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毕淑敏小说读后感 > 导航 > 小说读后感3000字

毕淑敏小说读后感

小说读后感3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小说读后感30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小说读后感3000字

我在阅读海男的长篇小说《县城》到一半的时候,在扉页上写下一句话:这是一部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巨大的、顽强的抗争的小说。然而,当你通读了整部小说之后,你也许会用另一些比较简单明了的内容来概括这部小说,即它只是描写了与一个生活在县城的普通家庭的成员有关的爱情和婚姻而已,从父亲与张阿姨谜一样的关系,到我与李路、咖啡商人和简的爱情,当中发生的种种是与非、曲折与舒缓的情节变换,都是大部分在谈论爱情和婚姻。这似乎会让人感到灰心,因为这情情爱爱的纠缠与纷扰,虽则是情世中不可避免的俗世生活,但是它显然无法勾引起我们阅读它的兴趣,我们只把这些情爱关系当成庸俗的情爱关系。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爱情与婚姻只是它的表面文章而已。这部小说的核心,在我阅读完整篇小说之后看来,有三个组成部分。其一,是海男对人生中所有发生的意外的大彻大悟。在小说的首页里写着一句关于托马斯品钦的话:一个人一生中所遭遇到的意外超过他所能予以承认并保持神志正常的速度。我觉得这句引言是支撑起小说中的故事源源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根基。顺理成章、因果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源,是发展的本质。但是意外、巧合总是掺杂在根源与本质中而发挥作用,引导着事件向我们无法预知的,料想不到的方向推进,以一种环环相扣的形式展现跌宕起伏、平缓或湍急的事件。如海男在小说中写下的:所有猛然间向我们的肉身袭来的幸福的证据,悲哀的颤栗,灾难的震撼,都是贯穿在我们生命中难以逃离的时间之镜,它像一面镜子在照着我们的卑微和我们佯装在脸上的自尊。我认为这段话是小说的核心之一,是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海男要向读者说明的事情,而且她认为那是我们无法逃离的,因为它是命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我们的任何抗拒与反叛都将注定是卑微与徒劳的,我们的行为似乎只能够改变事件行进的方式,却无法改变其结局。当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忽略了托马斯品钦的话在小说中的作用时,我一度以为串起所有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线索是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引起故事骚动的县城的流言和谣传,那些关于哥哥罗华与心爱女人的流言,关于我与李路的流言,关于姐姐罗果与张羊的流言,关于弟弟罗果吸毒的流言,流言还绕着丁兰、咖啡商人、简、父亲、张阿姨、小丫、桃子、杨琼飞和副院长等等生活在县城的人物而飞舞。所以可以说,流言制造了故事,而故事又反过来刺激了流言的产生与运转。

其二,小说的第二个核心部分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抗争。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理想?在这部小说中,一开始县城就是现实,许多人生活在现实中的县城,而八十年代的喇叭裤、收录机、自行车、高跟鞋和电影院以及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出现的代表着时髦摩登的事物就是理想,因为这些事物给予人美好的向往与情感,那也是理想带给人的向往与理想。后来省城是理想,许多人物向往着省城,我与波兰大货车司机李路开赴理想所在地省城,省城生活着父亲与张阿姨,简与咖啡商人都生活在省城。而后,当姐姐与哥哥在县城这个现实世界里受到爱情与婚姻的挫败之后,他们同样向往省城生活,姐姐罗果转让了县城的服装铺与医院的外科医生幽居在理想省城,弟弟罗敏与林莎也在省城开了茶馆,哥哥罗华为了拉近与杨琼飞的距离于是在省城开了照相馆。人在困境中,在悲伤时,在绝望里总是容易产生希望,产生美好的理想,这是支撑人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之源。但是,理想总是不尽人意的,在省城同样有来自县城的困扰与骚动,理想同样不可能不受现实的影响与制约而存在,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顽强的抗争,这其中需要人付出多大的决心与耐力,人可以忍耐理想一次一次覆灭与重建,可以心平气静地面对冷酷与冰凉的现实世界,这其中的精神考验与磨练是巨大的,也是困难与艰巨的。可以说,我们是这样生活下来的,即一边幻想着美好的星空,一边脚踩着深陷的现实土壤。而当我们做够了理想的梦后,我们又重回到县城里去了。

从县城到省城,从现实到理想的穿越途径,在小说中,存在两种方法。其一是旅馆,一座小县城太沉闷的原因,使我们的目光与旅馆相遇,也许只有住旅馆里的男人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旅馆在这里成为从现实通往理想的桥梁与纽带,在旅馆里经常发生偷情,偷情是县城式婚姻生活之外的一种理想爱情形式;在旅馆里发生艳遇,艳遇演绎了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橘红色的梦幻般的爱情故事。其二是旅途,旅途给人带来的是一种陌生的情绪,所以,不能获得自由的人通常会把双臂伸向旅途,那个够不到的地方,才是舒展身体和自由的理想之所。往返于县城与省城之间的旅途就是一种穿越现实与理想的方法,小说的开始我陪同姐姐到张羊所在的小镇偷拍奸情的旅途与最后简在巴黎向我发出旅途之邀,分别是通向现实与走向理想的旅途。

其三,是关乎人性的探究与思考。这一核心部分探索得更深入、揭示得更彻底是出现在小说的中部部分,我作为姐姐的同谋,陪同姐姐去过张羊所在的小镇,并在后来目睹姐姐与张羊幸福的留影,也陪同姐姐去过县城郊外舞厅与张羊所在的地区并躲在衣柜里,都是为了撞破张羊与女人偷情的背叛,通过这些婚姻冲突与情史秘史的演绎,作为人性研究的我洞破了张羊狡黠和好色的人性与姐姐长久的怀疑和动荡不安的人性。在经历了爱情与婚姻的背叛之后,我又窥视到了姐姐报复形式的无所谓的人性,这种报复式的人性引导她与男人偷情并且洋洋自得;在弟弟罗敏的瘾君子生涯里面,通过捆绑弟弟的行为,作为人性研究的我,了解了弟弟罪恶的人性,因对丁兰的语言保证与目睹肖瘦田的脱胎换骨,也唤起了我赎罪自己的人性。人性在罪恶与忏悔之间来回摇摆,动荡不安,经历了一次次的冲击与自赎,弟弟与林莎最终选择了坠楼身亡为人性作一次补偿和了结;而我,仍然得在县城与省城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面对丁兰与肖瘦田之间经历人性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海男具有一个诗人的才情与特质。小说中的一句比喻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月就像一轮圆盘高高地悬挂在天空上。自我开始认为海男具备诗人的才情与特质之后,我就觉得她应该用非常煽情的文字来形容这个明月,因为我认为诗人都有这样的才情,但是海男没有这么做,她是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比喻了明月,所以从这里我改观了,我认为诗人只分两种,矫情的和平实的。对于矫情,我认为就是诗人的特质,因为诗歌除了意象,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矫情的文字或者说矫情的诗人总是容易煽起读者的情感。更能体现海男的诗人才情与特质的地方是文中两次提到芒果,而且与芒果同时出现的总是激情。我认为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意象与所附予意象的情感;另外她关于肉欲的煽情的引人浮想翩翩的描述更是将人的情感推向极致,你的身体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肉欲关系,但与赤裸的粗俗的色情小说描述又截然不同;再有,我直奔我生命的县城,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它既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的成长地,有人说:诗人的使命就是还乡。海男关于毒品源头与上述这段话的形而上的看法也证明了海男诗人的身份。海男的作品中流淌着诗歌的灵魂,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中采摘出许多句子独立出来成为一首首好诗歌,比如:我们离开时,彼此都带着创伤,语言伤害了我们的身体,我那落入河底的湿湿的肉体。有一点嘲讽或有趣的是,当我读完《县城》整部小说之后,我竟然在小说的开端页面里翻出一页关于海男的简介说明,其中说道:海男著有诗集《虚构的玫瑰》,而在这之前我从未曾了解过海男的作家身份背景,也没有注意到这一页,《县城》是我阅读的海男的第一部作品。

海男在《县城》中流露出的思想是悲观的。其中有关托马斯品钦的话的核心部分就是悲剧意识之一;关于情节安排比如弟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瘾君子的生涯也是悲剧意识之一;所有人世间的一切我都注定要去经历,比如婚姻。这是悲观的宿命论。小说的最后与小说开始互相呼应,是一种感伤的呼应,我穿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再次穿起喇叭裤之时,发现时代不同了,已经是物是人非的世纪了,一种跨越世纪的悲凉不禁涌上心头来了。我们经历纷扰的诸多世事之后,会发现时间改变了所有的一切。县城仍然是县城,县城仍然代表现实,我们又回到县城来了。在小说中,海男的内心又变现得是矛盾的,她看起来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对爱情持有敬畏与崇拜的理想主义思想,她认为婚姻之外的情史秘史,每一次艳遇与偷情带来的爱情都是理想的,但最终我们又从其作品中读到,能够拯救爱情的不是理想,能拯救爱情的还是现实。

总之,《县城》是一部体现了因缘注定的事物发展、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恒久的抗争主题和人性的罪恶的小说,正如海男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磁场一样,这部小说对读者也产生了磁场效应。

小说读后感3000字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分离已有56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半个世纪的岁月固然只是一瞬间,但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民族来说,半个世纪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它往往是两代人或三代人经历的时段。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海峡两岸,有着千丝万缕关连的千千万万家庭和人们,经历和忍受着由于分离而造成的巨大的伤痛,因而海峡两岸的人们,只要记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就必然急切期盼着两岸的沟通,民族与国家的统一。

近日读完福建实力派小说家杨少衡的长篇小说新作《海峡之痛》(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关于海峡两岸由于分离而造成的历史之痛以及两岸的统一问题,久久盘桓于心中。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海峡的历史与现状深刻而动人之作,它落笔的是生活于海峡两岸杜、罗两家历史恩怨、悲欢离合、曲折动人的故事,着墨于大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杜荣林和先是流窜于大陆、金门、台湾之间的国民党军官、特务并曾沦为土匪,后来又成为到大陆投资的企业家罗进这两个人物的海峡之痛,他们可以说都带着这个痛离开人间的。但是明眼人一读便知,杜、罗两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故事以及杜荣林、罗进的心中之痛,折射出的却是海峡两岸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千千万万人由于海峡两岸分离造成的灾难和创伤。这个海峡之痛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已经逝去的二十世纪的!当然,长篇小说《海峡之痛》由杜、罗两家的海峡之痛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之痛、世纪之痛,是对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态,反对台独,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由衷而强烈的呼唤!这种呼唤不仅是适时的,也是强有力的,震撼人心、动人肺腑的!这正是这部小说主题深刻的体现,也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我是个小说的专业读者,近三十年来,仅长篇小说读过的就数以千计,但像《海峡之痛》如此强烈吸引着我,读后又让我心潮久久难以平静的作品却不多。这是因为《海峡之痛》不仅具有一个宏大而深刻的主题,还有一个曲折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

故事开端于1949年初秋闽南山区一个叫龙潭的山谷里的一场伏击战。其时,渡江南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南人当时叫大军)追击溃逃的国民党败军于此,大军的一个连长杜荣林率一个连在龙潭山谷打了一个伏击战,把准备由闽西逃到厦门的一个运送家属的国民党车队击溃,把押车的国军上尉罗进的一家击散。罗进的妻子刘小凤失踪。他的出生仅三个月的女儿被大军收留,先是寄养在农家,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事故由杜荣林收养,成为杜的女儿,取名杜山。罗进则在逃窜中落入土匪卢大目之手,后入伙为匪。龙潭山谷伏击战打出了杜、罗两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恩怨故事,也展示出台湾海峡两岸分离而造成的民族之痛。作为国军的一方,罗进开始了为了寻找妻子女儿下落几进几出大陆的传奇般的经历:他化名刘四斤在卢大目处当了个小土匪头目,后来又趁大军剿匪于九弯一役使卢大目部全军覆没之际逃脱,先向西,潜入深山,从福建西部龙岩一带逃进广东,再转折南行,经过他童年生活过的潮汕地区,然后从番禺一个小港坐上一条小船漂泊珠江,于夜中偷渡香港,再作为大陆难民由香港到台湾。到台湾之后,即加入国军情报部门,派到金门蹲在坑道里收集大陆情报,制造过一个心战案例,叫秦之川《致杜营长的信》。又认识了在金门开酒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寡妇吴淑玲。1953年7月中旬,又曾随反攻大陆的国军登上东山岛,企图再回大陆,仅三天即无功而返。后来,吴淑玲由金门而回台中,罗进也回到台北,由于一个叫陈汉的国民党情报人员的供出,涉及匪谍案,差点送了命。经吴淑玲营救,终于出狱,又作为反共挺进军特别支队的支队长被派遣回大陆。但当这个特别支队进入大陆之际,即陷于绝境,10个匪特,或被击毙,或被活捉,罗进比较识趣,主动投降,又隐瞒了历史,只轻判了十年徒刑。在江西南部劳动农场服刑后,罗进刑满释放,拒绝留场就业,回到刘小凤的故乡漳州,干起了收破烂的营生,常出没于龙潭山谷一带,为的是寻找当年失散的妻儿的下落。几经曲折,他在龙潭山谷附近的土门村见到了在此当赤脚医生的叫做杜山的女儿,但不敢相认。不久,由于吴淑玲动用在美国的亲戚转信给中共高层领导,于是,罗进手持一张前往香港的单程通行证离开大陆,经香港再次前往台湾,结束了他在大陆近十年的游荡。后来,他又几次穿越台湾海峡,来往于大陆与台湾岛之间,不过,他已有了各种合法的身份,而目的还是一个:寻找他的妻子女儿。一直到与女儿相认,也找到失散的妻子刘小凤的踪迹,为迟到的寻访,最后喊着心痛告别人世。罗进这个曲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往来于海峡两岸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正是半个世纪海峡两岸戏剧性关系的缩影。而杜荣林的故事呢,也可以说是相当曲折动人和富于传奇色彩的。这个来自河北南部农村的连长,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从他的连队里调回闽南山区剿匪护粮,才没有和他的连队以及他的战友连指导员于立春一起把白骨留在金门岛上。但是,他后来的经历也是不顺的。九弯之役后,由于受重伤住院,认识了一个认真细致护理他的护士秦秀珍,产生了感情,非秦秀珍不娶。但秦秀珍之父是逃台的国民党军官秦之川,上级一直不批准他同秦秀珍结婚。后来勉强批准之后,又由于敌特制造的秦之川《致杜营长的信》一案,久久得不到信任和提升。到了***前夕,一个机会使他提升了团长,,但由于***初期杜山造反找出秦秀珍与其父母的合影被说成是期待国军反攻大陆而造成秦秀珍自杀,杜荣林又由于抢出当时被定为走资派的陈石港到军营避风而被撤职送往闽西,这无疑是对杜荣林极大的双重打击。***之后,他虽然逐步升至某部队副司令,进入高级指挥员之列,但很快退休进干休所看孙子。更重要的是,解放金门、台湾遥遥无期,还扔在金门的战友白骨不能接回来,仇不能报,女儿杜山又被认走,且远走美国,这一切都使这个革命一辈子的大北杠深受打击,尤其是看到他的半个世纪的对手罗进大摇大摆闯回大陆,认走他的女儿,在龙潭山谷修了度假村,更让他感到生气和失落。最后,他是在遥望海天后大喊痛字而告别这个世界的。

我之所以这样不惮其烦地复述罗进、杜荣林两家半个世纪来发生在海峡两岸的曲折动人且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复述这个可以称为民族之痛和世纪之痛的悲剧故事,不仅因为它是动人的,是具有吸引力和艺术魅力的,更重要的是这个海峡之痛的故事耐人咀嚼,也让人深受启迪。而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时采用的虚实相间的手法也是值得注意的。我们看到,在叙述者的叙述中,半个多世纪来,海峡两岸发生的大事都是于史于时有据的,从1949年秋闽南解放,厦门之役,金门失利,到1953年7月的东山战斗,再到***中的种种事件,一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台胞返回大陆探亲之潮以及随后而来的台胞到大陆投资办企业之潮,这个大背景完全是实录;至于杜、罗两家的传奇性经历以及悲剧故事,都完全是据有关史料虚构的。这种一实一虚、虚实相间的叙事方法,自然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其长处是,由于大背景的真实描述加上闽南风情的生动描绘,使杜、罗两家的虚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其短处是,由于写了真实的大背景,杜、罗两家的虚构故事受到真实背景的限制,因而拖得较长,也写得较散,枝节较多,显得不够集中。

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值得赞赏的。杜荣林这个来自河北省南部农村的孤儿,是在革命军队里成长起来的我军优秀指挥员,他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随军南下来到台湾海峡西岸起,就一直扎根于海防前线: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多种因素,他的解放金门、台湾的夙愿虽尚未实现,到金门背回战友尸骨、为战友报仇的壮志也未能酬,最后也可以说是饮恨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这个被叫做大北杠的军人形象却是高大的,独特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他不仅是位英勇杀敌、多谋善战的军人,从他对待爱妻秦秀珍的态度、对养女杜山的爱、对战友陈石港的义诸方面,尤其是从他年迈回北方一一探访已故战友家乡,并准备在龙潭山谷的山峰建亭纪念他全军覆亡的连队这一笔来看,他的胸襟又是相当美丽的。他的倔强和他的善良相交织,他的疾恶如仇,立场坚定同胸襟宽广,与时俱进相统一,成为一个相当高大又高度真实的人民解放军老指挥员的形象。而罗进的形象呢,又相当复杂多侧面,相当立体丰满,他既是国民党溃退中的一名下级军官,又是犯过罪行的匪特,后来又是热心投资大陆的台胞。他虽然出于对失散的妻子女儿的思念,多次穿越台湾海峡,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但都表现了大部分去台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的经历与愿望,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与审美价值。罗进的女儿,杜荣林的养女杜山的形象也是相当独特的。杜山与杜荣林深厚感情的表现,以及她倔强的性格,都是耐人琢磨的,只是到了小说的后半部,这个形象的艺术色彩似乎逊色了些。总的说来,杜荣林、罗进、杜山的形象都是相当成功的,他们不仅具有典型性,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杨少衡的小说在叙述语调上逐渐呈现出特色,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也相当老到幽默,有些地方适当夹杂进闽南的方言土语,又相当有味道。这种独特的有韵味的叙述语调,先是在他近期的中短篇小说中显露出来,而从这部长篇小说近作来看,这种叙述语调显得更从容更出色。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叙述技巧的成熟意味着小说创作的成熟。我当然为少衡的小说艺术渐趋成熟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要想在这方面做些分析,恐怕要另为一文了。就此打住吧。

小说读后感3000字

阅毕苏童的长篇小说《菩萨蛮》,故事情节的明朗程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保持恒常的温度,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如数家珍地为你道出其中的二三事,我们知道华金斗是个死不瞑目的、阴差阳错地被漏掉编号而得以四处走动的鬼魂,于是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香椿树街的家中,一直看着他的妹妹大姑是如何将五个儿女拉扯成人的,然后全篇就是大姑的辛劳艰苦与五个儿女的不成材不成器,让最后华金斗愤怒不已,于是他不再管这些劳什子事了,他的失望与孤独让他这个鬼魂终于要瞑目了;大姑是一个平庸的早年就丧父的妇女,一直赖在华金斗家里为他操劳整个家务事,拉扯五个儿女成人,期间发生了许多波折起伏的事情,她的欢笑给了这个家庭、这个世界,她的痛苦给了这个家庭、这个世界,她的孤独给了这个家庭、这个世界,她自己一无所有,但是这个家庭这个世界似乎不太喜欢接受她的这种方式,于是她便产生了失望与孤独;再看华家的唯一的儿子华独虎,从小就扎堆在胭脂堆里让他变得女里女气的,与李方的认识更是让他性格里的阴柔气质一览无遗,甚至他的身份更是让他的性格产生了变异。

这部小说有两个比较新颖的地方,一是叙述的角度,一是开篇的方式。小说的叙述是从幽灵华金斗的口中娓娓道来的,我们很难想象甚至是接受一个鬼魂的眼睛,一个鬼魂的说话,一个鬼魂的情感,所以我们首先就定义这是一部魔幻小说,但是华金斗的语气是那么诚恳,态度是那样实事求是,情感是那样真挚流露,又让我们认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只是叙述角度的与众不同让我们产生的误区而已。更重要的是,以一个第三者的旁人身份,特别是一个无法改变香椿树街、无法改变世界的鬼魂来叙述故事,我们便会油然而生对这个鬼魂的可怜和同情,然后就达到了苏童的写作目的我们看到并体会到了华金斗的孤独,一个幽魂的孤独。另一点,这部小说的开篇是以审讯的方式展开的,小说的开篇可以有千差万别的方式,有些方式很容易引人入胜,开门见山,故事的吸引力就是这样跃然读者的眼前的,我们看到华金斗与审讯员的对话,便了解了华金斗的身份、性格,然后我们便急迫地想要了解造成华金斗目前现状与性格的环境因素是怎样的,于是我们就这样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我们都知道,小说就是由许多的场景、情节拼接而成的,到那时这些情节,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独立,无非就是自说自个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样子,相互联系就比较让读者头疼了,有些作品的这条线索还是比较明朗的,一清二楚,一语道破天机的,可有些却好像是在冥冥之中的茫然寻找,甚至一无所获,这类作品一般是外国的那些意识流小说,我们说,那几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日记。但我们现在阅读的并非外国的意识流小说,而是土生土长的作家苏童的小说,我们认为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于是我们认定小说中一定有这条根,所以,这部小说的情节线索是沿着华金斗对香椿树街的归根情感延伸、发展下去的,这似乎让我们很信服,一个鬼魂肯定迷恋他的故土,于是这让我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为自己的阅读捏了一把汗,因为我们找到了真相,即使是权宜之计似的把它当作真相,我们也甘心情愿,接着我们发现,故事情节在本书中相互连接的方式是一种跳跃的方式,从新梅身上的故事跳跃到独虎的身上,又从独虎的身上跳跃到新兰身上,而且一只跳跃下去,我们怀疑,这种跳跃所需的能量,即动力是来自哪里?然后苏童的一句话:这都是我的宝贝儿子惹来的事,你看看我这宝贝儿子,他整天干些什么事?证明苏童跟我们站到了一起说,独虎便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起承转合,是润滑剂一类的东西使事件之间可以很默契地结合而不显得粗糙,不方枘圆凿,即使独虎这条线索在小说后面变得暗淡起来了。

这样一来,这部小说便是我们所说的具有双线故事情节线索的小说,这两条线索齐驱并驾,友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就像父亲跟儿子一起走路的样子,其乐融融、相亲相爱,直到华金斗这个父亲听到谗言说独虎这个儿子并不是华金斗这个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余凤凰与邓天寿的私生子。就这样,两条情节线索发生了矛盾,父亲与儿子发生了矛盾冲突,我们说高潮诞生了。虽然,华金斗对独虎的态度由爱生恨了,独虎的娘娘腔性格最终使他被拘留了,可是,让我们在普天同贺地为小说找到了几乎完美的线索之余,冷静下来将兴奋的目光转向地面,转向低空,我们便会看见华金斗骑的黑天驴,我这才想起我这头黑天驴是最喜欢热闹的,它不爱回第八区,它跟我一样喜欢在香椿树街瞎逛,我是被黑天驴凄厉的哭叫声吵醒的。这驴子不知是人还是驴,关键时刻它竟然像人一样呜呜地哭叫起来,它的泪水像瓢泼大雨落在我的脸上。在文中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当华金斗愤怒地或者失望地或者孤独地想要抛弃香椿树街,抛弃他的住在香椿树街的家庭的时候,也就是故事情节在这里就要偃旗息鼓的时候,都是黑天驴将华金斗驮回香椿树街,都是黑天驴这头似驴非驴的人将故事情节的香火延续了下去,所以我们要怀疑这部小说里牵引着故事情节线索的是黑天驴,而不是前面所说的什么华金斗与独虎,但是我们似乎还未弄清楚这样的真相:一头驴子怎么会跟华金斗一样留恋香椿树街,而且会跟人一样哭哭啼啼的呢?也许真相只有一个,就是:黑天驴便是余凤凰。揭开这个真相的人,不是华金斗,不是独虎,不是新梅、新竹、新兰和新菊等人,而是大姑,后来大姑就朝着我的黑天驴叫了一声嫂子,她对黑天驴说,嫂子呀,我就知道你和哥守在一起呢,可你不该把自己变成一头驴子呀。我们在目瞪口呆之余才醒悟过来:驴子才是真相呀。

前面所讲的都是关于写作技巧方面的,即理性方面的东西,然后我们再翻翻这本《菩萨蛮》,体会体会其中一些感性的事情,这对于我们了解苏童的情感世界也许有些裨益。首先我们会发现,这又是一部将背景设置在香椿树街的小说,对香椿树街的情感之笃深弥厚是我们无须再多费口舌的了。看看下面一段话:独虎爬在树上。独虎爬在树上看月亮。月亮刚刚升起来,月亮看着太阳的火堆一点点地熄灭,它就从化工厂的大烟囱后面亮出半张脸,太阳还没走月亮就来了,就像早晨太阳赶走月亮一样。这两个东西自古以来就在天上斗来斗去的,世上的人们从此有了白天和黑夜,因为它们斗不出胜负,所以就有了白天和黑夜。天上的事情我现在越来越清楚了,只是我无法把这些事情都告诉我儿子。我儿子瞪着眼睛看月亮的那半张脸,他肯定是嫌月亮来得太早了,月亮一出来天就要黑了。天黑了大姑就要把他从树上拉回家里去了。这段话让我很感动,我甚至怀疑苏童剽窃了我写过的短篇小说《童年在树上》,当然我是怀疑他剽窃了我的情感,但后来我又释然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童年经历存在这样类似的地方,经历这样类似的情感,即童年在树上看月亮一样的情感。我看见我每每和女儿站在故乡的热土上,一个满面苍凉,一个无动于衷。我听见我老家的土地在她们的脚下发出一声悠长的莫名的叹息声,然后我的眼泪就留下来了。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旧人的哀愁,新人的冷漠态度下,一掬熟悉的热土对你情感的熏陶和呼唤。我们不难看出苏童对故土的热爱与留恋,就像对香椿树街的情感一样,这些情感是支撑写作的一股泉眼,先唤起思源的感情,然后我的眼泪就留下来了。这部小说中,在大姑陪伴女儿新兰回老家的这部分中,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让人潸然泪下的样子。另外,小说中小王医生利用绳子对新兰的捆绑,让我想起苏童的短篇小说《把你的脚捆起来》,绳子的出现都意味着捆绑的出现。再者,华金斗怒斥什么儿子,什么女儿,什么妹妹,全是假的,你舍不下他们,他们却把你忘啦!让人想起苏童的短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这里面的失望、绝望与孤独的成分远远超过了愤怒的情感。还有,关于华金斗的四散漂流,这种被世界遗弃的孤独与凄凉让我想起自己写的《被世界抛弃》这部短篇小说。之余,***中遗留下来的阶级斗争思想在文中仍旧得以体现,伦理道德的思考与批驳也得以彰显,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也是苏童诟骂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来回温一下这部小说,这是一部集现实与魔幻于一体的小说,苏童的小说中一直带点传奇梦幻一样的色彩,说真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明白他这样精心的安排只是为了追求小说的诡异迷离、华丽魔幻,还是执着于叙述技巧的巧夺天工,抑或只是为了服务于他的故事情节或者主题思想。所以,我还需要反复阅读苏童这类作品,因为我并没有办法变成像华金斗一样的鬼魂去与苏童作面对面的交谈并且向他讨教这个问题。然而,我意外发现的苏童的一篇《我为什么写菩萨蛮》却为我揭开了这次阅读的疑云,让我们来看看苏童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我一只想在一部小说中尽情地描摹我所目睹过的一种平民生活,我一直为那种生活中人所展示的质量唏嘘感叹,我一直觉得有一类人将苦难和不幸看作他们的命运,就是这些人且爱且恨地生活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他们唾弃旁人,也被旁人唾弃,我一直想表现出这一种孤独,是平民的孤独,不是哲学家或者其他人的孤独。

因此我写了《菩萨蛮》

我写了一个痛哭的幽灵,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遭此磨难,后来他就不想管人间的什么闲事了,他想直接去了地狱,把更大的孤独留给别人,留给我,留给我们大家。

我们接受了华金斗留下的孤独,我们也接受了苏童留下的对我们猜测他写作目的的答案,他像揭开驴子是真相一样,为我们揭开了他写作《菩萨蛮》的真相。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000字


我不是个很爱读名着的人,在这个快速阅读的年代,没有精力去探讨乏味情节下折射的社会现象亦或是某种深刻的道理。我是一个喜欢找茬的人,人们的赞不绝口让我嗤之以鼻,我总是在想单调的文字能有多大的魅力,能使如此多的人拜倒。在不屑的想法下和态度下,我是拾起了这本书,而事实上,我也为自己这种在错误的想法做出的举动暗暗庆幸。

《平凡的世界》,它的内容如它的名字一般,真的只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农民,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爱情。我已经忘了连续几天像这样在图书馆中一坐一下午,第一次,感受到了文人骚客废寝忘食读书的举动。不得不说它的确是一部令人疯狂的作品。

无疑,爱情,亲情,友情,是小说的三大主题元素,为轰轰烈烈的爱情所感动,为质朴的亲情所感动,为朴素深沉的友情所感动。谈起该书就不得不说说三大家族田家,孙家,金家了。

作为艰苦奋斗,忍受磨难的代表之一,孙少平在高中的平凡生活拉开了帷幕。相同的家境让他与郝红梅接触,亦是相同的爱好将这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携着青春的萌动,少平第一次打开了感情世界的扉门。然而,现实的生活却不允许感情萌芽的成长,不是每个都可以坦然面对贫穷,原因并不是自卑,而是自尊,是的,没有人知道自尊的力量有多强大,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即便少平再表示友好,即使好友暗地进行恐吓,报复,少平的第一份尚未展开的感情依旧毫不留情的离他而去了。这不能怪任何人,在现今物质横流的社会也不乏拜金女,何况那些已被穷苦折磨了世世代代的可怜的人们呢

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另一个女孩走进了少平的世界,是她为少平开阔了视野,使他有了自己不同常人的思想,也是她燃起了少平感情的烈焰,我喜欢晓霞,她是一个拥有大学文凭,拥有在那个年代显赫的家庭背景,拥有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亦是拥有优秀追求者的漂亮女孩,可这可爱的女孩啊,却选择了那个曾经是知己的掏煤炭的汉子。当他们漫步在矿场废弃的公园时,当他们躺在古松山坡上的草坪上时,当他们腻歪在狭窄的宿舍的时候,我似乎也身临其境,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也在周围荡开。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平凡的世界》励志的主题更深的人心,然而,从一个小女生的角度,我更为其中无言的亲情,尤其是平凡的爱情深深吸引。没有绵绵的情话,没有奢侈的消费,有的只是平凡话语中藏着的情感。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意外的洪水夺去了那个笑靥满面、青春靓丽的生命,成为了少平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说实话,我没有过分哀伤,甚至易溢出的眼泪也销了踪迹,因为我始终不相信,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相信晓霞一定是昏迷了或是失忆了,现在正安静的躺在某个角落里休息罢了。如同现今许多的热播的古装剧亦或是言情小说的故事情节,这样故设悬念的情节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可爱的晓霞一定藏匿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是的,是这样的。可是对少平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晴天的霹雳,支撑他最大力量轰然倒塌,无尽的思念把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折磨的憔悴不堪,唯一一个让他有一丝温暖的恐怕是一个不属于他家的家,惠英嫂与明明默默的抚慰这个与自己经历相同的人。坎坎坷坷的路段组成了少平整个人生,失去恋人的打击,容颜的疤痕,这个在苦难中饱受磨难的汉子吸引了一个又一个深爱他女子,也成功地重回求学之路。没有功成名就的后言,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另一个挑战磨难之神的汉子是少安,我喜欢这个责任感很强的汉子,他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我的心,我为他错失润叶露骨的爱而唏嘘不已,为他找到称心如意的老婆秀莲而感到快乐,为他放弃梦想的学业而撑起残败的家而感动,为他兴办砖场冒出第一缕黑烟而感到兴奋,也为他陷入负债危机而感焦急,看着起伏跌宕的剧情,我的心也七上八下的,但我却始终相信,没有什么事是他解决不好的,也许正是少安毫不气馁的精神让我无条件的相信这个汉子,他不仅是孙家的支柱,也是许多正处于低谷的读者的精神支柱。他最让我欣赏的地方恐怕就是他对家的责任与感情了,孙家发扬着中国这个古老国度最优秀的传统文化,贫穷,这个最容易是感情破裂的刽子手,却没有斩断孙家的爱,不论少安是贫是富,他始终肩着本源的家。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的环境和家长的影响。孙家是一个浓缩感情的家族,孙玉厚为不争气的弟弟奔走忙碌,也对无法为孩子提供优良环境而深感自责,兰香,一个孩子的年龄却扮演着大人的角色,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减轻负担,以及全家人对奶奶这位高龄老人的爱和尊重都感染着孙家的每一个人,这里有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大爱。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提我们平凡的巾帼英雄们,虽然她们对国家似乎并未无重要的作出很大的贡献,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润叶,正如她的名字般让人感到滋润,她像冬日里的太阳,给孙家带来温暖。我一直为润叶未与少平相恋而深感惋惜。也许当初润叶只要勇敢的向前再迈一小步,便会与心爱的人厮守终身,也许少安勇敢的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也许也许只能是也许,润叶独在痛苦的边缘挣扎,折磨自己,折磨那个憨厚朴实的向前,令人欣慰的是润叶最终走出了感情的阴影,虽然向前失去了双腿,却也因此得到了向往已久的爱情。

秀莲,操劳稳实的妇人,她是可爱的人啊,如同现今的裸婚,没房没车,没彩礼,没有丰富的食粮,没有完整的窑洞,她却毅然选择嫁给这个让她一见倾心的汉子,尽管她有一些私心,但谁又能说自己没有私心呢,没有想法的不是人,而只是一堆没有思想的死物,亦或是小说中用来欺骗童稚少女的虚拟人物?为了她那可爱的丈夫,她的自私没有错,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正是秀莲在精神与身体上支持着命途多舛的少安,给予他心灵的慰藉,才使少安成功的迈过坎,翻过山。

兰花,一个执着于第一次选择的女人。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王满银第一次触动少女怀春的琴弦时,她便认定这个一无是处的男人,甘愿为爱情付出一生,也许很多人认为兰花是自讨苦吃,甘愿受爱情的折磨,但谁能知道那个给了她第一次悸动的意义有多重大?也正是她无怨无悔的付出,才最终换了浪子回头。

不同于以上女人的专一,杜丽丽,这个理想的浪漫主义诗人却爱着两个人。难以理解的话都蒙着神秘的面纱,正是因为神秘才让人推崇,古风铃正是这样迷住了丽丽,不禁想起《皇帝的新装》,为了维持自己的面子,他们只能奉承裁缝的衣服是多么的华丽,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傻子,这就是我对古风铃的理解,说着富含深意的话语来让似懂非懂的人们崇拜。《放羊的星星》中曾说:爱是不能分割的,如同心,如果割开就死掉了,我无法想像丽丽如何可以同时爱着两个男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情深深,雨蒙蒙》中何书桓曾经的矛盾:他爱上了依萍,但同时也对如萍有爱。这真是很难想象的爱情,我想这样的爱情避免不了在矛盾中痛苦的挣扎。

少平在经历了揽工的苦难,矿场的艰辛,痛失爱人的打击和面容近毁的绝望后依旧挺拔着身躯;少安在违心拒绝润叶,辛苦劳作农田,陷入逼债危机,又经历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婆姨得肺癌的重重压力下,依旧眺望远方;每个人感情的走过曲折蜿蜒的拐角后步入轨道,红砖暗瓦取代了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对于原本一无所有的农民的儿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小小的段落,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命中注定的遗憾,但他们曾真诚而激情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的付出过,这就已是伟大的人生了。我们不能因为平凡而平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每一个拥有梦的人儿,勇敢大胆的追求,珍惜光阴,你,注定不平凡。

小说读后感600字:白鹿原小说读后感


田小娥出身秀才之家,却嫁给了一个老举人做小妾。年轻漂亮的她耐不住寂寞,便与长工黑娃勾搭成奸。这是当时社会所绝不能容忍的事情。她被老举人休回了家。黑娃寻到她带她回到白鹿原。而祖宗的祠堂又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便在村外东头买个窑洞祝人们都把这个田小娥,这个不贞的女生当成灾星。黑娃被传统社会所拒绝、排斥。而田小娥的美色是令男生神魂颠倒的。在宗法制度的压迫下,黑娃没有抛弃小娥,与小娥厮守在一齐。反倒是与社会为敌而投奔了共产党。之后被打散,又占山为王当起土匪。黑娃出走后,小娥住的窖洞便像臭鸡蛋吸引苍蝇蚊子一样,成了一些男生所追逐的处所。老色棍鹿子霖不时地来苟且,无懒时常来到窗下骚扰,白孝义又中了美色圈套不时地来偷-情。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见田小娥害人不浅,便用矛枪刺入小娥后心,将小娥杀死。小娥的命运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正因她触犯了封建宗法制度,便被社会抛入最低层。但是人是有感情的有需要的,人人都有权追求幸福。她如果能与黑娃过上正常的日子,也不会造成那么多危害后果。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太屈!之后作品中写到了一些诡异的迷信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

《白鹿原》的可贵之处是对当时的共产党没有什么正面评价,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此刻的小说大都对现实社会有种反叛精神,但这部书的反叛还是比较彻底的。另一方面小说也张扬了旧时代的纯正民风,农民生活与旧制度的和-谐有序。

小说读后感1000字


小说读后感1000字(一)

【警察与赞美诗】

每一次读欧亨利先生的小说,终会为故事的曲折回荡所折服,为世界的百态众生而慨叹。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如果把他的小说作为一场戏剧对编剧而言,是个绝佳的情节;对观众而言,算是对得起一张入场票。

小说来源现实,在读者的眼中绽放,凸显它刻画的一切。先生通过短短的篇章,小小的故事,妙笔生花,在人们的心门上叩出无味人生。

有人说【警察与赞美诗】诉诸的是人生中的机遇问题。遇到却不把握,是蠢材;不遇机遇却懂得把握,是人才;既遇机遇又懂得把握,是天才。那么理所当然,索比上演了一个无知的不知悔过遭人唾弃的小丑,背负起那个时代下芸芸众生相悖于正义和常理的渣滓。不值得同情。而赞美诗的结局便成了点睛般的反衬。当他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一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变原形毕露。

有人说这是上帝在作祟。索比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穷困潦倒,衣不蔽体,他为了进监狱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而故意犯罪,惹是生非多达六次,竟没能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之时,警察却逮捕了他,仿佛是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上帝很公平,很大方吗?对于索比来说,当他真正想要努力去做的时候,上帝偏偏又开始吝啬了,反悔了,赖皮了。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昆德拉先生所说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我而言,索比也只是和阿Q的影子罢了。所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相处两个国度下的命运,两者都是杯具,而后者多少有些上帝和主人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的意味了。

还有人说小说接索比的故事讽刺了那个社会。在哪个到处崇尚自一由民一主的国度中,却终因金钱模糊了正义而纯洁的价值观。那警察急匆匆地跑去馋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女士过马路,免得它在两条街以外朝这边驶过来的电车撞着。警察并不关注苏比与伞主人的争执,而去帮助一些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帮助的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甚至于在索比丢下第一块石头时,警察惯一性一的思维讲索比的梦想丢在一边,警察的观点代表了那个和谐社会的想法,一切顺理成章。然而当苏比最后在赞美诗的意境中醍醐灌顶,一股强烈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的时候,警察却留意了他。这就是不公平给予他的。也正是欧亨利所讽刺的哪个可笑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不公平不仅仅来源于金钱,还来源于社会地位。索比便是那个世界下最为普通的小小的一员,他用他的思想和觉悟,用他笨拙的行为为世界留下淡淡的一笔。

然而我想说的,如今我们也在提倡和谐社会,可至今也许只是空有架子,人们看不到和谐,阿Q思想和索比一精一神仍然存在,更多的人看不到春天的美好。和谐,和谐,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欧亨利先生将这一切告诉众人,便是警示众人,至此,我们努力摒弃那些可笑的观念,慢慢感化这个世界,未来,总是美好的吧。

小说读后感1000字(二)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作品,无聊时我也是随便拿来读读,可是当自己静下心来读时就被小说中的情节吸引了。当我真正的把【边城】这部小说读完后,却让我心灵为之颤一动回味无穷,小说展现了那一方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边陲小镇里,时时处处洋溢着淳朴,正直的人一性一美。

在这部小说中,沈老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小城的自然风景,为小城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这优美的环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们的朴实热情的一性一格。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硝烟,没有商场的变化莫测。有的只是淡薄名利诚恳老实的人一性一光辉,也许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陈述着边城一个美丽的淳朴的故事。内心纯净澄澈也表现出来边城生活的单纯和宁静,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朴善良的人一性一美。【边城】的人物是沈老人一性一理想化的体现者,都坦诚质朴充满人情。翠翠天真善良活泼可一爱一,老船夫正直淳朴坚诚实,正像作家在小说中写道:这些人既重义又能守信自约,既便是一妓一娼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绅士还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一性一理想和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张扬,【边城】理想社会是在人一性一美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于人类淳朴美丽的永远倾心,对于健康诚实的赞颂,对于愚蠢自私的极端。

淳朴的一爱一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笔下,用那朴实的手法写出一个真实美丽的一爱一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间最纯洁的一爱一情和生活关系,把人的情一爱一和智慧相结合,揭示了人类社会那真挚的一面。在沈老看来一爱一情是生命得以优美健康地延续的唯一保证,因而在【边城】中,生命的乐章是借助翠翠和二老缠一绵排恻的一爱一情故事而出的。在这部小说中有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样也是展示了沈老独特的审美态度和个一性一的处理少男少女间的一爱一恋,在沈老的小说里没有妇女解放的现代意义,也没有冲破封建家庭追求自一由恋一爱一的主题,更没有追求个一性一解放,人价值的新女一性一。也许沈老要肯定的是人一性一,是以本能欲一望为前提的自然淳朴的一爱一,这种一爱一是人与自然融合后的生命体现。正是这份人与自然的融合让生命能在一爱一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聪明善良纯洁具有美的体态和温和的脾一性一,二老勤快大方英俊勇敢强健,他们彼此相一爱一,相互钟情;他们的相一爱一的基础是发自然的天一性一及淳朴的品一性一,是边城人纯洁的一爱一与美的化身。虽然彼此也曾误会和斗气,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绵长的等待,或许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为这才是自然淳朴的一爱一。

同样在【边城】中也潜隐着人一性一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创作【边城】目的,是在于发现美的人一性一,阐述美的人一性一,颂扬没的人一性一。但是在小说中笼罩着一种似雾非雾的不开也抹布去的一陰一湿和悲哀。总是觉得作家有点强颜欢笑;景物虽然很美,人们那淳朴的人一性一美也很真。可也还是隐隐有一种凄凉。

在【边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当我离开小说回到现实时;抬头看看今天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感觉到那【边城】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在这个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住惯的我们似乎少了许多,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也不在有温情,或许这样的社会注定要用名与利来衡量人与人的感情。

小说读后感2000字


小说读后感2000字

【追风筝的人】

只是觉得书写得这么好,自己又深受感动,不写点什么,似乎对不住作者,也对不住自己。但是,写点什么呢?又毫无头绪,无从说起。于是给自己一段充裕的时间,再翻看,浏览一下,回忆故事情节,作者的构思,捡拾起自己感动过的句子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男孩和他家仆人之子哈桑是童年伙伴,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阿瑟夫等三人强一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阿桑被迫离开。多年来,阿米尔一直背负着良心的谴责。26年后,已在美国定居的他回到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阿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最终勇敢的面对了阿瑟夫,带回了阿桑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总之,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一性一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以说,这部小说有两条关于背叛与救赎的线索,一明一暗。明的线索是成年的阿米尔重回故乡阿富汗,为童年的背叛赎罪;暗的线索则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背负谎言而生活的人,他和仆人的老婆上一床,生下了阿桑。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能也不敢和阿桑相认。一辈子活在自己编织的自责的网中,他也在期待获得救赎。他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而最终,在阿米尔的行动中,看到两代人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心灵安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他们的救赎之路使我们想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谁人不犯错,谁人不偷窃,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似乎不值得一提的小错误,小过失,别人不追究,我们自己也不放在心上。也没有产生内心的不安和自责,更没想过要怎样想尽办法去弥补。只有那些我们觉得重大的,影响恶劣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其实,正如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所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了公平的权利。同样,做为教师的身份,我敏一感的想到:当一名教师懒散,迟到走进课堂,他便偷走了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当他拖延批阅作业,他便偷走了学生及时了解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权利不论小大,都有影响,就像书中所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它告诉我们,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要诚实守信。同时,如果因为一性一格的弱点,人一性一的弱点而犯下了错误,要勇敢的像阿米尔一样耐心的诚心的,悔改,改正,天助自助者。上天只帮助那些真心帮助自己改正的人。

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读起,就禁不住热泪满眶。这句话,哈桑对自己的阿米尔少爷说过,阿米尔对阿桑之子索拉博说过。而在这句话所发生的场景中,像小河轻轻流淌,那么自然,清澈,透明,水到渠成的产生出这句发自心底的心声,令人感动无比。而这样真挚的情谊,无悔的付出,其实是双方都受益和幸福的事情。生活中,有一人值得你为之千千万万遍,有一人为了你而千千万万遍是多么幸福而甜蜜的事情!

作为教师,很喜欢拉辛汗说的那句话: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是的,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充盈,就是因为有所不同。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实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阿米尔的父亲喜欢足球,希望阿米尔也像他一样热一爱一,阿米尔的父亲不晕车,便觉得阿米尔的晕车是孱弱的表现。作为教师,也要避免仅喜欢和自己同样一爱一好的学生,而是一视同仁。不要努力把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而是帮助涂上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色彩。

关于风筝的喻意,网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风筝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代表着真挚的友谊和兄弟情,哈桑为此追逐,为这份情谊付出所有。有的说,他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儿时,是哈桑。长大后,是阿米尔。也许,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只风筝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风筝。或许它是理想,信念,一爱一情,成功,事业,友情等等等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在追逐的过程中体会着生活的美好,友情的可贵,进步的快乐,生命的短暂,抑或像小说中一样,获得救赎的轻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