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教案 > 导航 >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

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这样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十六朵花
教材内容:
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
2、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和童声合唱《猜调》。
3、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我的家乡日喀则》,并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能参与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的创编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踢踏舞的特点,学会用形体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3、通过欣赏《猜调》、学唱歌曲《小放羊》,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知道赵州桥、鲁班及八仙等传说。
教材分析:
1、《苗家儿童庆丰收》是一首根据苗族芦笙调填词的儿童歌曲。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送我一支玫瑰花》是根据x疆民歌改编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弹拨乐合奏是由扬琴、琵琶、柳琴、阮等弹拨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3、《猜调》是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一首童声合唱歌曲,充满了童趣。《猜调》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用问答的对歌形式反映了生活知识的内容。对歌是民歌的一种演唱形式,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这种对歌的演唱形式。
4、《其多列》是哈尼族民歌,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族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5、《小放牛》是一首河北民歌,也是对歌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使人了解赵州桥、鲁班,以及八仙、柴王爷等神话传说。
6、《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日喀则在x藏的东南地区,日喀则在藏语中是“如意的庄园”的意思。歌曲的曲调属于藏族踢踏舞曲。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热烈奔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其多列》《小放羊》,了解有关苗族、哈尼族、藏族的简单常识。
2、学会苗族舞蹈和藏族踢踏舞的简单动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2、欣赏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
教学目标:
1、知道《苗家儿童庆丰收》是苗族民歌并会演唱,能跟着老师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2、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1、请学生观看一段苗族生活、舞蹈的录像,介绍有关苗族的简单常识。
2、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学唱歌曲。
4、为了表现苗族儿童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歌曲演唱中加进鼓的节奏伴奏。先可以按教材中的节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创编节奏伴奏。
5、跟教师学做几个苗族舞蹈动作。
二、欣赏《送我一支玫瑰花》
1、表现欢快的情绪还可以用器乐的形式,下面我们来欣赏弹拨乐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这是根据x疆哈萨克族民歌改编的,是一首欢快的乐曲。
2、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弹拨乐合奏是由琵琶、扬琴、柳琴、阮等乐器组成的。
补充动手活动:制作“纸芦笙”
首先用硬纸板卷成一个圆筒并粘好,作为芦笙的“斗”,在中间挖一个圆孔以备插吹嘴用。然后再用纸拈成长短不同的几根纸管,作芦笙的音管。用胶条粘在硬纸板卷成的圆筒上。再拈一根较粗的短纸管做芦笙的吹嘴,插在“斗”下端的圆孔里。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歌舞表演中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其多列》。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其多列》。
2、知道歌曲《其多列》是哈尼族的民歌。
教学过程:
1、跟着《其多列》的音乐律动进教室,鼓励学生自由创编,提倡两人一组配合动作。劳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愉快的,启发学生说一说都做过什么样的劳动。如:洗手绢、擦地等。然后,让学生随《其多列》的音乐做劳动的动作。一方面熟悉歌曲的旋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现哈尼族儿童劳动的歌曲《其多列》。教师范唱。 3、学生学唱歌曲。
4、活动:我们学过许多歌曲,有欢快的,有优美的。你们能分辨吗?先来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把优美的歌曲“放”在长花瓶中,欢快的歌曲“放”在圆花瓶中。然后再唱一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小小的船》《阿西里西》《布娃娃弹琴》)并分辨。
5、学生自由演唱不同情绪的歌曲。
教学反思:
歌曲欢快活泼,但节奏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有点快,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采用琴伴奏,便于学生演唱。在学习歌词时,第一段有两句歌词学生老是唱不清楚,于是教师通过表演学生来猜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歌词表达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
2、欣赏童声合唱《猜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
2、知道有关赵州桥、鲁班、八仙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1、比方歌曲《小放牛》的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歌中唱了什么?
2、你们知道赵州桥、鲁班和八仙的神话传说吗?
3、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录象,并介绍。然后再介绍八仙的神话传说。
4、第二遍欣赏《小放牛》,巩固记忆歌词的内容。
5、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流畅,我们跟着录音唱一唱。
6、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对唱歌曲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的是一句问,一句答;有的是一段问,一段答。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呢?(一段问,一段答)。
7、河北还有一首民歌《小放牛》,也是对唱的演唱形式。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道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看见路边有一个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但是牧童却没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你们听听,牧童问了什么问题,小姑娘答上来了吗?
8、有许多歌曲都是对唱的形式,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云南的民歌《猜调》,这也是一段问,一段答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非常独特,除了开始和结尾的几个音稍长外,中间的大部分节奏都很紧凑,歌词很密,像绕口令一样,要仔细听。
9、第二遍欣赏《猜调》,说一说,歌中都唱了什么?
10表演《小放牛》。
启发学生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演唱。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的巩固新授过程中,我设计“猜谜对歌比赛”这样的活动即让学生根据刚学的歌曲旋律、填上自编的谜语唱谜面,再由另外的学生用同样的旋律来回答谜底,充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教学目标:
1、学会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2、知道《我的家乡日喀则》是藏族民歌。
教学过程:
1、播放有关x藏的风土人情、舞蹈的录象,介绍有关藏族的简单常识。
2、欣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3、学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4、学跳集体舞《我的家乡日喀则》。
补充动手活动:在纸上画上彩条制成藏族的围裙表演。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能激发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来指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样能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


第一课时

课 题:民歌欣赏

学习目标:

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曲、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歌舞、感受民族音乐特点。

重点难点:

通过对藏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欣赏来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教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激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教师分别播放藏族、朝鲜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来分别说出他们是那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三、民歌欣赏

1、朝鲜族民歌《桔梗谣》

教师出示朝鲜族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了解朝鲜族民歌风格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的朝鲜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服饰等文化。

2、藏族民歌《北京金山上》

(1)教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2)给学生观看相关的藏族舞蹈的音乐片段,教学生做藏族舞蹈动作。

(3)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那些藏族的民歌

3、维吾尔族民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引导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维吾尔族的小知识将给大家听。

(2)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维吾尔族热烈、奔放的音乐情绪。

(3)引导学生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 题:幸福花儿开心上

学习目标:通过对部分少数民族歌曲、音乐的欣赏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歌舞、感受民族音乐特点。

重点难点:

1、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正确地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唱好歌曲的二声的合唱部分。

2、感受柯尔克孜族民歌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柯尔克孜族民歌的一段音乐画面,与学生一起来欣赏

师:你们知道这是那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吗?你们了解这个民族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得来回答问题。

教师介绍:柯尔克孜民族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新中国成立以前还保留着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每个部落下游若干个家庭及基层组织,生产生活低下。新中国的柯尔克孜草原出现了兴旺景象。《幸福花儿开心上》就描述了牧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

二、学习歌曲

①播放歌曲录音,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②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注意歌曲中的节奏难点。

③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伴奏下有节奏的读歌词。

④加上旋律演唱歌曲

⑤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进行和声训练

⑥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演唱,及歌曲中的重音记号的演唱)

⑦完整演唱歌曲第二段

⑧小组间展开竞赛,进行演唱。

三、歌表演

分小组进行动作创编,进行歌表演,并通过舞蹈侗族来准确的表达歌曲欢快的音乐情绪。第三课时

课 题:金瓶似的小山

学习目标:通过引导能够用多种形式的打击乐伴奏形式来为民乐合奏《金瓶似的小山》编配伴奏。

重点难点:

1、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用多种形式的打击乐伴奏形式来为民乐合奏《金瓶似的小山》编配伴奏。

2、通过欣赏这首民乐合奏乐曲来引导学生感受藏族的独特的歌舞风格。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各种打击乐器(沙槌、三角铁、响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

教师提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这个民族的歌曲?

2、请学生来做几个藏族的舞蹈动作。

二、欣赏

1、播放乐曲《金瓶似的小山》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色彩来表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

2、请学生用刚才所做的藏族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来进行律动。

3、引导学生演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三、乐器创编:

1、引导学生用老师所提供的打击乐器来为主题旋律伴奏(可用不同的打击乐器组合方式来进行)

2、用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33、分组练习:一组学生演唱主题旋律,另一组学生来进行伴奏;然后交换练习。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进行伴奏表演。

第四课时

课 题:《嗯嗨呀》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地掌握本课歌曲的旋律、节奏。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领唱及齐唱的演唱方式。

3、通过学习本首歌曲,能够了解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感受朝鲜民歌的鲜明音乐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用律动来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

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本首歌曲,能够了解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感受朝鲜民歌的鲜明音乐特点。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设计领唱及齐唱的演唱方式。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各种打击乐器(沙槌、三角铁、响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引导学生回答

“这首歌曲是那个少数民族的?你了解这个民族吗?请你把自己所了解得讲给同学们听”

2、学生一起来了解朝鲜族的相关知识

3、播放歌曲《嗯嗨呀》,引导学生回答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二、学习歌曲

1、分句教唱歌曲的旋律。

2、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来读歌词,在练习时要注意将歌曲中的衬词部分单独练习。

3、加上旋律,完整的学唱歌曲。

4、分小组练习,熟悉歌曲。

5、一名同学领唱、其他同学齐唱的方式来进一步熟悉、巩固所学习的歌曲。并引导学生来说一说用领唱与齐唱的方式演唱的感受。

三、创编

1、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演唱的形式,并进行实践对比,看谁设计的。

2、引导学生在适当的小节中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

3、引导学生在歌曲的伴奏下,用自己的形体来表现歌曲中丰收的热烈劳动场面;边律动边歌唱,共同感受朝鲜族民歌的特点。

第五课时

课 题:小小音乐会

学习目标:

1通过小小音乐会的形式来对本单元所学的民歌进行总结。

2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音乐特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重点难点:

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音乐特点。

课前准备: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小小音乐会

1、播放歌曲《金瓶似的小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入课堂。

2、出示柯尔克孜族的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来演唱一首相应民族的民歌。

3、播放《桔梗谣》,引导学生会这首歌曲是那个少数民族的,并再演唱一首代表这个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

二、知识展示

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下所积累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小知识,展示给大家。

1、将自己课下收集的我国少数民族的的图片展示给大家,通过这些图片来为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2、演几个自己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3、唱一唱自己所喜欢的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可播放自己所喜欢的少数民族的民歌或音乐片段(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

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五十六朵花》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举杯祝福》

【教学目标】

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举杯祝福》

学会演奏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典型的节奏。

初步认识都它尔、弹布尔、手鼓等乌孜别克族民间乐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学唱歌曲。

导语: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到新疆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习一下新疆的民歌,领略一下新疆的舞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那位美丽的乌孜别克族少女为我们带来的乌孜别克族民歌--《举杯祝福》

1、带着问题初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情绪、速度以及典型节奏分别是什么?(情绪欢快、速度稍快、典型节奏xxx xx)

2、集体拍奏典型节奏

3、用"来"随着录音小声哼唱歌曲,哼唱的过程中找出歌曲中有没有旋律相同的句子

4、把旋律相同的句子用"来"唱一下

5、小声跟录音唱歌词,然后找出歌曲中你认为难唱的句子,并随琴模唱

6、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认识都它尔和手鼓

四、表演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2、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3、认识马头琴。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音乐悲壮的情绪。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花儿"高亢、明亮的音色特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1、师:这首乐曲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变的。马头琴独特的音色,增添了内蒙古草原的气息,使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更加的苍劲,悲壮。

现在我们来听一听,用马头琴演奏的这首民歌。听后说出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欣赏

回答:具有草原的风格,悲壮、浑厚

3、师:你们知道马头琴的形状吗?(出示多媒体课件: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因为琴头上雕刻着马头,所以叫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独特,一听就能联想起草原的景色。在演奏这首乐曲时,这种独特的音色使我们感到音乐更有草原的气息,更加苍劲、悲壮。(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能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二、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用欢快、自豪的心情演唱《爱我中华》。

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案:五十六朵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家族民歌,会唱这首歌。
2、运用《乃呦乃》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看课件、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游戏、表演、小组合作达到学生会唱这首歌。
3、通过听、看、唱、演,让学生明白土家族有自己的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唱会<五十六朵花>这首歌。
[教学难点]: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具准备]:《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漂亮的贴画(用于奖励)。
[教学流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快乐有序
学生听音乐《乃呦乃》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景 学唱歌曲
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听的音乐跟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一样吗?
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小学教案网XXJXSJ.更多音乐教案]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土家族的小伙伴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课件,看完后请同学们讲出土家族小朋友生活中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歌曲《乃呦乃》。
老师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拿出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
老师教大家唱歌。会唱后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师与同学们一起来玩游戏: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三、小组合作 激励评价
3-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1位同学弹琴,1位同学用碗等伴奏,1-2位同学表演唱)
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的小组。
老师为表演的小组的同学发漂亮的贴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师与同学们根据自己制做的乐器做活动。
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热爱祖国大家庭的好孩子。
〔备注〕:本节课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歌曲《乃呦乃》,能利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教学反思〕:同学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教学内容]
唱 歌 乃约乃
勇敢的鄂伦春
保护小羊
欣 赏 杵歌
快乐的罗嗦
歌表演 幸福拍手歌
活 动 我家门前有条河
[教学要求]
1.学唱歌曲《乃哟乃》《勇敢的鄂伦春》《保护小羊》。
2.欣赏《杵歌》,随音乐做舂米动作。
3.感受《快乐的罗梭》的情绪。
4.从曲调、服装上分辨《乃哟乃》和《勇敢的鄂伦春》。
5.找出《保护小羊》中前后两个乐句的不同音,并涂上不同颜色。
 6.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创编《我家门前有条河》新的表演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唱歌曲《乃哟乃》《勇敢的鄂伦春》《保护小羊》。
2.欣赏《杵歌》《快乐的罗梭》,感受乐曲的情绪。
3.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难点:
1.用茶杯、碟子、碗准确地演奏歌曲
2.听辨乐曲《快乐的罗梭》不同乐段的情绪。
3.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数数、念儿歌、演奏打击乐器、表演动作的四组同学能够合作好。
4.创编《我家门前有条河》新的表演方法。
[教学构想]
1.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乐)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茶杯、盘子、碗、卡片、三角铁、响板、碰钟、沙锤、图片。
[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乃哟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乃哟乃》。
2.跟着老师模唱歌谱。
3.了解有关土家族的简单知识。
5.能用茶杯、碟子、碗演奏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可简单介绍土家族小朋友的服饰、聚居地、生活习惯等民族风情。
二、范唱(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安静地听,听完后谈一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还可以评价一下教师的范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聆听、记忆颜色的小节。
2.教师范唱,请学生在有颜色的小节处拍手。教师范唱,学生在此小节处设计其他动作。
3.学生跟着教师分乐句模唱歌词数遍。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5.请一位同学领唱、其他学生齐唱涂色的小节。
6.学生跟着教师模唱歌谱,学生重点记忆涂色小节。
四、课下活动
1.同学们回家试着找可以发出do、mi、sol三个音的物体演奏这首歌曲。如茶杯、碟子、碗,或是在玻璃杯中盛上多少不等的水。下节课请同学们带着所选择的“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 2.请查找有关高山族的资料。
五、教学评价:
1、能用活泼、轻快的声音、中速演唱歌曲
2、能跟老师模唱歌谱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乃哟乃》。
2.欣赏《杵歌》。
[教学目标]
1.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2.欣赏《杵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乃哟乃》
1.齐唱歌曲。
2.请学生独唱歌曲。
二、 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三、 请同学用其他“乐器”演奏《乃哟乃》。
四、 欣赏《杵歌》。
1.请同学们介绍有关高山族的知识。
2.欣赏《杵歌》。
3.能随音乐做舂米的动作。
 五、教学评价
1、能用茶杯、碟子、碗演奏这首歌曲
2、能随音乐做舂米的动作。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快乐的罗梭》。
[教学目标]
1、听辨乐曲的情绪。
2、随着音乐律动。
[教学过程]
一、模唱练习
1=F 2/4
553 │553 │3551│3 32│1332│126 │6216│116 ‖
1.跟着老师分乐句用“la”模唱。
2.学生用“la”完整模唱。
二、欣赏《快乐的罗梭》。
1.问:这首乐曲的形式是什么样的(欣赏第一遍)?
2.听一听模唱练习在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欣赏第二遍)?
3.感受第二部分的情绪(欣赏第三遍)。
4.欣赏第四遍。请你按照乐曲欢快、抒情、欢快的情绪在第三个条格中涂上相应的颜色。
5.随音乐律动(欣赏第五遍)。
6.介绍弹拨乐知识。
三、课下活动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评价
1、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用不同颜色表示
2、是否能随音乐的节拍律动
[课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2.了解有关鄂伦春民族的简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介绍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知识,老师小结补充。
二、范唱(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能安静地聆听,并能对老师的范唱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跟着老师学唱歌曲。
3.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请同桌同学互相为对方演唱一遍并记忆歌词。
5.分小组演唱,其他同学评价,也可由一位学生代表独唱。
四、练习
用线连一连,请同学们不仅从曲调上区分《乃哟乃》与《勇敢的鄂伦春》的不同,还可以从服装上区分。
六、课下活动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傈僳族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评价
1、能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2、能从曲调、服装上区分两首歌曲的不同
[课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保护小羊》。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保护小羊》。
2.区分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介绍有关傈僳族的相关知识,老师补充总结。
二、范唱(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能安静地聆听,并能对老师的演唱进行评价。
三、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跟着老师学唱歌曲。
3.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教师启发学生区分两个乐句中只有一个音不同,并在不同的音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5.纠正学生的吐字,如:“三”“山”等。
6.启发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编一个小故事。
7.请同学们谈谈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表演歌曲《保护小羊》。
五、复习歌曲
1.《乃哟乃》。
2.《勇敢的鄂伦春》。
要求:体会这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八、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土家族、高山族、彝族、鄂伦春族、傈僳族的民歌。
提问1:同学们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名称吗?请你说一说。
提问2:谁会演唱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给大家唱一唱。
九、教学评价
3、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保护小羊》
4、能听辨出阁曲前后两乐句结束音的不同
[课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教学目标
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熟悉的儿歌。
二、学习《我家门前有条河》。
要求:有节奏的朗读。
一、数数练习
1.每一拍读一个数。
要求:数拍的速度要均衡。
四、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1.全班分成每六人一组,一人数拍,一人读儿歌,四个人分别演奏打击乐器。
2.全班分成四组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3.请同学们重新设计一首儿歌的活动(例如:替换儿歌、替换乐器……)。
五、教学评价:
1、能邀请同学一起合作表演《我家门前有条河》
2、能够按照《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模式创遍一首新儿歌的活动
[课后记]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五十六朵花》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家族民歌,会唱这首歌。
2、运用《乃呦乃》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看课件、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游戏、表演、小组合作达到学生会唱这首歌。
3、通过听、看、唱、演,让学生明白土家族有自己的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唱会<五十六朵花>这首歌。
[教学难点]: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教具准备]:《乃呦乃》光盘、一段录像(课件)、碗、盘子、茶杯、皮筋和小药盒,漂亮的贴画(用于奖励)。
[教学流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快乐有序
学生听音乐《乃呦乃》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景 学唱歌曲
导入: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听的音乐跟我们平时听到的音乐一样吗?
这是一首土家族的民歌。[小学教案网XXJXSJ.更多音乐教案]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土家族的小伙伴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看课件,看完后请同学们讲出土家族小朋友生活中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歌曲《乃呦乃》。
老师为大家演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拿出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
老师教大家唱歌。会唱后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边演唱边用打击乐器作四分音符的伴奏。
师与同学们一起来玩游戏:师与同学们一起动手用皮筋和小药盒做一个有三根弦的小琴,用皮筋的松紧来调整音高发出1、2、3的音。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三、小组合作 激励评价
3-4位同学一组自由组合,练习表演歌曲。(1位同学弹琴,1位同学用碗等伴奏,1-2位同学表演唱)
请几组同学表演,评出表演的小组。
老师为表演的小组的同学发漂亮的贴画。
四、拓展延伸 深化主题
师与同学们根据自己制做的乐器做活动。
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热爱祖国大家庭的好孩子。
〔备注〕:本节课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歌曲《乃呦乃》,能利用碗、盘子、茶杯为歌曲进行伴奏。并能在自己制作的琴上弹奏歌曲的乐句。
〔教学反思〕:同学们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教学内容]
唱 歌 乃约乃
勇敢的鄂伦春
保护小羊
欣 赏 杵歌
快乐的罗嗦
歌表演 幸福拍手歌
活 动 我家门前有条河
[教学要求]
1.学唱歌曲《乃哟乃》《勇敢的鄂伦春》《保护小羊》。
2.欣赏《杵歌》,随音乐做舂米动作。
3.感受《快乐的罗梭》的情绪。
4.从曲调、服装上分辨《乃哟乃》和《勇敢的鄂伦春》。
5.找出《保护小羊》中前后两个乐句的不同音,并涂上不同颜色。
6.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7.创编《我家门前有条河》新的表演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唱歌曲《乃哟乃》《勇敢的鄂伦春》《保护小羊》。
2.欣赏《杵歌》《快乐的罗梭》,感受乐曲的情绪。
3.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难点:
1.用茶杯、碟子、碗准确地演奏歌曲
2.听辨乐曲《快乐的罗梭》不同乐段的情绪。
3.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数数、念儿歌、演奏打击乐器、表演动作的四组同学能够合作好。
4.创编《我家门前有条河》新的表演方法。
[教学构想]
1.通过听、唱一组少数民族歌(乐)曲,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茶杯、盘子、碗、卡片、三角铁、响板、碰钟、沙锤、图片。
[课时安排]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乃哟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乃哟乃》。
2.跟着老师模唱歌谱。
3.了解有关土家族的简单知识。
5.能用茶杯、碟子、碗演奏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可简单介绍土家族小朋友的服饰、聚居地、生活习惯等民族风情。
二、范唱(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安静地听,听完后谈一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还可以评价一下教师的范唱。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或放录音,要求学生聆听、记忆颜色的小节。
2.教师范唱,请学生在有颜色的小节处拍手。教师范唱,学生在此小节处设计其他动作。
3.学生跟着教师分乐句模唱歌词数遍。
4.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5.请一位同学领唱、其他学生齐唱涂色的小节。
6.学生跟着教师模唱歌谱,学生重点记忆涂色小节。
四、课下活动
1.同学们回家试着找可以发出do、mi、sol三个音的物体演奏这首歌曲。如茶杯、碟子、碗,或是在玻璃杯中盛上多少不等的水。下节课请同学们带着所选择的“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 2.请查找有关高山族的资料。
五、教学评价:
1、能用活泼、轻快的声音、中速演唱歌曲
2、能跟老师模唱歌谱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乃哟乃》。
2.欣赏《杵歌》。
[教学目标]
1.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2.欣赏《杵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乃哟乃》
1.齐唱歌曲。
2.请学生独唱歌曲。
二、 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演奏《乃哟乃》。
三、 请同学用其他“乐器”演奏《乃哟乃》。
四、 欣赏《杵歌》。
1.请同学们介绍有关高山族的知识。
2.欣赏《杵歌》。
3.能随音乐做舂米的动作。
 五、教学评价
1、能用茶杯、碟子、碗演奏这首歌曲
2、能随音乐做舂米的动作。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快乐的罗梭》。
[教学目标]
1、听辨乐曲的情绪。
2、随着音乐律动。
[教学过程]
一、模唱练习
1=F 2/4
553 │553 │3551│3 32│1332│126 │6216│116 ‖
1.跟着老师分乐句用“la”模唱。
2.学生用“la”完整模唱。
二、欣赏《快乐的罗梭》。
1.问:这首乐曲的形式是什么样的(欣赏第一遍)?
2.听一听模唱练习在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欣赏第二遍)?
3.感受第二部分的情绪(欣赏第三遍)。
4.欣赏第四遍。请你按照乐曲欢快、抒情、欢快的情绪在第三个条格中涂上相应的颜色。
5.随音乐律动(欣赏第五遍)。
6.介绍弹拨乐知识。
三、课下活动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评价
1、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用不同颜色表示
2、是否能随音乐的节拍律动
[课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2.了解有关鄂伦春民族的简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介绍有关鄂伦春族的相关知识,老师小结补充。
二、范唱(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能安静地聆听,并能对老师的范唱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跟着老师学唱歌曲。
3.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请同桌同学互相为对方演唱一遍并记忆歌词。
5.分小组演唱,其他同学评价,也可由一位学生代表独唱。
四、练习
用线连一连,请同学们不仅从曲调上区分《乃哟乃》与《勇敢的鄂伦春》的不同,还可以从服装上区分。
六、课下活动
请同学们查找有关傈僳族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评价
1、能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2、能从曲调、服装上区分两首歌曲的不同
[课后记]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保护小羊》。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保护小羊》。
2.区分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介绍有关傈僳族的相关知识,老师补充总结。
二、范唱(教师范唱)。
要求:学生能安静地聆听,并能对老师的演唱进行评价。
三、学唱歌曲
1.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2.跟着老师学唱歌曲。
3.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4.教师启发学生区分两个乐句中只有一个音不同,并在不同的音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5.纠正学生的吐字,如:“三”“山”等。
6.启发学生根据歌曲内容编一个小故事。
7.请同学们谈谈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表演歌曲《保护小羊》。
五、复习歌曲
1.《乃哟乃》。
2.《勇敢的鄂伦春》。
要求:体会这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八、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土家族、高山族、彝族、鄂伦春族、傈僳族的民歌。
提问1:同学们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名称吗?请你说一说。
提问2:谁会演唱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给大家唱一唱。
九、教学评价
3、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保护小羊》
4、能听辨出阁曲前后两乐句结束音的不同
[课后记]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教学目标
在《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一说熟悉的儿歌。
二、学习《我家门前有条河》。
要求:有节奏的朗读。
一、数数练习
1.每一拍读一个数。
要求:数拍的速度要均衡。
四、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1.全班分成每六人一组,一人数拍,一人读儿歌,四个人分别演奏打击乐器。
2.全班分成四组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我家门前有条河》。
3.请同学们重新设计一首儿歌的活动(例如:替换儿歌、替换乐器……)。
五、教学评价:
1、能邀请同学一起合作表演《我家门前有条河》
2、能够按照《我家门前有条河》的模式创遍一首新儿歌的活动
[课后记]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一文,希望“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五十六朵花”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