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历史五千字检讨书 > 导航 >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3篇

历史五千字检讨书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3篇。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历史书籍读后感想3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今天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书籍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篇一

在我们初中ѧ语文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强调,史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通史即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另一类叫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这段话被我奉为真理,为此形成了我基本的历史观。直到我看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在书中描绘了以万历在他的即为的第十五年为起点描绘了万历、张居正(虽然张首辅已经驾鹤西游5年有余了)、申时行、戚继光和海瑞在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变化,描绘了一幅帝国黄昏的众生相。如果说以往的史书都是宏观历史的化,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叫微观历史了。

在万历十五年年发生了以下事件。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一切吧。事件一:戚继光死了。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的国运。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事件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我认为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完此书我不经想,假如戚继光多活几年,能和孙承宗并肩剿灭大明的内忧外患吗?如果海瑞多活几年,那么一个清廉的偶像,一个顽固的斗士依旧会同官场上的黑战斗到底,大明还会死鱼内忧外患的国库空虚吗?假如万历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么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会迅速发展,中国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吗?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我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华帝国由盛及衰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便注定了历史的滚滚洪流。

历史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进程,好的积累就能及盛,反之则衰。结合我们工作,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基础数据,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发生的设备类型,部件类型,发生的条件等等运行人员能分析出缺陷是怎么来的,而检修人员能研究出缺陷应该怎么送走,通过一点一点的数据积累,那么我们的缺陷率肯定会降低,缺陷消除率也会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当然说比做来得容易。企业的兴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样,匹夫有责!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篇二

作为一个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的兴趣爱好者,我前段时间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读完了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全册(上下册),其中有大概六分之一的阅读时间都花在了查阅文中繁体字上。好在自认为读的还算认真,于是就想写点读后感作为对自己初读此著作后的一个小结。当然,钱穆先生的这套书值得再次精读,我保证再读的时候如果不看注释,很多字和词我仍不知如何发音,作何解释。

《国史大纲》是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就个人整体的观感而言,首先非常佩服大师们视野之广阔、学识之丰富,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都有信手拈来之感。历史如同一张刻在他们脑中的画卷,似乎每一个细节他们都熟谙于心,对每一历史事件得失总结、评论观点独到而犀利。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大家的大师之作,尽管读起来略微吃力,但正因吃力才读的慢且细,细细品读让人受益匪浅的一点在于,不但开拓视野,更重要是启发思考。

其次,当我读到那些描述浩瀚如烟的历史进程的文字时,过往时空中一些片段就会如电影桥段般跃然眼前。我知道它们并不是电影桥段,它们有的也许曾真实发生,过程被亲历者拿笔记下而流传下来;有的也许只是来自历代人们的口口相传,真相在传播过程中经或多或少的加工而变得模糊不清;有的来自于今人通过学术研究及科技手段,对历史进行还原、推断或假设。

无论如何,历史本来的面目对于我们来讲,只能是一种隔着时空之窗的遥望。但我认为,我们仍要多读历史,不仅是因为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在历史浩瀚的遗物中尽可能寻找线索,对于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以及我们自身进行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有趣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置身其中的每个人,对于自身与过去,自身与当下,自身与未来这三层关系将会有更多的思考。因为只读了一遍,我可能还做不到就书中内容的解读或延伸来分享自己的拙见,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大事与小事

在历史整个语境下,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这个需要从不同维度来看。对于君民二元关系来讲,皇帝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制定的一条国家政策,任命一个地方官员,在天下黎民百姓看来是事关自身命运的大事。开明的统治者能明察秋毫,感受到社会中变化,民情的动向,他们不是不犯错,只是能掌控事态,在小事演变成大事之前及时解决。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盛世,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所绝对领导。相反,那些亡国的君主既看不到这些变化,又掌控不了局势。秦二世制定《七科谪》与《闾左戍》时,陈胜、吴广只是千万劳役中不起眼的角色,履行着在皇帝看来为民者天生的义务。最终他们不堪忍受徭役,燎起了社会反抗革命的星星之火,导致了一个大帝国的灭亡。

细细想来,那些决定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并非突然爆发出来,追根刨底可能都是由各种小矛盾聚合而成的。如果其中的一些小矛盾能被及时处理,这些大的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那历史是不是该是另外一番模样?从这个意义讲,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决定我们今天这个时代面貌的因素之一。尽管,只有那些大事件能被记住。

许多人的小事情,加在一起就是国家的大事件,这大概就是民心的含义。

多数与少数

《国史大纲》里有相当的篇幅都在讲民族关系,也就是华夏民族与 蛮狄戎夷的关系。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春秋》)大概就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指导思想。在中原华夏文化语境中,我们华夏民族不但人数比少数民族多,文明程度还比他们高,于是我们就跟他们取一些特难听的名字恶心他们。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鄙视,更多是一种防卫的心理,从一开始就说明你跟我不一样。但是,当低文明程度的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征服取得高文明程度地区的统治权之后,如何维持统治就成了统治阶层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少数统治多数,光靠武力显然不行,吸收、融入中原文化,然后尽量把自己变得和华夏民族一样,所谓同化,是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言而喻,不但是民族间融合的矛盾,更有本民族内各势力间关于汉化的分歧而导致的矛盾。对于数量占有、文化占优的华夏民族来讲,被异族统治在文化上是不可接受的,开始的反抗很激烈,反抗不过就慢慢妥协,最后从文化上同化异族,能被同化的最后都变成了华夏的一部分,不能被同化的统治也维持不了多久(比如元朝)。

总之,从历史上看,民族问题背后都是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大规模人口减少,甚至有些民族被灭亡。但同时,民族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而正是因为融合多于冲突,才能让我们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完整与断裂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大概是说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朝代吧。以前也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比如五胡乱华时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过其疆域只是局部,远不比元朝统治全境。关于元朝算不算中国这个问题我暂且不做谈论,我想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链条,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历史,更像是一次次链条节点的断裂,然后又组成新的链条的过程。历史上各个朝代更替,新的当朝者在执政中既会学习前朝,也有自己创新,但这些创新不足以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跨时代的变革,顶多算是前朝的plus版。如果对比唐代和清代两个时代的社会情况,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做一个全面对比,相隔几百年的两个朝代,不过是同处在农业社会的不同阶段而已。看看从19世纪以来的200多年间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现在信息时代,如果19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这些巨变,现在的中国又是何种面貌?

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国社会之所以几千年历经各种变乱而文化不断的原因,也许就是太过于稳定,我们的文化一脉传承,导致社会变革的结果只是后来者沿着前人的方向和脚步在走。社会变乱只是打断了原来生锈的链条,社会思想和文化让链条重新连接,于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又重新开始工作,社会又按照原来的轨迹在运行。如此循环,直到近代才被打破。

温情与敬意

钱穆先生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我们读到史书里每一段寥寥数语的记载,更应该透过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文字,看到它们背后可能是一大群人的故事,有生有死,有血有泪,有痛苦欢笑,有喜乐哀伤。厚厚的历史卷本,记录的那些征战杀伐中的善恶选择,艰难岁月里的人性光辉,至今读来仍震撼和敬佩的人生故事,以及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它们穿越历史的时空,跳过冰冷的文字,直抵我们脑海,让我们有感受到历史中的不同一面。

还有一些人,我们读他们的故事时可能不那么欣赏,甚至有些厌恶。面对他们,我们不妨少些痛斥和辱骂,多些批判和反思。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们在面对他们遇到的那些状况时又将如何选择?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样也没有毫无污点的历史,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选择。

古代与当今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如果用当今的价值取向去判断古代人们的一些选择,也许会觉得古人有时难以理喻。可是,当我们以当时的视角,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如果可以的话)来看待那些事情,也许会对他们那些选择一些保留态度和理解。不同的历史时期,如同我们人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我们长大了看小时候的事,有多少是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我们当时做那些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不妥。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历史中的是非曲直自有后人的定论,我们当然也有权力去评判我们先民的一些做法。只是,以史为鉴,过去的事情不正是我们当下所作所为的一个参照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抬头望向照耀千古的皓月繁星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多少年后,我们的后人是否会记得我们?将以何提起我们?该如何评价我们?

下一页还有更多优秀精彩的历史书籍读后感想

历史书籍读后感想篇三

万历十五年 明朝,没有元朝的铮铮铁骑,没有清朝的风雨飘摇,它静静地潜伏在历史的穴罅,呻呤着属于它的孤寂。 -----题记

(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 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二)首辅之殇张居正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推向辉煌的历史顶峰。以前只知道张居正生前身后的强烈反差,兀自归咎于万历的逆反报复心理。读后感触颇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强势行政模式和作风同当时的文官政治体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发挥他旷世的精明干练发现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好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体制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就理所当然的。张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至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失败。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一旦缓冲失效,夹于中间的首辅就不得不引咎辞职,成为冲突的替罪羊。首辅犹如深陷历史漩涡的一叶扁舟,注定沉沦。

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家为保障社会的稳定,而有可能采用保护落后来作为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为当时落后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因为这样,无论从国家资源还是个人资源以及发展中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层文官集团和下层成千上万的农民之间,在多达两万人的文官集团内部,明朝如此庞大的国家所赖以维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换句话说,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并不是靠现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来维持的。但是,道德不过是一些抽象的准则,真正在人与人之间起作用的是礼,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秩序。无奈的是,这腐朽的制度就这样肆无忌惮地不断创造一幕幕历史的悲剧。

(三)怠政的背后万历从阳到阴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历来统治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道德来保障乡土社会基本秩序,而不去顾及经济技术上的进步。事实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准则礼务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力图摒弃一切竞争因素,鄙视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努力,其结果是几千年来乡土社会几乎是静止的,历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历史的简单循环。黄仁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极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运行是无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明朝到万历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表面上倡导的道德与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已经严重脱节,这个矛盾已经严重到人们对道德和礼丧失信心并且无法维持下去。比如万历皇帝看透了道德与行为不符合的阴阳之别,拒绝用礼来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对道德进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阴的一面。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一直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看过《万历十五年》才根本改变了我的看法,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有些史学家,粗鄙地认为万历皇帝是慵懒的。其实,他是睿智的,看透了体制的本质。他是优柔的,放弃了对体制束缚的抗争。 (四)饕餮悲剧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最终归结到道德问题,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隐瞒私欲表现出道德崇高的样子,加深了每个人阴阳两面的分化。阴阳两面的严重分化的结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黄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们对它相信的时候是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这样文弱书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而当所有的文官集团和所有的民众都不再相信道德时,这样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国有问题,而在于私人道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压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压制不了的私欲以阴的一面存在和膨胀。事实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历史就是这样神奇,总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与后人去猜。历史,就是这么客观地前行。放宽历史的眼界,伸展历史的触角,历史的书写应该还原历史发展真实的轨迹。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和研习,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结论。 感谢黄仁宇先生,献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本书,更感谢他独特的历史视觉。不同的人看《万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东西,甚至有人从中悟出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心得,我更关心的是黄仁宇在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分析。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体育书籍读书心得3篇


读书活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极其重要的载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体育书籍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体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1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是人类从古至今、直至未来,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去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体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自从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以来,我在网上粗略读了《教学规范》和《关于体育与健身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益的若干建议》两本书。

在《教学规范》中,备课是从目标的确定,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活动的设计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提炼认识,而在《关于体育与健身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益的若干建议》中,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整合信息技术都是体育备课的范围和内容。读了这些内容后,我对怎样才能备好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学、查、思、写、反。

一、学

这是教师备好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了解教学内容和程序,掌握教材的知识技术体系,要研究教材性质特点和技术结构,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此外,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二、查

体育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将其作为自己备课的基础,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健康情况,最后还是要检查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

三、思

这是体育教师备好课的关键。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步骤等都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思考。首先,教师要弄清课堂的结构,安排好教材的顺序,其次袄合理分配好教学时间,第三要灵活选用多用教学方法,第四要根据课堂的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用动负荷,让它符合学生的身理以及心理发展。

四、写

这主要是指教师要认真写好教案,教师上课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写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手段,教学过程,练习次数,保护与帮助,时间分配等,教案格式要清晰,一目了然。

五、反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教师必须对备课效果进行反思。通过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发扬其成功之处,改善其不足,能有效的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反馈的手段有:课后进行分析小结,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其他方法都可以。

当然除了备课以外,上课也是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课后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从《关于规范体育与健身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益的若干建议》中,可以知道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让自己更完善。如果我们遵从规范的要求进行教学工作,不但能够有效的进行教育教学,而且能更好的促进学科的教研、教改工作,从自身角度而言一定也会取得更大的收获。只有我们能驾御课堂,落实课堂的各个环节才会有课堂的效率,才会有高的教学质量。

体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通过读书,使我深深得体会到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让音乐走进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比如: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三、体育游戏化,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四、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育教学巩固性

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廉洁书籍读书心得3篇


人生与读书都存在着两种递升式的境界:从自觉到自由。人生必经自觉的砥砺与历练,读书必经自觉的苦修与积累,才能最终进入审美自由的境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廉洁书籍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廉洁书籍读书心得范文1

《廉政文化读本》读后感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执政需以廉为宝

在纪律教育和廉政文化月活动中,我局开展了读书思廉征文活动。通过阅读《廉政文化读本》,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读本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典故事,又有当今社会廉政文化的现代理念;既有廉洁自律的正面典型,又有贪污腐败的反面教材;既有各级领导的谆谆教导,又有腐败分子的现身说法;既有原汁原味的心得体会和声泪俱下的悔过笔录,又有重点提示的按语和画龙点睛的精彩点评,阅读以后使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借鉴和参考作用。

尽管廉政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其含义大致有:造就一个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制订并严格实施确保政治清明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级官吏树立廉洁奉公的官德与不贪不淫的私德。廉政建设就如身体建设,既要增强自身免疫,又要加强对外防范。

首先,要保持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民本与爱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国的各级政府都冠以人民字样,很多政府门口都赫然帖有为人民服务的字样,显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政府工作就是代表其领导的人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工作是对人民负责的。贪污腐败的行为侵犯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了党领导下的政府的威信,一个贪污腐败的政府机构必然导致其领导权威的降低,导致政令的不畅通,导致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社会矛盾的增加和加剧。

其次,要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是根本,有许多法制不可及之处,就像我们要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一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抵制腐败的防火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任何时代的廉政,都是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因此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进行警示教育和责任感教育,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争做廉洁自律的典范。要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负责。所以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法制是外来约束,也就像预防措施。加强外来监督,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措施。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往往会犯错误。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做好廉政建设。

第三,要鼓励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不畏强权、公正执法。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在中国廉政史上,御史监察制度虽然有人治之弊,但还是有正面作用。在此制度下,涌现了许多勇于、善于或巧于向君王进谏的清官廉吏。腐败的危害绝不是几个方面能概括的,腐败乃万恶之源,腐败好似一个毒瘤,正在侵蚀毒害社会这个肌体,其产生的严重后果绝对不是几个江洋大盗所能比的,中国辛苦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被些腐败分子所窃取,腐败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在中国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伴随着社会进步的腐败已经激起全体人民的深切痛恨,应该说今天群众反腐败的呼声远远高居首位,老百姓在期盼政府下大力气把反腐败真正发挥监督检查机关的作用,真正发动群众,使贪污腐败真正没有市场,没有生存空间,使贪官使贪污腐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廉政建设,在各级检察院和监察部门均设立了举报中心。这是依靠群众揭露贪污受贿腐败分子的有效形式,对打击贪污受贿行为起了较好的作用。从全国各地揭露出来的贪污受贿案件来看,通过举报渠道立案的在贪污受贿案件总数中占有相当比重。为促进廉政建设,有必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制定一个举报法,使举报工作规范化、法律化。

第四,完善廉政措施的整体性和配套性。当前我国廉政建设的措施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廉政法律、法规大多属于应急性的规定。例如,当公费旅游和大吃大喝蔓延成风时,有关部门才急急忙忙出台一些抑制性的措施,这些措施基本上属于亡羊补牢式的应急性规定,由于措施出台时间仓促,难免存在缺乏统盘考虑和科学预测的缺陷。二是现有的廉政建设方面的规定相互之间及规定的内容之间不配套。例如,不少有关廉政的《规定》和《通知》中虽有许多禁止性规定,但却很少有法律后果的规定,有些规定的内容相互出入很大,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结合上述情况,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政策,对待腐败行为绝不手软一旦发现必定严惩。

我们政府采购工作本身就属于腐败风险系数高,对外比较敏感工作,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恪守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采购原则,坚持客观公正、办事公道、廉洁自律、不谋私利、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而且要加强自我的思想道德修养,把拒腐防变的这第一道防线不断巩固强大抵御各种诱惑。

廉洁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翻开三张中国脸谱,我体会了廉政典范的平实,我看到了腐败警示的恶果,我纵横于中国公安悠久的廉政文化之间,熏陶着,感慨着。公安部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督察长祝春林同志的《序》,生动、简练、直观地把我引入《公安廉政文化丛书》的文字里,把握时代性、突出针对性、体现有效性,加强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大框架一目了然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而最根本的根本,正像祝春林同志说的,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才能促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大致是一种以外修内,以德生德的过程,内在德生外在德,根本德生可视德,基本德生高层德。于是,关于廉政,我在心中再次默默地肯定了一句话: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

一直以来,我们公安内部总是不断地在进行政治教育,这看似费时、多余,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们公安民警很好的文化教育,从而润其内,因此这样的学习教育不可偏废。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接触这些文化之后产生的道德感、以及我们对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品德的挖掘。而所有的美德,总有一个维系全体的最基础最根本的品德在起作用,我想,那就是正直。作为人民警察,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执法为民,应当忠诚可靠、执法为民、秉公用权、情趣健康、真抓实干,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民警察最根本的个体,是一个人。因此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读书的时候,我的思维也常常游离于那些优秀典范之外,我常常想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那些真实的人、平凡的事,有的时候正是那些,活生生地向我讲述了什么是正直,那些平凡却闪着光环的思想为我的廉政大厦垒起了坚实的根基。我们法制科是一个小科室,人员不多,普通民警仅有三位,因此我们更像朋友一样地和睦相处,在八个月短短的接触中,我从两位老大哥身上看到了许多闪光的东西,憨实正直的邱国恩、热情直爽的方勇,他们的点滴小事常常给我许多思想上的启发,让我的心境狂澜之后又极其平和,更渴望自己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办公室桌椅坏了,邱哥总是立马帮我检查,查出原因,他就耿直地说坏了,不能用了,这东西我家里有,我明天拿来帮你装上。然后我的东西很快又恢复了正常,用的是邱哥自己家的材料。加班到很晚,可能没公交了,勇哥会说,我车开来着,送你回去好了,他算到了我打的回去可能花几十块钱,却没有算到自己的汽油钱。单位公用厕所门坏了,邱哥一发现就拿了钳子、螺丝刀过去修;抽水马桶坏了有时会有粪便没冲干净,邱哥发现了就会主动去冲,不止一次,不嫌脏臭。在停车场停车,勇哥会第一时间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车怎么停别人的车才最方便出去、进来,周到详实,而不是考虑自己的车怎么停最方便;在医院看病,一个工作电话,勇哥就手拿着未做检查的检查单回单位了,拉开办公桌抽屉一塞,忙到几个月后才想起那张单子。这些都是小事,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这些就真的和廉政无关吗?不是的,我想许多高尚的、伟大的事,我们并没有机会去做,而这点点滴滴正是一种积累,就像储蓄罐里的硬币,就像大厦里的砖石,就像江河里的水滴。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心中怀着执法为民、执政为公、清正廉洁的美好信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

廉洁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催人奋进。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增加知识积累、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习成果指导实践的效果,我院组织开展了精读好书共享心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本人通读了《廉政文化读本》等一些廉政警示书籍,感触颇深。

当今社会,有的人官做大了,管别人的多了,管自己的却少了,艰苦奋斗提的少了,讲究享受却提的多了,奉承的话听的多了,逆耳的话听得少了,他们将党内纪律,党内监督视为束缚自己的紧箍咒,他们无视党纪国法,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最终沦为人民的罪人,教训是极为残网痛的。我们检察干警要带头反腐倡廉,必须首先管住自己。

管住自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或在政治上打开缺口,或在经济、生活上悄然倒下,都是因为理想信念动摇,进而带来政治上的变质,生活上的堕落。因此,我们要管住自己,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觉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牢牢夯实政治和思想上的防浪堤。牢记陈毅同志的名言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管住自己,必须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怀律己之心,既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坚持拒腐防变的重要措施。同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郑培民、牛玉儒等一批领导干部能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保持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而胡长清等一些腐败分子却出现了自我变质,自我腐败,自我毁灭。这里原因虽然很多,但主要还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自律意识淡化,自控能力减弱,没能管住自己,造成自我放纵、私欲彭胀的恶果。在新的形势下,党员干部所经受的诱惑越来越多,要想在金钱、权力、美色等诸多诱惑面前不动心、不丧志、不失足,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初、慎微、慎独、慎欲,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觉悟,做到不为物欲所累,不为名利所惑,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管住自己,必须正确对待名利得失。正确对待名、权、利,正确对待职务升迁和岗位转变,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的考验。我们应该有一个健康正常的心态,能上也能下,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平常心看待名、权、位、利,立志做大事,立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管住自己,必须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我们每个检察干警都应深知,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为个人捞取好处的工具,面对种种诱惑,应当做到不动心,不失志。

管住自己,必须从自身做起。

一是要管住自己的脑。我们每个检察干警要时时问问自己:我们入党是为什么,当了检察官要干什么,工作期间能为百姓做点什么,退休之后能为子孙留点什么。经常这样发问,检查自己,就会使我们耳畔警钟长鸣,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筑起反腐防线,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留下吃人嘴短的把柄,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饭绝对不吃,不该喝的酒绝对不喝,不要因为贪吃而让党操心,让群众伤心。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的顺口溜,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的吗?

三是要管住自己的手。纵观那些落马的贪官行迹,无一不是手太长,不管是国家的、集体的,见钱手痒,给就敢要,不给就暗示。陈毅同志早有诗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那些贪官的黑手不一一被捉住了吗?这些沉痛的教训,应该唤起我们每个人的良知与党性,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钱绝对不拿!

实践证明,一个人能否管住自己,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自身的世界观,在这方面,陈毅同志也为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他虽然一生功勋卓越,但仍夜尝自省,闭门思过,并总结出以下四点,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无作为?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这些仍可以作为我们的党风教材,作为我们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俗话说,正人首先先要正己。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勤勉公事,不徇私情;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我们要管住自己,做立党为公的模范,做无私奉献的模范,做反腐倡廉模范,用管住自己的实际行动,筑成一道思想上的防线,认真工作,为检察事业添砖加瓦。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3篇


教育教学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面对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校只有在遵循其内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才能适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1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以下是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见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学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4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重拾经典书籍,学习老一辈们抛头颅,撒热血的热情,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不应该忘记那艰苦的岁月。那么关于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一)

看过许许多多关于读后感的文章,也写过很多读后感的文章,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要数《红色经典100例》这本书,它令我感到大惊失色。开始,我是怀着抱怨的心情去看这本书的,因为这是被逼无耐的啊,要不,我也不会沦落到加班加点的这个份上啊!后来,我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脸红,应为上面有许多我们中国的伟人,并且,这本书给我严重缺乏历史信息的头脑充了充电。

其中赵一曼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原因嘛,就先听我娓娓道来吧!

其一是因为我的名字与这位伟人的名子十分相像,凡是知道我大名的人都亲切的叫我:赵一曼!其二嘛是因为她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我想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虽不知这句话是谁说的,但,像赵一曼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下面这个故事在《红色经典100例》上最醒目,不过,大概你们没听过哦!

故事发生在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泼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据敌伪档案记载,日本宪兵为了逼迫她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刑讯前后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其中就包括电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任何实情。

写到这,我不禁像是到了赵一曼被用刑这一幕,她的衣着已被日本人打的破烂,奄奄一息,并顽强的说着:“打倒日本主义。”那声音虽小,但尖而有力!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二)

还是很不错的小说,把“红色”写出了别样的色彩。 当我坐在高三的教室里,低头看着《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在推动我前进。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少年,就那样深刻地感染了我。

是的,当时我不知道我读书是为了什么,一个瑰丽的梦想,还是为了一个好的大学以及未来的灿烂的前程。但是,我的心胸是否如此狭窄,只顾着自己,而没有一个确切的激励自己的想法呢。

然而他们不同的。我看着润之兄是如何在早上晨读“少年强则国强”,我看着他是如何在夜灯下苦读,我看着他是怎样意气风发地在外面露宿,我知道他是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之一,然而我知道他有他的'原因。

然而,看看我自己,看看我自己,我能够做些什么呢,为了自己而读书,在上课的时候打瞌睡,在下课的时候不着边际地聊天。我心里面完完全全没有可支撑我的东西,所以我才如此吗。我总是喊累,总是说读书很累,那是因为我完全没有一股精气,一股可以改变自己而且可以改变别人的精气。

我想,五四时期青年的那股锐气,是否早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呢。我们当代的书生,只是为了自己的职业,为了自己而读着书,有多少人看到社会的不好而立志要改变这一状况呢。有多少人还想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我常常想要打起精神来,那么我想起中国的那一批少年,就觉得又有了力量。虽然时代不同了,可是我们还是可以怀着同样的梦想,为了一个更好的中国。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今日中国之责任,仍在我少年。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三)

《苦菜花》这本书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一家的遭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

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 波鼎文学 www.tyfjddb.com )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她的那种伟大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成长为革命母亲的过程。虽然今日早已不同往昔,但是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很多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母亲,她是慈爱的,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坚强的,作为一个革命者,她是伟大的。她外表虽然柔弱,但她有着惊人的毅力与坚定的意志,她的牺牲,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伟大。在战争年代,她鼓舞我们为革命奋斗,而现如今,她教我们如何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苦菜花》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它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慢慢品味,就会得到很多,明白很多。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感想与体会(四)

“咱铁头能行!”

——读《小铁头夺马南征记》有感

在冀南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一个叫铁头的男孩。他有个双眼皮、大眼睛、圆脸盘,薄嘴唇,年纪才十四五岁。他天天盼望着加入八路军当骑兵,拿着马刀,骑着大马,在战场上与骑兵一起拼杀日本鬼子。在一次送情报的过程中,凭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小铁头赤手空拳夺过了日军中队长的大洋马,参加了八路军,加入骑兵;在李指导员的精心培育下,很快成为一名英勇的八路军骑兵战士。

铁头和其他战士一起抓汉奸、杀鬼子、攻城池,屡立战功,使他在战火中、马背上迅速成长。赶走日本鬼子以后,他又骑着大洋马随着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一起夜渡黄河,向南挺进,继续为解放事业做贡献。

这是红色经典《小铁头夺马南征记》描述的精彩故事。看完这本书,我被小铁头大智大勇彻底征服了,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看见许许多多像铁头的一样拥有强烈爱国之心的革命先辈;为了赶走侵略者,创建新中国,无论多少困难摆在眼前,他们都毫无畏惧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他们对敌人充满着仇恨,但对自己的亲人同胞都充满热爱。如机智勇敢的小嘎子,临危不惧的王二小,英勇善战的小飞虎队……他们都跟铁头一样小小年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地打击敌人,保卫国家。正是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幸福的阳光下成长;虽然不能体验当时的情境,但应该多阅读一些像《小铁头夺马南征记》的“红色经典”了解历史,亲近英雄,思考责任,真正了解胸前的红领巾是红旗一角的含义,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排除万难努力学习,长大了为国家多做贡献。“咱铁头能行!”我坚信新时代的中国少年都能行!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3篇


教育学沉浮于中国近一个世纪多的历史,一路走来,也曾经迎来一批杰出的教育学家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徐特立、杨秀峰等,他们倡导发动的教育实践改革运动,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思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1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教学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伴随我五年了,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不易解决的地方,怎样预设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预设新颖,教学随记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碰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立异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所以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强调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传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相对单纯;例题与习题条件无多余;问题基本不开放;呈现方式多为纯文字叙述式;题材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现成且多为人造,缺乏提出问题的过程;仅在解题模式上下功夫,将解应用题套路话等。而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话,情境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决问题重视策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势: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等);掌握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些具体方法: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必须学会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大约不等于估算,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晓数学语音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小学数学教师》中所讲的一些案例-《认识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思路更清晰。

常读《小学数学教师》,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做教师的经常听这么一句话: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做教师的也都知道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是关键,但具体怎样才算高效课堂,老师们不一定理解的那么透彻。趁着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看了《小学数学教师》这本书,使我明白了要想使课堂变得有效甚至高效还需要广大教师从很多方面寻找方法。本书包含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优秀教师对提高课堂效益的独特看法,这对于我们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课堂效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往的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效地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与技能,而已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相伴而生的,我们不能在学习之外隔靴搔痒,另搞一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有学科味道,应该是数学教学自身所固有的,浸润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技能知识的同时需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了吗?

二、教学活动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益,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让学生通过照一照身边的物体发现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践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堂评价要求多样化

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这一主题进行,看学生,以学生来评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看学生是否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高。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是否有效的促进了学习的迁移。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的、有效的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且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有效的迁移可提高学习效率,并更好的实现实践的学习应用,或更科学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看评价,我们的高效课堂在追求高效的同时要遵循新课标要求,注重学习方法,是有原则的追求高效。

通过学习,我对提高课堂效益有了更深更明确的认识,课堂效益的提高当然不是以学生学会为唯一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过程,并生成学习的能力。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得

面临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我通过培训和学习,对新课程即教育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明白教学是对话,交流,知识构建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

新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培养出来的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给了教师们很多的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实教材内容。提高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快乐的学习,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数学教育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读《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有感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必须先读书,教育者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的时刻鞭策。尤其是一名小学教师读书以明智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为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最近我有幸读到《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设计艺术》这本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介绍众多小学数学界的名师:有追寻常态下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有抒写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有展示疯狂数学和谐魅力的华应龙老师,也有表现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有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的林良富老师,有引领读者感受数学课堂魅力的钱守旺老师,有一切服务与学生让数学教育更有价值的夏青峰老师,还有以为学生所需而教为乐的田立莉老师。品读着他们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正是令人拍案叫绝。

激动于名师们在书中留下的真知灼见: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探究、学会玩、学会发现、学会应用、学会欣赏;为学生所需而教;放开手,他(她)们走得很好

感慨于课堂说真实话比说正确话更重要,追求朴实无华有实效的刘可钦老师;感慨于将责任和追求写进课堂人生的潘小明老师;也感慨于立足学生个体差异,促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田立莉老师

钦佩于徐斌老师的智慧、华应龙老师的疯狂;也钦佩于在同一个地方不重复讲同样课的钱守旺老师;更钦佩于从打工仔到全国数学课堂教学第一名的夏青峰老师

如:刘可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不一定去追求每一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地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索和获取新知。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想想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正是经常重复这样的错误吗?刘老师认为不妨换成这样的话语: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才会真正起到效果。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用刘老师的这种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

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细细品读每一位专家的观点都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他们都是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以平等的地位,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注重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次读到这些文字都触动着我的心灵,感动的同时,暗自下决心也要做一名这样的教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东西。纵观专家们的成长之路无一不是辛勤伴着汗水,耕耘伴着收获。最让我们学习的是专家们对教育孜孜以求的态度和如痴如醉的迷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大师为榜样,学习-实践-反思,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3篇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范文1

这个假期,我怀着对名师的崇敬,读完了窦桂梅老师写的《玫瑰与教育》,乍看题目,还以为是教育教学理论,其实不然,这是窦老师平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象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火花也引起了我对自己工作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就是窦桂梅老师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感觉就如同与一位亲近的朋友谈心,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

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她的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这话一点都不错,我认为,这门艺术的关键就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而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诀窍,更重要的是掌握爱的艺术。

有些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好话听不进去,好心不接受,真是没良心;也有些老师总是常常以我是恨铁不成钢来宽容自己在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甚至粗暴,认为只要出发点对,是爱学生,是为学生好,方法上就可以不去计较。于是就出现了不问青红皂白的斥责,甚至打骂学生的现象,其实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的话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的爱是否能被学生欣然接受。其实,这是教师情感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缺乏了爱,更缺乏了爱的艺术性。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学生调皮、不听话时,我们就对他们严加管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动辄批评,甚至有时大发雷霆。很快,学生确实老实了,也许我们还会暗暗自喜,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学生只是迫于你的权威,嘴巴不敢说,内心却不服气。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关心爱护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付出百倍的耐心、细心和同情心,这样,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为老师,我认为,对学生要从心底里拿出全部的爱心,爱得质朴,爱得自然,但是,这还是不够的,要想使爱独具魅力,还必须顺应童心,别具匠心,震撼人心,讲求爱的艺术。我想,这才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有这样的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钦佩窦桂梅老师的同时,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就应该学习她的教学方法和精神,从她的身上得到对我的身心和教学工作有利的东西。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在教学中,能成为骄人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范文2

读完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全书,掩卷沉思,这本书给我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和感触

自序《我在成长,我在写》中告诉我们:要立足课堂并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随时随地地记录,就意味着要随时随地地思考,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活,思考我们的人生。

我从一年级开始,课堂上经常奖励学生小红花,五角星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墙壁上一串串小红花、一排排小红旗,对于那些榜上有名的孩子来说是荣耀的记录,对于那些榜上无名的孩子来说难看的记录。课堂学习不是竞技比赛,没有谁是失败者,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鼓励和抚慰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我们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孩子,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的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

同时书中窦老师毫不吝啬地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啊,再伟大的人物,历史也不能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繁花盛叶中弱不禁风的一叶草儿,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的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三是活在当下。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

四是学会感恩。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

教育教学书籍读书心得范文3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

教育书籍的读书心得3篇


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学,它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育书籍的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书籍的读书心得范文1

读《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有感

朋友向我推荐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所谓差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子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可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看到这里,我也真有点愧疚感。虽然从没有歧视过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同学,而且加倍关怀,但是在几次活动中,为了不影响班级,我也有过不让余伟坤同学参加比赛。真没想到,这样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昨天我听余伟坤妈妈讲,余伟坤叫他妈妈去买些小礼物,他要送同学,这样同学会对他好一点。听了此话,我心头一震,可怜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的爱远远不够,更需要同学的帮助,他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树立自信。

我们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习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育书籍的读书心得范文2

读《学习,别听学校的!》有感

《学习,别听学校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教育家菲拉.费.毕尔肯比尔,他本人说这本书是写给两种人读的,一是抵学校之前的学生父母,二是思想开放的教育工作者。我自认自己教育思想比较开放,自然成为名正言顺的读者。

只看了一眼,《学习,别听学校的》就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但我并不惊诧,德国人以严谨而著称于世,更何况,菲拉费毕尔肯比尔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管理人才培训者和著名作家,她绝没有凤姐那种恬不知耻炒作的勇气。她所说的,定能反映德国学校教育的一些现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想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实,真的叫人汗颜。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但如此泱泱大国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却有外籍华人获此殊荣,真的是在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肯比尔认为:学习等于游戏。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让孩子游戏般地学到东西。要使学习过程重新成为一个有趣的、令人着迷的经历,而且要为孩子创造成功的经历。学习是游戏,而游戏同时也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让学生乐此不疲的,但随便问我们的一些学生,有几个是愿意自觉主动学习的。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要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磨灭了孩子的一点点的学习兴趣。老师累,学生苦。

肯比尔还主张适时合作、讨论、深入浅出、简化知识、孩子教孩子、非教育者到学校等等。肯比尔也主张,孩子应该走出去,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一致的。但如今,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孩子一年一度的春游也成了奢望。孩子就如囚禁在笼子中的小鸟,缚了翅膀的笼中小鸟。赵德成教授曾讲了小鸡学飞的故事,其实,有时并不是小鸡不想飞,而是小鸡被缚的太重。

肯比尔特别向我们介绍了玛丽亚蒙特索利写过一本题为《孩子不是这样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独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人阻碍他的工作(大人)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因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则里,这些法则不允许他浪费一丁点儿时间,像例行公事一样,他给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车里,收拾孩子周围所有的东西,而不让孩子参与这些事儿的确是这样的,老师替孩子做的太多,我们大人往往忘记了孩子对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帮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句话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学习并练习他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环境里就越显得不健全。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的太多了,所有的学校、班级都普遍存在,从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确是很多的。

让孩子在家里自由地学东西。为什么?肯比尔说:孩子在家里学东西越是自由,他将来在学校里的压力就越小。而一个孩子在家里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越少,他日后在学校感到的学习压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换句话说:在您帮助您的孩子尽量地自己动手时,您就为您孩子的未来奠定了一个极重要的基础,这事儿从纽扣开始,而到学校的家庭作业也还远远尚未结束!

没有自由就没有知识这句话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句真理。教师一定要还给孩子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让他们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学校整体来说真的是不自由的,学校不可能让全体学生那样地自由,班级授课制自创办之日起,其实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所以,如果我们一味相信学校,孩子将会忘记自由,忘记了自由,就会把自己的人性忘记,就会做出许多极端的事了。

以上几个片段,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这本书只有126页,我一直认为教育名著应该薄一点,这本书的后面标的是10.2万字,其实读下来最多不过七万字。如果我们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够这样,那就好了。二、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读起来非常轻松。三、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书,只要读了就想行动起来。四、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许多旧有的观念,让我们的思考更全面一些。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专著,这是一本老师与学生父母都应尽量提前阅读的一本书。

教育书籍的读书心得范文3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