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新农村演讲稿 > 导航 > 新农村定位思考

新农村演讲稿

新农村定位思考。

根据后续工作的安排,一份规划好的工作计划是你改善目前状态的不二之选。我们可以依靠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工作计划里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新农村定位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摘 要] 建设新农村是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关键词] 新农村 主题 主线 主旨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的发展。20字方针言简意赅,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新农村重在建设,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一、建设新农村的主题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将生产发展列为首位,发展生产力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首要的、迫切的、的任务。而在生产力体系中,人是最活跃、最、最关键的要素,,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发展之一直停滞不前,程度上是体制和结构抑制了农民的生产性,从而窒息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是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中,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残食”严重。
(1)经营者不完全自主经营权。市场经济中,经营者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即经营者有权决定生产、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完全占有和自由支配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农民农业经营者并不对其生产资料——土地,完全意义上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2)投资者获取对等收益。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财产。在现行的土地制度中,农民不以土地投资的主体资格,但现行土地制度中也规定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剥夺或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就对其对等的支付,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原则最的要求。
(3)劳动者获取对等的权益。在我国,农民劳动者,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农业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现行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相比,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农业劳动者,一直饱受到“剪刀差”的掠夺;,从进城务工人员来看,农民工与用人的劳动关系受劳动法,但其劳动权利的享有低于城镇职工,是很少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即使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少量农民工,其社会保险待遇也低于城镇职工;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具备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资格,但无资格享有失业保险待遇,其就业权的内容和条件与城镇失业人员不平等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源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多种歧视。
(4)居民平等地享有公共产品。市场经济中,纳税人平等地享有的公共产品,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农民纳税人也应当享有权利。然而,制度因素,我国农民的权利长期被抑制,居民,平等地享有社会公共产品。
二、建设新农村的主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效益低、农村发展慢、农民收入少,是“三农”问题的症结,而酿成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源,程度上源自于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和由此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阶段,其有其客观性。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是以改革、发展、稳定函数,将改革的、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的程度统筹起来的,只是不同的时期的侧不一样。改革初期,摆脱贫困,追求发展是要务,但如何发展,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成立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实践表明:的、同步的、的发展不可行性。,对比各国的发展经验,我国选择了城市偏好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提取农业剩余发展城市工业。
(2)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性。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离开稳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勿庸置疑,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羸得了较长的发展时期。但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凸显:连续多年内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由城乡差别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不妥善,将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纵观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积累带有性。但在工业化程度以后,工业要反哺农业、城市要支持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新农村并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更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了转移。新农村建设战略的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可持续发展观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新农村的主旨是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

管改革发展的20多年是我国民生问题持续的20多年,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中最的仍然是民生问题。是农村,大多数的农民并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的显示,从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年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其余13个年份的增长都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总量占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4.1%降低到的29.1%,下降了35%;城乡差距引发的一系列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更是令人堪忧,与城市的大拆大建相比,约一半的行政村未通自来水,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安全标准的饮用水,60%的农户卫生厕所,13%的行政村通公路,2%的村庄通电,而且电压不稳,电费又高于城镇。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率6.6%,占全国中小学校舍危房率的81%,西部地区尚有100多万中小学校舍短缺入学。
显然,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并带来全体国民福利的。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被农民分享的佐证。最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较快富裕起来,农民甚至陷入贫困的地步,据统计,截止到底,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668元的贫困人口2610万人。
贫富悬殊的城乡收入分配机制,会低位的社会阶层的不公平、触发社会的不稳定。当前我国改革正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凸显,但社会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经济根源,体现出社会各阶层对经济发展公平分享的诉求。如何让改革发展惠及于民是的农民,这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在国民经济总量、结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但城乡差距且单纯市场力量难以削弱城乡差距的情况下,站在以民为本、社会公平、城乡发展的,两个趋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执政为民、执政富民的体现;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思路,在给农业、农村“输血”“造血”的,更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进步机制的,其目的要让农民共享经济繁荣。
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缩小城乡居民享公共服务和生活的过大差距。共享不等于平均主义,不等于大锅饭,这里讲的共享是要生存发展的底线,公平的教育机会,就业公平,对现社会分配中的正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着眼统筹城乡关系,注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农村进步机制的,其目的是农民共享经济,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主旨

FWR816.cOM精选推荐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文章标题: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我们**村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传统的家庭养殖业为辅生产生活方式,这里十年九旱特别是春季干旱严重制约生产发展,制约人民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村现有农田三万多亩,其中丘陵坡地占了四分之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现有人口三千一百多人,其中贫困人口占了五分之一。

几年来在中央连续发出支农惠农的政策下,特别是对农业,农民实行“两免-补”的政策全村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最近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在这前所未有机遇而前,我们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村级“两委”组织建设,变领导型为服务型。

要使广大农民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委”成员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做到“三个一、一个创”,一个是带头学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贯彻到群众中去,使群众及时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两至三门科学种田或养殖加工实用技术,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向村民传递,带头参加村里的各项发展经济和创和谐家庭的活动。一个是转变工作作风,由过去的领导呼喊型,工作拖沓型向工作服务型和办事效率型转变,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提高就是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个创”就是要创新村委的管理方法,健全村党支部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做宣传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让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二、挖掘资源优势,努力使人民增收。

我们**村三万八千亩耕地中,低洼、平地面积占38%,丘陵地,山坡地占62,常常是干旱缺雨平地苗发黄,坡地种不上,一场大雨注地水汪洋,我村决定加强农田基础设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①利用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的补贴政策,村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农民在较平的农田里打抗旱水井,修水渠,争取三年内能打井的平川地块全部打上抗旱井,并逐步实施节水技术。②对易涝的地采用投资投劳组织村民进行治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通过优先承包,延长承包期的方式对行农田改造,提高自然灾害的能力。③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同时加快小流域治理,通过挖鱼鳞坑,等综合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好现有良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

精做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之路。(1)由于长期过度施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耕地质量下降,要逐步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使农民做到科学施肥,逐步增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使农民增产增收。(2)做好优良品种的试种推广工作。目前,市场的新品种繁多,我村从20xx年起对新品种做对比试验,建试验田100亩,组织农民参观,通过对苗期,成熟期和产量对比,让农民优中选优,避免同样地块,肥力,用种不当给农民造成损失。(3)在做好传统农业的同时,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去年我村引进绿豆种植4000亩,并获得成功,由于绿豆价格好,而且生长期只有80多天,即解决了山坡地种植的困难又为农民增加收人。今明两年我们将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

三、搞好环境治理,实现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提高农民总体素质为目标,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满足,那么赖以生存的家园就要美观,整洁,这要按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对本屯做出总体的科学规划,随着经济收人的稳步增加,逐步实施。①在不损害群众整体利益的情况下,结合当前,利于长远目标,20xx年,聘请**城建局对我村进行整体规划;②对私建、乱建、扩建的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院墙进行清理,拆除,使之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③对村屯街道完成路面铺建,道路两侧栽植柳树。(2年完成)④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部分有条件的村民修建改建厕所,争取20xx年底,新建和改建厕所达100。⑤20xx年底前,村里建沼气池一个做好试点并逐步普及推广。20xx年前争取实现农村有沼气池的的用户达50以上。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充分明确了今后 “三农”工作的方向,衡阳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财政穷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2,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如何全面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就衡阳农村统计调查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对衡阳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及加快推进衡阳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出对策建议,供有关方面决策参考。一、**新农村建设初现端倪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在党中央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鼓舞和指导下,20xx年衡阳农村形势继续走好,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0、49亿元,比上年增长6,继续保持了上年的增长势头,一举扭转“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在2左右徘徊的局面。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20xx年以来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60万吨,20xx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通过抓优势产业带建设,种养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优质农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20xx年全市发展高中档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一半,与20xx年相比油料产量增长10、烟叶产量增长134,水果产量增长5.2倍。出栏牲猪、家禽、水产品产量比20xx年分别增长11.4、39.7、18.8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6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42家。20xx年共完成销售收入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5,连接基地面积150万亩,带动农户45万户。
(二)扭转了农民收入增长多年徘徊的局面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例如,稻谷最低收购保护价格政策,引导粮食价格合理回升,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在减免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大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20xx年全市全免了农业税,结束了历代历年皇粮国税的历史。近两年,全市农民共减少农业税3亿余元,受益良种补贴资金2.3亿元,退耕还林粮食补贴资金2.4亿元,农民人均获益120多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据抽样调查,20xx年衡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29,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20xx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10.65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出现了少有的好势头。在“十五”期间,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幅达7.9,其中,种养业收入年均增幅7.5,工资性收入年均增幅9.2。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20xx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1.01亿元,一批病险水库得到整治,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支持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解决农村3.2万人和1.2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自20xx年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5.1亿元,建成农村公路1543公里。其中,通乡公路三年累计完成659公里,完成投资3.97亿元,新增57个乡镇通水泥路或沥青路。通村公路三年累计完成884公里,完成投资额1.2亿元,新增233个行政村通公路;三是保护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一方面,扩大退耕还村面积。自20xx年启动退耕还林项目以来,全市退耕还林8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0.8万亩,20xx年争取国家林业专项资金投入1.04亿元,完成人工造林36.3万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近两年国家和农户共同投资新建沼气近4万口,20xx年更新改造“两省灶”6万余户,推广太阳热水器6000台,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居民做饭取暖用燃料。全市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6;四是农村通讯事业迅速发展,通电话的村4218个,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49台,拥有手机46台;五是农村用电难基本解决,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电,已进行农电网改造村2230个,占全市行政村的45.6,电网改造村实现了城乡用电一个价,停电

加快XX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第2页

率大幅下降。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
一是积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xx年在耒阳市进行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以来,现已扩大到衡阳县、常宁市,参加合作医疗农民172.68万人,参合率73.14,截至20xx年3月止,9453人获得632万元就医补助;二是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从20xx年起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岁后,由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实现了多年来率先实行计划生育农民群众的盼望,20xx年发放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295.5万元;三是大力扶持贫困户和加快敬老院建设。近几年部分特困户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扶持农村生活困难群众。近两年为困难群众新建爱民房600余栋,每年定期定量救济超过10万人,其中五保户近4万人,定期救济金额2600多万元,其中,五保供养金2300多万元,目前全市有敬老院145所,床位5256张,收养4500人,一大批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五)积极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全市各级财政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分类别培训农民工,使阳光工程形成了“市场 订单 培训 就业”的运行模式,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由“苦力型”向“技能型”和“智能型”转移。两年来衡阳市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2.9万人,转移就业2.7万人,转移就业率93,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同比增长14,20xx年市财政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工就业培训投入,将对1.5万农民工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转移就业规模。
(六)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
 近几年,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依靠科技推广独具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40。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衡阳县超级稻两优培九超高产栽培成功,亩产超过800公斤,耒阳市“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早稻示范面积1200亩,良种覆盖率100,技术应用率90,衡南县重点推广应用烟叶优质、高产栽培调剂技术,生产的烟叶各项指标达到了国优标准,耒阳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科学实行配肥、供肥、施肥,平均每亩耕地可节省成本35元,该市农民可增收1750万元。20xx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45,比“九五”期末提高9个百分点。
衡阳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据调查,95以上的农村干群支持新农村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衡阳新农村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难点,需要艰辛的努力才能实现。
二、衡阳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衡阳“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面貌有较大的改善,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经济来势看好。但必须看到,衡阳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处在艰难爬坡和攻坚阶段,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民增收压力大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近两年衡阳农民收入年均增加4000元,但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继续靠政策补贴拉动农民增收难。前两年,农民收入靠政策补贴增长约4个百分点,财政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二是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难,20xx年粮食、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3,20xx年以来粮食、牲猪价格明显下跌,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三是靠低成本拉动农民增收难,20xx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1,使种粮农民人均减收48元,国家惠农政策的好处有一部分被抵消了,20xx年化肥、农药、种子价格继续上涨,今年以来趋于稳中略升,看不到下跌因素;四是靠减少自然灾害拉动农民增收难。从历史上看,衡阳的自然灾害严重,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加上近几年动物疫性较为严重,这些不确定因素一旦发生,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粮食生产一个重要因素是耕地,而衡阳的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的种植面积难度加大,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万亩,衡阳耕地资源形势不容乐观,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2亩,不足全国平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自八十年代以来,全市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38万亩。当前,因城镇拓展、修路、农村居地建房等占用耕地,耕地面积还在逐年减少。耕地质量逐步退化,优质、稳产、高产田不足六成,有的耕地水资源短缺,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问题,因此,衡阳保护耕地资源形势相关严重;二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全市共有各类水利设施42.65万处。其中:各类水库1535座,大多老化严重,病险水库达826座,占水库总数的53.8,塘坝42.5余处,塘泥淤塞的达95,蓄水量不足40。水利设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农机装备水平偏低。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不完善。种粮补贴的渠道不多、范围较窄、水平较低,增加幅度小、稳定性差,粮食产销的利益平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局面没有根本扭转、缺乏长久重农抓粮的动力。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一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农村整半劳动约445万人,据测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按每个劳动力可耕种4亩耕地计算:需要劳动力113万人,剩余劳动力达332万人,据调查,外出务工半年以上劳动力为127万人,尚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约200万人;二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据市农业局对1717名劳动力的调查,大专以上文化的7人,占0.41,高中或中专文化的133人,占7.75,初中文化的1143人,占66.56,初中以下文化的434人,占25.28,尽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上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大专以上文化占7以上相比差距甚远;三是农村劳动力受专业培训程度低。据农村抽样调查,在全部整半劳动力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过5,在外出就业劳动力受过专业培训的约为14.5。由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从事的工种技术成份低、工资待遇差、据调查,外出务工劳动力年收入约7000元,其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43,从事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达45。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一是义务教育薄弱仍是难点。部分中小学教室及宿舍简陋,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条件更差,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环境更为艰苦,还有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学业;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乡镇大部分没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更没有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多数乡村没有合适的演出场地、没有放电影的条件,没有开展活动的场所,给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开展造成困难;三是养老保障有待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除少数富裕村实行老有所养外,其余村的养老保障几乎是空白。全市尚有五保供养对象4.05万人,集中供养0.4万人,集中供养率只有12,在五保对象供养标上,国家要求不得低于当地农民上一年生活水平,据调查,实际供养相当于应保标准的75左右;四是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不宽。全市7县市5区,仅有衡阳、耒阳、常宁三县市实行合作医疗试点,尚有4县5区约420万农民没有参加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不高,少数地方群众积极参加意愿不强,主要是农村医疗市场比较混乱,药价虚高问题突出,农民得到的实际补偿可能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五是农村科技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实际用于农业科技经费较少,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乡村两级农技人员所占比重小,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据调查,30的人员没有进行农技学习和培训进入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能担任技术指导。
(五)农民生活设施建设薄弱,居住环境不尽人意
在交通方面,还有156个村不通汽车,即使通公路的村,绝大部分行政村依然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机耕路,路面基本上没有硬化。在能源消费方面,大都是以柴草和煤炭作燃料,使用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不到10。在农村卫生方面,全市76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在城市,约占82的农村人口只享有24的公共卫生资源,农民饮水大都是井水、泉水和河水,饮用自来水的行政村仅占9.3约55万农村人口。有80以上农户没有使用无害化厕所。在村容村貌和居住方面,农村建房缺乏规划,分布无序,杂乱无章,村道狭窄,房檐连屋角,采光不畅,生活用水自然排放,生活垃圾随便堆放,进行“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的农村住户不到8,进展缓慢,居住环境不尽人意。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行较为困难
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乡统筹村提留和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取消,村级公益事业管理的资金来源减少。中央财政按照以前农业税及附加实际征收数为基数,给予乡、村农业税减免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资金数额有限,很难满足基层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村级机构更是难以为继。此外,乡、村历史债务负担沉重,前些年,乡、村盲目发展乡、村企业,修建乡、村办公楼,加速推进“普九”工程,超前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供资垫付农业税,逐步形成的历史债务比较沉重。少数地方农村财务管理不民主,收支无计划,操作无章程,监督不得力等原因,造成农村基层机构运行较为困难。
三、衡阳新农村建设对策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又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要坚决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之中。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有以下对策思考。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既要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民建房模式,又要规划水电路、通讯和科教文卫服务事业等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还要考虑人防、环境保护等因素。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保护历史文脉,体现文化内涵,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把“村兴、民富、路畅、山绿”放突首位。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从衡阳实际看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三)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人力配合实施;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全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持执行。
(四)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建设,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政府在投资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五)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消化乡村办学债务,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和鼓励外出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名村。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首先是选好配强村班子,把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拔进村支两委班子,特别要选配好“一把手”;其次强化民主管理,认真执行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真正做到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务村民管,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积极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第三是转变村干部工作方式。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吁,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如何结合实际,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服务和指导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强化综合服务职能,适应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要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县河镇位于**城区以东,距城10公里。**河横穿我镇,有丰富的水资源,山青水秀,集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一体。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250个村民小组,26699人。有耕地24000亩,其中水田60OO亩,全镇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人多地少,自然条件较差,严重制约县河的发展。从2007年起,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将条件较好的红侠、县河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二十字”标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县河村成为省级特色旅游村,生态观光旅游是县河村一大特色,现拥有农家乐80户,人均收入5800元。2009年将牛岭、红升两村,2011又将灯塔村、牛岭沟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逐步向全镇扩展,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我镇掀起了高潮,从而给我们带来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未曾有过的激动和憧憬。但是,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时刻保持理情,才能取得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搞好科学规划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所以要把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去年,省政府开始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这为我镇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结合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编制好新型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五个方面的要求,分村分项精心制定好规划。制定规划时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抓好村容村貌和新社区发展规划,治理脏、乱、差、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使环境“美”起来。三是要扎实抓好农民规划,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二、建设新农村,中心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按照区委“一抓三建一统揽”的总体要求,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山上退耕建果园、河边开发建乐园、社区创建生态园、服务创新建家园”。从我们县河镇发展状况来看,关键是抓好生态旅游、经济林果、蚕桑、畜牧、食用菌、旅游、劳务输出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科技种田,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保证全镇农民有饭吃。二是按照“一村一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在黄洋河沿岸牛岭、红霞、县河、红升、毛坝等十个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带动全镇种植养殖发展。三是在边远的村发展畜牧、食用菌和经济林果园,为旅游农家乐,提供天然的绿色食品。四是引导蚕桑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做大做强传统的蚕桑产业,将凡庙、关沟、枫树村打造成蚕桑专业村,年发种5000张,产值达400万元。五是组织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定单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经济发展“瓶颈”制约问题。一是搞好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我镇大多数村实现了通水泥路目标,通组路仅达60%,力争再用三年时间使通村路达到100%,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搞好安全饮水,力争全镇90%以上农民饮上安全的自来水。三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力争两年内使全镇100%的农户用高质的电,彻底解决用电难问题,使农民“活”起来。

四、建设新农村,根本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新农村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下功夫解决“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便乱堆、柴草乱垛、禽畜乱跑和乱建、乱占等脏、乱、差”问题。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跃”起来。

五、建设新村,重点是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健全和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社保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及时高效的为农民搞好服务。()同时要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特别是低保、养老、医疗保险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使农民得到实惠,真正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六、建设新村,关键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今年我镇借村“三委会”换届之机,一是配齐、配硬了村“三委会”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按照“两推一选”程序,充分尊重党员群众意愿,将一批政治坚定、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群众威望高、有致富头脑和较高素质的党员选进“三委会”班子。二是要深化农村基层工作,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机制,发挥好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全学习、工作、等各项制度,促进基层民主规范化进程。三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在加强党员队伍管理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带头致富户、返乡青年、复退军人等青状年加入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克服农村党员青黄不接,普遍老化现象。要敞开出口,对不履行党员义务或不发挥作用的党员,要严格程序,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除名的予以除名。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新农村定位思考》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新农村演讲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