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生死疲劳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写读后感作文23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500字

写读后感作文23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写读后感作文23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一次,他所虚拟的那个世界高密东北乡,焕发出更为奇幻而自然的光芒。他就是那里的缔造者、魔法师甚至是神灵,又是那里的人物草木尘埃,他超然物外,俯瞰着他所创造的芸芸众生,将其领悟了生命大义的深情至性渗透于毫发细微间,他沉浸其间,为人、为驴、为牛、为猪、为狗、为猴、为世纪婴儿,游走阴阳两界生死轮回之间,将五十年的坎坷多难悲欣交集的尘世百劫演绎得淋漓尽致,虽有轮回往复的过程,却没有落入因果宿命的陈窠,虽有章回小说某些因素的借用与激活,却又能出脱的无挂无碍无拘无束。这部长达五百四十页四十九万字的《生死疲劳》,是他对自己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比之十年前倍受瞩目的《丰乳肥臀》来得更为成熟而精彩。

他能够心平气和地向他心仪已久的格拉斯大叔、马尔克斯先生以及福克纳老头儿致意了,因为这部作品显然是有资格进入《铁皮鼓》《百年孤独》和《喧哗与骚动》的行列的。然而这也是一部多多少少有些迟到的杰作。如果它出此刻九十年代,那么它将会产生更为强大的阅读冲击力和更值得关注的文体好处。它是莫言对其十多年来持续走下去的那条道路的一次了断。我们甚至能够说,莫言此前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在法国获奖的《酒国》以及他最喜欢的《丰乳肥臀》,还是两年前信心十足的《四十一炮》,都是为了这本书所做的准备。尽管在这部作品里莫言的叙述、语言、结构近乎完美,但是从文体的角度上看,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部总结完成式的作品,而并非是开创式的。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这部作杰作的意思,实际上无论是对于莫言自己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它都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好处与价值,近二十多年以来能出其右者恐怕还没有呢。

为什么说它不是具有文体开创性的作品呢?这就需要从莫言所着力的叙事和结构上入手去分析。正像格拉斯大叔透过一个整天敲打铁皮鼓、尖叫碎玻璃的畸体儿马特拉策获得了一个近乎全知全能的倒叙视角那样,莫言透过几经转世投胎的世纪婴儿找到了全知全能的倒叙视角。但是为了让这部长达四十九万字的作品显得更有层次感和更富于变化,莫言又借鉴了一点点福克纳老头儿的《喧哗与骚动》的大框架结构,采用了多重叙述最后补述的方式。当然,莫言就是莫言,他十分清楚,仅有叙事角度和结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他最需要的还是很中国的东西,于是他引入了地狱阎罗审判、转回投胎转世,引入了驴牛猪狗猴的人性畜性相互参杂渗透的叙事视角,引入了章回体的小帽子戏法和说书人的某些方式,还有一些民间传说的成份,收到了似真似幻、似虚似实、亦庄亦谐、五味俱全、趣味十足、起伏多变、生机盎然的叙事效果。然而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部小说仍旧是线性的叙事过程。这些因素的介入,确实是解决了线性叙事所容易产生的层次感不强、叙事角度单一的问题。由于线性叙事的大体存在,故事虽然讲的精彩,但是更为重要的小说叙事空间的延伸拓展与灵活利用却受到了很明显的抑制。

虽然如此,这仍旧是一部写作难度很大的杰作。其难度在于务必要应对那半个多世纪的复杂难解的大背景,同时也是构成这天我们这个巨变中的世俗世界的基础、我们中国人重回现代生活的史前时期。对于过去很多试图以某种观念化、道德化甚至历史化、人性论的方式呈现或借它说事的小说家们来说,这五十多年既是诱人的矿藏,又是不能承受的重负迷宫,结果不是被它轻易地淹没,就是无门而入,不是被事件的沉重所累,就是被人情世相的繁杂所困。如果以人性杯具的角度来看它,就会轻易陷入宿命论的狭隘泥沼;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又会拘泥于大的事实而忽略了众生细节;如果从佛家轮回的角度来理解它,那所谓的现世生活又会显得太过无谓。它要求作者不仅仅要拥有极强的文字潜力,还要有能超越那诸多陈旧角度的阔大视野,将以前发生未曾发生可能发生的一切都变成小说的构成因素熔于一炉贯通一气,于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东西才都能够拿来翻出无数新鲜的色彩与花样;它要求作者找到一个生发与回落的基点,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构建起一个饱满鲜活的世界来。莫言毕其十多年间积累的功力,缓慢而有力地克服了这部小说所要面临的难度。

事实上,从西门闹在阎罗殿饱受油炸煎熬的那几页精彩的文字开始,就已经充分地透露出从容、大气、厚重而又简练的特质。这是一部从始至终都体现出十分的自信心与文字运用潜力的作品。尤其是当莫言的笔触从牛头马面皮肤的高贵蓝色转到高密东北乡沼泽中的一种上午开放下午凋谢的小花朵的时候,一股轻灵的气息和光泽便暗自流动起来,使小说肌体充满了深层的柔韧和灵性。莫言是个洞察人心、物性和世理的小说家。无论是所谓的人性、还是动物性、甚至是草木性,都被他融会贯通于他的文字里。他既能超然冷眼应对这一切生灵的际遇,又能与之同喜怒哀乐、共悲欢离合。向来被视为万物灵长的人与驴牛猪狗猴齐物相论。从西门闹的死到驴折腾、牛犟劲,再到猪撒欢、狗精神,到卖艺用的猴及西门后人、相关人等直到最后的世纪婴儿,那么多沉重而苦难的七情六欲的事,于实虚真幻间相互渗透、自然呈现,其中的轻逸狂想与冷调叙述、幽默诙谐与戏拟反讽、残酷呈现与深层抒情交相呼应,使那些沉重不堪坎坷多变的历史情境转化成了一个虚构而又现实的鲜活世界,为我们带给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回忆与想象的多重而广阔的视角和经历。

即使再过若干年,相信莫言也不会像对《丰乳肥臀》那样去重新修改这部小说的,因为其中几乎没有他过去的小说容易出现的繁杂之弊。这部小说的出现,意味着极富韧性与耐力的莫言已抵达其创作的巅峰状态,使我们对莫言的创作力与未来的可能产生了更多的期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言有意在书的扉页上引用的佛家语: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其实是要说少欲无为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谓的身心自在也就无从说起了。佛家语常常是置身世外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欲望是伴随着其生命之力起伏消长的,所以生死疲劳与贪欲同在。这部厚重的小说所体现的生生死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与动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生死疲劳,似乎是永无宁日的,让你甚至忍不住想说唯有生死是永远不会疲劳的。而短暂寄寓天地间的微不足道的人与物,则只能去经历体验不可重复的生死疲劳的过程。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生死疲劳读后感17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看完了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就应是莫言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吧!因此莫言肯定是热了,他的作品肯定也是热了,不是说他没有得诺贝热文学奖的时候他就不热。二十多年前他写的《红高粱》,已经让他在中国家喻户晓。当然,不明白是他的《红高粱》让我们认识了巩俐和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红高粱》明白了莫言。总之,最近看莫言的作品,必须是和他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

莫言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虽然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在车载收音机上听到他得奖的消息,内心还真的欢心鼓舞了一回。虽然,这是莫言这小子自己的骄傲,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他感到骄傲。

以前也读过莫言的作品,《红高粱》二十多年年前就读过了,当时好像自己才刚听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

说到那里,不免想起当年的青春岁月的一段往事。

二十多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内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渴望和梦想。

此刻的交通、通讯是这样的便捷。那时候,生活、信息、科技和此刻没办法相比。二十多年前异地交流,还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当时我还在东北,有一个笔友,她叫梅忆寒――正梅花千里雪深时,须相忆。她的名字源于这句话,她那时候还在上高三。她曾邮寄给我一本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合订本,其中有《红高粱》、《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等五篇小说。

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是因为她的寒梅傲雪的品性,我们彼此感觉很好。当时正值青春年少,那懵懂的情窦初开,那是何等纯真无邪的感情。那段感情,就像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淳朴,就像山上的清泉一样清澈,就像青草地上那一方蔚蓝的天空一样无暇我曾在《青春的岁月》系列短文中写过,篇幅比较短,内心的感觉颇多,真的不能一一尽述。记得那段记忆是1988年到1990年之间,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过得太快了,二十多年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青春岁月的记忆,清晰而又支离破碎。有时候,犹如泛黄的落叶在脑海闪过,更多时候是尘封在记忆的河床。

呵呵,都怪莫言这小子,让我又记起这经年的往事。

还是说他这部《生死疲劳》吧!刚读的时候,也没什么个性的感觉,因为是以五十年代为背景的开始嘛。时代显然有点久远了,解放初期的土改我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当时我还没初生。但是,本人也经历文化大革命。虽然当时还很小,但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还是不陌生的。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疯狂和盲目还是有感受的,对知青上山下乡还是有清晰的记忆的。

莫言的这部小说,表面看来能够说通俗易懂,不时夹杂着我们人类最原始的最真性情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真,是许多人私下感想,私下敢说,却不敢大庭广众公开写出来,有的地方真的太通俗了。有时候,我自己读着读着竟然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

一边笑着,我嘴里一边说:莫言啊莫言,你真是个歪才。(诚惶诚恐: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是歪才,不是我对莫言不够尊敬,我这也是真情流露,我对他的喜爱,是用我自己的形式表达而已。还有,莫言这小子这句话是他莫言自己在小说中常用的,所以,这几天我也读顺嘴了,在提他的名字的时候,也就顺嘴溜达出来了。如果莫言看到了,还请不要怪我不恭!但是他是不会看到的,人们都在读他的名着,他哪有机会看到我这样的闲言碎语。)犹如不一口气读完不快的感觉。

莫言用了四十三天写完的这部五十万字的长篇,不是用电脑,而是用笔用稿纸,能够说确实够快的。但是他酝酿了四十三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它,当然,刨除吃饭睡觉遛弯和每一天必看电视新闻节目,我是用闲暇时间读的,我读的也不算慢。

读完这部《生死疲劳》合上封底的瞬间,让我想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描述的前后七代人,拉丁美洲百年的兴衰发展历程。莫言的《生死疲劳》是描述前后三代人,确切的说算上大头就应是四代人,我们新中国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主角,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但是呢,生活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确如此。

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见到彩虹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境况。

这就是轮回,死的轮回也许莫言这小子明白,但是呢,我们就应更注重的还是生的轮回。

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

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读后感作文12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有感生死疲劳,生死疲劳,生和死都很疲劳。

依然是一部极具莫言特色的小说,徘徊于玄幻和现实之间,巧妙的语言把每个人的特点娓娓道来,沉重的历史事件在巧妙地描述风格和独特的描述角度,形象的展此刻人民面前,让人感到发笑,又让人不禁去反思那个历史的疯狂。

历史要学会辩证的看,舆论宣传的力量让人扫除迷信又树立了新的迷信。黄世仁周扒皮的地主形象深入人心,西门闹是个另类,他勤俭持家,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也有着正常男人的爱好,逢灾遇难体恤乡亲,共度难关,但到了以身份决定命运的年代,他就是黄世仁,就是周扒皮,贪婪、自私、嫉妒的狭隘面在革命的助长下愈加的疯狂,以前理解施舍的弱势群体,全然忘记了西门闹:的善行,只听到了黄世仁的贪婪和周扒皮的残暴,然后西门闹就身首异处了。我们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不屑和鄙夷,似乎所有的地主土豪富绅都是冤死的西门闹。看看当下,黄世仁多还是西门闹多?大众就是那么容易被舆论所吸引。尤其是在社会差距加大的时候,在勤劳不必须致富,投机倒把,强买强卖反而高高在上的时候,一点煽风点火,群众中的极端分子就会成燎原之势。革命的熊熊烈火不会无缘无故燃起,当然也会无缘无故啊的烧伤无辜。最期望革命的是无牵无挂的数来宝、蹭吃蹭喝的乞丐、无所顾忌心理扭曲的光棍。大风扬起带起的风沙加剧了大风的危害。做一个好人难,做一个有名的好人难,做一个乱世中的好人难。

靠得住与靠不住,靠得住的人有白氏、迎春、蓝脸,靠不住的人有儿子、亲儿子、小三、你以前施舍的人。正房妻子白氏,明媒正娶,貌不惊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即使在丈夫遇难之后,也没有落井下石以求自保,忍受了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侮辱,让人为之动容。迎春,白氏之前的丫鬟转为妾,给前夫生了双胞胎,土改后默默地选取了跟前夫的长工蓝脸过日子,既不诋毁前夫,也不抱怨世道,默默地将前夫的子女带大,安稳的过日子,是一个好女人。同样是身为小妾的吴秋香在丈夫被打倒后,迅速反咬一口,血口喷人,活脱脱一个变色龙。金龙的表现让人难以忍受,作为儿子,本身出身问题就是一个知名的缺陷,因为蓝脸得到了身份上的解脱,最后他的疯狂狠狠的洒在了他的爹身上,大义灭亲,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人啊。蓝脸一个敢于跟时代、跟主流、跟政府对抗的人,一个被那个时代硬硬的整成精神错乱的人,一个让人佩服的人,一个纯朴坚守己见的人。动乱的年代,人都想苟活,活得方式不同,一个品德败坏的人能活下去,能活的风光、盛气凌人,注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是社会本身的问题,我们能够用道德来批判他们,却实在是无法阻挡他们求生、求虚荣的本能,社会环境导致的。白氏、迎春、蓝脸还是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怜悯,到好的时代他们配得上幸福、美满。像敢于向这个社会的不公对抗的人致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对社会提出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想生存下去。

莫言这小子喜欢自嘲,自嘲的让人觉得他的玄幻小说如此的真实,爱憎分明却又含而不说,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又难逃历史的轮回。

这本书让我有了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有了历史中人性的错杂的重新认识,自信的应对人生,自信的去应对生活,历史就是由普普通通得一幕去上映。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去年,当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莫言,这个在此之前略显陌生的名字一时之间突然成了街谈巷议的对象。各大书店也将莫言的书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读莫言仿佛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怀着满心的好奇,我拜读了莫言自己极力推荐的小说《生死疲劳》。

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给予莫言的颁奖词,这句话在《生死疲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故事讲述了建国初期山东高密一位善良的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击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分别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人,重新回到自己生活的土地,游走于阴阳两界,徘徊于人畜六道,冷眼旁观从土地改革开始到新世纪初为止,50多年间中国的历史变迁。记述了他与当年自己手下长工蓝脸一家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故事。小说分别从动物(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和人(蓝解放、莫言)的视角描绘了新中国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大养其猪、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精神随时代变化的变化。

我认为小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历史,一部分讲当代,两者都紧紧围绕土地这个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最重要的主人公是蓝脸,他是一位朴实的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倔强坚毅。当国家号召建立人民公社并强制进行土地公有化时,他宁死不入社,成为那时代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即使被人们耻笑,遭到以书记老革命洪泰岳为代表的领导们的辱骂,他依旧我行我素,始终不肯让自己的一亩六分地公有。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土地!为的就是生存!在农民眼中,土地能长出粮食,土地能放养牛羊,土地就是一切!蓝脸不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不屈不挠地斗争着,更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着。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莫言塑造了这样一个可敬可爱的农民形象正是对农民、对土地、对生命的讴歌。

小说的第二部分,当西门闹转世为狗后,故事的重心也发生了偏移。故事的主角由老一辈的蓝脸、洪泰岳、庞虎等人变成了他们的后代蓝解放、西门金龙、庞抗美、黄互助等人。主要讲述了孩子们长大成人,离开村子,离开土地进城后的故事。蓝解放当了县长娶了黄合作,本应在县里幸福地生活,但他遇到庞春苗,有了婚外情,迫于压力,不得不抛妻弃子,流落他乡。最终还是在家乡,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得到了谅解。他回到了土地,心灵归于平静。土地在这里之于农民们又有了更深的含意,不仅仅是物质的供给,更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归宿。

小说中有一段情节很值得回味。当初大地主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依靠他的聪明伶俐,审时度势,从一个地主坏份子一步步发展成村干部,改革开放后更是成为大企业家。此时他看准商机,准备在农村开发旅游中心,建立一个文革体验村。这会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但会占用土地。这实际上就是让农民放下锄头,走出耕地,换一种生产模式,换一种经济来源。这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但对于习惯农耕的农民,却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方式与旧的习惯就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小说中的老革命洪泰岳率领一帮老农民反对这个计划,最终自己背着炸药与西门金龙同归于尽。农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壮歌。但是,他们没能挡住时代的洪流,旅游业开发了起来,最终依然失去了土地。我想,这是值得惋惜的。另一位寻根文学的大家贾平凹创作的《秦腔》也反映了新时代大浪潮对于农村、农民、土地的冲击,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平凹说: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读《秦腔》,能体会到我的忧伤。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打动作者自己的,我想莫言写到这里心中也应充满忧伤。

书中的蓝脸等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农民,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永不磨灭的深厚感情,就如儿子对于母亲一般。可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诸如土地改革,土地开发等事件破坏着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作者对这种伤害农民的行为,表达了既愤怒又无奈复杂感情。他希望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他希望农民的心不在流血。

蓝脸最后跳进了他自己的地上的墓圹里,他的老掌柜,西门闹(狗)伴随着他,他的儿子在墓里倒上麦子、绿豆、谷子等粮食,他永远地长眠在他自己的地下。我想,他墓上刻的墓志铭最能表达本书的主题: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读后感作文15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去年,当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莫言,这个在此之前略显陌生的名字一时之间突然成了街谈巷议的对象。各大书店也将莫言的书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读莫言仿佛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怀着满心的好奇,我拜读了莫言自己极力推荐的小说《生死疲劳》。

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给予莫言的颁奖词,这句话在《生死疲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故事讲述了建国初期山东高密一位善良的地主西门闹因土改蒙冤被击毙后其灵魂不服冤情,先大闹阎罗殿,后又分别投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人,重新回到自己生活的土地,游走于阴阳两界,徘徊于人畜六道,冷眼旁观从土地改革开始到新世纪初为止,50多年间中国的历史变迁。记述了他与当年自己手下长工蓝脸一家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故事。小说分别从动物(西门驴、西门猪、西门狗)和人(蓝解放、莫言)的视角描绘了新中国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大养其猪、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精神随时代变化的变化。

我认为小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历史,一部分讲当代,两者都紧紧围绕土地这个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最重要的主人公是蓝脸,他是一位朴实的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倔强坚毅。当国家号召建立人民公社并强制进行土地公有化时,他宁死不入社,成为那时代中国唯一的单干户。即使被人们耻笑,遭到以书记老革命洪泰岳为代表的领导们的辱骂,他依旧我行我素,始终不肯让自己的一亩六分地公有。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土地!为的就是生存!在农民眼中,土地能长出粮食,土地能放养牛羊,土地就是一切!蓝脸不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不屈不挠地斗争着,更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着。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正确。莫言塑造了这样一个可敬可爱的农民形象正是对农民、对土地、对生命的讴歌。

小说的第二部分,当西门闹转世为狗后,故事的重心也发生了偏移。故事的主角由老一辈的蓝脸、洪泰岳、庞虎等人变成了他们的后代蓝解放、西门金龙、庞抗美、黄互助等人。主要讲述了孩子们长大成人,离开村子,离开土地进城后的故事。蓝解放当了县长娶了黄合作,本应在县里幸福地生活,但他遇到庞春苗,有了婚外情,迫于压力,不得不抛妻弃子,流落他乡。最终还是在家乡,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得到了谅解。他回到了土地,心灵归于平静。土地在那里之于农民们又有了更深的含意,不仅仅仅是物质的供给,更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归宿。

小说中有一段情节很值得回味。当初大地主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依靠他的聪明伶俐,审时度势,从一个地主坏份子一步步发展成村干部,改革开放后更是成为大企业家。此时他看准商机,准备在农村开发旅游中心,建立一个文革体验村。这会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但会占用土地。这实际上就是让农民放下锄头,走出耕地,换一种生产模式,换一种经济来源。这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但对于习惯农耕的农民,却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方式与旧的习惯就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小说中的老革命洪泰岳率领一帮老农民反对这个计划,最终自己背着炸药与西门金龙同归于尽。农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壮歌。但是,他们没能挡住时代的洪流,旅游业开发了起来,最终依然失去了土地。我想,这是值得惋惜的。另一位寻根文学的大家贾平凹创作的《秦腔》也反映了新时代大浪潮对于农村、农民、土地的冲击,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平凹说: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读《秦腔》,能体会到我的忧伤。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打动作者自己的,我想莫言写到那里心中也应充满忧伤。

书中的蓝脸等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农民,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永不磨灭的深厚感情,就如儿子对于母亲一般。但是,无论在过去还是此刻,总有诸如土地改革,土地开发等事件破坏着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作者对这种伤害农民的行为,表达了既愤怒又无奈复杂感情。他期望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他期望农民的心不在流血。

蓝脸最后跳进了他自己的地上的墓圹里,他的老掌柜,西门闹(狗)伴随着他,他的儿子在墓里倒上麦子、绿豆、谷子等粮食,他永远地长眠在他自己的地下。我想,他墓上刻的墓志铭最能表达本书的主题: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关于读后感作文15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透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地主最后最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人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上分类,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着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能够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

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但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

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最后执着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莫言的这部《生死疲劳》其实就是一部生死轮回。在这部《生死疲劳》里,用西门闹这个冤死的地主为主角,用他的灵魂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狗、猴的生死轮回,围绕他的家人,他的家乡,和他相关的人,用不同的视角看人生得势落魄、世间荣辱、生活百态

表面上看,小说写的是农民五十年来与土地的关系。实际上,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社会进程,和在这个社会进程中人的价值选取和性格命运,以及凌驾于它们对选取本身的思考和对命运本身的思考。小说中,顽固的不愿加入人民公社的蓝脸和热切的卫人民公社的洪泰岳都是极端人物,他们的个性也是极端的,虽然他们一齐对峙了五十年,但当他们共同依靠与膜拜的土地,要被子孙们出卖时,他们都愤怒了。小说正是透过诸如此类对峙与愤怒,来呈现历史、反思历史,用恍惚于虚构与真实的方式来实现宏大叙事。

人或者动物,死后是否能够轮回,不得而知。但是,人生在世,人生百年却也有不同的轮回和际遇。人有失意落魄的时候,但不会永远失意落魄,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有位高权重春风得意的时候,但要居安思危,多行善举,否则也会有落魄的凤凰不如鸡的状况。这就是轮回。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天使的灵魂。渐渐地,有的就被世间的红尘蒙蔽了双眼,有的人的内心,被醒来的魔鬼占据。人生在世,其实我们的灵魂都在不断的轮回。我们的内心是装着天使呢?还是装着魔鬼呢?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

佛家语: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少欲无为对活着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谓的身心自在也就无从说起了。事实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欲望是伴随着其生命之力起伏消长的,所以生死疲劳与贪欲同在。这部厚重的小说所体现的生死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和动物都在不断地经历生死疲劳,似乎是永无宁日的。而短暂寄寓于天地间的微不足道的人与物,则只能去体验不可重复的生死疲劳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无知,到慢慢拥有,然后人心的贪欲逐渐膨胀,直到最后回归为零。这样的生死死生,疲劳往复,也许是另一种生命的原生力量吧。无欲无为,期望我们能慢慢学会。

小说读后感2600字: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读后感的第一点,就是莫言这《生死疲劳》,从叙事方式分,肯定属于荒诞叙事。开荒诞叙事先河的,诚然算不到莫言的名下。最著名的、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就能够归于这种叙事形式。但是,以荒诞叙事,演绎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的,当非莫言莫属。至少,前无古人。而且,他说得是那么一本正经、胜似正史,让人不能哭,也不能笑,不能相信,也不能怀疑。尤其是我们这些与莫言同时代过来的人,对此,会感触尤深。莫言运用荒诞笔法,叙历史、社会和人生如此庄严之事,借用得但是一点也不勉强。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最庄严者,当数书中说及在1976年9月9日,那蓝脸的一骂一哭,那抒发的何止是愤懑!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

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

听听,这可有半点荒诞的滋味儿?一丝一毫也没有!一骂一哭中所阐述的,在那整整的一个时代内,只有这主人公、这执拗无知的犟农民、这举国唯一的单干户心里明了!这是对举国误读(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的声讨!莫言不惜借用荒诞的叙事手段,不惜洋洋洒洒铺展几十万字之巨的精言妙语,就是为了这一声讨,就是为了对这一举国误读、以至贻害一国的庄重反思。(这但是自己对《生死疲劳》的误读?)勉借荒诞叙庄严,看来是借用来的标题,才是拼凑得很勉强。说且借荒诞叙庄严,会稍稍不勉一些么?

还是说回荒诞叙事。当然,假若莫言能不让蓝解放,不让大头儿,也不让莫言出来当叙事主体,那么,这荒诞叙事,就完美了。作为作者的莫言,能够说这出于这部小说叙事的必需,出于让叙事更灵活更精彩。那么,作为读者的我,能够说是因为对传统叙事尚有所畏惧,是对自己荒诞叙事潜力的信心还不够足。总之,是如此一来,就让你的这荒诞叙事在我们读者的心中,有所不完美了。我们只有寄望莫言有下一部更完美更彻底的荒诞叙事大作的问世。

读后感的第二点,就是猜想,莫言大学读的肯定不是中文,攻的不是文学,而是农学院的畜牧专业。不然,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怎样会那么地顺从,那么地听他使唤?他牧的那些驴呀,牛呀,猪呀,狗呀,为什么会是那么地机敏有型,那么地聪明伶俐?武功高深者,拈花能够伤人。精于畜牧者,驴牛猪狗之类,胜于使人。中国二十世纪的后半世纪,全入于莫言所牧所养的驴牛猪狗眼中,心中。莫言者,神牧矣!当然,人畜牧,为役使,为肉食,为皮毛。莫言畜牧,却是为了让它们看世界,观世事,品人生。书中的叙事者,评说书中的莫言,说他从来不是好农民。作为读者的我,绝对认同。我评说他是畜牧工作者,但是,因为他不务正业,所以,肯定不是好畜牧工作者。但是,还好。子不语怪力乱神,莫言因之只役使驴牛猪狗,没有让众畜尽出。说来莫言就应还算是孔孟信徒,至少是孔孟fans。

读后感的第三点,就是想对莫言表达愤怒。这些天来,莫言所牧之驴牛猪狗,害得咱家老汉我神经过敏。他的驴,是如此折腾不休。他的牛,是那般执拗倔犟。他的猪,是那么聪明那么善于撒欢,他的狗,是那样地狂傲精神。在办公室,听到走廊有脚步声,就感觉到会不会是他的驴在蹶蹄。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枝叶摇晃,就猜测会不会是他的猪在撒欢。走回家,关上门,听到有所响动,就害怕是他的牛,在用角顶门撞墙。此刻,时至子夜,窗外霓虹渐熄,万籁俱寂,只有淅淅沥沥的雨点砸在遮阳棚上,发出丁丁冬冬的滴响,忽有声音从远处传来,竟恍觉是他的狗,边飞奔边狂吠而来。如此神神道道,叫人如何度日。得赶紧将这《生死疲劳》合上,置之高阁。得赶紧收拾精神,拿出道德经,念上一段: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而况莫言之驴牛猪狗乎!

唉!还是莫言。还是莫言的驴牛猪狗!本是凡人,还是无梦至人的好。再继续谈读后感。

最后,我还认真地读了莫言为新版《生死疲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写的随笔,《小说是手工活儿代新版后记》。他告诉我们,他只用了四十三天,就写出来了这部四十三万字的小说,得益于使用一种性能在毛笔和钢笔之间的软毛笔。这种放下电脑回归手工的写作,使他感觉到自己拥有了一种与时代对抗的姿态,这令他感觉好极了。笔动字出,字出形显,免了心中得随时想着输入法、随时要选字的烦恼(哈哈,这一点能够决定,莫言就应是使用拼音输入,而不是五笔),免去了关机之后,写作成果仿佛归于空无的虚幻感。我几乎能够看到他笔走龙蛇、胜马由缰、潇洒奔放的写作姿势,几乎能够感觉到他每日放笔临睡前,抚稿自珍、喜从心溢的满足样。不说这些大而言之的东西,捡出两个细节猜测,就能够明白这种回归手工写作他所得的收益,他所免受的损失。这两个细节就是两个字:一个是上入下肉,一个是尸盖求底。说到前一个字,回想自己读初一时,出于卖弄,将从《红楼梦》里捡到的这个字,在下课时用粉笔写到黑板上,叫同学认,同学们当然认不了。我读出来后,惹得教室里的女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低头往外跑,男生们疯狂地高声大笑,只有一个男同学,他当时除了作为一名学生,还同时担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成员,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如果不是班主任与几位老师的偏爱,就这一个字,让自己差点将刚到手的共青团员称号弄没了。题外话,打住。还是说这两个字。回归手工的莫言,写这两个字,最多用了两秒,对他的思潮毫无波阻,甚至有所浪激。然而,倘若用电脑输入,大概他那点击键盘的手指,不明白弹挥多少次,也会打不出来。于是,他的思路便会受到阻扰,说不定多少奇思妙想,多少我们此刻所读到的精言妙语,就在那一瞬间消散了。即使莫言拥有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会人工造字,这种阻扰,也是避免不了的。想到用笔的种种益处,我差一点就要将这破IBM笔记本,从六楼的窗户甩出了。当然,我没有甩。

读新《后记》,让自己得到了不少阅读认同的幸福感。但是,他其中的有一个观点,自己不肯苟同。并且,还令自己感觉极度挫折与沮丧。他用了二百五十元的软笔(五十支,每支五元),写出了这部四十三万字的小说。他说:与电脑相比,价廉许多。他弄出的这个观点,里面偷换了许多的逻辑与概念,这一点,动动大脚指就能够想出来。用250元的笔与一大摞懒得去计算高度与价格的稿纸,写出43万字来,其成本肯定高出正常使用电脑不明白多少!他的忽悠,简直又令人愤怒(呵呵)。当然,这种不便宜,是相对与我们这些贫于蚂蚁、无才无名的码字人而言。对莫言,当然不是。我好想E一个请求给莫言,用一个新笔记本电脑去换他那一摞用250元写出的稿纸,苦于没有E的地址。但是,即使找到他的E,即使E过去,即使他看到我给他发的妹儿,他也是断然不肯交换的!一切皆有可能。这广告语,用在这事儿上,绝对不适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