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心得

心得体会

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心得。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心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宋人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把《论语》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论语》的确值得用心去品读、感悟,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真的是常读常新,如果能够把《论语》的点滴慢慢地渗透、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那么人生可能会更加优秀。

虽然《论语》的地位毋庸置疑,只言片语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华。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困难重重,说是举步维艰一点都不夸张。每每当我神情饱满地沉浸在《论语》的智慧中时,看到学生木然的表情、茫然的眼神、甚至昏昏欲睡的慵懒时,心就一点一点地冷却下去。中华文化的精华,在学生眼中就变成了枯燥、乏味、空洞,甚至可笑。面对学生的这种反应,一度信心受损,开始怀疑自己,于是请教同组老师,积极听课,找差距。同组老师依然风采依旧,我听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已游离于课堂之外,后面的学生非常不解地问我,为什么要让他们学习这么枯燥、乏味的古文,现在生活中谁还会碰到古文,学习这些晦涩的东西似乎毫无意义,还不如学些现代散文、小说来得有效。给他分析学习古文的好处,古文所具有的优势,探讨,结果我们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谁也无法说服谁,他依然游离于课堂之外。其实换位思考,在我的中学时代似乎也对古文没有太多的热情,而且那时没有整本的古文选修,穿插学习,没有现在跋涉得这么艰辛,这样想着也就能够体会学生的苦痛了。

从上学期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到现在的《先秦诸子选读》,确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内容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那能做的就是经历艰辛,让自己有所收获,否则真的就是太辜负这一段时光了,永远无法重回的时光。

在《论语》这一部分,我致力于把孔子思想中积极、先进的东西渗透给学生,想要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品质。《论语》这部分,只言片语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而且有的真的不好理解,自己都不够透彻,就很难使别人透彻明了。总想应该有所删减,但却很难取舍,觉得课本所选的内容似乎都应该给学生说到,要不然心里就不太踏实。但是这样繁杂的学习,一则一则,学生似乎消化不了多少,就更难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像挨着都读过了,却没有影响深刻的,或者合上书本脑中空空如也,更别说拓展了。针对这样的状况,少而精或许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教材所选内容如何取舍、组合、联系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毕竟学生面对是中国式高考,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顾忌太多,所以很难放开手脚纵横捭阖联系拓展深入渗透。

所以就使精彩纷呈的诸子百家处于一种不受待见的尴尬低位。

还有一些感悟和设想。

1、教学的侧重点方面。先秦诸子散文距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太久远了,有些字词的确切意义很难去考证。况且学生的积累又有限,很难理解文意。如果教师再一味地强调字词,类似于古文教学一样太注重文言知识积累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会肢解文章的内容。所以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解道上,当然理解文意是解道的一个必经途径。

2、教学方法方面:古文的教学方法无外乎诵读、讨论分析之类。但是这些方法并不是古文教学的万金油,所以变通就显得极其必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我觉得对于极富哲理的先秦诸子散文比较适合的方法或许是“自学(了解大意)+分析(体悟道理)+联系(指导生活)”。让学生自己悟出文章中的道理或许对学生的影响会更深远一些,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因为只教过一遍,自己本身也是在熟悉、解读课文,和学生一起学习、摸索,所以还没有太多的尝试,这个方法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

3、对自身的一些思考。坦白地说,在教这个模块时,有些文章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喜欢是因为真的看得懂,能够品出其中味道。但有些文章自己真不怎么喜欢,不喜欢不是因为文章不好,我不敢妄评经典之作。只是可能是阅历有限或者思维局限,所以很难理解那么曲折、隐晦、甚至牵强的说理。自己都不太信服和认可,还要热情昂扬地去给学生阐述其中的道理,自然是隔了一层,到学生这里就隔得更多了。自己本身就一知半解,无论如何是底气不足的。那么,提高自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阅历是需要时间积淀,没办法速成,我现在能做的似乎就是开拓思维,多看多积累,以期能有好的效果。这话似乎有点空洞,但目前只能如此自勉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领会


通过内经选读学习,《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2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五气,五味入五脏各有其相对的选择性.同时,人身之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相应,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化等根据五脏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下面我以季节气候为例,浅谈中医养生.人体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也保持着统一性.五脏与五时之气相互通应,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遵循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者必须谨奉天时.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时调摄精神,使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

(一)应春温之气以养肝春天万物开始萌芽,自然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人体之肝主疏泄,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类似于春天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应春温之气养肝,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晚睡早起,衣着宽松舒适,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若郁怒不解,情绪急躁的木火质,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肝郁质,易诱发癌症.因此,应注意情感的疏导,消除不良情绪,以防过极.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春季乍暖还寒,空气湿润,人的皮肤肌腠也渐渐舒张,因此春季极易感受风湿之邪.春季天气多变,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应适当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适应,防止受凉感冒,诱发肺炎,肺气肿.

(二)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夏季三月,阳气最盛,万物华实,心在人体为阳脏,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通与夏季.夏季养生,宜夜卧早起,不厌炎热,心静则凉.夏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倘若因炎炎烈日,心怀不快,心里怒气郁结,则肌腠郁结,营卫不和,最终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要尽量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使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的状态,这样可使心脏机能达到最大的扩展,发挥生命潜能.但应该注意适度原则,过量的劳动,运动加之气候炎热,可致大量出汗,会耗散心气或心阳.夏季人体阳气外趋,毛孔大开,若贪凉很容易引起手足不遂,甚至面瘫.《摄生消息论》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人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

(三)应秋凉之气以养肺时令至秋,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深,秋风清肃,草木皆凋,一派肃杀之象.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通于四时之中的秋季.秋季养生,宜早睡早起,使精神安定,以防秋季肃杀之气侵犯.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初秋之时,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往往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应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以防秋燥太过伤阴.故应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柔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同时,酸味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深秋近冬,秋之燥气常于冬之寒气相合,侵犯人体.对于素体多湿,痰饮内盛者,在深秋之际要特别注意防寒,以免外感表邪引动内饮,发为咳嗽,胸痞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应注意,因为秋季是哮喘的多发季节.除要注意防寒外,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宜多食具有润肺之功的猪肝,韭菜,南瓜和具有预防感冒之功的大枣,青椒等.

(四)应冬藏之气以养肾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季节,到处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主藏精,为人体封藏之本.它蕴藏着人体的真阴真阳和生殖之精,虽静藏却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故以肾应冬.冬季养生,应早睡玩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健身运动不应随着气候的变冷而延误或者终止.冬季严寒,寒性凝滞,收引,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倘若懒于运动,可致气血不畅,关节屈伸不利或四肢厥冷.但锻炼不宜过早,最好待到太阳升起.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季应多食补阴潜阳之品,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宜首选,冬令饮食不宜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扰乱心阳.对于耐冬不耐夏的阳虚阴盛体质者,用温热之药,则夏不得发病,此所谓夏病冬治.素体虚寒者宜选食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的食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自然四时根据脏腑功能性质不同,有选择性地通应于人体五脏.故人的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应与自然界的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蒔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2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五气,五味入五脏各有其相对的选择性。同时,人身之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相应,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化等根据五脏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下面我以季节气候为例,浅谈中医养生。 人体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也保持着统一性。五脏与五时之气相互通应,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遵循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者必须谨奉天时。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时调摄精神,使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

(一)应春温之气以养肝春天万物开始萌芽,自然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人体之肝主疏泄,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类似于春天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应春温之气养肝,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晚睡早起,衣着宽松舒适,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若郁怒不解,情绪急躁的木火质,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肝郁质,易诱发癌症。因此,应注意情感的疏导,消除不良情绪,以防过极。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春季乍暖还寒,空气湿润,人的皮肤肌腠也渐渐舒张,因此春季极易感受风湿之邪。春季天气多变,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应适当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适应,防止受凉感冒,诱发肺炎,肺气肿。

(二)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夏季三月,阳气最盛,万物华实,心在人体为阳脏,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通与夏季。夏季养生,宜夜卧早起,不厌炎热,心静则凉。夏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倘若因炎炎烈日,心怀不快,心里怒气郁结,则肌腠郁结,营卫不和,最终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要尽量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使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的状态,这样可使心脏机能达到最大的扩展,发挥生命潜能。但应该注意适度原则,过量的劳动,运动加之气候炎热,可致大量出汗,会耗散心气或心阳。 夏季人体阳气外趋,毛孔大开,若贪凉很容易引起手足不遂,甚至面瘫。《摄生消息论》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人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

(三)应秋凉之气以养肺时令至秋,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深,秋风清肃,草木皆凋,一派肃杀之象。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通于四时之中的秋季。秋季养生,宜早睡早起,使精神安定,以防秋季肃杀之气侵犯。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初秋之时,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往往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应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以防秋燥太过伤阴。故应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柔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同时,酸味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深秋近冬,秋之燥气常于冬之寒气相合,侵犯人体。对于素体多湿,痰饮内盛者,在深秋之际要特别注意防寒,以免外感表邪引动内饮,发为咳嗽,胸痞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应注意,因为秋季是哮喘的多发季节。除要注意防寒外,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宜多食具有润肺之功的猪肝,韭菜,南瓜和具有预防感冒之功的大枣,青椒等。

(四)应冬藏之气以养肾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季节,到处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主藏精,为人体封藏之本。它蕴藏着人体的真阴真阳和生殖之精,虽静藏却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故以肾应冬。冬季养生,应早睡玩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健身运动不应随着气候的变冷而延误或者终止。冬季严寒,寒性凝滞,收引,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倘若懒于运动,可致气血不畅,关节屈伸不利或四肢厥冷。但锻炼不宜过早,最好待到太阳升起。 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季应多食补阴潜阳之品,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宜首选,冬令饮食不宜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扰乱心阳。对于耐冬不耐夏的阳虚阴盛体质者,用温热之药,则夏不得发病,此所谓夏病冬治。素体虚寒者宜选食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的食物。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自然四时根据脏腑功能性质不同,有选择性地通应于人体五脏。故人的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应与自然界的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蒔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范文3篇


通过内经选读学习,《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

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2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五气,五味入五脏各有其相对的选择性。同时,人身之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相应,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化等根据五脏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下面我以季节

气候为例,浅谈中医养生。 人体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也保持着统一性。五脏与五时之气相互通应,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遵循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者必须谨奉天时。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时调摄精神,使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

(一)应春温之气以养肝春天万物开始萌芽,自然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人体之肝主疏泄,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类似于春天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应春温之气养肝,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晚睡早起,衣着宽松舒适,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若郁怒不解,情绪急躁的"木火质",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肝郁质",易诱发癌症。因此,应注意情感的疏导,消除不良情绪,以防过极。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春季乍暖还寒,空气湿润,人的皮肤肌腠也渐渐舒张,因此春季极易感受风湿之邪。春季天气多变,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应适当"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适应,防止受凉感冒,诱发肺炎,肺气肿。

(二)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夏季三月,

阳气最盛,万物华实,心在人体为阳脏,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通与夏季。夏季养生,宜夜卧早起,不厌炎热,心静则凉。夏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倘若因炎炎烈日,心怀不快,心里怒气郁结,则肌腠郁结,营卫不和,最终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要尽量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使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的状态,这样可使心脏机能达到最大的扩展,发挥生命潜能。但应该注意适度原则,过量的劳动,运动加之气候炎热,可致大量出汗,会耗散心气或心阳。 夏季人体阳气外趋,毛孔大开,若贪凉很容易引起手足不遂,甚至面瘫。《摄生消息论》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人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

(三)应秋凉之气以养肺时令至秋,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深,秋风清肃,草木皆凋,一派肃杀之象。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通于四时之中的秋季。秋季养生,宜早睡早起,使精神安定,以防秋季肃杀之气侵犯。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

之道也"。 初秋之时,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往往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应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以防秋燥太过伤阴。故应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柔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同时,酸味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深秋近冬,秋之燥气常于冬之寒气相合,侵犯人体。对于素体多湿,痰饮内盛者,在深秋之际要特别注意防寒,以免外感表邪引动内饮,发为咳嗽,胸痞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应注意,因为秋季是哮喘的多发季节。除要注意防寒外,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宜多食具有润肺之功的猪肝,韭菜,南瓜和具有预防感冒之功的大枣,青椒等。

(四)应冬藏之气以养肾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季节,到处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主藏精,为人体封藏之本。它蕴藏着人体的真阴真阳和生殖之精,虽静藏却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故以肾应冬。冬季养生,应早睡玩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健身运动不应随着气候的变冷而延误或者终止。冬季严寒,寒性凝滞,收引,"形不动则精

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倘若懒于运动,可致气血不畅,关节屈伸不利或四肢厥冷。但锻炼不宜过早,最好待到太阳升起。 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季应多食补阴潜阳之品,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宜首选,冬令饮食不宜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扰乱心阳。对于"耐冬不耐夏"的阳虚阴盛体质者,用温热之药,则夏不得发病,此所谓"夏病冬治"。素体虚寒者宜选食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的食物。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自然四时根据脏腑功能性质不同,有选择性地通应于人体五脏。故人的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应与自然界的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3

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

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

。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

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蒔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

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

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内经选读学习,《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热爱中医的人们,大家一起加油哦!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2

《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五气,五味入五脏各有其相对的选择性.同时,人身之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相应,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化等根据五脏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下面我以季节气候为例,浅谈中医养生.人体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也保持着统一性.五脏与五时之气相互通应,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遵循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者必须谨奉天时.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时调摄精神,使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

(一)应春温之气以养肝春天万物开始萌芽,自然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人体之肝主疏泄,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类似于春天树木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应春温之气养肝,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应注意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晚睡早起,衣着宽松舒适,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若郁怒不解,情绪急躁的木火质,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愁日久,郁闷寡欢的肝郁质,易诱发癌症.因此,应注意情感的疏导,消除不良情绪,以防过极.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春季乍暖还寒,空气湿润,人的皮肤肌腠也渐渐舒张,因此春季极易感受风湿之邪.春季天气多变,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应适当捂一段时间,以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适应,防止受凉感冒,诱发肺炎,肺气肿.

(二)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夏季三月,阳气最盛,万物华实,心在人体为阳脏,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通与夏季.夏季养生,宜夜卧早起,不厌炎热,心静则凉.夏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倘若因炎炎烈日,心怀不快,心里怒气郁结,则肌腠郁结,营卫不和,最终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酷暑外蒸,人体气血趋向体表,形成了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因此,夏季要尽量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使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的状态,这样可使心脏机能达到最大的扩展,发挥生命潜能.但应该注意适度原则,过量的劳动,运动加之气候炎热,可致大量出汗,会耗散心气或心阳.夏季人体阳气外趋,毛孔大开,若贪凉很容易引起手足不遂,甚至面瘫.《摄生消息论》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人腠理其患最深.贪凉兼汗身当风而卧,多为风痹.

(三)应秋凉之气以养肺时令至秋,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深,秋风清肃,草木皆凋,一派肃杀之象.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通于四时之中的秋季.秋季养生,宜早睡早起,使精神安定,以防秋季肃杀之气侵犯.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初秋之时,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往往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应注意多喝水,补充水分,以防秋燥太过伤阴.故应多食芝麻,蜂蜜,百合等柔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同时,酸味能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深秋近冬,秋之燥气常于冬之寒气相合,侵犯人体.对于素体多湿,痰饮内盛者,在深秋之际要特别注意防寒,以免外感表邪引动内饮,发为咳嗽,胸痞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尤应注意,因为秋季是哮喘的多发季节.除要注意防寒外,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宜多食具有润肺之功的猪肝,韭菜,南瓜和具有预防感冒之功的大枣,青椒等.

(四)应冬藏之气以养肾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的季节,到处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静谧闭藏以度冬.肾为水脏,有润下之性,主藏精,为人体封藏之本.它蕴藏着人体的真阴真阳和生殖之精,虽静藏却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故以肾应冬.冬季养生,应早睡玩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健身运动不应随着气候的变冷而延误或者终止.冬季严寒,寒性凝滞,收引,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倘若懒于运动,可致气血不畅,关节屈伸不利或四肢厥冷.但锻炼不宜过早,最好待到太阳升起.根据秋冬养阴的原则,冬季应多食补阴潜阳之品,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宜首选,冬令饮食不宜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扰乱心阳.对于耐冬不耐夏的阳虚阴盛体质者,用温热之药,则夏不得发病,此所谓夏病冬治.素体虚寒者宜选食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的食物.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自然四时根据脏腑功能性质不同,有选择性地通应于人体五脏.故人的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应与自然界的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着,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如马莳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数者,计数也。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同,当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另虚字当理解为机体卫外功能紊乱为是,非谓精气之本,外感病证皆然。对邪风要加以斗争,而非回避,言有时即含此义,此也是锤炼人体正气御邪能力的体现。

四、气脉常通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生殖问题谈及,然而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挥之。年老之人气脉仍然通畅,加之肾气有条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对于人类的健康必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气应泛指而不能局限于气血,呼吸之气的畅达,气机的有序,气化的正常承制亦当包含其中,脉指血脉,包括大经,细络,血脉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为明证。

青年教学的个人教学心得


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使,大人把他们教育成“人”

--现代作家王朔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平时很喜欢和孩子聊天,现仅以自己所学所想,与各位老师、家长分享,期望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启示和帮助。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会经常面对顽皮、贪玩、厌学甚至逃学的孩子,而家长在我面前诉说的也多是自己的无力和无奈。其实这多数都是因为孩子处在“叛逆期”!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两个叛逆期(反抗期),即第一叛逆期、第二叛逆期,分别在孩子的2-4岁、10-16岁,那么,面对如此“叛逆”,我们该如何解决,顺利把孩子教育成“人”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时,父母会根据自身条件和认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机会,拓展幼儿的认知,诸如各种积木、毛绒玩具、卡通片,到游乐园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等。青春期时,孩子面临的却是写不完作业,放学时间也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推迟。当然,这是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无法改变。但在这一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除去睡眠和饮食的时间,学习课本知识占据了孩子几乎80%的时间甚至是全部,家长在这个时期,做更多的是要求孩子更努力、更多的付出。孩子无法承受便出现了顶撞、厌学、与他人对着干的行为。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了自己不允许的事情,遭遇挫折的时候,竟然是“幸灾乐祸”--“看你还敢不敢不听我的话了……”也有家长不这么“冷血”--“你怎么能自己做呢?”直接代劳!

其实他们期望的是帮助而不是代劳!否则对他们的伤害很严重,他们会因此不信任你。他们不信任是因为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当他们再次遭遇困难时,往往没有了求助对象,自己铤而走险,你做的是“独立完成”的错误榜样,抑或者对你产生依赖,这也是他们对你的“报复”!现如今满院子追孩子喂饭、请求孩子好好学习的家长应该也不是少数!是父母夺走了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自己去尝试,创新的勇气也就没有了。同时,他们学不会在社交中,寻求帮助的能力,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合作一定会创造更大价值。当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深有体会。责任感缺失也是这一原因,凡事父母帮着做,进而成了父母的事情,最后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就让父母着急上火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是难逃其咎的。面对孩子的依赖,我们应该是协助他们完成,告诉他们做不到的关键以及危险性。我们不需要担心他们不懂,忽视孩子对未知的渴望,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去鼓励,我相信孩子会因此作出一些令人惊讶的努力,比如学会查阅书籍、学习一门课程,掌握一个方法等等。学会走路,正是为了探索未知,而付出努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家长或者抚养者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实践,少点越俎代庖,多多反省自己的行为,相信“喂饭难”、“跪求孩子学习”“拖拉作业”、“缺乏责任感”的问题,一定会少很多。

叛逆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春期。但不可否认,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时期,家长没有跟上孩子心理发展的节奏。因此,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相关的成人,在生活中更应该从点滴做起,不能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严重程度了,才亡羊补牢。相信如此,叛逆期,孩子不在有太多困惑,而你也不会感到孩子的太叛逆,天使成“人”便不再那么难了。在此,分享自己的浅薄见解,希望能帮助孩子和家长。祝愿每一个孩子茁长成长,每一个家庭快乐美满!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如何让天使成“人”》

作者: 许珊珊

城市: 合肥

《身上的尺子》教学心得


《身上的尺子》教学心得

身上的尺子?我们身上也有尺子?是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隐形的尺子,就看你怎么去发现它们了!借助寻找身上的尺子的机会,我尝试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并且是在户外进行的,这是我第一次上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数学工作室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如期的开展了人生中第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孩子们每天上学是从哪个校门进入校园的?为话题,展开问题讨论:小丽每天从学校的北门进入校门的,她从北门走到博学楼大楼大约走了100步,她很想知道从北门到博学楼到底有多远?我们能帮帮她吗?在孩子们的热情帮助下,我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想知道从北门到博学楼有多远,除了要知道大约走了多少步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一步有多长,这个一步就是我们作为测量的一个标准,也就是我们身上的尺子。以此引出身上的其它的尺子,比如:一拃、一庹、肩宽、身高、一脚等。

找出了身上的尺子后,我们分组进行了量一量身上的尺,让小组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量完之后由小组长进行汇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同样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为什么量出来的数据都不一样?第一个孩子回答:因为我们的身高不同。回答得不是很准确,让我有些担心,怕孩子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但是第二个同学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们的手大小不一样大。此时我就强调了大约的意义,我们不取最低的数据,也不取最高的数据,我们就取中间的数据,或者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据,在确定了每组大约的数据之后,由小组长将讨论的测量标准的大约值写在图纸上。

此时,动物世界里的小兔子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它告诉我们鳄鱼长6米,引出问题:6米到底有多长?我们能不能用身上的尺子来比一比?此时就有了争议,有人说用5个一庹来量,到底是不是学生说的5个一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了验证,结果真的是和5个一庹差不多。那是不是只能用一庹来比呢?孩子们回答还可以用肩宽来比,但是我问他们要用多少个肩宽来比时,孩子们都回答不出来,可能是由于此时我们还没学过乘法的原因,于是我就请孩子们肩并肩站在6米长的皮尺那比一比,最后数出是19个同学肩并肩宽就差不多是6米长。

比出了鳄鱼的长度之后,小兔子告诉我们动物世界里还有很多的动物,想请我们也帮忙比一比,比如:长颈鹿,身高6米;鸵鸟,身高2米50厘米;企鹅,1米30厘米;鲸鱼,身长26米;巨蟒,身长10米;壁虎,身长12厘米。利用2号任务单,孩子们展开了讨论。但是这个环节我忘记先跟孩子们说清楚,2号任务单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填,有些孩子似乎看不懂。不过在我下去循环指导之后,孩子们终于都弄明白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看着孩子们还依依不舍的样子,我也有些欣慰。从孩子们洋溢的笑容中,我可以看得出孩子们这节课玩得很开心。一节数学课能像体育课一样的上,孩子们自然会开心啦!

课后,数学工作室的老师们也对我的这堂实践活动课进行了点评,如:在让孩子们进行测量之前,要先说明测量方法。测量标准的图纸,要讲一个翻一个。小组长在图纸上记录测量大约数据时,字太小,户外没有投影仪,看不清,应该用粗记号笔来写,效果会好一些。小组长在分工的时候,要先分工好,谁做什么,以免都是小组长在忙碌。小组长在汇报之前可以先让其他同学猜猜他是用什么方法测的。取平均值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们产生争议,再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取平均值。任务单二上要写清楚是估计结果,让孩子们更明白是什么意思。动物可以换成小动物,或者日常中可以看得见的动物,以便更好估计。

每一次的锻炼都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我很庆幸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着数学工作室的这么多的前辈、老师们的帮助!我会弥补每一次体验中的不足,也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成长的道路走得更长、更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