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课堂总结。

fwR816.cOm同步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课堂总结。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例1、例2及第78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习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
可以装几盒? 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引导学生看着除法算式学着用3句话把分的过程说清楚,把多少支铅笔平均分?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二、一。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卡通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们摘回8个仙桃,猪八戒上前讨要,仙女们要八戒分别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盘。猪八戒受大家的启发,正确地分完了桃(课件演示)。正准备吃桃,仙女又想考考它:如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2×4=8,仙女们直摇头,八戒没办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学们。
教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
学生:能。
教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运算,一定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除法)
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1
教师:这里就有8个桃,要把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教师:“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把这个分的过程连起来该怎么说?
学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
教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42)
教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1:用8/4=2。学生2:8→4=2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
教师:为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很早以前的数学家就进行了探讨。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特雷提出了用“∶”表示平均分;后来瑞士数学家认为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现在我们就采用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 (板书:8÷4=2)
教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
学生:……(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数学家们最早也给“÷”取过这些名字,后来为了统一,把“÷”叫除号,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
教师:怎么写除号呢?先写一短横,再写上面一小圆点,然后对下来写下面一小圆点,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
教师:怎么读这个算式?试着像读乘法算式那样读一读。
教师: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大家跟着老师试读:8除以4等于2。
教师:谁能结合分东西的过程,结合8÷4=2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如果不是分桃,8÷4=2还可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
教师:除法有用吗?(有)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
2.教学例2
(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每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24支铅笔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24”,“6”,“4”分别表示什么。
三、课堂活动(略)
四、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
(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点评:进一步感受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猜测、操作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页例3、例4。
【教学过程】
1.教学例3
(课件展示:“体育委员安排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几组?”的场景。)教师:“每3人一组”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12人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 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代替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全班交流:在12÷3=4中,除了“÷”和“=”外,“12”,“3”,“4”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12叫被除数,3叫除数,4叫做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看到的)看书、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
教师: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算式12÷3=4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在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要分的总数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叫做除数。
教师:如果大家想了解除法的更多奥秘,可以翻看书114页的《除号的来历》。学生阅读。
教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也可在网上查阅《数学符号的来历》。
2.教学例4
(课件演示)猴老师要求小马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的情境。
教师: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猴老师的要求吗?
学生: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
教师:根据这个过程怎么写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3。
教师:你能猜出每个花瓶插几朵花吗?
学生猜后,再6人一组用15支铅笔代替15朵花分一分,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图上(课件演示15朵花)怎么表示这种分法?请大家在教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
出示第78页课堂活动第3题。
教师:老师这里有24朵小红花,小马虎在分的时候忘了用铅笔圈出分的方法,只列了一个式子“ 24÷8=3”,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24朵小红花)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并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科书第14页练习三的第7~10题) 备课
时间 2014-2-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练习题卡。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卡通动画演示)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巧碰上七仙女们摘回8个仙桃,猪八戒上前讨要,仙女们要八戒分别按下面的要求分完桃才能吃: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盘。猪八戒受大家的启发,正确地分完了桃(课件演示)。正准备吃桃,仙女又想考考它:如果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这些桃就全归你。八戒一听,急忙说: 2×4=8,仙女们直摇头,八戒没办法,急得直流口水,只好求同学们。
教师:大家能帮八戒的忙吗?
学生:能。
教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种新的运算,一定能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除法)
二、经历学习过程,理解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1
教师:这里就有8个桃,要把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大家用学具摆一摆。教师:“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把这个分的过程连起来该怎么说?
学生: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中,每盘2个。
教师:刚才的操作中,要分的总数是几?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板书:842)
教师:大家认为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1:用8/4=2。学生2:8→4=2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所表达的式子根据学生姓名命名为××发现。
教师:为表示这种平均分的过程,很早以前的数学家就进行了探讨。1631年,英国的数学家威廉奥特雷提出了用“∶”表示平均分;后来瑞士数学家认为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现在我们就采用把“-”和“∶”结合起来表示平均分。 (板书:8÷4=2)
教师:8÷4=2表示什么意思?谁给我们这位新朋友“÷”取个名?
学生:……(根据学生的命名,及时给予肯定。)
教师:数学家们最早也给“÷”取过这些名字,后来为了统一,把“÷”叫除号,把这样的算式叫做除法算式。
教师:怎么写除号呢?先写一短横,再写上面一小圆点,然后对下来写下面一小圆点,请大家用手指在桌上练习写一个“÷”。
教师:怎么读这个算式?试着像读乘法算式那样读一读。
教师: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大家跟着老师试读:8除以4等于2。
教师:谁能结合分东西的过程,结合8÷4=2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如果不是分桃,8÷4=2还可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先写要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接着写平均分的份数和等号,最后写每份是多少。
教师:除法有用吗?(有)还想学吗?(想)我们继续学习,请看屏幕。
2.教学例2
(课件展示:24支铅笔,每6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教师:“每6支装一盒”是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24支铅笔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代替铅笔,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24”,“6”,“4”分别表示什么。
三、课堂活动(略)
四、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78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及练习十五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操作求出除法算式的商。
2.在分一分求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数感,培养直觉思维,体验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12根跳绳,15枝花,3个花瓶(可用杯子代替)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法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3
教师:班上要组建一个跳绳兴趣小队,需要12个人参加,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个组?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吗?为什么?怎样写算式?
学生:12÷3。
教师:猜一猜,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可能直觉地感到4个小组就可以了,有的可能把12和3结合起来思考,想几个3合起来是12。不管哪种思考均应给予肯定。
教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请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后边。
教师抽学生说算式的意义。12÷4,12÷6它们的商是多少呢?请你先猜一猜,再用小棒分一分。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
教师:把这几个除法算式按除数的多少排一排,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一个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加减法算式一样有自己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根据你的理解,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表示什么?商表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求完整、规范。
2.教学例4
(出示15枝花,3个花瓶)教师:为了布置教室,需要3瓶花,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猜一猜,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学生自由猜测。学生可能根据每瓶花大致的多少猜测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也可能把15和3结合起来,想3个几合起来是15。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学生用圆片代替花瓶,小棒代替花摆一摆,再写出除法算式的商。
3.验证结合
15枝花和3个花瓶想“15÷3”表示什么意思,估计商是多少。再用小棒分一分进行验证。
[点评:进一步感受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猜测、操作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除法的认识。]
三、巩固运用
(1)教科书第80页第3,4题,第81页第5题。
(2)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说出问题,其余同学用除法算式解决。
四、反思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过程】教科书第77页例3、例4。
【教学过程】
1.教学例3
(课件展示:“体育委员安排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几组?”的场景。)教师:“每3人一组”什么意思?它要求我们把12人怎样分组?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分?
(1) 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代替学生,一边分一边说,并写出除法算式。
(2)全班交流:在12÷3=4中,除了“÷”和“=”外,“12”,“3”,“4”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12叫被除数,3叫除数,4叫做商。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看到的)看书、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
教师: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算式12÷3=4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在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时,要分的总数叫做被除数,平均分的份数或每份数叫做除数。
教师:如果大家想了解除法的更多奥秘,可以翻看书114页的《除号的来历》。学生阅读。
教师:除了书上介绍的,也可在网上查阅《数学符号的来历》。
2.教学例4
(课件演示)猴老师要求小马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的情境。
教师:能用你的语言说一说猴老师的要求吗?
学生: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朵?
教师:根据这个过程怎么写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3。
教师:你能猜出每个花瓶插几朵花吗?
学生猜后,再6人一组用15支铅笔代替15朵花分一分,验证你的猜想对不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图上(课件演示15朵花)怎么表示这种分法?请大家在教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
出示第78页课堂活动第3题。
教师:老师这里有24朵小红花,小马虎在分的时候忘了用铅笔圈出分的方法,只列了一个式子“ 24÷8=3”,你能在图中圈一圈,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24朵小红花)学生小组讨论,在老师提供的图上圈一圈,并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
教学反思

西师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 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 4份 ,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 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 (板书)谁知道8÷4=2 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 8 ÷ 4= 2 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 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文,希望“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本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