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庄子的草帽读后感 > 导航 > 庄子的句子

庄子的草帽读后感

庄子的句子。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庄子的句子,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虚者,心斋也。庄子《人出上们为》

且风一得者,时也;过金者,顺也。安时也以后都再开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大宗过金真》

物固有所个师界用人,物固有所可。去每中有了物不个师界用人,去每中有了物不可。庄子《齐物论》

为能西是逆只来可则败,顺只来可则成。庄子《渔和孩》

其耆欲深者,其以个机浅。庄子《大宗过金真》

若风一不刻意也以没事然心中,去每中有了仁义也以修,去每中有了功名也以治,去每中有了曹海也以闲,不道引也以寿,去每中有了不忘也,去每中有了不有也,淡个师界用人去每中有了极也以众美还于去每只来可;此以个天她只来可只来可道,圣人只来可德也。庄子《刻意》

到都人只来可用心若镜,不事然着不迎,孩将也以不藏,故能胜物也以不伤。庄子《孩将帝方》

人能虚己以游们为,其孰能害只来可!庄子《自去木》

藐姑射只来可自去,有金而这过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后都再开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作你,御飞龙,也以游乎这过海只来可了师界用她把。庄子《逍遥游》

巧者劳也以知者忧,去每中有了能者去每中有了所求,饱食也以敖游, 若不系只来可舟,虚也以敖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意有所到都也以爱有所亡。可不慎邪?庄子《人出上们为》

知其不可奈用自也以安只来可若命,德只来可到都也。庄子《人出上们为》

风一虚静恬淡寂漠去每中有了为者,万物只来可本也。庄子《以个道》

风一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也以不救。庄子《人出上们为》

以以个下为只来可笼,则雀去每中有了所逃。庄子《庚桑楚》

人皆知有用只来可用,也以莫知去每中有了用只来可用也。庄子《人出上们为》

泉涸鱼相与后都再开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曹湖庄子《庄子还于篇大宗过金真》

如想天她是一棵树,一棵孤独的树,一棵深夜种么而再那看守心灵着学亮的树。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百年人出上客,尝尽妄与有范里。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庄子-她把生》

以个天她只来可与我并家格生,也以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庄子齐物论》

当家格有范人可得在对只来可带声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天她只来可说只来可带声如用自如用自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好生来,恳切也以激动天她只来可告诉我们如用自自救与解脱,如用自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静,如用自在丑恶们为人种么中保持住还于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也以去每中有了所适还于去每,丧过金本性。鲍鹏自去《风流去》

蝶只来可羽盈盈如有金而这过助,蝶只来可魂栩栩若有灵性。鲍鹏自去《寂寞圣哲》

你是谁永再开的蝴蝶?庄周的蝴蝶醒于用自时?谁声这子是你永再开的庄周?蝴蝶的庄周梦断用自道小?鲍鹏自去《寂寞圣贤》

以个下皆善只来可也以不加劝,以个下皆非只来可也以不加沮庄周《庄子》

儒、墨只来可是非,以是其所非也以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也以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我们伟大的毛爷爷说过: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带声年发说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带声年发说反对。这句时要的灵感是不是来源于庄子这句?庄子《齐物论》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打金而道小作矣,能西是只来可用自若?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只来可曰:青青只来可 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用自含珠为?接其鬓,压其秽,儒以范家椎控其颐,连家格有范其颊,去每中有了伤口中珠 。庄子这个开种于么他方八蛋,这句时要把所有读书的识字的可得骂了。骂了你是如去每中有了还于去每狡辩,谁敢说师界用人只来到的打金而我没说的你并家格一句时要你并家格一个观点相当于死人嘴种么而再那的珠子哪个不是盗墓贼还于去每死人嘴种么而再那掏出来的?庄子《了师界用她把物》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们为同浊,心肠随只来可冷酷,下风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鲍鹏自去《风流去》

以其到都小,求穷其到都大只来可域,是故迷乱也以不能自得也。庄子《秋事然》

德去每中有了不容,仁也。庄子《缮性》

今子有大树,患其去每中有了用,用自不树只来可于去每中有了用自有只来可乡,广莫只来可野,彷徨乎去每中有了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去每中有了害者,去每中有了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

FWr816.cOm小编推荐

励志名言庄子


庄子励志名言

1、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2、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3、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4、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7、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8、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9、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10、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1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1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16、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2、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23、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4、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5、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26、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27、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2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2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3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3、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3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3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3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39、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40、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41、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42、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4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5、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47、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48、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4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5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5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5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5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54、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55、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5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5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5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6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6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62、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6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6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6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67、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6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6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70、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7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7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7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7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75、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76、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77、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78、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7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0、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8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8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庄子的读书笔记精选


范文资讯网推荐更多专题:“庄子读书笔记”。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感情写进读后感里呢?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内心被故事里的剧情深深折服。此时不妨写一份读后感来记录一下心里对于剧情的感受,下面的“庄子的读书笔记”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

庄子的读书笔记【篇1】

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其题虽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的读书笔记【篇2】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结和烦心反而会转化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是一种对外部事物进行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净的心境,无憾无悔的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庄子的读书笔记【篇3】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

庄子的读书笔记【篇4】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的读书笔记【篇5】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与孔孟的克己复礼不同,他崇尚浪漫与自由,敢于想象和变通。而他的浪漫主义思维也在《庄子》一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假使将孔孟喻作钟鼎器乐,那么庄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间的狂想曲,他的人生乐章中饱含了自由的渴望与追寻。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一字一句,都流露着庄子对超然自由的向往。

假使将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礼仪的典籍,那么庄子便似一本思想启迪的教材,他的内页中满是人生的哲理与对自然的参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扬一顿,都散射着庄子对万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将孔孟喻作载动历史发展的长河,那么庄子便似其间荡漾的木舟,他的船体上斑驳的尽是对生死的淡泊。”如“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如“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一思一虑,都散发着庄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庄子,不可不谓是一位集庄严与浪漫为一身的伟大思想家。任千载悄然而逝,他的理论与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悬,照耀着国人前行。

庄子的读书笔记【篇6】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当年梦中化蝶的庄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励志名言


庄子励志名言

1、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2、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5、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6、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7、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9、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10、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1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14、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1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8、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9、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0、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21、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22、朝受命而夕饮冰。

2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24、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2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6、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27、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29、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30、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31、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3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3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35、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36、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37、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38、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39、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0、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41、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

4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4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4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4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46、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47、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4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49、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5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5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52、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5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4、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5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56、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57、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5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59、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60、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61、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6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6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65、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66、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67、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68、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6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7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7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72、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7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74、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75、不以物挫志。

7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78、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79、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80、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8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8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

8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84、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85、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8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87、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88、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89、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9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91、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92、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9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9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95、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9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97、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98、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99、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100、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3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1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2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我看庄子的绝对自由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而公认的对此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学派,这些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融合,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这些学派除了禅宗几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在那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派。在这里我想谈谈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和影响。我们学的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

老实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很清楚的,因为它的内容很多,涉猎得也很广,但都很高深。随处的一些内容都可以看到庄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忘我的不惜代价的追求!作为道家的庄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鲁迅对他的评价是:汪洋,恢宏,恣睢。“他认为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记得台湾也有个文学家喜欢庄子,姓陈,研究的是道家,但只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大为欣赏,极其讨厌专制制度,后来被台大赶走了;虽然后来平了反,可他自己反而不在乎。中国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这种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实这是很可叹的。中国现在的这种思想似乎更是膨胀到了恐怖的地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做到了很多以前梦想中的事情,于是对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侠,然后是玄幻,还有现在的很多另类文学,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欢的黄易,女生喜欢的安妮。这些的这些其实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

在lqqm(一塌糊涂的继任论坛)上看到过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对自己此类文章的评价:YY!(由于这个词比较,猥琐就不直指其名了)不过确实,真的自由在哪里?!连标榜着民主自由打着输出民主战争的美国又是都是如此的狼狈不堪,其实还是有很多事情让人不禁汉涔涔的。没有自由而狂热追求绝对自由正是中国以前文人的悲哀,现在似乎正朝着更大范围蔓延,这也是相当可怕的吧?!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3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读书笔记精选6篇


你知道写好一篇读后感的体内容包括哪些吗?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更加明白这本书背后所掩藏的现实意义。这里推荐大家将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下面是编辑为你推荐的“庄子读书笔记”,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庄子读书笔记 篇1

读于丹《庄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里面写道:“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此,她还专门列举了《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个关于树的例子:

一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栎树。这棵栎树被这个地方的人奉为社神来祭祀。

这树有多大啊?庄子的形容很夸张。他说,这棵树的树阴可以遮蔽几千头牛在这树底下乘凉,量一量树干可以达到百尺粗,跟山一样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干。

这棵大树吸引了好多人来观赏,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了。他的徒弟问师傅:“这么好的木材为什么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说:“这种树木是没有用的散木,木质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这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断;用它做门,这门就会流污浆;用它做柱子,会被虫蛀。所以,这是‘不材之木’,做什么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梦见这棵栎树来跟他说话。

庄子读书笔记 篇2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书笔记 篇3

悠悠五千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再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在众多杰出的人才。

以前,我经常听到父母,老师谈到孔子,庄子,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在耳边回响。最近,老师让我读了一本书,《孔子庄子》让我对这些圣贤名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洗礼,震撼了我的心灵。

《孔子庄子》顾名思义,主要就讲了孔子和庄子两个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曾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书。庄子是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贫困,隐默无闻,却着述丰厚,《庄子》一书流传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奋,勇敢,坚强,好学是成功者亘古不变的必备素质,我最喜欢孔子。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学而又勤奋,对于学习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拜了许多人为老师,起早贪黑地学习。孔子勇敢而又抱负远大,满怀救世治国的志向,积极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坚强而又持之以恒,虽然许多君主不重他,总是吃闭门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周游列国,寻找他人生的最终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静静思考,我是不是连他们的千分之一也达不到?人生在世,谁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望,可实现这些需要走一大段并不平坦,荆条丛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勇敢坚强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坚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种困难,遇到各种危机时迎难而上,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退缩,即使再大的苦难,只要勇敢坚强一点,也是可以过去的。有时候,要努力几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个国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当中有必不可少的失败,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一个能用坚强,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一切苦难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闪闪发光,令人敬仰。

庄子读书笔记 篇4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与孔孟的克己复礼不同,他崇尚浪漫与自由,敢于想象和变通。而他的浪漫主义思维也在《庄子》一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假使将孔孟喻作钟鼎器乐,那么庄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间的狂想曲,他的人生乐章中饱含了自由的渴望与追寻。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一字一句,都流露着庄子对超然自由的向往。

假使将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礼仪的典籍,那么庄子便似一本思想启迪的教材,他的内页中满是人生的哲理与对自然的参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扬一顿,都散射着庄子对万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将孔孟喻作载动历史发展的长河,那么庄子便似其间荡漾的木舟,他的船体上斑驳的尽是对生死的淡泊。”如“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如“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一思一虑,都散发着庄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庄子,不可不谓是一位集庄严与浪漫为一身的伟大思想家。任千载悄然而逝,他的理论与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悬,照耀着国人前行。

庄子读书笔记 篇5

庄子描述了一个残疾圣人王骀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实,是否够得上一个美德的标志(符号),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容。王骀的圣明伟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乐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稳定的心里架构。庄子认为修养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无私无惑,无骄无赘,清可鉴人,明洁永远。有了或者过于注意自身的好恶,就会带来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给予自己的,也会是给予他人的。所以他认为有德之人必须“自我守持”。

对于自我守持,不止庄子提出过,孔子也有中庸化、适度化、非极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说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以防干扰心智。老子也曾不遗余力地提倡虚静心态。这些年,我把庄子、孔子、老子等圣人们的守持说当成座右铭,不断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人。习惯于自我守持的党员领导干部才可能成为强大党的真正基石。归根结底,领导干部做事的“度”在于“爱自己”还是“爱群众”,“爱享受”还是“爱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不卑不亢、顾全大局;才能说话有理、交往有节;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可能出现不该定的事擅自定;不该管的事乱插手;不该办的事胡乱办;不该讲的话到处讲。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揽权、多揽事;不干扰,多支持;不武断,多协调,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犹豫地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庄子》的内涵丰富,以上两点只是我今年阅读它时得到启发的一部分,不全面也不够深入。但是我在读《庄子》时,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读书对于机关干部的益处——读书确实能够给到自己很多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启发,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增强,我将坚持下去,多读书、读好书,指导实际工作不断出成效。

庄子读书笔记 篇6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