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 导航 >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教师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把已有教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写教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格式呢?想要深入了解“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吗小编已经为你准备了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篇1】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最近看了一篇有关高中英语预习方法的文章,感觉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现与大家一起分享:预习的四个阶段。

一、阶段一的预习设计

1、预习单词和词组。在教新课前让学生认真朗读、识记新单词和词组,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分析,小组内检查巩固。

2、辨析单词或词组并用它们进行造句。

3、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并针对课文提出五个问题,自问自答。

4、找出在预习过程中看不懂的句子或有其他语法问题的,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阶段二的预习设计

1、预习单词和词组,并借助字典和其他参考书来帮助自己辨析一些重点词汇,力求正确运用词汇;

2、选课文中5—8个新单词或词组写短文;

3、找出五个重点句型或优美的句子结构;

4、针对课文中的难句进行提问,学生先写下自己对难句的理解;

5、写下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阶段三的预习设计

1、单词和词组辨析、翻译;

2、根据句子或首字母填写单词;

3、老师给出本单元中几个重点单词或词组,要求学生用所给的词语编写出短文;

4、找出五个重点句型或优美的句子结构;

5、针对课文的难句进行分析;

6、预习后进行预习总结与反思。

四、阶段四的预习设计

1、单词和词组辨析和翻译;

2、根据句子或首字母填写单词;

3、针对课文内容判断句子对错;

4、针对课文难句进行分析。这部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查找文章细节的能力;

5、针对本单元的语法部分设置练习;

6、收集关于本单元主题的材料,在课前作3—5分中的;

7、写下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个阶段的预习要求学生都能做好的话,学生差不多就无师自通了,这是理想的效果,要每个学生都达标恐怕有难度。这些预习要求是适合高中课程的预习要求,也是适合已经有了一定英语基础的高中生的要求。但有些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像第一阶段的预习设计我们可以借鉴于我们读写课的预习,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完成第这个阶段的要求还是不难的,其它几个阶段的要求我们也可以有选择的安排程度较好的学生去做。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我们还得继续探索,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有效预习方法。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篇2】

徐慧

本学期,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英语教学。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认真学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使教学计划及实施有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书写

英文书写的端正与规范,是开学阶段必须要抓好的。从新生入学第一次在英语四线格上落笔写英文字母,就要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任何一位学生都必须书写端正,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吓唬之余,在最初阶段还不妨特意抓几位敢“顶风作案”的学生,以惩一儆百;同时对书写端正的任何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后来我惊奇的发现,那些中文汉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学生,英文却完全可以写的非常端正,俨然一个优秀生的卷面一般,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后期进行英文写作评分时,依然贯彻字迹端正者得高分,否则从重扣分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狠抓整治,同学们形成一个端正书写的良好氛围。

二、朗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开口读、说英语了,那么他们这一生学习英语都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障碍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阶段,我特别提醒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开口出声且大声的朗读英 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

三、单词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

四、课堂活动模式

英语课堂上的同桌对话模式,我想应该一直被提倡。因此,在七在教学过程编排上,也尽量多的编排对话操练,以争取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展示,尤其是每个单元的SectionA(包括SectionB的前半部分)句型,更是有必要以两人或四人一组等模式充分操练。而此时,教材后面的听力材料则完全可以作为早自修朗读内容,其中个别超纲单词,不妨也加以解释,以作为扩展学生单词量的一个辅助手段。

2015-2-1 2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篇3】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实物等,使英语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贴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英语unit3教学课件,欢迎借鉴!

a. 学习本课的词汇和短语:high, high school, ago, India, tent, put up, moon, each other, surprise, get a surprise, snake, scared, move, shout to, start, jump, up and down, wake, wake up, into, forest, ear

能够运用过去时态及所学词汇和句型复述Lisa’s last weekend.

通过讲述过去发生的事,表达心情,体验生活,学会与人分享生活经历。

1.A guessing game.(Show covered pictures, students guesswhat did the people do )

2.Talking.

a.Teacher talks about her last weekend.

b.Students talk about their weekend.

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1.Learn the new words.

2.A guessing game again about the new words.

went camping/ took a bus/ put up a tent/ made a fire andcooked/ sat under the moon and told stories/ slept near a fire/ shouted

3.Talk about animals.

T: What kind of animals are people sometimes afraid of?Why?

4.An experience to remember.(Teacher tells a story )

1.Fast reading.

a. Put the three sentence in order.

b. Tick the right pictures .

a.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2b.

b. Give answers.(Teacher writes down the key words on theblackboard while students are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3. Put the phrases in 2c in order

Retell Lisa’s last weekend.(Give some pictures andphrases to help retell.)

three week ago,  put up,  see sb. doingsth.  wake up

选词填空。

ago, tent, surprise, moon, start

1. The ______ circles (围绕) the earth every 28 days.

2. They came to visitChinatwo days ____.

3. Do you know how to put up a ____?

4. She got a great _________ when she got the Iphone 5.

5. She _______ to learn English when she was ten.

1.Try to retell Lisa’s weekend.

2.Make sentences with these phrases:

put up, wake up, shout to, get a surprise, see sb. doingsth.

Unit 12 What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nteresting butscary/ went camping/ small village/India

scared/ shouted to/ jumped up and down/ woke up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篇4】

从初三回到初一的教学,许多方面还没有及时转变,让初一的新生觉得难以适应初中的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回顾开学以来的教学,有以下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根据教材中的情境,真实再现于课堂并创造新的环境,如教“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时,情境有“小歌手大赛报到处”、“迷路的小孩子与警察”、“结识新朋友”、“医生与生病的孩子”、“自己介绍”等等一些语境,使学生用心参与,到讲台上锻炼英语表达潜力和胆量。如师生早晚问好、道谢、道别等,学生已经习惯用Hello、Good morning、thank you、You are wele、See you、Goodbye……与我交流。这样就无形中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潜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潜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并运用到实际中去。每课的对话让学生先听后读,然后表演,每小组不宜超过四人。表演前应让各小组操练准备,鼓励其拓展创新对话资料。表演过程中,除要求学生语音语调正确外,还应让学生注意到交流手段如表情、手势、姿态等。

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发现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能够使学生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改善的成绩,给予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的去说。学生考完试后,让学生自己反思,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问题。让学生相互之间相互评价,找出优缺点,互相促进学习。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篇5】

一提起任七年级英语课,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很多人都认为七年级课程浅显,而且学生好管理,老师当然要轻松一些。其实不然。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现将我七年级英语教学的一些认识总结如下:

关于书写

英文书写的端正与规范,是开学阶段必须要抓好的.。从新生入学第一次在英语四线格上落笔写英文字母,就要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任何一位学生都必须书写端正,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吓唬之余,在最初阶段还不妨特意抓几位敢“顶风作案”的学生(如果有的话),以惩一儆百;同时对书写端正的任何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后来我惊奇的发现,那些中文汉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学生,英文却完全可以写的非常端正,俨然一个优秀生的卷面一般,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后期进行英文写作评分时,依然贯彻字迹端正者得高分,否则从重扣分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狠抓整治,同学们形成一个端正书写的良好氛围。

七年级英语教学反思范文模板【篇6】

这一单元话题朋友是学生喜欢,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教学一开始就与学生用英语交流与他们交朋友,引出本课主题,之后利用学生熟知的课本人物教学重点句型结构what’shis/hername?His/Hernameis…并结合学生实际练习。

接下来创设john过生日他的好朋友陆续到来给他庆祝生日的情景教学,Let’slearn部分的单词或短语。巩固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听一听,猜猜人物。教师蒙上某些学生的眼睛,同时课件呈现一些john的朋友图片,其他学生根据提示描述这些人物,让被蒙上眼睛的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是谁,该游戏由课件上john的朋友过度到班内的学生。这样更能体现情景的真实性和游戏的趣味性。趣味练习魔力眼magiceyes课件快速呈现一些人物图片,3秒后消失。教师结合本课所学知识给出一些描述性的语句,让学生快速判断是否和图片相符。以此训练学生图片和文字快速匹配的能力,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环节我呈现一张自己朋友的照片,进行示范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完成描述自己朋友的语句,并相互交流。课堂各个环节我都以趣味导入,自然引导和示范,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练习和拓展,侧重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整节课学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明显。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学生展示环节,参与展示的时间不够充分。另外学生描述自己班内的好朋友之后,这个地方我处理的有点仓促。如果引导他们握握手或相互打个招呼,会更会加深他们的友谊,被描述的朋友一定会感动,哦,原来我是他首先想到的那个朋友,所以我是他心中最重要的那个朋友。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时候会充分考虑到这些,这会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打动学生的内心。

Fwr816.COM文章精选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精选


教师必须时刻充电,才能永恒的释放所需能量,备好教案是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教案的书写是为了帮助老师理清教学思路,如何打造专属自己的教案呢?请看下面范文资讯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相关的完整数据,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1

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宜君县第二中学 王娟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授的词汇主要是服饰类的,课型属于听说课。所以在课前先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唱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进课堂,期间还有pair work,groupwork,把学生分成两两小组或四人小组,互相对话。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两次,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前一单元初步学习完有关食物的英语知识之后,进一步地在本单元学习有关服饰的知识。而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所授的知识点应该浅显易懂,不应该太难。本课时围绕着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展开。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New words: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2)Questions and answers:How much is/are…?It’s/They are…dollars.(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2)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握。(2)学会询问价钱的英语句型及其回答。难点:

(1)表示大小,颜色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前时,该如何摆放。(2)听力2a前,如何充分铺垫,以便于学生跟上录音速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教唱英语歌曲 color song 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

yellow today, yellow today 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

yellow today.Who is wearing red today?

red today, red today Who is wearing red today?

red today Who is wearing green today?

green today, green today Who is wearing green today?

green today Who is wearing blue today?

blue today, blue today Who is wearing blue today?

blue today Who is wearing black today?

black today, black today Who is wearing black today?

black today Who is wearing white today?

white today, white today Who is wearing white today?

white today Who is wearing pink today?

pink today, pink today Who is wearing pink today?

pink today 设计意图: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快融入到所教知识中去,也可以为接下来的颜色的教学作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媒体图片,教授学生新单词。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然后完成书本P41的活动1a.设计意图: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为接下来的口语活动打下基础,有话可说。

(2)生走进一家虚拟的服装店,让学生根据所学单词,进行结对活动,学会提问:How much is/are…? 以及回答:It’s/They’re…dollars.设计意图:目的是给学生创设半真实的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呈现新的句型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结对活动之前,先让个别学生操练重点句型以作示范,以使全班同学都能理解并准确地操练新的语言点。

3(3)卡片教授颜色:red,green,yellow,orange,white,black,blue…

设计意图:为了教会学生用一个或多个形容词来描述物品,使其语言更加丰富。

(4)服饰大调查: ①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对本组同学所穿服装颜色和价格进行问答② 根据回答做记录并填好表格;③挑选几位同学向全班汇报记录的情况。

设计意图: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安排这么一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把本堂课学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使他们更加自由地交谈,并且有更多地时间运用所学的新单词,新句型进行对话,通过观察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观。

(三)、课堂小结

(1)今天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那些收获?请同学们谈谈。

(四)、课后作业:两人或三人合作编一个在商店购物的对话.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2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掌握以下单词: newspaper, use, soup, wash, movie, just

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② -What's he doing? -He's using the computer.

③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listening to a CD.

④ -This is Jenny.-It's Laura here.

2) 能掌握语法:现在进行时态的用法。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人们正在干的事情。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能培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善于发现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积极思考,乐于助人,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1.教学重点:

1) 词汇、词组搭配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能用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形式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正在发生的动作。

2) 能掌握现在进行时态及一些表示具体动作的词组搭配,如: doing homework, using the computer, watching TV, eating dinner… 等

2.教学难点:

现在进行时中现在分词的结构及读音,能在交际中准确地运用现在进行时来描述或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

Ⅰ.Warming-up and Lead in

1.Greet the Ss and check the homework.

2.Watch a video program.

Ⅱ.Presentation

some pictures on the big screen.Present the new words and expreions.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3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

Section B 2b部分

教学目标:1.What do you eat/like for breakfast?句式;

2.同位语、宾语从句复习;

3.I like...,but I don’t like...句式运用。

教学过程:1.通过问题导入阅读主题:What is healthy food? 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Do you eat healthy food?

2.短语汇集:sports star 体育明星 volleyball star 排球明星eating habits 饮食习惯really adv.确实、真地one last question 最后一个问题 after dinner 晚饭后

want to 想要 want to be 想要变得

3.Sports Star Eats Well!

Sports Star Eats Well!means Sports star eats healthy food.

4.David asks the volleyball star,Cindy Smith,about her eating habits.

the volleyball star,Cindy Smith 同位语

about 介词 关于

Eating habits 饮食习惯

5.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你早餐喜欢什么?练习:1.breakfast/lunch/dinner 替换练习

2.like换为eat 练习

6.I love fruit.I think it’s healthy.我喜欢水果。我认为水果很健康。

I think+宾语从句

7.I don’t like bananas.But I like oranges and apples.我不喜欢香蕉,但是我喜欢橘子和苹果。

8.What about lunch?午餐呢?

相当于What do you like for lunch?

比较:what about与how about

10.I really like it.我很喜欢(沙拉)。

really 副词 强调程度。

I really hate English.我真的讨厌英语。

11.They are not healthy.它们不健康。

主系表结构。练习:我很健康。

12.I don’t want to be fat.我不想变胖。

want+动词不定式(to+动词原形) 想要......练习:1.我想变胖。

2.我想变好。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4

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

1、学习Aa--Hh 8个字母。、学习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fine、OK、thanks等词汇。、学习不同时间见面时的问候语及其回答。

二、教学目标

A、语言知识目标:

1、词汇:字母 Aa---Hh

八个人名 Alice, Bob, Cindy, Dale, Eric, Frank, Grace, Helen2、句型: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How are you?--I’m fine, thanks./ I’m OK.B、语言技能目标:

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初学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灵活运用初学的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

C、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D、教学策略:

1、以趣激学:以游戏和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2、以放促学:开放处理教材,利用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实现知识的整合。

3、以任务导学:以话题为纲,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交际为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5

一、读前热身

阅读前的导入环节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常用的策略有背景介绍法、头脑风暴法、现实关

联法、新旧联系法、问题设疑法等。

1.背景介绍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涉及目的语文化,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题材的文章。进行背景介绍可以采用图片展示,播放录像、文字、声音等形式,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相关小说、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展开。背景介绍关键是选点要巧妙,重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阅读状态。同时,也要注意不宜占用过多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2.头脑风暴法

把阅读文章的题目、主题图片等关键线索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或单元等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

文话题。 3.现实关联法

阅读不是为了读而读,获取信息也不是最终目的。如果阅读能与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内容相连接,那么,学生的兴趣和收获就会更大。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的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过生日、学校生活等。上课前组织学生谈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体验,以便在阅读中建构起联系。在讨论过程中,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可以互相填补信

息差。 4.新旧联系法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想到学生此前曾经学过的内容,包括词汇、结构等语言知识,也包括类似的话题、类似的文体等。找到共同点,有意识地把新的阅读内容与过去学过的内容建立多方联系,不仅可以降低阅读难度,而且能够复习、巩固原来的知识。另外,多数教材中的对话课内容与阅读文段内容密切相关,上阅读课前,可以通过复习对话来引入

新课。 5.问题设疑法

在阅读文段中抽取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细节设疑,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入新课的好办法。设疑不在多而在巧,学生太熟悉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太陌生的又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所以,问题需要精心准备。

总之,读前活动的整体目标是激发兴趣、引起思考、作好准备,主要是希望解决学生“想读”“爱读”的问题。教师的读前准备做得充分,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反之,开头开得不好,整个阅读课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读前活动不能忽视。具体的活动方法还有很多,远不止上面几个,大家可以根据阅读内容灵活选择,且要注意经常变化。

二、阅读过程

阅读过程是阅读课的核心,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阅读过程是学生逐步熟悉、掌握、运用策略和技巧的过程,是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复现和实际运用学习过的词语、句式结构等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进一步丰富拓展语言知识的过程。此外,有效的、成功的阅读课应该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体验到他们能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获取新的信息,初步体会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和力量。同时,由于阅读文段的内容丰富,学生在阅读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又能够获取大量的百科知识,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1.阅读策略与技巧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通过课堂阅读活动把常用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有计划、有步骤地

实习版教给学生。比如:快速浏览训练、扫描或跳读训练、扩大视野训练、上下文主 猜词训练、标题理解、寻找和理解主题句、寻找和利用衔接词、寻找和利用 关键词、概括大意、寻找细节、推断态度等。通过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学习, 让学生逐渐变得“会读”。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各种技巧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结合不同的阅读内容在阅读中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在体验、感受、总结与实践中逐步掌握这些技巧。一般情况下,上阅读课前并不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安排在课内进行正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训练。

其次,阅读策略的培养要因“材”施教。阅读课中,教师要建立语体意识,不同的阅读材料重点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记叙类型的个人经历、文学传记、新闻消息、历史文献及讲述故事的小短文、小说等,阅读时应抓住Who,When,Where,Why,What,How 六要素;而议论性的文章就要更注意整体把握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提供的论据。对不同文体的语篇,在阅读的最后阶段,教师都可以用树型图、简笔画、表格等形象手段,把关键信息作整体处理,展现在黑板或屏幕上。在相同语体的语篇处理时形式应该基本保持一致,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宏观把握不同语体、语篇内容的基本模型,提高学生的语篇类聚水平。除了因“材”施教,还要因“才”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根据自己的认知特征,选择和改进各种阅读技巧以提高效率。 2.阅读问题的设计

是否能设计好问题,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被有效激发、能否准确检测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因此,阅读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环节。教师备课时需要特别多花些时间,把文章读深、读透后再设计问题。

(1) 问题类型

初级阶段可以设计一些非常简单的表层问题,在文章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答案,以便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接下来可以设计一些稍微隐蔽的问题,需要学生阅读文本的表面意思之后,对语句的实际含义进行分析、思考和理解。更复杂的问题可涉及到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需要学生综合全文来考虑,要求自然就高些。不同类型的题目适用于不同的文体和阅读训练的不同阶段,应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

(2) 常用题型

① 回答问题。其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问题难度可深可浅,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问题有三个层次:展示型问题。学生凭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查阅课文,便可说出答案。参阅型问题。学生可以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新信息,课文中没有现成答案;联系实际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回答时,不仅要依据常识,而且要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② 判断正误。适合各种体裁的文章。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设计细节性问题,因此,多数难度相对小。③ 表格。考查学生对数据信息的理解、再现和重新排列等技能。根据具体信息设计,比较适用于含有数据的文章。④ 排列顺序。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叙事性文章,用来检测学生整体把握时空的能力。⑤ 填空。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句子或段落。通常不会是文中的原句,而是换一种说法来表达,看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⑥ 选择。这是考试常用的题型,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适当使用。选择题的干扰项设计需要动脑筋,既不能太明显,又必须能根据原文清楚地进行判断和排除。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示范,引领学生体会如何通过文中的点滴信息进行推理、提炼。教师要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明示给学生。 3.语言知识

阅读课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逻辑上它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和培养阅读技能。但鉴于国内基础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认为,在阅读课上以适当的形式渗透和强调某些重点的语言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况且,阅读技能本身与语言知识的积累就无法分开。由于基础英语教学一般不像大学那样细分为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课程,阅读课虽然以阅读为主,但很大程度上也分担着语言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是阅读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阅读课中,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学习语言知识,充实语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发展语言能力提供基础。

阅读课的知识教学有自己的特点,重在三个字:境、义、用。即,重具体语境、重实际表达的意义,和作者这么说是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用意,或者说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语言知识的理解、讲解也要依据语境来整体把握,真正体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对文章中的语言点一般不必过于拓展,以免喧宾夺主。但对有些文中出现的偏僻用法的词语,可以顺便把最常用的义项简单介绍一下。能用英语对某一词或短语进行解( Paraphrasing)的重点词句,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同义表达方式来转述,这样,既可训练学生的听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除语言知识外,阅读课上对听说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等教学要素也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渗透。

三、读后活动 1.检查反馈

阅读活动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反馈解决疑难问题,开展巩固性和拓展性活动。做好巩固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有机会练习刚学的知识。一些教师认为,上完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知识从理解到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充分的读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成果、拓展知识运用、培养提高技能。除了常用的整体概括外,读后拓展活动还可以选用以下形式: (1) 复述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复述出来。为了扩大练习面,可以让学生先进行Pair work 练习,再选择个别学生在班上复述。如果希望降低难度,可以把关键词或主要信息写在黑板上。复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视图复述法、列表复述法、问题连结复述法、课文概要复述法、缩扩复述法等。

(2) 对话

学生以两人小组活动的形式,根据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口语。

(3) 采访

这种方法把课文内容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创造性。

(4) 角色扮演

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来表演。这种活动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指导, 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口语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5) 填空

把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然后设置空格让学生补全,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对重点词、短语的掌握。

(6) 听及跟读

听录音跟读可以训练语音、语调及听力。

(7) 改写课文

训练书面表达能力,适合作为课外作业。教师应利用学生对课文已经熟悉的契机,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在对课文复述的基础上,改写或缩写文章,以检查他们的语言知识应用技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反思总结

课堂教学结束后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不该忽略,那就是课下的总结反思。通过学生表现和反馈,发现前面环节中未表现出来的新问题,为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提供参照。每次阅读课之后,教师都需要总结反思。比如,材料是否合适,时间控制是否得当,学生的困难在哪,进步在哪,哪些学生有困难,哪些困难是普遍的,教师设计的哪些方法效果好,以后如何改进等。这样,教师不断地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反思,把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记录下来,把好的、有效的方法、技巧记录下来,就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师生双边的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教无定法。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这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只要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路子。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6

1、辩认物品的所有者;

2、根据场景询问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法;

3、根据上下文培养学生剧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1.Is this your pencil?

Yes, it is.

No, it isn’t.

2.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pencil.

3. How do you spell pencil? * 通过上下文内在的逻辑关系,完成对话等练习。

* 运用猜测这一练习,复习字母和单词拼写。 * the alphabet

* pencil, pen, book,eraser, ruler, notebook, ring, key, pencil case, backpack, ID card,baseball, watch, computer game

4. 句型:How do you spell…? * 辨认物品的所有者

思路: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确认物品的所有权”,物品主要围绕着教室内学生身边的常用物品,在教学时老师能够使用实物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表明,如果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并与社会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也就是说,作为授课的老师,我们要结合所授内容,努力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境。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为我们可以设计了游戏,即找到一些物品的主人,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主要句型,将这些游戏扩展,从而达到练习这些重点句型的目的。

Game: Join pieces and read the notices and find the things from “Lost & Found”

1、任务型教学强调的是应用。所以在以用为先导的前提下,要学生在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说话的流利程度等等。

2、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关系很大。所以课上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抓住学生在课上的每一分钟,将学生吸引到听英语、讲英语的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的熟练程度。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通过我们对教材的阅读、理解,我们发现:任务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的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如何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最高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即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放得开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去开展小组内的学习活动,又能控制住每一组学生都能够保证注意力在课堂上。我想我们可以尝试成立固定的小组,选好组长,加强小组的力量,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我们要在课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使他们明白自己身为小组长的责任,重要性;教给小组长如何组织活动?当组员不会说英语怎么办?等等。小组长是老师的助手,要在自己学会的同时,还要以自己学习的体会教给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

五、具体教案设计:

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

T: Good morning. My name is …. What’s your name?

S: Good morning. My name is ….

S: Nice to meet you, too.

Step 2. 讲授1a中的新单词。

1、老师可利用实物进行教授单词,使用的句型是: What’s this in English?(此时,只需学生能够理解该句型,不必会说,老师多次的重复是为学生下一节课掌握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做准备)这一步是针对一般学校来设计的,如果好一点的学生,我们可以直接进入1A,让学生直接完成match的任务,然后订正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学生在小学没有学习过这些英语单词,他们将根据什么来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一任务?也许会做对几个,或许有什么小窍门,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以下他们的思考过程,进而加以归纳,对有贡献的学生加以鼓励及表扬。我想这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指导,学生定会非常喜欢。

2、朗读P7-1a中的新单词。(先是全班,然后分小组检查、补漏)

3、听录音,完成P8-2a的听力练习,然后订正答案。

1、看P7-1a图,听对话(最好让学生看一张大图片,以便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是加深对所听对话的理解。)

2、再听对话,完成书上要求标号的任务,订正答案。

4、进行小组对话练习,可以更改有关的词,编出自己的对话。

5、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准备新单词和句型。

1、听对话,要求学生最好不看方框中所给的单词,填入横线上。订正答案。

2、再听录音,跟读1-2遍之后,分角色对话。

注明:老师对学生的一些物品收集上来,放在一个箱子里,请一个学生上前来,蒙上眼睛,从箱子里取出一样物品,全班学生一同发问,“What’s this in English?”,这名学生猜,使用句型为“Is it a/an…?”猜到之后,可以回座位,每位学生有两次机会猜,否则就视为失败。

1. Is this your pencil ? Yes, it is.

2. Is this my pen ? No, it isn’t.

3. Is that his book ? Yes, it is.

4. Is that her eraser ? No, it isn’t.

Step 7. Homework.

说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笔头作业,但是,目的在于练习书法,而不是为了背单词。所以,不应太多,应把学生的精力放在多听,多读,记忆单词和句型上。(因此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进行布置作业。)

1、用游戏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新单词和句型。将所要复习的单词物品放入一个袋子中,让学生伸手去摸,由一个学生或全班学生发问,该学生猜。所用的句型是:

- What’s this in English ?

- It’s a/an …

- How do you spell that?

- …

2、用实物讲授P10-1a中的单词,学生准备几分钟后,将字母填好。

1、以小组为单位,做3b和section B-1a的对话练习。

2、口头检查学生所练的对话。

1、听对话,圈出P10-1a中的物品。

2、再听一遍,写出单词。

老师收集一些学生的学习用品,请学生到前边来发问,找到用具的主人,给两次机会。

1、纠正26个字母的读音,学唱新的字母歌。

2、请学生将26个字母下面标上阿拉伯数字,练习数字1-26的说法。

再进行一个游戏。一个学生看P94,另一个学生看P98。根据图片所显示,进行问答练习。

1、复习前边所学的单词及句型,可以采取实物或游戏的形式,然后可以适当进行笔头检查,如:听写或补全对话。

2、复习数字的说法,可以做数字游戏。如:七的倍数不说,或七的倍数及带有七的数字都不说,也可以数字接龙等等。

继续复习学过的句型,以小组形式检查对所学句型掌握的情况,到此可以做一个小结。下一步就要进行另一个主题:适当阅读文段。

1、老师给每一组学生一张碎字条(这些碎片是老师提前写好的“失物招领”“寻物启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好,并能够理解纸条上的意思,然后将字条粘好并张贴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拼得快,快者为胜)老师在黑板上字条的上方写上“失物招领”或“寻物启示”。

2、请学生派出代表讲解所拼出的告示之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们已经在小组范围内分析。然后将注解中3a中的各种告示,在理解的基础上,圈出P10-1A中的物品。(学生只要明白该告示的意思,可以仿照写,不需朗读。)

1、请学生仿照写“失物招领”或“寻物启示”,老师巡视,抽查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全班范围内订正普遍性的错误。

2、课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更改。

1、复习整个单元的单词及句型。

2、复习1-26个数字。

练习一的检查方式可以是以译中文的形式,但有些单调,不可常用,可以适当扩展为请学生造句或回忆当时在什么句子中见到的,说出来。

1、订正练习三的答案。

2、游戏:将练习三扩展。由一个学生说出数字,其他学生说出单词。先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然后请两位学生展开竞赛,为胜利的小组加分。

Step 4. Reading阅读“Just for fun!”

七年级英语教学设计 篇7

现在进行时态

概念:表示现在(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也可以表示目前一段时间内或现阶段正在进行的活动。

结构:由be动词(am, is, are) + 动词ing构成,其中be动词要与主语保持性数一致。

Mary is flying a kite in the park. 玛丽正在公园里放风筝。

--What are you doing now? 你现在在干什么?

--I’m reading English. 我正在读英语。

Are they drawing the pictures now? 他们正在画画吗?

动词现在分词是动词原形变化而来的,规则变化如下:

动词ing形式叫动词现在分词,其构成如下:

1) 直接在动词后加ing

play—playing, do—doing, talk—talking, sing--singing

2) 以不发音的字母e结尾的动词,先去e,再加ing

make—making, write—writing, have—having, take—taking

3) 以重读闭音节结尾的动词且词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应双写这个辅音字母,再加ing

run—running, stop—stopping, put—putting, swim—swimming

注意对现在进行时态的判断。判断一个英语句子用什么时态,主要看句子的时间状语,一般说来,每种时态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时间状语。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说话瞬间)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因此,这个时态最常用的时间状语是now;但有不少句子并没有now,只能通过提示语如look、listen等或者通过上下文来确定用现在进行时。

She is cleaning her room now. 她正在打扫房间。

Look! The girl is dancing over there. 看!那个女孩在那里跳舞。

--Can you go and play games with me? 你能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吗?

--Can’t you see I am doing my homework? 你没看见我正在做作业吗?

七年级下教学反思英语汇总


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教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业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学方案在培训教育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范文资讯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七年级下教学反思英语,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七年级下教学反思英语 篇1

面对班上的差生,我总是很着急,那么多年来,他们已经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教师,同学说他们差,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喜欢他们,慢慢地他们自己不喜欢自己,自己不能接受自己,自暴自弃,其实已经很努力,可是还是改变不了差的这种状况,因为他自己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无能,觉得自己没用,这种感觉让那些差生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学习的乐趣,只因他们没有自信。

教师一定要学会称赞和鼓励学生,我们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只能夸奖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并且让他们看到成绩(不仅指学习成绩)的真实情况。比如:今天上课时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单词,其中一个差生写的很好,我是这样来夸奖他的“这些单词都很长,比较难写,可是你都写对了。”看到他笑了,那位学生肯定会想,是的,这么长的单词我都能写对,其实我真的很棒。可是如果我只说一句:你真棒,其实你很聪明。那么他肯定不会接受这句话,他会想,我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怎么会很棒,会聪明呢?还比如,检测题发下之后,一个同学成绩提高了不少,平时也看到她很努力的用功,我会这样夸奖她,“这段时间老师看见你真的很努力,上课听课专心,作业也认真,所以今天你的用功,结出了硕果。”她会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实情,我对自己的努力很满意,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如果我只是泛泛的说“你真的很不错,成绩提高了那么多。”她并不会完全同意我的话。

所以只有对学生的称赞是具体的,真实的,用心的,而不是泛泛的,那么学生会慢慢的觉得自己真的很好,很棒,自己不是那么没有用,自己也不是废物,他们会从心里觉得自己好,慢慢的他们会找回自信。

七年级下教学反思英语 篇2

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认真学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使教学计划及实施有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英文书写的端正与规范,是开学阶段必须要抓好的。从新生入学第一次在英语四线格上落笔写英文字母,就要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任何一位学生都必须书写端正,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吓唬之余,在最初阶段还不妨特意抓几位敢“顶风作案”的学生,以惩一儆百;同时对书写端正的任何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后来我惊奇的发现,那些中文汉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学生,英文却完全可以写的非常端正,俨然一个优秀生的卷面一般,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后期进行英文写作评分时,依然贯彻字迹端正者得高分,否则从重扣分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狠抓整治,同学们形成一个端正书写的良好氛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开口读、说英语了,那么他们这一生学习英语都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障碍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阶段,我特别提醒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开口出声且大声的朗读英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

一天之计在于晨,这句名言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早自习上,我想尽办法让学生们去读,以不同的形式,朗读不同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们读的潜能,让学生们都能开口说英语。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

此外,在新目标英语教材的starters和前几个单元部分,我想最好能坚持每天渗透“直拼法”拼写规则,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单词读音来识记单词拼写的习惯。

在开学阶段,对单词识记的听写检查方面,我们最好是能因生而异,区别对待。我们既要让所有学生认识到单词拼写识记的重要性以及单词拼写不过关的严重后果,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小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单词听写不过关,而产生对英语的畏学、厌学心理。

不同的英语老师对音标的出现时机看法不同。我想只要适合班级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都是可行的。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在七年级下学期或八年级上学期再逐步渗透音标教学,可能更为合理。因为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英语学习之后,每个学生各自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与方式,随后我们增加音标的教学,以促进他们进一步自学英语的效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

并且一个班级中,肯定有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他们对字母掌握都是似懂非懂,如果我们在七年级开学阶段马上引入音标,我想无疑大大的加重了这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负担,这同样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畏难心理,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七年级下教学反思英语 篇3

在本学期初,我接了初一班的英语教学工作,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学了一些英语,程度不同这给我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础好的学生有的知识不用讲、练,基础差的学生没有爱好,练了也不会,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要害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预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开学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需要把握的知识点,我都从差生入手,使他们把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留意拓宽知识面,关注优生的情况,给他们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5、 加强课外辅导、个别辅导。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

评价可以使学生熟悉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五、存在的问题

1、学生成绩不稳定,轻易忽高忽低,与他们基础知识把握不好有关,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2、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有个别学生对英语学习爱好不大,虽然很象用功的样子,但是实际没有专心,记忆就不牢固。需要着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爱好。

3、写作能力上不去,课文、句型虽然会背诵会默写,但实际运用能力差,需要平时留意练习写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愿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七年级下教学反思英语 篇4

本课是冀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5 Family and Home中的第二课。通过学习李明对其家庭树及家人的介绍,让学生掌握文中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的家庭及家人,并引导学生要了解家人、爱家人,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下面针对我在执教此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进行如下总结反思。

执教本课中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本课的关键词是“family”,在导课部分由复习相关家庭成员的单词开始,引出家庭图谱,然后介绍家庭图谱的制作,最后引到本课李明的家庭。教学活动层层推进,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文处理得当,各环节紧密相扣。在课文处理的过程中,由听读感知课文大意,到细读理解课文内容,再到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最后到脱离课本进行背诵,完全掌握课文,各环节教学任务由易到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整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文处理上,注重知识的扩展和情感教育。特别是总结升华部分,通过短片欣赏并结合感恩节,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和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谢,学生触动颇深。

执教本课中有待完善之处:

一、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待提高。学生因为紧张,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拘束,课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导致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未能及时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授课过程中未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对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学生的关注不够,没能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三、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需完善。如对学生表现的及时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的巧妙处理,板书的设计等。

无论成功与失败,重要的是过程。我一直认为课后的反思比课前的准备更重要。因为只有在课后不断地总结反思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有机会更接近完美。作为有着执着追求的英语人,我一直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相信这一路走下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沿途美丽的风景,还会有一个越来越完美的自己。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1000字


教师是一份神圣的工作,教案可以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呢?找好文章我们推荐您阅读“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1】

上了两周的新课,学习了预习单元。预习单元总共有3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内容有26个字母,包括读法和书写。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26个字母,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只有两三个小写字母不规范,例如,d,f,g,t,y等等。

第二单元的内容有见面时打招呼,包括早上,下午和晚上。可能是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所以基本上都会。同时本单元还有重要句型是问物体的:whatisthis?Itis…。学生掌握的很好,也很流畅。

第三单元主要是问物体的颜色:whatcolorisit?Itis…。学生对颜色很感兴趣,所以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我也让学生拿自己的学习用品来进行对话,学生说起对话得心应手。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很专心。认真。举手回答问题很积极,还有很多学生连续举手两三次。当然,也有两个学生不太爱张口,王涛和郭成与,回答问题声音小,速度慢。我尽力帮助,提醒他们,使他们能完整的回答问题,以树立他们的信心,同时还照顾他们的自尊心。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2】

由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其学习活动而言,学习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知识的幅度和深度呈螺旋式上升的数学、语文外,又一种新语言——英语,走进了课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有一定的好奇心,一般是一种较短暂的直接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当成负担,到初二出现分化,部分学生厌学。作为英语课任课教师,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解决好中小学衔接问题,就会陷入一种盲目的境地,以致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习质量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经过实践和努力,我认为要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在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中抓好学习英语的“六项起始工程”。

一、从明确学习目的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目标工程”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同时也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英语这门课对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新鲜而神秘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是带着好奇的心情来学这门课的,也有些学生是带着好玩的想法来学的。总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处于肤浅的了解,缺乏正确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

二、从基础知识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起步工程”

我在班上搞字母书法竞赛,既进一步熟练了字母的读音,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书法水平。

三、从培养兴趣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心理工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才会享受学习的欢乐,从而更加热受学习。所以是否喜欢英语,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据此,在英语教学开始阶段,我着重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势利导,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把他们领进英语这扇大门。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①“以美引趣”,即尽量注意用美的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以奇诱趣”,即注意用新奇的内容和方法,诱发学生的兴趣。③“设疑激趣”,以注意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④“以动唤趣”,即注意在课堂上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活动形式,唤起学生兴趣。

四、从记单词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词汇量工程”

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这一工具,就必须拥有较高的词汇量,这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要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就必须从记单词着手。记单词,这是大部分中国人都特别头痛的事,对于中学生来说,也同样如此。虽然他们正处于记忆的旺季,但如何去记才能取得佳、最快、最牢固的效果,是学生在这条刚刚连起的大桥上是否继续踏实迈步的关键,如果一步跨错,也许会有许多同学在此停步,把刚刚建起的“兴趣之桥”拆掉,而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为了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从开始起我就加固这已经建起的兴趣之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他们如何再更进一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教他们一些便于记忆、巩固的方法。如音标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情景记忆法、构词记忆法、日常生活记忆法等等,这给有些有畏难情绪的同学提供了继续迈步的动力,使一些决定放弃英语学习的同学也想回头再试试看。为了使这项工作更扎实地继续下去,为了使大部分学生不落伍,我又趁热打铁,搞记忆单词竞赛,这也为记单词找到了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良好效果。

五、从会话速写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表达能力工程”

书写也不可忽视,除了正规、准确、美观之外,还需要高速度。为达到此目的,我在初一年级要求他们从一开始,首先必须写好字,写正规字,并练习快速写正规字。我在所带的两个班搞了一次速写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个班中字写得比较差的同学只有两三个,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写得相当漂亮。

六、从抓预习、复习入手,初步构建学好英语的“学法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放在应有的地位,给予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是起始年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是避免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一阶段,是学生适应新环境、新教法、新学法的开始阶段,就像一个盲人,需要引导,需要别人的帮助,为了使初一学生开好这个头,从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和复习巩固工作,并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和复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如何记笔记,如何听好课的方法,这给课堂教学减少了不少麻烦,也避免了分化的扩大,增强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总之,初一是人一生的重要奠基阶段,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失掉了人生成才一个极好的时机,而正确地引导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就会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3】

黄晓旭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使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基础好的学生有的知识不用讲、练,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兴趣,练了也不会,我很着急,不知顾哪些学生好,而新课程改革是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今学期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我都从差生入手,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优生的情况,给他们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4】

现在我们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 新目标英语 》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觉得教师并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必须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我认真思考,总结出以下点: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完整、准确。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5】

在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为了把第三单元没处理的内容结尾,我在上新课之前先是处理了73页的语音,然后把《指导课程》上的shelfcheck边核对答案边讲解,之后,我把单词听写了一下,这就得用了二十多分钟。余下的二十几分钟,匆匆忙忙的赶新课,课前以为Whereis/are…?句型非常简单,结果并不是预想的那样,有的学生连No,itisn’t.都不会读,所以一节课仅仅是上了1a-1c还是效果不好。感觉一节课学生光是忙着按照老师的要求翻书,一会是73页,一会是《指导课程》,一会是词汇表,一会是19页,一节课下来,学生翻书翻的累,我也因为课堂效果差而非常自责。

第二节课是在七。三,我舍去了语音和第三单元的《同步》,按照一节完整的课进行,教学的思路清晰,层次条理,学生在学习时状态自然,没有上一节课的手忙脚乱,且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这一节课的学习要求,无论是对话训练还是对话表演,学生的大都能积极的表现,且能有一些时间来做《指导课程》的课堂练习。

通过两节课的比较,感觉到平时课堂上没处理完的部分练习可以用单独的时间去处理,而不是为了上一节课的完整,在下一节新课之前匆匆结尾,那将是一节支离破碎的课,效果可想而知。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6】

周国华

七年级上学期是初中阶段中的重要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虽然七年级上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但为使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取得更大进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如下感想: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学习英语的气氛淡薄,学习自觉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过的单词、对话,老师要求背出,学生总是借口其他作业太多,没时间背,或者是不会背,往后一拖再拖,即便能背出来,也是临时死记抢记出来的,等到其需要的时候又忘了。

2、上过的新课,相应的配套练习,不自觉去独立完成,总希望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做。

3、死记硬背的东西多,联系的东西少,因此表面上看感觉还可以,但真正一考起来,问题出来很多,而且差距很大。期中考试成绩下来,问题也出来了,尖子生不是很多,落后生比较多。

针对以上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的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45分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把老师讲的内容真正听懂,而不是似懂非懂。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其次,学生学习要主次分明,主要学科课后时间分配相应的因当多一些,特别是对英语学科,因为它毕竟不是语文。基础不打好,以后想提高也难。第三,要灵活掌握学过的知识点,学习要讲究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不容易忘记。

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要靠平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二、多找自己的不足,少怪学生的智力

新课改语法教学易进入误区。七年级的英语课很难上,特别是课文的语法多、讲解枯燥无味,会把那些英语底子不好的学生抛下。特别是一节语法课,虽然考试中不考这些语法知识点,但上了高中,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存在困难的。如果一味讲语法,很多英语老师都怕自己的学生吃不饱,整节课的语法讲解,其结果都不是太好,我的观点是淡化语法。淡化语法,并不是不学语法。只是不必过细,多用于交际。教程的编排就是以话题为主线,以语法为暗线。所以,要在语境中学习语法。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不要一看到学生的成绩差就一味着怪学生,学生的的主动性是很重要,即使学生不爱学习英语,应该多考虑厌学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早读课,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其次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指示视野。每周两遍日记,给他们面批一次,持之以恒。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倡导,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满足学生各种的需要,如关心、尊重、自身价值。根据这些需要,我经常了解学生需要的结构与层次,及时解决学生的合理需要,而有些暂时解决不了的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并作好解释工作。在不断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我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信任他们,他们也就尊重、依赖、喜欢我,从而融洽了师生感情。正是这样不断地深入培养,才出现了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总之,教学的方法很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让学生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夯实基础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一定会提高学习效果,取得较好的成绩。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7】

徐慧

本学期,学期我担任七年级英语教学。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认真学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使教学计划及实施有条理,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七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书写

英文书写的端正与规范,是开学阶段必须要抓好的。从新生入学第一次在英语四线格上落笔写英文字母,就要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任何一位学生都必须书写端正,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吓唬之余,在最初阶段还不妨特意抓几位敢“顶风作案”的学生,以惩一儆百;同时对书写端正的任何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后来我惊奇的发现,那些中文汉字写的歪歪扭扭的学生,英文却完全可以写的非常端正,俨然一个优秀生的卷面一般,感觉很有成就感。

在后期进行英文写作评分时,依然贯彻字迹端正者得高分,否则从重扣分的原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狠抓整治,同学们形成一个端正书写的良好氛围。

二、朗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们开口读、说英语了,那么他们这一生学习英语都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障碍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阶段,我特别提醒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开口出声且大声的朗读英 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

三、单词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

四、课堂活动模式

英语课堂上的同桌对话模式,我想应该一直被提倡。因此,在七在教学过程编排上,也尽量多的编排对话操练,以争取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展示,尤其是每个单元的SectionA(包括SectionB的前半部分)句型,更是有必要以两人或四人一组等模式充分操练。而此时,教材后面的听力材料则完全可以作为早自修朗读内容,其中个别超纲单词,不妨也加以解释,以作为扩展学生单词量的一个辅助手段。

2015-2-1 2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8】

这是我进入观音山的第一年。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接手初一年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从初一年起步阶段开始教学,有利于整体把握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脉络,了解初中英语教学在不同年级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挑战在于,刚刚毕业的我,要面对一群小我十几岁的学生,还要传授给他们知识,不仅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更需要辛勤的付出。不过我还是很感激有这样的机会,和一群单纯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就,也有不足……

刚开始的一个月,由于还没适应教师的角色,对学生也不够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我认为很简单的东西也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后来才明白,学生是刚刚接触,或者是初步接触英语,他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肯定和我差很多,我不能忽视这一点而要求每个学生和我一样学好英语。一开始,每天教的内容,就要求学生去复习,去背,但是却没告诉学生怎么复习,怎么背,导致第二天的小测很不理想。而我一直认为是学生不认真造成的,一直责怪学生。因此学生也认为真的是自己不会学英语,才会学不好。在一次年段统一的单元考之后,发现我任教两个班级的成绩与其他平行班有很大的差距,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我的师傅以及几个老师沟通后,才明白:教学生不仅仅是教知识,更要教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渗透各种英语学习的方法和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降低对学生的期望,每天只要求掌握当天重点的单词和句子,当天学习,当天掌握,当天落实。通过这样的调整,在期中考的时候,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差距明显减小。如此看来,正确的心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育的关键。真的是印证了那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另一点需要反思的是两个班级的差异给我带来的困扰。刚开学的时候,感觉八班的课堂过于活跃,因为会有几个人会很大声很积极的回答问题,有时候一激动不举手就七嘴八舌的开始讲了。这样的情况经常导致课堂不受控制,经常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提醒他们注意不要影响别人,降低自己的音量,并且要举手发言。而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刚开学的时候认为他们非常聪明,非常乖,上课也非常顺利,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很认真的听讲,很少有人会突然打断课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渐渐觉得两个班的整体氛围有很大的区别。七班的氛围更成熟稳重一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也不爱发言,上课经常都是默默的听课,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大多不敢发言,因为怕答错。这样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上课的时候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竟没人主动回答,需要点名回答。甚至有时候进行课堂游戏互动的时候,因为有的学生不愿意开口,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八班的氛围更加活跃,积极。不管是课堂的问答互动,还是游戏互动,都能很积极的参与,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在与几个老师探讨之后,更加明确了在教学设计的进行区别化的必要性。要针对两个班级的学习特点,有区别的设计教学活动。两个班级动静有别,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两个班的特点。七班的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充分的思考之后再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而八班的.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寓教于乐,既然他们比较幼稚一点,那就先满足他们“玩”的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两个班的特点都不能放任发展,而要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七班,也要渗透一些游戏活动,或者趣味性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听,读,写三个层面,还要扩展到最重要的说的层面。八班的课堂过于活跃,主要是因为几个学生特别活跃,喜欢抢答。他们的初衷是为了证明自己,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不够深思熟虑的回答,因此,对于这几个学生,首先是课后交流,引导他们课堂发言要举手,而且要有思考的回答,而不要凭直觉回答。其实是课堂上多做提醒,对于没有举手就回答的答案,不管是否正确一律不予与采纳,通过这样的弱化让他们明白只有举手并且得到老师的同意才有发言权。两个班级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调整,基本上每一堂课都能很顺利的进行。尤其是八班,课堂活动的配合度和契合度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还总结了自我感觉很有用的经验,如下:

1.切实落实每天的背诵默写任务。每天指定一定量的背诵任务,以当天的新知识为重点,辅以旧知识,让学生每天都能学到一点东西。在过关过程中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集体问题课堂上再次讲解,对于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2.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包括课堂上迅速配合老师;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听讲,理解知识点;对于课堂上没理解的下课马上请教同学或老师。

3.巩固课堂纪律。课堂纪律相对于开学初已经有一定的改观。7班从开学初的沉闷,不配合,到现在能够积极回答,认真听讲,有了很大的进步。8班开学初课堂纪律涣散,许多人喜欢大喊大叫,虽然现在还有个别时候,但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还是要严格控制课堂秩序,不能乱,才能加快课堂节奏,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也不至于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被他们吸引。

4.做好导优辅差工作。指导优生做好课内的功课,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扩展课外阅读,进行课外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于差生要坚持严格要求与鼓励相结合,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以上是我初为人师的第一个学期的一点思考和总结,希望下个学期,我能在反思中成长,做的更好!

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篇9】

新目标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反思

杜九周

一提起任七年级英语课,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很多人都认为七年级课程浅显,而且学生好管理,老师当然要轻松一些。其实不然。七年级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以后初中英语学习很重要。因此,我觉得自己肩上的任务重大,教学上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现将我对七年级英语教学的一些认识总结如下:

1.关于朗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她)开口读、说英语了,那么他(她)这一生学习英语都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障碍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阶段,我特别提醒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开口出声且大声的朗读英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一天之计在于晨,这句名言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早自习上,我想尽办法让学生们去读,以不同的形式,朗读不同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们读的潜能,让学生们都能开口说英语。

2.关于单词教学: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和学生的单词量完全成正比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坚决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跟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记住汉语意思。可以由老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他们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

3.关于音标:不同的英语老师对音标的出现时机看法不同。我想只要适合班级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都是可行的。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在七年级下学期或八年级上学期再逐步渗透音标教学,可能更为合理。因为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英语学习之后,每个学生各自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与方式,随后我们增加音标的教学,以促进他们进一步自学英语的效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

4.关于课堂活动模式:英语课堂上的同桌对话模式,我想应该一直被提倡。因此,在七在教学过程编排上,也尽量多的编排对话操练,以争取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展示,尤其是每个单元的SectionA(包括SectionB的前半部分)句型,更是有必要以两人或四人一组等模式充分操练。而此时,教材后面的听力材料则完全可以作为早自修朗读内容,其中个别超纲单词,不妨也加以解释,以作为扩展学生单词量的一个辅助手段。

5.关于后进生控制与转化: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令我们英语老师最头痛的。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即使在小学毕业生中,就已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两极分化了。为此,在七年级开学阶段,根据初步的观察、调查与测试,尽快掌握班级中英语学习后进生的情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持续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积极帮助他们重树学好英语的信心,在课堂设计上更多的倾向后进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模板4篇)


范文资讯网内容专辑推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敬请浏览。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2

笔者到泰国任教第十一册《汉语》科目已有三个多月了,教材是用的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版本。该教材第十四课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内容有删改。

这篇课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用“北京”“伦敦”“热带”的“恶劣”,突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2—5自然段写出了济南山、水的温晴。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用简短的句子收束全文,言简却情深。

本册共有三篇写景文章,在教学第八课《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有顺序地观察景物,并通过描写人物在景物中的活动写出景物的“动”“静”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写景文章,通篇采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济南“温晴”的特点。鉴于学生在学习第八课时,已初步接触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他们也渐渐习惯了我的“高效”课堂,所以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把引导学生抓住修辞手法,赏析写景文章的优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学生的发言,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锻炼他们“走进”文本的能力为本课主要教学方法。

当学生学习完本课生词,能比较熟练朗读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感知济南是“宝地”后,我请他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作者主要抓住哪些景物特征来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结论的。同学们借助我的课件,很快归纳出老舍是通过“山”“水”的美丽,为“宝地”“代言”的。我再请他们进一步找出哪些自然段在写山,哪些地方在写水,他们也能很快搜寻到信息。写山的段落比较多,有2、3、4自然段,我就让他们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避免逐段讲解的枯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摸清学情,以便顺学而导;二来,我能掌握分段学习的合作小组实力“强”“弱”搭配是否合理,如果出现能力搭配不合理的情况,那么“弱势”小组所选的段落就将成为我“扶一把”分析构词用句的“例子”。全班有部分同学选择学习第二自然段,有部分同学选择主研第四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没有同学选择,自然就成为“我的任务”。我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比喻、拟人的妙处,用补充原文中的色彩词语的方法,让他们快速发现作者抓景物色彩的方式写出景物美的方法,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然后,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组内合作,比如:谁负责组内成员纪律,记录员该抓关键词句进行记录,汇报员要注意声音清晰、响亮,姿态大方,汇报完毕询问组内、组外成员是否有补充或反驳等等,然后,我就放手让他们自主走进文本了。

近六分钟的讨论结束后,他们各组的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老师将根据他们各组的发言质量、纪律、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评分。从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看来,他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气氛热烈,并能各抒己见。从汇报的效果来看,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分析第二自然的小组汇报:老舍把群山写成小摇篮,让人感觉济南很小、很安全;他们还从“群山妈妈”对“济南宝宝”说的话中,体会到,济南能暖和、舒适地睡觉是因为有群山的保护。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小组代表说:“我觉得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很宁静。”我的心一下亮了,因为“水墨画”这个词对这些孩子来说并不十分熟悉,更何况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起过“水墨”,他是从何解读的呢?有同学举手大声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济南的山是一幅水墨画”时,我的整个世界就灿烂了。因为那个汇报的孩子说:“济南的城里虽然狭窄,城外却很宽敞。那么广阔的地方,‘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轻松地‘卧’在大山的怀抱,可以看出山的宽广、舒适;我还从房顶上‘卧’着点儿雪,看出这儿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底下顿时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一次放手让孩子们比较独立地分析文本。学期初,新接本班,孩子们的基础并不很好,前半期主要教会他们如何抓住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一特征,教会他们识字的能力,和纠正每字一顿的读法,采用“把意思紧密的词语或词组读在一起”的方式抓朗读,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也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表达方式作为教学内容,拓宽他们的视野,又可避免突增难度,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致。到后半期,因为孩子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方法已基本建立,师生的配合也逐渐默契,(我对他们的自学纪律和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在此,因为篇幅原因,不便多作介绍),所以就有相对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文本表现形式。但老师提供的“梯子”少、仅由孩子合作完成的学习方式,这还是第一次。由这次的学习成果展示我想到了:

受印欧语系教学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基本都是以“词语”教学为主,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序列性长期被忽视。这不仅无法排除汉字识记、书写方面的困难,而且对抓关键字词深入文本造成严重的阻碍。这种小不能顾及“字”,大不敢涉及“文”的教学,从言语能力培养上抽掉了“读”“写”之“薪”,甚至“听”“说”因为缺少“源头活水”而兴味寡淡,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高,积极参与成长活动的情况难以出现。

《汉语》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低、中段教学中,笔者更倾向于围绕“字本位”教学观,培养学说的听、说能力。到了高段,因为学生的识字、写字、用字能力较强,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文一体”的教学观就应占主要地位,“读”“写”的内容放在首位,通过“读”“写”能力的发展推动“听”“说”能力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的孩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阅历,他们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时,会受到已有学习经验、方法的影响,教师应防止他们已有知识、习惯的负迁移,积极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资源进行正迁移。汉语教师切不可把他们当成在国内低几个年纪的孩子来对待。他们大部分人在生理和心理比较成熟,社会阅历丰富,只要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潜能。特别是对注重家庭语言环境熏陶的华侨子女,教师不能把教育内容窄化,要引进新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跳一跳’来摘桃”的愿望。

紧凑的教学内容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地指导让孩子明白怎样听课、怎样回答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信息和受到启发,完善自己的思考结果,这一系列课堂教学常规的训练为“高效”课堂提供必要的保证。笔者听了近三十堂汉语课,发现很多老师耗费在维持纪律和为不同学生解答相同问题,而只得将重要问题“搁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教师既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又是督促者,只有当孩子有强烈的成长欲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实际的交谈中提升言语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发挥“1+1>2”的功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汉语教学内容纷繁复杂,如果教师只管当知识的搬运工,让学生“坐等知识灌输”,学生学到的知识有限,且在被动学习中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没有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方法传授,“传授汉语言,传播汉文化”的使命将大打折扣。

汉语教师抓住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中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问题,采用对比、联想、想象、推测等策略,引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从方法教授上“传”给孩子一把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切不可把内容限定在书本所呈现的少许字的字面意思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3

试卷一共分为三大部分,总分为120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写作,半命题作文:一个的微笑,共50分。

综合整套试卷,试题以新课标和中考考纲为要求,以教材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实际能力运用,并进行恰当迁移。题目难度适中,对初一学生在前半学期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作一个阶段性检测。

在“选择题”部分,下设13个小题,总分为26分。第1-11小题主要对学生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包括对字词及拼音的书写、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分率为67%,失分最多的是第11小题。第11小题是选择题,易错点在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及对选项“《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的明显错误做出判断。学生大多由于看题不认真,或是上课不认真,没听讲才做错。

在“非选择题”部分,第19小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及默写进行检查,总分为6分,所选为课内常见名句,满分率却为1.5%。失分的原因主要是会背,但是容易写错字,不得分或者背不熟。

阅读理解下设1篇课外阅读,1篇课内阅读,分别为《面对秋阳》和《我的母亲》,总分24分。这1篇课外阅读,主要立足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难度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0%;1篇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对中心语句的理解以及对字词的理解和赏析,难度也不高,得分率较高,为82%。

在“写作”部分,总分为50分。其为半命题作文——一个___的微笑”,选该题的学生大多能把握写作的中心。本次作文整体情况不甚满意,能得到优分的学生比较少。从写作实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差,不能认真审题。同时,一部分学生书写不太工整,语言表达不流畅,结构思路不清晰。

1、基础题失分的原因:

①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做好相关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不扎实;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较差。

③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存在差异。

2、课外阅读失分原因:

①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②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能力较差;

③有些学生虽然答题方向正确,但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简洁,不明确。

3、作文存在问题:

①个别学生字数不足,书写潦草,涂改较多;

②审题不到位,要么立意不深,内容分散。

③有的学生开头废话一大堆,切题太慢。

④不能根据中心有效地选择相对典型的材料。

⑤内容不够具体,记流水账的文章较多。

1、注重基础。重抓知识的落实,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理解、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2、要重视课内阅读的教学,课外阅读的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拓宽课外阅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规定阅读的名著要作必要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

3、扎实抓好写作基本功训练。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作文题目,尽量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抒发真实情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加强“记叙“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反思 篇4

中学文言文之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教学改革以来正在逐渐加强文言教学,一方面是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母语之必须。然则鲁教版初一上册教材中所选《山市》颇令笔者费解!是和道理让本书编者将本课收入课本的呢?从该单元主题来讲,属于“弘扬科学精神”,重点应该点明的是语文与自然科学的必然联系。但《山市》一课要说让他们学到所谓的科学知识,那真是还不如随便从现代作家里面随便挑选一篇关于“海市蜃楼”的作品,免得让学生学到结尾还在那迷惑:“这鬼市到底是咋回事?”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蒲松龄乃明清小说之大家,其作品《聊斋志异》更是妇孺皆知,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批判精神是其作品的主调,然《山市》一课上尽管教师无论怎么讲解背景讲解《聊斋》之批判精神,学生也难从本课中领略端倪。《聊斋》一书凡474篇并非皆能反映作者之志趣,其中也不乏艺术性、文学性稍弱者,不能一概而论。然《山市》决不是能代表蒲氏风格的作品,并且,初一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更应该以更具代表性、艺术性之文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一线语文教师大多将本课中文言词汇作为重点来讲解,很少顾及《山市》之艺术性、审美性。中学低年级的文言字词积累固然重要,但若顾此失彼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贻害无穷。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候程式化教学痕迹太严重,尚不能打破旧有教学体系。在21世纪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还在那“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一通灌输,一段段的概括大意,如同解剖生物标本般的肢解本来已经很短小的文章。

《山市》很奇幻,教学很诡异!

教学改革不能只改其表,不管多好的教材、多好的理论,如果教师的思想不能转变,知识面不能开拓,一切皆是无用之功!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5篇)


在教书育人前,老师一定要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出彩的地方呢?范文资讯网的编辑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一眨眼,我已经告别了学生时代成为了一名老师,对于这份工作我对他的了解还不是太成熟,所以呢对于这段时间工作上的问题做一个反思,我所写的这篇《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对我自己还有跟我一样有这方面的问题的新老师,我们能够共同进步。

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对教学的自觉反思,冲破经验的束缚,从而锻炼自己学会教学的能力。

我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课中,理解的内容多,记忆的内容少,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却的现象。另外家庭实验动手的少,上课提问鸦雀无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感思:

一、对教学目标感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感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对听课的感思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的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六、记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小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正,对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反馈与矫正,像《初一教学反思》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要想让七年级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曾经教过李启刚,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里。对他们的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只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地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他们本身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我在上课的时候说话

1 是和声细语的,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地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就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

2 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七年级数学第三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生活中有哪些角的实例?” “怎样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 “我认为他画得比较好,就是有点小,建议以后画大些,才能看清楚”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是否都能只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有的提出“我们都知道蜂巢是一个正六边形,那怎样画一个正六边形呢?”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学期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由于多项式概念在整式及其运算中的基础性,使得它在本章中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多项式的概念及由此归纳出的整式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重点.通过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多项式的概念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教材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由单项式与多项式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及数学的内在统一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整式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小学,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单项式的概念,系数和次数,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和正确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这些新出现的概念与名词时特别要处理好

本节课是属于以讲授为主的新课,但在发现多项式特点这一环节还是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归纳总结多项式定义。我在本节课堂教学采用“问题情境——合作探究——应用迁移—— 总结提高”课堂结构,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观察、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本课主要的教法为:学生在“可探索”的教学情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本课学生学法为:主动探究——自学议论----自主总结——主动提高.

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度的学习指导;如何安排变式训练和知识应用,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如何安排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概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容量偏大,给学生思考时间应适当。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对于这节课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教科书28页蜗牛沿直线爬行的引例。引导学生观察后提问,在组织学生讨论,并用动画演示出蜗牛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运动过程,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这几节课中我发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

对于一个实习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我选择合并同类项作为我的入门公开课的原因,一方面是刚好顺着课时安排,另一方面是这一课的知识点相对容易讲,拿来上公开课的的话学生容易听懂,那么课堂气氛相对会好。

结合七(4)班的实际情况,我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2.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初步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除此之外,我希望这一节课能够让学生来主导课程,让学生多问多讲。那么,我这一节课的.目的达到了吗?

先说一下我讲了那些吧!从一开始的复习回顾,到研读课文的探究,我是带着他们一起进行学习。这部分内容是由我来问,学生答的形式。学生都可以配合着我回答出问题,基本上我是成为答案的“书写者”。这堂课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待我讲完了课本63页合并同类项以及64页例1(1)后,轮到学生上来做剩下的题目。

一开始我担心孩子们不会举手上来解题,因为这是公开课,他们本来就害羞,面对这么多老师会举手吗?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同学踊跃地举手让我感觉我平时的鼓励与支持是奏效了。

我在班里是实行小组加分制,全班一共分为8小组,每个组都有两个小组长。分组的目的除了让他们形成一种竞争意识,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解题目,我在一旁做适当的解说。从这一节课的例题解答到随堂练习再到最后的强化训练,孩子们在课堂上思考,然后主动回答问题,这就印证了我这个措施是有效的。他们给了我正向的回应。

总的来说,从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期待出发,我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从课堂内容来讲,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科组评课时,各位老师给出的意见,我自己总结出了我在讲课时急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就是板书需要更加的详细明确。合并同类项是整式部分的重点内容,这个知识点几乎都是考计算题,然后计算题必须要格式正确,过程要详细。然而我却犯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错误,那就是板书不够严谨。这样可能会给学生对只是的理解带来困惑,降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再次,就是需要向学生重点强调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特别是需要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强调解题过程,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点理解与掌握。我想我是过于相信学生的能力而忽略了这一点。能够在黑板做出来题目的同学并不能代表其他同学可以做出来,知识点是需要重复强调才能让学生们记住。

以上内容是我从这堂公开课中的收获,有喜悦的地方,也有让自己担忧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吸取经验,获得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4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4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篇1)

本课利用学案教学,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特别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达标检测有利于学生在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节课利用导学案教学,通过运用大运河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设计了两个合作探究题,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 点的突出。

2、上了两节课都感到课堂练习达标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3、学生在发言方面,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4、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对第一课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篇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教师总结:对,很好。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那你能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吗?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本114页的内容概括归纳一下。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也相应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过渡:请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来回答问题,看哪个是优胜组。

生2:裤褶服,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教师点评:给予大家鼓励和表扬,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另外,生2同学能够总结出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很好!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结的不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各方面的融合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归纳出知识点,再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但是魏孝文帝却要迁都。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课本的115页小字部分内容,孝文帝迁都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听到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都城,为什么要迁都呢?结果怎样呢?想必学生心中有很多的疑惑,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生1: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就不愿意。

教师总结:对,孝文帝找到这个借口就出发了,结果到达洛阳后正赶上秋雨连绵,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迁都的道路这么艰难,孝文帝又为什么要迁都呢?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做出自己的评判。

生1: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生3:都城在北方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这样层层递进,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孝文帝在成功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请大家参考课本的115页内容,说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纷纷发表各组的见解。

生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生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设计意图:在了解改革的内容之后,提升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归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

此处播放大屏幕提示。

教师总结: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汉化措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汉族学习,那他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教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教师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讨论的很激烈。

教师总结:对,之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中多有孝字,主要在于孝文帝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要求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来说,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我们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会很感动。想想我们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而父母却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我希望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

8.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篇3)

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创设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复习提问导入法:公元4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学生答: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对,南朝是汉族地主政权。而同南朝相对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这就是北朝。南朝在政治上是动荡的,在经济上是江南得到开发。北朝则出现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马上进入本课的学习。

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对,混乱的局面。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呢?

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于大兴安岭北段,汉魏以来逐步南迁,过游牧生活。4世纪后期,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北魏建立以前,拓跋部主要以游牧为业。这从前秦苻坚和拓跋部首领的一次谈话中,可以看出。苻坚问拓跋部首领,部落里有没有能做将领的人。这位首领回答道:“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北魏建立以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

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影响,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出现了逐渐相同的趋势,民族界限逐步缩小。

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1)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2)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除此之外,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对,不是。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像,讨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旧贵族不愿离开平城?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既然有这么多的因素阻碍孝文帝迁都,那他是如何迁到洛阳的?教材上小字内容说是孝文帝以南征为名迁都的,课前已经安排大家查找资料了,哪一位同学能详细讲一下呢?

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拓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十,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

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告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就是要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所以,迁都洛阳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具体有哪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将是我们在下面要学习到的内容。

教材上提到的迁都以前的政治、经济改革主要是指北魏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冯太后,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蓟县)人。生于440年,卒于491年,“文明”是她的谥号。太后的伯祖父冯跋建立的北燕是十六国中四个汉人政权之一。冯跋死后,其弟冯弘继位。在北魏的进攻之下,北燕灭亡,冯弘逃到高丽被杀,其一子一女被北魏俘虏。子冯朗在北魏官至刺史,女入宫后成为北魏太武帝的贵妃(左昭仪)。冯朗后来因事被杀,其女儿入宫受姑母的抚养,后来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465年,文成帝死,年仅12岁的献文帝即位。第二年,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控制朝政的丞相乙浑,开始执掌政权。孝文帝即位时年仅4岁,冯太后继续临朝称制,总揽大政。

冯太后在位期间的主要改革措施有:

(1)建立俸禄制。北魏百官原来没有俸禄,冯太后增加民户的税收以充百官的俸禄,建立了“班禄”制度;同时严惩官吏的贪污行为。

(2)实施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男夫分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分给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加量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主要用于种植粮食,桑田、麻田用于种植桑、枣、榆、麻等。所分配的土地不得买卖。受田人死亡或年过70要将露田归还官府,桑田不必归还,可以世代相传。奴婢和耕牛也分配土地,奴婢的受田数量与平民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每户限4头牛。受田农户,一夫一妇要向政府交纳二石粟和帛(或布)一匹。

(3)建立户籍制度,规定受田农户中的丁男要负担征戍、杂役。这些措施都吸收借鉴了汉族的政治制度,促进北魏王朝的繁荣富庶,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

(这部分是教材上省略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建议把冯太后改革的内容用投影打出。)

冯太后的改革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向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接近,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改革,更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速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板书)2.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迁都后魏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回答)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都是孝文帝迁都后的措施。

很好,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应该再言简意赅一些。

可以归纳为六条。(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通婚;(5)采用汉制;(6)以礼、以孝治天下。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在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大力革除鲜卑旧俗,雷厉风行地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这是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请同学们看恩格斯的一段话:

[投影显示]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同学们,冯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民族融合的成果,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民族大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有助于吸引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改革后,社会较为安定,国力增强,出现了魏晋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验证。

明朝冯梦龙的《笑史》里讲到北魏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到国库去,见布帛丝绢堆得满满的,就听任跟随她去的官员们自己去背。谁能背多少就要多少。其中被封为章武王的王融与被封为陈留侯的李崇,贪婪地想多背一些绢帛,但却都超过了搬运能力,以致趔趔趄趄地摔倒了:李崇扭伤了腰,王融跌坏了脚。胡太后于是让手下的人取回他俩背去的绢帛,使他俩空着手出了国库。

这个故事在《新编笑林广记》的“贪婪笑林”里出现。从表面上看,是讽刺王融、李崇的贪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表明北魏的富有,即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孝明帝的在位时间是5到528年。孝文帝的离世是4,孝明帝在位期间正是孝文帝改革大见成效时期。因此,这个故事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

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阶级矛盾缓和,民族融合加强。但是好景不长,到北魏末年,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很快导致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魏开始分裂。

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有些却不存在呢?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通过图片对比,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合作探究1】北魏一直定都平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图片)、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

问题: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材料二 ①《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②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③“芮芮(柔然)主发30万骑南侵,去平城700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南齐书》

问题:材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教师总结:对,很好。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那你能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吗?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本114页的内容概括归纳一下。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也相应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过渡:请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来回答问题,看哪个是优胜组。

生2:裤褶服,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教师点评:给予大家鼓励和表扬,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另外,生2同学能够总结出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很好!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结的不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各方面的融合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归纳出知识点,再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但是魏孝文帝却要迁都。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课本的115页小字部分内容,孝文帝迁都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听到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都城,为什么要迁都呢?结果怎样呢?想必学生心中有很多的疑惑,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生1: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就不愿意。

教师总结:对,孝文帝找到这个借口就出发了,结果到达洛阳后正赶上秋雨连绵,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迁都的道路这么艰难,孝文帝又为什么要迁都呢?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做出自己的评判。

生1: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生3:都城在北方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这样层层递进,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孝文帝在成功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请大家参考课本的115页内容,说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纷纷发表各组的见解。

生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生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设计意图:在了解改革的内容之后,提升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归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

此处播放大屏幕提示。

教师总结: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汉化措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汉族学习,那他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教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教师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讨论的很激烈。

教师总结:对,之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中多有孝字,主要在于孝文帝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要求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来说,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我们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会很感动。想想我们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而父母却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我希望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

8.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范文(篇4)

本周我在七年级四个班上了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反思如下:本节课距离我们较为遥远,所以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历史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收效很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同学们直观地感觉这段历史,进而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记忆重点知识,充分说明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图,得出他们的体质特征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山顶洞人的进步。

由于学生未作很好预习,对本课知识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学进度上没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让学生提前预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以后要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11

(一)这节课下来我觉得做的较好的地方是:

1、灵活处理教材、灵活处理课堂、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本来准备4分钟完成的自主学习部分,就用了12分钟,打乱了预计的安排,好在及时做了调整,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体表现略讲一下,从而为后面的步骤顺利实施赢回了时间。

2、历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如讲解徭役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寓意问题。在讲鸿门宴问题,通过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典故的寓意,并进一步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联系起来,起到较好的学以致用的作用。

3、将教材的知识做适度的拓展延伸,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多角度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至少是部分学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从而超越了教材。

4、环节的过渡方面也是处理的比较轻灵、流畅。比如导入设计、从秦暴政过渡到大泽乡起义、从秦灭亡到楚汉之争的过渡,这些小安排还是收到不错的效果,让整节课连贯,紧促。

5、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效果较好,通过自主检测反馈的信息感受到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

(二)然而这节课操作下来,也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引导。这个环节由于该班学生可能突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一时不能适应,弄得自主提问环节有些冷场,学生提不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提问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2、一节课的容量过大。可能长期呆在初三的缘故,这节课忽略了七年级学生不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最多25分钟的“红线定理”。本节课除了8分钟的自主学习和8分钟的自主检测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时在让学生紧张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学生有疲劳感。

3、板书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将课堂总结进行的较为仓促,而没有落实到从基础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纵横向联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从而实现本节课的升华。

4、本节课图像信息的处理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也是不太适应的。

5、成语故事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总的来说,这节课收获还是蛮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遗憾。好在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教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堂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