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二十四孝读后感 > 导航 >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00字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00字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00字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400字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600字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600字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想:或许你们早已猜测到接下来我写的有关内容会和这孝字有关。那么,你们就猜对了。

这篇文章出自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上部分记叙了自己看过许多阴间的图片,但并非自己所有。下部分又说自己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接下来,讲述的就是这个里面的故事,我知道:上部分是文章的插叙。

可当我看到鲁迅介绍的那几个故事,感受到了孝有如此之难,我和鲁迅的感受是一模一样。我还依稀记得自己以前是如何地孝顺父母,和他们比起来,无非是听话从命的做法,以及长大后,给年老的父母吃好睡好。例如卧冰求鲤是晋代王祥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的后母喜欢吃鱼,经常要王祥到河边捕鱼。有天,天寒地冻,他脱去衣服睡在冰上,准备用体温化冰捕鱼。忽然,冰从中间裂开,俩条鲤鱼跳了上来。

不过,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励效仿的,如黄香扇巾之类也并不难,他讲述的是黄香九岁丧母,对父亲恭敬孝顺,夏天先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床。

以上种种做法,对当时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可作为21世纪的人们,喜欢吃鱼可以去买;夏天热、冬天冷都可以开空调。

而现在我们所做的是尽自己的本分,去孝顺父母。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自己的子女也会孝顺自己。就这样,孝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600字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我愿中华美德孝道世代传承!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600字

刚放暑假,在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前,我和好朋友去北京的孔庙参观,在众多的展品中,我不知为何一眼看见了墙角极小,连字都看不清的二十四孝图,而且一眼看见了其中的郭巨埋儿。正如鲁迅所说,图的确很清楚,可我还是不愿意承认我理解的意思。图上还有批注,字非常小,我又一眼看清了,而且后来发现也只能看清其中的一列字,子可再有,母不复得,不过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埋儿。直到八月,看了《朝花夕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家穷,实在养不起那么多人,只好先养活老人,把儿子活埋。

这二十四孝图太恐怖了,为了一个孝字,竟要那么多讲究,甚至把自己、子女等全部抛弃。更何况,有时还是为了孝顺并未养育过自己的后母!难怪过去人见父母都是跪下说不孝儿来见爹娘,求爹娘就这二十四孝图,我与小时侯的鲁迅先生真是有同感,自己不要做孝子,并且希望父母也不要做孝子!画中的那个孩子还在她母亲的怀抱中笑着玩呢,旁边的他父亲却要。那小孩的母亲似乎有些不舍呢,我记不清了,若是,这婆媳关系将来好不了,若不是,那这个小孩也是孝子了!一点也不反抗他父母!

旧社会真是万恶,人们说的没错。而且我想,郭巨的母亲会不会是故意的?她不会想不到郭巨会埋儿吧。因为郭巨一定一直很孝顺。

后来,我与我的朋友一同去首都博物馆玩儿,又看到了二十四孝图,这次的图很大,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她也深感恐怖。看来鲁迅先生认为的不错,小孩子们都是可爱的,且心意相通的。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800字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800字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800字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800字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

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

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800字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