积20xx多亩。特色果(茶)种植已逐步形成规模,成了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

(三)抓好生态农业示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沼气建设任务5200口,分布在全县二十一个乡镇实施;在全县7个乡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6400人次。全县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工共49人,乡级服务网点14个,服务面达到56个村4600户。新建生态示范村八个,分别为交梨乡大坪村;三合镇三郎村;周覃镇板村光、拉近村、播花村、三江村;大河镇营寨村、龙场村。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筹资办法,生态示范村共建成沼气池1115口,“三改”756户。

在搞好沼气建设的同时,结合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5181项目,完成了5所小学校舍的维修,建成了3所农业培训中心,建成水池111处,解决了28263人、23313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态示范村已显现出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农业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根据国务院、省、州的安排和部署,依法组建了农业局法制股和县农业执法大队,招录了8名执法人员。加强对农资市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抗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年来,加强对全县21个乡镇43个育苗生产单位实施基地检疫管理,产地检疫面积27651亩;检疫检查种子139万公斤;开展有害生物普查面积37.2万亩;抽查农药标签327个;开展种子市场检查460余场次,检查“两杂”良种经营点485个次,蔬菜种子经营点536个次,没收未审定“两杂”种子1000余公斤。组织了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的行政执法大检查,开展以种子、肥料、农药等为重点的打假治理工作,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802人,开展常规和专项联合行动20场次,检查各类经营户422户(点),查获甲胺磷、氧乐果、毒鼠强等国家禁售、禁用以及假冒伪劣产品188公斤,价值5740元。有力地打击了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害农产品的行为。

同时,加强对剧毒鼠药的管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知》及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联合下发的《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兽)药的公告》。广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资料320xx份。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资打假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行动。

(五)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坚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从领导和制度上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有21083个学生享受教科书免费,减免金额为98.18万元。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涉农收费项目“公示制”,270个村实行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订阅费用全部控制在400元/年以下。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对农户给予0.1元/公斤的粮食补贴和30%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扶贫等部门加大对全县一类贫困乡、村种、养殖业以及基础设施方面帮扶力度,使1.1万户农民受益,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建立健全土地延包方案登记上报制度,按照农业部要求,为遗失土地延包证农户补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六)培育农产品流通组织,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组织实施“生态、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理顺产销关系,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运营机制,从资金和政策上对农产品种植与销售中介组织给予鼓励和扶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联系协调,帮助农民与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牵线搭桥,推广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订单面积达到2.6万亩,引导培育农业中介组织11个,新增入会农户1235户,带动农户5190户,被带动农户增收50.1万元。

按照农业厅部署,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证工作。已获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000亩;认定为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4000亩,20xx年,已有大蒜、番茄、辣椒、甜玉米等四个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葡萄、马铃薯农产品也已通过检测;20xx年3月,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县稻米进行检测,质量安全指标合格。

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控制,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农户进行无害化生产。加大农残和亚硝酸盐检测力度,共抽检蔬菜样品1432个,农药超标率为2%,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检测水果样品385个,农药超标率为15%,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蔬菜、水果亚硝酸盐超标率为0。通过检测结果表明,全县无公害产品检测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促进了**果蔬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无公害果蔬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七)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其中:绿证培训4200人,5181项目人员素质培训45194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600人,非农技能培训转移就业1400人,主要转移到深圳市、东莞市等地就业,培训专业有沼气池建设、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民用建筑等。

加大对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更大的效益。5年来,共派出140余人次到省、州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拓宽技术干部的知识面和视野,使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引导广大农民培育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我县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一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全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生态畜牧大省,为我县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贵广铁路(贵阳至广州)或贵珠铁路(贵阳至珠州)及夏昆高速公路建设、荔波机场建成通航和规划建设的都匀至**至荔波二级旅游公路建设,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将为我县“十一五”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四是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仍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农村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落后,地方财力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投资渠道狭窄,投资规模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较为有利。

第三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黔南州第十一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

4、《**水族自治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任务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以菜、果、茶为重点,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付给;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拓展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绿色**”,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服务农业农村工作大局,以贫困乡村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致富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抢抓机遇,求实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主体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能力,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帮助。以国家投入为引子,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强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作用,着力培植贫困乡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

科学制定不同区域、农业产业阶段发展目标及重点,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益。按照全县已初步形成的“北菜、果、茶;南粮、油、草、菜、果;东竹、果、草”立体种植格局,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

(四)坚持项目资金管理并重的原则

严格重点农业项目实施管理程序,认真做好项目各阶段工作,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后续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效益。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项目实施上,采用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二是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要充分认清县情、乡情和村情,在对资源环境认识和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辩证的、市场的观点,要集中力量实施,使其尽快发挥效益。

三是要处理好群众和干部的关系。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项目实效,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规划发展目标

到20xx年,力争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开发型向综合加工型转变,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流通有序、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市场体系,把**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产业发达、科教兴农先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播面40万亩,平均总产量稳定在11万吨以上;油菜播面6万亩,产量0.6万吨以上;商品蔬菜种植6.5万亩,总产量13万吨,产值1.3亿元,粮、经、饲作物种植比重由48∶18∶34调整为45:18∶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其中来自种植业900元,占36%;新建沼气池1万口,覆盖农村总户数的3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0%。

第五章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围绕“十一五”农业发展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粮食增产工程,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特色水果生产基地、茶叶种植基地、桑蚕基地、农村沼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重点项目。

一、粮食增产工程

1、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以超级稻示范生产项目引领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力争到20xx年,实现超级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量3万吨以上。

2、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继续提高杂交玉米总产量,力争到20xx年实现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5万吨。

3、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以借种还种,还种再借,滚动发展”运作方式,推进脱毒马铃薯种植规模,力争到20xx年实现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1.6万吨以上。

4、在南面周覃、九阡等九个乡镇,利用气候与土地资源优势种植优质香稻,发展特色产品,提高产值。到20xx年实现种植面积10000亩,产量4000吨以上。

5、继续巩固在南面9个乡镇及北面的交犁、普安等乡镇建立双低油菜基地5万亩。

二、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

发挥比较优势,继续在北面5个乡镇以及南面廷排、周覃等乡镇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力争到20xx年实现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冬春蔬菜4.5万亩,夏秋蔬菜2万亩。

三、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

结合坡改梯工程实施,在北面5个乡镇及东面的都江、南面的九阡、扬拱、周覃等乡镇,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其中:九阡李生产基地3万亩,早熟葡萄3万亩,脐橙2万亩,力争到20xx年实现种植面积8万亩。

四、无公害茶叶基地

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xx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

五、种桑养蚕基地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因地制宜,在北面的丰乐、大河及南面的周覃、九阡等乡镇发展种桑养蚕基地,力争到20xx年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

六、农村沼气工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全县21个乡镇的贫困村的无煤区、旅游区、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重点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力争到20xx年,新建农村沼汽池10000口,普及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配套改厕、改圈、改厨、改路、改水“一池五改”建设,农村沼气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结合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在三合镇猴场片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500亩,配套保护设施栽培、大棚、节水灌溉、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等农业高新技术,良种覆盖率达100%。

八、农业沃土工程

为弥补耕地减少,遏制地力下降,实施藏粮于地方略,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农业沃土工程建设,建成稳产高产田10万亩,发展以绿肥为主的有机生物肥20万亩,建立21个土肥长期监测点和全县土壤资料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九、农业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建设

为确保农业丰收,在三合镇、大河镇、周覃镇、九阡等乡镇建立测报总站和测报分站,形成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系统准确地反映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向全县各类地区发布准确的病虫、草、鼠发生与防治技术信息,做好防治工作,减轻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丰收。

十、农业信息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农特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为适应国家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提高品质,减少或杜绝农药的残留量,促进我县农产品贸易发展,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设施,对我县生产和经由我县入市的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检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资金建设果蔬冷藏保鲜库,延长产业链,提升我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加快建设县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乡镇农技中心步伐,改善对农民的培训条件以及农技人员办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十三、农业培训

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水平。同时,采取订单输出的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切实有效地将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

第六章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20xx—20xx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全县上下一定要解决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国家投入为引子、财政、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一是争取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农业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积极争取省、州专项资金。在争取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州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以工代赈、国债项目等配套资金。

三是争取信贷扶贫资金。利用州、县助民增收贴息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四是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

五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村组群众,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规划“十一五”期间农业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292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760万元,地方投资2924万元,群众投入10571万元。按项目类别分:

一、粮食增产工程项目:

投资338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30万元,地方投资39万元,群众自筹2211万元。

1、超级稻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80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70万元,地方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728万元。

2、杂交玉米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9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50万元,地方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693万元。

3、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12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80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

4、优质香稻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

5、“双低”油菜基地项目:

投资325万元,其中:地方投资5万元,群众自筹320万元。

二、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项目:

投资382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40万元,地方投资285万元,群众自筹2400万元。

三、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项目:

投资48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960万元,地方投资480万元,群众自筹3360万元。

四、无公害茶叶基地项目:

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50万元,地方投资5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

五、种桑养蚕基地项目:

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0万元,地方投资10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

六、农村沼气工程项目:

投资3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xx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群众自筹1480万元。

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投资2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500万元,地方投资80万元,群众自筹920万元。

八、农业沃土工程项目:

投资1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30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

九、农业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4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

十、农业信息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45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440万元,地方投资1110万元。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3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8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

十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

投资13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880万元,地方投资420万元。

十三、农业培训项目

投资25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400万元,地方投资110万元。

第七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通过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使贫困乡村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通过沼气配套“五改”项目实施,全县40%的村组农户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实现道路硬化;人畜混居现象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三废”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减少各种疾病发生。

2、通过粮增工程的实施,可实现全县粮食总产11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以上。

3、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种桑树养蚕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其中来自种植业部分9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4、通过农业沃土工程的实施,可充分发挥其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同时对减少水土流失、遏制地力下降起到积极的作用。

5、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八章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实施对策

一、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特别是先进适用的技术的引进、转化和推广,使科技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力度。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园区建设。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实施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业各类人才达到200名左右。重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敏锐、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开发与利用的优秀人才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农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公平竞争、规划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和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

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省内外人才到我县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第二节保障措施

一、完善计划管理。按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程序的要求,做好计划管理工作。一是完善县、乡(镇)两级项目管理责任制,按照项目审批程序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二是切实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严禁擅自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必须报上级部门核准。

二、完善项目的储备机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首先,要发挥规划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作用。其次,要规范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第三,按程序报批项目。第四,建立项目库。根据农业重点项目具体情况,精心筛选、准备建设项目。

三、完善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提高工程质量。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实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质量。一是对重点建设项目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实行公示制;二是对项目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项目实施质量,实行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三是实行项目验收评价制度。农业重点项目在自查合格的基础上,由上级有关单位组织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按项目审批权限,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验收。

四、严格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国家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重点项目专户管理,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要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挤占以农业重点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一律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工作的考核机制。将以项目建设任务、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以推动全县农业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六、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料、图片、音像等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项目的痕迹管理。

七、建立健全机构,加强农业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农业重点项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性高的系统工作,根据分级负责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落实、人员充实,保证农业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附:**水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农业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积极构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严厉查处各种经济违法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当前我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市的食品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毒有害,如,毒木耳、毒大米、毒奶粉、病死猪肉、毒火腿、毒香肠,蔬菜农药残留等。二是“三无食品”,即无厂名、无生产日期、无质量标准的食品,也有冒用商标、伪造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三是变质劣质,主要是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_、食品流通领域缺乏必要的质量安全准入机制。主要表现在,一些食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售假者有机可乘;食品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识假辨假能力差,使不合法食品进入了流通领域;一些经营者贪图私利,蓄意购进和出售低劣食品,不讲信誉,缺乏良好的商业道德。
_、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目前,食品加工企业具有多、小、散、乱的特点,小作坊比较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有的甚至无证无照。少数生产者受利益驱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谋求最高利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在农产品方面,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导致有毒有害的产品进入市场。_、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亟待加强。当前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不能做到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有的一味贪图便宜,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信誉极少关注,也不在意商品是否有合格证、保质期,质量是否过关,客观上使假冒伪劣商品有了销售的市场。
_、各地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领导重视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障。目前,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本文 程度不一,有的认识高一点,抓得紧一些;有的时紧时松;还有的政府很少出面,只是部门各自为政,各自行动,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声势。
_、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没有形成。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更是面广量大,容易出现监管的盲区和盲点。如,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以及宾馆、饭店、学校等集伙单位。目前,食品安全涉及到工商、卫生、质监、农林、食品药监、粮食等__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和管理领域的交叉,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分工明确、信息互通、合作密切、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没有能够编织起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的互动网,监管的整体效能不强。现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关注,强烈要求有关部门健全监管网络,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在流通领域内构筑起放心消费的环境,是执法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二、加强我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建议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抓好食品安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日前,××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力争通过_年努力,使××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实施意见》强调,食品安全工作列入《××省平安县(市、区)评审条件》,作为对各地的考核依据。各地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和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了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监管责任制,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是本地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质量问题严重的区域,有关部门将按严重程度发布食品质量安全警告或警示,直至整治合格后解除。《实施意见》要求,在生产领域,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实施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在流通领域推行以经营企业自律为主的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计划,每个行政村在现有的各类小商店中,确定一家将其改造成"放心店",带动其他商店规范经营。同时,还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参照××模式,现提出如下建议:
_、加大对食品质量管理的组织领导力度。《××省食品卫生条例》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食品卫生工作的领导”。去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各级人民政府为当地食品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根据以上要求,建议市政府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职能工作之中,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实施意见,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控制体系,努力消除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督促有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援处理;抓好食品安全监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建议第2页

管中的部门协调,形成齐抓共管、行动快捷、步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食品质量监管的考核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食品质量监管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之一,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_、积极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在近年来实施“肉菜粮放心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抓好拓展,将豆制品、卤制品、水产品、畜产品、食用油、调味品纳入放心工程范畴,建立相关的标准、制度、规定,加强监管,保证质量。扩大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基地,充分显现无公害肉禽、蛋禽、生猪、奶牛基地的规模效应,形成比较全面的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体系。在农贸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通过产地挂钩,引入市场,引导消费。同时,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放心食品销售网络体系,在乡村、社区开设“放心连锁超市”、“放心店”,扩大放心食品的覆盖面。
_、健全食品质量监管网络。紧紧抓住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食品监管体系。一是在生产领域把好产品质量关。按照国家规定,建立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质量认证标记,对未获得质量认证的食品不得进入流通领域。加大对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使用药物超标的治理,积极引导农(水)产品基地建立以自检为主的速测网络。二是在流通领域把好市场准入关。推进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引导市场、商场、超市和食品经营户建立《进货索证索照索票》、《进货商品质量检查验收》、《供货企业食品质量保证承诺》、《不合格食品撤柜召回》等制度,监督检查企业建立完整的购销台帐,保证各环节进货渠道合法,加强检测检验,把好食品进货关和销售关。三是在消费环节把好卫生检查关。切实抓好餐饮业和学校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对餐饮业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规定,确定重点环节进行监管;在学校依法建立健全食堂食品卫生责任制,并建立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_、强化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基金”,拨出专款用于食品安全的举报,构筑起广大群众监督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严厉查处违法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一是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由市、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非法加工经营点进行拉网式检查,清理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的行为。二是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选择问题多、群众反映大的食品,集中查处生产、加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以及在食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对重大恶性事件,依法追究制假售假者的刑事责任。三是加强食品质量抽检工作。根据时令季节特点和消费者反映的热点,进行食品质量抽检。通过抽检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曝光重大食品案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慎重消费。
_、加快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教育,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食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设立企业信用网站,由政府牵头,汇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各部门的信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供社会各界查询。建立严重失信企业披露公布制度,使其生产经营受到制约。大力开展“放心一条街”、“放心购物市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经营户”的评比活动,促进广大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守法经营,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户户通电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户户通电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户户通电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为无电户点亮光明之灯
“户户通电”是国家电网公司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行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总体部署,20xx年4月份,县供电局抽调人员组成“无电户”调查组,在基层各供电营业员所普查基础上,走访了全县18个无电自然村。现就如何实现我县“户户通电”工作谈一点粗浅看法。版权所有
一、无电户现状
1996年6月,随着xx镇石下村、下石岗村的通电,我县行政村村村通电目标得以实现,但尚有部分自然村未通电。经过10年时间,这些未通电自然村有的已搬迁,有的已自然消亡。据统计,截止20xx年4月底,我县尚有18个自然村59户217人生活在黑暗中。其中离行政村直线距离及受电设施较近的有5个村8户26人,离行政村直线距离及受电设备较远的有11个村49户185人,因家庭不和离家独居的有2个自然村2户7人。这些自然村分别分布在9个乡镇、15个行政村,大部分无电户地处深山峻岭,交通极其不便,生活过得十分艰苦。
此外,xx乡风厂村山叠岩自然村有2户农户已就近接有小水电;方前镇官田村麻车坑自然村已有1户安装了太阳能蓄电池(该农户家中已配vcd机等电器),另外1户也就近接了小水电。
二、“户户通电”存在的困难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户户通电是改善山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59户未通电户虽然只占xx电网农村用户的极小部分,但要通过电网延伸的方式实现户户通电,任务非常艰巨,存在不少困难:
1、涉及面广,投资大。从实地调查情况看,无电户大都散落于深山峻岭,处于现有供电网络末端,涉及9个乡镇15个行政村。18个无电自然村离行政村直线距离最近的800米,远的则有3300米,如果全部采用电网延伸的方式实行户户通电,平均每个村通电需投资30万元以上,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例如,九和乡上俞村天头自然村2户人家,若通过电网延伸方式通电,需投资35万元;九和乡上俞村塘坞自然村1户人家,需投资30万元;大盘镇小盘村里西坑自然村1户人家,需投资40万元。如此大额的投资,对于已负债较重的供电局来说是无力承担的,让农户自筹更不现实。
2、破坏环境,施工难度大。处在深山老岭的农户,如果要接通电力系统网,不仅存在投资大的难题,而且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架线过程以及今后线路运行维护要留足电力线路走廊,需要砍伐大量树木,破坏自然环境。山区电力线路施工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年内根本无法实现“户户通电”目标;今后运行管理维护成本高。因而,如果全部采用电网延伸的方式是不可行的。
三、解决对策
“户户通电”工程作为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是惠及边远山区18个自然村59户农户218人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需要县乡村三级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营造关注“户户通电”工程的工作氛围。成立全县“户户通电”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府办、供电局、发改局、经贸局、农办、民政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负责协调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保证“户户通电”工程顺利实施。新闻单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让全县人民关注无电户“户户通电”工作。相关部门要借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在拆迁、征地、补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合理制订通电方案。县供电局应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风,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电网延伸通电、下山移民以及小水电、太阳能蓄电池发电等3种途径点亮无电户“光明之灯”。
一是采用电网延伸方法。对距离受电设备较近的自然村采取架设电力线路、安装配变,延伸电网的方式解决通电问题。适宜采用此方法的有5个村8户,投资总额44万元,户均5.5万元.具体是:xx镇上面古村下溪自然村需新架低压线路500米,投资2万元;xx镇新岭下村黄毛洋自然村需新架10千伏线路100米、低压线路50米,安装5千伏安配变1台,投资4万元。xx乡风厂村山叠岩、岢头、白花岩3个自然村则结合风厂村回归我县供电时(风厂村现由xx县供电局负责供电),一并进行电力设施安装。其中山叠岩自然村需新架10千伏线路800米、低压线路100米,安装5千伏安配变1台,投资10万元;岢头自然村需新架10千伏线路500米、低压线路50米,安装5千伏配变1台,投资8万元;白花岩自然村需新架10千伏线路20xx米、低压线路150米,安装5千伏配变1台,投资20万元。争取10月底完成(见附表一)
二是安装太阳能蓄电池。对离行政村直线距离及受电设施较远的自然村,每户安装300瓦太阳能蓄电池1只,利

户户通电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第2页

用太阳能解决生产、生活用电。适宜采用此方法的有尚湖镇花坟前村大坑自然村等11个村49户,每户投资估算9000元,投资总额44.1万元,争取8月底完成。
三是下山移民。建议因家庭不和而另谋住处的2户农户,搬回原址居住。原住地村委应为他们的住房、耕地等作适当考虑。目前,张村岭头自然村张庆曹原居住村张村版权所有,已为其安排三间屋基,造房用的砖块也已运到。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确保“户户通电”工程如期完成。建设资金采取“向上要一点,供电补一点,乡镇、村贴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方式来解决。电网延伸、安装太阳能蓄电池的88.1万元投资,由县供电局积极向省电力公司争取补助,省电力公司补助不足部分由供电局筹集;用户表后用电设施、户内用电设施费用原则上由农户自筹,困难户确实无力承担的,请所在乡镇政府、行政村给予支持。
在机器隆鸣成为现代文明变奏、城市霓虹赛过雨后彩虹的时代,多数人已经忘却了黑暗的滋味,甚至难以想象无电的生活该如何过。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一直在黑暗中的农民,作别煤油松籽当灯照,为他们尽早点亮光明之灯,将光明与希望送给他们.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关于县科协发展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怎么写检讨书原因对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