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 导航 >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暑假中,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三国演义》,读完此书,我从中受益非浅――世纪少年应有胆有识。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书籍是智慧的翅膀,在书籍中一切事物都被美妙的文字赋予了活力。日月星辰、江河山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盛放着芬芳的 梦。在我读的所有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它令我受益匪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这正是书里的句子。本书主要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刘备的谦逊;关羽的豪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诸葛亮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在三国时期,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

这不禁让我想起战争年代,我国红军在长征的途中,那么艰苦,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渡过了大江大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英勇善战,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1949年,新中国终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成立了。如今是我们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看到昔日与今日,真是一代胜一代,这也是我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教育的进步,生活的改善,这正是国家逐步富强的体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遭人欺凌到受人尊重,从弱势国家到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完成了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中国在腾飞,这条龙在飞向世界的顶端。我们是龙的传人,要从小为祖国奋斗,为祖国拼搏。我们只有现在开始认真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六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虽然一切都是过去,但是这本书的每个环节都清晰的存在于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论英雄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相关资讯:朝花夕拾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大全最后的四十五分钟_读后感作文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后感作文鲁滨逊漂流记 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感触很深。

首先,我对历史动荡时期的那些奸雄们无比痛恨。东汉末年,董卓利用自己手中的兵权,当了大师,废少帝,立献帝,卧龙床,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后来王允献计除了董卓,真是大快人心。吕布只是一勇夫,背信弃义,为金钱而杀丁原,为美色而杀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最后被曹操杀死在白门楼。董卓和吕布都是罪有应得。

其次,我对那些英年早逝的英雄们感到痛心。周瑜,三国时东吴大将,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华,被诸葛亮三气至死,埋没了一肚子的才华。关羽一向沉稳,曾经打过无数胜仗,但最后由于骄傲轻敌,中了吕蒙之计,致使自己败走麦城,为吴侯所害。庞统曾与孔明合称凤雏卧龙,但在落凤坡中了张让埋伏,被乱箭射死。可惜!可惜!

最后便是对那些英雄能人的钦佩。我钦佩孔明他奇计百出,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钦佩张辽威震逍遥津,跟随曹操屡建战功;我钦佩赵子龙在曹操百万军中七进七出,人称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不愧为世界名着,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今人的一面面镜子。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二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 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 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 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 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 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 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 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 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 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 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就在书中。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qiang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又怎么会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杀呢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算得上是最强了,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我终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知道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起进攻打败了曹操。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五字品《三国演义》忠织席贩履却不忘报效国家。黄巾叛乱,独自望榜叹息,结识了羽、飞是他一生驰骋的翅膀。仕途不顺,没有泯灭他振国兴邦的志向,纵使是第9路诸侯也要铲除乱臣贼子;没有容身之处又如何,他依然为了兴复汉室奔波劳累;兵少将寡,他依然不与奸邪为伍,他毅然决然的守住徐州。三顾茅庐,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内之事,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汉皇叔刘玄德。

孝单福,一个虚假的名字,却不能掩盖住他的才能,初为刘备军师,便立下赫赫战功,破曹军八卦阵,不慎路出马脚。几天后他收到了家书,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将杀了她。那是封假的家书,可是身为人子,他不能见自己的母亲遭人祸害。自古忠孝不两全,却以百善孝为先。他辞别了刘备,走上了一条诠释善孝之路,这一去却害死了他的母亲,他用悲与疼缠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对母亲的孝。徐庶,一个在书中描写很短,但他是我经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身居卧龙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烧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庐的小手笔;舌战群儒,只是谈笑而已;火烧赤壁方显他的才智。借荆州,气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纵,让对手心悦诚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马,是那个时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计,更从心里上战胜了敌手;五丈原,是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华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绝诸葛亮!

义结义誓言千古仿,铮铮铁骨无来者,桃园三杯酒注定了他要与两位兄弟同生共死。随刘备流浪毫无怨言,许都的锦衣玉食却无法掩饰思念兄弟的惆怅。汉寿侯爵又如何;闻兄河北不还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吗!他傻不?不!那是他对人们叙说什么叫兄弟之义。华容道上立下生死军令状,誓斩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马是曹操所赠,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赐,他忆起当初被曹操围困,曹操没有杀他,而是礼贤下士,自己还斩了他六员大将他心软了,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还是放走了曹操。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可他做到了,因为他是义神关帝爷。奸白色的脸谱中,透出阴森之气,一副奸诈模样,也许那并不是他的本色。宁为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条,也是他内心的读白。刺董卓,拟矫诏足见其奸雄本色,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他称雄的手段。官渡之战,成就他王者的垫脚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情才气不失男儿气概。爱才,他失了关羽,放了赵云,重才;郭嘉、典韦为他忠心至死,赤壁败了却没有击倒他征服天下的雄心,他依然重整旗鼓平定北方。曹操实不该用奸字来写,他应该再配一个雄字。他的诗中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字,不足以诉尽对《三国演义》的感慨,它的内涵与魅力概述了政治与军事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经典巨著。《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暑期中我又重读了《三国演义》。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旋律,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三国演义》为我们生动活现地演绎了一个历史故事。小说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先说说曹操给我的印象。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觉得作者有意识的贬低这位乱世枭雄,一看到曹操败走了,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电视银屏,都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同样的,每当刘备取得胜利时,那些听评书的观众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显然,无论是观众还是作者,都对里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为,正统思想的观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所以会对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贬低。可我觉得,曹操的出现在那时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平定了北方,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对统一中国出了一份力。当然,曹操还有他的其它过人之处,出众的文采,豪迈的诗篇,是我认识了一个更为独特文人形象。是的,他的诗篇在我们的课本上也可以见到,可见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再例如,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在当时也是天下皆知。事实上,曹操也很懂得笼络人心,在军师的帮助下,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由此更加壮大了实力。当然,来投奔的人不仅看到曹操的雄厚实力,当然在平定北方的时候,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更加强大。这里有一个故事,宛城的张绣,就是差一点将曹操摆平的那个,他的军师贾诩同时收到了来自袁绍和曹操的结盟请求,但是张绣并不在,是贾诩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赶走了袁绍的使者。张绣知道此事后,疑惑地问:贾诩,你是怎么想的?我并没有说要赶走袁绍的使者啊!况且袁绍的实力比曹操要强大啊?贾诩说:现在看是袁绍强大没错,但以后呢,年年呢,如果以长远眼光来看,就要选曹操!他一定会超过袁绍!当然,曹操还说,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凭这样的度量,袁绍就比不上,所以我才会如此决定!可见,很多的有识之士之所以相信未来曹操能成就大业,无论是他的才能还是他对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在短短的放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范文一

三国演义看了某本书后,有不少感触。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华时代还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

秦王苻坚,它是各有眼光有气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输了,加上其又是个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统汉人史学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难堪。若比较当时的前秦与东晋,就可以发现其实在苻坚统治的秦国,可以说是朝气蓬勃,与唐太宗的气度和架势有得比。只不过在淝水之战离奇失败,就被人说胡人是败类。

类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称为*雄,似乎略带贬义,的确,它是诡计多了点。而它南征失败,又被人说成很不堪的样子,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不少这样的观点。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却自然而然地把曹操当成了坏人,我认为,曹操不会如小说中所说的没用,只不过书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国,且次书以刘备开头,读者很自然的就把他当成主人翁,加上现在对刘备的仁慈之类的赞美太多,当然就把曹操发动的战争说成不仁不义的侵略。

仔细想想,武侯诸葛孔明几次出征攻打魏国,不也是在侵略吗?他以先帝遗命为由,讨伐曹操收复中原,就成了爱国爱民的英雄了。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不是人?难道魏国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诛之?他可能并不想发动战争,但1.不出祁山,发展困难。2.先帝遗命,怎敢不从?书中虽把诸葛亮神化了,却不能改变历史: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却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相信权威,不要被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所蒙骗,有时该好好重思一下某些问题。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范文二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关羽,最不喜欢刘备。

关羽他义字当头,对刘备忠心无二。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但他只认兄弟情义,坚决要回去。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就这一回就体现出了关羽非常好战,杀了六位大将。

我最不喜欢《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他非常狡猾,比较虚伪。

刘备不讲义气,桃园三结义时,他口口声声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他根本就没做到。

《三国演义》里的还有很多奸臣和忠臣,但关羽才是真正忠臣,我最喜欢他。

读后感三国演义1000字


读后感三国演义1000字范文一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着!值得一读啊

读后感《三国演义》1000字范文二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描写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斗争。全书从单刀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用计设谋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既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又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人物中,义绝关羽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跨赤兔马,着绿色战袍,一手抡青龙偃月刀,一手绰长髯。他对忠义的坚守更是千古传颂。

书中第二十五回,关羽被困土山,本想与曹军决一死战,以求马革裹尸,但是终被 说客张辽说服提了三个条件: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不降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细细想来,这三个条件无不体现了他对刘备的忠。到许昌后,曹操又赐美女,又赐金钱,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的招待他,以结交关羽,然而他却不为所动。将曹操所赠锦袍穿在里面,只因旧的锦袍是刘皇叔所赠,见它就如见兄长。当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他马上就辞别曹操去寻刘备,上演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佳话,其对刘备的忠可见一斑。

书中第五十回,曹操兵败赤壁,投华容道而来,偏偏诸葛亮让关羽来把守这条必经之路,几经思索关羽最终以昔日义为重,放了曹操。

此时,关羽的义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英雄气度。这义超越了政治利益和个人生死。在关羽看来,曹操确是大奸大恶之人,得罪朝廷,得罪天下,但曹操确未害他,而是以国士的礼遇待他,那曹操就是自己的知己,杀知己不是血性男儿所为。别人杀曹操是义,而自己杀曹操便是不义,因此宁死也不做不义之事。假如关羽以公义灭私恩那也没有错,但最终还是义占了上峰。

关羽的忠、义历来为人们称道。毛宗岗将关羽的品格概括为: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报主表现的是忠,酬恩表现的是义。而他的忠实际上是建立在义桃园结义的兄弟情谊基础上的。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羽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缺点。傲是他固有的性格,因为他的傲,领军令状时,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强,要带更少的兵去攻城;后蜀封五虎上将时,不屑与老将黄忠为伍;知马超武艺过人,要离荆州去西川与马超比武。他最终也因为傲而葬送了生命。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关羽,一个集忠义傲于一身的旷世英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