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语文主题学习读书笔记 > 导航 > 语文报读书笔记

语文主题学习读书笔记

语文报读书笔记。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报读书笔记”,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阅读是开启知识的钥匙,为了找到那把钥匙,我乘着浩瀚的文字海、迎向微风去寻宝!

一拿到语文报,我不禁凝神赞叹:那各异其趣的大大小小专栏里,埋藏着生活、时事、人生哲理以及同学们大展身手的战场。字句间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优雅的笔触、令人咀嚼再三的人生观,就像一位不会言语却富有智慧的老师,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并学习用精简的修辞来表达漫无边际的情意。其中,《儿童园地》往往让我驻足停留、回味再三,那里宛如新大陆般,而我,就是一心向前、毫不退缩的哥伦布。相仿的年龄、雷同的生活经验,身在异处却宛如处于同一时空般的奇妙感受;透过文字,我穿梭到另一个境地身历其境作者们的遭遇,乐在其中。

读报本,是我个人专属的航海日记,每当搜寻到如深海宝石般晶莹剔透、闪闪发亮的名言佳句,总迫不及待要用文字再将它细细描绘下来。偶尔,我会在旁边加注个人的心情故事、或是创意小图,随手翻阅,顿时文思泉涌,让我在情感迷雾中,总能快速找到指引方向的北极星,不至迷航。

阅读语文报,犹如帮空空荡荡的灵魂船只装载满满能量,使我的言语思考更加细腻、敏捷。前往浩瀚无垠的知识疆界或许令人感到沉闷、不知所措,但是抵达彼岸后的豁然开朗,却又让我庆幸坚持到底。你也准备好要跟我一同航行了吗?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森林报》读书笔记500字


这几天,我在学校里读了一本叫《森林报(秋)》的书。这本书一共有四册,我们上次还读过了《森林报(冬)》。它是前苏联作家维.比安基所著,作家是一个很善于观察、热爱动物的人。

有一次,维.比安基在家里的院中,发现了一只有红胸脯的小鸟,于是维.比安基就把这个小家伙带回了家,并每天都给这只小鸟吃面包屑和猪油。直到一个星期后,那只红胸脯小鸟不甚被一直猫咬死,心痛的维.比安基就把这只猫狠狠地痛打了一顿。因为这本书是关于秋天的,所以写的大多数是森林里的小动物该怎样过冬,书里面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大雁它们是飞向南方,等到春天再回来;松鼠是先去森林里采集松果,然后再防盗自己在树上搭建的洞窟中一个粮食储集间里去。接着,它还会把地上采集下来的蘑菇,扎在树枝的尖头处,这样正好可以等到冬天的时候边在树上散步边吃蘑菇。此外,青蛙和鲤鱼就不是把吃的东西放进自己的储藏室里了。它们去吃饱后,会藏到水里的淤泥中,让水里的淤泥裹住它们的全身,然后就呼呼大睡到来年的春天。因为当时那里的河道不通,人们就把河里的淤泥给铲掉了,这样就惊动了正在冬眠的青蛙和哪些刚刚才出生的小鲤鱼。因为还太小,最后都死在了河边上,青蛙也冻死在路边。

看了《森林报》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森林报》读书笔记200字


《森林报》读书笔记200字

在城市中的我,对于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通过阅读了《森林报》以后,我能够感受到森林中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能够重新感受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

《森林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是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采用报刊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里的新闻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里也有英雄和强盗,飞禽走兽也有喜怒哀乐。这些都可以从森林报中了解到。同时,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观察大自然、体验大自然。

《森林报》读书笔记200字

读了《森林报》,让我感觉到大自然是多么的奇妙,仿佛我正置身于这片美丽、和谐的大森林中。春天的气息、夏天的阳光、秋天的风儿、冬天的雪花,这片大森林里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森林报》带我走过一年中森林的每个季节,带我与森林中的动物们玩耍,带我走遍森林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我爱上这片美丽、安宁、和谐的大森林!

上周,女儿回家说,老师让买一套《森林报》。,森林报?好奇特的书名!直到书被买回来,和女儿一起捧在手上阅读的时候,才发现,作者不仅为他的著作赋予了一个新奇的名字,还把我们领进一个奇妙无穷的森林世界

《森林报》读书笔记200字

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森林的新奇故事有很多一直等着我们去了解,去发现。也告诉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森林已经并不是很葱郁茂密了,所以我们要与那些破坏树木的人作战,也要与杀害小动物的人作战,让森林变得更和谐,更美丽。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对于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通过阅读了《森林报》以后,我能够感受到森林中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能够重新感受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

《森林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是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采用报刊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里的新闻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里也有英雄和强盗,飞禽走兽也有喜怒哀乐。这些都可以从森林报中了解到。同时,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观察大自然、体验大自然。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放寒假了,妈妈带我到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森林报》。

这本书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报纸的方式,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一年十二个月来告诉读者森林里发生的新鲜事儿,森林中的快乐和悲伤,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并告诉读者观察、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地方是在森林中的3月份,就是万物复苏月。万物复苏月由白嘴鸭揭幕,在冰雪融化的地方,总会出现成群结队的白嘴鸭。它们从南方赶来,有些顶不住暴风雪的白嘴鸭,最后死在了半途中。雪鹀也准备启程,来到南方。雪鹀的故乡在冻土地,在北冰洋的岛上河岸边。那里的土地还没有开始解冻,它这一走,表示着春天来到了!在城市里,鸟儿正在征求住宅,以便住宿。

看完了这几个故事,我想起了在作文书中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公园散步时,发现了一只受了伤的小鸟,那只小鸟的腿上被划破了,他把小鸟带回了自己的家里,给那只小鸟包扎好伤口,精心照顾那只小鸟,等那只小鸟腿上的伤口完全愈合了,就把它放回到大自然里。

我感受到作者和那个小女孩都非常热爱大自然,会为保护大自然尽心尽力。

再想想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拿枪乱打鸟儿,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甚至于一些国家野生动物上了餐桌,当上了美味佳肴。他们简直太可恶了,大自然不会伤害到人类,你们为什么要去伤害它们?你们应该向那个8岁的小女孩学习,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

最后,我要向全世界呼吁:爱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吧!让它和人类成为最亲近的朋友,让它成为人类生活的美好家园吧!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大自然的美,令人心旷神怡。大自然里有壮美的山川,旖丽的湖海,还有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可爱小动物。《森林报》刚好把大自然完美地呈现出来。

《森林报》里写了一年十二个月、春夏秋冬里各种有趣的动物植物,还有不同的景色,那些美景真让人向往。她的作者维比安基把大自然里的各种景物描写的生动可爱,使读者身临其境,不忍释手。

维比安基小时候跟随父亲上山打猎,跟家人到郊外、乡间、海边或长或短的驻留。在那些地方,他逐渐和大自然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了怎样根据飞行的模样识别鸟儿,根据脚印识别野兽他也学会了怎样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事。

维比安基笔下的大自然和城市很不同,城市里高楼直插云霄,鳞次栉比,那些钢筋水泥有时会让人莫名的感到压抑;而大自然景色宜人,令人心旷神怡,你永不会感到厌倦,因为她是那样的多姿多彩。

大自然里的动物和城市里养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也不同,动物园里的动物吃了睡,睡了吃,吃专用的饲料,一生都被关在阴暗狭小的铁笼子里,禁锢了自由,失去了天性;大自然里的动物,自由,快乐,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虽然大自然里也暗藏危机,但是这样的生活是不受拘束的,比在城市里,在饲养场里的动物好得多呢。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融入大自然后,也许你会真正体会出这句话的意义。

我爱《森林报》,我爱大自然。请大家都珍爱自己身边的一切关乎自然的事,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这是一套奇妙的科普故事书,一套描绘了大自然四季的书,这一套书就是《森林报》。

这套书里讲了森林里的故事,用报刊的形式讲述了动植物的生活,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有层次地报道了森林中的节日和悲伤的事件。

你有没有看到过琴鸡搏斗的场面?有没有看到过林中大战?这些事情都在森林报中。作者用轻快的笔调讲述了许多飞禽走兽的故事,形象鲜活,真是引人入胜。当我读到可悲的事件时,我总会禁不住地伤心,同时会责怪那些可恶的强盗,赞扬善良的英雄。

新时代的人们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而且还时时刻刻破坏着它。本套书的作者借助《森林报》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同时反省了自己。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森林报》这是一本蕴藏许多森林知识的书,这本书不但记载了一年四季,森林里动、植物的变迁情况,也有许多知识小问答,让我受益匪浅。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森林里的动物也跟我们一样过年,而且给十二个月都取了外号,如一月是冬眠苏醒月,二月是候鸟返乡月,三月是唱歌跳舞月,四月是鸟儿筑巢月

这本书真的非常有趣,比如,有谁知道动、植物的生活情况,如林中巨人麋鹿打群架、候鸟冬天搬迁这本书真让我了解了许多森林的事情!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这是一本讲述各种森林动物的故事书。书中的动物都机灵得很,比如狐狸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候鸟,当兽类要袭击它们时,有些候鸟会有灵机应变的秘诀,候鸟脑子里面有一种器官,可以起到自我保护功能,一旦有危险就能及时躲避。还有的鸟类是用鼻子闻的,听起来真是有趣极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候鸟们在这里是聪明的。当然还有小部分候鸟,怎么教也不灵光。如果这样,就只能眼睁睁地被兽类吃掉。森林会变得更好吗?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森林报》。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大自然其实有很多秘密,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很有趣。

我就发现一种树叫白桦树,它体内有一种汁,非常好喝,又有营养。但是这种汁,好像白桦树的血一样,流失太多也会枯死的。

最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大自然,不要破坏动物、植物美好的家园。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森林报》这本书讲了森林里的动物是怎样生活的,让我们体验了森林里的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给我们深入地探寻了大自然无穷的奥秘,我们就不会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更加了解我们美丽的森林。

森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木材,这是少不了的建筑材料;森林给人们带来许多氧气;吸收了空气中大量有害的二氧化碳;森林还可以遮挡风沙

因此我们应该大量植树造林,造福子孙,不要乱砍乱伐树木,给我们带来灾难。

《森林报》读书笔记600字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看完了《森林报》这本书后,我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森林报》这本书是由被称为发现森林第一人 的苏联人维比安基写的。在他的笔下,没有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王子与公主、精灵与魔鬼、巫婆与仙女甚至很少有人类的身影,在他的作品中,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才是真正的主角。

看完了《森林报》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森林里的新闻其实并不比我们城市里的少。在森林里,也有让动物们愉快的节日和让它们觉得悲痛的事情,也有英雄和强盗、富豪和流浪汉、天才和傻瓜可是这些有趣的事情,在城市里的报纸上,却很少见到,甚至见都见不到。比如说:有谁听说过,在寒冷的冬天里,那些没有翅膀的小蚊虫们从土里钻出来,光着脚丫子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乱跑?又有谁在城市里的报纸上看到过,树的种族之间经常为一块荒凉的砍伐地而发生斗争的事儿?肯定没见过吧!但是这些,我都在《森林报》上找到了答案。

通过《森林报》这一本书,让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是多么的美丽。

我想起原来的想法,真觉得好笑,我以前一直认为:大自然是十分无趣的,永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且我也一直认为,它们是没有大脑的,如果给它们测IQ和EQ的话,肯定是0的。

现在,我才明白,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弱小的动物也有可能打败强者,如:一只吸血蝙蝠可以杀死一匹野马,一大群太阳鸟可以杀死一条眼镜王蛇,一只蚊子可以让一头狮子坐立不安而且,我还知道了,有许多动物是非常聪明的,是绝不可以轻视的,比如:一只灰兔子能在猎人的眼皮子底下逃走。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我一定要多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它的神奇魅力。

语文读书笔记


语文读书笔记(一)

一个人如果缺少对社会自然、历史现实、世界人生,以及自我生命的真切关怀,当他作为一个读者,将不可能从阅读中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生命关怀的程度,将影响到他在阅读写作中语感之丰富敏锐与否。即使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或者甚至是文盲半文盲的人,假如他是比较富有同情心、爱美心,较善于关心他人,欣赏他人;对自然景物,也比别人多一份热爱与赞美的心情,那么如果给他讲述故事,描绘情状,和他一起观赏美景,他一定较能领悟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对象的妍媸美丑;他因此也就有了对言语的较强的敏感。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多情善感。

一个人的善良心、同情心、怜悯心、爱美心多半是会养成他的敏感心。文心就是一种多情心和敏感心。遗传的基因里也许带有它,但是能够做到从语言和言语中表现出来,则还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总之,文心就是借助言语活动,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对世界和自我的关怀的一种生命情感。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心态,或更流行地说,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

依我之见,一般爱读书的人,写写文章不会太苦;反之,就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得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便囤积,不厌其多。(矛盾)

语文之门就在一切言语和语言之中。你首先得尽量去亲近之,贴紧之;而亲近贴紧之法,便是诵读,是口诵心惟,是荀子所说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语文之路的第一程,便是先解放自己,各自向着语文的广阔世界,去四处走走看看,去广搜博采,自由涉猎。

所有的读物都在为你引路,只是所引的方向、层级以及方法和效果并不相同而已。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越是生动的语言越难以使人意识到语言。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必然是在语感的不断丰富和敏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模仿-变化-创造。这便是语文学得既快又好的唯一捷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

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实质上应该视之为包括文字和文学启蒙在内的文化启蒙教育。

语文这门功课无论是人文教育还是技能训练,都有赖于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而内化为素养。

道德心、慧心和文心,原是三位一体,应该共同培育。

学好语文,一靠兴趣,二靠习惯,三才方法。兴趣与方法都要化为习惯,持之以恒,才能久久为功。

我们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对话。

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的位置。(托尔斯泰)

初中的语文课,则是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自觉自主地读写听说的习惯,要训练自学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上成生动的对话课。

对一切语言和言语采取一种研究、鉴赏、判别的态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

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论他专的是什么业,他的工作经历,就是他提高业务素养的主要途径。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钱大昕)

朱光潜认为,除了学问经验,另有两种资禀可使文人成为文人,一是对人生世相的敏感,一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

好的文章总给人一种透彻感,或曰透明感、澄澈感。

听、读语言的消极储存;说、写语言的积极透支。

熟读精思,我认为这四个字,大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或基本手段,认真实践好好总结。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

会写文章的人往往不是老师教的,是他自己杂七杂八地看。(叶圣陶)

粗加归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大约有三种:有所不知,有所质疑,有所领悟。它们都是疑问,但都反映着不同程度的认识,都带上思索的痕迹。

矛盾曾经指导过两种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生活;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看。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他的阅读能力就是经过这样自觉积极地训练而成的。

评价一个未必正确的发现,往往要比肯定一个正确的发现更有助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

中学阶段阅读教学中的发现问题的训练,在初中一年级这个起始阶段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在中小学衔接的当口,一开始就训练自学,自学的第一步就学会自己来观察、发现问题,既养成习惯,又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为此后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之所以为工具,一则表明其功能效用,示其重要型;二则强调其操作应用,示其实践性;三则提醒其所用在人,示其主动性。总体来说,语文用于思维用于实际用于承载,所以重要;必须在思维交际承载的一切活动中去学习掌握,故应多实践常历练;而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语文,又须臾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所以语文课程的教与学都要密切联系思想,贴近生活,浸润情感,陶范行为。

从紧迫性讲,今后改革试验的主要项目至少也有五个:一,语文自学-历练的指导;二,语文能力-习惯的养成;三,作文思想-生活练笔习惯的培养;四,听、说总枢纽的启动及其与读、写的配合;五,语文课得法与课内,收益于课外的两翼协调。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不可。(毛泽东)

字要规规范范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

后来我们三年的作文教学教改就制定了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的三步走计划。

基础,必须夯实在教师工作的初始环节备课之中。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材和学生这两头,乃是基础之基础。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

思之不得,则为明讲之。

学之而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讲是练的指导,练是讲的基础。

心灵和文化储备不足的学生,只能讲套话。 (孙绍振)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这样的坐标里:横坐标是学养的积累,纵坐标是经验的增加。

学生喜欢不喜欢语文课,应该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的第一标准。

语文备课的前前后后,教师当反复三问

此课文,学与不学有何不同?

此课文,教与不教有何不同?

此课文,这样教与那样教有何不同?

钱理群说:我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基本定位,只是一座连接着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其最高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和读者去读鲁迅原著,并且是以最终将自己的解脱忘却(即我经常说的过河拆桥)为研究价值的最高体现。

情感活动,情绪交流,情境再生,永远是语文教学生命力的体现。

语文素养其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学识、悟性、笔力。

语文教师的四种修能读书、阅世、说文、弄笔。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必须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明晰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专业。凡是专业,一需要掌握知识,而需要熟练技能。

基础,基础,再基础;训练,训练,再训练语文教学应该常念的经咒。

年轻教师常不善于返朴,不善于提炼、归纯,而耽于发挥,迷于渲染,可能是年龄病。

多引发思考和激发想象,就是语文课的多跑,从而产生精神劳动的兴会与能量。

传统积淀下来的东西,永远是学道的第一课,出道的第一关,得道的第一招。

语文教学过程,需要搭好两座桥:一座是通过语言文字抵达课文精要的桥,一座是通过良好的习惯方法的训练,从学生原有程度升抵教学目标的桥。

教语文,一旦入了门道,其实就只剩下取舍二字,再进一步,便是剪裁。剪裁的实质也无非是取舍。取舍,是语文教师的终生修炼,它联系着教育的无穷底蕴和教师的全面素养。

李如龙教授认为,对语文教师应有三个基本要求:一要知识,二要方法,三要热情。犹如蒸馒头,面粉是知识,酵粉是方法,温度是热情。

钱学森说:教育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语文的教,实际上是一种多向的对话和交流。

阅读也是一种发现发现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并瞬间得到弥合;当然也发现吻合,发现超越,从而感到满足与欢喜。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准确、妥帖、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判断,而与其相应的,则是迅速做出更动、修改、补充、调适言语反应。

训练,训练,再训练。教材须有较高的训练价值,教法须有切实的训练保证。教师须有足够的训练素养。

语文教学也应该从具体剖析开始,直逼效益问题的核心。解剖者何?一剖一节课,二剖一张卷,三剖一个学生。此亦一种类型的个案。

国家有三农问题,语文教学改革则有三普问题要适合普通学校,适应普通教师,能够普遍提高成绩。

想教好一篇文学作品,教师应该具有诗情和理性的教学语言,否则就无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也无法受到感染,令其折服。

动笔墨的读书训练融积累、感悟、应用于一炉之综合。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勤于教书,能够较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有自己的一块语文小园地,躬身其中,亲知甘苦,自得其乐。他既要用语文育人,更要以语文修身。他应该让学生从他身上看到学到许多更亲切更生动的语文。身教重于言传,是被我视为语文教育的三个重要特征之一。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的思考

恰当 简洁 变化

清晰度 逻辑性 节奏感

区别说话语气与教学语气

节奏 音量 弹性

启发 激发 生发

长短句的穿插 口语板书之相映

声情并茂与雅俗共赏

用语如泼与惜唾如金

要有一点轻松感、幽默感

要带点软性

定向 诱导 熨帖

从书面语吸取 向口头语描摹

要善于倾听、调适、作必要的重复

由此形成了我们的语文理解:读书、写作,语文活动。对外,它是抵御一切压力和诱惑的精神支柱;对内,它是自我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依托。

一个懂得写作规律的教师,必定将主要力量放在指导学生静默观察即积累写作材料,并烂熟于心即思索、内化、积淀思想上,一旦内储充盈,到时就会文思幅辏,笔下溜圆,呵成一篇千字文不算难事。

课堂是我读书的用武之地,也是教书思考的源泉。

若能始终坚持教书、读书、思考、研究,一个教师的教学生命就会更快地成熟起来,并不在乎一定要从教多少时间。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一个人的语言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使之合乎规范切于需要。

以文解文:就是在文章中把文章读懂。

读与写,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吸纳,二者形式虽异,内在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写和说也同样不是知识的运用,乃是通过积累、模仿、应用而形成习惯。

我的作文教学有三大原则:一是解放题材,一切可写;二是以笔代口,随时能写;三是熟诵摹仿,由读悟写。

以三年为期,每年训练一个重点:初一写真实,初二写具体,初三写新颖。

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他既能让学生读得懂,又善于指导学生懂得读,也就是说,他会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很好结合起来,在使用练习上他就会下功夫,显水平。

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共性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主要培养个性,只是在培养共性中不要忽略个性的差异而已。

语文价值观、语文文化观、语文审美观、语文思维方法论,以及各种语文知识都会在阅读分析、鉴赏和评价过程中,相生相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凡是教不得法,几乎都可以在没有吃透教材上找到原因。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我终生信奉的教育宗旨。

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就是语言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语言倒是语文自己的东西。它是一种经验,或说是偏于经验或体验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语文综合感受力。

诵读的遍数要足,要尽量熟读课文,努力去体验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亲切感、愉悦感。

阅读(写作也一样)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一种语感经验过程,如同一切美感经验一样,是一种极端聚精会神的状态,一种独立自足的世界。教学要尽可能在不干扰不破坏这种精神世界的前提下进行。

培养语文习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形成能力不可能靠旦夕之功。

英国教育家埃克斯利(C.E.Ecker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带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语文教学要实现高效能,除了不能偏离课程所固有的思想文化教育的大方向,还必须把课程训练目标确定为掌握方法和培养习惯,把教学基本方法确定为辅导自学和历练自学:初中重在循蹈规范,培养习惯;高中重在辅导自学,历练成习。

诵习,正是会本文的最基本也是最佳的途径。通过反复诵习而自能感知了悟的,就应该尽量少加讲解与注释。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练功场,而不是教师的讲习所。

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过程来说,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为用的:在阅读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同时就必须有一定的量和一定的质的倾吐;而这一定的量和质的倾吐,正是有效的吸收的必要前提。

十如何

语文教学具体操作抽象谈

一、 如何备好一篇课文

1、 备课前要先粗备一个单元,了解这一篇在一个单元里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游离于单元之外,也无需将整个单元任务,让一篇全包了。

2、 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理想阅读者和学生阅读者的位置,多做换位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站在教学者的角度,先入为主,老师想着应该怎么教怎么教。

3、 不要忙着读教参。相信自己的第一感。写出了阅读的心得(批注、笔记)或教案的初案之后,再参考别人的文章不迟。切忌用他人的纸样裁自己的衣裳。

二、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1、 先问自己这一篇为什么要学。如果回答因为是精品甚至是经典,那么,让学生知道精之所以精,典之所以典,就是这一篇的教学内容。如果回答的是,因为既然编进了书本所以要学,那么实际上学不学它也就无所谓了,还教什么?

2、 再问这一篇为什么需要教。通常一篇文章不教也能学懂,否则它先就不会有读者。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教?你应该找出需要教的三条五条理由,再根据课标、学情等筛选提炼一下,教学内容就出来了。

3、 最后,你还是先要确定什么不教。学生(一般)已经知道的不教,今天学生还不需要知道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尽可能多剔除不需要教的,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很精粹,任务规定很集中。读一读陈钟梁教《风筝》的课堂实录,可能茅塞顿开。

三、 如何收到预习的效果

1、 教师如果不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学生就不可能重视。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在教学的指导下预习,是语文课的一条定律。不预习就上课,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一个症结。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就会出现深度。

2、 预习需要制定常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不要一下子布置太多,要求很高。这是习惯的事,要有耐心。刚开始,甚至只要熟悉若干字音字形和词义,可视为养习的良好开始。只要师生共同重视,持之以恒,大概花一个学期,就能够把预习的习惯培养起来。

3、 教师应做出示范,不要徒托空言。更不能没有检查,听之任之。凡有新课,必有布置;凡有布置,必有检查。用课前5分钟,有目的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放弃检查,预习全空。

4、 预习最能使学生感学受用的,是发生疑问而引起对话交流的兴趣,以及由此获得探究的自信和满足感。所以预习应以设疑为主项,而识记次之。

四、 如何组织一堂课的教学

1、 语文课最容易变成废话的集散地。孙绍振说中国的语文课上,师生的生命浪费是世界之最,一半缘于教学内容,一半缘于教学组织。因此必须谨记45分钟这一稍纵即逝的数字!要一分钟掰做两分钟来用,珍爱生命,精打细算,惜唾如金!

2、 最好不要仅仅告诉别人:今天这节课,只教课文的段(或内容),剩下的段(或内容)是下一节上。这等于是影视节目广告,告诉你今天演几集,什么时候演完。要让听课的,听出你是围绕一个课题,在进行有序地展开,逻辑地推进。有经验的听课者,不会关心你上到哪里,关心的是你上到了什么关节眼,他会预想你的下一个动作是如何衔接,会走到一个什么合适的站点。

3、 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序,一般是用有意义有关联的问题,将教学内容,通过思考探究的方式相互衔接起来。当然,也有的是按照课文自身的顺序,然而,也不能没有问题的接续和展开。教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段段地解读下去,未尝不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但如果在通读课文之后,问道:文中有一个起着枢纽作用的关键句所以,我们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那么,既然有个所以,就应当有个因为,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拿来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就包含了组织教学的用心在其中。学生如果头脑清楚,或训练有素,他必然会自觉地去发现课文前面几个段落的思路是如何进展的。因此,一个或好几个好的问题的设计、启发和运用,几乎是一节课组织教学的全部内容,也是效率的基本保证。

4、 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但不是那种专为表演给人看的故作姿态的导入,才算是像样的开头。为导入而导入,徒然是浪费时间。还是以有启发性和有趣的问题导入为佳。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抓着孩子的注意力。教师开头的几句话,就应该能够产生热身的效果。

5、 不妨在讲台上放一块手表,学会控制时间。在教案里表明什么教学内容用多少时间,也不见得没有必要。结束一堂课,切不可急急匆匆。习惯于用3-5分钟进行总结,会有助于提高课的质量。否则,让下课铃声催赶着下课匆忙收拾残课,既煞风景,也斫伤课的灵魂。

五、 如何设计和使用板书

1、 语文课上没有板书是不可思议的。或者是为了突出强调需要识记的教学内容,或者为了使某一内容重点更加醒豁,条理更加清晰;当然,也可以使教学过程富于节奏感,不至于出现听觉疲劳。如果怕字写得不好,自惭形秽,有意藏拙,那是失职。

2、 板书设计,应该在整篇教案完成之后。此时需要下一番提炼的工夫,使之成为鲜亮的纲目,闪光的课眼。平庸的全然可以用口说代替的板书,比不做更糟。表示结构的板书,用语尽量做到准确工整。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板书,用语宜多加斟酌,要简练而有力。板书一般不宜太繁,表述条畅,言简意赅,最是上乘。

3、 预设的板书,书写在需要讲解或讨论的内容之前还是之后,是需要考虑的。像史地政的课程那样,先列出提纲再进入程序,语文课未必可取。语文课程的特点适合采用归纳法,而不太适用演绎法。

4、 即兴板书在语文课上作用不小。但也要防止率意涂鸦,狼藉一片。至少要在黑板上划出1/3的特写供其挥写,以避免和预设板书错杂混淆。

5、 一翻开课本就了然,还有必要再把课文标题和作者板书出来吗?除非你想在标题上做文章。至于连第几课都要写一写,是否拿它提醒学生:你们要与时具进啊?

6、 投影的板书,就更需要字斟句酌。一旦映现,更改为难。而冷森森地打在幕上,似乎总不如临场书写而富于动态感和亲切感。

六、 课堂如何对话

1、 不要片面理解对话。师生就文本互为问答讨论(所谓三向),是对话。一方说话,一方倾听,也是对话。朗读默读难道不是对话吗?当然也是。对话即交流。只把形式的外在的交流视为对话,把无形的内在的互动斥为一言堂注入式,是机械论思维在作怪。

2、 教师课堂提问有三忌:一忌问不明白,学生答非所问。二忌立问即答,学生思不及义。三忌答了不置可否,坐下拉倒;或一概称好,还要掌声鼓励;或者干脆把学生的回答直接作为教师的标准答案:你的就是我的。

再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多想想,该怎么问才能然学生明白问题的要求和回答的要点。一般须给予十几秒的思考准备,包括口头表达的临场组织。如果有太长的冷场,就需要考虑引导,还要反思问题是否恰当。

3、 任何一种对话,都应视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善于听答话,随即引导,高明点拨,让学生开窍,要比给出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一个问题由几个人的讨论回答而补充修整,要比一次性通过更有意义。过程与方法重于结论,是课标的精神,在对话中最应得到贯彻。

七、 如何布置课后的复习

1、 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几乎放弃了课后复习的布置,自承乏软无力,把合理支配的时间拱手让人,好像比封建历史上的削土割地还要无奈。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到底语文需不需要复习?复习什么?有没有时间保证?有没有可能每天检查?

2、 如果当仁不让,照理一节语文课至少应有半小时的复习或作业的时间。预习新课和复习旧课,大约是3:2或4:1的比例。复习的项目,主要是课文重点内容的识记和语文知识(方法、习惯、技能等)的运用。形式一般是口答题和文答题。题目必须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与其笼统题目,泛泛布置,不如要求把课文朗读一两遍,或者抄写或干段落,也可以印发相关的辅读材料指导阅读参考。

3、 同预习一样,复习应不时进行检查,否则时间一久,终成虚话。

八、 如何批改作文

1、 先把作文看一遍再改,不要边看边改。以语批为主,修改次之。修改处需令比较,让写作者知道为何需要改,也允许持不同看法,鼓励前来同教师交流。

2、 一次作文纵有参差不齐,但大体还是能按不同情况或不同标准归出几种类型。一边批改一边就得归类。发现和研究类型和典型,讲决定作文批改的质量,不可因费工耗时而不为。选择类型重点批改,不失为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而典型批改尤需着力。

3、 注意发现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精当,一个句子表达得精彩,都不吝可圈可点。鼓励之于作文,效果有时出乎意料地惊人。

九、 如何进入课文的分析

1、 不同类型(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进入方式。但是首先还是要明确为什么需要分析。一篇好文章,本是有机的整体,干吗要去分析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在于披文入情,提要钩玄,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抵达言辞的内蕴。分析不是肢解,不是剁碎,分析之后,是让读者更加看到整体,是从局部或细部识通篇,窥全豹。

2、 不管是否按照课文的顺序数,进入分析的方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是寻找紧要语(朱熹)。包括孙绍振所说的关键词,或文章中精要、精彩、精妙的语句。

其二是发现关节眼。也就是通篇文字的联络照应。不仅是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有词语句子的配合呼应。

其三是比较新异处。这一般是在和(同类)的其他作家作品作比较中,发现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形式的独特新颖等。

3、 进入分析的途径也大抵有三种:

其一是聚焦形象的特写与细节。一般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情节的作品。

其二是揣摩品味新异传神的语句,或波澜迭起、摇曳生姿的行文布局。但也不忽略平字见奇、朴字见色的语言表达。一般适合于叙事言情写景的散文。

其三是为课文编提纲或列图表,找线索,寻因果。一般适合于各种说明文和议论文。

以上或有交叉。而辨词析句、咬文嚼字这一主要手段,则一以贯之。

十、 如何教文言文

1、 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会懂文言,也是学习用白话。是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丰富对民族语言的语感。不要老是掂着古今言殊,其实更多的是相同和相近。

2、 必先要求学生参照注解和利用工具书,进行通释与串译。一定避免没有预习,就面对生课,开始解释翻译。但须提醒:照搬注释当译文,常会出差错。

3、 一般要将课文先诵读一两遍。是逐句翻译下来,还是把容易理解的句子一读带过,只找其中重点的词句进行讲解讨论,当看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看课文的特点(如一些古典的美文,用优美的现代汉语通篇连贯翻译一下,似乎很有必要)。

4、 不要上成古汉语课。避免解读一句,就抓住某个语法现象大讲一通,通篇读去,一路开花,可就是不见果实对文义的准确完整通畅深刻的领会。用拐杖是为了帮助走好路,而不是忽略走路而研究拐杖。

5、 每一课都可能有若干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或特殊句式,值得提示或强调,宜放到课文教完,加以整理归纳,以助识记,不要穿插在解读中进行。

6、 文言文所关涉到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常常是教师的专利,亦为学生所乐闻,当避免大肆推销贩卖。

语文读书笔记(二)

想想自己毕业快三年了,作为一名师范类的中文系毕业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很庆幸自己还生活在校园中,这样感觉自己还能经常和书本打交道。因为,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爱书,也爱读书!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心浮气躁、鸡肠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读书不断,不良的思想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读书的好处当然很多,我个人认为,对教师而言,还是应该有所选择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如李希贵、张文质、魏书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人的教学随想。当然,读书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个性有选择地阅读。相信,读名家的书,肯定会受益匪浅。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真的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喜欢读书,让读书来提升我们的品质,促进我们成长。网络编辑必备文章快速整理工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