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华文化的传承演讲稿 > 导航 >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该包含哪些视角呢?在阅读完作品这本书之后,作者的文笔让我折服。 人们阅读同一本书,却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思维方式,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这个话题我们会为您详细讲解相关内容,欢迎您再次来访也请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篇1

姓名:宋美林

班级:七年级四班

单位:平阴县第四中学

寒假期间,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当我轻轻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一股传统文化的气息就扑面而来,通读全书,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书中一个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历历在目:精忠报国、百里负米、“勤俭节约美德少年”高若恒、“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任红娟、“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莫过于14岁少年撑起家——“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的故事了。赵文龙的父母离异了,妈妈又患有颈椎裂和尿毒症,本来判随父亲生活的赵文龙勇敢地留了下来,每天给妈妈洗衣、做饭、按摩,为妈妈撑起了一片天,还让妈妈在自己身上发泄,能让妈妈微笑,是他小小的心灵中最大的心愿!十几岁正处于贪玩好动的阶段,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来自父母家人的关爱,而只有十四岁的包头少年赵文龙却已经用幼小的肩膀承担起了许多成年人都望而止步的责任。

孝顺的年轻人赵文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孝顺性格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父母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俗话说得好: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

每个人都要怀有感恩之心,不要以为父母把自己抚育**是理所当然的,不要忽视父母辛劳的背影,不要充耳不闻父母的絮絮叨叨。其实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他们的劳累与辛苦,他们的汗水与心血,都是任劳任怨地为了自己的子女。

我合上书,深深反省自己:我是否尽到了对父母的责任,懂得感恩,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我没有做到。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作为我们,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总是和父母顶嘴,让父母生气,乱花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动不动就和父母大吵一场。这是孝顺和感恩的表达吗?

这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吗?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不必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以后,当父母忙的时候,我会自己做饭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当我父母生病时,我想像他们关心我一样关心他们的健康,给他们带水和药;当我和父母吵架时,我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而不是反驳他们;当我做错了让父母生气的事,我会主动承认错误并向他们道歉。

让我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篇2

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并不爱看,只是在老师的督促下耐着性子读。然而,当我随便看了几页,我深深地被上面的内容所吸引。

所以,我开始爱上这本书。几天来,我一直在读。我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这本书令我振憾,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知道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我知道了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名篇。这本书告诉我,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伟人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贡献。

我现在还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大事我都做不了,但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有礼貌,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要注重个人修养,同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年级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2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作《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书。我读完后,里面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小心。

今天由我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吧!翻开第一页,是“引言”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养育了华夏大地上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

介绍了语言、文学、艺术、民俗节目、科技等。

接着,我翻到第一篇“爱国如家”为题材的了。首先写有6句爱国诗,我细细读了一遍,感觉非常震撼,我选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一句诗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反复读了几遍,一读起来声音就自然的十分洪亮,而且有气势。

之后就是爱国的故事了,我仔细读了读,真精彩!我选了一篇我叫作《舍生取义》的,写的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抗元名将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故事。我仔细的把读了几遍。

文天祥在元兵侵略南宋时,曾多次带领部队抵抗,保卫国家。他为了保卫国家便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这是需要多大勇气啊!而且后来被俘,在敌人牢狱里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名句,他的这种爱国精神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年级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3

《传承中华文化,网,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根。本书介绍剪纸艺术、歌剧、皮影戏、糖人等。

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我最爱剪纸了。我四岁的时候,奶奶教我剪纸,剪花,三瓣花,四瓣花,奶奶称赞我手巧。每次上美术课,老师要剪纸时,我都很兴奋。我和我的同学们小心地剪燕子,做迷你风车,做玫瑰——这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难。老师经常奖励我的美术书。

看完这本书,我对剪纸的兴趣更强了。以我基本的绘画技巧,我剪了更多的花。新年期间,我还剪了一些窗花贴在壁橱门上!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比如北京的京剧、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我妈妈去过安徽。她说黄梅戏很受欢迎。街上的人可以哼唱几句。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做“黄梅调”,我外婆也很喜欢黄梅戏,《牛郎织女》、《拉郎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是燃烧的酒精灯光源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演出中,艺术家们用手在白幕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演唱和叙述故事,同时演奏打击乐和弦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糖人,制作糖人是一种传统技艺。生产者承担着一种负担,一种是加热炉,另一种是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而成。它的本色是棕黄色,有些还加入了色素,使它呈现出其他颜色。

我认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引导着我们和新一代。我们要追根溯源,继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篇3

读完《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后,我了解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宛如一座巨大的宝库。宝库中有一系列宝藏,例如灿烂的文学艺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独特的民俗。在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我们不仅要热爱祖国,更要孝顺友爱;我们不仅要尊敬老师,而且要诚实守信。我们也要清明守法,勤勉励志。

最让我受益的是毛主席尊师重教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但他也像普通人一样,非常尊敬他的老师。

毛泽东年轻时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话。徐特立60岁生日时,他特地写信给徐特立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尽管管理繁忙,却忘不了与徐特立的友谊。有一次,毛泽东派专人到徐特立的住处,请他到中南海老家吃饭。在餐桌上,我们还准备了几道家常菜招待老师——一碗湖南竹笋和一盘青椒,这是我们俩最喜欢吃的。

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

“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

毛主席对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真是令人钦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更让我受益的是他尊师重教的精神。

古有“程门立雪”、“张良拾鞋”,今有毛主席“永远的老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青少年更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篇4

清明放假三天,其实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品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上。每每品读,每每陶醉其间,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在阅读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幸福的“穿越”: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药;从书法绘画到建筑艺术;从水利水电到飞天梦想…..每每“穿越”一次,都会越发被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伟大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深深吸引,忍不住一遍又一遍驻足惊叹。

在这本书中更令我刻骨难忘的无数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如:勤劳勇敢,为治理黄河隐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范仲淹;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抗击日寇、保卫国土的民族将领戚继光以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他们身上无一不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无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茁壮成长。

每每想到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我都为之骄傲,为之自傲!是啊,它们正是我们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之所在。它们就如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成为支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更应珍视这一瑰宝。最后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携手并肩,共同扛起“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面伟大的旗帜,一起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共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而不断努力吧!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的读后感 篇5

昨天下午妈妈带我到社区阅览室里看书,阅览室里书很多,其中有一本书名字叫《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我很感兴趣,书中向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中华传统美德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那些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故事。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焐被子,在夏日炎热之际,用扇子给父亲驱蚊子;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 “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袁德旗,五岁时妈妈病逝,爸爸入狱,平时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的是他的爷爷又身患重病,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奶奶的肩上,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10岁的小德旗坚持每天凌晨天不亮就起床,和奶奶一起清扫街道、运送垃圾。另外还要照顾的爷爷吃饭、吃药,这些年来袁德旗他用质朴的孝心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用稚嫩的双手一步步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拉出绝境,他的孝心感动了全中国……这些传统美德的事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真是数不胜数,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几朵微小的浪花。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事迹,是人们歌颂的榜样,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我与黄香、孔融、袁德旗他们相比,实在太惭愧了,平时在家里,我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上学、放学都是父母接送,时不时地还顶撞父母,更谈不上去关心父母,今后我要以他们为榜样,自己的事学着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同时,还要学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团结友爱,尊师守纪,我想这才是一个美德少年应有的践行。

同学们,自古以来,“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中华美德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应该齐心协力,让中华美德如同烟花般在祖国的土地上绽放开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