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 导航 >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感谢您的参阅。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他认为死亡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是永恒的,在飘渺、虚无的境地里飞翔。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会因为希望灵魂不死,便就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0字精选


范文资讯网栏目推荐你阅读“病隙碎笔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内心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想法。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模板有哪些?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病隙碎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01

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

所以不要埋怨神明被赋予比人高这么多的地位了,并且人和神明之间必须永远保持永恒的、不可逼近的距离。这是为了让恶人无法得手,也无法获得自圆其说的解释权。

02

猜想支持着希望,支持着信心。

因此并不是每一个装睡的人都需要被叫醒,那些不想被证实的猜想会成为精神支柱。所以“假”并不可怕,反正它给了你想要的希望。

03

死即是一切的结束,恶行便告轻松。于此他们倒似乎勇敢,宁可承担起死后的虚无,但其实这里面掩藏着潜逃的颤栗,即对其所作所为不敢负责。

所以作恶者才不怕报应,拿报应威胁他们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04

彻底的圆满只不过是彻底的无路可走。

一方面没有追求了,不必再走。一方面不知追求什么,路在何方。

05

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从小到大我都在想,天堂到底是什么。小的时候想象的是一种具象化的存在,长大了即便知道那是虚构的,也还是想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终于这里为我解惑了:天堂是不可到达的彼岸,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06

放弃自卑,同时放弃怨恨;其实这两点必然是同时放弃的,因为曾经,它们也是一齐出生的。

许多人的怨恨、仇视就是由自卑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自足了,他就不必对他人产生严重的嫉妒、进而发展到仇恨。所以始终别人抱有敌意的人是非常可怜的。为了社会的和谐,我甚至觉得多向身边的人表达爱意、多鼓励他人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义务。

07

足球就是足球,哪堪如此重负!世界上那么多民族、国家,体育上必各具短长,输赢寻常事,哪至于就严重到了辜负人民和祖国?倘民族或祖国的神经竟这般敏感和脆弱,倒值得想一想,其中是否蓄积着“残疾情结”?

如果什么都要赢,赢不了就自惭形秽,那确实太没有底气自信和格局了…

当然,没有努力除外。

08

真诚正是这样的桥梁,它勇敢地铺向一片未知,一片心灵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这难道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吗?真理,谁都知道它是要变化,要补充和要不断完善的,别指望一劳永逸。但真诚,谁会说它是暂时的呢。

看到这释然了。曾经总是“长恨人心不如水”,埋怨真心换来不了真心,如果大家都是以诚相待,那每一天都会更美好。然而,真诚本就是通向未知的,所以不要埋怨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了。

09

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

我很少见到有人对医学的本质有什么解读,一般说到医学,紧跟到嘴边的话就是“救死扶伤”,可医学确确实实是有限的。那么既然医学不能抗拒死亡,就不要把医生推上“神职”地位,这不仅带来无边的压力,也是许多冲突的根源。话说回来,既然这是一份传播爱愿的职业,医生是否应该都要温和些呢?

10

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一个是努力过但未得或自愿放弃得到的权利,一个是被剥夺了努力和自愿放弃的机会。

很可爱的话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一篇英语童话——我的英语好到一看便知那是英语。

和汪曾祺的“一个小轮船安了这么个大汽笛,岂有此理!我躺下吃我的糖”一样有趣。大概是因为审美的追求最终要走向“返璞归真”,现在觉得这些充满童真的句子在文群中十分有吸引力。

人,都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上期待着别人,都在以一个孤独的音符而追随那浩瀚的音乐,以期生命不再孤独,不再恐惧,由爱的途径重归灵魂的伊甸园。

不论作者看起来多么通透,在这里仍然看见了他心底的无奈和不可实现的期待,虽然这个愿望仅仅是渴望依归至正常人或普通人的群体。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谈及史铁生先生,我想大部分人涌上心头的是敬佩与怜惜之情。或许是天妒英才使他命运多舛,但毋庸置疑的是史先生仍是我国文坛中难以逾越的存在,接下来要谈论的便是他的《病隙碎笔》一书。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

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人祸,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过,但在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人,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大年初一,净寺。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 、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 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 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病隙碎笔》读后感3000字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


常常看到有人在提起史铁生的时候,喜欢强调他是残疾人,并因此对他顽强坚毅的人格大加赞赏。这样的说法自然是正确的,但这样容易使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人们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史铁生人格的全部魅力,都体现在他的顽强坚毅中了,甚至于将他的残疾当作他的著作的全部卖点。在读史铁生之前,我也有过这样的理解,可后来的我才发现仅仅以一个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的角度认识史铁生,实在是有些遗憾了。正如近日读的这部《病隙碎笔》,若真的只看到这部书是在病隙写就的,而忽略其中一些对人生的重要思考,或许就会有遗憾。可是话又说回来,史铁生正是因为病,因为残疾,才有机会抛却一个健全人一生中要经历的太多纷繁复杂,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他的这部《病隙碎笔》给我的最大感触,便是静。面对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一直静静的。而正是他这样的静,解答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比如说,信仰。在人们都开始反思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是不是一种可怕的状态的年代,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过,人们想要有一个信仰,是为了什么?我们往往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被生活中的许多不称意的事情弄的眼花缭乱,总以为我们需要信仰,正是因为需要追求一个事事顺心的世界。但史铁生的生活中便没有那些琐事了,他有的只是这时常被人们拿来用作乐观坚韧好典型的坎坷命运。于是他静观由我们组成的健全人的人生百态,并告诫我们,以无苦无忧的世界为目标,依我看,会助长人们逃避苦难的心理,因而看不见人的真实处境,也看不见信仰的真意。他不逃避苦难,因而能够静静的看着这个存在苦难的世界;也不逃避所谓的健全人,因而能够静静地审视健全人的生活,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在碎笔中指引我们。

再比如说,发展。保护环境这件事,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处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宣传标语,环保行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成风,原本是不必由史铁生去提醒我们的。可史铁生提醒我们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身体上已不允许自己、心中也不愿意在社会上争一份地位和财富的人,他告诫在社会中忙碌的我们,要注意我们保护环境究竟是不是出于真心。现在的生态保护思想,还像是以人为中心,只是因为经济要持续发展而无奈地保护生态,只是出于使人活得更好些,不得已而爱护自然。这句话对于每天都在纠结着怎么活得更好的人们来说,真的会有醍醐灌顶的效果。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免显得俗了,只顾着按照其他人说的方式活着,忘了静下来,思考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对的。

如此,读完《病隙碎笔》,我最深的感受绝不是史铁生的坚强,而是他静观生活的态度。从现实意义上说,这本书告诉我要静下来,用心像旁观者一样看自己的生活,但又很难说要像史铁生一样静下来,因为我们终究是不大可能像他一样的。但这就代表我们不能向史铁生的人格学习、不能静下来看我们的生活了吗?当然不是。

我们是健全人,无论和史铁生相比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幸运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幸。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他已不会引领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而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是站在我们正过着正常的人生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想,怎么能让我自己过的更好?若是没有史铁生的精神在旁激励我们,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便可能无法摆脱主观因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自私的影子。但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人格中发现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看我们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感悟。

但请同样在《病隙碎笔》中窥见人生真谛的你记住,首先要静下来。为了向这位老人的静致敬,也为了看一看自己的生活。

《病隙碎笔》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