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班主任杂志读后感 > 导航 >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2000字

班主任杂志读后感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20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名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这本书讲的多是初中学生的管理经验,但对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启发也颇多。

首先,班级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名字,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的一种代号,可在郑老师的眼里,却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从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机,通过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刊、桌签、暖色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自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也使老师在用心对待学生姓名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采撷,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维C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如何奖励与惩罚学生,怎样与科任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郑老师也能从具体的事例反思、总结并逐步形成一种教育的艺术。通过众多的案例,我们发现郑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表现出的学识与智慧,这需要老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如果没有这些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又怎能有那显性的精炼。对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电的愿望。

在奖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比较随意或依靠习惯,奖励两个本子、笔之类的,或发张小奖状了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声色俱厉地呵斥一番,甚至罚抄、罚站等粗暴地处理,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奖惩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郑老师在这方面发掘出了新活有趣、驱动内在、真情感人、得体适度的奖励艺术和依法施罚、语言责罚、引导担责、心灵责罚的惩戒艺术,让奖励平中见奇,使惩戒令人信服,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合作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多管齐下,形成立体。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以外,我最感兴趣的是联系本的形式。通过联系本,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无声的交流,十分便捷。每一种交流方式,郑老师都能从细节考虑,在家校之间构筑一架畅通的桥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级管理外,郑老师还善于创新,她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设计的狄德罗睡袍班徽,换一种方式制定的班规,因势利导整顿的仪表,公平有效的卫生安排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我们展示了诸多班级管理的妙招,也让我们分享了过程的甘甜与幸福。

令我最受启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每天早上,当我踏进教室门口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教室里要么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马灯似的交各种作业,边交边大声说话,不是组长喊交作业了!就是组员叫组长,作业本!要么就是低着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找本子,还有的干脆站着看着大家发呆。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晨读,却变得像茶馆似的。不说吧,这大好的时光浪费,太可惜了;说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干交家庭作业啊!每每这时,我就在想,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了。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进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服教育外,始终没找到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这种现象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了。看了郑英老师如何阻止这一破窗现象的论述后,为她采取的解决办法而由衷地佩服,也为自己遇到问题,只知叹息而不求解的懒散惭愧和自责。

另一个就是关于班队课怎样上才有效。说实话,我的班队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已走形变样,甚至沦为摆设。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班会课应成为常态化,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如何上好班队课,郑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凡事预则立,让班会主题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题分为四大版块:生日、节日、爱国、机动,同时制定德育日历,将每月主题统筹安排,然后从目标的唯实、环节的节约、活动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几个方面具体设计班会课。告诉我们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好班会课,也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于总结与反思,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这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实郑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平时经历或看到过的教育案例中,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反复思考、总结,将实践与思考对接,给我们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

面对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还常常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的如此吗?郑老师回答得好:不是!是我们失去了一颗善感的心,故而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能培养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对家长里短、常规琐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个问题和困难,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个契机呢?只有我们有心,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困难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熟悉的地方不缺风景,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郑英老师就有着这样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风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体会过的幸福。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执着如一地守望着这片教育的农田,浇灌出丰硕甘美的果实!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1500字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说实话,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它的书名吸引了我,因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班主任做得这么有滋味的。坦率地说,小学班主任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一个群体。既有学科教学的任务,还有繁重的班级管理事务和各种活动。不知道从什么时刻开始,上班有时变成了一件纠结的事情。在一段筋疲力尽的时段,它会变得恐怖,折磨人的心智。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总有间歇性的情绪在阻碍自己班主任的工作,解决的方式只能是:谁都会如此,熬一熬就过去了。但当频率不断重复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工作瓶颈在出现,只是我能做什么呢?当生活变得无滋味,摧毁的将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多么可怕。在这样状态下读了郑英老师这本《班主任,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原本以为只是单纯的说教,不想满书生动的故事,案例让人不自觉都通读了一遍,顿时发现,原来班主任工作真的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

书中叙述的故事真如书名这般,有滋有味。下面是我节选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班队课,她和那个差班的学生探讨自信心的问题。她说: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本来是很正常的交流,这时候有一个很天真的孩子举手发问了,她心里就在暗自转了一百个圈,估计要问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了。果然,那孩子问: 那我们学习不好,不是金子,是沙子,是不是就没有前途了? 谁知,郑老师这个人,思维快得不是一点点,她直接接到,沙子也可以用来盖楼房啊,再好一些的话,你可以钻进贝壳,成为珍珠,不也是在发光吗? 这时,又有一个孩子问: 那假如我们连沙子都不是,是烂泥咧? 这时候,郑老师发现,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刘春霖是谁吗? 孩子们摇头。她又问: 那你们知道崇绮是谁吗? 孩子们又摇头。她说到: 他们都是清朝的状元。 紧接着,她又问: 那你们知道王维是谁嘛? 孩子们高喊: 知道! 她接着说: 那你们知道杜甫又是谁吗? 孩子们又兴奋地高喊: 知道。 他们都是在考试中落第的人。所以,成绩好不代表一定的成功。反之亦然,成绩不好,不一定代表你一无是处。哪怕是烂泥,只要你肯花苦功夫,肯经受烈火的炙烤,你一样可以成为一件名贵的瓷器,流芳百世。 郑老师就是这样去鼓励孩子的。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而生活不是战场,没有冷漠的硝烟,没有无谓的牺牲,没有一开始就决定好的结果。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作为班主任体味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着涅槃的成长幸福,你和学生一起,不会孤独。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工作中的烦与累,往往很多时候是自己添加进去的。

用讥讽的语言来代替所谓的黑色幽默,效果究竟有多好?很多时候我们将学生看成是阶级里的另外一部分,他们的不良习惯和错误,会用放大镜放大很多倍之后呈现出来,若干次之后,即便是再有耐心的老师也会烦躁而生气,结果只能是两者都受伤,这样的一个心结横构在师生之间,不改变方式,只能越行越远。然而,作为班主任的疑问又会接而来之,换种温柔的,于学生而言,效果却无法立竿见影,或者失去威信,在学生眼里只是一只纸老虎?这样想的老师肯定不在少数,这里郑老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简单而有效的道理故事。不多言,却能在无形中给学生很多空间去理解和体会。在今天做教师,不再是简单的孤独的教学,与学生更加有效的交流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唯有交流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带着好奇,带着激情的心,走近。有时候语言就是酿一滴神奇的蜜,学生会闻香而来。

当交流变得不再是障碍,学生可以懂得你的想法,班主任的工作将不再只剩下烦躁,更多的是彼此间建立的信任,师生之间的对立面也将瓦然崩解,站在一条线的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看到这里我不禁也问自己,都在自己人氛围下的工作,还会没有滋味吗?有时候,就是那灵机一闪,某一句话,某一点提醒了当局的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从细微处着手,将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谁都会不愿离开,谁都会学着体谅,学着和谐,如此,都会有滋有味!如果,更多的班主任有滋味了,相信更多的学生自然也就过得更加有滋味了。面对班主任工作,是太烦恼还是有滋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所以让我们班主任工作有滋有味起来吧!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600字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七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15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刻开始,上班变成了一件纠结的事情。明明必须要去面对的工作,总是选择逃避的方式,比如今天要去通知的事情,需要学生完成的事物,需要老师配合的工作,在一段筋疲力尽的时段,它会变得恐怖,折磨人的心智。在管理这个班级两年的时间里,总有间歇性的情绪在阻碍自己班主任的工作,解决的方式只能是:谁都会如此,熬一熬就过去了。但当频率不断重复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工作瓶颈在出现,只是我能做什么呢?当生活变得无滋味,摧毁的将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这是多么可怕。
在这样状态下期盼而来的暑假是分外令人兴奋的,假期里偶尔闲得读起郑英老师这本《班主任,可以做的这么有滋味》。原本以为只是单纯的说教,不想满书生动的故事,案例让人不自觉都通读了一遍,顿时发现,原来还有这一件更让人兴奋的事!
书中叙述的故事真如书名这般,有滋有味。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而生活不是战场,没有冷漠的硝烟,没有无谓的牺牲,没有一开始就决定好的结果。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作为班主任体味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着涅槃的成长幸福,你和学生一起,不会孤独。
如果用生活的方式,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就如同书中而言,不在是利剑而是火把,照亮他们的内心,直抵温暖,或者若干年后依然会记得那些美好的鼓励的话语,伴随着成长而慢慢积淀成为一种想念。郑英老师用很浅显的语言,细腻的表达了这样的感情:无论怎样的学生都需要鼓励,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把握好语言的度,将能化干戈为玉帛;一句话,一个浅显的道理,都能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工作中的烦与累,往往很多时候是自己添加进去的。用讥讽的语言来代替所谓的黑色幽默,效果究竟有多好?很多时候我们将学生看成是阶级里的另外一部分,他们的不良习惯和错误,会用放大镜放大很多倍之后呈现出来,若干次之后,即便是再有耐心的老师也会烦躁而生气,结果只能是两者都受伤,这样的一个心结横构在师生之间,不改变方式,只能越行越远。然而,作为班主任的疑问又会接而来之,换种温柔的,于学生而言,效果却无法立竿见影,或者失去威信,在学生眼里只是一只纸老虎?这样想的老师肯定不在少数,这里郑老师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简单而有效的道理故事。不多言,却能在无形中给学生很多空间去理解和体会。
我们想当然的把孩子想的简单,又或者想的太过复杂。其实孩子如同自己,更喜欢有深意一点的说教。有人性化的闵怀,有智者的睿智,有怀抱世界的宽容,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渐渐接近你,如此更有意义。在今天做教师,不再是简单的孤独的教学,与学生更加有效的交流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唯有交流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他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带着好奇,带着激情的心,走近。有时候语言就是酿一滴神奇的蜜,学生会闻香而来。
当交流变得不再是障碍,学生可以懂得你的想法,班主任的工作将不再只剩下烦躁,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信任感,彼此间建立的信任,师生之间的对立面也将瓦然崩解,站在一条线的我们,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看到这里我不禁也问自己,都在自己人氛围下的工作,还会没有滋味吗?
有时候,就是那灵机一闪,某一句话,某一点提醒了当局的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从细微处着手,将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谁都会不愿离开,谁都会学着体谅,学着和谐,如此,都会有滋有味!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2000字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万玮老师写的《班主任兵法》一书,我在买这本书时,看到兵法二字,感觉甚好奇,我原以为兵法是运用在军事上的,班级管理也能用兵法?我到要看看该老师是怎么运用的?读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和肤浅,在班级管理中原来包含着这么多的学问,真是庆幸自己能够及时看到这本书,让我这只井底之蛙能够及早见到广阔的天空,从而不断充实自己,逐步走向科研型的道路。

我当副班主任时间为一年整,所带班级各方面表现在年级中还算较好,只是成绩不怎么理想,若非要找个理由,那只能说可能是普通班的原因吧。我总结这一年来的经验教训,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再看看万老师工作才7年就能写出兵法一书,我也有五年了,但到底学到了啥?真是替自己脸红啊!既然看了万老师的书,我总得有个交代啊!这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主要实践篇,下编主要是理论篇。

在上编中,共有30个案例,一个个精彩,每当我读完一个,我都会细细品味,随之也会把感想写下来,并做好笔记,心中充满了崇拜。每个案例都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其中要说印象最深的那就是《一立千钧》这个案例,那个晚上的一个小时的站立,给所有学生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学生自修课不守纪律的问题曾经困扰过我很长时间,如同其他许多的年轻班主任一样,我并不知道该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律。虽然也有值日班长监督,但毕竟是学生管理学生,效果并不是很好!这其实是一普通的晚自习,我在教室值班,后来有事到办公室给家长打了个电话,在电话打到10分钟后,就开始听到教室有吵闹声,再坚持了5分钟,吵闹声丝毫没有停止,电话实在无心继续打下去了,就向那位家长打了个招呼,挂上电话,直奔教室,真想发作,但我强压怒火。我冷静下来,我想这次非要治本不可,我说,我很难过,我刚走一会儿,你们就这么吵,我不但生你们的气更生自己的气,我为什么竟然如此失败,我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我要惩罚自己,我决定在教室站到8:30,现在是7:30,自修8点结束。我站在那里,像一尊雕像,一动也不动。这次事件之后,学生的自修纪律明显好转,并不断的有老师夸奖。

读了这个案例,我也有深深体会,学生自修课讲话,上课前两分钟静不下来,以至于到教师进教室还没静下来。在这其中,只要有一小部分静不下来,就会带动全部,使的整个班级都会处于吵闹中,万老师的这一招一定会给学生生动的一课,并会让学生有深刻的记忆!我们时常面对这些问题时仅仅是批评一下,或是骂一下了事,但那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我们的工作做到了学生心理,那样才会起到根本的作用。万老师的30招,招招都非常棒,每一招我细细体会过后,无不渗透着万老师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总结,真是大智大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思考和研究,把经典的案例及时记下来,进行反思。

下编理论篇,共有25章,每章都对一些教育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而总结出深邃的理论,我阅读后,感觉每一句话都那么贴近我们的教育,很多理论能够用来说明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以前面对这些教育现象,自己无法解释原因,根本不知道教育规律为何物,其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若如果不知教育规律为何物的话,那么我们在从事我们的教育工作的时候,可想而之,我们的教育工作将会是什么样?我想结果将是不明而喻了吧!

万老师在《预篇》当中,讲到首先要“预”学生,特别是要预个别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在班级里能量很大,他们的言行往往能够影响到很多学生,对他们要花很多的精力。那么我们要将预防工作要做在前面,做到防微杜渐,可免以后的很多麻烦。

其次,要“预”班级。对整个班级体,要做长远规划。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再次,要“预”突发事件。有些人,你让他准备一个发言稿去读,或事先背熟做到脱稿也行,但若在主题班会时,让他即时即席讲两句,就有点招架不住了。一般人的素质达不到这个层次,但这其实是平时不注重“预”的缘故。真正的演说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准备着要发言,并且,有许多的开场白以及结束语都储备在脑子里的,中间的部分再临场发挥一下就行了。好的班主任,应把平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都准备好应对措施。就像我们政府有了应急机制。

最后,要“预”知识底蕴。你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那怎么行呢?我们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平时,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收藏起来,读到一些好的故事,记在心里,在需要的时候,便可以拿出来用,说不定可以收到奇效呢!

万老师的理论篇,篇篇给人以巨大的启示,对我们班主任

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平时要注重积累,写随笔日记,做剪报都可以。

不管是万老师的实践篇还是理论篇,在书中都体现了万老师的对教育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的深刻的动察力和无私的奉献,是把教育真正看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广大的班主任,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班主任,更要迅速走进教育,理解教育的真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认真做好这个班主任,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不放过教育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学会反思,学会写教育日记,尽快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班主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