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书籍读后感 > 导航 > 教师书籍读后感

书籍读后感

教师书籍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师书籍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教师书籍读后感(一)

【修优美师德做一陽一光教师】读后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一陽一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一陽一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一操一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一性一人格,充满创造一性一。即使同为对学生的一爱一,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一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着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一陽一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一陽一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一陽一光去一陽一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师书籍读后感(二)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玖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一爱一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一爱一,得到的是更多的一爱一。

玖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一爱一,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一爱一。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该怎样来完善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们,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不过想要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小到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师人文读本】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一精一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的本体一性一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就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书籍读后感(三)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给我感触很深,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首先我知道了教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职业,也是永恒的职业,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而永存,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是一个通向未来的职业。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曾对教育和教师对国家的兴衰、法制存废的重要一性一有过论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法则存君师者,治之本也。懂得了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教师用自己的心血传授社会的论理、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造就一代又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成员,对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对人类知识的传递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在社会化发展程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教师的作用更显突出,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和民一主的进程,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教师职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贡献,才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誉为太一陽一地下最光辉的职业。

思考着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面对的是弱小稚一嫩的孩童,但他们是人类的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所以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该不断地学习,努力承担起这份根的事业,不负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把她视为神圣的职业,不断地读她、研究她,最终做一名人师,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一出太一陽一的光辉。

在走向专业成熟这一章里,我细细地研读了行动研究的含义、特征、目的和重点、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是什么,以及它所具有的系统一性一和开放一性一在哪里。了解到行动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并在八十年代被介绍到我国的,是与教师专业化的社会需求相关联的。行动研究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通过研究改进实践,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要求教师要对实践进行批判一性一反思,成为研究者。教师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她置身于现实的、动一态的教育情景中,能随时随刻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并能根据自身的丰富经验对教育观点、方案的可行一性一和有效一性一作出判断,并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将教育实践行动、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施行动研究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实践原则、动一态原则和合作原则,实践原则就是坚持实践观点,注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和归宿。动一态原则强调并体现运动、变化和开放一性一,努力做到及时反馈、自我反思、持续调整。合作原则是要实施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研究和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书中第六章内容是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增强。最让我关注的是老师要注重不断提升和重建个人理论,保持自己的教育实践在理一性一的轨道上持续运行,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一精一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关键是塑造人格。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一性一格养成一性一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师自己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日本教育家柴田荣义的观点教师的整个职业是以教师的人格决一胜负的。都将教师的人格摆到了重要位置上来,将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沟通与拥抱,具有点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以达到不教而教或无为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不断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不仅提高知识和技能更应增强专业一精一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一精一彩雨伞的故事一爱一的回报等几个真实故事中,让我看到老师的一爱一都是以孩子的一爱一作回报的,一个个都是一爱一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感染着、教育着身边的孩子。所以作为教师平时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执着,忠诚于这一份职业,要富于责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将终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为职业生涯的推动力。

书的最后部分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李玉英和孩子们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快乐、纯净又充满一爱一的世界。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有声有色的。我要学习她用心教育,培养孩子热一爱一自然、热一爱一生活,对同伴友善、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平日里以身示教,用自己的一爱一来感染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灵来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们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湖光山色中流连,在楼台庭院中徜徉,在轻歌曼舞中陶醉,在诗词曲赋中自得美是人们的生活理想,是人们的力量源泉。追求美,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是教师的形象塑造问题。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幼儿教师的形象应该是美的。美好的形象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是外在美的本质和灵魂,外在美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幼儿教师的外在美包括仪表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等。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形体、容貌、服饰、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我们都知道,幼儿教师的仪表应该直接传达给幼儿美的信息,每一位教师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据调查,家长、园长、社会群体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师的形象是这样的:外表端庄、自然、亲切,服饰整洁、稳重、美观,声音温柔、清脆,态度耐心、和蔼。另外,幼儿教师的面部表情要自然而真诚、丰富而适度,微笑要发自真心。幼儿喜欢琢磨教师的每一个神情,特别是在活动时,幼儿教师丰富、适当的面部表情与所讲的内容相结合,能更准确、生动地传达所表现的情绪。欣赏幼儿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我常常感叹他们就是天生的演员,丝毫不逊于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幼儿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可以颠倒众生,因为一个抚摸是直达幼儿心灵的安抚,一个肯定的眼神是重树幼儿信心的开始。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体态语言。比如,我们可以在早晨迎接幼儿入园时,用美丽的微笑、温暖的拥抱、小朋友,早上好,让幼儿顿时产生像对母亲般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使其乐意留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在下午护送幼儿离园时,用同样的微笑和拥抱,再道一句小朋友,再见,让幼儿跟着家长安心地离园,并回味幼儿园里一天的愉悦。

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美。幼儿教师应十分重视自己的语言美。第一,语言要简洁、规范、温和、悦耳、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语调要亲切、自然,语速要舒缓、柔和。第二,谈吐要文雅,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要常挂在嘴边。第三,依据面临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童真、童趣,这样教师才更容易和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幼儿教师的行为要美。幼儿教师的行为美既有对自己及生活的美化,又有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美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自身姿态、动作,修饰、打扮要合乎美的标准。因为在幼儿的心目中,幼儿教师既是母亲,又是导师。幼儿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神圣的,幼儿会毫不犹豫地接受教师的一切言行,并加以模仿。 献祝福网

幼儿教师美好的形象绝不仅仅限于美丽的外貌,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和精神。正如罗丹所说: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形象,而是那种能使人透明发亮的内在的光芒。心灵的东西才是幼儿教师外在形象的源头,如果说我们觉得一个幼儿教师具备所有的外在美,那这种美绝对是源于心灵的。内在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灵美,它是一种源自人内心世界的美,是一定的思想道德、情操及文化素养的最好体现。心灵美是一种道德之美、品质之美,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幼儿教师心灵美的主要特征是融灵魂美、精神美、思想美于一体并形成无私而又伟大的师爱。教师应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应真正发自内心地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的家庭背景如何,不管他的长相是美还是丑,不管他是听话还是淘气,甚至不管他是否喜欢你。幼儿教师的心灵美在于宽容每一个孩子,原谅他们在成长中所犯的错误,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在于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发展;在于尊重每一个孩子,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个体;在于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于教师自己所具备的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琐碎的,教师既是幼儿生活中的妈妈,又是他们学习中的导师。由于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幼儿教师承担了其他年龄段教师所无法想象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很多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懒懒散散地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这不仅是对幼儿不负责的表现,更是对自己青春和生命的极度浪费。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断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当你睁大双眼寻求美的时候,请相信那些简单做事,认真做人,并享受着充实而美丽的日子的幼儿教师是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里面还有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一、教师与儿童

这个世纪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

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

到了4-7岁的幼儿在活动时,已经具有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愿望了。但是往往在真正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抢或是没有计划没有组织的合作,以前我一直也很头痛,觉得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好像影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果不进入活动,再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矛盾。而书中呢也是极个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房子,由于分工不明确而发生了矛盾。案例中的老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抓住机会引导他们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老师首先是说:你们搭建的的东西都很好,地方不够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开始搭建游乐场。老师继续引导说:游乐场真好玩,想想看,游乐场里还有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搭建木马、滑梯、小桥、游船等。孩子们自己开始分工忙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发生。因此,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班上的孩子都是小年龄的中班,动手能力比较弱,开学初我就已经给他们订好计划,打算一周上2节手工2节美术课。一开始可能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在纸上兔兔画画,但是,时间一长,只要我说上美术课,他们就是叹气的声音,连最基本的涂色也是草草的了事,应付我,我又气又急。看了这本书给了我启发,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和接纳他们表现的方式和感受。以前我一般都让孩子临摹我的范画,如果孩子画的跟我差别很大我就让他重画或是直接说他画的不对,否定了幼儿对画的理解。从而有些幼儿开始不喜欢画画,一说美术课就叹气,胆子小的幼儿便不敢再纸上下笔。反思过后,我便开始引导,我不在是每次都临摹,由幼儿自主选择主题的方式,在命题画时也要适宜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给幼儿创造机会,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艺术品,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因为我知道画画光光练的是技巧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幼儿有丰富的体验,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和学习的欲望才行。

二、教师与家长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这个学期我们组织了好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成立家长助教自愿者队伍,请家长来体验做老师。

三、教师与社区

作为教师还要利用好周边社区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发挥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有与有关部门、各方人士联系和协调的能力,要有动员社会力量,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对幼儿教育持有不同认识和态度的社会群体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 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教师书籍读后感1500字


范文资讯网栏目精选:书籍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对我们学习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将所思所想流露于笔尖。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范文资讯网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教师书籍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细细阅读了《幼儿园班级管理技巧150》这本书,从中得到的感悟和收获很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最需要什么?我需要一名在我遇到困惑时帮助的导师,需要一个在我无法做出答案时的朋友。我想,书是我最好的朋友,里边记载的是多位老师一起探究总结出来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有面面俱到的设想。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等方面一定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教两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一名老师的辛苦,也知道我现在的能力很薄弱,还需要不断的进修锻炼本领,才能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突破,但是我也总结了自己在这两年中有哪些方面的困惑需要解决: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2

认真拜读了魏书生老师写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使我受到很多启迪,对自己的身份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认为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精彩,都成功,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只有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较大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课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要真心爱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是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而且要多鼓励,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该任课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是爱护的,是尊重的,他们才会喜欢你,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兴趣就会引发。因此,平时我也注意了这一点。比如:课间时间,我都会以朋友、姐姐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聊天、谈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尽我所能帮他们排忧解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畏怕、顾虑。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我的,许多学生课间都爱找我聊天,有一些心事或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或问题也会找我谈心,找我帮助、解惑。

二、课堂上多鼓励、表扬,让学生对学习有信心

我认为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老师多用赞美性评价,一串串温馨评语既鼓足孩子们乐于参与的信心又让他们的内心温暖!给学生们创设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时时处处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例如”你看她说的多好啊!“”__同学很自信,能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这节课表现的最棒,回答问题三次“,”同学们听听,__同学今天的表现比上节课还好,努力吧!老师永远支持你“,”大胆地说出来,勇于发言,展示更完美的自我“等等。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课堂漫溢真情实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四、”放收自如“,让课堂充满色彩。

”放“是指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组织教学必需贯彻这一”灵魂“精神,搞好师生互动活动,当好学生学习同路人的角色,保证在课堂上师生一起主动积极地活动,师生之间展开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学生才能获得真实情感、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与健全。所以,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众人说“。变教师的”独白式教学“为师生”对话式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让师生都成为科学的主体,从而实现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切磋、互补、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进而打造激情有效的”美丽课堂。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3

来新学校后,学校要求读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当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各类的教改活动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这一点是我进十三中十多年来最深刻的感悟。我觉得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点,只有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电源时,才方可为学生们去消耗。

3.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4.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5.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4

在刚开始,知道自己还是这个岗位的新手,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不敢勇于表现自己,有时也可能怕自己丢脸。还有的时候,当家长与我聊天时,我显得有些不够自信,总是怕自己回答的方面是否不符合家长想要的答案,或者是我是不是在说的过程中表露了一些家长不愿意听到的话,这些原因常常会使我烦恼。

但是事以至此,不能坐以待毙,我在阅读《幼儿园班级管理技巧150》后,里边有很多方面讲述了与家长如何沟通的技巧,这让我很受用。里边教会了我应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方法与家长交流,在说话时要注意什么方面或者避讳什么话题。好多小点子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自己常常感叹怎么自己以前没想到呢,其实办法就是那么简单,经过书中的一提示,我豁然开朗,在今后的教学、沟通过程中我会更好的表现。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5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提升作文能力之我见

怎么写好作文呢?

首先,最最基本的语文常识是不可或缺的。在阅读了几十、几百篇文章后,一段错字连篇、标点不当、词语张冠李戴的文字,简直是阅卷老师的眼中钉、心中痛。因此,平日便得多留心不会写的字、不懂涵义的词,千万别由之一错再错。

再来,文章的技法。不仅字汇运用讲求美感、脉络依循逻辑,各段比重分配切记凤头、猪肚、豹尾。第一段着重予人深刻印象、中间宜内容丰富、结尾力道沉厚。若能使用首尾呼应、紧扣题旨的'笔法,那更能使文章气势连贯,一气呵成了。

只不过技巧雕琢到一个程度,就可能掩盖原本的情真意切。文章尤讲直抒胸臆,只有发自内心的挚情才真能让读者低回不已。那么有何办法将感情提炼成文句呢?

要提炼,自然要有原料。平凡生活正可以考验观察力、情感、思考、联想的敏锐度。细微的小事,别人不会注意到的,你看到了、听到了,并兴发一番感想,这便是为文的素材。举凡季节变迁、世事更迭、人间百态,都有很好的联想空间。

另外,阅读是藉由观摩、学习,加强作文能力的良方。有时胸中情感澎湃,却不知如何表达,看看前人曾一番吞吐、苦心经营的字句,也许剎时间,突然有了共鸣,啊,原来可以这样写!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善用先辈的智慧结晶,久了,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文能力很重要,草草略述自己对于提升文笔的拙见,只求自己能身体力行!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

然而为何又要多观察呢?因为虽然我从别人的文章吸取了精华,但相对的、,有时面对相同的事物,彼此所见所闻所感却不见得相同,也许你有更细致的发现,也许你心中有一份更深的认知或感触吧!诗人曾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仔细用心的观察,我们也能发现一朵野花清新脱俗的美。

至于多写,其实是将观察的事物及内心所想,转化成文字,并加以修饰、布局。或许你认为写是个多余的要求,但是如果缺少了这一项,你又要如何了解自己作文的缺点及优点呢?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作的技巧就像铁杵磨针般,愈磨愈利愈精,相信只要做到多读、多写、多观察,你我的作文程度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更上一层楼。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6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主角,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就应是我们教师生存的务必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我在日新月异的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就应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透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就应具有什么潜力,充当什么主角呢我想:教师就应让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用心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潜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用心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务必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务必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务必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务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7

很高兴参加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与每一位教师交流读书的收获,分享读书的快乐。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明理,读书能促进专业成长。相信大家都有此感悟。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不学习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但由于工作的限制,我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

自教育局和中心校倡导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许多书。下面把我读书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让自己能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除教育局推荐的十本书外,我还阅读了《案例教学指南》、《有效地教学方法》、《新课程怎样教》、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新课标解读》、《课堂激励用语200句》等等。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我阅读了古代教育家和外国教育家的名著。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为宗旨,著《师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

为了完善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最近、我又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对于魏书生、李镇西这两个名字早有耳闻,新学期伊始,高校长在我校全体教师会上又再一次建议各位老师读读魏书生和李镇西的书。于是我又拜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真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就具体谈谈我读这两本书的收获。

《班主任工作漫谈》书中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全面介绍了魏老师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它寓大道理于小故事之中,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蕴涵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俗话说得好:生活像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反过来,你哭它也哭。作为一个班主任,每天都要与班中几十位学生打交道,处理大大小小的事件,反反复复中难免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你常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而累,那只会使自己陷入苦恼之中而无法自拔,甚至进退两难,这真是得不偿失呀。那么该如何使自己保持一颗不为烦恼所困的平常心呢?魏老师自有高招,那就是多笑。

怎样才能做到多笑呢?他谈到了几点做法:如多做实事;对别人要一片好心,与人为善;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特别要少想自己一些无法改变的弱点等等。其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笑,这笑是一种胸怀,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当我们以一种豁达、开阔的胸襟看待一切时,什么烦恼、痛苦,也只能是我们的丰富生活中不唱主调的调味品而已。因为,笑对人生可以让你充满生活的勇气,积极进取,品尝到更多的生活快乐与生活的意义,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丰富、充实。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和爱心的职业,没有耐心和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差生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了,更加理解和偏爱他们了,对他们的辅导也有耐心了。

相信任何一个教师都会说自己爱学生,但好些老师为了学生的不听教而采用一些自认为是为学生好的方法,比如体罚、挖苦等等方式,这样不但效果差,更会激起师生关系的紧张。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由于和学生们之间了解不深,每逢有学生上课违反纪律,自己总是气得两眼呆直,面红口青。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经常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学生,甚至有时还给与他们过体罚,结果却生疏了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使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拜读了魏书生的《把话主任工作漫谈》,它如一道闪光,划亮了我充满疑云的心灵。魏书生在书上谈道: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想爱还要会爱。如果不会爱,原来想爱,后来也变得不爱了。是呀!自己对学生也有爱呀,可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爱,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真正试过如何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从不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学生明白道理。想通了,就先从转变自己的教法做起。试着去了解他们,如有学生在上课讲话了,我一改过去那种罚站、批评、讽刺的做法,而是先以目示意,到了下课之后再找他谈心,先跟说话者了解自己讲课的情况,有哪些地方听得不明白,并检讨了自己的教法,然后再分析他言行弊病,让他明白这种做法首先对自己不好,再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说明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里,一定要先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同时我也学魏书生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心他们,从关心他们的生活着手,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困惑,跟他们一起解决难题。结果教育效果非常明显,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对魏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说的互助。我们往往也会在班中培养几个得力的小干部、小助手,但谁都没人家魏先生做的地道啊!在魏先生的班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听听人家放出的豪言壮语:千万不要想这个班集体是老师的,是班干部的,是几个人的,这不对,一定要让后进的学生也为集体承包事务。真正做到,那是多么不容易啊!但人家确是这样做的,而且成效良好,这说明啥?说明人家的经验行的通啊。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了,为班集体做事就是为自己做事啊,做起事来也就倍加尽心了。不知不觉,责任感增强了,能力培养了,生活充实了,这不是最好的教育吗?

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读罢此书,细细想来,魏书生以人为本的思想,尤其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等作法,在当时它们这么做,完全是他个人的一种探索,但恰恰与今天我们提倡某些新课改精神不谋而合。他所有的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探索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体系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和效仿。

我是一个急性子,尤其刚当教师的时候,面对学生的错误,常常气得火冒三丈,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一场暴风骤雨式地批评,直到犯错的学生泪流满面。但是我知道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来说只有几分钟热度,是个短期效应,起不到治本的效果,况且生气对自己的身体、心理都会有很大的伤害。在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我明白了做最好的老师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李镇西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做更好的老师,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师就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当我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当我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时;当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话语,无形中拉近了我与学生们的距离。当读到李镇西老师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句话时,我很震撼。正像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账,只会向我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

读了这些好书,听了这么多发人深思的教育小故事,使我收获颇丰,以后我更要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用先进的经验、理念,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专业成长,争取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出色。

书籍读后感


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我在《鞋里的沙》上读了一篇叫《儿童》的文章后,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

一个才1岁半的小孩子一天晚上吃饭时没有张嘴,而是想夺过勺子,但家长不给。这时,孩子就开始嚎啕大哭,让家长很苦恼,就打他。家长就把这个苦恼诉说给哲学家、逻辑学家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大概是想学会吃饭,学会独立,而我们不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这话让家长哑口无言。

孩子的想法不一定都不对,有时也是正确的。往往孩子的失败,是掉进了父母挖掘的陷阱。这个一岁半的孩子从小就想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而这位家长,却往往认为父母心才可以帮助儿女成长,掉入了迷信之中,最终失败的是家长和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父母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有篇文章叫《一块金表》,主要讲儿子把父亲刚刚买回的金表不到10分钟就弄得七零八落。父亲给哲学家讲时,哲学家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了。

儿童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想法,自行车、听诊器、隐形镜都是因为儿童而成,口琴也是一个小女孩胡思乱想而成。

家长的话不一定是对的。那就让家长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勇敢地挑战自我吧!

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一个人的一声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题记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许多名人智士都是在挫折中锻炼自己,在风雨中摔打自己,而被历史所铭记。保尔本书的主人公,一生坎坷。但是他热爱和忠于祖国人,对敌人无比仇恨;他在战斗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对学习刻苦钻研,对工作严肃认真、勤奋进取;他对生命和生活有坚强的意志,对困难和病魔顽强搏斗。 为了保卫祖国,造福人民,无数革命先辈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这些英雄们凭着顽强的精神,宁死不屈,与敌人拼搏到底,支撑他们的是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胜利。想到这里,我不禁深思:他们为了祖国能够胜利,是用生命与敌人作斗争,但他们难道没有想过,他们自己死了,不就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吗?哦,我明白了,当他们全力抵抗入侵者时,他们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们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英雄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劳动中,在时代的洪流中锻炼出来的,成长起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揭示出一个人生真谛:一个人,如果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如果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热爱自己的青春年华;如果热爱生活,又渴望生活;如果你的心中永远想着祖国和人民,永远忠于人类的进步事业;那么你就会刻苦地学习,忘我地工作,永远搏击进取,你就会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乃至于生命,就会使你的青春年华放射出光彩,就会使你的生命放射出光彩,你就可以成为时代的骄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让我们永远牢记:生命

「必备」教师书籍读后感1500字


品味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感受,面对这些想法,我们应该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进行珍藏。你有没有在收集作品读后感范文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教师书籍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1

认真拜读了魏书生老师写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使我受到很多启迪,对自己的身份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我认为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精彩,都成功,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只有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较大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课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要真心爱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是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而且要多鼓励,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该任课教师对他们是关心的,是爱护的,是尊重的,他们才会喜欢你,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的兴趣就会引发。因此,平时我也注意了这一点。比如:课间时间,我都会以朋友、姐姐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聊天、谈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尽我所能帮他们排忧解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畏怕、顾虑。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我的,许多学生课间都爱找我聊天,有一些心事或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或问题也会找我谈心,找我帮助、解惑。

二、课堂上多鼓励、表扬,让学生对学习有信心

我认为课堂上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老师多用赞美性评价,一串串温馨评语既鼓足孩子们乐于参与的信心又让他们的内心温暖!给学生们创设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时时处处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身心发展规律。例如”你看她说的多好啊!“”__同学很自信,能举手回答问题“。”某同学这节课表现的最棒,回答问题三次“,”同学们听听,__同学今天的表现比上节课还好,努力吧!老师永远支持你“,”大胆地说出来,勇于发言,展示更完美的自我“等等。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课堂漫溢真情实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四、”放收自如“,让课堂充满色彩。

”放“是指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组织教学必需贯彻这一”灵魂“精神,搞好师生互动活动,当好学生学习同路人的角色,保证在课堂上师生一起主动积极地活动,师生之间展开直接地、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学生才能获得真实情感、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与健全。所以,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要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众人说“。变教师的”独白式教学“为师生”对话式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又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让师生都成为科学的主体,从而实现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探讨、研究、切磋、互补、交流,使课堂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进而打造激情有效的”美丽课堂。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2

假期读了三本书,《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和《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从这三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读《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有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二、读《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教育书籍读后感之《修优美师德 做阳光教师》、《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3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该怎样来完善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们,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不过想要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小到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师人文读本》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就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4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5

自己在刚开始的教学时,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就是和孩子们游戏,我发现自己都没怎么去留意孩子有些什么习惯或者是什么奇怪的行为,总是一副天真烂漫的态度过着日子。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不应该做这样的一名老师,我要为孩子们负责,于是我就开始留心起孩子们的行为与反应,通过几周的观察,我的收获也是很多。

这个时候的我才发现,原来孩子们的心理都是各式各样的,他们的反应也很不同,甚至很多孩子都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发生事情时你就很难去判断、去处理,有时可能你会做出错误的绝定,所以我觉得想做一个爱孩子的合格教师,就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在《幼儿园班级管理技巧150》中写到了很多关于处理孩子行为问题的案例分析以及老师如何处理的方式方法,有些案例呈现似乎很贴合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就是那么真实的呈现了出来,而我觉得“妙”的是,在案例后已经帮我总结整理归纳好了处理方法的要点,还很贴心的归纳了一块写给家长的小便条,帮助我们与家长如何沟通共同处理孩子的这一行为。我觉得这对自己在这方面的成长很有帮助。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6

教育问题一向是困扰着社会的大问题,由于此刻大多数的家庭都仅有一个子女、所以,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都期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英才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教师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教师供给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教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王教师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照本宣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本事,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教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种方式问题方式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自我适合的学习技巧。

我们有些教师,都认为多做一些习题都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不等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所以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会忘记了。所以,“二期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本事。在那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求采取不一样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与提高学生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仅应做题时思考,并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当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有意义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疱。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能够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学的先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学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样会有好成绩呢?所以,我们应当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教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教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地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好结果。鼓励,就是把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到达一种最好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期望在别人心中有必须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异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我是重要的,是班级团体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教师还有一个异常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确定教师对我的重视。我想,学生会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明白,一个教师不用看花手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教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经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改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贴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7

读了《改变教育行为》一书后,我深有体会。书中一百多个教育工作者对“尊重教育尊重孩子”的研究、探索都生动而深刻,我也读出了点儿自己的想法。

初入教师岗位的我曾听到这样一句话“孩子就是骗骗吓吓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孩子。”但是当我真正面对孩子,接触孩子,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孩子真的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甚至有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固执,所以别把孩子只当孩子。

给学生一个“平视”的舞台。唯有师生之间的平视,才会让教者有所牵挂,找到真爱,才会让学生找到自信,感受师爱!“平视”是教学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说:“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因为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我们心里明白:自己不能“变个小孩子”,却可以让学生成为“小大人”。这样,教者与学生之间同样可以相互“平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平视”是我们“教与学”的需要。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相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平视”是一个班集体团队的需要,在一个班集体里,倘若每一个老师能用自己的行动“平视”自己的学生,那么,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倘若我们每一个人,以“平视”的心态呈现自我,做到自尊自信、戒骄戒躁,与学生一道同舟共济,那么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爬不上的陡坡。“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的和谐环境就真正是指日可待了。在书中思想的指导之下,我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写字比赛,我认为一年级是孩子的字成形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没有把字写好,今后的过程中很难改变。当然,我也经常看到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不少学生虽然经过努力,但仍然无法获得面向区级、市级的抛头露面的机会。他们那种参与的激情、期待的焦虑、落选的失望,我看了心里也不是滋味。至于我会开展一些班级内部的比赛,我会不假思索地告诉大家:奖励和正式获奖同学是一样的,一视同仁。我知道,这是一种“欺骗”,或者说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但对这些站在十字路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股催其奋进的、重要的外部力量。虽说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变不了小孩子,但我可以以一颗“平视”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也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当个小大人,不把他们只当作孩子!

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孩子也是要面子,有强烈的自尊的,给孩子一个台阶下。我一直觉得一年级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行为习惯地培养方面我也格外上心和严格。我要求孩子不许带任何的零食到学校来吃。可有一天孩子来报告我“小凡带巧克力来学校了,而且还吃了,我们在他抽屉里发现了巧克力的纸。”不管其他孩子怎么问他,怎么说他,他就是抿着嘴、皱着眉头什么都不说。小凡是个胆小却倔强的孩子,在与他的接触中发现他很在乎老师对他的看法,而且很要面子。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并没有当面指责他,而是说“你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下课来告诉老师好吗?”先给孩子一个台阶下,课后在与他交流。在办公室他主动说出了带巧克力的原因,也告诉我因为怕其他小朋友对他有不好的看法,所以什么也不愿意说。

其实,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的在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一个更加合理的教育方法。《改变教育行为》一书中的众多案例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触动我们的内心。这本书中每个故事和它的标题,都在试图回答一个“素质教育怎么办”的问题,都是在向许多过去不容置疑的教育习惯进行挑战。这些教育实例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反映着当代教育的点滴现象。让我们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变过去那些并不适合孩子们的教育行为,尊重每一个孩子。别把孩子只当孩子。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8

书中15页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要想做“懒先生”,课堂的教学形式要放开,要大胆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形式。我认为就是要让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课堂教学模式。有知识问题上百花齐放,表达问题上百家争鸣。具体来说,在表达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理解分析上允许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百花齐放”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对其具体操作程序为:

⑴课前根据本堂课的预习内容,收集资料,记录体会,分工合作,准备展示。

⑵届时,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或者符合该成果展示的方式。

⑶将课堂布置成“百花齐放”展室。

⑷学生展示(或演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互相参观、学习、借鉴。

“百花齐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文学才能和文学素养的空间。新课程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需要新一代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文学阅读和鉴赏能力等。那么“百花齐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而且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促进、提高的场所。同时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使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以下为我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扁鹊治病》一文

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提问:“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地争先恐后的回答。

A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B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

c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学生们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D生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他的发言后,学生们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趁热打铁:“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说明理由。”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鹊……》

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因此,适时适度的“懒”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愿大家能做懒老师,愿“懒”师出高徒。徐应新

教师书籍读后感 篇9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里面还有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一、教师与儿童

这个世纪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

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

到了4-7岁的幼儿在活动时,已经具有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愿望了。但是往往在真正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抢或是没有计划没有组织的合作,以前我一直也很头痛,觉得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好像影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果不进入活动,再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矛盾。而书中呢也是极个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房子,由于分工不明确而发生了矛盾。案例中的老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抓住机会引导他们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老师首先是说:“你们搭建的的东西都很好,地方不够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开始搭建游乐场。老师继续引导说:“游乐场真好玩,想想看,游乐场里还有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搭建木马、滑梯、小桥、游船等。孩子们自己开始分工忙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发生。因此,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班上的孩子都是小年龄的中班,动手能力比较弱,开学初我就已经给他们订好计划,打算一周上2节手工2节美术课。一开始可能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在纸上兔兔画画,但是,时间一长,只要我说上美术课,他们就是叹气的声音,连最基本的涂色也是草草的了事,应付我,我又气又急。看了这本书给了我启发,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和接纳他们表现的方式和感受。以前我一般都让孩子临摹我的范画,如果孩子画的跟我差别很大我就让他重画或是直接说他画的不对,否定了幼儿对画的理解。从而有些幼儿开始不喜欢画画,一说美术课就叹气,胆子小的幼儿便不敢再纸上下笔。反思过后,我便开始引导,我不在是每次都临摹,由幼儿自主选择主题的方式,在命题画时也要适宜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给幼儿创造机会,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艺术品,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因为我知道画画光光练的是技巧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幼儿有丰富的体验,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和学习的欲望才行。

二、教师与家长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这个学期我们组织了好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成立家长助教自愿者队伍,请家长来体验做老师。

三、教师与社区

作为教师还要利用好周边社区的资源。教师不仅要发挥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有与有关部门、各方人士联系和协调的能力,要有动员社会力量,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平、对幼儿教育持有不同认识和态度的社会群体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 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美术书籍读后感


美术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着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着,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经验,以及通过长期探索而建立的儿童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者在书中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和进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观念,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她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本书作者以经过近二十年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她总结的教学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倡导意义、作用。杨老师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国际艺术教育变幻的风云,同时也没有忘记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相结合。正如杨老师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的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杨老师不管对她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另外,杨老师的艺术教育和实践还具有严肃性和认真性。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凝聚着杨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从走进基础教育天地谈起,到具体阐述美术教育与人的素质发展。从儿童接受美术教育的心理特征分析,到构建开放性教学实践体系的具体做法。下篇是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具体论述了杨老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以及多年来总结的教的艺术。杨老师通过上下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艺术教育特点,及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她在书中指出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在对教师的眷恋。确实,爱就是力量,它能给人勇气,它能催人奋进。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热爱,激励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的美术课堂的眷恋,真正做到用爱心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也会培养出更多艺术的花朵。

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杨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理论成果,为艺术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美术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着,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