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心居观后感 > 导航 >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5篇)

心居观后感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 (5篇)。

最近,电视剧《心居》热门上映,你是否也在看呢?电视剧《心居》表达的就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极力争取。不知道你在看完《心居》之后有没有感悟到什么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一)

施母其实很可怜,施源也很可怜,他们不知道自己进入五百强企业是因为顾清俞,施源不敢告诉母亲真相,就是害怕母亲心态崩溃导致疾病发作。

吴冕老师饰演的施母,真的是将这个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很多望子成龙的妈妈一样,为了儿子的前途,作为妈妈她们都付出太多。都是老戏骨了,肢体语言很丰富,特别是老母亲知道儿子要去五百强的公司上班,亲自给他送表,祝他工作顺利。这个桥段非常催泪,想不到望子成龙能够促使一个妈妈到了非常病态的地步。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二)

《心居》在描摹世间百态的同时,真实展现了多面复杂的人物性格。和许多家庭情感剧中经常出现的婆媳矛盾、夫妻矛盾不同,该剧主要展现了“双女主”冯晓琴与顾清俞这对姑嫂之间的矛盾。

因为嫁给顾磊,冯晓琴与顾清俞成为姑嫂。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虽然并不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但是平时总免不了要打交道。对于这位从外地嫁到上海多年的弟媳,顾清俞总是心存提防,担心老实憨厚的弟弟会任由她摆布,担心冯晓琴要把娘家的负担全部转移给夫家。

冯晓琴对大姑子顾清俞也心存芥蒂。虽然冯晓琴在顾家任劳任怨当了多年家庭主妇,但是顾清俞却总是防着她,动不动就拉着弟弟和父亲关起房门“开小会”,经常不动声色地对弟弟的婚姻状况指指点点,不时引发夫妻之间的龃龉和矛盾。

但是,家庭主妇冯晓琴对顾清俞的表现不露声色,“一声‘阿姐’叫得隆重又亲切”。她劝妹妹“投缘就多说几句,不投缘,就少说几句。不就行了?”这种姑嫂之间的微妙平衡、暗流涌动,最终被顾磊的意外去世打破了。

此外,由“傲慢与偏见”引发的矛盾还体现在其他一些人物关系上。例如,葛玥的母亲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女婿顾昕,觉得他与女儿结婚是“高攀了”;施源的母亲则对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的儿媳顾清俞的家庭出身不满意,觉得儿子是“低就了”。

正是因为出身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剧中部分人物对他人的处境和评价存在一些不合常理的“傲慢与偏见”,成为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三)

母亲的性格决定了儿子的人生

华永瑜自己跟不上时代,还强硬不懂得变通,这样性格的人成为一家之长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她先是弄错了药导致施源错过了考大学,只上了中专。

后来又因为自己得病,让施源整天奔波于借钱、还钱、假结婚的恶性循环中,就连给人培训英语,都要买假文凭,还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给抓了。

长久被生活压得抬不起头的施源在面对十分优秀的顾清俞的时候,心中的自卑是无以言表的,所以他才会当着父母的面说出“我要不是遇见她,我现在能娶谁当老婆”这样的话。

对当时已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施源来说,顾清俞简直就是来拯救他的,这种拯救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可面对这样的顾清俞,施源的父母没有丝毫感恩。

刚结婚时的各种难堪就不提了,婚后,顾清俞知道施源没钱,所以瞒着他帮华永瑜支付了巨额医疗费,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到了施家却又变成了一场灾难。

施源的父亲就说让顾清俞一并把财务公司的欠账也一并还了,还说只要他们不离婚,顾清俞就有义务帮施源还钱。

至于母亲华永瑜呢,则保持了一贯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格,说自己早知道是顾清俞出钱,自己宁愿死,施源稍微表现出了一点不满,她就要死要活的,大发脾气,逼着儿子认错。

有这样的父母,再美的白月光也会变得黯然失色了。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篇四)

这是一部反映当下上海普通百姓生存状态的电视剧。背景是上海某中档小区,从一个大家庭买房卖房说起,衍生至各个层面,全面展示百姓的生活,以及大环境对个人际遇的影响。

写上海,绕不开“房子”这块。这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与上海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词。错过或是侥幸,生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它已经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一套房子”的概念,而更像是一双命运的手,重新洗牌,把贫富阶层重组。好好坏坏,哭哭笑笑,希望或是失望,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情绪,俱是由此而来。可以说,房子牵动着无数老百姓的心,另外,多少也撼动了这一代上海人的价值观。正如小说中所说,“——房产证一堆拿在手里,扑克牌似的。房子是真金白银,跟它相比,银行里那些存款就不值一提了。别人辛苦一世挣下的肉里分,他买进卖出,一套的差价便抵得上十年工资。这是个捉摸不透的世界。房子是上海人绕不过去的话题。滋生出各种情绪,各种际遇。真正是命了。”

《心居》以“房子”作为切入点,探索人性和世情变化。上海,作为我笔下常驻的城市,对她始终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城市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的,书写当下,眼光既怀着对将来的憧憬和展望,亦有对逝去时光的回顾和梳理。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每次书写她,我都是格外的小心翼翼,珍而重之。我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我希望我能写出这种感觉,为所有的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

《心居》写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书中的人们,那样顽强地生活着,对抗命运,努力不懈。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小人物亦是主人公——妥协中的抗争,狭隘里的伟大。其实写的正是我们周遭的人生。每个人不都是这么过的吗?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心思,各种各样的命运。

电视剧最后,当一向孱弱的葛玥对着镇长侄子唱起“我家有个小九妹”——那瞬,这朵温室里的花朵,终于迸发出连自己也难以想象的力量。生活便是如此,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痛并快乐着。

家庭热播电视剧《心居》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五)

今天没上班休息时间看了电视剧心居,让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就是冯晓琴未婚先孕,费尽心思嫁进顾家,成为了上海人。一门心思鞭策老公顾磊考财会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要把日子越过越好。好不容易借到了钱,顾磊却意外去世,生活的计划一下子全部打乱。

托底的支撑没有了,在顾家待下去也担心被赶出去,还要面临流言蜚语,是她害死了老公。买房的计划自然也泡汤了,交的定金都要不回来。

哈哈。真是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

你苦苦追求的东西,也许一夜之间变了样。这句话,用在顾青俞和顾昕身上,也同样适合。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电视剧《大地情深》观后感


电视剧《大地情深》观后感

文/铁任

昨晚,战争情感剧《大地情深》在北京卫视圆满收关,由宋春丽、陈瑾、冯宪珍、奚美娟等众多戏骨级女星联袂演绎战争年代的辣妈传奇,在战火纷飞的大地上用乳汁、汗水和热血护卫着儿女,用鲜活热辣的表演刻画出中国式辣妈特有的舐犊情深,虽然她们写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已经画下句点,但是她们的形象已经留在了观众的心里,久久燃烧,炽热难熄。

2013年的秋天,辣妈成为荧屏上最热的词汇,源起就是《辣妈正传》,当红天后孙俪变身都市辣妈夏冰,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拎着双C包包,游走在职场、夜店和温暖的家庭之间,照样可以笑闹人生,让无数适龄女青年燃起了对生儿育女的憧憬;金英马出品的《大地情深》则把镜头对准一群啃着红薯窝头的当年辣妈,她们没有华丽的衣衫,优雅的容颜,她们在兵荒马乱的环境里为了生存而变得谨小慎微,甚至有些孤僻和自私,但她们并没有失去伟大的母性,每次遇到危险,就会毫不犹豫的护在孩子身前。

如果说《辣妈正传》是一首节奏轻快的辣妈青春圆舞曲,那么《大地情深》就是一首由老年组辣妈军团奏响的母爱交响诗。女导演曲丽君继《娘》之后再注把镜头对准战争年代的母亲,这是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画面:宋春丽饰演的天给娘,默默的把自己棉衣里的棉花加进了孩子的棉衣;陈瑾饰演的大宝娘,自己邋里邋遢,却把十几个孩子拉扯得有模有样;奚美娟饰演的林岗,豁出性命为孩子抵罪;邵晓薇饰演金锁娘,救子心切把枪口指向了医生,无望后又强忍悲痛结束了孩子的痛苦。这些肝肠虐断的情节让人动容,也为之震撼,母亲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像男人一样干活,像战士一样战斗,此情此景下,《大地情深》中的每一位母亲形象都值得现代观众为之肃然起敬。

时下今日,80后职场女性正在陆续身为人母,她们大多数正和夏冰一样,做了九个月的公主一个月的皇后,然后在漫长的辣妈人生中继续丽人本色,可是我们很少会关注那些旧时代的母亲,其实她们也是不折不扣的辣妈,和当下的青春辣妈们不同,她们的辣不是出于任何物质条件或精神追求的刺激,而是单纯的出于母爱,特别是经过战争年代的母亲们,她们在极度艰难和危险的环境里生下孩子,然后付出毕生的精力和血汗去抚养孩子、保护孩子,让孩子们健康有尊严的成长是她们唯一的人生信念,为了这份信念,哪怕面对子弹和刺刀也绝不退缩。而她们养育出的孩子也正如她们期盼中的一样,正直无畏,像剧中的大宝、李森,顽强的挺起了中国人有骨气。

虽然,绝大多数的现代观众在和平、富足的年代里长大,没有经历过战争和动乱,没有亲眼见证过那一代辣妈是如何的含辛茹苦,可是这些辣妈演绎的传奇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正是因为她们的精神在半个多世纪里延续,才有了新一代辣妈们多姿多彩的人生。《大地情深》向她们致敬的同时,也用震撼人心的史诗级表现给当下的荧屏剧提了个醒,电视剧一定要有情才能动人。


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 (推荐5篇)


最近,电视剧《心居》挺火的,你是不是也在看这部好看的剧呢?看完《心居》后,我明白了:我们只有在纷杂日常中极力争取,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知道你在看完《心居》之后有没有感悟到什么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一】

葛玥一出场就是副局长的女儿,但是浑身上下却没有半点脾气。他父亲还没有出事的时候,婆婆就已经公然的看不惯她。

因为未婚先孕连在顾家生活在底层的冯晓琴都可以随意的拿她发火,她虽然长相平凡,但是父母给力。就算如此,她还是被辜负。

顾昕抛弃了交往好几年的模特女友,选择了有背景的葛玥。没有人会相信是出于爱情,而且顾昕也不是这样的人。顾昕和葛玥结婚后,还藕断丝连的。后面更是找了冯晓琴的妹妹冯茜茜做小三。

但是后来顾昕出事,冯茜茜直接甩了他,对他不离不弃的还是葛玥。不懂葛玥为何委屈求全,她好像生来就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葛玥一看就是被家里人保护的很好的女孩子,普通的长相,普通的生活经历。她们没有什么野心,也不懂人为什么会这么坏。顾昕出轨她原谅了他,贪污也原谅了他。她才是心居中最善良的女子。

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二】

这部剧中的施源作为顾清俞小时候的邻居和青梅竹马,他一直是白月光般的存在。文质彬彬、优雅又优秀,童年滤镜和约定的存在让顾清俞苦等了20多年的意外相逢后,一头扎进了这场迟到的爱情里。

但可悲的是,一直等在原地的顾清俞却没能真的邂逅记忆中的白马王子。长大后的施源为生计奔波,早已没了当年的风度。成年施源依然会弹钢琴,但逼仄家里的旧钢琴早就落了灰;他的英语依旧标准且流利,但早就沦为谋生工具而不是特别的加分项;他依然喜欢白衬衫也文质彬彬,但他早被生活压弯了腰,不惜以假结婚来谋利。

这样的施源不仅和顾清俞记忆中的模样相距甚远,甚至连亲妈都没眼直视。于是,老太太选择了避而不见的掩耳盗铃法,在受过年代创伤后,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她在狭窄简陋的弄堂生活中看不到光,只能“借宿”在儿子成才及旧生活荣光的梦里。不愿接受现实也不肯醒来,让施母和施源都活得无比割裂。

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三】

《心居》中,不仅顾昕不讨喜,顾母这个角色,也非常让人头疼,不管是在家庭聚会的饭桌上,还是和葛玥的相处中,顾母的尖酸刻薄,都是让人无法忍受。顾母的很多表现,并非是她心眼直,而是骨子里的自私、狭隘,在与葛玥相处过程中,非常明显,尤其是葛玥爸爸出事后,她对葛玥的各种挑剔,甚至是欺负,更显得顾母毫无格局、让人讨厌。

我觉得顾母这样的行为一定会给顾昕带来麻烦,个人觉得作为母亲不应该过多去干预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们的生活。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篇四】

城市节拍里,顾家媳妇冯晓琴的忙碌从小菜场开始,四世同堂的顾家老小还等着她张罗鸡蛋、油条、牛奶、粥都齐备的早餐。同样的早晨,顾家女儿顾清俞的画风是另一个样子,独居女性用护肤和瑜伽唤醒身体。第一集的开场戏不过两分钟,却调和了柴米油盐和香风拂面,通达五感的细腻质地,扫过这座城市不同人的面貌,让“他们”的寻梦或困窘都是那样似曾相识,呼吸着“我们”的呼吸。

冯晓琴,人到中年的新上海人。嫁给顾磊后,照顾顾家父亲、顾家太奶奶以及儿子小老虎的重任,统统落在这个外来媳妇肩上。四世同堂居住的旧式三居室虽不算太局促,但在她的心里,一套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才是她融入顾家、融入大城市的身份认证。就像那段独白:房子于她,不止是脸面,还是“刀刀见肉”的里子,伤筋动骨。而小姑子顾清俞身居企业高管,是财富自由的事业女性。她没有物质上的烦恼,只是情路不顺心,身边的追求者入不了眼,青梅竹马已不复当年白月光,自己还有个催婚的父亲。姑嫂之间,人生起点不同、机遇不同、认知不同、烦恼也不同,大到买房借款几十万、小到一条围巾一个书包,都可能在处境不同的姑嫂间涌起暗流甚至明争。

关于《心居》的经典观后感范文【篇五】

最新的剧情中,冯晓琴的老公因意外不幸离开,而顾家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重担都需要她一个外来媳妇来抗了。如此真实又充满悲情的剧情,也是很多现实家庭的真实写照。现实中,也不乏很多家庭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所有的生活担子都放在女人身上。

这对于冯晓琴而言,丈夫的离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她不仅要照顾家里人的日常,还要外出打工赚钱,不然没有经济收入,一家人又怎么可能生活得下去呢?即便她做了这么多,可依然得不到顾家人的认可,甚至在照顾顾家十年时间后,还是一直被当作是这个家里的外来人。

虽然冯晓琴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也有一些缺点和弊病。

但作为小地方出来的女人,她也渴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正是完美的展现了淋漓尽致的现实。

电视剧《潜伏》观后感1000字


  电视剧《潜伏》观后感1000字
  《潜伏》是我近几年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国产剧,该片出乎我的意料,过去那种老套的为了革命舍弃自我的英雄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平民化的革命者--余则成。
  爱情让余则成投向了中国共产党
  过去的革命正剧中,那些英雄始终被脸谱化地定义为见到敌人就怒,见到同志就热泪盈眶,舍弃小我投身洪流的革命者。在《潜伏》里,当余则成说:“为了左蓝,我要去延安”时,我先是一惊,之后又不禁拍案叫好:这才是人。我所看到的不是琼瑶式的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哪怕放弃自己的信仰,不是对于革命理想神圣性的损毁,而是真实地反映着人性,他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英雄”,要知道完全没有自我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剧中所讲的那样:“革命中的爱情分外浪漫。”虽然之后余则成是因为看到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了信仰而牺牲才坚定了革命的决心,但是对于革命初衷人性化的编写,不得不说是一种思想的超越。
  有一种前进,是后退;有一种失败,是胜利。
  这是剧里面我认为最感人的一段。当延安失守,深处国统区、不知其中详情的地下工作者们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失望与不安。但是,当“罗掌柜”通过这句话鼓励了余则成之后,余的心中顿时又燃烧起了希望。


这与其说是“罗掌柜”精湛的鼓励技巧在发挥作用,不如说是信仰的崇高与伟大让余获得慰藉。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意志永远坚不可摧,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心理总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起伏。改编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来讲:脆弱啊,你的名字是人类。同时,这句话作为余则成信仰的拯救者也应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任何时候都要抱有乐观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
  痛苦只有一个晚上
  比起听到亲人去世后马上抹掉眼泪投入战场的英雄而言,余则成这样的平民英雄反而更值得尊敬,他给自己一个晚上的时间痛苦难过。因为前面的那个英雄离我们太远了,我不否认世界上有这样的英雄存在,但是毕竟是少数。余则成作为谍报工作者,在明知每个细节都有可能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仍旧留给自己一个晚上痛苦难过的时间,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个平凡人,平凡到我们认为这样的革命者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潜伏》给了我太多的启示,它的意义也不仅限于此,然而关于革命者平民化塑造这一点,我认为是其最大的价值。因为他的平凡,我们才记住了他;因为他的平凡,我们才感觉到了真实;因为他的平凡,我们才发现崇高的信仰可以离我们如此之近。于是,我们有了勇气去追求信仰,使它不再遥不可及。

  电视剧《潜伏》观后感1000字
  《潜伏》是我近几年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国产剧,该片出乎我的意料,过去那种老套的为了革命舍弃自我的英雄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人性光辉的平民化的革命者--余则成。
  爱情让余则成投向了中国共产党
  过去的革命正剧中,那些英雄始终被脸谱化地定义为见到敌人就怒,见到同志就热泪盈眶,舍弃小我投身洪流的革命者。在《潜伏》里,当余则成说:“为了左蓝,我要去延安”时,我先是一惊,之后又不禁拍案叫好:这才是人。我所看到的不是琼瑶式的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哪怕放弃自己的信仰,不是对于革命理想神圣性的损毁,而是真实地反映着人性,他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英雄”,要知道完全没有自我的人是不存在的。正如剧中所讲的那样:“革命中的爱情分外浪漫。”虽然之后余则成是因为看到了无数革命志士为了信仰而牺牲才坚定了革命的决心,但是对于革命初衷人性化的编写,不得不说是一种思想的超越。
  有一种前进,是后退;有一种失败,是胜利。
  这是剧里面我认为最感人的一段。当延安失守,深处国统区、不知其中详情的地下工作者们听到这个消息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失望与不安。但是,当“罗掌柜”通过这句话鼓励了余则成之后,余的心中顿时又燃烧起了希望。

电视剧《打狗棍》观后感


电视剧《打狗棍》长达70集,故事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讲述了以戴天理(巍子饰演)为首的杆子帮一群热血儿女浴血奋战的抗战传奇。剧中,巍子、杨志刚等人都是与郭靖宇合作过多部作品的老搭档,而分量颇重的戴若冰一角则交给了新人于越饰演。郭导表示,当初试镜戴若冰的女演员非常多,无奈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后来偶然看到于越的戏,觉得她的眼神很干净,而且一脸正气,正好符合这个角色。

剧中于越饰演的戴家大女儿戴若冰不但是激昂奋进的红色教师,更与革命情侣高镜湖(刘之冰饰演)携手演绎了一场催人泪下的刑场婚礼。谈到这个角色,于越用虐心来形容,除了与巍子的父女情,还有与刘之冰一段虐心的感情戏。压力太大了,天天想角色,疯了好几回。剧中大段大段的台词,都是吼出来的,为了让自己气场更足,我半夜对着墙大声念报纸,郭导说,什么时候你的声音让最远的群众演员听到,才算过了。

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心居》这部都市情感剧,讲的就是在生活的泥沼中孜孜不倦努力的故事 。电视剧《心居》表达的就是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极力争取。不知道你在看完《心居》之后有没有感悟到什么呢?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篇一)

《心居》中顾昕是一个非常不讨喜的男人,他想要过安逸的生活,却不愿意凭自己的能力打拼,仗着自己长得帅,顾昕心安理得的吃起了软饭。为了娶领导的女儿葛玥,顾昕抛弃了女友,但女友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只是,顾昕与葛玥结婚没多久,葛玥的父亲出事了,顾昕在单位,也受到了排挤,前女友找到顾昕,说可以帮他安排工作,她会一直在原地等着顾昕。

《心居》中很多人心疼葛玥,但葛玥也有自己的问题,她事事依赖父母,就算和顾昕吵架,也是开着手机,让父母听到顾昕的“丑事”。

和葛父相比,葛母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智慧,她宠溺女儿,她看不起顾昕,尤其是看不起顾昕的父母,但作为母亲,她还是希望葛玥能幸福,所以,在女儿与顾家有了嫌隙后,葛母依然会亲自做辣椒酱,让葛玥带回婆家,讨好婆家。

个人觉得,做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是非分明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生活。

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篇二)

施母其实很可怜,施源也很可怜,他们不知道自己进入五百强企业是因为顾清俞,施源不敢告诉母亲真相,就是害怕母亲心态崩溃导致疾病发作。

吴冕老师饰演的施母,真的是将这个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很多望子成龙的妈妈一样,为了儿子的前途,作为妈妈她们都付出太多。都是老戏骨了,肢体语言很丰富,特别是老母亲知道儿子要去五百强的公司上班,亲自给他送表,祝他工作顺利。这个桥段非常催泪,想不到望子成龙能够促使一个妈妈到了非常病态的地步。

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篇三)

今天没上班休息时间看了电视剧心居,让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就是冯晓琴未婚先孕,费尽心思嫁进顾家,成为了上海人。一门心思鞭策老公顾磊考财会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要把日子越过越好。好不容易借到了钱,顾磊却意外去世,生活的计划一下子全部打乱。

托底的支撑没有了,在顾家待下去也担心被赶出去,还要面临流言蜚语,是她害死了老公。买房的计划自然也泡汤了,交的定金都要不回来。

哈哈。真是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谁先到来。

你苦苦追求的东西,也许一夜之间变了样。这句话,用在顾青俞和顾昕身上,也同样适合。

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篇四)

《心居》中出场的人物都是普通的“小”人物,都不是完美人设。他们与我们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情绪。有时很难从那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矛盾和细节中界定到底谁对谁错,更多取决于你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面对这些家庭矛盾和人们心灵深处的曲折幽微,《心居》没有用狗血的偏激方式来展现,而是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不断去化解矛盾、消除隔阂,让人物在理解和包容中不断获得治愈和成长。

影视剧《心居》的个人观后感范文(篇五)

顾清俞和施源:始于回忆,终于现实

爱,其实就是一种渴望。

因为对某人有着强烈的渴望,才会促使我们想要与之结合,让生命完整。

那么,顾清俞对施源的渴望是什么呢?

对顾清俞来说,施源是她的初恋,那时候的施源喜欢穿白衬衣,还爱弹钢琴。

初恋总是美好的,无疾而终的初恋就让人难以忘怀了。所以多年来,顾清俞身边出现的异性,几乎都是同一款,那就是穿着白衬衫,爱弹钢琴的男孩。

只可惜,他们都不是施源,就连爱了顾清俞十年的展翔都没能俘获顾清俞的芳心。

因为一直无法忘怀施源,所以顾清俞一直单身,直到顾清俞再次碰见施源。

虽然20多年后的施源早已经不是那个穿着白衬衫、爱弹钢琴的施源了,但初恋的滤镜太强大了,强大到当顾清俞只要看到施源就让她想起了曾经许多美好的回忆,所以哪怕俩人各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上了,顾清俞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嫁给施源。

对顾清俞来说,回忆是一种渴望,而渴望便是爱的开始。

为了保持回忆的鲜活,起初顾清俞和施源也有过一段快活的日子,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以及一对不停作妖的父母面前,俩人不仅精神无法交流,就连正常的对话都很难进行,这个时候,所有关于回忆的滤镜便产生了裂痕。

当渴望不存在的时候,爱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离婚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