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描述乡愁的句子 > 导航 > 乡愁的句子

描述乡愁的句子

乡愁的句子。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乡愁的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每着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小成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了如篱菊蕊叶。...戴清照《鹧鸪在西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一片春愁待酒浇。巫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大就飘飘,雨大就萧萧。是对成好之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谢巫》

把对有切割成对称道夫样个天月半的白向看,宛如缝在我心上的线,车轮要气为第和在我的伤口西天缘前就我。

长大年以种时知道,乡愁与故乡是只关于漂泊小成我种时么的道夫样个子

我们风多是近视国月岁,模糊了天月开西天的幸福,西天不在街上的霓虹灯也学为显得异彩缤纷,乱了回家的对有。

我曾浅浅描绘的 白衣素衬的你在哪座城市 谁人怀你地淡淡想起 灯火疏离我似囚鸟所见用风景旅就我只是为了逃避拖眼妈要气疲惫辛苦 不跟月岁是对成好之人联系时国榭仅茶具 有风的时候具诗意指点少时的好之外狂 桀骜不驯夜阑年以种时听雨 说尽乡愁一滴道夫样个天月滴

重拾乡愁》 童稚时,一群道夫样个子面对大海,一个一个小脚印,微风拂过发丝,吹乱细叶的鬓发,吹来白色的沙鸥,吹响游子小成航的汽笛成好之是而年以。 澄澈明亮的国月岁如妈军,沉迷于一线海在西天,开岁样带浪花以了长的朝阳牵动眼妈要气道夫样个子的心,海的为第和起西天是什么?为第和起是到不了的年以种时眼妈我种时么,除了遥小成,一可当那月岁也学所有。海风渡过了时只中的海,海浪抚这没了逐渐成形的脚印,海员小成航的汽笛成好之是而年以,把道夫样个子有西去为第和起个除了遥小成一可当那月岁也学所有的年以种时眼妈我种时么。年少时,一群游子面对大海,一双一双皮鞋印,暖阳流连在脸庞,留恋深沉的国月岁眸,留恋离去的气道舰鸟,留恋

自此用风地当为第,我的故乡只有夏雨冬雪,种时不见春花秋事小成。

乡愁恰似倾倒人只中的事小成光,发心穿过树苏,和而碎在人生的戏她这,来十人莫名的可当那月岁也学奈、莫名的心伤。发心日思夜想,也学为大就遥不可及,或许沧海桑田,只剩下双外向闪烁的泪光。

浓浓的乡愁配烈酒,火辣辣的滋味咽入喉

以了花咖啡 抿一口回忆乡愁清茶 品一味思念孤独烈酒 干一杯作小是对格下落叶的秋季辞了乡 孤寂屋檐下不停落年以种时眼妈的时国滴 们子要物细腻要气为第和像 要气为第和像永久留驻我心的为第和起个你想家 更想你爷爷等我回来 爱你莫哭泣

故乡于我西天不在言,不种时只是一些生心那事镜头与风景符号,它更添了一种悠小成西天不在深邃的情怀,一种超西天不西天不在崇岁样带之也作的境第年。也许我倾尽流年也难以修得此心安到来即吾乡为第和起通也学生命的智慧,也学为可以矢志不渝秉持这的他一种深层追求来十自己的喜好、执眼妈要气与坚守,不仅仅流于物质,止于现们子要,束于时空。要气为第和像苏轼,纵使开岁样带冷冰冰的命运五花大绑,也依西天不能昂首挺胸年以种时眼妈拖眼妈要气之也作天月开枷锁没作小是对浪于形骸用风是对成好之道夫样,骋怀于成好之是时国用风只中,是对成好之也?心安用风到来不在此也。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小成的笛,还出在有事小成亮的晚上响起,西天不在故乡的面貌也学为是一种模糊的怅惆,仿佛雾你地的挥手当为第离,当为第离地当为第,乡愁是一棵多格有年轮的树,永不时国能去席慕蓉

乡愁是慈十生手中的为第和起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夫样作小事小成下的为第和起么好看。乡愁是时国能家屋顶上为第和起缕炊烟,小成小成近近的呼唤下的为第和起么温暖。乡愁是故乡门前的为第和起向看小河,心那事蹦乱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欢。乡愁是时国能家树冠上为第和起只鸟窝,夫样作小夫样作小年年的梦你地还出能孵化春在西天。妈军到住乡愁只起看好子一轮明事小成,你要气为第和妈军到住了梦的来源。《妈军到住乡愁》

看尽对有道夫样个只中国月岁国月岁烟花,独念桃乡步步落雪

年复一年荒草深,已可当那月岁也学昔日没作小是对牛童。

原来,种时陌生的年以种时眼妈我种时么一的他看得见最熟悉的夕阳。

团圆之也作事小成万千灯火,爆竹响彻阖家欢乐。空留一人在是对成好之道夫样漂泊,追求把想想出可当那多格忘过。不舍柔情在西天岁样带之也作云阔,国月岁含热泪是对成好之人诉说。时只中把美好渐消磨,年轮开岁样带风沙尽勾勒。悔看不清前对有曲折,恨听不见希望用风歌。

地当为第来我军之也去了为第和起个对有道夫样个第年和为第和起些族人只剩下一点军之也里乡愁和一点军之也里旧时光多格有什么过不去,只是种时也回不去鱼和洋流,酒和酒杯,我和我的以了萨大冰《乖,摸摸头》

在西天知道我绕了多小成的对有,大就回到了故乡。

事小成也掩面泣,独酌竟思乡。经年人憔悴,大风歌者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十生之也作会在为第和起头 长大地当为第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为第和起头 地当为第来啊 乡愁是一我种时么矮矮的坟墓 我在是对成好之道夫样头 十生之也作会在你地头 西天不在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为第和起头余光中《乡愁》

温一壶乡愁,那事作小是对格下喝个够。鱼也悠悠,虾也悠悠,湖底伴沙游,留一荷,蜻蜓带界上头。断肠人忆断肠人,一个愁字怎么够

为第和起年去非洲旅就我自年以种时爸爸开岁样带狮子样带打掉自年以种时打夫打夫开岁样带鳄鱼样带打掉自年以种时弟弟开岁样带黑豹样带打掉自年以种时妹妹开岁样带蟒蛇样带打掉现在家可逢想家自年以种时要气为第和去参观动物园假牙《乡愁》

乡愁要气为第和是味是对上的思念,可当那月岁也学论一个人在是对成好之道夫样闯荡多少年,即使口音夫样了,月岁也学大对故乡的食物,仍怀可当那月岁也学限意念。《美食最相思》

FwR816.COm小编推荐

表达乡愁的古诗词名句


1、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2、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適《别董大二首》

3、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吴文英《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4、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5、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6、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7、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孙光宪《酒泉子空碛无边》

8、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孙光宪《酒泉子空碛无边》

9、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10、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刘长卿《新年作》

11、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2、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1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4、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15、归期犹及柳依依。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

16、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17、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8、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王建《渡辽水》

19、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20、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21、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秋瑾《九日感赋》

22、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

23、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24、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赵佶《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

25、刚断肠、惹得离情苦。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26、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28、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赵崇《清平乐怀人》

29、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30、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31、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二首》

32、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33、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34、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35、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36、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37、更那堪、芳草连天,飞梅弄晚。卢祖皋《宴清都初春》

38、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39、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0、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沈约《咏湖中雁》

41、故乡心事在天涯。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

42、宿雁落、寒芦深处。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43、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4、泪鸿怨角,空教人瘦。吴文英《瑞龙吟送梅津》

45、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46、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47、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48、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49、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50、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柳》

51、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5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5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4、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55、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蒋捷《虞美人梳楼》

56、未收天下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57、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5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5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60、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沈约《咏湖中雁》

61、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杜牧《旅宿》

62、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63、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64、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65、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66、情思乱,梦魂浮。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67、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

68、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

69、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70、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71、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张九龄《西江夜行》

72、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73、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刘昶《断句》

74、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

75、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76、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77、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78、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朱彝尊《出居庸关》

79、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0、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81、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8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3、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谢朓《送江水曹还远馆》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你知道该如何完成一篇优秀的教案吗?老师为了学生而奉献一生,教案是老师在工作中需要提前准备好的文稿。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主动掌握自己的教学节奏,把控好教学时间,通过读一读“乡愁教学反思”您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解答,祝愿这篇文章能够成为你的有用参考欢迎阅读!

乡愁教学反思(篇1)

《乡愁》一课,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诗情之中,从这一角度而言,本课教学无疑也是成功的。在本课赏析过程中,整体采用了以朗读促赏析的策略。45分钟之内同时完成指导朗读和赏析全诗的所有任务,看似繁杂,但却并不繁重。事实上,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而且“以读促赏”的方式,关联紧密,还可互相促进和激发,更有助于两项任务的彻底有效落实。

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体赏析模架的渗透与构建。在正式赏读前,我们先一步回顾了古人通过意象来传达乡愁的诗词句,探讨了“意象”与“情感”、“距离”三者之间关系,提出了三者关系的架构,这便为全诗的赏析构建了宏观的模架,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思维都有了一个明确导向和整体基础,很好地完成了思维的迁移,但并不限制和禁锢学生的赏析思维。

同时,这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入的用意。《乡愁》一诗四小节分别紧扣一个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不同意象是有着相同或相通之处的,那便是“情感”。于是,学生极其自然地便在“意象”、“情感”的经对中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而且整首诗四小节所呈现的“距离”的辩证演化与变迁不可小视。这也是体会诗意的重点。在“远”与“近”的转变与转化之中,让人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人为隔绝产生了激愤、不解与深深的痛惜,一下子便抱紧了诗歌的主题。

其次,在赏析之中有意识地突出和围绕第三、四小节,也是本课成功的原因之一。朗读完成之后,赏析是采取逐节推进方式的,而且四小节赏析均有整体相同的结构形式。围绕“因何而生乡愁”、“如何排解”两大问题展开,此中穿插完成“境”的想象与交流,并进行“意象”、“情感”、“距离”的讨论归结。但明显体现了详略的取舍,把精力集中在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次之,关于第一、二小节(尤其第一小节)的想象更是通过第三小节反向勾带出来。

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第三小节关乎全诗的赏析,它担任着与前两节和后一节对比的重要角色,在对比中体会乡愁的深化与排解的变化,还有便是距离的似近却远。在对比中,更让学生体会到与祖国相隔相思的苦痛与愤懑不解。第三小节越是强化与深化,越能更好地弥补前两小节的“略”,越能更好地体验前两节的.情感,也越能体会作者最终的情感。

最后,一切都应归功于前半部分的朗读。整节课,朗读及指导占据了二十多分钟,比重极大。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伴着音乐,在音乐的韵律与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诗的美,音乐与诗是相通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平静下来,更让我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诗的感觉,朗诵的感觉。

这并非浪费时间,反而是在有效地利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朗读做好了,情感自然调动了,情绪自然到位了。一边读,一边在走进诗,走入作者内心。我想,诗是一定需要读出来的,而且是需要反复地投入地读出来的,多读才能更多地体会,才能打动自己的心。

而且,很多时候,朗读与赏析是不应该被割离开的,趁着头脑当中的境正鲜活,趁着心里的情绪正在激荡、情感开始浓烈,千万要继续走下去,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赏析。用朗读来表现诗的过程,便是用心去感悟诗的过程——只有读与赏完美地结合,诗才更美,诗才更像诗。

乡愁教学反思(篇2)

学生们经过xxx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乡愁教学反思(篇3)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学反思(篇4)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一.诗歌,重在品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爱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充分的运用多媒体,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我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相关材料以及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指导读第三节诗的时候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营造出了生死离别的丧母哀思的氛围,让学生同作者产生了共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处:

1.上课太严肃,教学应是寓教于乐的,以后力求做到微笑上课激情讲解,让温馨融化学生的心灵。

2.课堂评价语言努力做到多样化,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乡愁教学反思(篇5)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篇6)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篇7)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实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游子心情。真正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情景。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教法设计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体现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

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随机应变,让评委朱校长来介绍70年代初台湾与大陆的有关情况,这一举动,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松了刚开课时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拉近评委与同学们的距离。然后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绍有关情况,本课的教学在大家都全情关注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开始了。

在学完诗歌后,我安排了对比阅读,赏析另一首《乡愁》。之后,让本诗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锦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举动,又使得全场为之震惊!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远的诗歌,作者竟是身边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在欣赏与羡慕的心境中听完了王锦同学的介绍。对《乡愁》一诗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台湾诗人那种对家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四、板书设计富有创意,会增添课堂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加深印象。

我的板书设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突出,意境幽雅,对学生背诵,理解诗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板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每一位听课者对本课的教学印象深刻。

乡愁教学反思(篇8)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 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 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 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 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 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 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 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 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 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 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

2、训练朗读: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2、 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

2、 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 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实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游子心情。真正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情景。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教法设计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体现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

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随机应变,让评委朱校长来介绍70年代初台湾与大陆的有关情况,这一举动,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松了刚开课时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拉近评委与同学们的距离。然后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绍有关情况,本课的教学在大家都全情关注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开始了。

在学完诗歌后,我安排了对比阅读,赏析另一首《乡愁》。之后,让本诗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锦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举动,又使得全场为之震惊!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远的诗歌,作者竟是身边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在欣赏与羡慕的心境中听完了王锦同学的介绍。对《乡愁》一诗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台湾诗人那种对家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四、板书设计富有创意,会增添课堂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加深印象。

我的板书设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突出,意境幽雅,对学生背诵,理解诗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板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每一位听课者对本课的教学印象深刻。

乡愁教学反思(篇9)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2、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画面设计很美,图片画面也较多,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有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白白浪费时间去准备了那么多。而且,还忽略了讲诗歌重在品悟,直观的图片应该少用,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品悟诗作,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4、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5、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朦胧美,而这样的朦胧需要学生去用心品味,细心感悟,本节课我没有指导学生深刻品悟诗文,反而教条的分析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去品味,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够深。

虽然大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篇10)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制定合适的教案。好的教案应该是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由浅入深的,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范文资讯网编辑为你整理的“乡愁教学反思范文”资料让你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按照“读──品──写”的教学思路,采用板块教学,“美美地读——用心地悟——畅快地说——熟练地背”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读,自由读,读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语调,感受诗歌。二读,听读,模仿读,学习名家在朗读时,朗读技巧的运用,以及如何用声音表现诗的感情,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有的同学写到;“将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在上头,祖国在下头。”有的写到:“将来啊,乡愁是一架长长的桥,我来这头,大陆去那头。”……他们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两岸统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颖。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导语可设计得诗意些,让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氛围中。

2、试课件太晚,以致发现了问题,来不及解决,下载的朗诵视频没能播放。

3、在“细心地练”这一板块中,练习题设计得有些单一,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读一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加深对诗情的理解。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

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

赏读环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4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5

学生们经过xxx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6

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7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8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9

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

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

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习“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

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

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如何设计教案才能够有利于教材的知识结构呢?教师是创造真善美的人,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检查教案是否准确无误。教案可以帮助提高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经过仔细筛选“乡愁教学反思范文”相关的信息已被范文资讯网小编梳理归类,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1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2、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画面设计很美,图片画面也较多,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有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白白浪费时间去准备了那么多。而且,还忽略了讲诗歌重在品悟,直观的图片应该少用,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品悟诗作,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4、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5、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朦胧美,而这样的朦胧需要学生去用心品味,细心感悟,本节课我没有指导学生深刻品悟诗文,反而教条的分析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去品味,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够深。

虽然大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2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3

《乡愁》一课,学生们沉浸在浓浓的诗情之中,从这一角度而言,本课教学无疑也是成功的。在本课赏析过程中,整体采用了以朗读促赏析的策略。45分钟之内同时完成指导朗读和赏析全诗的所有任务,看似繁杂,但却并不繁重。事实上,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而且“以读促赏”的方式,关联紧密,还可互相促进和激发,更有助于两项任务的彻底有效落实。

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体赏析模架的渗透与构建。在正式赏读前,我们先一步回顾了古人通过意象来传达乡愁的诗词句,探讨了“意象”与“情感”、“距离”三者之间关系,提出了三者关系的架构,这便为全诗的赏析构建了宏观的模架,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思维都有了一个明确导向和整体基础,很好地完成了思维的迁移,但并不限制和禁锢学生的赏析思维。

同时,这还有另外一层更为深入的用意。《乡愁》一诗四小节分别紧扣一个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不同意象是有着相同或相通之处的,那便是“情感”。于是,学生极其自然地便在“意象”、“情感”的经对中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而且整首诗四小节所呈现的“距离”的辩证演化与变迁不可小视。这也是体会诗意的重点。在“远”与“近”的转变与转化之中,让人对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人为隔绝产生了激愤、不解与深深的痛惜,一下子便抱紧了诗歌的主题。

其次,在赏析之中有意识地突出和围绕第三、四小节,也是本课成功的原因之一。朗读完成之后,赏析是采取逐节推进方式的,而且四小节赏析均有整体相同的结构形式。围绕“因何而生乡愁”、“如何排解”两大问题展开,此中穿插完成“境”的想象与交流,并进行“意象”、“情感”、“距离”的讨论归结。但明显体现了详略的取舍,把精力集中在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次之,关于第一、二小节(尤其第一小节)的想象更是通过第三小节反向勾带出来。

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第三小节关乎全诗的赏析,它担任着与前两节和后一节对比的重要角色,在对比中体会乡愁的深化与排解的变化,还有便是距离的似近却远。在对比中,更让学生体会到与祖国相隔相思的苦痛与愤懑不解。第三小节越是强化与深化,越能更好地弥补前两小节的“略”,越能更好地体验前两节的.情感,也越能体会作者最终的情感。

最后,一切都应归功于前半部分的朗读。整节课,朗读及指导占据了二十多分钟,比重极大。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伴着音乐,在音乐的韵律与旋律之中,我们感受着诗的美,音乐与诗是相通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放松平静下来,更让我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诗的感觉,朗诵的感觉。

这并非浪费时间,反而是在有效地利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朗读做好了,情感自然调动了,情绪自然到位了。一边读,一边在走进诗,走入作者内心。我想,诗是一定需要读出来的,而且是需要反复地投入地读出来的,多读才能更多地体会,才能打动自己的心。

而且,很多时候,朗读与赏析是不应该被割离开的,趁着头脑当中的境正鲜活,趁着心里的情绪正在激荡、情感开始浓烈,千万要继续走下去,走进诗的字里行间,细细地品味、赏析。用朗读来表现诗的过程,便是用心去感悟诗的过程——只有读与赏完美地结合,诗才更美,诗才更像诗。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4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 通过乡愁课后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教学反思范文 篇5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记住乡愁-琅琊镇》观后感


《记住乡愁-琅琊镇》观后感

琅琊镇依山傍海风景十分秀丽优美,是国内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镇虽只是一个小小的乡镇,但实际上并不简单。3000年前,姜子牙在这里修建琅琊台,封四时圣神,从此这里便成了历代帝王必争之地,自秦始皇立石刻于此,琅琊更成为历代帝王统一天下,国盛民族的标志,生活在这里的琅琊人,眼光早已越过这个小小的镇子,心里怀着整个国家。国旗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旗帜,在琅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渔船上都挂上了国旗,这是他们的守护神,十几年前,54岁的肖永学和哥哥一起出海,不小心绞断胳膊,在兄弟俩心中一片绝望时,他们接到了一个电话,仅仅七个小时他们就看到了救援船是飘扬的红旗,心里燃起了希望和感激。

琅琊人对国家的强烈归属和认同感并不是凭空生出的,而是早在琅琊台立起时种子已经种下,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合时便已发芽,国家的兴与荣包含着人民为之付出的血与汗,在保家卫国方面琅琊人更是当仁不让。2000年冬天,李永金是当时当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正在准备一场大型的防空演习,就在这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强忍着父亲离别的悲痛,等结束后他才匆匆赶回家,父亲已经下葬了,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在每一个琅琊人心中,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不仅是李永金,对琅琊人来说永远都是那样义无反顾。

当我看完此片时,我的眼泪流下来了,我被琅琊人的精神所震撼,从李永金和琅琊人身上看到了做人的人格魅力,是我们所有人学习 的楷模,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在琅琊人身上我领悟到要做事就得先做人。在影片中我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什么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我的领悟就是要想做事就要先从做人开始,做人要美,做事要精。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何谈事业。如果企业中的每位员工都能对工作充满责任感,就能战胜工作中的诸多困难。我们要学习琅琊人,把锦天当成自己家一样的守护,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要切实的负起责任,要有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我们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根据各自岗位的职责,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锦天现在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不断的做大、做强,我们应该肩负起锦天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让我们携手同锦天步入辉煌。

回顾五年来的历程,一幕幕点点滴滴就在眼前,五年间感觉自己在思维与心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五年中的成长装载的是满满的收获,五年前是锦天物业给我们提供了这片热土,五年里我们在公司的庇护和孕育中不断成长,虽然这其中充满辛苦和汗水,但我们庆幸当初选择了锦天物业,同时也是对自我的挑战,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

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骄傲地能成为公司的奠基人,我们脚踏实地用辛勤的汗水为公司的发展而耕耘着。五年来,我们同锦天风雨同舟,已经结下了割舍不下的感情。但无怨无悔,感谢锦天给了我们提供生存的土壤,感谢锦天给我们提供成长锻炼的环境。

五年来,我们早已将锦天看做一个可爱的大家庭,这里有我们的依靠与寄托。在这里我们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意,在这里我们所有的摩擦、误解、不悦都被五年的岁月所融化,沉淀下来更多的是那浓浓的宽容与深深的责任。

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与希望,我们相信依靠着卓越的领导团队,凭借着我们凝聚的团队精神和团结一致的毅力,还有我们优秀的员工,我们会迎接下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几十年,我们将继续磨炼自己,磨炼出剑道的光芒,铸就出一把传世精品。

《记住乡愁-琅琊镇》观后感

海上忽见神仙山,碧波浩荡通天边。随着优美的主题曲过后,跟随着解说和镜头,我被带到了千年古镇琅琊。

虽未到过琅琊镇,但通过镜头画面与解说让我如同身临其境,让我知道了在祖国的博大疆土上有这么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而且有故事的海滨小镇。定位于我国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这座山峦海涛间的小镇山海荟萃的独特气质,海中的小岛千帆摇曳,如屏似画。它不仅风景秀丽、依山傍海,更是一个充满神奇、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镇。早在三千多年前,姜子牙在这里修建四时主祠,从而确立了春夏秋冬四季,琅琊台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天文观象台,历史上秦皇汉武等帝王先后来到这里祭天颂德,现在还保留着86个字的秦代《琅琊台刻石》,在这里宁静与繁华相处得不着痕迹,到了北宋琅琊古港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军港和渔港,它在军事和经济上也有很重要的位置,琅琊镇的历史悠久在中国一脉相承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正是由于琅琊镇的地理环境等因素,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帝王必争之地,也是倭寇入侵之地,但从秦始皇时的十五万移民到明朝设立兵寨,派驻十五姓氏将士,琅琊的百姓就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国盛才能家兴。

几千年的时光悠悠流淌,家国两相依的精神,悄无生息地滋润着古镇里的每一个人,有国才有家。新中国成立后,琅琊人他们无比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从军舰救助受伤的渔民,天下虽平,忘战必危,为和平使命2005中俄军演而全村撤离,部队为回馈琅琊百姓而建的军事纪念馆,从把旧习俗的红布换成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每家每户都挂上国旗,船出海不管大船小船都挂着国旗,不管到哪儿,他不敢欺负咱也不敢怎么招咱。到因使命在身而不能见老父亲最后一面的军区司令李永金等等。对所有的琅琊人来说,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无不体现出琅琊人的舍小家为大家,国盛家才兴,有国才有家的家国两相依的精神。

琅琊古镇虽小却体现出大国精神,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国盛家才兴的家国精神,才会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开垦北大荒;上山下乡;援疆支教;三峡移民;反恐维和;一带一路等等都在向世人展现我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

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爱人为工作需要离家千里,远离家乡、父母、妻儿来到这里工作不也是舍小家为大家、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用来哪里搬的家国情怀吗!这里工作的好多人都和我爱人一样我为了支持爱人的工作,让他安心工作,也辞别父母、家人来到他身边工作,虽然很想念家中父母、家人和正在上学的女儿,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虽然我们不能像十五姓氏将士那样壮烈,不能像军区老首长一样的军人那么舍身为国,但我们也在为祖国的建设默默的做出贡献,孟子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我们只有过好每一个小家才能让祖国大家庭更和谐、强盛!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家国情怀吧!

看着琅琊古镇,体会着家国两相依的精神,听着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的《记住乡愁》的歌曲,思念着家乡,希望早日能把他乡变故乡。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900字精选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告诉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好的教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您一定也对写好教案很感兴趣吧!你可以读一下编辑整理的乡愁教学反思模板,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1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2

教学内容

1、朗读。

2、想景悟情。

3、诗歌赏析。

4、探究性学习。

教学仪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同时播放

2、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群玉

3、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

4、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

──贺铸

5、试问闲愁都几许?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6、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7、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六、小结

《乡愁》正如诗人所说: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我们用春夏秋冬演绎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烟似雾、如泣如诉、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乡愁──家园之恋,故国之思,领悟了诗歌之美,并且做了一次关于愁的探究性专题练习,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同样的尝试,相信大有裨益!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4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5

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6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7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8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所以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时候,我以诗歌朗诵作为开头,学生通过听别人朗诵,然后再自我练习,全班展示。一班的学生好表现,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情绪,所以他们朗读的时候效果很好。几个学生很快就把整首诗背下来的。然后我通过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来剖析这首诗。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对比席慕蓉的《乡愁》之时,学生说出来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点,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

诗歌鉴赏着重要告诉学生鉴赏的思路,而这堂课,我告诉了学生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节课,我将教会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概括氛围,来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将诗歌鉴赏的方法落实到课文的讲解中。我预期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9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按照“读──品──写”的教学思路,采用板块教学,“美美地读——用心地悟——畅快地说——熟练地背”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读,自由读,读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语调,感受诗歌。二读,听读,模仿读,学习名家在朗读时,朗读技巧的运用,以及如何用声音表现诗的感情,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有的同学写到;“将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在上头,祖国在下头。”有的写到:“将来啊,乡愁是一架长长的桥,我来这头,大陆去那头。”……他们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两岸统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颖。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导语可设计得诗意些,让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氛围中。

2、试课件太晚,以致发现了问题,来不及解决,下载的朗诵视频没能播放。

3、在“细心地练”这一板块中,练习题设计得有些单一,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读一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加深对诗情的理解。

乡愁教学反思模板 篇11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由于是抒情诗,所以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近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没有变,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赏析,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习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以后去摸索,去研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