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失衡的承诺读后感 > 导航 >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800字

失衡的承诺读后感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8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读后感8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这本书主要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现象进行深一度地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中国社会在此期间进行了社会转型。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逐渐开始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社会中的资源配置从扩散到重新积聚的趋势,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过程这三个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由于中国社会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贫富悬殊逐渐拉大,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失衡,由此也导致其在社会权利上的失衡。
农民在中国人口中占了较重的比例,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地,到头来却只有微薄的收入,他们在利益的追求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地来到中国,出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愈越发多了起来,农民工干了一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格局,归结其原因也是社会权利的失衡。
由于市场存在失衡的现状,所以作者在第2章中提出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其中如何在强弱力量不对等的关系中保持一种利益大致上的均衡,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劳资关系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不对等性,被雇佣者处于不被保护的状态,因此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法》是一个必然趋势,其次要成立保护劳动者的社会组织,而且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谈到社会结构与利益博弈时,作者提到了扩招与失业。一方面高等学校每年在增加录取人数,另一方面,每年从大学毕业,面临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照理说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应该更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扩招和失业并存的局面?原因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大学实践中的失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大学的扩招意味着延长了一部分人失业的时间,并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失业状况起到了一定的减缓作用。
在现今时代,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贫富失衡利益失衡权利失衡,似乎正是一个社会运作的逻辑。这样的逻辑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的逻辑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整治的。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看到贫富差距的缩小,单位个人的权利增大,这是作为公民的简单诉求。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高中时,老师常告诫我们的做事态度。我们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是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导致的不好的结果。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头脑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错误的性质和起源。

  引言部分,作者发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疑问。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很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频繁的出现意外?还有一些列我们许多人感到疑问的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处理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思维特性。思维交织在感觉与情绪中,思维扎根于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败犹如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失败是可以学习的,人们招致失败是可以预料的。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思维倾向,就是解决失败问题的好方法,从心理上讲,我们首先不能畏惧失败,需要直面它,并且打败它。

  第一章中,作者举了许多诸如困惑、误会﹑眼光短浅的例子。从中我们也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往往很简单。其中作者说道了塔纳兰和格林维尔实验参加者所犯的错位有着共同的特点: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总结起来就是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人们有全局观念,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要只从主观的方面想当然的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一章作者只是举出具体的例子,让人们发现这些事例中存在的若干特征—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以及对系统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了解。面对了解了这些特征,第二章作者把主要精力花在了对人们的具体的要求。在面对这些情况下,要求人们小心规划,谨慎行事。针对不同的特性,进行有的放矢。

  接下来,作者把重点放在了确定目标上,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将一事无成,确定目标在整个规划和行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作者提出了追求多重目标的说法,追求多重目标是指运作时我们必须同时关照许多因素,并满足集中标准根据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复杂事情简单化。认知目标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很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我们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同样,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一个目标。

  针对失败,掌握信息和构建模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除了要把焦点集中在什么错了,还要想好纠正错误的方法。构建模型,搞清事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会把问题简单化,或者给我们清楚指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1000字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这是我高中时,老师常告诫我们的做事态度。我们的失败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好的意向,而是不恰当的思维过程导致的不好的结果。

  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迪特里希?德尔纳的《失败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鲜而有头脑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错误的性质和起源。

  引言部分,作者发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的疑问。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很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频繁的出现意外?还有一些列我们许多人感到疑问的问题。

  本书的主题是阐述处理处理复杂问题时我们的思维特性。思维交织在感觉与情绪中,思维扎根于精神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败犹如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观点—失败是可以学习的,人们招致失败是可以预料的。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思维倾向,就是解决失败问题的好方法,从心理上讲,我们首先不能畏惧失败,需要直面它,并且打败它。

  第一章中,作者举了许多诸如困惑、误会﹑眼光短浅的例子。从中我们也会发现失败的原因往往很简单。其中作者说道了塔纳兰和格林维尔实验参加者所犯的错位有着共同的特点: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总结起来就是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人们有全局观念,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要只从主观的方面想当然的做出自己的判断。

《小逻辑》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之读后感1500字


人的一生,失败可谓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件挤尽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败的一面。用马克思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成功与失败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却必然统一地存在与事件之中。《失败的逻辑》作者德尔纳致力于研究失败的产生过程,并极力寻找一种打破失败逻辑的方法,但作者也从未否认失败的必然存在性,他通过研究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如何将失败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失败的逻辑》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没有艰涩的理论文字堆砌,作者通过新颖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向读者清楚直观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全书贯穿了古往今来诸多实例,图、文、例并茂,深意自现而简明易懂。

本书开篇就为我们阐明了失败的逻辑我们的失败并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维过程的某些不恰当的倾向的产物。假设我们具备所有的智慧、条件或经验,失败仍然不可避免。拿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来说,领导人为了降低本国的人口压力,以及由于人口过多引起的经济发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粮食供应困难等等问题,做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施行计划生育的决策。无疑领导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认这项决策之后,人口增长过快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这项决策让今天的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在,我国又开始有计划地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终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已经走进了德尔纳失败逻辑的其中一种情形问题回环往复。

因此,一件正确的事情的失败往往不是源于粗心或者忽视。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失误。蝴蝶效应也算是失败逻辑的一个典型。蝴蝶震动翅膀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并且没有任何好或坏的意向,却无辜成为了一场龙卷风的始作俑者。

仔细想来,似乎条条大路都通失败,因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失败相对于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败的逻辑。其关键在于:首先,我们要善于应用系统性的思维,避免线性思维。我们拥有一些错误的却不自觉的思维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关注因果关系一条线,让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发散性的连锁问题。线性思维对于现今这个各种因素复杂交错,相互影响的世界是不适用的。其次,我们做事要顾全整体,而不要只着眼于局部局部并不等于小或少的部分,它取决于我们目标的大小,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是局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局部。

如何建立全局思维,作者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一个特定的系统存在着诸多变量,他们相互间的依赖性越大,复杂性越高。同时,我们都知道,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必须关注系统及其部分的动态;二,尽可能消除系统的不透明性;系统之有很多特征都只有模糊的轮廓,给决策填进了不确定因素。三,避免无知和错误的假定,并规划行动的步骤;要善于预测系统将来的状态,有计划的走好每一步。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儿科的事情,真正落到实处却是很难的。单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作者就有如下许多要求:消极目标转化为积极目标,将不要做什么转化为做什么会更好;一般目标转为特殊目标;多重目标的安排;隐性目标的处理等,如果你觉得作者的要求很简单,那只能说你的认识还在一个肤浅的层面。

打破失败的逻辑意义或大或小,但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或组织每天都面临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事情处理得更完善,利己利人,减少失败的几率又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当翻开第一页时,我的探索之旅便开始了。这本书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授刘润泽编著。这部书阐述了一个关于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对传统逻辑改造与发展的研究结果。如中国人民大学麻保安教授所作之评论:“突破了现代通行的逻辑教材的旧框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的改革方案”。系统也介绍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含有一百个引人入胜的探索故事,并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哲理,可以借以提高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指导我们如何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与奥秘。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四千年的科学史中,不少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元素,富兰克林揭开了雷电之谜,卡文迪什揭开物质化合的奥秘,古德伊尔发明硫化橡胶等等,他们为世界科学进程一片一片的铺下瓦砖,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发明为此作出贡献,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四大发明。此外,还有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每当我们想起这些时,不禁惊叹不止,前人是多么的伟大,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要袭古人之风,将其传承下去,学会去开发创造。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式,教会我们如何拥有理论思维。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处于科学技术的支配之下。从用来学习的电脑,到升入太空的宇宙飞船;从吃饭用的碗匙,到身上穿的衣裤鞋袜,几乎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正是有了科学技术,我们才能大量地生产衣物和家用物品,才能住在暖和的房;才能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生活;因此,科学是我们研究身边世界的方法,通过科学找到了许多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途径和办法。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导弹试爆成功到变为核能大国,从“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嫦娥”奔月,从无人飞船到神州升天,蛟龙入海,无不诠释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航天可以说是20世纪人们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行动。我认为航天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史人类最伟大最尖端的科学。我国在这些探索可以说是有些成就的。特别是神州五号飞行员杨利伟踏上月球第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实力,让世界为我们喝彩。
  然而,我们现在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去探索和解决,例如,当今面临全球变暖,基因操控和核能等问题。这就需要创新力,创新是突破困局的唯一出路。拥有创新力,便具备了人的能力中最重要的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便具备方法-理念创新的能力;拥有创新力便具备了突破现状,独辟蹊径并不断超越的能力,具备了不走寻常路的魄力。因此,创新力决定竞争力,创新力决定成功。
  科学,非仅带给我们物质之福址,更引起我们精神之超越。科学,打破了我们原先狭隘的观念,引领我们步入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和谐之境。对于我们来说,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科学技术引领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科学传播必不可少,科学传播经验,科学传播技巧。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热爱科学-传播科学-探索科学。

  《科学探索逻辑》读后感1000字
  当翻开第一页时,我的探索之旅便开始了。这本书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授刘润泽编著。这部书阐述了一个关于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对传统逻辑改造与发展的研究结果。如中国人民大学麻保安教授所作之评论:“突破了现代通行的逻辑教材的旧框框,为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独特的改革方案”。系统也介绍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方法与基本原则,含有一百个引人入胜的探索故事,并作了评析,通过剖析其中所蕴含的逻辑哲理,可以借以提高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指导我们如何去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与奥秘。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在四千年的科学史中,不少做出了巨大贡献,居里夫妇发现了镭元素,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元素,富兰克林揭开了雷电之谜,卡文迪什揭开物质化合的奥秘,古德伊尔发明硫化橡胶等等,他们为世界科学进程一片一片的铺下瓦砖,才有了今天的飞速发展。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发明为此作出贡献,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四大发明。此外,还有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北宋科学家沈括编著《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每当我们想起这些时,不禁惊叹不止,前人是多么的伟大,为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这么多,我们也要袭古人之风,将其传承下去,学会去开发创造。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逻辑思维读后感


逻辑思维读后感(一)

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一爱一,【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一精一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一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一性一的思考,凝聚一爱一智求真、积极上进、自一由一陽一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一性一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一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一爱一因斯坦,一爱一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一精一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一爱一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一性一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逻辑思维读后感(二)

本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一精一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一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一性一的思考,凝聚一爱一智求真、积极上进、自一由一陽一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竣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