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活着读后笔记 > 导航 >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收藏】

活着读后笔记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收藏】。

余华的《活着》阅读完后,大家心中一定会有很多感想,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寄托;活着,就有无限的未知!《活着》读后感要怎么写?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余华《活着》读后笔记,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篇一】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好好地活着,余华的《活着》写出了真正的意义,书中主人公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变,最后他没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亲人,只剩他一人孤独的活在世间,但他依旧活着,他努力赚钱,只为买一头牛,与自己共度余生。

书中主人公福贵幼时家境富贵,不愁吃不愁穿,他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天沉浸在妓院赌场,挥霍人生,挥霍家产,直到有一天,他输光了家产,他们家一落千丈,他爹也因为这样死了,他爹死了,他像染上病似的浑身无力,就这样过了几十日,他妻子的爹——米行的老板来了。他是来接他女儿家珍回去的,家珍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家珍走后,他找了龙二租了两亩地,他得养活自己一家人啊。慢慢地,几个月过去了,家珍带着有庆回来了,一家人在一起了,即使穷,但也开开心心地,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福贵他娘病了,他去城中请郎中,可是并不顺利,他被拉去拉大炮,打仗去了,他害怕极了,他担心自己就这样死了,家珍和他的儿女还有娘怎么办,就这样过了许多天,解放军放他回家,当他到家时,他娘已经死了,凤霞也因发烧不能说话,后来家珍也病了,她得的是软骨病,可伶的家珍啊!

家中没有米吃,人民公社也不发米,人人只能各吃各的,又过了一些天,有庆出了事,有庆的学校教五年级的学生到医院去给校长献血,校长(县长的女人)怀孩子大出血,孩子们一个个的都特别高兴,到了医院,孩子们挨个验血,验了许久,都没有合适的血型,直到有庆才对上校长的血型,可是抽血的医生一直抽,抽到有庆的嘴唇都白,还不停下,有庆死了,福贵他很伤心,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他要找到害死他儿子的的人,可害死他儿子的人是县长,县长还是当年自己一起打过战的老战友。他还能怎样?有庆死了,家珍也快不行了,只是后来家珍的病慢慢的好像好了些似的。慢慢的到了凤霞出嫁的年纪,可是她不会说话,没人上门提亲,福贵和家珍就请队长帮忙,没想到还真找到一个,叫做万二喜的人,条件不错,就是个扁头,过了几天,凤霞嫁给二喜,不久也有了孩子,可生完孩子的后一天,凤霞大出血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只剩下福贵,二喜和苦根了,最后二喜和苦根都死了,只剩下福贵。

福贵短暂的一生,却经历了中国的许多大困难,但他还是活着,没有放弃生活,依旧为了活着而努力着,他虽然平凡,但却是伟大的。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篇二】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篇三】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篇四】

在平凡的生活里,我们都在努力活着。

福贵,他即使目睹了身边的人一个接连一个的死去,也没有想了断自己的生命。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形容的了福贵的一生,用“悲惨”形容也不过如此。福贵曾经是个衣食无忧的大少爷,可惜好赌博,被龙二骗的输光了财产。因为这件事,福贵活活把他的父亲气死了。福贵在为自己母亲求医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逃回来后却听见妻子说母亲已经死了,死的时候还不肯闭眼睛,想再看一次他。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血型和县长夫人相同,为了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福贵的女儿——凤霞,小时候因为发烧成了哑巴,和偏头二喜结婚后,在生孩子时因为大出血死亡。福贵的女婿——二喜,他是搬运工,因为吊车出了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福贵的外孙——苦根,在吃豆子时撑死。福贵的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死亡。

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牛。福贵就常常和牛说说话,回忆过去的事。其实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福贵的生活这么苦,他还要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呢?也许这才是这个小说的有趣之处。人活着,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面对生活已经释然。福贵也不抱怨,反倒一个人开开心心的在乡下生活,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

看过福贵的生活,再想到我们经历的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时候,我们抱怨生活太难,上天没有眷顾我们。但福贵呢?他从来没有觉得生活难过,即使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倒下,他也从来没有倒下。我们又何必自暴自弃呢?等到老了,我们再回头看我们曾经以为跨越不了的磨难,其实都是小事。

福贵可以算是我人生中的一盏灯,那时考试考差了,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福贵出现在了我的生活里,他的生活可以说是苦上加苦。再反过来想想我的烦恼,可以算是一粒灰尘那么大。大不了像福贵一样从头再来嘛,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既然活着,那就要活的精彩,活的有趣,活的让自己满意。历史老师告诉过我们:人生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但剩下来的一二就足以让我们快乐。

活着——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权利,有些人因为意外失去了这个权利;有些人因为生病失去了这个权利;有些人因为生活的压迫放弃了这个权利。乘我们现在拥有这个权利,好好活着,努力活着。

这是很长很好的一生,我们要好好活着,天天开心。

余华《活着》读后笔记【篇五】

又是一部看完之后心里特别难受的小说,像是什么堵在心里,说不出也消不去,我脑里全是有庆的死、凤霞的死、家珍的死、二喜的死、苦根的死,余华把那么善良的人一个一个“写死了”,真是个残忍的作家...

我是一个喜欢喜剧收尾的人,我以为福贵从战争中生还返乡就能跟家人团聚过上平稳的生活,我以为家珍打破医生的断言病情有所好转就能一直陪着福贵,我以为命苦的凤霞嫁给了疼她爱她的二喜就能幸福...每当我觉得终于可以松口气的时候,情节却又急转直下,好像就是故意要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一点都不容你幻想,就是要一石头向你的胸口狠狠砸去,可能这就是现实主义作品的残酷之处,虐得你无话可说。

我记得春生被文化大革命折磨得想轻生时,那么恨他的家珍还是告诉他“要活着”,可他还是决定去死。当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亲人,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时,他应该去死的,可他还是选择了活着,他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人的动物性使然吗?

《活着》这个名字,让我感觉有一种极其消极的情绪在里面,是人失去所有希望和动力,不再主动地去生活,而只是被动地活着。虽然《活着》以那一段最为艰苦动乱的时代为写作背景,让生命的脆弱轻贱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但我好像还是难以接受。自然知道世上就是有人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可依旧偏执地相信着总会得到幸福,只不过这种感觉在余华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余华活着读后感


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人给我推荐阅读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刚开始,我以为是余华自己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入主题,讲述活着的意义。心里怀疑这本书的可看xing。带着复杂的心情,我随着余华走入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xing,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作弄人,这样令人无法捉摸,令人尴尬、无奈、痛苦。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星辰ww)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活着》,我几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贵的人生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感受到泪水的微不足道。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精神的支撑似乎随时会被瓦解,会在眨眼间烟消云散。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在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困顿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作为一名在儿子十六岁时就遭遇车祸失去父亲的母亲必须要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承担教养孩子的责任,要坚强面对一切将孩子抚养chengren。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最真挚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师爱鼓励孩子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孩子们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父母健在的女儿要像父母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子女长大那样尽孝,让年迈的父母安享晚年,不给自己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生遗憾!

从《活着》这部小说中让我认识到: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们也应该树立像福贵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

诚然,我们要感谢祖国的培育,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自然,我们的孝敬,我们的感恩,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更重要的是应付诸行动。如此,我们的生活必然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必然会更加和谐。

余华作品《活着》读后杂感


《活着》这本书,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就好像自己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我们在书籍里读着读着就哭了,说明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不知道你在读完《活着》之后有没有感悟到什么呢?请您阅读范文资讯网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余华作品《活着》读后杂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余华作品《活着》读后杂感【篇一】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正因这部小说资料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正因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资料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户外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资料,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正因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杯具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好处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齐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然而我认为上

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下,一向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职责,是活着的好处,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职责。

余华作品《活着》读后杂感【篇二】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地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地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福贵的经历的确令我感到悲凉,甚至同情他。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不幸,曲折的命运一次次降临,我不禁感叹:这世界上的确不公平,有的人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衣食无忧,而有的人却要像福贵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血汗过完一生。

在现实生活里,往往有许多的人因一时的挫败,对命运的不满,企图了结自己的生命。在电视新闻报道上,往往都会看到一两则关于某某人因对生活充满绝望,或是忍受不到生活所带来的煎熬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看到这些行为,我并没有对其有同情之感,反而觉得他们很愚蠢,人生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呢?活着,我们可以干很多事,

必死去幸福得多。我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其他的都不能动摇我们活着的信念。我们要友好地面对我们的人生。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地去实现他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到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余华作品《活着》读后杂感【篇三】

“勇气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题记

这是一个残忍的故事,也是一次沉重的阅读,但这并没有再煽情。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我重新拿起了《活着》这本书,坐在自己的房间,体味着余华笔下这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体味着过去真正的现实。读着上世纪的这本书,总会甚感启发,觉人生无常。

这本书主要是以一个农民,名为富贵,却一生不“富贵”,死亡的阴云时刻笼罩在他家的上空,他活着的意义仿佛是为了给自己最亲的人送行,人生的末路苦楚,只一人承受。

富贵年轻时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地主少爷,沾赌使他败光祖业,此后的一生,厄运连连……先是父亲急气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而后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院抽血过多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而他经历从地主变为平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到晚年时期,年迈孤苦的富贵与一头通人性的,也叫“富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每每翻起书,总有止不住的叹息——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被一次次死亡撕得粉碎,无尽的绝望快要把人推向深渊。可是,富贵他撑下来了。

人生总是无常多变,灾祸或是人祸,该来的总会来,不该来的也躲不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迅速传播,又导致了多少个家庭的悲剧?曾看到一视频:一女孩的父亲因感染病毒死亡后被急运去火化,女孩痛苦追着车子跑,旁边的大叔拦着抱住了她,女孩痛哭:再也没有爸爸了……哽咽到绝望透顶的话语,让我红了眼眶。现只觉得,活着,一切都好,活着,就觉人生值得。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生苦难又奈何?等风停雨晴,又是一场梦的轮回,梦里风吹深林雾,海映晴空蓝,不枉人生如梦,今生几何。或许我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接踵而至的悲剧也让我无从同情,到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的,在作者的笔下,在老人福贵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所在。

向命运屈服等同于苟活,生活的勇气是我们所追寻的,可无论以哪一种方式,我们都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啊。作者:何敏

《余华活着》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一个少爷赌钱将家败光了,气死了爹,病死了娘,累死了老婆,儿子被抽血抽死了,聋哑女儿生孙子大出血死了,女婿做工死了,剩下个小孙子,吃豆子撑死了。就剩下经历了被拉壮丁打仗、三年自然灾难、土改、大跃进、文革却一直活下来的这个少爷,他的名字叫富贵。看完《活着》后,第一个跳入我脑海的是个硕大的穷字,可细细琢磨,呈现在眼前却是个惨淡的命字!

我原以为文学艺术在生活之上,总是将各种人苦难的命运汇聚在一个人身上,将矛盾和冲突放大化,但昨晚听了母亲讲述他一个邻居家的故事,却改变了我的想法:风流倜傥的父亲与妻子的矛盾,在其妻子怀孕期间上升到了最高点。这位身为艺术老师的父亲,由于女学生的爱慕,而被冤入狱,独自在产房煎熬的妻子在平安诞下男孩六个小时后,因实习医生的失误而大出血死亡。怀揣红蛋的奶奶半路折返,只剩下好心的外婆外公和姨姨将可怜的男孩带回抚养。父亲劳改释放后,不被孩子娘家所承认,只好落寞的重组家庭。当男孩认回父亲后后,也不过是父亲家的周末客人罢了。而此时,最爱的外公和姨姨相继患直肠癌而过世,成家的他,还面临着老婆习惯性流产后的不孕

无论是小说中的情节,还是身边的故事,甚至是亲人的经历,都让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种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命运无常,让我反复思量一个问题,如果我经历了这样的人生,那么我有勇气活下去吗?数十载的岁月,最后孑然一身,除了徒留余恨,叹身世之悲哀,恨现实之残忍,究竟这一遭的人世经历,又留下了什么呢?

当然,首先留下的是回忆。如果没有老人福贵的讲诉,《活着》的故事就无人知晓。但他人只能作为看客,至多叹一声可惜。这样的回忆,也许有人会说,不要也罢。然而回忆毕竟是确定的,是已经发生和经历过的时间,相比虚无缥缈的未来,更给人一种释然的感觉,无论是多么痛苦的往事,身在其中往往无法自拔,而事过境迁却给人一种苦尽甘来的怡然自得。

其次留下的是希望。痛苦和艰辛的活着,给人以坚持信念的则是希望的光芒。正是未来的不定性,在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涌现未来的憧憬,哪怕是阿Q精神,也会是卸下疲惫后的聊以自慰。许多人忙碌一生,也许始终难以抵达渴望的彼岸,也许从未拥有曾经奢求的任何,但他唯一拥有过的就是希望。

然后留下的是过程。如果福贵没有经历过从富家少爷到穷困潦倒的境地,就不会体会到在一亩三分田地农作的满足;如果福贵没有经历过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战争,就不会体会到妻儿环绕的简单幸福。很多时候,人们徜徉于点状的瞬时快乐,却忽略了线状的长久努力。如果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愧于自己的一生,那么究竟是留下的地位财富还是过程中的艰辛收获足以证明呢?

最后是勇气。回忆是可贵的、希望是美好的、过程是值得的,但是我想说,当渺小的人生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而言,我们总是充满了敬畏之心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困境和迷惘,我们总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一声声叹息,丝毫改变不了横亘在面前的现实半分,唯有勇气,让我们无论是否充满信心和把握,都能向前迈出艰难的一步步。

所以,要学会感谢命运,身为怀揣希望、充盈勇气的微小人类,我们仍为曾在这波涛汹涌的命运浪潮中乘风破浪而自豪!活着,它的根本目的,是活着!


活着余华读后感


活着余华读后感(一)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故事

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一博、上一妓一一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

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一党一的小小的连长一逼一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没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一陽一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粮食都要争抢着吃。好在认识了两个朋友,生活也就不会太过乏味。(虽然其中一个叫老全的人还未摆脱那样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战场上死了)

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共产一党一团一长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这两年玩命似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小茅房。他看见了他的女儿、他的儿子,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当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搂着妻子在门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来了。

悲惨的生活从此开始。

他的母亲在他离开的两个多月以后就死了,现在他要和妻子一起养活两个孩子。可是他的儿子徐有庆毕竟要读书,家里的口粮就成了问题。他的女儿徐凤霞因为小时发高烧,留了后遗症,从此变成了聋哑,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龄不会没人来提亲。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儿送人。

他的妻子虽然不舍,却也被生活一逼一迫,把女儿送给一个老夫妇那里干活。他的女儿偷偷跑回来了,可他送女儿回城里,就快到时,他却忽然心疼他的女儿了:他的女儿很懂事,他不舍得送人。于是,便背着女儿回家。当晚,他告诉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他们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着。虽然贫穷,但他始终不抛弃人一性一中最使人温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却紧接着传来。他的妻子得了当时无法医治的软骨病,渐渐地干不动活,又变得走不动路,最后连一根针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为她会先行离开家人。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子才10岁,小小年纪便魂归西天。

他们村的县长的妻子因为生孩子时大出一血,急需输血。但却没人的血型对得上。碰巧,他的儿子的血型正好相同,于是,医生便开始一抽一血。本来现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许献血的,且献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当时的医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可以说是根本没有道德。这血一一抽一上就停不下来了。他可怜的儿子徐有庆就这么被活活地一抽一干血,死了。

埋了他儿子,他始终不敢告诉他妻子。但最后他的妻子还是知道了,哭得伤心欲绝。时间是治愈心病的最好良药,渐渐的,想起他们的儿子也只是悲伤一下了。他们便开始烦恼怎么才能找个好婆家,把他们的女儿嫁出去。终于,在同村村民的帮助下,他的女儿凤霞嫁了个好丈夫。女儿虽然是个聋哑,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一爱一他的女儿。不久,他的女儿就怀孕了。

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们家就成了丧事。他的女儿分娩时,却也因为大出一血,而永远离去。

女儿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妻字看着她的外孙这么可怜,刚出生就没了一妈一,便给这个男婴起名为苦根.

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他的妻子原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却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女双双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后,她也撒手人间。

他的女婿自从他女儿死后,就把苦根当命看。他的女婿是个搬运工,天天上工都背着苦根。好了,等到苦根会说话、会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也丢下他命归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两跨水泥板活活压死的,整个人被压得扁平,成了一摊肉酱!

他就承担起了养育小外孙的责任。

苦根一天天长大,也渐渐懂事,会帮他外公做一些田里的活了。这自然让他十分高兴。可天不尽人意,苦根有一次发高烧了,他却浑然不知,等到烧得厉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孙生病了。当时家里多穷,跟本没钱买药。听说姜汤可以治感冒、发高烧,他便去弄了碗姜汤来。可有觉得这样太苦太辣,就又向村里人借了一点糖。本来要还,别人知道他家的处境,可怜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孙喝了姜汤自然好了许多。他就为自己原来外孙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内疚。于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还放了点盐(当时的糖和盐对老百姓可都稀有着)。他可怜的小外孙,就因为这么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撑死!

自此,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个人还活着。

于是他买了一只原本要宰杀了的老牛做伴。两个老不死就这么过着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愿在回首。可这位老人却依旧如此详细得同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在活了这么一段人生。

且不说这个,许多人,遇到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况是老人遇到的这种艰难: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可老人依旧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实、快乐。所以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可能要做一只胆怯的蜗牛。

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要知道,活着,就是在创造生活。

活着余华读后感(二)

上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

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余华读后感(三)

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对【活着】的感觉,这是一篇让你读完,只有当你阖上书本之后才会让你感到隐隐作痛,让你感到沉重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个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很旧社会的名字,大福大贵,人们的愿望总是那么美好,而现实总是喜欢和我们开玩笑。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土改,大跃进,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浓缩的中国现代史。【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的波一浪一,宣扬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老人福贵在我面前展开讲述他的一生,从抗日战争到现在,历经了无数的沧桑,也看过许多人的死亡,而他仍活着,并且还可以回忆。他本身是一位地主少爷,在年少的时候,以一个一浪一荡子的面目又嫖又赌,无所不为。抗战后,他在赌桌上输光了一百亩地的家产,沦落到社会的最低层。父亲在痛骂儿子后,挺一直腰板,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随之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大便时从粪缸上掉下来,死了。母亲重病的时候福贵进城请医生被国民一党一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一个由妻子家珍苦撑的家,因为富贵活着回来变的似乎有了希望和生气。熬过了三年大饥荒,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对被校长安排前去献血的有庆一抽一血过多,儿子有庆死了。女儿凤霞嫁给了在城里做搬运工的二喜,出嫁时风光得全村人都为之大吃一惊,但仍然不久便死于难产。三个月后,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三年后,外孙苦根吃豆子时撑死。一场又一场的死亡让人面对生存不禁感到异常艰难和失去信心,似乎每走一步都有无端的不测在等着你。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巨大痛苦中,变得让人窒息。而且越叙述,生命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就是越大。就更能体会到命运的可畏和生存的不易。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富贵到贫穷,从阔少到穷困潦倒,经历了抓壮丁、土改、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也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去。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

小说的结尾写了福贵从屠夫的屠刀下买来一只老黄牛,这是一只老的掉了牙的黄牛,乡亲们看到他买来的这只老黄牛都笑福贵老糊涂了,说这牛最多活不过两年,福贵和这只老黄牛也都以为他们只能活两三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十几年过去了,福贵和那只老黄牛谁也没死去,他们相依为命,和平共处,悠然自得的生活着,享受着生命,享受着生活,也享受着活着本身的美好。作者在这里告诉人们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成天生活在泪水中,过不了二年人就会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活着】是一本相册,里面充满了福贵老人人生鲜活的回忆。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有时觉着他多少有点阿Q的影子,但他比阿Q强,比他多了一份对现实生活执着的肯定。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我要活着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福贵被拉壮丁时认识的老全说过老子死也要活着;只要想着不死,就死不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死呢?在那个喝水都担心噎死的年代,快乐地活着就意味着你能统治生活的一切!在一槍一毙龙二时,福贵心里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地活着。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人,更能深刻地领悟生命的意义,会倍加珍惜大难不死的生命,因为生命已经被他赋予另一层意义;家珍得了软骨病之后,卧在床前对福贵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就不在乎什么福分;只求能每年为你做一双新鞋。原来,有时侯活着之后的愿望可以如此的简单。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更多的奢求,没有更多的欲一望。

常常听人们调侃好死不如赖活着,对此只是一笑而过,并不知道活着的艰辛。长期以来,把生命看的很神圣而在心里藐视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生观,认为人活着就应活得有价值,活得光彩,活得鲜亮,如果生命中没有了依托,生活中没有了追求,如同行一尸一走肉般的生活,人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长期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要有所追求,人不能没有理想,却忽视了人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好好的活着,不管处境如何,也不管生存的环境如何,人最不能放弃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最应该珍惜的也是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有价值,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能表现出生命的意义。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活着这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

通过阅读【活着】这部小说,可以让我们知道了活着才是人一生都要面对的,它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只有坚强的信念,只有真正懂得活着的意义时,生命之花才会绚烂,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感到活着的不易,也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让我们为活着本身不懈努力吧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一)

早就听说余华【活着】这本小说得了很多奖,几天前就计划将【活着】读一遍。昨天晚上开始准备读一段后睡觉,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很长很长的小说,要读很多天,但是读了前几段之后发现不是很长,而且我被主人公曲折的身世所吸引,一点困意都没有,于是一口气全部读完,总计花了5个小时。

我是属于读书很慢的那种类型,我总要细细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品味细腻的文字,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故事中的每个场景,想象每个人物的表情,想象作者描绘的秀丽的风景。我觉得自己读一本写实的小说就如同在经历人生,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都感同身受,甚至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把我放到故事中,把我放到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办,可能只就是我读书很慢的原因吧。

作者在前言中说作家的使命应该是向人们展示高尚,即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一位优秀的作家书写的现实应该是客观的,不夹带个人发泄和控诉,用一种悲天悯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活着】就恰恰是这样的体现。

主人公福贵在年轻时赌钱竟至把房子和一百多亩地全部输光,导致老爹气死了,全家也只能搬到茅草屋中。我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我家附近也有户人家,男人和别人赌钱欠了一屁一股债,还把女人嫁过来的首饰和存折都变现赌输掉,家里穷的叮当响,然后自己又在一次搬运过程中被东西砸中一命呜呼,留下孤儿寡母在我小的时候我只觉得这家人好可怜,现在也超然了,有因必有果。看龙二作一弊赢得房和地,我觉得很淡然,尽管他最后也没有好下场,这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只是时间问题。

接下来福贵开始了他当佃户艰难的生活,尽管中间女人家珍被岳父接回了一娘一家,但后来她又回来了,还给他生了个儿子,一家人一团一聚了,也幸福地生活了一年多。但天有不测风云,福贵的一娘一病了,他去城里请郎中时又偏偏被国民一党一抓了壮丁,在经历了种种危险后九死一生,被解放军俘虏后竟拿到了盘缠回到了家。两年之后一家人终于又一团一聚了,只是这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凤霞也已经聋哑了。这时土地改革,龙二被一槍一毙了,可怜的龙二认为自己是替福贵去死了。

全家过了几年幸福平静的日子,虽然中间有点小插曲。转眼就到了五八年人民公社时期了,作者平静的描写大跃进那段时间吃大锅饭、全民大炼钢铁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生活,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愚昧和所受的痛苦唏嘘不已。正如一位古人这样说道: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诚如斯言。

好不容易撑到有粮食了,按理说日子也该继续过下去了。可是偏偏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鲜血时被医生一抽一血一抽一死了,看到福贵在医院的小屋子里抱着儿子哭时,我也忍不住流泪了。命运之神对他们家是多么的残酷!凄冷的深秋夜,风呼一呼的刮着,露水打湿了身一体,父亲用衣服包着儿子弱小的一尸一体,将儿子放到坑里,再轻轻用土埋上。然后虚弱的母亲扑在儿子的坟上眼泪哗哗地流。天下还有比这更惨的事了吗?

但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然后就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凤霞嫁给了二喜,这件喜庆的事情就像及时雨一样,给这个饱受苦难的家里带来了久违的甘露。虽然城里斗得厉害,村里的老百姓弄不懂国家大事,自然太平多了。不久造反之火就烧到了村里,队长和春生被当做走资派抓去批斗了,只是队长挨了三天的拳脚,而春生因为是县长所以批斗的厉害,受不住上吊自一杀了。

可是老天似乎还嫌这个家不够惨:凤霞在生孩子时大出一血死了,她的母亲家珍因为打击太大紧接着也死了。再然后二喜出了事故也死了,再后来孙子苦根也死了看到这里我已经麻木了。

只剩下一个孤老的福贵吆喝着一头老牛在黄昏下耕田这时候老人是微笑着对我讲述这个故事的。

小说的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物的命运总是脱不了时代的束缚。从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时代对于处于它之中的每个个体的深刻的影响。作家余华说他写这部小说是写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他和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同,他只是静静地述说。

玖完之后,我觉得需要再品读一遍,还可以品出更多的东西。于是在今天下午,在公园的长凳上,我再一次将小说读了一遍,这次没花多少时间。时不时地,林中的小鸟在枝头窃窃私语,远处一陰一冷的天空依然宁静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二)

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看完【活着】,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出于富贵之家不但没有嫌弃自己的丈夫反而支撑起苦难的天空,没有一句怨言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心。她觉得这样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在面对生活的不幸,她从未产生轻生的念头。女儿的聋哑,儿子的意外死亡,后来女儿又因难产而死,面对这些她总是忍受着默默忍受着。哭过仍旧坚强地活着。她的人生观是豁达的,泪水流过便是坚强的活着。孩子的死没有让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丈夫的恶习没有让她嫌弃,总是想着一心挽回。我觉得她真的很坚强一个女人,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她的心胸开阔能容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她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击溃,她依然站着!我想,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而苦难是则勇者的磨练。

家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生活的勇者。人们都说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可她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两个孩子的死。可她却顽强的活下来了!没有人不佩服,她的人生态度真的太坚强了。我想我们就应该学习她的这种敢于面对人生的态度。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一爱一自己的生命一爱一自己的亲人,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

所以,我们应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三)

当看完朋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一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