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 导航 > 《我们仨》初中生读后感300字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我们仨》初中生读后感300字。

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在读杨绛写的《我们仨》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我们仨》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地编辑了“《我们仨》初中生读后感300字”,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们仨》初中生读后感300字(篇一)

一家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杨先生把生活没有诗意化,但读出的感觉胜比诗意,大家小家,各有各的一套生活运转模式,不同就在于掌控方向盘的人,多年后有几个人能把家庭生活写入回忆录,在那种思念情感味道痛心疾首的时候,唯文字是最好的寄托,睹物思人只会默默流泪,那种感觉也只有自己能体会,但一段文字却会感染所有读者…

丁酉年九月初八,学红老师的孩子失去了爸爸,以前总会听到老师讲她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小事,如今六年时光匆匆,但想起老师的一举一动,满脸笑容,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那种幸福感,可年过半百的人撒手人寰,这种晴天霹雳的变故,就像一座大楼浑然倒塌,走了,永远也回不来了,这是人间多么难以割舍离别啊…读着老师写下的那首词,但她的那份痛却无人与共…

“雨霖铃·念XX,丁酉鸡年九月初八凌晨于闽江之畔。冬寒料峭,薄云初敛,归鸟望断。羁旅愁卧无眠,沉吟处,恍然如面,凝神痴忆音容,竟泪涌如泉。须臾间,阴阳隔断,风尘漫漫天地远。

从来相聚皆是缘,更不堪把生死说遍。悲声问君何处?西北望,红消绿残。思念无边,一钩新月如水惨淡。从此后,万缕梦牵,雨打磬石穿!”

《我们仨》初中生读后感300字(篇二)

我还不大能理解归途意味着什么,就像我从来都没想过我的来处一样。

人们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很少会有人想这么没有烟火气息的哲学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你想不想就可以决定你会不会懂。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们看似为了自己的整个山寨在努力,其实心里挂念的泉眼如若干涸,那么一切都没有意义;泉眼既已堵塞,山寨不再是自己的山寨。

我们时常处在我是谁?在哪儿?要干什么?去往何方?的荒诞感里。其实更让人无所适从的并不是这些,是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这些事情就发现其实一切都没有答案或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就像还在懵懂的梦幻里想象自己来自爱和光时,突然魔鬼拎着你的领口告诉你只剩归途。我们从书本上学了很多知识,高考前还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写会算善说。可是谁告诉过我真正的真理是什么,也许没有真理,马克思让我们在绝对和相对面前独自徘徊,踟蹰久了就感觉自己像个傻X。

也许,最该是“生命就是一场虚妄”和“无奈的坚守”。这不是消极更不是悲观,可是没人愿意相信或者让自己敢于相信。太赤裸的东西哪是随便一双眼睛就能直视的?

少年离家时在日记本上写过哪里是家的问句?做了好多个答案,不知是幼婴出生的那间房屋还是孩提玩耍的那座村庄亦或户口本上的那行文字。想来那时真是幼稚的美好,杨绛说那些答案都是客栈。家是来处。家是归途。作者:李星星

《我们仨》初中生读后感300字(篇三)

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生作文范文 (精选4篇)


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您也许正在阅读杨绛写的《我们仨》,也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赞叹,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初中生作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生作文范文(篇一)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突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悄悄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天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离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触。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生作文范文(篇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生作文范文(篇三)

对于杨绛老先生,我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老王》上。整篇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深深映出她对老王的愧怍。在《我们仨》中,我又见到了她那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她淡雅、宁静的笔触下,化作墨迹,浮现在我眼前。

随老先生走入她记忆的漫漫长河,我伸手捞取着一块又一块的碎片。碎片上,映着一又一的生活琐事。从一起做饭泡茶、学习读书,到女儿降生、动物园游乐,没有一事不是映着亲情的光辉。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都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展现出。但其中,也不乏艰难的时期,比如在革时,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彻彻底底隔离开,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他们一家仍紧密地靠在一起,度过这段艰苦岁月,迎曙光。但人终将老去,迎最后的时光。随老先生踏上古驿道,我仿佛也经历着那段生死离别。老先生的女儿身体越越差,渐渐住进医院,最后悄然离世。而她的伴侣也因此事倍受打击,先她一步而去。他们仨,到最后只剩下了她一个人,在寒风中孤独、无助地飘荡。尽管经历着锥心的痛苦,杨绛老先生却能以她那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态度整理并完成了《我们仨》这部感人至深长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忆可以追寻。从这篇散、从杨绛老先生的笔下,我仿佛真切经历了一遍他们这么多年的生活。我惊叹于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记录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琐事,竟然能够如此妙笔生花,生动地再现出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而这些细节之处,正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不仅让我体验了他们仨的生活,更让我能够重新思考、回忆这几年我们家里那些温馨、动人的小事、琐事。

在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姥姥、姥爷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喝水吧。""吃点水果。""出去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这些话不光是我,我相信许多人都听了不下上百遍。这些话,现在给我的感觉大多只有两个字——唠叨。但这本书使我能够重新思考他们说过的这些话。同样的叮嘱,不厌其烦地重复,不知他们是何等地关心我们才能做到这样。他们之前关切的话语,因为我的不耐烦,已经随风离去。而现在,我终于认识到了这种关爱。我无法追寻已经错过的爱,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后他们的叮咛。真情,现于琐碎的话语中。

乘船在记忆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宝物就是自父亲的平日里的玩笑与教诲。我爸爸平时很喜欢跟我侃大,他的话语总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这次重新回忆,我才发现这些话里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爸爸讲的话中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独特的教诲不仅能通过令我发笑让我由阴转晴,更能让我从心里领会接受,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种解脱。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仅仅是一笑而过,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后,对于父亲的话,需要多一份专注,听在耳畔,记在心田。真情,现于真心的教诲中。

船行许久,我又看到另一宝物,那便是母亲的呵护和温暖。在我鼻炎严重的时候,我妈妈十分着急,一个月下添了许多白发。她四处打听治疗鼻炎的名医,早上4点就去医院门口排队为我挂号。那是已是深秋,虽然妈妈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风依旧十分寒冷。看完医生,我才发现妈妈在一个劲地打喷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妈妈也经常为了我而牺牲自己。而我有时还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后的日子里,对于母亲的呵护,需要少一些任性,受于自身,馈于行动。真情,现于温暖的关怀中。

感谢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朴实的语言,琐碎的小事中让我体会到了真情,也让我能静下心,重温生活中那些温暖的小事。通过重温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亲的人,永远在离你最近的地方,关注着那些不太可能会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并倾尽全力去关怀。

《我们仨》读后感初中生作文范文(篇四)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为昨日晚上所写,写不下去,今天中午继续。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么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我们仨读后感


读后感灵活多样,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我们仨800字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一)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很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性格。钱钟书生活上的憨厚与学问上的严谨,杨绛自由温和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女儿圆圆大胆聪颖有孝心感悟作文。这样温情的一家怕是在那个年代也少有的吧

这自由心与甘于平淡的心最是难得。

书里的彩页有他们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图片,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的《我们仨》。看着这些毫无华丽朴素得令人动人的文字,让我恍然。

如杨绛先生在篇末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得到的结果总是失去,相聚得来还须散。难道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么。或许应该勿执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有一个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亲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我们仨读后感(二)

拿到《我们仨》这本书,实在是有些缘分。当时因为没有看到读书活动的通知而错过了报名的机会,自己还遗憾了好一会儿,谁知开学后班长便通知多了几本书,喜欢的可以过来领,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们仨》,就赶紧报名领了过来。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文艺女青年,但却常常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于是便给自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虽然任务常常达不了标,但是知道的书名却不少。我是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才知道她这个人的,一开始还因为先生这个尊称误以为是男人闹了不少笑话。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不了解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理解起来很是艰难,尤其是作者杨绛在书的开篇描写钱钟书在最后弥留之际和她的女儿钱瑗住院去世这段时,用古驿道坐船和梦中看女儿来形容。我有点后悔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这样才可更加身临其境。当我看完作者杨绛和钱钟书的生平经历后,又重新读了一遍开头,这下才理解了钱钟书为什么会被黑车拉走开会还要选择走古驿道这条路线,为什么他必须得在“小船”中睡觉,明白了在梦中怎么可以看到女儿那么多的事情,意识到他们二人的“回家”对杨绛来说是何等的打击,才明白第二部的篇名含义“我们仨失散了”,心中直涌出一阵心酸。

全书中并没有抒发出特别强烈的情感,整本书都是在描写一家三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钱绛先生的出生年月比我奶奶还早个十七八年,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如此超前,两人同是无锡老乡,在清华校园中一见钟情,杨绛绛没有嫌弃钱钟书的“拙手笨脚”,钱钟书也每日为杨绛送上早餐,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羡慕。我们仨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原来一场势均力敌、门当户对的爱情竟是这么的圆满幸福,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不会为柴米油盐的琐事而吵架,在国外的早上喜欢喝一大茶瓯的印度Lipton红茶沏的牛奶红茶,回国以后因为买不到茶叶还用三种茶叶混搭,“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足以见得平时的生活情趣。丈夫也不会嫌弃妻子不会做饭,每日为妻子烹饪早餐还端到床边,两人就着锅用白水涮肉吃也吃的十分开心;两人不在一起时就通过写日记和写信来把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记下来回来好告诉对方;在面对前途的选择时两人也有过争执,但最终不会忘记要尊重对方自己做的决定,也不会在事后因为这个决定而互相责备;一家三口住在狭小的办公室,疾病缠身,也依然每天开开心心的;朋友虽少但都是脾气相投的人,每日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即使经历了文革动乱,下放了牛棚被剃了阴阳头,被人冤枉,呕心沥血的作品被人否认,在书中也看不到一丝的不满与绝望。

在杨绛的笔下,他们的女儿钱瑗从小便深得别人喜欢,过目不忘、不爱哭闹,外公和爷爷都把她捧在手心,小小的年纪便有很强大的自制力,妈妈不让吃的东西绝不会偷吃,只会挂一滴眼泪轻轻扯妈妈的衣角,惹人怜爱;虽然从小体弱多病经常休学,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学,还自学了俄语;小小的人儿在爸爸出差时被交代要照顾好妈妈,就自己默默地帮妈妈除去蜂窝煤上的猫屎;即使五六十岁了,也依然像个未成年的女儿,会跟妈妈撒娇跟爸爸逗嘴,三个人在一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通过杨绛的描述,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幸福又快乐,但在查到的资料中我了解到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因为文革的迫害在家中自杀去世了,我想着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吧,但是作者却一笔带过只说她的女儿和第二任丈夫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有些欣赏杨绛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读后感(三)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

《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

《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降,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仨读后感(四)

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

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 读后感


《我们仨》 读后感

今天天下午在万圣书院花了两三个小时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完。周中下午,万圣里边的人不多,多是有点年纪的人,我实在受不了站那么久看书,索性去最里边的角落坐在地上看,虽然没人这样干,我也纳闷为什么没人这样。

第一次在长微博写读后感,前序多点,交代交代。之所以会写呢,是因为陈毛毛同志和我说过她有个同学每读一本书就会写一篇颇为深刻的读后感,有灵魂不问世,甚是觉得不错,所以决定效仿效仿,想让自己读书读的深刻,而不是走马观花,只将好好的文章咀嚼粉碎成百千万的白墨文字而已。

世界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书中如是说,那么他们仨从女儿钱瑗出生到死去这六十年,一直饱有的这份亲情还算坚牢吧,按一辈子的长度来计算的话。钱锺书和杨绛堪称夫妻模范,钱对杨的那番遇见她之前没想过结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其实我最佩服最喜欢的是他们那种对名利淡然的心态,在他们心里只有自己钟爱的文学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钱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又岂能达到这境界呢,别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闻达可已闻达,我们呢,庸碌小辈,拼命挣扎。换句话说,他已经获得了就不在乎,(当然也有可能在他没获得之前也不在乎),我们连获得这份殊荣的门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词,想起里面那个小人物的用大动作来博人们关注,怕被遗忘就用浮夸的表演来放大自己,未尝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个。特别是在北京这个地方,特别是在20岁这个年纪,脑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壮志,被现实中的默默无闻强烈的压抑着。这种感觉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觉得自己明明应该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别人的膜拜,前程似锦,指点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万个可是。所以真的会那样去做其实怕被忘记,才放大来演吧。

或许年轻人本该就迷茫的吧。在你20岁这个年纪,你凭什么去拥有别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换来的成绩,你凭什么众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给你机会要求别人认可你。这个你指的是我,相比去冲去闯,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对自己狠不下心来。

说回他们仨,都是书虫,我觉得做书虫书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书如命,很棒的夸赞。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书,是什么样的心态,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书的,说的肉麻点,看书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驱动我,在获取知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又奇妙无比,我看的书越多我会发现我要看的书越多,发觉自己看的书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广袤,恨不得将全世界的好书都看完。

很多人将读书的动机归为能增长见识和智慧云云的,我觉得不然,那只是结果,我的动机就是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处于那种状态,就像喜欢打球喜欢旅行喜欢逛街什么之类的正常爱好一样,而获得智慧知识那只是结果,顺其自然的结果,不必去强求的结果。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一直读下去。

再扯两句家庭,前两天妈妈给我微信说爸爸又叽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其实内容不过于别生气,一家人,要珍惜,我爱你。但是我是带有感情去发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这个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他们很少去透露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爱,那么就让我负起这个责任,告诉其他三个人,我们四是相亲相爱打死不离的家人,珍惜这世情缘。写到这里,我似乎对《我们仨》又多了点感想在心头。

说是读后感,基本没牵涉到他们仨什事,只是借题发挥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懒得去管这么多,不知道还要写什么,所以就不写了,望下次写的好点,望长写长有。


《我们仨》读后感


非常荣幸在贺西煤矿工会宣传部领取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们仨》,作者杨绛。一个百岁老人,仅用一支笔,只娓娓道来过去的岁月,过去的时光,和岁月时光里的人情世故。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在这些回忆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作者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书的第一章是我们俩老了。只有短短几百字,主要是讲晚年的老先生们经常多愁善感,夜晚总是会做梦,梦见相弃而去,醒来之后,又相拥而眠,太害怕失去才会做这些梦吧,可想而知,他们俩爱之深沉。

书的第二章是我们仨失散了。开头便是父女两人在打闹,调皮的不是钱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钱钟书,他们仨人打着闹着,好像已经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后来,组织上通知钱钟书去开会,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开往不知道哪里去,这是杨先生的担心,来自妻子的关心,钱媛是个大学教授,刚一下班回到家便忙着和母亲一起去找父亲,她们一起到了客栈,一起到了古驿道,在船上相聚,虽只分别几日,却还是思念地紧,杨绛说如果没有钱媛,她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找到这里。后来,钱媛走了,杨绛还是会做梦,梦见圆圆生病住院,十分严重,我不知道这是梦还是真实发生的事,只是觉得这还像并不虚假,阿圆病了,即使病了还时刻思念着父母。章节的最后,杨绛说,家已经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栈了。

第三章讲的是钱杨二位先生相识到结婚到牛津求学的故事,出国在外,二人不免战战兢兢,但有两人做伴,也可相依为命。一九三六年,二人随着共产党参加行动,后来又到巴黎求学,这一年,他们有了孩子。女儿出生之后,他们便不再是两个人,而是我们仨了,杨绛说,圆圆特别像爸爸,听话懂事,钱钟书也说此生有此女足矣,若是再生一个孩子,就会把对圆圆的爱分给另一个孩子,那样对圆圆不公平。后来,钱钟书到上海,三人第一次分离,钱钟书一路上对女儿思念不已,而那是的钱媛似乎还不知道思念为何物。圆圆自小聪明伶俐,八岁就过目不忘,识得到子让大人们惊讶,后来回国,分别已久的父女俩相见,也是乐趣连连,就连自家爷爷都说圆圆是家里唯一点读书种子。

时间渐渐流逝,三人渐渐老去,最先走的是钱媛,其次是钱钟书,就像杨绛说的那样自此,三人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

我们经常讨论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是让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并追求的东西,从我们一来到这个世间,亲情的幸福感与生俱来,无论发生什么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无需去辩解证实自身的清白,父母会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是一个眼神,都能更深刻的表达彼此间的爱意和温暖,这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存在。只因你是他们的子女,信任别无他想。而这份信任来得过于简单与自然,或者已经让你忽视了它的存在是多么的幸福与可贵。

夫妻之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就像杨绛和钱钟书相爱的人能够相扶到老,才是最幸福的存在。中国爱情故事很多,但却都充满着悲情色彩,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又或者是牛郎与织女,都是唯美动人的爱情代名词,但却唯独缺少了感受人间烟火的平凡夫妻幸福感,或者是他们的遗憾,也或者是如果真的经历后也未必圆满。而我们有这个水到渠成与生俱来的机会,或者就是该值得庆幸的幸福和美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没有分别哪来重聚的定义。即便此生最爱,约定一生相随,到最后的最后,还是难逃先后离开人世的结局。我们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臣服在客观事实面前,你要明白,你再多的情绪都无法改变分离的现实,一直困在反复、纠结、痛苦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最后影响的是你自己的身体健康,何必呢?

记住,这辈子生而为人本就是一场不完美的修行,我,心悦诚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