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2000字 > 导航 >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2000字

读书笔记2000字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20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20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一提到美国,我们可能会想起它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很显然中国和美国都是民主的国家,可两者的民主一样吗?

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奈何中国人口众多,我们国家就采取靠人大代表来表达人民意愿的方式,在全国各地由人民选出他们认可的人大代表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向国家提出意见并投票选出国家领导人,从而达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目的;而在美国,总统的选举是需要候选人参加竞选的,由全美老百姓投票,票数多的当选,不仅是总统,各个州的州长,甚至一个小小的地方警官也是要通过竞选pK出来,而总统颁布新法律法规时,需要得到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同意,还要受到新闻媒体和美国人民的监督。

同样是民主,中国的民主却多了一些形式主义色彩。以前我对人大代表是如何选出的深表疑惑,也许是我不怎么关心政治的原因。后来我上了大学,满了十八岁的年龄,拥有了选举权,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地参加了一次投票选举。我拿到了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两个候选人,而这两人我根本不认识,然后就随便投了一张票,其他的同学所处的状况也和我差不多,投票后我还听到有人说这是多光荣的一票啊,当时我就觉得好笑,这种抓阄式的投票有啥光荣的,我连自己的政治意愿都没表达就把票扔了出去,甚至候选人是个啥样的人都不知道。这样选出的人大代表真得能维持我们老百姓的利益吗?再看看我们经常念叨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美国,大到总统的竞选,小到地方警官的选举,哪个不需要当地居民乃至全美人民的投票,而他们的投票基本上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没人会,同时也不敢妨碍他们的投票,这样选出的总统和官员才能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至于颁布法令方面,那差距就更明显了。咱们举全国之力弄出的人大代表基本形同虚设,不少代表对国家政策永远支持,无论是什么政策都投赞成票,我们选出这样的代表有啥意义呢?万一国家政策不合理,那岂不是全国人民集体遭殃。不过我想无论百姓生活怎样对他们都无所谓了,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的问责机制,人大代表即便不能维护群众利益也不会被百姓怎么样,既然如此,代表们何必煞费苦心地为人民谋利呢?我们经常会看到电视上夸奖某某人大代表提出某某建议,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敢于提建议、敢于说出心中的想法居然成了一种创举,一种备受称赞的行为,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人把心中的看法一直憋在心里,然后说着一堆没用的官话。我们常常鄙视这种行为,但倘若我们和那些人大代表换一个位置,我们能否把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直接表示出来呢?也许由于种种原因,出于自保,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在美国,人民选出的代表必须始终照顾他们选区的人民利益的,否则就要面临下台的风险,于是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选区人民的共同想法,始终站在选民这边,然后由各级行政部门做决策,为了顾及各地的民意,决策部门往往能提出一个折中的、比较符合各地人民利益的方案。比如说提高工人最低工资,允许堕胎还是禁止堕胎,增税还是减税等等。也许有人会问提高个人工资和减税不是很好的方案吗,通过这些法案应该很容易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项法案引发了人们极为激烈的争论,反对者甚至通过各种论证得出提高个人工资和减税损害人民利益的结论,最后方案都只能折中处理,以平衡两边的利益,就在这叽叽喳喳的争论中,人民的利益得以维护和保障。

也许有人会说民主实在太麻烦了,政策的执行速度大受影响,而且耗时耗钱,比如说总统的竞选就要几亿美元,一个政策的执行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的考虑,而且很难彻底实行等等。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总统的竞选费用很多都来自于选民自掏腰包,大家自愿地花少量钱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相当于给他自己买一个保证,即选出的总统是能代表人民利益的。这样看来也是很值的。还有政策的执行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可以确保政策的正确性,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如果中国能对即将实施的政策再加以思考的话,那***和大跃进运动这样的致命错误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有大量的人死去,经济也能很好的发展下去,这是多么划算的一笔买卖啊!

何为民主?真正的的民主应该能让所有人无所顾忌地发出自己的心声,然后由决策层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我在这里将中国与美国做了对比,指出中国很多的缺点,又对美国的状况赞扬了一番,这里不是故意批评丑化中国,而是为了表明中国的现有的体制有很多缺陷:民主制度流于形式,人大代表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不能把人民的利益寄托在代表们的良心上,毕竟人是不可靠的,很少有人会在意周围人的生活状况,所以我们要变革制度,并建立强有力的问责机制,逼迫人大代表始终站在人民利益这一边,否则政治生命就要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民主才能跳出形式,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450字


如今很多国人都在谈民主问题,但是能有切身经历过人并不多,而《民主的细节》就是一本谈民主体验的书籍。

该书由旅美学者刘瑜所著,但具体的出版社我已经忘了。在我看来,此书对国人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为人们展现了民主的美好,另一方面它又指出了民主的诸多不足。其实,很多人对民主给予了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实现民主,许多问题便可引刃而解。可是,从刘瑜的记述来看,民主并不是做好的制度,至多只能算是比较好的制度。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能人纠正对民主的诸多误解,也可以启发人们怎样去建设一个民主社会。这部书的书名也许是为了暗示自己的主题,才取名为《民主的细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作者没有多民主问题做宏大的论,只是以细腻的笔调记述了美国人的生活细节。

从作者的表述来看,民主只是一种生活智慧,每个人只要懂得了这样的生活智慧,对每个细节性的生活问题都能有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便可以轻松建立一个民主的社会。或许,这样理解民主会让某些民主理论家所不齿,但是从民主最终目的来看,只有把民主能变成每个人的生活智慧,必然能拥有一个巩固的民主社会。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1200字


前些天,我读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看这本书的缘由说出来挺令人惭愧的,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向往一种生活读书行路,可真到了大学,事情还完全不一样了,时间有了,可书读的不如原来多了。幸亏有了老师的要求,自己逼着自己读了一本书,也算给自己少留点遗憾吧。

全书按作者的话说是尽量讲故事,找数据,将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式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没有多少宏观的大概念,没有多少长篇大论,全书用的是一个个真是的案例,一组组真实的数据。比如,通过纽约公交工人罢工事件展示权力制衡下的协商式政治的图景;通过讲述美国碍手碍脚的繁文缛节、莫名其妙的法规条令,描绘出美国式自由的受约束特征广泛的自由其实连结着深入的责任。我们往往想着民主的实施操作是需要科学的,殊不知民主更是需要经验的。我们总是想着民主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简单地投投票,选选代表;却被有意识到其实任何复杂的规章制度起源都是大胆的创造和简陋的契约。从美国的大选制度我们就可见一斑啊,不仅仅只是单单选举几个代表,而在选举这些代表的过程中,要平衡各个地区,各个种族的权力,作者对制衡的好处着墨颇多,她认为制衡的好处之一是促进利益均衡,不至于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各方利益总能沾点光,从而缓和政治矛盾;另一个好处则是提高政治决策的理性成分。这个观点在当前我国政治体制下,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党和政府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各阶层代表、各方面群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完善,更具有生命力,不仅仅是开个听证会完结了事。

闾丘露薇评价作者: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看着这句话,我想起了毛泽东在陕北面对农民的讲话,那么通俗生动,那么好懂,能把话说到老乡的心里。只有把事情说具体了,把做法讲清楚了,被高深的术语概念搞糊涂的人们才不会糊涂,才会慢慢领悟,学会参与社会事务,伸张保证自己的公民权利,才能渐渐地更好的生活。

国家一直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想民主与法治应当在此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谈到论为什么要民主所说的:假如你认为把人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活动用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创造福利是有益的;假如你觉得理性的判断比天才更对人们有利;假如你的目的不是创造英勇的美德,而是建立温良的习惯;假如你喜欢看到弊端少造成一些罪孽,而且主要没有重大犯罪,你宁愿少见到一些高尚行为;假如你以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为满足,而不以一个富丽堂皇的社会里获得为得意;最后,假如在你看来政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整个国家拥有尽量大的力量或尽量高的荣誉,而在于使国内的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福利和免遭涂炭;那么,你就得使人们的身份平等和建立民主的政府。

目前而言我们对于民主的观念的比较淡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公民权力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之一,但我想随着教育不断地普及,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民主意识会不断地被具体化,如何才能保障民主,如何才能实现公民的价值,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大家都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言献策,我们的党才会更好为人民服务,让社会主义民主更加的完善。

责任读书笔记2000字


《责任》,读过之后,感触很深,书中讲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说,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主要看你对工作、对事情,有没有责任心,敢不敢负责任,如果你的能力再大,很能办事,但由于你骄傲自满,不负责任,很容易办的事情,也会办不好,这就说明,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或者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首先失去了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所以讲,这责任是一种俱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守信,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的出色完成。

要关注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责任不是停留在口头,而要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体现。

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让我们感到万分遗憾的是,责任经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能力,用能力来衡量人、评价人。此书运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其深刻的内涵,浅显易懂的道理,全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强烈的责任感,也再一次梳理了我的神经中枢:尽心尽职地工作,百分之百地对自己行为负责。也让我对文中的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就意味着完成自己的份内事,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自己那份薪水。过去,我也一直这样认为,工作既是自己的谋生手段,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一个平凡人,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班下班总是忙忙碌碌,似乎也找不到多少不平凡的业绩。最近,我通过阅读《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思想受到了很大触动,对责任的理解也更深入了一层。该书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企业案例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忠诚即责任这个主题,说明了负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核心。

我认为,责任从大道理说,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从小的来说即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责任可以改变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假如你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我们在工作中,承担起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责任,积极主动享受工作乐趣。

责任即荣誉。为荣誉而工作,就是主动争取做得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荣誉而工作,就是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做事;为荣誉而工作,就是自动自发,最完美地履行你的职责,自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让我们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自己的幸福,让我们为了自己的明天的生活而再努力一点吧,为自己的人生添上精彩的一笔,去积累更多的财富!其实幸福并不遥远,给我们幸福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工作本身就是美丽的,就是快乐的,生活本身也应该是美丽的快乐的!让我们关注现在的每一刻,我要学会一步一步的生活,因为每一步都是人生,当所有的脚步并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整个人生了!

曾经我这样问过一个人,我说:你来到世上20多个年头,经过很多事,看到很多世间百态,你有没有什么感悟或是什么体会,他想了很久,回答我的话语我已记不太清了,只依稀记得他说得很细,他不是说得不好,因为我觉得那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因为那些回答并未全然的说到重点,一路过来,我所体会到的就是责任的重要!所有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可以包含在这两个字里。责任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是经过很多很多事体会出来的,虽然责任是上天与生俱来就赋予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但未然所有的人都能深切的体会到!

人的一生必须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社会的,家庭的,工作的,朋友的等等,人不能逃避责任,对于自己的责任要勇于承担,放弃自己的责任,就等于放弃了生活,责任可以使人坚强,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可以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有了责任这种内在的动力,使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都能投入十分的热情,会主动积极的,认真的去完成每一件事,一个人工作的好坏,最关健的就是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只有清楚的,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承担起工作岗位的责任,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才能真正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责任是发自内心的,有责任的人在处理各种小事上都能体现,正如书中一句话细节决定完美,责任决定成败,:责任是最关健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也是员工的第一行为准则。假如你热爱你现在的工作,那么你每天生活流满激情和精彩,假如你讨厌现在的工作,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地狱,你的选择是什么呢?改变并不难,主要是在乎你想不想去做!

责任似乎从大道理说,就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从小的来说即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人可以没钱,没权,没事业,但不可以无责任,因为一旦你从内心有了一份做人的责任,就会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就会去追求人生的美满与幸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去创造所谓的财富!

最后引用一句文摘上的话:我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力,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今天我如果没做到最好,我希望明天会做到更好,每天进步一点点!

《论语》读书笔记2000字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晚宴读书笔记2000字


本文看似讲述了在一场盛大的哈萨克晚宴上发生的故事,细读之后,发现了作者的巧妙用心之处在于对社会现状的讽刺和揭露。题目莫名其妙的雾气也引自文中作者的描写。作者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善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情节设置巧妙,具有悬念,引人入胜。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对于作品的感想:

一.风俗文化状况

初读作品,我还以为是一场为了迎接来宾观光旅游的宴会。直到作品中间部分才看到原来是一场割礼宴会。割礼是极具宗教色彩和地域特色的一种仪式,在哈萨克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体现一个家族社会关系资本的平台,接受割礼的一般为5-7岁的男孩,由事主(接受割礼的孩子的父亲)主持。根据这家人的家庭地位,会邀请到许多有身份的贵客,来宾会給礼金和祝福。但是本文的描写侧重并不是割礼的风俗和文化含义,而是在豪华的割礼场面和准备中影射出对种种官场潜规则的揭露。

下面一段文字截取自近代哈萨克文《阿巴依之路》对正宗割礼宴会的描述:乌丽江为了给阿巴依举行吉尔提斯礼(实质意义上的完婚礼),给阿勒欣拜家带来了丰厚的彩礼,70匹马、30 峰骆驼、各种丝绸、布装了满满两骆驼。送给新娘的衣物整一箱、送给亲家及亲友的衣物几大捆、最引人注目的是送给亲家公的大元宝。在阿勒欣拜给阿巴依和迪丽达尔举行的完婚礼上, 宰杀的全是经过挑选的肥马驹、二岁羊、空胎肥母羊、烤全羊用的半岁小羊羔。阿巴依的岳祖母来见新孙女婿时, 向新毡房中央撒了恰秀(喜糖) , 其中有杏干、葡萄干、水果糖、并赏给阿巴依初次见面礼。完婚礼一直举行了三天。阿勒欣拜把孙女的婚礼举办得如同盛大的节日,单是客人骑来的马,就有黑压压的一片,为客人新搭起的毡房约有一里见方,少说有五六十顶。该宰杀的牲畜都已宰杀完了,面粉和其他所需也已安排好了。草场上进行着赛马、刁羊、摔跤、骑马拾银元活动。二十几名招待员骑着走马往各毡房送手抓肉,走马的走姿如风摆柳一样好看。当二十几皮桶马奶酒全都喝完,二十几盘手抓肉全都吃完时,客人们才一个个走出毡房上马走了。

本文中对于宴会的规模及档次的描写相比上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八顶毡房按照等级依次排开,每顶毡房里都装饰着动物标本,更有罕见的国家一级或特级野生动物的皮张和飞禽的标本。对于餐饮要求更是让人惊叹,主客20余人、来自自治区的30多名随从、来自州里的40多名随从及相应人员的餐饮要求中包括了当地特色的雪鸡、熏马肉、纯种狐狸、野狼、野马、盘羊山鹰、猞猁、骆驼、岩羊等等,酒水更包括了世界名酒及当地有名的传统酿酒及饮品柯莫孜舒巴特。真可谓一应俱全,堪比满汉全席。

看到这里,我渐渐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部分介绍: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不能将这次晚宴的盛况和目的与那次蒙古人和和萨克人在拉伊苏地方洽谈时举办的宴会等同看待,也不能将之余那次妥协的宴会,即在相互为敌的汗国时代,以争夺权力为目的的虎门宴会同日而语。这次晚宴既不是为了庆祝某一位权贵的爱子割礼大事,也不是为了显示事主的人际关系。而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观光需求,大费周章准备的一场接待晚宴。在这浓郁的民族风俗背景下,一场政治意味十分浓厚的表演逐渐拉开了帷幕。

二、社会政治状况

这篇生动的中篇小说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人等在同一场晚宴中的不同心境及处境。作者时而调侃时而讽刺,揭露了种种官场中人的铺张浪费及暗潮汹涌的潜规则。反应出新时期的少数民族地方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一些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现实的描写始终是在浓郁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如作者在处理倒水净手这一情节中写道:能否胜任倒水净手一种人际关系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产生了。连倒水净手都如此等级森严,可见其中的潜规则是多么深入人心。而这种所谓的尊卑关系如今已从年龄的长幼变形为官职的高低,是否是作者对现今社会的一种讽刺呢?

这场晚宴可真是相当上档次。从筹备伊始就可以看出主办方的重视程度:犹如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有一颗炸弹爆炸了似的,这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还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层层指示、层层落实、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抱着不辱使命的决心迅速而有力的将工作传达给自己的下级。因为这次晚宴涉及到了当年曾经得到过来宾部门数百万元资金援助的三个镇、十五个乡,可见这次晚宴的成功与否大大关系着一大群人头顶的乌纱帽、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晚宴为:可以称之为植根深远,盘根错节的聚餐,或称之为溢满热情的宴会,一次豪华的答谢宴请,一次宾客们像铁链子一样互相串在一起,互相大献殷勤的宴会。

三、性别角色状况

说到性别身份,就不得不提到文中出现的几个女性形象。作家对性别角色在社会分工中起到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描写。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女性的特长,文中提到的女性如正在休产假的歌者麦孜兰、正在照顾住院丈夫的另一位歌者、以及领导钦点的尼夏依古丽。这几位都是宴会能手,在酒桌上打来的天下。在她们迅速升职的背后,作者揭露出了另一大官场腐化问题裙带关系。一方面讽刺了部分官员的丑陋嘴脸,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这些女性的隐性指责。依靠在酒桌上伴舞陪酒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如今堂而皇之的成为了潜规则的一部分。这人前风光人后辛酸的故事太多太多,作者只采取了点到为止的描写,但是给读者的反思却意味深长。

作者通过宴会前不同人的准备工作、宴会中不同毡房的嬉笑怒骂、宴会后不同当事人的收获这三组对比,反应了作者对于风俗文化、社会政治、性别角色等多方面的揭示。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该如何与时俱进的思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