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红楼梦读后感 > 导航 >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读《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有感

读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读《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有感。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600字:读《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有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红楼梦》中有许多我非常喜欢的场景,比如:行酒令作诗、观菊花作诗、限韵作诗等等。当然,只要是作诗我都喜欢。但是,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乐曲。

贾宝玉被警幻仙姑带到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之后,看了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身边十二个最好的姐妹们的一生悲惨说明,然而当时,他却一点也没有发现每首诗的意思。

现在我来说说其中的一首诗,这一首是关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表面上看不出有些什么,所以要一点一点看。可叹停机德中的停机德是指东汉乐羊子妻停机断织劝其读书的事情,这里指的是薜宝钗。堪怜咏絮才中的咏絮才是指才思敏捷的人,指的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中的玉带林是林黛玉,三字谐音倒写;金簪雪指薛宝钗。雪是薛的谐音。

接着警幻仙姑又带着贾宝玉听歌姬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加开曲和尾曲共十四首。这里我也介绍其中的一首,是《终生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虽然有一点长,但也是要一句句看。第一句用我自己的话讲是:大家都说是金玉良姻。薜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通灵宝玉,简称金玉良姻,但我只希望木石前盟。在天上,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是草胎木质;而贾宝玉却是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瑛是像玉一样的美石。第二句说的是,虽然对着的是宝姐姐,但心中想着的始终是林妹妹。最后两句是写贾宝玉对黛钗二人的不同看法。

这些都是我自己看红楼梦得出的一点点小结,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红楼梦》的故事,也可以自己试着去一点点解读。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电视剧,同样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这本书彰显了对古代女性的赞扬,对古代女性的尊重,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歌颂,又是女性的悲剧,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故事环绕着三人而进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同样还有一群少女少妇,青春一人的史湘云,出家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是贾惜春,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跳井而死的是金钏儿,撞壁而死的是司祺,斥逐羞忿而死的是晴雯,被强盗抢走的是妙玉他们都是故事中短命人中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全书最中心的人物还是唯一的男性贾宝玉,他为女性唱颂歌,唱悲歌全书一共有900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抱憾而死的林黛玉,首先介绍一下,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常听人评价黛玉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黛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红楼梦中黛玉葬花那个情节是我最喜爱的,林黛玉把自己的自卑,女性的尊严,还有她的可怜都展现在了《葬花词》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林黛玉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 故事十分凄凉,虽然文中的主人公们人物小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生活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心中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但他们终究没能成为终身眷属,林黛玉抱憾而死,贾母和贾宝玉的老祖宗作出决定,决定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贾宝玉中途还因为丢了他的命根子那块玉,所以变得傻傻的,老祖宗就说,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可以冲冲喜,而且薛宝钗的宝物金锁也可以压一压邪,不料,贾宝玉真的恢复了,但贾宝玉还是心中一直想着死去的林黛玉,最后,无奈之下,贾宝玉准备出家,他告别了家人,去了寺庙,不久,两位仙人带着贾宝玉来到贾父贾政居住的船上,贾政立即走了出来,只见贾宝玉对着自己的父亲三叩九拜,旁边一位仙人说,俗缘已完,走吧,在青埂峰下,你可以来找我们。原来,贾宝玉是青埂峰下的一块宝玉化身成人,来到凡间,现在该回去了,红楼梦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我们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故事十分凄凉,虽然文中的主人公们人物小时候都是无忧无虑,生活在大观园中,贾宝玉心中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但他们终究没能成为终身眷属,林黛玉抱憾而死,贾母和贾宝玉的老祖宗作出决定,决定让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贾宝玉中途还因为丢了他的命根子那块玉,所以变得傻傻的,老祖宗就说,把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可以冲冲喜,而且薛宝钗的宝物金锁也可以压一压邪,不料,贾宝玉真的恢复了,但贾宝玉还是心中一直想着死去的林黛玉,最后,无奈之下,贾宝玉准备出家,他告别了家人,去了寺庙,不久,两位仙人带着贾宝玉来到贾父贾政居住的船上,贾政立即走了出来,只见贾宝玉对着自己的父亲三叩九拜,旁边一位仙人说,俗缘已完,走吧,在青埂峰下,你可以来找我们。原来,贾宝玉是青埂峰下的一块宝玉化身成人,来到凡间,现在该回去了,红楼梦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红楼梦》不愧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啊!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我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400字:《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有感4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经过艺术创造写出来的,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故事主要讲的是金陵四大家族从兴旺走向衰败,最终家破人亡。

在《红楼梦》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她善良美丽,成熟稳重,知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简直十全十美!曹雪芹曾用这样一首诗来赞誉她,若教解语应倾城,任是无情也动人。这真是比喻宝钗的绝妙之笔,好一个名媛淑女,牡丹花既说出了宝钗风韵婀娜的体态,也道出了宝钗高贵的气质。虽然最后宝钗的命运也令人叹息,但我就是喜欢这个性情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的宝姐姐。

《红楼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感受到古时候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残酷,女孩子的地位还是很卑微的。这本名著也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医学、厨艺、诗词这些居然都是曹雪芹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他的渊博知识浩瀚如宇宙,令我肃然起敬。

《红楼梦》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读再读!

读后感600字:读《红楼梦》有感


名著读后感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名著读后感

当我读完《红楼梦》时,几乎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昏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太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

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 ,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分享五篇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阅读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红楼梦》的读后感呢?以下是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篇一)

王熙凤是火一般的红色。她性格泼辣,敢作敢当,人人都叫她“凤辣子”。她的“摸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最后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林黛玉是蓝色的。蓝色是忧愁、敏感、孤傲的,但也是坚强、叛逆、勇敢的。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一生以泪洗脸,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贾宝玉是粉色的。自然,大方,惹人喜爱。他出身在一定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从不因为丫头的身份低贱就轻视她们。但是最后他和林黛玉终因+势孤力单而以悲剧结束。

《红楼梦》中的又一色彩——白色,为《红楼梦》画上了句号,正如那个混乱之世,所有的邪恶与幸福都被埋在茫茫的一片白色中……

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篇二)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史湘云作为众芳中的一员,被喻为海棠的象征,她有着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她的忧郁和褊狭;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醇厚,却不像她那样冷漠和矫情;她有王熙凤的泼辣和爽利,却没有她的残忍和贪婪,她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美女。

一、貌美

湘云因其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众人喜爱。《红楼梦》中并无对史湘云相貌的正面描摹,可是却从侧面写她和宝玉面貌仿佛。三十一回中宝钗提到:“他在那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宝玉的面貌书中是描述过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述的宝玉的外貌,真可谓美极,湘云和他相像,女儿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儿的俊朗。

二、才情美

湘云才思敏捷,是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热衷于创办诗社,在诗歌评论中也有自我独到的见解。群芳宴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吟咏白海棠,史湘云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景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

大观园的最终一次诗会,她的柳絮词,写得妩媚清鲜,黛玉看后笑道:“好得很,又新鲜,又趣味儿。”湘云诗兴到来时,热情洋溢,忘乎所以,被谑称为“诗疯子”。芦雪庵联诗,她一边是忙忙的吃菜,句如连珠,诗如泉涌,力战黛玉、宝钗、宝琴三杰。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公认的最有诗人气度和才赋的少女了,作者写她多次赞赏湘云的诗,可见湘云的诗才的确是出众的。此外,第三十一回,湘云与丫环翠缕拾金麒麟论阴阳,与翠缕的一问一答中,可能看出:湘云较之宝钗,黛玉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懂得周易之理,阴阳学说,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兼有宝钗的才思,又有着黛玉的聪慧、少女的活力。

三、率真美

第一、她的笑。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

第二、她的说。这不是赞她说的妙,而是讲她说的直,快人快语。而最能说明她心直口快的事,发生在薛宝钗生日看完戏后,当大家猜出戏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说时,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评湘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可见口快口直是湘云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现。史湘云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说笑,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不少表现。《红楼梦》前80回,写了史湘云两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药茵,醉后睡姿优美动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无所顾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把湘云豪放爽直的独特之美,经过生机盎然的意境,色彩协调的画面,动人心魄的人物仪态,表现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为人、为事。她很少或者说根本不会为自我打算什么,争取什么。即使之后劝说宝玉读书,遭到宝玉的责备之后,她以后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对宝玉一如既往,毫无芥蒂。她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心机,不用心机的姑娘。湘云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儿,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精明。她是个直来直去,有话明讲,从不因口舌龃龉而耿耿于怀的爽快人。

异常值得一提的是,史湘云与奴婢之间异常亲密的关系,无论对平儿、袭人或者香菱、翠缕,她都一视同仁,从来不“拿小姐的款”。湘云思想性格不与封建传统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体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史湘云的身世是凄凄切切的,但她没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样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我,她总是以乐观、旷达、宽宏量忘却自我的不幸和不快,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那豪情率真的可爱性格,更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爱说爱笑,敢作敢为,率真和豪爽,这是史湘云性格难能可贵的一点。

总之,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此刻独具特色的湘云身上,正是二百年来绝大多数读者深深喜爱、热烈赞叹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

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篇三)

“开篇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一句话点明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界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

在这段感情中,大家可能会觉得最受伤的是林黛玉,明明她和黛玉是郎有情妾有意,凤姐也希望她和宝玉成亲。而她却在宝玉成亲之日含泪而终。实在可怜。对于林黛玉的死,我是惋惜的。但是,我是作者的话,我也会让林黛玉这样死去。为什么?

第一,大家都知道,贾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前世,神瑛侍者用水救活了绛珠仙草,绛珠仙草就像来世用眼泪来报答这个神瑛侍者。所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动不动就落泪,这一切是有原因的。等林黛玉的恩报完了,她该流的泪流干,她自然要回归天界,没有再留在人间的道理。

第二、在宝玉成亲之日,还有一个人也死了,那就是贾府的靠山——贾妃贾元春,她的死无疑是为后文贾府抄家做铺垫,想想,那时若是贾府抄家了,林黛玉一个弱女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探春远嫁,迎春嫁给了孙绍祖后被虐而死,惜春做了尼姑,整个贾府就黛玉一个姑娘了,我想那时,黛玉的结局也不会比现在好太多。趁着现在贾府还没有倒台,死了还有人,有钱给她料理后世,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说完了黛玉的结局,我们再说说谁支持宝黛姻缘。第一个便是贾母了,从“一对小冤家”,“两个玉儿”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草木前盟”的。而且,贾母并不喜欢薛宝钗,贾母喜欢机灵的活泼的,像凤姐,黛玉,宝玉。而薛宝钗的性子恰恰相反。其次,贾母也批评过薛宝钗。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一行人去薛宝钗房中游览时,贾母的话中表达了一个意思:一个年轻姑娘的屋子,如此素净,让我们这些老婆子无地自容。但她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而是把事情推到了王熙凤头上来,说她照顾不周。但后来因为王夫人,薛姨妈的干涉,和林黛玉身体的原因,此事就此作罢。(此是后话)

第二个便是王熙凤了,其实,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跟贾母有些关系。那就是她要讨好贾母,贾母对林黛玉那么的宠爱王熙凤不会看不出,所以也跟着贾母,支持“木石前盟”。但我觉得更大的是因为利益,王熙凤手里紧攥着管家权,利用这管家权,王熙凤明里暗里敛了多少财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倘若薛宝钗成了二少奶奶,加上王夫人的支持薛宝钗,这管家权归谁可说不准,薛宝钗那么精明能干,身体有那么好。可若是林黛玉成了二少奶奶,这管家权王熙凤便可以攥紧。林黛玉不会管家,且林黛玉体弱多病,也无法管家。这自然而然的由王熙凤继续管家。但无论是因为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王熙凤也不喜欢薛宝钗。纵观全书,王熙凤很少和薛宝钗有过交集,也不曾开过薛宝钗的玩笑,她们之间始终有隔阂。王熙凤也评价薛宝钗说:“不关己事不张嘴,一问摇头三不知。”反观她和林黛玉,关系就亲密很多,不然她也不会说:“既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话明摆着是支持宝黛婚姻,就连兴儿也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但影响宝黛姻缘最重要的一点是——贾元春!贾元春是贾府的靠山,又是宫里的贵妃,说的话自然有分量。她在端午节礼物上就有玄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是一模一样的,这不明摆着是赐婚薛宝钗和贾宝玉吗?有人说,是元春不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实则不然,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家作诗的时候说了:“终是薛林两位妹妹与众不同!”再就是元春赏赐龄官,这表面上是赏赐龄官,实则是暗赏林黛玉。史湘云也说了,龄官也说了,龄官像林黛玉。再看元春送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宫扇两柄,红麝香串两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咱们重点看凤尾罗和芙蓉簟。“凤”,大家想想林黛玉住的地方的匾额是什么?有凤来仪啊!而“芙蓉”又不得不说另一个人——晴雯。晴雯死的时候,丫鬟们哄贾宝玉说晴雯去做了芙蓉花神,贾宝玉又写了《芙蓉女儿诔》,但大家都知道“晴为黛影”。这一切都暗示了,原本贾元春赏赐,黛玉和宝玉的是一样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王夫人调换了礼物。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古代封建制度严酷,不可能出现调换赏赐的现象。但话又说回来,即使王夫人调换了礼物也不会怎么样,即使被人发现了调换赏赐,贾元春是她的女儿肯定会帮着母亲说话,这件事也会不了了之。原著中说过,让贾宝玉去谢恩,在谢恩的同时,贾宝玉肯定会和元春说起赏赐事件。元春自己也是个苦命人,年纪轻轻就入了宫,她的爱情是悲哀的,是没有选择的。而贾宝玉是有选择的,他的心上人就是林黛玉,元春不会看着自己的弟弟娶他不爱的人。所以赐婚之事再无后文。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也用“宝玉年纪小”而搪塞了张道士的话。

不管怎么样,黛玉于宝玉的爱情以失败告终,但我相信,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爱情是美好的,幻想也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忍的。但在我相信,终有一世,他们会终成眷属。

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篇四)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出家当和尚,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哀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天各一方。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生态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讲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佩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恩的字句后,又隐藏多少眼泪,多少辛酸。

三月,花朵艳放,花香满天,黛玉,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芬草菲飞的泥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克色,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事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课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是的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技使两个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对,,宝玉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让我感慨万千。

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心得体会(篇五)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代表了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水平。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主要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部著作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十分聪明,薛宝钗十分大方,王熙凤精明能干……我形象最深入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总会让人对她发生爱怜,很多事都会使她落泪,这个灵敏的女孩让我无法忘掉。

文中,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让我觉得他不虚伪,。他不爱读书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不想为了所谓的官而装虚伪。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从来不扯谎,他能和黛玉以及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处的联系很好,是由于他能读懂她们的心里,能看到她们的心里。贾宝玉无为却仁慈实在。

文中从前的宁荣二府多么富贵,单单一座大观园就让人惊叹。但是就由于晚辈太爱财,无视律法,不知满意,不思进取,才会衰落。

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奇特的书。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爱,但是当我读完一章的时分,不知不觉被里边详尽形象的描绘招引。他带我走进古人的日子,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情明显的人物,还有一首首美丽的诗词。以我现在的常识,还无法更深的解读这本书,但我仍然被它所招引。

读《红楼梦》有感600字


读《红楼梦》有感600字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指导老师:孔令健)

读《红楼梦》有感600字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读《红楼梦》有感600字

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读《红楼梦》有感600字

读书笔记读了席慕容的《成熟》,尤其是那句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正值青春的我们,日益成熟。痛哭完以后,往往会在本子上写下几段话语,是啊,谁都不知道,或许,多少年后的我们偶然看见这张纸时,都忘了这些话是自己写的,眼前看到的,只是泛黄的纸页上沾有泪渍的字迹。我们的确成熟了,至少我们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哭大闹,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任性天真,不会再用纯真的眼神看这个世界,不会我们变得安静,学会保护自己,渐渐变得有责任感,爱好打抱不平,但似乎这又不是成熟,而是我们90后的特点。到底什么是成熟,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将自己打扮成成人摸样,就叫成熟?嘴里每天说着那些前卫的思想,就叫成熟?只顾着自己开心,却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就叫成熟?每天抱着电脑玩游戏,就叫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日益成熟,可并不是像这样成熟我所认为的成熟,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却不是那么离谱,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比起外表的成熟,更应该是心智上的成熟:做事时有条有理,将每件事完成的妥妥当当,而不是草草了事:对待自己喜欢的事情,应该坚持下去,而不是只有三分钟热度成熟,或许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摘抄:《成熟》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青藤的荫里有萤火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读《红楼梦》有感600字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我许久以来都想要细读的一本书,但总缺少一点翻开的勇气。因为它的庞大和深厚。这学期,借着学校主题阅读周的机会,终于翻开了这部鸿篇巨制。只一眼,便被深深吸引住了。几多世事沧桑,几多儿女情长,几多宦海浮沉,几多别绪离愁。字里行间,爱恨纠缠,正应了太虚幻境里那句箴言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读罢掩卷,不禁感叹,一曲红楼,唱断千秋。

这部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起落为背景,以贵公子贾宝玉的人生命运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讲述了封建大家庭由盛及衰的过程,刻画了大大小小四百多个人物,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深刻地反思了特定时代人xing的扭曲与异化。其间关于时代文化的庞杂描写和深邃刻画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对于人物的描摹与塑造,更是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所以,阅读的过程,真是审美的享受,一字一句都不忍错过,一章一节都想反复品味。

细细品读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后,是不忍心去看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的。因为,不忍看那些至爱至美的女孩渐次凋零,也不忍看那种至真至纯的爱情终付流水。繁盛红楼,终成一梦的悲哀真是让人痛惜不已。

读过《红楼梦》,黛玉的影子总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这人间至美的象征,才情过人,纯洁无暇。有男儿的不屈肝胆,又有女儿的柔软心肠。每每读过一卷,脑海中总会闪过她微微娇喘的活泼情状、泪光点点的忧伤神态。几许忧伤平添美女韵味,几分憔悴更显心志坚强。也正因如此,为之着迷动情,情不自禁地关注她的结局与命运并为之慨叹与感伤。

谈黛玉,就不能不谈诗。因为,诗即是她美丽的心灵和深邃的灵魂的寄托。她写的诗,字字句句如冰雪般冷峻而清透,让人读后有一种凛冽的伤感。比如,她在《葬花词》中写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尽了无人理解的孤独与寂寞,也写透了无人怜惜的酸楚与悲哀。读过之后,真仿佛有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感,瞬间被她的叹息席卷,被她的泪水淹没。她对宝玉的痴情,她对自我的坚持,她对俗世的无奈,她对桎梏的挣扎,都在这一字一句中展现出来。这是她饱含血泪的控诉,也是她饱含深情的呼唤。然而,她最终没能唤醒任何人。即使是宝玉,也终究没能成为她的救赎。她的呐喊,终成回响,穿越了时空,叩问着每一个追求自由与独立的人。

很多人都为黛玉命运叹息。我亦然。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样的黛玉才让人震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使柔弱,却自具风骨。让人在怜惜的同时,心生敬意。我爱黛玉,爱的不仅仅是这个女子,还有她对生命理想不惜一切的坚持与守护。一曲红楼,唱断千秋,一部书写尽女儿风情,让我由此深味生命悲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