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内除法(二)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内除法(二)。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内除法(二),带给大家。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Fwr816.COm精选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自学、互学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X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x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反馈测评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课堂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除法的意义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分完一轮,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可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二、新授
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⒉出示教科书第18页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⑴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⑵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⑶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⑷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⑸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⒊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⒉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可以全班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请个别同学读一读。
⒊完成教科书第20练习四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要把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⒋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5,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筐里,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筐里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2÷4=3(个)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统计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四、具体内容

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相比,的变化是: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个单位。

例1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做一做

课外小组的项目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2

(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1格表示2个单位的基础上,体会1格表示5个单位的必要性。

(3)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做一做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内除法(二)”一文,希望“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内除法(二)”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