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 导航 > 《爱与孤独》读书笔记3000字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爱与孤独》读书笔记3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爱与孤独》读书笔记3000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爱与孤独》读书笔记3000字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这是周老先生在《爱与孤独》中写到的。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我们是爱者,同时也是被爱者,我们独自感受着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爱情的浪漫,也许对于我们这些阅历不太丰富的大学生来说爱像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像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我们无法把孤独想象成爱的一部分。

读了《爱与孤独》后,我感触颇深。孤独是人的宿命,一切人间的爱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独。周老先生从生命、爱情、婚姻、女性等方面谈起,对我们情感世界加以剖析,让我们重新领悟了过往的人生,同时,对我们今后的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使我在情感的世界中又成长和成熟了不少。

我们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每一天都有各种情感围绕在身旁。世上有多少人每时每刻为自己喊着我要幸福的口号,可是,却很少有人成功。幸福就像一个摔碎的玻璃球,我们这些寻求幸福的人就是在不断的拾起地上的碎片,不过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拾起所有的碎片来组成那个原有的玻璃球。人们总是喜欢把幸福和婚姻、爱情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相信: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事实。我认为一个人只要曾经拥有和活在当下,就是幸福的,我们不必为了结果而忽略过程。要学会珍惜和回忆,因为浩渺的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

人类永远活在未完成中,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方面,我们总是期待下一次成绩的提高,事业的更上一层楼,我们不会满足于现实,总是认为这一切并不完美;在现实生活中,最浪漫的爱情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一切真正的爱情都是未完成的。就像人生一样,当遇到分岔路时,总是想象着先走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不会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下去,没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定的路了。这就是人生,我相信,只要此时此刻我们做出了自己认定的选择,就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和遗憾留下。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于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前者可能就是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的理由,茫茫人海中,两个有情人相遇即是一种缘分,当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所领悟、所理解,此时的两个人不再孤独,他们从所谓的孤儿中解放出来,去完成更大的使命。他们用一切爱的手段去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相遇与结合,但由于两人之间的关系太紧密,失去了原有距离产生美的欣赏,因为沟通的限度,他们之间产生了隔膜。因此,他们的婚姻让双方感到窒息,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这可能就是后者所谓的一个生命不会属于任何另一个人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孤独从此在爱中愈演愈烈。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

人们常说:知识是财富。当我们学富五车,功成名就那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富有的。但是,芸芸众生有几个是出类拔萃的英雄?难道其他人都贫困潦倒吗?我想不是的,年轻就是财富,灵魂深处的爱也会使人富有。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付出,同时也必是有收获的。当一个孤独的人寻找另一个孤独的人时,便有了爱的欲望。虽然爱情不能消除孤独,但却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当一个受挫者受到另一人的安抚时,便有了友谊的纯真;当年少的你得到无微不至的母爱和宽宏伟大的父爱时,便有了亲情的温暖。爱丰富了人生,爱的体验丰富了心灵。爱是我们生活的源泉和动力,无论爱的经历是否顺利,对于我们的灵魂和内心都是宝贵的收入和财富。

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爱还是被爱是人们在恋爱中常遇到的问题。往往,被爱者仅仅是爱者心底蕴积了好久的那种爱情的触发剂。他在灵魂深处感到他的爱恋是一种很孤独的情感,他逐渐体会到一种新的、陌生的孤寂,正是这种发现使他痛苦。他必须尽可能深地把他的爱情禁锢在心中;他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崭新的内心世界。而爱者,他是爱情的主动方,借用爱情自带的一种盲目力量,使他不顾一切地追求心目中的偶像。爱是一个从痴迷到依恋的过程,看似是指向被爱者的感情,而实质上,占优势的确是爱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爱的幸福和快乐。至于心在别处的被爱者,却独自感受着孤独。爱者一直用欣赏的眼光在赞美自己的恋人,享受着无与伦比的美丽。爱情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河的两岸是爱者和被爱着,层层的浪花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美丽的爱情风景。

有时候,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和别人在一起时,却向往孤独,自己独处时,却向往朋友。在他们看来喧嚣和孤独都是难以忍受的。在喧嚣中,尽可能的抑制自己,使自己的情感充沛;在孤独中,无法左右自己的心绪,找不到情感的寄托。这也许就是周老先生所说的两种孤独吧。其一: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其二: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伴侣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尽管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爱中,在心底依然会有一种莫名的孤独⋯⋯孤独是藏在时间缝隙里的催化剂、是一道瀑流在悬崖上汹涌着的情感、是野渡无人的小舟,在涧边幽草和深树黄鹂间悠然自横。一切的一切都在我们生命中成为永恒。

所有的人都会因为穷困,彷徨、失落、无助而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中不可自拔。惟有内心的爱才能拯救孤独者心中的孤独,但同时,爱也只是孤独衍生出来的心灵的必需品和安慰品,是用来抵抗内心日益强大的虚无和麻木的工具。可是人类灵魂的虚无、卑微和堕落终究是无法治愈的,真爱也只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心灵的慰藉。如果我们欣赏它却得不到它,爱情的质量和价值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错位,而现实生活中影响它们的因素就更多了,而我们却实在无法预测真正的孤独对人类的爱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当爱情已被埋葬在婚姻的殿堂,我们又会作何感想呢?人们常说: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的温暖的需要,这是真正的悲剧之所在。爱情似花朵,结婚便是它的果实,我们都知道果实与花朵不能两全,一旦结果,花朵就消失了。相爱是一门艺术,像魔盒一样的婚姻,需要盒中的男人与女人为了彼此去掉身上的刺,在有意和无意中不断地改变和修整自己以达到魔盒的满意。

家是婚姻这个魔盒中的男人和女人共同搭建的爱的港湾。家是容纳,家是关爱,家是归宿。无论家的好与坏,提起她,总是那么令人感到神圣和向往。开心的时候,总是想在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孤独时,最先在心底的那个声音也是来自我们的那个温暖的家。总之,也许梦一般的婚姻在爱情耗尽的那一刻,最让人留恋的也这是这个见证了无数欢乐和泪水、感受过了无比的激情和孤独,体会了人间的亲情与爱情的家。

当读《爱与孤独》这本书时,我的心灵跟随着周老先生的作品一同出发,去体会和审视世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我明白了爱的深度与限度,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遮掩的暗流,无论我们怎样逃避,他们都依然存在,无论我们怎样面对,它都不会浮到生命的表面。因此我们应当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些空间和时间去自省,去发现和感受生活,去寻找生活的真正的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空间,静静的,当你觉得孤独的时候,觉得被世界遗忘的时候,它可以给你力量,让你变得更坚强。爱的反义词并不是孤独,心灵深处的爱和孤独是同一感情,有时候孤独的深度决定了爱的容量。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孤独》读书笔记


似乎很向往宁静生活,一个人走在街道上,一个人静静地学习,没有外界的喧闹。但如果真的如此,心中却反倒添加了空虚与恐惧。我怕吗?怕什么呢?不知道独自一人吧!就象文章中的大雁,我虽然没有凄然长唳但也有着离队大雁无奈的孤独。

想长长的叹一口气,但心中的悲感还不足以让我表现出自己的无奈。

《孤独》中有好多的孤独,看着似乎有小题大做的感觉,我想,只有身在其中才会了解那一种无奈吧。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纷纷散去之后呢?更广大的孤独又走进我的心中,什么感觉?不知道,说不出来

试图用半明半暗的心情去排遣孤独,孤独者站在幽暗的窗口,跟随思潮漂流。过去和未来,悲伤与幸福,在轮番的敲打她的心鼓。因为孤独,所以会回首往事。过去也认为自己孤独,回首时却有着无限的美好回忆,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因为孤独,所以联想未来:未来的我和大家都相处得很好,在未来的未来,我可以回首更多的快乐往事为何不以宁静置换,在宁静中寻觅哲思呢?是哦,为什么不呢!?以我这算不上宁静的宁静,算不上孤独的孤独去寻觅哲思,也许我能懂得更多我想要懂的事物。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000字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与爱同行》读书笔记1000字


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当我们仔细阅读它时,会觉得越读越有味道;爱是一根点燃的蜡烛,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时,它会给我们带来光亮;爱更是一个指南针,当我们陷入迷茫时,它会为我们指明方向。

爱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她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健康、快乐,让我们洁净无瑕。

读了《与爱同行》这本书,我深深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爱无处不在,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社会的温暖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它让我懂得:有一种爱,我们会享用一生,温暖一生;有一种爱,让我们成长,学会坚强。这就是伟大无私、不求回报的父母之爱!

每次看书都会先看目录。并找到题目最古怪的几篇来读,这次我拿到了《与爱同行》这本书也不例外,爱让生命延续咦背母读书好奇怪的名字!为什么背要加双引号?读书是什么意思?是上学还是读课外书?我带着一大堆疑问翻到了第57页仔细地读了起来。

读完后那一大堆疑问全解决了,我明白了背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因为背既不是瞒着妈妈,也不是背诵的意思,而是带上的意思,很奇怪吧!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和你说说吧!故事的主人公叫曹秋芳,当她才两个月大时,妈妈因手术意外卧床不起,为了治妈妈的病家里一贫如洗了,还欠了10多万。小秋芳的爸爸为了家人狠下心来,去外地打工,小秋芳还有个哥哥,可一个男孩子照顾妈妈很不方便,年仅四岁的小秋芳只好一个人护理妈妈,时间飞逝小秋芳该上学了,她爸爸让去大勤小学读书,并再次带妈妈去看病,可是过去两年了小秋芳妈妈的病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小秋芳决定带上妈妈去学习。当时妈妈不同意,可后来便被小秋芳这样一句话说服了:您是我妈妈呀!没有您在我身边,我能安心学习吗!后来小秋芳以优异的成绩被当地的好学校录取,但依然带着母亲学习,不幸的是小秋芳的母亲病又加重了,可是就在2009年2月12日,妈妈竟能缓慢地行走。

读完了这样一篇作文,我浮想联翩,小秋芳妈妈的病情加重,一定是上天对小秋芳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秋芳还依然细心照顾妈妈,成绩也不下降,妈妈的病又好转。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文中的小秋芳学习,每次都是让父母来关心我们,这次,换我们来关心他们,让父母也能体会到我们的爱。

爱是拂过新绿的微笑,爱是润物无声的细雨,爱是蓝天的自在包容,爱是对大地三春晖的报答,爱是生活永远的主题曲!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太多。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与爱同行》读书笔记1200字


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这是一段来自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的话,我觉得里面讲得非常对,分享就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等,如果说爱是空气,那分享就是氧气,空气中包含着氧气,爱里充满着分享。假如你看到一位老婆婆过马路,不方便,只要你扶一下老婆婆过马路,你就是一个会分享快乐的人。只要你看到有人受伤,及时去扶一下,你就是一个会分享幸福的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白云一样纯洁,只要你的心灵有一点坏,就像在白纸上滴了一点污渍。

有一种爱,它来自社会。大爱是一种本能,责任是一种习惯,向善向美之心是人性之中最为高尚的。

在《与爱同行》中,有篇故事令我十分感动,题目是《关爱陌生人》。其中第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的是,作者的一个朋友在一次乘中巴车回家过年的时候,由于下着雪,地上滑,行至途中发生了意外,车沿山路下坡时,翻到路边的深沟里,乘客们的尖叫声,哭喊声,响成一片。有人打了求救电话。这时他看到了离他半米远处,有一个小女孩呼吸急促,脸色蜡黄,他忍着痛把小女孩拉出来,在大雪中,他把自己的棉衣裹在她身上,一直等到了医护人员来到事故现场,足足一个多小时。当同事们问起那女孩是谁时,他憨厚的笑了说他们互不相识,只是恰巧遇上的。这份小小的举动,只是出自善良的本能。文中作者的朋友能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脱下自己的棉衣给她,在大雪中站了一个多小时,如果说那个女孩是他的家人或是爱人的话,我们也不会那样感动。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换来了一个生命,值了。我们也应该向作者的这位朋友学习。

雷锋叔叔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像文中作者的朋友一样,时时刻刻为着别人着想。从来不顾及家人的看法,把社会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我们需要帮助的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亿万富翁正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一场火灾突然发生了,当时的时间正好是凌晨1点~2点之间,亿万富翁立刻去把正在熟睡的工作们都给叫醒,让工人们都安全的离开了这里,而自己却在这一场火灾中失去了自己宝贵又年轻的生命。即使亿万富翁面临着生死两难的选择时,他也不顾一切的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工人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舍己为人,我实在是太佩服这位亿万富翁了,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向这个亿万富翁学习,即使不需要舍生取义,至少多为他人着想,竭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为他人做事。

在这本《与爱同行》中,里面还有许多令我非常感动的故事,如《生命传递》,《送粥奶奶》,《掌心化雪》,《活雷锋孔胜东》,《千里献血》,《用生命诠释责任》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我以后一定会多多帮助他人,而且我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染给其他人,让别人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关爱。

爱是拂过新绿的微笑,爱是润物无声的细雨,爱是蓝天的自在包容,爱是对大地三春晖的报答,爱是生活永远的主题曲!

读了《与爱同行》这本书,我知道了爱的含义。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000字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与爱同行读书笔记1000字


我读了《与爱同行》这本书深受感触,让我明白了爱的内涵,爱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能看到许多生活中的爱与美。

爱是理解。在人类所有的感情中,爱是最基础的感情,也是最重要的感情,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老师爱学生,愿意为学生学业有成而辛勤付出;朋友爱彼此,在困难的时候伸手援助然而,所有这些爱与被爱都需要建立在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上。在《与爱同行》有一篇是曹秋芳带母上学的故事中,9岁开始她就在学校旁租了一间房子,带着妈妈一起上学。中午带这学校的一盒饭回来,两人分着吃。12岁第二次背母亲上学。考进章镇中学。15岁考进东关中学,独自背母亲上学。从曹秋芳背妈妈上学我也领悟了爱存在的价值。

爱是责任。自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无时无刻不拥有爱,爱无处不在。爱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行动,是一种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像在《与爱同行》中的一件事,这件事感动了一座城,没错他就是平民英雄吴斌。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客运公司司机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车上有24名乘客。突然有一块大铁片从空中飞来,砸碎当风玻璃砸中吴斌,吴斌忍着剧痛,在76秒钟里吴斌完成了一系列安全停车动作,乘客们都安全了,但吴斌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看吧,吴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甘愿牺牲自己也要让他人活下去。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爱是分享。分享就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等,如果说爱是空气,那分享就是氧气,空气中包含着氧气,爱里充满着分享。鲁迅说过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在《与爱同行》就有这样的一件事,他就是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阿里木。2001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日子过的不富裕,但他觉得生活只要吃饱就行。阿里木仗义慷慨。2002年到医院看朋友,看见一个男孩患有肾病,马上掏出仅有的200多给他的家人。阿里木还帮许多山区的学生,给他们捐钱。阿里木的这种爱就是分享。

爱是力量。仁爱是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人类进步的共同信念。爱是一种人性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平凡的人,用他们质朴的爱,支撑着家庭,支撑着朋友。有了爱,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有了爱,心灵的冰山也能融化。爱是一种道德力量。爱,是一个民族素质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只要每一个人都从我做起,善小而为,善的力量就会汇成江河和海洋,凝聚起最温暖的爱的力量。

就让爱伴随着我们成长吧。

《菊与刀》读书笔记3000字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着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天皇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天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天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天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天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天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皇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特性,可概括为勇敢、残暴、致死效忠、绝对服从。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每一个日本士兵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管自己的国家在物质上能不能与美国抗衡,仍然会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给对手打击。而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所谓在、武士精神,这种战争中的不怕死精神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出现,但作者对这种不怕死的行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战时的士兵被冠以了军国主义的思想,幼时的等级观念在这个时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上级的命令是惟命是从。这样的心理给日本整个民族在二战中带来了遭难,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个民族。

另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对于恩的理解。首先,书中提到日本人对于皇恩都应无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感情及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对生活越是热爱,就越是感谢皇恩。其次,在日本看来报恩是由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他们绝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会主动帮助陌生人,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习惯。日本人他们自认为是历史的债务人,他们的日常决定和行动都必然发自这种负债感。最后,日本社会所讲的报恩和雪耻的概念在我们并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却有异于我们熟悉的东西。比如工作也是要报答的情义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极端敬业是毫无疑义的,否则对不起工作给你的恩惠。并且在工作是要对你的领导做到尊重与服从,这也是日本独特的文化内涵所要求的。雪耻是对自己名誉的洗礼,当名誉蒙羞时,如果不报复、不洗刷罪名就对不起自己的名誉。

对于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诚、仁义、孝顺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践行着繁复的礼仪,并且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对人,和歌、俳句也体现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谦让的一面。但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与忠认为是无条件的。书中写到:在中国,比忠和孝两种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须有仁,如果统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与否,完全是取决于仁与不仁的。而在日本,这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书中也提到,日本并没有一种极端的权威主义。许多国家的青年人往往热血而冲动,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应该是一个服从家庭意志并培养家庭责任的时期。日本人说,他们尊重父亲是为了训练、为了练习自己对权威的服从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顺从文化是极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顺接受美国的改造计划时他们的心理绝对不是韬光养晦,反而是真诚的反思自己的错误。

读过这本书,不得不说一说让日本国力大大增强的明治维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乡隆胜、木户孝允等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为了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恢复天皇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实行明治维新,从而发展资本主义,并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长期锁国下的日本,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在一连串的努力下,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变得更为富强。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经济发展及国富兵强,即使在明治维新的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国家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改革维新运动,必须以苍生为念,以增进人民福址及人类全体幸福为依皈。反之,由于少数的人民和军阀的思想阻碍,终将带给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国家无法弥补的伤害。

纵观全书,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礼仪上的观念和态度上的严谨,同时日本是一个很团结的民族,自从日本派遣唐使来华,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礼仪之国,儒家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

我认为,还是作者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最后,通过菊与刀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双重性的理解,同时让我对日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要去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