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思想汇报 > 优秀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 导航 >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优秀范文: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

优秀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优秀范文: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

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思想汇报,思想汇报可以起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在写思想汇报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优秀范文: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敬爱的党组织: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今天,我们小组一起到昙华林去参观历史建筑,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流连其中,体味革命,感受颇深。
仁济医院是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文华书院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址湖北中医学院,校内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圣诞堂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系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翁守谦故居,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标志着****学说正式登陆湖北。1921年,在街区的私立武汉中学,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3位**一大代表。
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 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 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思想的演讲; 南昌起义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会谈;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还有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 难得的是这些建筑虽经百年风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基本风貌未有大的改变,有些还显示出相当优良的建筑品质。
它们以实物的、活生生的历史标本形式伫立在那里,形象地展示着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卫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筑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内涵如此深厚且密集,资源如此丰富又集中,这不仅为武汉其它城区所没有,在全国也属罕见。历史就在我们眼前,而革命早已深入心中。
汇报人:
2011年10月9日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

FWR816.COM展读推荐

思想汇报格式范文: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汇报格式范文:历史在眼前,革命在心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敬爱的党组织: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历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今天,我们小组一起到昙华林去参观历史建筑,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流连其中,体味革命,感受颇深。
仁济医院是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文华书院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址湖北中医学院,校内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圣诞堂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
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系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政治部迁入武汉,三厅在此成立,郭沫若任厅长,属政治部副部长*直接领导,在此荟萃了文化界精英300多人。三厅当时的用房大多已毁,仅存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为当年工作人员住房。翁守谦故居,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兴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1920年2月,陈独秀应邀来昙华林演讲,标志着**学说正式登陆湖北。1921年,在街区的私立武汉中学,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和李汉俊3位**一大代表。
中国近代教育发端于此,中国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科诞生于此; 武昌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 武汉人第一次在这里听到传播**思想的演讲; 南昌起义前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有重大意义的会谈;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全国的“文化首都”;还有林立的教堂,早期的医院,异域风情的西洋小楼,独具特色的江夏民居,阅尽沧桑的武昌老城墙…… 难得的是这些建筑虽经百年风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基本风貌未有大的改变,有些还显示出相当优良的建筑品质。


它们以实物的、活生生的历史标本形式伫立在那里,形象地展示着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卫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建筑史、宗教文化史和武昌城邑文明史,内涵如此深厚且密集,资源如此丰富又集中,这不仅为武汉其它城区所没有,在全国也属罕见。历史就在我们眼前,而革命早已深入心中。

10月预备党员思想总结:革命在心中,历史在眼前


敬爱的党组织:

昙华林--一条蕴着历史的老街,一条充满记忆的老街,一条经过革命心情洗历的老街。而这一天,我终于踏上了这一条老街,怀着那颗崇敬革命的悸动的心, 体会空气中,街道间,建筑里那份历史感,那份关于历史的记忆。2011年,距离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已过去太久,距离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已100年了。虽然已过去那么多年,但是革命依然留在我们的心中。而今天,在昙华林,在这片被历史浇灌的土地上,我们对革命的理解感受又增加了一层!

说起昙华林,就不能不说它的格局,它的历史: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这些一个个团体的诞生,昙华林都是见证;辛亥革命的产生,昙华林也是见证;甚至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革,昙华林都是见证。我们有幸能在社会实践的时候,来到这样的一块充满记忆的地方。我们的心也随着一步步前进,被历史和革命震撼。初进昙华林,看到的就是那中西结合的建筑,我们仿佛看到的各个国家的人们在这里穿行,这里面有辛酸和苦痛,却也有一种开阔和眼界。但不管怎样,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勾起了我们许多关于那时中国的记忆。

沿着大路向右,眼前是仁济医院。这是一间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是近代的西方医院传入的结果。如今,我们国家也在不断引进西方医学技术,可是,谁也不能忘记,那个无奈的时代,也有那些我们不能忽视的进步,客观上,我们在被开放,那颗发展的心,还是保存到了今天。

当我们来到圣诞堂,又是另一番景象。该建筑位于湖北省中医学院的校园内5号楼,建造于1870年,为西式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拱卷门改方门。该建筑系美国基督教圣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校园礼拜堂,1958年停止校园宗教活动,现产权属省中医院,为医院俱乐部礼堂。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兴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看到眼前的建筑,我们耳边回荡着得是《学生军军歌》,眼前浮现的是辛亥革命时刘静庵等革命战士们再这里宣传思想的样子。辛亥革命是具有巨大的影响的,虽然最后是以失败告终,可是我们这份首义精神,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很继承的。

汇报人:

2011年10月12日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革命建设精神


这篇《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精选:革命建设精神》,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小编思想汇报频道。
敬爱的党组织:

*,一个极富意义的名字,仿佛是为印证这个个人的代号——名字似的,他的一生都是在为人民谋恩利和福祉。小时候的语文课文多半不记得了,篇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就是《十里长街送周总理》,书中描写的送行人们的悲痛十分细致,连当时幼年的我们都被感动了,尽管当时我们对周总理赢得人们的敬爱的原因并不了解。

随着年岁的增长,历史知识的越加丰富,我知道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作为在这个世界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正如陆放翁诗:“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我面前的总理是一个总是温文尔雅的男子,从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到双鬓全白,他的表情始终如一。而最让我敬爱的是他的为人处世和机敏灵活的外交方式。

“死不留灰”,周总理是我国历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他的妻子邓颖超说总理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这样一撒,总理的魂魄也许就永远这样充满人间,贯通天地,让后世的我们只要用心,时刻就能感受到。

始终记得那几个经典的外交故事,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感到无比的骄傲,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荣!由于意识形态等距离,外国总有些不怀好意,有一次,一个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做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这是多么经典的回答啊,更何况总理没有思索犹豫很久,就这样挫败了这个把中国人比作牛马,走牲口一样的路的邪恶用意。又一次,在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美国人喜欢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却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这种柔中带刚的回应使得美国官员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尴尬、窘迫的是自己。

周总理对待人民群众真的足够称得上平易近人,永远温和。一位联合国秘书长曾经这样回答一个问题:“你们中间任何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一下3点——周死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周死后无一儿一女,不留骨灰,一定在你们死后降半旗。”他的自信,他的风度,通过外国人的眼神和评论就能看出来,他被称为国际上最难对付的政治家。

他,身为堂堂一国的总理,吃的就是几个小碗,看看现今那些当权者珍馐百味,千万茅台,都不汗颜吗?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如果每一位党员都向周总理学习,即使学到几分也无疑是有益于人民的。请多开展关于伟人革命建设精神的教育活动,让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直至永远。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革命建设精神



敬爱的党组织:

周恩来,一个极富意义的名字,仿佛是为印证这个个人的代号——名字似的,他的一生都是在为人民谋恩利和福祉。小时候的语文课文多半不记得了,唯一篇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就是《十里长街送周总理》,书中描写的送行人们的悲痛十分细致,连当时幼年的我们都被感动了,尽管当时我们对周总理赢得人们的敬爱的原因并不了解。

随着年岁的增长,历史知识的越加丰富,我知道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作为在这个世界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正如陆放翁诗:“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我面前的总理是一个总是温文尔雅的男子,从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到双鬓全白,他的表情始终如一。而最让我敬爱的是他的为人处世和机敏灵活的外交方式。

“死不留灰”,周总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他的妻子邓颖超说总理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这样一撒,总理的魂魄也许就永远这样充满人间,贯通天地,让后世的我们只要用心,时刻就能感受到。

始终记得那几个经典的外交故事,让身为中国人的我感到无比的骄傲,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荣!由于意识形态等距离,外国总有些不怀好意,有一次,一个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做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这是多么经典的回答啊,更何况总理没有思索犹豫很久,就这样挫败了这个把中国人比作牛马,走牲口一样的路的邪恶用意。又一次,在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美国人喜欢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却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这种柔中带刚的回应使得美国官员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尴尬、窘迫的是自己。

周总理对待人民群众真的足够称得上平易近人,永远温和。一位联合国秘书长曾经这样回答一个问题:“你们中间任何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一下3点——周死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周死后无一儿一女,不留骨灰,一定在你们死后降半旗。”他的自信,他的风度,通过外国人的眼神和评论就能看出来,他被称为国际上最难对付的政治家。

他,身为堂堂一国的总理,吃的就是几个小碗,看看现今那些当权者珍馐百味,千万茅台,都不汗颜吗?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还有许多,如果每一位党员都向周总理学习,即使学到几分也无疑是有益于人民的。请多开展关于伟人革命建设精神的教育活动,让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直至永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