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 > 导航 > 傅雷读后感

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傅雷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傅雷读后感范文一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读后感范文二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

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是男女老少都适合的书,定会使人们有所收益。 《傅雷家书》编入了1954年至1966年间的家书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父亲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一部分是 母亲写给儿子的。作为文学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着达三十二本,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其中最长的家书达七千多字。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赶一封家书才可达到如此字数。在家书中傅雷和现实中大不相同,完全颠覆了那个冷酷的傅雷,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慈父的形象。

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当时傅聪正在\得意\之时,傅雷劝戒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首先,说明控制 情绪的必要,其次,冷静客观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为签,从而越来越坚强。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

傅雷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中看的出来。傅雷身为一个教育家,文学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得人。但孩子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于是用信传达爱意的接力开始了。傅雷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白字,这是很重要的。像我们再考试时都写白字。这一点傅雷做的不错,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的一个极好的机会。

此外, 傅雷还在信中教儿子识更多的外文,甚至整篇都用法文或英文 书写而成。另外看《傅雷家书》你还会发现傅雷是个做事雷厉风行得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简要地说明用意就好了。傅雷治学严谨在他的绝笔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单为完成的事一项一项的,一点也不凌乱,一点也不像出自面临死亡的人的手笔。

从他的绝笔中我们 还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此外绝笔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不会去猜测后面隐藏的东西。从而产生新一轮的文字灾祸。傅雷一辈子坚信自己的信念,他没有死。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

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更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体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一切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

如果心情郁闷了不妨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轻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能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傅雷别传》读后感


找了本傅雷传记,了解书信以外的他。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初啼洪亮,似带怒气,取名怒安。四岁时,父亲遭受冤狱,不久病死,他自小就未尝父爱。两弟一妹相继死去,母亲用残酷、非人xing的方式督促他学习,想他日后出人头地、为父洗冤,但也剥夺了他的母爱。再加上为躲避邻里的鄙视,数次搬家,傅雷的童年几乎没有好友,充满了痛苦的回忆。

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傅雷决定出洋深造。去国前,在母亲安排下,与小他5岁的远亲朱梅馥订亲。在法国,苦读了半年法文,考入巴黎大学,主修文艺理论,并结识了刘海粟、刘抗等文艺青年。朋友眼中的傅雷,热诚、直爽,喜欢争辩、万事要探究出个道理,忍耐xing很差、脾气相当暴躁。在巴黎,他结识了同样钟爱艺术的玛德琳(Madeline),双双坠入爱河。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傅雷研读罗曼罗兰所写的莫扎特、贝多芬传记,开始把音乐作为一生的兴趣。年轻异xing的爱,帮他破茧而出,摆脱了童年的阴影。傅雷决定解除国内婚约、向玛德琳求婚,但她只要爱情不要婚姻的态度,使得这段感情无果而终。

傅雷转而在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里寻找慰藉。尤其是莫扎特,其精神气质与中国人何其相似,物质匮乏与精神折磨均无法压抑他心灵深处的欣悦,一如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留法期间,傅雷还用业余时间翻译了丹纳的《艺术哲学》。

1931年9月,傅雷未拿到文凭便回国,应刘海粟之邀加入上海美专,中间因与世俗社会互不相容,两度辞职,退回书斋,专事翻译。傅雷是理想主义者、怀疑主义者,但他的内心有许多可怕的妖魔,也有正义的天使,苛求完美,又无端敏感,一生知己寥寥。

1932年,傅雷与朱梅馥结婚。1933年,母亲去世。1934年,长子傅聪出生,而他译好了罗曼罗兰的三大名人传记《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并将美专授课讲义编成《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1936年,傅雷在调查龙门石窟保护状况时,结识了笑里有灵光/罩住了离人游魂的汴梁姑娘黄鹂。黄鹂奉春光院妈妈之命,照顾病中的他,顺便留宿收钱。孤寂的傅雷,怀着微妙、复杂又有点冒险的心绪,接受了她的存在但未越界,两人一夕畅聊。那一晚,像极了白居易1120年前在《琵琶行》里描写的情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937年,傅雷责怪美专主事者刘海粟对待才华横溢的同事张弦不公,一怒之下,与之绝交。1938年,次子傅敏出生。抗战期间,傅雷选择留在孤岛,足不出户,译完了四大册、一百多万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其间唯一的活动是1943年为80岁的黄宾虹办画展,向艺术家致敬。

1938-39年间,傅雷第二次陷入情障,爱上了美专一位学生的妹妹,彼此疯狂地追求。梅馥异常包容,竟将伊请到家里做客,半个月里天天来,不是谈话唱歌就是交换信件,直到有一天,傅雷幡然醒悟,踩了刹车自我纠正一下,《傅雷文集(书信卷)》中梅馥1957年写给傅聪信中所指的,乃是这一次(傅聪、傅敏当时分别为五岁、两岁,与信中描述吻合),而不是此前洛阳的那次。

傅雷虽不会弹琴画画,但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激赏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却批评她的《连环套》。张爱玲当时不以为然,多年后才认识到傅雷评价的中肯。傅聪3岁时,傅雷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但从贝多芬等大师的经历中,他知道音乐之路充满磨难。直到傅聪7岁半,展现出了成为大家的潜质,才让他学琴。解放前夕,傅雷举家搬至昆明、香港,1949年底才回到大陆。因为对新政权有成见、不了解,婉拒了在北京教书的建议,宁愿南下当一名自由职业翻译,以维持人格、经济上的独立。他以稿费为生,翻译了巴尔扎克、伏尔泰,重译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雷垣、李蕙芳、梅百器(匈牙利籍)、勃隆斯丹夫人(苏联籍)等老师调教下,傅聪崭露头角。1954年,政府送他去波兰学琴,准备参加次年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自此,父子开始鸿雁往来,傅雷身上的父xing开始觉醒。经过苦练,傅聪不负众望,获得第三名加玛祖卡奖的好成绩,为祖国、父亲争了光。在亦曾留法的诗人将军陈毅的治理下,上海面貌一新。渐渐地,他xing格开朗了,与人能相处了,1956年响应百家争鸣号召,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1957年3月,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亲耳听到了毛泽东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看到了毛最好的一面,由此热心帮党整风。不想一年后,风向突变,当时的慷慨建言成了他的罪证。但年届50的傅雷宁折不弯:承认不满,却否认攻击、反对共产党;不在乎因言获罪,却不承认自己的看法无中生有由此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远在波兰的傅聪,收不到家信,等来的只有文化部的调令,担心回国后无法实现音乐理想,于是选择去了英国。或许是顾忌傅聪在西方音乐届的盛名,有关方面没有把傅雷像其他右派那样流放戍边,傅聪的叛逃无意中救了父亲的命。终于,文革来袭。1966年8月底,红卫兵闯进了傅雷夫妇平静的小院,进行了三夜四天的抄家和盘问。一贯教育子女威武不能屈的傅雷,于9月3日晨服毒自杀;两小时后,梅馥悬梁自尽。(星辰ww)

这是本用心写作的传记,从中可以看到傅雷xing格的更多侧面,更深地理解那些书信背后的故事。同时,和近期读过传记的另两位大家相比,更能体会傅雷身上的幸与不幸。

其一,傅雷在五百多万言的译作中介绍了西方文化,在数十万字的家书中阐释了东方精神。可惜的是,一生担当欧洲文化接生者(deliverer)的他,自己却未获拯救(delivered)。另一方面,同是翻译家,傅雷却比穆旦幸运,饥荒和反右期间尚有海外骨肉的钱物接济和名声保护,文革伊始便一死了之,躲过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不用活受罪。

其二,傅雷是极热烈的人,胡适是极冷静的人,但两人在国将不国的危亡之际,都选择了和平主义和不抵抗哲学,颇值得回味。两人都依照父母之命,在留洋前订了婚。此后都遇到过soulmate,但最后都选择了原配。不同的是,江冬秀近乎文盲,对胡适的学问兴趣全无;朱梅馥知书达理,把傅雷当作偶像崇拜。如果说,胡适的成就是despite江冬秀,那么,傅雷的成就则是acreditto朱梅馥。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 读《傅雷家书》有感

这一次,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亲朋好友的信件,其中有一篇学外文的对我帮助很大。

在信中,傅雷先生说,读外文不能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新来过,犯不上。开头必须从容不迫,位与格必须要记忆,象应付考试般的临时强记是没用的。在这一段话中,傅雷结合了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学习语言时,切勿贪多,贪快。只有每天学习保证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对于自己的孩子,他还建议把功夫花在语感上。他说外文在国外学更好,所以目前贪多务得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的。我觉得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我到国外旅行的时候,早上一睁开眼睛,听到的广播里的就都是英语;在商场里,店员说的也是英语;想和别人交谈,人家说的都是英语;向别人问路,可别人根本听不懂中文。渐渐的,在我脑海里沉睡的记忆被唤醒了,那些我以为已经忘记的单词,重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终于能大致听懂别人说的话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和别人试着聊起天,后来居然还谈到了自己家乡的美食美景,风俗习惯。这充分证明了傅雷先生说的话,学语言,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我觉得,书信是最真切,自然的文字。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因此,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是一颗崇高的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