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班主任自我检讨 > 导航 >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班主任自我检讨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班主任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润物于细无声。理想的效果应该是学校(当然主要是班主任)、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我们,至少我们很多地方的现实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或某些领域中还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严重点说,我们很多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教育甚至是空白。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单打独斗。

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班主任因为一些事情而叫家长到学校来的。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经常被叫家长的都是一些所谓差生,成绩差、行为表现差、遵规守纪意识差等等。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好的,通过寻求和家长的合作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必要的,也是真诚的,这既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又是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快捷的途径。

但是,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就暂称为问题学生了),基本上是属于家长的教育效果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要么家长不在身边,长期在外对孩子失控;要么忙于生计,即使在家也没有时间过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属于粗放式学习型;要么,即使天天在身边,而从小对孩子给予的希望过大,要求过高,孩子没能达到要求,于是,失望,生气,放弃;要么自小溺爱,爱之越深,恨之也就越深,在过度爱的同时,功利性的希望孩子能到什么样的成绩或者要求,不能达到就狠狠的打一顿,然后再过度溺爱;还有一种,就是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夫东妻西,给孩子留下家教的空子,从中间逃避本该拥有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问题的结果是,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这个时侯,真正教育的意义已经变味了。这个时候,我们班主任、老师倒不如剑走偏锋,走弓背而不弓弦,靠强大的集体影响力,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站在为孩子一生的高度,站在做人的高度,来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我想教育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反思勤叫家长的行为,我觉得有几点要思考:

1.作为教育者,或者说明显的教育者,我们和家长联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勤叫家长,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就显得我们专业的教育者太无能了。我们是教师嘛,我们勤叫家长,这就等于宣告,我拿你没办法,让你家长去解决吧。而家长要是能解决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答案显然。

2.作为长期站在一线的老师,且身经百战,我们的教育水平会比这些学生的家长差吗?也不一定,那我们为什么不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班级的集体舆论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

3.经常叫家长,会给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学生往往会私下说班主任就知道叫家长,从内心里反感我们的教育,拒绝我们本该有的教育,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

4.决不能把和家长的交流变成告状。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的和谐统一。和家长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们和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多谈论学生的表现,多分析学生的行为,多商量教育的良策,最终寻求教育的合力。切忌把交流变成指责,变成训斥,指责家长,训斥学生。

从教近五年,担任班主任五年,师生关系一直融洽、和谐。细想起来,没有一次是轻易就叫家长的,遇到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和学生谈心,积极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时主动走进学生的家里,站在亲情的立场,从发展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多学生都很明事理,很多问题在谈话中,在活动中,在课堂上就迎刃而解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请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请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

大家都知道伤仲永的故事吧。原本的天才儿童,在家长的约束与管教之下,变成了博眼球的工具,于是,仲永的天才之姿逐渐泯灭,慢慢地变得与普通人一般无二。

其实孩子们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特长,家长若是随意改变孩子的特性,让他按照你的意愿生长的话,很容易破坏孩子的特质,让他泯然众人。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地生长。[由整理]

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孩子小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潜意识的影响,然后才是模仿身边人的反映。到了后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萌芽,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喜欢的是什么。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的事情,比如说让他去学他并不喜欢的乐器,孩子不但不会努力学习,还会因此产生抗拒心理。

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不要指责孩子的行为,不对他提过多的要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轨迹慢慢成长。

不要侵犯孩子的权利

给孩子基本的自由,意思就是不要侵害孩子的权利。比如隐私权。

很多家长为了了解孩子,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如果让孩子知道了,更会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

家长要想了解孩子,需要跟孩子面对面沟通,让孩子知道你是在关

关心他。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唱歌,那就教他歌唱技巧;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舞蹈,那就给他报一个舞蹈班。

家长只要做到给孩子提供机会就可以了,剩下的就让孩子自行体验。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一次失败就打击他的自信心,你可以选择沉默,或是真诚地鼓励孩子。

作者:妙妈。90后辣妈,每天为您分享原创育儿知识。年轻妈妈的育儿不二之选。出处:一个孩子的幸福妈妈。

李镇西:请还班主任以惩罚学生的权利


李镇西:请还班主任以惩罚学生的权利


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写道: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于是,媒体便说这是亮点。好像有了这个规定,班主任才可以大胆地批评学生,而在此之前老师是不敢批评学生的,因为没有这个权利。可是,更多人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滑稽:老师批评学生天经地义,难道还需要教育部授权?

我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答记者问得知,教育部之所以要如此规定班主任的批评权,是因为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对此我不否认,但即便如此,这只是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因此不敢批评学生的情况并没有在大多数地方和学校存在。有人还拿出杨不管事件说事儿,可我认为杨不管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更不具普遍性。其实,老师的批评权从古到今一直都客观存在着,这个权利决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授与的,而是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总体上说,绝大多数教师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批评权。因个别教师不敢批评学生,而由教育部出台规定班主任有批评学生的权利,的确有点多此一举,令人哭笑不得。

既然从总体上说,教师的批评权从来就没有丧失过,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却越来越难管了呢?问题出在现在的教育只有批评而没有惩罚。批评只是一般的斥责,而惩罚则是行为强制。完整的教育显然不能只是批评,而还应该有惩罚。与其煞有介事地规定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利,不如理直气壮地写明教师有惩罚学生的权利。因此我呼吁,请还班主任以惩罚的权利。

长期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只注重教育,而忽略甚至反对惩罚。殊不知惩罚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简单地说,教育的功能无非在两个方面:人格的引领和行为的规范。前者指的是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它更多的靠谈心,靠感染,靠熏陶,靠讲道理,靠循循善诱,靠春风化雨,靠润物无声人格的引领是非强制的,因此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需要等待。(班主任工作 )后者指的是按文明社会与他人相处及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既然是养成教育,就带有强制性――如果学生没有达到要求,就得施与适当的惩罚,强制学生在行动上必须到达应有的规范。这也是对学生的爱――严格要求学生,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这正是教育爱心的一种体现。

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对此也许会不解:既然是惩罚,怎么又不包括体罚呢?体罚不是惩罚的一种吗?这是一种误解。何为惩罚?惩罚:严厉地处罚。那什么叫处罚呢?处罚: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而何为体罚呢?体罚: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以上解释均摘自《现代汉语词典》)可见,体罚从词义上看,是排除在惩罚之外的。只不过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惩罚,总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

正因为不少教育者把惩罚理解为体罚,于是在实践中便出现了两种极端,要么认为可以惩罚学生,于是便体罚学生;要么认为不应该惩罚(这里的惩罚被理解为体罚),于是便放弃了应有的惩罚权利,教育仅仅剩下了苍白无力的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我们现在需要重申教育应有的惩罚功能,并研究面对学生非惩罚不可的错误如何适当地施予非体罚的惩罚。

比如,罚学生抄作业,这是许多专家和领导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方式被认定为变相体罚。如果简单地罚学生过量抄作业,甚至抄几十遍,必然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这当然属于变相体罚甚至直接体罚;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多次无故不完成作业,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责令其将应该完成的作业抄一遍,或者抄一遍有教育意义的短文,以示惩戒,这应该不算过分。

又如,学生犯了错误并严重损害了集体荣誉,让其停止一次参加集体郊游活动权利,独自在教室或在家里反思,让他体验离开集体的孤独感,并意识到既然损害了集体的荣誉,就必须付出代价,这种惩罚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再如,某学生影响课堂纪律,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教师当机立断暂时停止其继续上课的权利,强令他在办公室甚至反省自己的错误,这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须的;如果此时为了维护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就必然损害更多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他上课的权利应该受到尊重,更多学生上课的权利就不该尊重吗?当一个人以自己的行为妨碍多数人上课并多次耐心劝说教育无效的时候,最好的处置就是制止其行为,勒令他离开教室。这是他应该也必须受到的惩罚,这种惩罚本身就是教育。

还有一些小错误,比如经常做教室卫生不认真,影响班级获得卫生红旗,第二天他就必须重做;经常迟到,影响班级常规评比得分,他就应该为集体做一件好事,以此弥补自己的过失并向集体表示歉意;等等。这些惩罚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

表扬是一种教育,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惩罚同样是一种教育,不可厚此薄彼。批评的教育功能虽然从来就没有人否定过,在过分强调赏识教育的今天,表扬越来越被滥用,批评确实有被淡化的倾向。至于惩罚的正面教育作用,相当多的教师连提都不敢提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郑重提出还班主任以惩罚的权利,自以为不是没有意义的。

注意,我这里说到班主任惩罚权的时候,用的词是还而不是给,因为在我看来,教育惩罚本来就应该是班主任乃至所有教师应有的权利,只是多年来因种种原因被剥夺了,现在,是该还给班主任的时候了。

班主任工作中请多运用激励法


班主任工作中请多运用激励法


班主任工作中,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多运用激励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从初中学生的特征看需要正确引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是由儿童期向少年期、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学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是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初中的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加深,随之学习方法也不同,学生集体生活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小学,老师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维护集体生活的杠杆,班级的集体生活需要老师具体细致地加以组织和指导,到初中阶段,班主任则是通过班干部,依靠积极分子来进行工作,学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大多数孩子在家都有娇生惯养的习惯,易听顺耳的话,个性强,能力差。根据这些特点,采取正确措施克服他们身上可能出现的缺点和偏差,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工作上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这就要求班主任及时纠正或正确诱导学生,在纠正和诱导两种方式上我认为多用诱导的效果更好。

二、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角度看,愉悦心情更易接受正确诱导。

教育学认为激励法是思想教育中一种重要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对学习生活取得成功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等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以赞扬、鼓励,就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人作过这样一项试验,在一次测验后,把学生分为成绩相等的四组,然后对第一组学生进行赞扬,对第二组进行批评,让第三组学生听着,而对第一、二两组的赞扬和批评时让第四组学生则与前两组学生隔离,且对其成绩不加任何评价,结果发现,第一组学生进步比第二组要快,而第二组则比第三、四组进步快,第四组进步最慢,这是因为,受到赞许的学生心情舒畅,发自内心的兴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批评则往往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所以有所进步,而不作任何评价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好坏,故进步最慢,可见赞扬更易接受正确诱导。

三、从生活经验角度看,激励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俗话说: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恰当巧妙地运用激励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能尊重自己的人格,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想常常得到别人的称赞。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激励他人就如在和煦的阳光下,雨露滋润禾苗。它能使濒临枯萎的小草重现生机,能使他人在愉快的心情下茁壮成长,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工作和学习,有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如果受到别人的称赞,他就会产生愉悦的心境,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曾夸张地说过: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人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对别人的称赞,既是一种友好和信任,也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应尽可能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加以称赞,收到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四、把握一个度

凡事都讲一个度,激励也一样,不能乱赞扬,既不要神化学生,也不要虚假事实,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态度要真诚,虚伪的激励只能招致反感。

2.激励要恰当,不能言过其实。

3.不要带有功利性目的,否则不仅毫无效果,还会让人厌烦。

五、教育者怎样才能保持激励学生的心情。

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1.把每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子女,即使最差我们也得教,不能丢弃他们。想一想自己从小成长过程中不是也经常做傻事吗?

2.理智看待错误,由于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是正常现象,有时犯错是人之常情,并时时不断提醒自己,这孩子不坏,只是有着让人不满意的个性,他身上一定有可挖掘的闪光点。

3.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希望老师怎样。

4.我们的任务不只是培养几个上台中的学生,虽然社会、教育内部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以考台中人数多少来衡量学校、班级、教师的成绩,但作为我们应认识到这是不全面的评价。因此在工作中,既要适应社会,又不能昧着良心去工作。尖子生不能放松,普通学生也要培养,尽可能以最大努力去培养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争取更大的收获,这是我们应承的职责。

若我们都能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培养学生,那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就会得到及时发现。

六、工作中常用激励法。

心理学家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钦佩,赞美,尊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渴望被众人认同、称赞的内心需要,如果我们顺从这一心理,就能唤醒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之昂扬奋进,基于这一认识,我工作中,总是尽可能多地运用它。

1.借人激励。

班上有位女同学张,时间观念不强,经常迟到,做作业速度慢,成绩差,同学对她的反映也不好,她在周记上多次流露对学习失去信心,情绪低落。为了激发她的学习热情,我挖空心思,找到她身上的闪光点,结果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优点,不便当众表扬。(班主任工作 )后来我特地在班主任手册中写上:经过几天的观察,张同学不像个别同学反映的那样差,在某些方面表现还可以,是一位可培养、有前途的人,等评价,有意让部分同学看到,传给张,往后她在老师面前就有较出色的表现。有一次她就想到要为班级购买可充电的电池,我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她办,结果她买的电池价格便宜,于是就在班上表扬她工作能力强,有关心集体的好思想。打这以后,她找回了自信心,学习也认真多了,最后在期中考,由原来中下进步到中等水平。

2.夸张激励。

有时遇到上课铃响后,因各种原因,整体都很激动等情况,想让他们以最快速度静下,常运用此法。如:看!第A组同学速度最快,已经做好上课准备了。学生都能立即如愿。

3.目标激励。

早读夜读时,在中途插一两句话,效果更好。如:还有几分钟,看哪些同学能力最强,把今天要记的东西全都记牢。由于大家有了目标,就更能赢得效果。

4.及时激励。

美国著名学者弗罗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认为激励的作用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以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期望,一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的大小。刚进初中,对于班上学习成绩倒数一、二名的后进生,每位班主任都会重点地去关注,都想激活他们的内动力,对这样的后进生,班主任除了常规地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外,还要特别随时地关注他,一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及时激励,假如与一般同学要求一样,他们想成为激励对象,其可能性很少,若他们长期得不到关注,他们会认为自己到中学后,仍然无用,破罐破摔,产生消极情绪。我班上学生吴,进校成绩语文10分,数学35分,据了解,在小学他有一帮爱玩的朋友,根本无心学习,打电话叫他家长来校探讨促使他学习的方法,其家长因一方面孩子在小学老是批评,不想见老师,另一方面,在外打工,舍不得请假。针对他们的这种情况,我主动找他谈话,主动提出最低要求,数学作业做人家的三分之一即可,的确不会做,也可看懂答案后最做。其他各科,与课任老师协商,该做哪些能完成。行为规范争取不扣分,开学初,老师就这样关心他,他非常高兴,每天都在努力,艰难地做着各科作业,当发现他有想学习的行为时,我就及时表扬他:开始想学习了,这是进步的表现,是你人生的最大转折点,希望你坚持。平时上课遇到一些最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并加以激励,渐渐地,他真的变好,原来小学的一些朋友来信要他星期六、日去别的学校帮那位同学摆平的信件,他却主动交给老师,还当着许多同学面对老师说:老师,以后这些同学的来信,你不用给我了,我不想看。听了这些话,我又及时表扬了他,久而久之,他不断地变好起来,期中考,四门功课有两门考及格了,最近他家长来电话:老师谢谢你,我吴懂事多了,在家能帮家里做一些家务事,能同家长谈一些正经事,在小学根本没有这样的事。三中的确不错,请老师再多关照我吴,以后我要谢谢你!可见,及时激励是很有必要的。

5.书面激励。

每周的周记本,每单元测试的卷面上,都可写上一两句简短的激励语。如:高分的:祝贺你,有进步的,祝你进步等。

6.戴官帽激励。

比如班上的王,个子高,力气大,刚入学时,穿着非常随意,家长也管不了,同学也有些怕他,老师心中也没个底,向小学教过他的老师了解,都会皱着眉头吐苦水,他经常下课就带领着一帮小兄弟招摇过市,惹事生非,上课开小差,值日不负责,老师查他时,又要狡辩,可说是一个十足的害群之马。但自从当上了班干部,给他戴上官帽后,变化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师让我当班干部,说明老师信任我,我不能让老师失望,我若不改变原来的不良习惯,怎能管住其他同学的确,自从给他戴上官帽后,他改正了不少,班级的违规现象大大减少了,他家长反映说:毕竟中学老师的方法多,我孩子资格好多了,在家也能接受家长引导。原来跟着他混的一帮人也大多数变好起来了。可见给官激励学生,有时不但能改变他本人,而且能起带好一帮学生作用。

7.电话激励

每年的五一、十一放假,每届中考时,我都要有重点地打电话给一些学生,由于他们知道自己是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自信心和自尊心会加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06届学生胡,平时不善言语,很诚实,每次初三统练都有失分,为了使他在中考发挥得好,每科考前我都打电话鼓励他:凭你的功底,完全可考上等激励话语,事后真的考上,家长不知有多高兴,以最快的速度向我报喜,本人在临海中学连续三届的中考成绩也可说明电话激励的效果不可低估。

8.个别激励

德国教育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的激励因素、利用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激情,使之奋发上进。本届学生何,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家长来电反映,他非常在乎班主任的激励,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他评价自己的标准,常对家长说:我老师讲我老师怎么说等。获知这一情况后,我专门查看他的进校成绩:数学76分,语文53分,观察他在校表现,课外活动与前桌同学常讲话,没什么可值得表扬。一次他将做好数学作业本给我看,我发现他做得结果全对,但字写得既小又差,解题过程看不清楚,我就抓住这一机会,对他采取个别激励:你思维能力强,是考台中的人才,如果你把字写大些、清楚些,你的语文成绩也不会失去很多冤枉分。你说呢?他很高兴地说:我争取改。第二天,我特地给他的作业面改,发现他字写大起来,也能看清楚了。我鼓励他坚持下去。对他的点滴进步,我又个别地给予肯定激励。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也明显地进步,从进校班里44名进到15名(期中班里),最近他家长又来电话夸张地说:凌老师,我孩子在你班,我很高兴,我儿子在小学六年教育的资格还不如在初中一个学期进步快,现在他懂事多了,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好几岁。听了这些话,使我用个别激励的劲头更足了。

9.行动激励

有时不能用语言的,用行动感化,效果也是不错的。如班上学生许,进校成绩语文39分,数学15分,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很难引起大家注意,具有严重胆怯心理。开学初,排座位,因个子不高,被安排在第三桌,回家后他告诉家长:我坐第三桌了。高兴得不得了,其家长把这一情况告知我,并说小学六年从来没坐过这样好的位置。我借此机会找他谈话,要求他各科作业每天凭能力做几题,上课每节课学一点,不懂多问,这样坚持下去,你进步会很大的。因这人很诚实,基本上照我说的做,还在周记上反映:老师我为什么上次考及格了,这次不及格等纯朴的、想学习的思想,现在虽然他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每科都有进步,从没有放弃学习的思想、都在不断地努力着。家长也非常感激我对他的教育。可见行动激励也是可行的。

10.大张旗鼓地激励。

当然,激励学生并不是一味讨好学生,也不是说不能批评学生。激励学生还要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如果把激励像聚光灯一样集中在某个同学身上,那么一方面因老师关心一个人而伤害了其他很多人,不利于整体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能会使得他们最后去孤立这位同学,结果适得其反。总之,如何激励,还要讲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多用激励法,是我们工作中追求的一个目标。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人,不同的事,激励的方法也应有区别。只有坚持、巧妙创造性地运用激励法。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妙,才能使我们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家长请放开你的手


家长请放开你的手

中心门口有一个沙池,每天都会吸引很多孩子前来。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在沙池里面搭建城堡,年龄稍小的孩子拿着塑料铲子、小桶把沙子装进、倒出,乐此不疲。还有的干脆脱了鞋,光着脚丫子在上面跑来跑去,或者干脆把脚埋进沙子里面。

偶尔有一天我看到有一个孩子站在沙池边一脸委屈想哭的样子,旁边的奶奶好像在极力劝说着孩子什么。悄悄走过去细听,原来小男孩想玩沙子,奶奶不允许。奶奶耐心地跟孩子说,沙池里面细菌太多,在里面玩会生病的,里面这么多小朋友玩,不小心会让沙子迷眼的奶奶一一列举着玩沙子的种种危害,试图说服孩子,甚至不惜答应孩子如果不玩沙子就给他买个玩具。可是沙池里面的孩子玩的是那样得高兴,小男孩一脸的羡慕,哪里还会听进去这些道理。无奈,奶奶只能答应小男孩进去玩一小会,可条件却是让孩子在沙池一角自己玩。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不让孩子跟其它小朋友一起玩?奶奶一脸担忧地说:这么多孩子,如果不小心把沙子扬进眼睛里,孩子又该哭了。

可是这位奶奶只顾着心疼孩子,却不知道玩沙对于孩子能力的提高有多么重要。沙子是柔性的自然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通过挖、倒、拍等动作能有效地提高全身肌肉的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及

及身体的灵活性。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想象、构造等多样化的探索,可以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整理]

我不禁在想我们小时候在干什么?也许正挽起裤腿在河里捉鱼虾,躺在青草地上尽情地打滚玩耍,在泥巴地里活泥巴弄得满身都是泥等我们长大了,忆起童年还会有着满满的幸福,仿佛还带着青草的清香。可是现在的家长们似乎有太多的担忧,他们担心孩子玩泥巴染上细菌,害怕孩子趴在地上捉虫子弄脏了衣服,忧虑孩子太贪玩耽误了学习好像最好把孩子放在一个无菌的环境生长才放心。那么等他们长大的时候回忆里面都有什么呢?

每周六中心都会举办一些户外拓展活动,每次外出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步行。一路上孩子们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他们在路上东张西望、走走停停,不断需找着新大陆。每一件事物似乎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路上的虫子、搬运食物的蚂蚁、秋天落叶上若隐若现的脉络都是他们研究的对象。也许作为家长你不止一次地埋怨过孩子贪玩、好动。可你却不知道对于孩子们来讲,通过眼、鼻、手、脚等感官体验,不断地探索和感知,才能立体地有深度地理解知识,理解世界,从而促使他们的心智、情感和体能健康发展。幸福其实很简单

作为家长,你要做的是放开你的手,满足

孩子爱玩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探索需求,让他们充分地享受童年时代的快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