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史记读后感 > 导航 > 《史记》读后感450字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45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史记》读后感45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记载着从征讨蚩尤到舜传晓位,记载着本纪、世家、列传。这本永不腐朽的经典就是《史记》。

作者司马迁用卓越的手法,独居匠心的技巧,锻造出了这本文学史的巨着。

在千百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列传、世家与本纪中,涿鹿之战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相传,在一个战火纷飞、各路诸侯相互讨伐、民不聊生的年代,黄帝出生了,他生来奇异,在襁褓中便会说话。那时神农氏败落,早已力不从心,于是,黄帝操练士兵,平息了各路诸侯。后来,蚩尤发起战乱,黄帝训练出一批如狼似虎的士兵来到涿鹿和蚩尤展开大战,眼看蚩尤就要战败,他便请来法师,生起大雾,绕乱军心,黄帝并不紧张,凭借着才能与智慧,打造出了指南车,大败蚩尤。

汉代学者称赞《史记》: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我认为,史记是人人必读的。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史记读后感700字:《史记》读后感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并对丑恶现象进行了披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为中华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0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读这本书时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史记》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最近有幸拜读,希望将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史记描绘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与个人的喜怒哀乐,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去描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对远古时代传说的记载与对奴隶制社会的描写,是古今史书的独一无二的记载,所以其历史考察价值是无穷的。但百姓为何要读它呢?因为它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优秀代表作,史记能与它相提并论,是一种荣幸,从中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学价值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史记备受古今各界人物推崇的原因所在。

史记上的故事使我流连忘返,其中收录在《吕不韦列传》中的吕不韦举荐子楚使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吕不韦见了秦昭王庶出的孙子子楚,很同情他。吕不韦为了帮子楚而游说秦国,子楚答应:只要他游说成功,便与他共享秦国。于是吕不韦拿五百金送给子楚,有那五百金游说秦国。他找华阳夫人的姐姐,用重金贿赂她,并向其举荐子楚,让其劝华阳夫人:你何尝不找一个贤能的人去认他做干儿子?我看子楚非常贤能,是个人选。于是,华阳夫人与太子安国君决定将子楚作为继承人。吕不韦调了几个宫女与他同居,子楚要她们,吕不韦给了他,但隐瞒了其中有一个已经怀孕的真相,后来,这个女人生下了嬴政。后来,他们趁变乱逃回秦国。这时,安国君即位,没过多久,子楚即位,后来,嬴政即位,吕不韦获重赏。

读完史记,我百感交集,史记中那人物的悲欢命运使我彻夜难眠,我从史记中汲取历史中的教训与成功的秘诀,我觉得史记身上有一些东西是帮助我们走向漫漫人生路的养分。总之史记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历史是一种高不可攀而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史学家才会研究的东西,史记离我们凡人很遥远;读了它之后,我觉得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近在咫尺,而并不是那么遥远,史记也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比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出他那勇猛善战的特点,正因如此他才打败了秦王朝;也可以看出他不善待部下,急功近利的特点,这也使他最终走向没落。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受到重用到没落都有他自己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人生兴旺之道,这也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总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综合到现在是:以史为镜,可以知方向。

在书海中遨游,史记这样的好书伴你终生,但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重的古代着作恐怕只有史记一部。所以,史记是一部的的确确的好书,一部古代典籍,一部艺术珍品!

史记中的故事读后感300字:史记读后感


史记这本书肯定许多人都听说过,但又有几个人真正看过呢?在这个寒假里,我阅读了史记这本史书。我不由地感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真实博大精深啊!

实话说,我这个人啊,最恨历史什么的,好烦,一个人,可以延伸到好几十个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我是抗拒的。可我读了几章之后,越来越有兴趣,后来竟有些爱不释手了呢!

史记是司马迁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是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在这里,我们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也真切地感受历史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体会中华历史的博大精深。

在司马迁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读每一个故事都像看一场话剧,有趣,易懂,让我们深刻地了解我们中华奇妙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记住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们深深地投入故事当中,让历史不再枯燥,变得更加有趣!

《史记》读后感700字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直受到很多人们的喜爱。当然我也不例外,自我读了这本书后,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总是没能实现。这次,有机会写一篇,真称得上尽诉心之所想。

从神话般的三皇五帝到建立奴隶制的夏朝;从迁都至殷的商朝中兴到烽火戏诸侯的西周末年;从五国争霸的春秋到七雄交战的战国;从统一中国的秦朝到休养生息的西汉,这三千年曲折的中国古代历史,《史记》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将它们描述得更加精彩。不仅是我,凡是读过《史记》的人都会对它的情节念念不忘。

当然《史记》的魅力不仅在它那曲折离奇的情节,也在那些鲜为人知却被它一一记录下的故事。

人们只了解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博大思想,却不知他一生过着流荡的生活,未能安享天年;人们只知道那位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汉高祖,却不知他晚年贪图美色;人们只认识辅佐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却不知陷害公子扶苏,与赵高同流合污的李斯;人们只认识周朝的开国天子周文王,却不知他曾经受过牢狱之灾。我们对于这些人恐怕只知道他们的一面,却不知另一面。但这却被《史记》记下了,我们应感谢它,感谢它使我们全面了解了历史人物。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书中所记载的古代圣贤,他们那种忍辱负重、顽强拼搏的精神。

周文王被拘禁,完善了《易经》;孔子终生困顿,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完成了《国语》;孙膑断了双腿,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韩非子被秦国拘禁,写下了《说难》、《孤愤》;就连《史记》作者司马迁本人也受过宫刑,但他写下了《史记》这部历史和文学巨著。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史记》使我知人详细,知事全面,也使我懂得了一种高贵的精神。它确实是本好书,无愧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称号。

史记读后感350字


史记读后感350字范文一

史记,乃我国记传体通史,原作者司马迁对《史记》的写作意图概括为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认为史记的第一册里大多是文言文,里面讲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战争,黄帝胜,随后开始教养天下之人,并开始平定江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天下渐渐的又开始分裂,有燕国,楚国,魏国等等国家的出现,但最后又被收复,正所谓后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二册里,现实讲了很长很长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随后讲了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的等等意义深刻的做人道理,后面讲了每一个大家庭名次,我最爱的燕家排名第四。

在第三册里,开头还是讲了大家庭的名次,又讲了孔子的故事,还有各个大臣的故事,屈原贾是我的最爱,我觉得他是大英雄,他拥有很大的勇气。

在最后一册里讲了大将军韩信的许多故事,比如他和汉王的情意,最后又四处躲着汉王,又讲了项羽的叛变,讲了项羽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死。又讲了许多立下汗马功劳和叛变成功的人。

《史记》读后感350字范文二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后感800字


在世界文坛中,一本本文著的问世,震撼着人们的心,而在中国文坛上,不计其数的名著则令人心潮澎湃。《红楼梦》的悠然动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丽诗句;《亮-剑》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深的一本书是《史记》,虽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却记载了战国、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时期的名人大事,收录了史书、古典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啊!

《史记》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纪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饱眼福。《史记》中有正义之士,有奸恶之徒,骊姬的蛇蝎心肠;灵公的残忍暴虐;将军王翦的英勇善战;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史记》的每一则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对《史记》更加崇拜,却还透着一丝伤感:司马迁被昏庸的汉武帝投入监狱,一个为国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个囚犯。司马迁本欲自己了却残生,但想到自己的鸿鸪之志《史记》尚未完成,把自己个人的荣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经过13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巨著!

司马迁崇高的精神震撼着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耻辱,可见《史记》成为司马迁生存的支柱,奋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时也是这样的:一次在练钢琴曲时,我一时大意擦掉了一个重要的音符,这首曲子要在比赛时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钢琴中一个一个地找,由于是双手搭配,要两个音符同时按下,声音得和-谐,我黑键白键一个一个地试,顾不上手指的酸软,我坚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马迁就是我的榜样。终于,一个低音re使这一段曲子和-谐悦耳,我一阵激动,我把整首曲子和起来弹奏了一遍,与刚开始的大有不同,我兴奋地抹去脸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笑了,我想这种笔也是司马迁写完《史记》时露出的笑吧!我体会到了!

文学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史记》虽然没有《三国演义》的精彩绝伦;《西游记》的耐人寻味,但我仍然对它充满敬佩,因为坚信是动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进这些的是永不放弃的梦想!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史记读后感2000字

前段时间看了吕不韦列传,觉得早期的秦王赢政处事平正,未见暴君端倪,故决定回头重新看一遍秦始皇本纪,好好了解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千古一帝。

回头再去看本纪,以前的印象仍然没变,本纪与世家列传相比,太不具可读一性一了,感觉本纪重点不在写人,主要在写那个时代那个国家,基本上是编年史,所以这个读后感怎么写有点伤脑筋。

秦始皇名政,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其母赵国人,生于秦昭王48年,当时子楚正质于赵。秦昭王死于56年,然后秦孝文王即位,一年后死了,然后秦庄襄王即位,三年后死了。这时候政13岁,即秦王位。

这篇本纪说秦始皇姓赵名政,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因为他母亲是赵人?而我一直认为他该姓赢,刚才我看了一下秦本纪,说秦国的先人一大费帮大禹治水,还辅佐舜调一教鸟兽,被舜赐姓赢。所以还是称他秦王赢政吧。

赢政的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13岁即位。秦昭王48年出生于赵国,秦昭王50年至56年,秦攻赵,赵国君臣要杀了子楚一家泄愤,子楚与吕不韦逃回秦国,赢政与母亲赵姬被留在了赵国,赢政3岁至9岁那6年都是随母亲躲在外婆家方保得小命的。9岁时被接回秦国,13岁登秦王位。这一阶段在这篇本纪中几乎未提及,从【吕不韦列传】中可看出一二;另外,赢政在始皇19年灭赵时到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从这件事可看出小时候经历对他的影响,孩提的记忆可能影响一生的个一性一。

第二阶段是始皇元年至二十六年,即赢政13岁到39岁。这一阶段是秦国东征西讨,攻城掠地,凯歌高奏,最后初并天下的时期,也是秦始皇从懵懂少年傀儡秦王成长为杀伐决断强势皇帝的时期。

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分段:

一是始皇元年至12年,以嫪毒之乱、吕不韦遭贬后来自一杀身亡为标志,秦王赢政从依赖众大臣众将军到开始独立亮相处理危机,再到彻底摆脱制约成为秦国真正说一不二的君主。

这一时期中,始皇1至8年期间主要各将军率兵攻各国,夺取诸个城池。其中将军蒙骜战功最突出,他死于始皇7年。始皇8年发生了一件事,赢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这一年始皇21岁。

始皇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4月赢政祭天后住在雍城,长信侯嫪毒矫旨领京城部队等欲攻蕲年宫谋反,赢政知之,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嫪毒,战于咸一陽一,嫪毒败逃,秦王悬赏捉拿嫪毒,嫪毒及一党一羽皆被捉,平乱。事后的处置是,平乱有功的官兵按功受赏;谋反人员中,嫪毒等二十人被车裂示众,灭族,家臣被罚做劳役,其余一党一羽舍人等四千户流放蜀地;另外相国吕不韦也受牵连于第二年被免职逐到封国河南;再有,对赵太后的态度,先是让她居雍城,后听从齐人茅焦的劝说又把太后迎回王宫。这是秦王即位后第一次公开独立决策,危机处置很果断,后续处理也基本公正而有人情味,这时候他22、3岁,能做到这样应是十分难得了。

不过,这件事以后赢政开始显露独断和霸气。先是于始皇10年在咸一陽一大索,驱逐外地人,被李斯劝止。有魏人尉缭来献计,说目前以秦国之强大,诸侯都已不是对手,唯一应该担心的是诸侯联合起来抗秦,所以秦王应该不惜金钱贿赂各诸侯权臣,阻止各国联合。说得很有道理,秦王很赞赏,对他十分器重,饮食衣着都与他一样,但是尉缭起了异心,也许是与秦王比较接近,了解到他的个一性一,认为秦王为人,蜂準,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有志亦轻食人。这是史记中比较少有的对人物外貌细节的描述,高鼻梁,长眼睛,挚鸟胸,豺狼声,不晓得他身高如何,如果不是很矮的话,倒是正当年的帅哥一枚。不过估计赢政日常待人的确比较刻薄,才会在极力厚待笼络尉缭时反倒让尉缭起了逃跑的念头。乃亡去,秦王之,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这里可以看出秦王的强势,要用你你想逃也逃不了。秦王赢政挺酷的。这时候他24岁左右。

始皇12年,赢政写信质问吕不韦,吕不韦深感压力,自一杀而亡。以秦始皇当时的个一性一和年龄,应该只有仲父吕不韦以及生母赵太后对他有约束力,缪毒之乱后,吕不韦被一逼一死了固然无法再约束他,赵太后也大伤元气失去了影响力(按赵太后的为人和能力,估计她原本对赢政的影响力就不大),秦王赢政从此取得了对秦国的绝对控制权。

关于吕不韦之死,我觉得仍有些蹊跷,怎么会既无自辨又无反抗就直接自一杀呢?也许他真的老了,已无斗志,一死了之?但是一般人不是年纪越大越贪恋人生吗?那么自一杀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是怎么想的呢?或者,赢政写信质问吕不韦,本就备有后招,他若不服毒自然会有人让他以别的方式死亡?又或者,他的死本来就是被自一杀的?

不过,有一点我认为是明确的:吕不韦当时是必死无疑,唯一可能不同的只是死亡的方式而已。

峻是始皇19年到26年,秦国继续南征北讨,逐渐灭了其它诸侯国,最后一统天下。其间还发生了燕太子丹派荆珂刺秦王的事。赢政39岁了。

第三阶段是始皇27年到3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了。这一阶段初期做了一些很具建设一性一与开创一性一的事,比如统一行政区划、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言语。但有的事情就不那么有意义了,比如到处封禅,到处提字为自己歌功颂德,比如派人寻仙访神求长生不老之术,再比如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

同时,在这一阶段,秦始皇的暴戾逐渐显现,最令人发指的是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

抠书是起于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一举者与同罪,制曰:可。嗯,这个李斯绝对是历史罪人啊,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也是错误之举,统治者想要强迫百姓蒙眼塞耳闭嘴最是令人反感,也最愚蠢了。

坑儒则起因于侯生、庐生两位儒生偷偷逃离咸一陽一,他们本是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士,见秦始皇各种暴行心中害怕于是逃跑了,秦始秦知道后大怒,使御使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一陽一,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此时是始皇35年,秦始皇48岁。

距年前魏人尉缭也曾试图逃离他身边,他不但未惩罚尉缭,反而重用他。是什么使秦始皇变得如此暴戾恣睢?前后判若两人?

秦始皇死于始皇37年,终年51岁,在当时应该不算早死,不过也不算长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主要一精一力都花在寻求长生不老之策上了,可惜事与愿违。

纵观秦始皇赢政的一生,感觉到他40岁之前在基本面都属于英明神武类型的,而40岁以后就属于暴戾昏愦类型了,这个转变应该是有个过程,但仅从史记的记载上我看不出他内心的挣扎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东西只是推测,什么分成几个阶段呀,每个阶段又有几个分段之类的,只是我一家之言哈,不必较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