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杂志天下观后感 > 导航 > 放眼祖国,胸怀天下

杂志天下观后感

放眼祖国 胸怀天下。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放眼祖国 胸怀天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破壳》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三位学生在接受一次天才测试后,急于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而离家,最后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学校,干擦瓷砖这样普通的事情,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可结尾却寓意深刻,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思:放眼祖国,胸怀天下。

这篇小说中写的天才测试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我认为:盲目相信测试结果,会毁了一个人的一生。比如某些人被测出是天才,有的人就会骄傲、不学习,最终一无所有;而被测出不是天才的,有些人可能就会像文中的宫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放弃,以后当一个夜总会保安算了那样轻视自己。

小说通过主人公最终摈弃了踏上印证自己是否属于天才的幼稚之路,脚踏实地,从实际做起结尾。告诉我们唯有回归现实,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怀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放眼祖国,胸怀天下,才能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天才梦想。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可怜天下父亲心


看《长江七号》有感

我要做一个穷人。因为爸爸说,只要有骨气,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读书,就算穷,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的。

周小迪在语文课上如是说自己的志愿。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震惊地把钢笔掉在了地上。但这样的话语一直贯穿着影片,直到周父发现小迪改分数与之争论时,小迪说,你好烦,别再说这些了好不好?

这便是周父用心良苦,谆谆教诲的结果?不是说周父这样的教导没有效果,只是孩子还小,不谙世事,理解不了父亲的苦心。其实,周父内心也是苦闷不已,正如影片中周父对袁老师说的,自己没有能力给他什么,心里一直都很内疚。

周父真的没有给小迪什么吗?不是的,虽然周父只是一个散工,可他却让小迪上的是连包工头都不敢让自己孩子上的贵族学校。这大大超出了周父的支付能力,何况这个家庭因为母亲的去世已经欠了一大笔钱。于是他们吃烂的苹果,穿捡的鞋,甚至周父为了给小迪买个二手风扇,也要加班加点,将体力透支到顶。影片中周父一直强调自己顶得了,可他在工地上佝偻的身影,却让我们辛酸到顶。

可能在周父心里,学校好,教育一定好,上好的学校,一定有好的出路。这是没读过书的周父一辈子无法企及的,孩子成了周父梦想的延伸。可现实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周小迪一直拿零鸭蛋呢?

影片中通过小迪的梦境很好地剖析了他的心理。小迪因为有了长江七号而意气风发这只太空超人狗可以战胜地球上最凶恶的狗,可以制造出先进的作弊眼镜帮他考100分,可以给他打破无数记录的超级运动鞋这恰恰从反面反映出小迪长期自卑,想要出人头地,得到别人认可的心理状态。孩子在贵族学校,穿捡的破鞋,想抬起头来确实不容易,要不是周父一直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理念,孩子早崩溃了。试想一下,孩子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还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吗?

长江七号的存在,弥补了周父的不足。它可以给孩子新鲜的苹果,给孩子能转的风扇,给孩子正确的学习观,甚至给孩子重生的父亲它给了孩子健康的心理。这也许就是周父对袁老师所说的能力吧!

看到这里,我们还感觉周父是正确的吗?假如让孩子上普通学校,省下的高昂学费也可以给孩子新鲜的苹果,给孩子能转的风扇,给孩子心慕的运动鞋给孩子完整的自尊。自尊有了,难道还少自信吗,难道还不能用心读书吗?可见,周父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是取舍的不同,造成了结果的不同周父以为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却给了孩子无法培养自尊自信的环境。

其实,天下的父亲都一样,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可这些真的适合孩子吗,孩子真的需要吗?影片中的长江七号给了我们答案,让我们在诙谐中读出无尽的辛酸

读后感400字:读《放眼看世界》有感


本学期,学校利用晨读和课间时间,组织开展了读书活动。我读过了《朝读经典》、《放眼看世界》等书籍,最让我难忘的是《放眼看世界》了,她让我开阔了视野......

《放眼看世界》是描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我明白了“一带一路”是指: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借古丝绸之路唤起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要恢复古丝绸之路那种繁华盛世的贸易之路、友谊之路,而且要形成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让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友好交往,逐步形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沿线国家人民的梦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占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领跑全世界的敏锐眼光、博大胸怀、恢宏气度,深深触动我的灵魂......我要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应有贡献。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两篇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一)

提到长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红军不怕艰难,力争胜利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我们为体育课考试的800米都在叫苦不迭的时候,当我们受一些媒体带有某种色彩地去渲染历史的可疑性的影响事,当我们渐渐远离那种坚韧和信仰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什么是最真的,我们,现在在哪里?

每天都有很多繁杂琐碎的事物将自己的时间分割完毕,往往一整天下来,只知道自己很忙,却不知到底忙了些什么东西。我很感谢党支部这种集体读书的机会,因为这让我自己没有借口用别的事情占据读书的时间。很快,在同学的推荐下,我就找到了《放眼看长征》这本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我们都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被现在安逸的生活、快节奏的脚步所束缚,就连精神,也难以回到那个时代。我们哈韩哈日哈美,我们喜欢新鲜刺激,喜欢另类,喜欢一些特立独行的观点。现实中,千篇一律的报道,不时地捅出的丑闻,一些媒体的公信力下降,让我们将视野转向大陆以外,我们宁愿相信不同背景发出的声音。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红色书籍这么不被待见的原因吧。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歌功颂德让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有一种距离感,甚至某些人会反感,但是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里面有外国人眼中的长征。通过一个生长于不同背景、不同国度的人的的视野来回顾我们的历史,用一种开放和世界的眼光来审视红色的过去,的确让人有些好奇。

埃德加。斯诺,美国,带着他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疑问走进红色区域,直接与领导人对话,亲身感受长征路途的险恶,科学计量长征的路程。斯诺在大迁徙一章中这样写道:红军自己通称它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加上全部的迂回曲折,辗转进退,从福建的最远点到陕西道路的西北终端,某些部分的行军者无疑走了这么长或更长的路程。红一军团所编的一段一段的精确行程表显示,它长征的路线总长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六千英里约两倍于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这一数字大概是这支主力部队的平均行军里程。在征途中,他们穿越了一些世界上最难走的车辆无法通行的路径,跨过了亚洲高峻的雪山和宽大的河流。在他眼里,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提到这里,我就不想再写下去了,因为在一个西方的眼中长征依旧是如此的艰难和宏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历史就像是一盏青花瓷,不要因为现在沾上疵点就怀疑铸造它的那个人也是劣迹斑斑。我向来赞同多方面看待同一个事物,听取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些声音中,我们要学会分辨真假,别让我们的思想被拐卖者所牵引。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二)

长征,在岁月的年轮上,渐行渐远,却在精神的传承上离我们越来越近,历史的步伐也渐渐远去,但长征精神,在岁月的照耀下,仍然手指引着我们向前进。

《放眼看长征》是一本纪实类的书,详细地介绍了长征的原因,经过,以细腻的笔调记录了长征途中很多感人故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

面对山高岭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红军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练意志的艰难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对于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读着这著作,我不禁想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莫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豪情壮志。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革命老前辈。红军不怕困难,力争胜利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再只是着眼于路程的艰辛和战士的精神,作者叶心瑜对红军的这次辉煌的行军再次进行了探索,展示了长征的全貌,消逝了心中的疑惑,激发了缅怀先人的精神。

我是一我名普通的共青团员和预备党员,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狼牙山五壮士更加能耳熟能详,这种情绪愈演愈烈。什么样的精神让我感动,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护集体的团队精神,长征中还有许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和将来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我想,作为年轻人,人生可以平淡,但不能虚度光阴,这是我的最大感悟。

注:精彩知识请关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