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 导航 >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一)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一性一换掉人一性一,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一体,其中有私心欲一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一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一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一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一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一性一换人一性一,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一性一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一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一性一)。反者,道之动。道一性一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一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一性一的过程。人们常说,一性一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一性一换掉人一性一,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一精一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一精一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一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一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一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一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一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一性一。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一望要柔一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一精一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一性一。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一精一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一精一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一性一。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一性一(道一性一)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一精一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一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一爱一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一爱一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一爱一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一爱一。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一爱一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一爱一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一爱一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一爱一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一爱一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一爱一,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一爱一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一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再说一点,学会一爱一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一性一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一感点,以成就他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一性一,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怀感恩,要牢记你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一精一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一爱一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一性一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一性一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一性一,用道一性一换掉人一性一,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一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一爱一,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一爱一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一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一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一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一性一换掉人一性一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一性一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文/雨飘雪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一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一精一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无私奉献的。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的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谣。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

水有其宽广的胸襟。因为宽容,才有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因为宽容,才有了那山林深处的溪流;因为宽容,才有了那波涛滚滚的江河。包罗万象,影布水面,给日月星辰一个梦幻的世界。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择优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万物,洗净除尘。

水是谦虚,虚怀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态,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亲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处,也会找个罅隙纵身跳跃,然后摔个粉身碎骨,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瀑布。水从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躯喂养了人们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会稻谷即使丰硕也要垂下头颅,谦虚地饱含鲜食等待人们的丰割,才造就了人们的一日三餐。

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细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的品质,它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难以迄及的高度。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范文一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道德经》,我们先了解认识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我知道了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守藏室史官,是当时名声很大的学者。由于老子对当时的政治状况不满他曾经辞去了官职,出函谷关西去,写出了《道德经》。

书上说,老子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道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着名的道家学派的名字就是这样子由此而来的。

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各地的道观里看到老子的塑像,不过在香烟缭绕之中,他已经成为了太上老君了。

《道德经》读后感300字范文二

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


做人不可以失去道德,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德经》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看的书,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怀感恩,要牢记你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