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演讲稿 > 高校教师教学事故检讨 > 导航 > 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教师教学事故检讨

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成功者永远是比对手多做一下坚持到底的人。为了保证演讲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背熟自己演讲稿。想要演讲发挥得好,可以尽量使用首尾呼应的方法,突出重点,推出理想的效果。我们在写演讲稿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以下“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饶贵生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在这里以“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为题作个发言,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引发大家的思考与重视,以此推动我院的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909所,其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9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583.50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1884.9万人;全国各类高校教师12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毛入学率达到15%,即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功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新跨越,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增长,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办大学既要建大楼,更要育大师,养大器。能否培育出一支素质好、水平高、作风实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一所大学能否培育出优秀合格人才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我国秦朝以前,以吏为师;汉代以后,以儒为师。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近代,教育学辞典中,教师定义为“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专业人员”。古往今来,教师有着诸多雅称,如:
师长:老师与长者。《周记地官》:“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用为教师尊称。
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孟子》注:“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用作教师的尊称。
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现作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今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人梯:指那些为别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
蜡烛: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照耀人间。(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赞誉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慈母:师如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园丁:管理花园的人员,指教师辛苦、勤劳。
灵魂工程师:塑造人类的灵魂,是教师的崇高使命。
老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从老师的含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师是一个崇高的、神圣的、受人尊敬的群体,从事教育工作尽管非常辛苦,责任重大,但无尚光荣,令人向往,意义重大。进一步明确教师的真正含义,有利于增强大家的责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高教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教育部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总之,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说》第二句话即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用简短的一句话全面概括了教师的基本任务。这句话自此流传,并被后世广为认同。根据16号文件精神,我认为,高校教师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全面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应肩负起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责任:
一是岗位责任
教师岗位是专门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及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忠于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忠于职守是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甘于献身体现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境界。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懈怠或玩忽职守,就不可能把教书育人这项神圣工作做好,从而就会造成损害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在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感情,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真正做到“严中有爱”,“严师才能出高徒”。
第三,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从事本岗位工作的知识、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才能接受新思想,获得新知识,才能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身正为范。在学生眼中,教师就是榜样,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是社会责任
大学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作为知识传播者,大学教师自身拥有知识仅仅是其职业使命的阶段性实现。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在于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知识传授技能应成为每一位大学教师所必须掌握并日臻完善的技能,成为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的专业能力。
首先,大学教师要牢记自身的社会使命。通过促进科学进步,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引导人们在开发大自然宝藏的同时,丰富完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引领人类迈入道德高尚的生活境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大学教师应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尽己所能,以自己的探索活动完善学科专业,时刻牢记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与伟大而壮丽的人类事业联系在一起:自己的进步影响着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的进步,应该永远走在其他领域的前头,以便为人类的发展开辟道路。
其次,大学教师应注重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学者的社会使命在于优先地、充分地发展自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在于借助自己的知识探索活动为社会提供一个学者所能提供的最大化服务,从而实现“社会完善”这是老师们积累探索知识的最终价值体现。但“社会完善”的实现又直接建立在“个人完善”的基础上,即在实现该目的的过程中,通过努力,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完善”。
三是国家责任。
我认为,教师还肩负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必须承担“责任”奉献“师爱”。所以,要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第一要义在于树立起教育报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意识、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育人的意识。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一名教师也必须将自己从事的职业置于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首飞成功举世注目、人民教师育人成材万众敬仰,二者的立足点都是国家的发展、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当有了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意识之后,我们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去从事我们所做的平凡甚至是枯燥而琐碎的工作。
大学教师在大学中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角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和民族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的重任,这一点,我们教师一定要明确。
第一,教师自身首先要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特别是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饱经风雨、经受了无数的屈辱和磨难的沧桑史,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战争的硝烟已远离我们了,但我们国家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隐性民族生存压力与挑战,如由于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侵略”,高科技差距所造成的民族生存高压态势,能源安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威胁,反华势力的干扰等等,这些问题不论你是否察觉但都客观存在的,这些危机已成为中化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严重障碍。所以,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有忧患意识,并使之转化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给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改革和创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责任意识转化成为学习知识和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培养,将来能主动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李岚清指出:教育是崇高的公益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针对大学老师肩负的重任和职业要求,我认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第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当好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志存高远,富有爱心。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正的好教师爱生如子,一想到学生,责任感就自然升腾。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包括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顽皮的、犯过错误的,他都能看出学生各自的优点、长处、潜在的能力与发展前景。好教师是学生集体的核心,具有亲和力、影响力、带动力。
要为人师表 ,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认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端正思想。心正才能身正,心修才能身修。所以人的修养主要是修心,即加强内在的修养。如果做教师者常常不满足所得到的利益,终日忿忿然,那么其所思所想就容易偏激,就不能公平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如果身为教师贪图安逸玩乐,放肆无节制,看问题就会背离常理,处事就会违反常理,对学生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做教师者,其行为举止之先,必须解决端正思想的问题,应时时内省自律,慎言敏行,诚信不欺。孔子说:“五日三省吾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教师是学生和人民的直接榜样。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重义轻利。“临难勿苟免,临财勿苟得”(遇到危难,不要总是想怎么去逃脱它;看到钱财,不要总是想怎么去占有它;),要注重名节,不要见利忘义。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教师者,就应该在富贵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其所惑,即使应得的富贵,也要节制自己,不能丧志忘义。在生活中有一定困难时,也不要为非分之利所扰,而要坚持自己的道义信念。即使在强暴威胁下,也不能与邪恶同流合污,要身透正气,给学生以正气的熏陶。教师的一切作为都应是为道义,为了学生,而绝不应为个人的名利。
总之,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缺乏职业道德的教师,就是不具备正确灵魂的教师;而缺乏正确灵魂的教师,其职业道德和能力则无从谈起。
(孔子: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一切以道义为先。现在世界各地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

第二、广博的专业知识
高校的教学内容常常处于本专业知识的最前沿,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是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走进教室的前提。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瓶水,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就无道可以传给学生,也不可能“授业、解惑”。
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灵活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才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书是教师的天职,知识和学问是教师履行教书职责的看家本领。因而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博学,首先,表现为精通专业理论,具有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知识储备,要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精通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前沿动态及发展方向,并据此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
其次,要具备起码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再则,要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尽量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要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指教师的受教育水平,生活阅历、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总之,要厚积薄发,处理好“一桶水”与“一瓶水”的关系,要使自己的教育对象在大学里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否则是难于完成 “教书育人”的重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基础,必须夯实。
(亚里士多得: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马克思称他“最博学的人”。其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有哲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宗教等著作近千部,为后世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传播知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教师如果掌握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表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会使学生在愉快和享受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学到坚实的知识,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欲望。我们评价一节好课或说这个教师的课上得“漂亮”,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在肯定该老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而言,研究和掌握教学艺术,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是对教学基本功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要清楚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所包含的要素,加上刻苦勤奋,使自己成为教学艺术家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了解教学规律并掌握专业教学方法和传播知识的本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教师必须了解并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并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教师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职业性、适应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主动性与启发性想结合等原则。
一般地说,青年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必须在实践中刻苦磨练,形成以下六种教学能力,即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命题组卷能力等。这些能力要素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其根源必然体现在教学能力要素的差别上。
在知识的传授中,首先,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必需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赋予节奏感具有趣味以吸引和感染学生。其次,还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在课堂上要调动全班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有时还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这都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教师应有一定的多媒体操作技术,编写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于丹:百家讲坛著名讲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她的教学在北师大最受欢迎,上大课连走廊都站满了学生。这来源于她的教学艺术,尤其是语言艺术,生动的描述能力,逻辑思辩能力。如:“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第四、超前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大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日益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就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我们的教师应保持对信息获取的欲望与需求,工作中要不囿于传统习惯和模式,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一是观念要创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育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
二是知识要创新。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作为教育者本身可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盲。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因此,创新意识决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他应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三是方法要创新。近年来,教学方法创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大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学方法创新在于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找准学生获取知识的切入点,用良好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我院引进了德国先进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管理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在管理上,首先,教师要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通过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维习惯,而不能把管理看成是整学生、压制学生。其次,加强管理的民主性,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再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管理上需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乃至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所以,要管好学生,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从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是情感管理,要融管理与情感之中,做到言、行、情融为一体。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情感环境,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相信学生,亲近学生,设法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以情感动学生,以爱学生为出发点,把微笑洒向学生,洒向课堂,并以此为纽带,架起师生心心相印的桥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令则行”、“春风化雨”目的。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先进的科技对人的知识水平无论从深度、广度上都提出了新要求,科学本身就是创新,作为培养科技管理人才的大学教师更应具备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教师光荣的使命。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致力改革封建教育,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文理通科,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大从此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第五、强烈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意思。即是对某种事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且在理想、言论和行动上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达到事业有成的境界。大学教师树立敬业精神主要应依靠教师自身努力。
一是要立志从教,爱岗敬业。立志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理智的岗位表现。只有立志才能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才能实现立志。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氛围中,价值观和利益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选择从事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利国利民的崇高事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应爱岗敬业,无悔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把育人事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把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定位在"桃李满天下"和让学生成才上。
二是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教师既然立志从教,就必须爱岗敬业,专心致志,把精力集中在受教育者的培养上。
第一,在高等学校职能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自觉坚持以育人为本,把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统一和结合起来。
第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关心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三,根据社会需求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为核心。
第四,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使自己成为受学生尊重、社会知名的学者专家。
三是要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教师立志从教有种种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种种困难和矛盾。教师要矢志不移,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需要宽阔的胸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一是在各种价值观冲击和利益机制驱动面前,要增强立志从教的坚定性,淡化名利,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面对由于某些制度不完善和政策欠公正等引发的矛盾和困惑,要增强适应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分析和抗干扰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实际情况,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善于从国家全局和长远眼光出发正确对待,调整自己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是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勤业、乐业,提高自己的素质,适应育人的需要,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四是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统一。既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和学术风格和水平,又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善于与人合作,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南联大教师的奉献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有口皆碑的,教师从未发生过讲课迟到、早退、缺勤等现象。教师们备课很充分,对讲课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讲课熟练,强调少而精,注重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主讲中国历史的雷宗海,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教学认真,上课堂不带片纸只字,但对历史人名,历代重要人生卒年月、地名、年代、参考书目,娓娓讲来如数家珍,随手板书,从无错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老师讲课有不妥之处,可以当场提出意见,老师总是虚怀若谷地表示考虑、感谢。有时一些教师一旦发现自己讲错了,也会当众承认错误,决不文过饰非,因而更加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方永刚: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入部队院校任教,年均超额完成200%的教学工作量,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在身患结肠癌的情况下,顽强工作,还做了1000多场报告,听众达40多万人次。主编了16部理论研究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完成国家课题7项,获奖28个。他的敬业语言是“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我不惧怕癌症,但我害怕离开我最钟爱的三尺讲台。”胡锦涛等领导看望了方永刚,他被评为2007年“全国道德模范”, “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 2008年3月25日在北京病逝。)

第六、务实的工作作风
学校教师队伍有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事关学校能否办好的重要原因。好的工作作风能促进大家勤奋努力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艰苦朴素地行事、清正廉洁地用权、情趣健康地生活。所谓好的工作作风就是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讲真的、干实的、来快的”,体现在工作上就是“快、严、实”。“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项工作不仅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树立“能快不快是失败、能超不超是失责”的理念,该今天完成的工作决不推到明天,该今年做好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年,一天也不能荒废,一刻也不能懈怠。要努力克服简单、急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增强将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精神,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推向前进。好的工作作风就是要脚踏实地干事,一切以服务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出发点,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要对照以下标准衡量我们的工作作风:①在政治思想方面是否做到立场坚定、服从大局、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无组织观念淡薄、败坏、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②在职业道德方面是否能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教书、全心全意育人,有无得过且过、敷衍塞责、误人子弟的现象;③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做到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有无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④在工作态度上是否做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有无迟到早退、备课简单、上课马虎、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
(陶行知:著名人民教育家,第一个提出教育下乡,改造乡村教育,并身体力行,勇于献身,辞去大学教授,带着全家妻儿老小下乡,创办“晓庄师范”,并长期在此执教。一生注重乡村教育,职业教育。为民众教育,民生教育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七、浓厚的慈心爱意
最能体现教师职业品质的就是仁爱、宽厚,包容、施大爱于学生。爱心是教师全部工作和职业生涯的源泉与起点。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一个对学生缺乏爱心的人要想成为一名称职合格的教师是不可能的。师爱既不是血缘姻亲之间的“亲爱”,也不是至交故旧之间“友爱”,更不同于舔犊式的“溺爱”,它是人世间最圣洁无私,最无世俗杂念的如同海阔天空般的大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自然,最纯洁,最有力量的沟通连接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与情感保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白: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工作中我们要怀着一颗慈母般的至善高尚之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有缺失的学生,更要施以博大深厚的爱,促其转化上进,优化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孩子们的优越感较强。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个性强,养成了部分大学生特有的逆反心理。我们就要凭着一颗爱心来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要想把学生教育好首先要爱学生,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习惯,而后对症下药。用我们的真诚去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更主要体现在行动上,做到像真诚的朋友一样,重视学生,赏识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忧学生之忧而忧,乐学生之乐而乐”。
(启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生爱学习、爱学生、爱民众。虽中学辍学,但发愤自强,成果丰硕。由于书法精湛,有人模仿赚钱,朋友劝他上告法院,而他只是笑笑说:“此人也许有难处”。心胸宽厚,待人慈祥,深受师生和各界人士的喜爱。尤其是《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无名,一齐臭。”充分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为人十分谦和。)

第八、良好的个人形象
教师的个人形象包括:仪表美和心灵美两个方面。南开学校校门正厅镜屏上方挂有一幅这样的格言警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整,肩容宽,背容直,气像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正是用母校的格言警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在取得事业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给世人树立了风度和仪表的典范与楷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仪表仪态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一座丰碑,他不仅要有精深的学识,博大的师爱,独特的教育法,同时还要有符合职业要求的仪表仪态。只有把端庄的外貌,得体的衣着,文明的语言,高尚的情怀,儒雅的风度融为一体,才能使学生时时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美的召唤,雅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现代文明人,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向完美的境界迈进。
仪表是会说话的,不管是刻意装扮还是漫不经心,从中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教养、职业、社会地位、生活经历、道德观念甚至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风度儒雅,气质不俗。着装款式简洁大方,色彩雅致;化妆自然清新,整体形象庄重合体,富有品味,使学生肃然起敬,心向往之,给其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切忌形象递退,胡子拉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更忌热衷于时尚,胡里花哨。教师的仪表整洁得体,端庄大方、雅而不俗。要学会从职业中树品味,得体中扮漂亮。
在心灵方面,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情操,为人正派,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远离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真正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品德高尚的人。
(鲁迅:北京大学教授,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一身正气。尤其在青年中的形象顶天立地。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广为传唱。)

第九、敏锐的世界眼光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学院是一所外语外贸类高职院校,学院提出了“按国家标准建校,用世界眼光办学”的办学思路,学院能有今天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正确的。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世界眼光。
眼光有多远,思路就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世界眼光,要想培育新世纪的英才,是不可能的。何为世界眼光?我认为,在教书育人时把自己的标准放到世界范围来衡量,把教育理念放到世界的“棋盘”中去比较,就是要用世界的眼光培养学生,达到世界教育水平。 “世界眼光”是“火眼金睛”,具有常人所未有的穿透力。在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如果还在搞封闭教育,就会捆住手脚,学院就很难发展,只有树立世界眼光,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要做有世界眼光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外语。记得罗素曾经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这样来定位外语的,说在当今和未来的时代,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相当的造诣,没有掌握好一两门以上的外语几乎是不可能的。外语首先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工具。你掌握了一门外语,也就多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工具。我们国人要想提升,想更好的创造,必须了解国外,懂得外语就能原汁原味通读国外原版书籍,直接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引进各国的文明成果。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动态,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二是 坚持学习教育专著,包括国外名家的作品;三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能坚决的运用到工作中去。用世界眼光从事教育,把最先进的知识和人类的共同文明传授给学生,培养出能在世界舞台上施展才华的合格人才。
(亚当.斯密: 英国人,爱丁堡大学教授,现代理论的创始人。《国富论》中他用世界的眼光来看贸易,从经济方面促使英国成为一代超级大国——大英帝国)

第十、强壮的健康体魄
教书育人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要求每一个教职工都应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但是由于来自于生活、学习、工作及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平时不能合理地安排好工作与生活、加强健康和增加体育锻炼,就会使精神高度紧张,打破正常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酿成大病。有关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近20%的高校教师处于各种疾病状态,约70%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近10%是健康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情况已经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钟南山: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2003年SARS第一功臣。他从小喜爱运动,坚持锻炼,在读大学时就拿过全国400米栏的冠军。是运动健将。他常说“要做事,做大事没有强壮的体魄不行”。至今74岁还工作在岗位上。)
因此,注意健康投资,从日常生活做起,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工作和休息,并适当的进行体育活动。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环境相对较好,锻炼的场地很多,大家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多运动,多锻炼,练就一副强壮的体魄,去应对繁重的教书育人工作,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谱写出一曲曲永载史册的育人新篇章。


F132.cOm更多精选演讲稿阅读

关于中学教师应具备法律意识的思考演讲范文



问题的提出,是近些年来不断披露出的“未成年人犯罪”、“‘园丁’违法犯罪”的案件数量的增加;同时,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但是我国的诸多问题中,“人力资源素质亟待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从大教育观的角度看,解决问题的环节不是中学教育一个方面,但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后续队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中学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这些问题引发的思考: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过程中,中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律意识,才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自己遵纪守法作好表率方面,发挥人民教师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人才”;这是公理性观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定位的诸多条件中,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要件。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一支自身具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思想的,而且能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其中教师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后续队伍的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培养。
从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进程上看,中学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意识。
一、明确依法获得教师资格并确定自身的法定地位的意识
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教师的法律地位的认识,经历了模糊到明确的过程;尤其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使全社会对教师的合法地位的认识都有了法律根据。
因此,教师自身更要明确,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法定的一种职业资格制度;教师不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也不是地方政府“官员”;教师资格是由国家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定的资格,属于国家资格性质;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任为教师。这是公民依法获得从事教师工作的法定权利。但是,教师资格只是公民从事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换言之,具备教师资格者只有在被学校依法聘任后,方能成为教师。学校应根据岗位需要,从具备教师资格者中择优聘任。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以部长令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出了补充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属于申请者个人的民事行为,不是组织的、行政行为,更与申请人在什么单位工作没有关系;非依法律规定,任何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均无权拒绝受理符合认定条件的中国公民的申请;同时,申请教师资格的公民所在单位无权干涉。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育事业进入法制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意味着,教师的行为不再单纯是道德规范领域的、“糊口养家”的手段,教师的行为必须受法律的制约。
二、自觉学习、贯彻、理解、讲授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的意识
中学教师的工作,处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第一线。因此,要想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教师自己就要通过自觉学习,懂得“依法治国”的涵义;明确二十一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明确现行宪法(82宪法及三个修正案)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在制度上和对全社会的成员在行为规范上的总体要求;这样才可能在进一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的正确理解,讲授清楚:“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治吏(官);尤其应避免将“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政府以法治民”,助长权力行使者的专横与腐败。应当明确,政府及其官员首先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对象和客体,然后才是“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即“依法治国”第二个层次上的主体;各个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公民(包括教师和学生)和其他组织(包括学校)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现代法治精神问题上,中学教师切不可“以其浑浑,使人昭昭”。
三、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行为,不是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义务,相应的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矛盾,若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民事责任。因此,教师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教学关系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就是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法律所赋与的权利和义务还给学生。
依法“尊重”学生,就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只有教师首先真正依法“尊重”学生了,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前提的“尊重”表现在: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尊重知识几个方面。
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更是“人权意识”的前提;不会自尊的人,无法理解“人权”。人首先要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也才能获得外界对自己的尊重,也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教师必须自己懂得并告知学生,自尊应从认识自己开始,从法律上讲,就是公民资格始于何时:零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应依法受到尊重,并且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公民的民事权利无法定理由,不被剥夺。
“尊重他人”强调“平等”。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己,是基于平等,依法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实际上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不窥探、干涉他人隐私,宽容大度等法治环境的条件。
“尊重社会”强调遵守法律“规则”。人的权利和义务最起码的体现就是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则是尊重社会的底线,因为这是法制社会的基准。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根本内容,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力(无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力的责任(也无无权利的义务)。“尊重自然”强调依法保护和爱护环境,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学教师只有首先具备了与其教师资格相应的法律意识,自己首先依法办事,自己首先学会平等地“尊重”,我国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的预防,才能减少一个漏洞;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更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条件;逐步实现素质教育制度化、法制化的条件才能更健全。

关于中学教师应具备法律意识的思考

科级领导干部应重点具备的素质


科级领导干部应重点具备的素质

领导者的素质是德、智、体的统一。有一种说法无“德”的干部是“危险品”,无“智”的干部是“次品”,无“体”的干部则是“废品”。因此,从理论上讲,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在这六个方面中,前二者属于“德”者范畴,后四者可归于“才”者范畴。也就是说,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既是组织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努力的方向。具体到科级干部,我认为应重点具备四种精神(意识)、八种能力:
一、四种精神(意识)
(一)公仆精神。所有领导干部都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廉洁从政,淡泊名利,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二)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实干,领导干部更应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一心扑在工作上,以单位建设为己任,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任劳任怨、踏踏实实,敢于克服困难,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
(三)自省精神。作为领导干部应具备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从严要求自己,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遵守各项党纪政纪规定,防微杜渐。同时力争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承认,改正;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领导干部要勇于承担责任,切忌推过揽功,有了成绩是自己的,有了问题是别人的。
(四)大局意识。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一盘棋”思想。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能脱离大局而孤立存在,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善于从大局着眼,把具体事务置于全局背景下运筹,这样才能保证具体工作和全局工作部门发展同社会进步方向一致、运行同步、协调发展。
二、八种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和瞬息万变的形势,领导干部要善于及时作出正确抉择。抉择不及时就会贻误战机,影响事业发展。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全面的分析,进行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尤其是我们质监系统基层局的领导干部,更要善于利用当前对我们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抓住发展机遇,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质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贯彻执行能力。科级领导要善于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局的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贯彻下去,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教师应职讲说词


先介绍一下我本人的工作经历

年在 公司任职 职务,由于我表现突出于 年调往 市 公司担任 职务。

下面重点说说在伙食科工作期间主要成绩。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我本人勤奋努务,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彻底改变了伙食科比较被动的工作局面,使伙食管理工作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现在伙食管理工作运行平稳,扭亏为盈,发展势态良好。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度了伙食科10个工种人员的具体职责,使伙食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2、成功地实行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把炊事员分成两个作业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把炊事员的效益工资与本组营业额挂勾,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由于竞争激发了炊事员的工作热情,转变了工作作风,使服务细致,周到,饭菜质量不断提高,品种达到了多样化,主副食增加了十几种。价格合理,既有五六角钱的低档菜,也有一元钱的中档菜,高档菜也不超过2元钱。完全满足了不同生活条件就餐学生的需要。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几年业,随着伙食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炊事员在卫生,着装,文明用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做到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食堂不境建设,即突出文化氛围,又有教育作用。

下面我谈谈对今后伙食工作设想。

1、努力加强炊管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伙食处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使他们认识到伙食的好坏,直接影员到学生的健康,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关系到学校 的安定团结,从而增强了服务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其次,抓好炊事员的专业技术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一支思想觉司高,服务意识强,技术熟练的炊管人员队伍。是做好伙食管理工作的前提。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已经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要抓好组织落实,严格执行。如果规章制度一大堆,只是纸上谈兵,专给别人看的,不但不起约束作用,还会助长部分人更加放纵。因此领导者要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这是做好伙食工作的重要保证。

3、继续实行分组作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多劳多得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正确领导和把握作业组间合理规范的竞争行为。按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食谱,做到质量高,品种多,成本低,价格廉,这是做好伙食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

4、做好卫生安全方面的管理。卫生安全,事关重大。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常抓不懈。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保证采购质量。其次,做好保管贮藏。再就是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使卫生安全得到保证。

应具备的师德修养教师演讲稿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还有人说,老师是渡人的小船,把一批批学生送往知识的彼岸……这一声声赞誉,饱含着对人民教师师德的莫大崇敬。然而暑假期间的师德大讨论却让我们很多人为之汗颜。

确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部分教师都能恪守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也有些意志薄弱的老师没有经受住考验,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热衷于有偿补课,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热衷于打牌娱乐,备课、教学钻研得不够;热衷于经商炒股,对学生教育的耐心不够;热衷于打骂体罚,对学生的爱心不够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中的形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我们愧对“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也使我们意识到再铸师魂乃当务之急。经过集中学习、培训和领导的教导,我认识到,要真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就应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无私奉献的师魂。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也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业。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也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荣誉,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甘为人梯,为教清廉,以园丁的品格和“孺子牛”的精神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终生。

第二、教书育人的师艺。教书容易育人难,尤其是育文明人、爱国人、现代人更难。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除了对自己的教学业务要精益求精、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之外,还要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多才多艺,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智慧的化身”`“知识的偶像”,才能不负使命,培育出祖国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第三、严谨求实的师风。无论是哪一科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尊敬的长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一丝不苟、因材施教,作风朴实、工作踏实,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学生问题,敢于负责、敢于承认错误,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才能以心动人,以情育人,要用“信任”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真情”的大门。

第四、身正为范的师德。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说: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感情都可以产生力量。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品行的培育者、塑造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都对正处成长期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依法从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正直、兢兢业业,都是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的砝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对真善美的由衷景仰、对假丑恶的无情鞭笪,都可折射出人格美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使学生能以教师为榜样,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之,师德大讨论使我获益匪浅,我将以人民教师应有的道德规范锤炼自己、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法律意识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演讲范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写入宪法修正案、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并强调的治国方略;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求“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以“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可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不仅仅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务政务工作者,是而且应当是国家法律工作者。因此,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条件下,必须重新全面认识领导干部的法律地位,并明确领导干部也属于国家法律工作者。
关于领导干部的法律地位问题,是我们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条件下不可回避、也必须弄清的问题。本文认为,要说清领导干部的法律地位,必须首先明确领导干部这一概念。
由于领导干部在社会职业分工中的归类,并不象工人、农民、教师、医生那样独立。因此对“领导干部”这一概念的涵义、及其包括的范围,不仅经常与“国家工作人员”交叉混同,而且我国法律至今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表述。由于我国在党的十四大以前长期政企不分、政(府)事(业单位)不分、政(府)社(会团体)不分、党政不分,不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干部,各级党组织中有一定级别的党务工作者当然是干部,就连事业单位中有一定级别的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者、企业中有一定级别的管理人员、甚至各类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也是“干部”或“领导干部”。这样不仅形成了实际生活中的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中心的庞大的“干部”队伍,而且也就形成了将那些靠国家财政拨款而获得行政经费的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即有国家组织人事部门管理、拿固定工资的人员,统称为“干部”的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政治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政府职能转换,使人们对于“干部”这一概念的认识,由模糊到今天相对清晰了。这不仅因为各类社会组织,及其各类社会职业人员,通过改革,十分明显地改变了各自在社会中的地位,绝大多数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非专职党务工作者,不必再套用干部编制的行政级别,也可以体现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而是在逐渐恢复和建立的各级各类职称制度中,各归其位;而且也因为我国法律文件中对“国家工作人员”这一概念的范围,规范得越来越明确。“领导干部”与“国家工作人员”在范围上虽然有重叠交叉,但公务员制度的确立以及82宪法、97刑法中对国家工作人员概念的明确,使我们对领导干部概念的内涵、外延也就越来越清楚了。因此本文所称的领导干部,就是既包括依法选举、任命或其它法定程序产生的,并依法执掌国家政权的具有一定级别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中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和与我国政治体制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团体(如政协、工、青、妇)中的公职人员;还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具有公职的管理人员和专职党务工作者。而不再包括不具有国家公职的企业管理者及事业单位和非政治性社会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已成为不争的实际情况。
就领导干部的法律地位而言,在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后,我们就必须认识到,领导干部不仅仅是党务政务工作者,是而且必须是国家法律工作者,虽然对此还未达成共识。十六大文件中第一次把“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列入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党要“坚持依法执政”的命题;本人理解,这进一步强调了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的“国家法律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本文所指领导干部所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涵义,在社会分工中并不与专职的国家法律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等相同,也不与社会法律工作者如律师,仲裁员等相混淆。因为按照法律规定,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是专职的国家法律工作者,其法律地位是由其具体法定职权决定的;律师、仲裁员等是依法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而党政领导干部是行使国家政权和共产党执政领导权的国家法律工作者。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条件下,领导干部之所以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要求领导干部除了会使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以外,还必须同时学会使用法律的手段,服务于社会,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同时,我国的法律法规规章都是领导干部直接参加制定的。所以从本质上讲,领导干部是来源于人民,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以及国家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法律工作者。由于领导干部身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各项具体工作的第一线,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到,并清楚地认识领导干部的法律地位,表现为既具有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务政务工作者的身份,又具有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
只有明确了此,才能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矜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论断落到实处。
二、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与其国家法律工作者地位相适应的法律意识。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双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树立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与其自身所处法律地位相称的法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意识必然成为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诸多基本素质同等重要的,也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诸多方面、诸多层次。但本文认为,领导干部主要应具备的就是现代法治观念。因为现代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现代法治观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与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有严格的区别,而且与人治、德治观念的本质区别有严格的界定。若我国的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则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就更加完整,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反之,不仅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而且我党确立的依法治国目标也难以实现。
(一)领导干部应树立与人治相对立的现代法治观念。
现代法治是一种以广大人民利益为依据的治理国家的政治方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现代法治观念,必须区别现代法治观念与人治观念的不同。二者的对立,不是表现在是否承认法律运行中人的因素,或者说,不是在于认为是以法律制度为尺度,还是认为以人的意志为尺度进行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管理。现代法治观念与人治观念的界限,或称本质区别在于:从主体上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是众人之治,还是一人或少数之治。具体表现在是民治,即以民众为主体,治国治社会;还是治民;即以官吏当权者为主体管治民众。现代法治观念是民主政治的反映,即主张主权在民不在官;而人治观念则认为治国之道是为官当权者的个人专制,官僚之治,即主权在君、在为官当政者而不在民。由于现代法治的依据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意志;而人治的依据是少数为官当权者的利益和意志,因此现代法治观念与人治观念的分界线就表现在:当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过程中,遇到法律制度的适用贯彻,与为官当权者的利益和意志发生冲突时,现代法治观念主张将法律制度的贯彻,高于与之冲突的个人意志和利益。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领导干部,就敢于和善于以牺牲其个人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法律制度的尊严;而人治观念则主张为维护为官当权者的利益和意志,可以变化法律制度,持人治观念的为官当权者,可以将自己或少数人的个人利益和意志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有为官当权者的特权。可见现代法治观念与依法治国的要求相符,而人治观念是权力腐败的思想根源。
由于法律制度自身具有的特性,即其要由人来制定,由人来操作运行,这也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和全国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现代法治观念,才能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依法治国的目标相统一。因为现代法治要求,“有法可依”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为客观依据而立法;“有法必依”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是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自觉地严格执法和遵从法律制度的约束;“违法必究”更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依法追究违法特权,并且要放弃和深究自身的法外特权思想,同时依法严厉追究并所有违法行为。只有领导干部具备了现代法治观念,达到了上述要求,才能使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互协调,使依法治国的进程少一些障碍,多一些动力。
(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因其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现为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的执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界经过研讨,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观点达成共识。依法行政是依法办事这一现代法治的核心,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表现。
“依法行政”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下,为了限制专横的行政权,行政法从诸法合体状态中分离出来后,逐渐形成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过程中。我国没有经历过典型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三权分立式的结构。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因此我国政治权力结构中,大大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监督机制,存在着事实上的行政权力的无限制扩张,因而实际存在着“专横的行政权”。所以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有长期的反对封建特权和“专横的行政权”的重任。领导干部要确立的现代法治观念,必须统一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观点上来。从现代法治的要求上看,无论什么政治性质的国家,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都有依法规范其国家法律工作人员行为的问题。只有我国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依法执政的观念和能力,并且其依法办事的行为不仅受到国家机关之间、党政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受到公开的社会监督和违法后法律制裁的约束,我们国家才有现代法治可言。我国的领导干部若只知“教育”群众如何依法办事,而自己不树立现代法治观念,不具备依法严格约束自己、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则我国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只能停留在空洞政治口号水上。
(三)领导干部应树立依法为国家进行法律服务以及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观念。
现代法治最终表现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是法律规范施行和适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在自身树立现代法治观念的基础上,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即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形成有序化的状态,即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秩序。在此过程中,领导干部还必须同时具备依法为国家服务的法律意识。因为按现代法治的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依法享有自己的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责任的承担,必须有依法制约公共权力的法律秩序。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也必须有法律上的界限,不能是无限的,更不能公权私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手中执掌的公共权力,不仅仅是治理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更是服务社会,保护每个社会成员享有自己权利的手段之一。领导干部不仅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办事的社会服务者,和与其职权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与上述现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三、领导干部树立与其法律地位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是个长期的系统的,也是艰苦的主观世界改造的过程。
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的建设,政治、经济领域相应的革命性变革,更要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因为,从古今中外社会变革时期,当权者观念意识的转变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制度的反作用所形成的经验教训看,进行社会变革的系统工程中,只注重制度建设,不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是不行的。因此,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大目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积极树立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相一致的现代法治思想。只有这样,法律意识才能逐渐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领导干部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向邓小平同志学习树立公民意识。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我是一个中国公民,这为我国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作为具有党务政务和国家法律工作者双重身份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我是中国公民”这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才能摆脱因职务、地位等政治的、官场的特殊性所形成的不平等观念的束缚;才能将上述民主政治、依法行政、依法服务和承担法律责任等观念,统一在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之上;也才能具备“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基础。
2、要加强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弄清自身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行使公权力和享有私权利的法律上的限制。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懂得了自己作为国家法律工作者,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权力,不仅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而且是有限的;这种限制不仅是公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更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公民权利对公权力的监督;这种限制尤其对领导干部个人作为普通公民的私权利的享有和其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严格加以限制,才能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不谋私利。
3、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一致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是很强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领导干部,尤其是长期做党务工作的同志,几乎没有想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要求的法律责任与我党的宗旨所确立的政治责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甚至有不少人,头脑中只有政治责任意识,而没有法律责任意识。因此,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与依法治国方略相一致的法律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完善自身的基本素质,也才能为完成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使命做好充分的准备。
综上本文认为,领导干部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应当属于与其职务职权相应的国家法律工作者,因此必须具备以现代法治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对全社会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为促进全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为实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必要的条件。
法律意识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教师师德演讲稿


在2014-2015学年度里,我校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整体上是好的,大多数教师能够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践行教育规范;能够自觉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教师形象,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立足讲台,无私奉献;能够积极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严谨治学,精心施教;能够摆正个人与集体和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维护学校利益,关心集体,尊重同志,团结协作。这些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是主流,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在看到主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仍有少数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等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粗俗、口无遮拦;抽烟乱扔;酒后失态;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工作马马虎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依法执教意识淡漠,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颇为必要,尤为重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期,我市景芝镇发生56岁男教师强奸幼小女学生的骇人事件,给“师德”再次敲起了警钟。人民需要好的教育,百姓呼唤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下面,就师德师风问题我讲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关爱学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如果说教育是棵树,那么师德就是它的根,根牢才能树茂。师德崇高,则引导学生甚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师德沦丧败坏,必遭人民切齿痛恨,必将败坏社会风气。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只有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向国家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教育的重大意义,不断丰富和深化对师德精神内涵的认识,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庄严要求。
“依法执教”,应当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师德底线。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的全体教师要严格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是我们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位教师行为最起码的准则,是红线,是雷池,决不能逾越半步。恪守“依法执教”的师德底线。才能使我们不犯错误,使自己的工作更优秀。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学校形象的内在需要。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学校形象的内在需要,师德教风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和声誉。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师风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办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全体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4、加强学习,注重修养,提高教师素质。
(1)注重法律学习。希望每位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恪守“依法执教”的师德底线,做人民满意教师。
(2)注重师德修养。
一是要大力弘扬富有爱心的“园丁”精神。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像园丁一样,富有爱心,满怀责任感。花草树木有千万种,性情品质各不相同,有易栽种的,有难扶直的,但在园丁的手中,他们都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作为教师,就要做到爱生如子,特别是要关爱那些“学困生”、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学生,切实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努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大力发扬“一切为了学生”的博爱精神。
二是要大力弘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论家庭经济条件好坏,家长社会地位高低,以及学生成绩优劣都要一视同仁的对待。还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家长,热情接待,要耐心、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个别家长的误解、偏见、甚至指责等,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耐心地进行沟通,消除误解,达成共识。总之,我们要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
三是要大力弘扬甘于奉献的“烛光”精神。*总书记在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广大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奉献是教师的职业特征,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清贫。近些年,我们的待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和有些行业比较,和经济待遇较好的地区比较,我们还有差距,这是现实。发扬甘于奉献的精神,是职业赋与我们的要求,也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我相信,随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将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四是要大力弘扬勇于进取的精神。 那些庸庸禄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撞钟和尚,最终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有句话说得好“事业犹如逆水舟,不进则退”。这句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原地踏步走,也是后退。我们的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增强发展的主动性;我们的工作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牢固树立勇于进取的意识。
五是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做一个新教师。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每一个课堂、面对每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都要有一种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刷新自我的认知水平、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不断形成自己科学的教育风格;不断在教育科研上出成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出成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创新精神,立足实际,开阔视野,工作出新招,教学有特色。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领导,确保实效性。
1、成立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韩文义
副组长:林英华、鹿东春
成员:付万星、李德胜、陈松礼、陈松斗、沈效宏
2、搞好三支队伍建设。即校干队伍、班主任队伍、教师队伍建设。
3、保持活动的实效性。不搞形式,不搞花架子,要实实在在,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摆、评、议、改,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活动的具体要求。
1、学校订立具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2、严格按照教管办统一发放的《配档表》认真组织学习,落实好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
3、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每周一集中学习,统一学习内容,每次学习活动都要有学校学习记录、教师个人学习笔记、教师个人每周一篇心得体会。
4、要做好暑假师德学习的考勤记录,作为师德评价的重要依据。不能无故缺勤。
我们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真正使全体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思想得到升华,面貌得到改观,工作得到有力推动,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在教师中提倡给工作一个忠心,给社会一个关心,给学生一个爱心,给家长一个放心,给同事一个诚心。其中心思想就是培养教师的服务意识,做到“知学生事、帮学生困、解学生忧、暖学生心”,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 。我希望全校教师,通过这次暑假师德学习和自身实践能“明师道,育师德,树师表,扬师风、铸师魂”,以一流的工作作风和一流的工作成绩,为实现我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希望《当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文能帮助您解决关于2024“高校教师教学事故检讨”相关的问题,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