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企业三十周年庆演讲稿 > 导航 >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

企业三十周年庆演讲稿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

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当我们需要参加演讲比赛时,我们有必要为此次演讲做好完善的准备,演讲稿的内容要切合实际,才能共情,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稿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灯塔》。
如果有人问我,党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党是矗立在我人生中的一座灯塔!因为她有着太阳般的光辉,水滴石穿的持久和千米山峰坚定不移的信念!她让我敬仰、引我前行、促我奋进!
1921年的7月1日,中国*的诞生,仿佛一道曙光划破长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就在这弹指一挥间,旧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天,伴着新世纪的旋律,踏着新世纪的足音,中国*建党87周年的喜庆日子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奥运的到来也圆了我们的百年梦,这将永远记录于我们的史册!2008年也是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好日子!1978年年底,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序幕,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各方面体制,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样,2008年,意义非凡,从雪灾到令人揪心的××大地震,我又一次看到了党的身影!危急关头,困境绝地,中国*人挺身而出,他们中有干部,军人,警察,医生,教师。。。。。。奋战在抗震一线,冲锋在救灾一线,蒋敏,廖永寿,谭千秋,蒋晓娟。。。。。。这样的楷模太多,太多,让我敬仰!总有一种感动泪如泉涌,总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灯塔,光荣而又伟大的中国*!
面对鲜艳的党旗,我神情凝重,党养育了我,我理当为党增辉。也许我没有机会用轰轰烈烈的人生壮举来向党表示忠诚,但我想,我可以像绵绵春雨,涓涓细流那样,在我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我的青春和满腔热血!
虽然我是一名会计,犹如沧海一粟,但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时刻心中有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工作中的原则!加入公司以来,我就一直把自己看成一名普通的工人,在工作中和同事和睦相处,只要有需要我的地方,我从不会拒绝!我乐于奉献,因为我的心中,灯塔一直照耀着,每当我感到困惑时,他在不远处看着我,只要我微微抬起头,便找到了答案,坚定了我的信念!对于公司交给我的任务,无论多困难,多复杂,我从不会吭一声,即使从没有接触过,即使是在下班后,即使是周日放弃休息;当听到地震的灾情传出,我无法赶赴灾区,只能在第一时间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捐款;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积极响应,把我包里仅存的零钱拼凑交纳特殊党费,回到家又赶紧取钱追加交纳;每次过组织生活的时候,在我公司范总的领导和组织下,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积极参与到薛家镇的和谐建设之中!虽然我不能要求别人做什么,但是我想我可以通过我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来感化身边的每个人,尽管我的付出和那些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相比,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微薄。

作为80后的我,是青春的一代,青春是美丽的,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也可以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希望,在这条属于青春的道路上,让我紧紧跟随那心中永远指引我前行的灯塔吧,时刻听从他的召唤,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努力,让科学知识成为我开拓的斧头,让业务成为我建功的基石,让我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行动来奉献我的青春,为薛家的全面建设尽一份力,向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f132.cOm更多演讲稿扩展阅读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
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大学生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


大学生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做“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演讲,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去领略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悉,世界媒体最为关注的本年度国际政治焦点就是中国的崛起,英国《独立报》称将是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一年,而美国时事期刊《新闻周刊》在去年12月22日的报道中更是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总结了期间傲人的成绩!

可以说,促使我国摆脱贫穷和饥饿,并取得如此硕果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路线以来,我国便以超过10%的年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并取得了现在的成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商业社会,并着手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初,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79元人民币,截止到2月达到美元,增加了约40倍!对外贸易总额也由206.4亿美元上升到1.4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排在全球第三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逐渐加深,彻底改变了“弱国无外交”的被动局面。特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0月22日澳门回归,更是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使海内外华人扬眉吐气,今年台湾322入联公投的失败,更使所有国人为之一振!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在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有了改革开放所创造的雄厚经济根基,我国科研军事实力迅猛增强,和我国先后两次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今年又计划实现太空行走,中华民族正在走向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远行!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果演讲稿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羊肠小道,又从羊肠小道变成了大路。后来,又从大路变成了泥结碎石公路,再后来又变成了水泥硬化公路……
1957年7月,我从司前中心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光泽第一中学读初中,那年才12岁。开学前4天的8月28日,吃过早饭,在父亲的护送下,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完了120里路程,在第二天下午,来到了光泽县城,第一次走进了仰慕已久的“大”学校。
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上学历程:记得那天一大早,我背着书包,其实里面没有书,装的全是干粮和母亲特意为我煮的几个鸡蛋。父亲挑着我的简单行李,从家门口走过一座小木桥,上了往县城的大路。这条路是顺着富屯溪上游的北溪东岸,由北而南顺流蜿蜒而下。从司前出发,途经梅坪、台山、举贤(现举安)、褚里、石浆、寨里、小寺洲、大里峰、崇仁,到达县城。路面约有1.5米宽,全是用不大不小的河卵石铺成的,上下坡的地方也是用河卵石铺成的台阶。路两边的树枝和茅草,都被人劈得光光的。每隔五、六里路,就有一个能坐十几个人的凉亭,一般都建在坡顶或岔路口。或跨路而建,或在路边,面积一般有10——20平方米,呈四方形,柱子上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联对,表达“长治久安”之良好愿望。最可贵的是这种凉亭一般都建在有泉眼的地方,供过往行人走累了休息和口渴了饮水用的。据说这凉亭都是当地有善心的人用善款建造的。有的凉亭旁还摆有茶摊和稀饭铺,供行人解渴充饥之便。
过了举安不远,又来到一个凉亭,四周山高林密,一条大路从亭中穿过,我迫不及待地坐在亭子的栏杆上。父亲本不打算在这里休息太久,但当他看到我那疲惫不堪的样子,又不忍心催我走,只好让我休息片刻。期间,父亲给我讲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这个地方名叫鸭子坑,前后十几里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解放前,这里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一天,两个从外地来这里做皮毛生意的商人,身上带了很多钱,走到这里,累了,便一头倒在栏杆上睡着了,当他们一觉醒来时,俩人身上的钱全都不见了,跑到亭子两头一看,远远的只看见几个手持长刀的黑影消失在树林里。听到这里,我一下子毛骨悚然,心想,此处绝非久留之地。于是,我背起书包,催促父亲赶快离开这里,就这样,我们又逃命似的上了路。
第一天,走了70里路,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一个大村庄——寨里,“我再也走不动了!住下吧!”我哀求父亲。父亲只得找了一家小旅馆,安排我们住下。吃过晚饭,洗漱一下,便倒在了床上,只觉得小腿肚子僵硬,全身酥软,不一会儿,便呼呼大睡了。睡梦中,仿佛自己已经坐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开始上课了。
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我们父子俩匆匆吃过早饭,便又上路了,开始了第二天更艰难的旅程。父亲鼓励我说:“慢慢走,下午就到了。”我反而更加快了脚步,恨不得一下子就赶到那县城学校。走了一段又一段,父亲说,还有20多里路。这时,只是觉得腿脚更不灵活了,要是遇到上坡路时,简直比爬楼梯还艰难,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走到县城。父亲似乎已经发现我的焦虑,他把我背上的书包摘下,加到自己的行李担上,想为我减轻一点负担,好让我走得更轻松一点。然后,他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确实的,我也因此而觉得轻松了许多,于是,我又加快了脚步,追上了父亲。就这样,我们一步一步地走,终于走到了县城。当我们把行李放下,坐在一家小馆店准备吃午饭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
半下午,父亲带着我到学校报了名,缴了学费,领了书和本子,老师又安排我到宿舍住下,父亲也在我的宿舍里陪我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收起他自己的行李准备回家了。临走时,他嘱咐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好!”我一边说一边抹着眼泪,目送着父亲走出校门的背影,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宿舍。好久了,我心里还一直在想:父亲又要照原路回去,慢慢地走两天时间了。要是这条小路已经开成了公路,那该多好呵!父亲就不用那么辛苦地走路,而是坐着汽车,几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里了。
(二)泥结碎石公路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时间过去了。在两次放假的时候,我和本司前的几位同学,都是头天晚上一晚不睡觉,一边收拾着行李,一边讨论着第二天的行程。等到第二天蒙蒙亮时,就结伴同行,一路小跑似的,待到太阳下山不久,就回到了家里。算一算,只用了15个小时,就跑了120里路。真是回家心切呀!第二天起床一看,一双脚都肿得像竹筒似的,连路都走不动了。母亲心疼地说:“要是有车坐就好了!”“没有公路,哪有车坐呢!”父亲深有感触地说。
这年8月,不知从哪里传来一个令人喜悦的消息:从县城到司前的“城——司”公路开工了!听到这个消息,深知走路艰辛的我,特别激动:“以后有车坐啦!以后有车坐啦!”高兴得满村子到处大叫。
小孩子哪里知道,修筑公路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从1958年9月开始动工,从全县各地调集来的3000多民工历时半年,才修了从城关到小寺洲的17.5公里路面。接着,从1959年3月开始,历时4年半时间,才把这条公路修到了司前,为泥结碎石路面,总长58公里,路面宽4.5米,坡度8%,最小曲线半径20米。于1963年10月正式通车。通车那天,沿途群众欢欣鼓舞。从此,这条贯通南北四个乡镇的交通大动脉,成了沿途几万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后经1973年和1979年两次改线,截弯取直,优化了线路,缩短了路程700米。
记得那是1960年7月初,我初中毕业了,学校也放暑假了。前一天听说,回司前有汽车坐了。我们司前的一伙同学,甭提有多高兴了。呵!平生第一次要坐汽车了,一个晚上的心情都不能平静。第二天早上6点,我们几个司前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赶到汽车站,在一个很小的票房里买了票,然后都站在车站的空地上等候上车。过了将近一个小时,一辆载重两吨半的小货车停在空地上,车顶是用竹片和竹叶编成的篷盖的,车厢两边的木板上,各开了一个50厘米见方的口,算是车窗。这时,一个戴着红袖章的,有人叫他“站长”的人,大声叫着:“到寨里的旅客,上车啦!”我们蜂拥而上,都抢着坐在了车厢两边的木凳上,各边挤了七、八个,而后来上车的十几个人,只好站在中间,双手扶住车顶的竹片。过了大约10分钟,那人到车厢后门一看,满满的一车,说了声:“坐好了,车子马上就要开了。”随手把车厢门一关。不知是谁说了句:“这哪是客车呀?简直是装猪的车!”引得全车厢的人哄堂大笑。车一开,中间站着的人全都前伏后仰的,我们坐在两边凳子上的人虽说平稳些,但也得用手抓着,才不至于东倒西歪。就这样,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坐的“客车”,一路上摇摇晃晃地安全到达寨里。
“下车啦!”那司机停下车,叫嚷着。我们一个个跳下了车,走到路边,眼睛却还望着那辆汽车,心想,怎么就不走了?有人跑去问司机:“怎么不走啦?”那司机不耐烦地告诉我们:“路只修到这里。”呵!原来是这样。于是,我们只好在路边休息了片刻,还到商店买了点路上吃的点心。9点钟刚过,就又马不停蹄地朝司前方向步行而去。剩下的70里路,我们仅用了8个小时,就赶回了司前。一路上,我常常想:要是这条公路已经通到了司前,即使坐这样的车,再坐上三、四个小时,也比走路轻松呵!
1963年7月,我高中毕业了。这三年中,每年两次的家校往返,都是坐车到寨里,然后就步行回到家里。不过后来的车变得更好了,是真正的客车。路也经过维修变得更加平坦了。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客车里,心里舒服多了。常想,这才是*为人民群众办的大好事呵!
1963年10月,城司公路全线通车。我的8年愿望终于实现了!从此,我每次往返县城办事或访亲探友,都不用坐那黑笼子似的货班车,更不用从早到晚地长途步行了。这条公路贯穿县城以北鸾凤、崇仁、寨里、司前四个乡镇,是该县公路运输的大动脉,是沿途五、六万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至1989年,每日沿途十个站点往返的客班车达36班次,还有大量的运输货车,为发展本县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水泥硬化公路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精神,像阳光雨露一样,沐浴着祖国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由于城司公路的建成通车,位处偏辟山区的司前人民,奋发图强,朝着勤劳致富的道路迅跑。他们把山里的树木、毛竹、笋干等土特产,源源不断的运往县城或外地,又把种田所需的化肥、建设所需的钢材、水泥,还有生活用品,源源不断的运回来。这样,原来设计级别较低的泥结碎石路面,就远远满足不了繁忙的交通运输的需要,常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而且,由于山区公路弯弯曲曲,一遇山洪爆发,往往被水冲的坑坑洼洼,甚至道路中断,严重影响交通运输。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对城司公路进行优化线路、拓宽改造、用水泥硬化路面,形势迫在眉睫。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在中央确保90%道路硬化工程资金的基础上,在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2004年~2005年,光泽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1.3亿元,对城司公路进行了全线水泥道路硬化。至2005年底,一条7.5米宽的双车道水泥路面的县级公路通到了司前乡政府所在地。仅城司公路沿途各站点的往返客班车就达——班次,而从司前延伸到各个行政村的6条乡村公路,通行的客班车也有十几个班次。从今年下半年起,还开辟了光泽直达司前的专线班车十余班次,极大地方便了沿途群众的出行。
“现在的路平坦了,车又这么新,坐起来真舒服!而且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县城。以后,我可以经常去女儿家啦!我活了80多岁,还是头一回坐这车啊!”2006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司前村一位年过丈国、满头白发的老大爷,坐在一辆开往县城的中巴客车上,兴致勃勃的对满车厢的人说。我坐在车里,听着那发自肺腑的言语,看着那手舞足蹈的兴奋劲,还真是无法形容他那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想,这位老大爷说的这番话,代表了多少老百姓的心声呵!我虽然不是第一次坐车,但从我读书那时起到现在,坐车的滋味,还真有同感,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是呵!我在这条路上整整走过了50年。从小时候走路去县城读书,到坐货班车往返于家校之间;再到后来虽然坐在客班车上,由于是泥结碎石路面,还是一路颠簸、一脸灰土;直到现在有了水泥硬化路面,又有了专线班车。这50年中,不知坐过多少次车。当然,坐车的滋味总比走路“好受”;而随着路况的不断改善,客班车档次的不断提高,坐车的滋味是越来越“好受”了,到现在感到的是“舒服”。这个中的滋味,只有像我这样有“亲身经历”的,才有真正的“切身体会”。我想,心中的路,何尝不是如此呢!

看到这里关于“企业三十周年庆演讲稿”的相关内容差不多已经结束了,如果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还无法解决您的需求,请继续看我们为您准备的“企业三十周年庆演讲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