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百家讲坛读后感200字 > 导航 >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200字

百家讲坛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百家讲坛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百家讲坛读后感范文一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

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百家讲坛·苏轼》观后感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观《百家讲坛之朱棣疑案》有感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温馨世界,真诚交流——观《百家讲坛》有感


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家与家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需要真诚交流。如果我们处在真诚交流中,就会构成这温馨世界。

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真是感触良多。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记忆深刻。这期讲的信让我想起了书上的《期行》。而且钱教授也讲了这个故事。

现代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却越来越少。这是为什么呢?也就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了吧!

在诚信的背后藏着人的道德品格。但有人却因为利益抛弃了这高尚的东西。

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的小商贩,他们的不诚信相信你们也遇到过什么缺斤少两,什么以次充好。这不正是遭人唾弃的吗?就是在这种小事上却联系着更重要的问题诚信。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买苹果的故事。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买了两斤苹果,可当他埋头掏钱时,小商贩却从已经称好的苹果中拿出来一个。没想到小男孩离开不久后又回来了。正当商贩以为他是回来讨回那个苹果时,情节却来了个大反转。原来是小男孩发现商贩多给他找了一元钱,特意将钱送回来了。这篇文章通过小男孩和商贩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小男孩的行为不正是我们认为遥不可及又不愿为之的诚信吗?

其实诚信是源自你内心的选择,是别人无法决定和控制的。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要做到却是很难。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承诺,不是一味追求名利和金钱。而是一个诚信的人。

我仿佛看到了男孩高大的背影,元方明礼诚信的心和华歆不想失信于人的神情。这不就是温馨世界,真诚交流的表现吗?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观后感模板28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观后感模板28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一】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二】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三)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论坛读后感


百家论坛读后感范文一

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是墨子和杨朱,因此当时天下分为两派。但最后两个学派都衰落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墨子与杨朱的主张截然相反,墨家主张腓无胈,胫无毛。而杨朱则主张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墨家是毫不利己,杨朱是毫不利人,但两派都有各自的深刻独到之处,即各自的特点:墨子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于其主张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杨朱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于其提出个人的权利与尊严,这就好像事物的两个极端。世人无法理解接受他们的深刻独到,以至于两个学派最后几乎销声匿迹。

在当时充满着弱肉强食的不平等社会中,墨子提出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即,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机会均等,互利互爱。(易中天老师说,墨子这个主张好,好得就像社会主义,墨子这个人好,好得就像古代雷锋。我笑)。但墨子的学说也有他的致命伤,为,违背常理,没有依据,导致独裁,恐怖组织。而墨子学说不被人接受的原因正是统治者不愿意,百姓也不愿意。这结果说明,想要在世间建立一个人间天堂的,其结果必是人间地狱。这是空望的社会主义,专制的社会主义,他的主张导致独裁,违背常理,只是一场美好的空想,是终将幻灭的脆弱泡沫。

而杨朱反对一切的侵犯和占有,即所有的侵犯和占有都是不对的。不仅自己一毛不拔,而且要大家公平的一毛不拔,毫不利人也毫不损人,主张天下为公。杨朱的思想完整表达便是既一毛不拔,又天下为公。这个有些矛盾的观点使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想不通,所以杨朱的观点就渐渐的销声匿迹了。

墨子和杨朱都忘记了,真正的人间天堂使由每个人的幸福和权利堆砌成的,否则只是一座华美而无灵魂的空城。

《百家论坛》读后感范文二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论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经典读后感


百家经典读后感范文一

《忏悔录》--百家经典读后感

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奥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最颓废,最绝望的时刻,因为《圣经》中的一句话就全然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和生命的方向。因着这个改变,在若干年以后他就写了一本名为《忏悔录》的自传。

对我而言,喜欢看这类的书籍,全因为自己不由自主地在思考并且也乐意去思考。可以这么说,一个阅读的书籍与他思考的程度和对象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与一个人在特殊的心情和处境中与突然间对一本自己平时很讨厌,认为过于深奥的书深深地喜爱有矛盾。

《忏悔录》把我带入了公元四世纪的世界,遨游在文字铸造的历史记忆中了。直到自己把它看完,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也深陷其中,俨然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之感了。自己的心底迸发出激-情的昂思,犹如发现一座丰盛的宝藏,要大声疾呼,好让众人同得宝石的喜悦。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这些引人深思的书籍就是旅程中前人遗留下来的方向标和提示。看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种感觉越加的深刻。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咿呀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调皮捣蛋的童年,到举目望苍穹而倍感惊愕的少年,再到学业有成,一心追求名利的青年,再到浪迹社会,贪图奢华享乐的壮年;从美丽田野到梦幻纯真的课堂再到人心狡诈的社会江湖,一路走来奥古斯丁带我们一同领略,带我们一同思考。谁一落地不曾是婴儿呢?可谁又能言语清楚在记忆中早已消失的年岁呢?谁不曾小偷小摸,调皮捣蛋呢?可谁又能知道我们的这些举动的真正原因呢?婚姻、金钱、情人、哪一样没有被年轻气盛的青年拿来调侃和吹嘘过呢?可里面到底是毒药还是快乐,我们真的在意吗?

喜欢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因为他的诚实和正直。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也许是满目疮痍,而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了,去承担了就完全不是一个懦夫了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真的就足够了吗?也许这种勇敢只是顽梗地无奈何的胆量吧。好比被蒙了双眼的人,勇敢地冲下了悬崖,而不愿解开眼套,停住双脚。真正的勇敢还要敢于反省和忏悔,敢于否定和接受。缺少反省和忏悔,就是行走在黑暗中。黑暗若被光照明,从此就是行走在光明之中了。

百家经典读后感范文二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耳旁,传来美妙的旋律、动听的音乐,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静谧的海洋,那样祥和、那样的动人心弦。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一个人和着曲调浅唱低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角也渐渐开阔,盛行一时的流行金曲也愈加淡出我的视线,仿佛我的世界已不再轩昂,其实我还是我,只是被带向了另一个音乐殿堂。

不知何时,Mp3里早已被宗教音乐灌制的满满的。那是高三的时候吧,由于承受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身心疲惫的我极力诉求着某种心灵安慰。解脱,只是这样的要求。徜徉在宗教音乐里,心境平和,超脱于世俗之外,那般美好。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听宗教音乐,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倾听的人。

一直都把古典音乐归于宗教音乐之中,在我看来古典的东西都应该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观摩、去欣赏。宗教的领域太大太大,就其音乐来说,也是我们难以触及的。假如用西方宗教史与西方音乐史进行比对的话,巴洛克音乐就相当于犹太教,而古典主义时期则相当于基督教,浪漫主义恰似宗教改革后的局面,至于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就像之后的宗教一样百家争鸣而渐渐衰败了。

可曾拜读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涛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倾向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也许,厌倦了世俗化都市的我们,回头来所企盼的只是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这是隐士的天堂。我们凡人无法企及的。不能说隐士的禅也是一种宗教,因为东西方文化是有显著差别的。音乐也是一样。

可曾看过《我的野蛮女友》,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记忆深刻的是男女主角那份浪漫的爱情。殊不知,场景里经常播放的那曲《卡农》已深深烙刻在我的记忆里。在*工具栏里一搜索,才知《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和赋格一样是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作者是德国人帕赫贝尔。《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也许熟知这支曲子的人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名扬中外的是他的弟子巴赫。著名音乐家舒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巴赫之于音乐,就像创教者之于宗教一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在我心中,他如大海般博大。正如贝多芬所说:他的名字不是小溪(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他一生中所做作品中光是有编号的作品就有1080余首,还不算大批失散的作品。这一数量不仅前无古人,更是远胜于后世的莫扎特、贝多芬等,而且这一千多首作品中囊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从宗教康塔塔、受难曲到管风琴,再到室内乐、管弦乐、键盘乐、歌曲与咏叹调,无数的赋格曲、卡农、奏鸣曲、组曲、协奏曲,除了当时他认为过于轻佻的意大利歌剧以外,所有的音乐形式全部浮现在他笔下。而且他又同时是一位演奏高手,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管风琴师,钢琴即兴演奏更是绝冠天下。在他死后的近200年间虽不被人提起,但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等后来的一系列音乐家不仅对他推崇备至,更是受到他的影响颇深。现在他已经成为了公认的西方音乐之父.

对于巴赫来说,被奉为神灵般伟大,是他生前不曾有过的奢望。死后,对上帝无比虔诚的他也是不会答应的。他应该被尊为摩西一样的人物,不仅因为摩西是犹太教中的核心人物、上帝的代言人,而巴赫则是巴洛克时期的第一代表人物、上帝借到人间的乐器,更重要的是,摩西书写了《旧约圣经》而巴赫谱写了古典音乐史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钢琴曲集。

我不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也不是信仰佛教、伊斯兰教的宗教信徒。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说这个世界无所谓神灵,上帝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像,我仍是一个无神论者。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巴赫的音乐。那是一种可歌可泣,真情流露而不掺加任何杂质的纯净。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他与时代的每一种可能的潮流都背道而驰。他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音乐圣经》上对巴赫这样评价道: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经历'接近上帝,而音乐表达,则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我想和我一样爱好音乐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处在不同心境中时,对一支曲子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支曲子,快乐时、悲伤时,感受到的情境也是不同的。总觉得,巴赫的音乐总能带给我一种感悟,心灵的感悟。一名多愁善感的女子,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敏感的。我也一样。无论是学业还是爱情,即便知道一路上的荆棘遍野,即便知道希望渺茫,但始终坚信只要保持一颗虔诚的信仰之心,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去感受,也一样会得到满足。正如音乐一样,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内容演奏出来,即使你力所不能及,但只要用心去感受,去想象,也一样可以得到满足。你只要知道,你站在这里,你做了,这就足够了。人生又何尝不同呢?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是快乐的,就是胜利者。

还是喜欢静听那曲《卡农》,变调的《卡农》。聆听巴赫的乐曲,总会忍不住随之轻舞。怀着与他同样虔诚的心情,用手臂勾勒的线条来表现出那伟大的旋律。这时的我,已经忘却了自己的存在,身边的只有音乐塑造的海洋,这也同样是用心去感受,同时又是心灵的沟通,是我与大师之间的沟通。我不是一名卓越的音乐家,我无法弹奏出那一支支动人心怀的乐曲。我只是我,一个普通的女子,崇敬巴赫,崇拜如上帝般伟大的音乐家。他创造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对宗教本身的无限神往。巴赫是能给予你投资最大回报的音乐家,大师将亲自告诉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财富,如何使它增长,直到有一天,突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了一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夺不走的宝藏,那就是--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和热爱。在亨德里克房龙看来,巴赫的音乐已超出了音乐本身,如同虔诚的基督教徒,对上帝的热爱已超过了上帝所赋予的意义。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静静聆听,好似它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世间无所谓生死轮回,宗教作为一种虔诚的信仰,不仅是对上帝、对信仰的虔诚,同时也是对所爱的人的虔诚,还有对于社会、对于一切他人的虔诚,而最重要的,则是对自己的虔诚。只有当你的心中充满了虔诚时,你才能感受到一切,美好的一切

百家姓读后感200字:《百家姓》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名为《百家姓》,下面来让我说说读这本国学经典书的感受吧!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的统称是三、百、千,是儿童启蒙必不可少的读物。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收获。我知道了为什么赵钱孙李排在前面,因为《百家姓》是在宋朝写成的书,赵是宋朝皇帝的姓,所以排在第一,钱是当时吴越国王的姓,相传该书就是当时吴越人所写,所以被排在了第二位,孙是吴越王正妃的姓,所以排在了第三,南唐后主李煜的姓氏排在了第四,因为南唐也向宋朝称臣纳贡。

《百家姓》是一本有趣的书,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爱不释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