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每个人都有疤痕读后感 > 导航 > 每个人都有自己行路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疤痕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行路的方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行路的方式,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不值得同情。

我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值得同情。

被人说我太年轻了。

《悲惨世界》我读了3天还多,然而中途断断续续成了催眠作用的良药。每当我看着书中描述着那一长串欧式名字的皇帝以及大臣,总是浏览般跳过,然后关注事情发生的段落。不知道属不属于不求甚解。也不知道,读一本书,是否要了解其中涉及到的每个人名以及包含着的每一段历史,才能读出来其中的韵味。那么,我一定是一个差劲的读者了。就让那一段段历史和人物躺在冰冷的字符中间,是我主动放弃了交流。

现在想起来,映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前一个时代的建筑,高高尖尖的房顶,忙碌的人群,那些流淌在历史文化中沉沉浮浮的事,让这个故事浸润在一种古色古香的欧式文化情怀中。

那个选择了山羊不选人的诗人,知识渊博禁欲了多年却沉迷于吉普寨少女的副主教,被哥哥宠爱过头了的副主教的弟弟约翰天性格外丑陋被副主教救了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美丽内心善良的吉普寨少女爱斯梅达拉,以及外表英俊内心浮华而粗鲁的卫队长。

命运的轮盘从一开始就开始转动了,从卡西莫多和爱斯梅达拉被调换身份的那一刻开始,直到他们重逢,命运开始残酷的安排。

没有一个人是幸运的,除了诗人。诗人最后与山羊在了一起,并且不再为果腹而犯愁。卫队长虽然逃过了副教主那一刀的死亡,但是却步入了婚姻的枷锁中,与一直在贵族体系培养下的美丽的表妹,可以想象,当表妹对卫队长那身英俊的制服的幻想破灭之后,她会发现自己得到一个多么粗鲁而好色的丈夫。而丈夫,在那种贵族体系之中,就像披上了一层虚假的皮肉,永远失去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的灵魂。约翰死了,死在了敲钟人手上。副教主死了,死在了敲钟人手上。爱斯梅达拉死了,被吊死了。卡西莫多也死了,死因不明,却在最后抱着心爱的女人,隐藏在一个墓穴里,到死也没有松手。

我,对副教主无法恨。我只觉得可悲。一个从小就被赋予极大天赋以及极大荣耀,长大后成了一个好哥哥,也成了一个仁慈的副主教,救了卡西莫多。在多年的科学研究面前发现了科学的局限,于是转身开始探索炼金术。可是,却遇到了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并且陷入了巨大的恋爱之中,即使以往对于科学的热爱,也无法抵挡这样炽烈的感情破土而出,多年来的禁欲生活完全被颠覆,他无法做到对她不在意,却无法用正当的行为去发泄,只能偷偷的爱,然后,爱就变得畸形而狭隘。甚至到了最后,得不到的爱,就要去毁灭。于是,他间接造成了自己弟弟的死,然后是自己的死亡。

我,对于爱斯梅达拉无法怜爱。她死于自己对于爱情的天真幻想。她幻想那个拯救她与水火之中骑着骏马的美丽男子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白马王子,却不懂他只是轻浮的想与市井女子发生肌肤之亲的轻薄男子。然后他一直怀着这样对于爱情的强烈梦幻到达死亡的终点。如果从深处剖析的话,有可能是由于她年幼失去母亲,开始在陌生人之间漂流,这些人无法给予她原始的温度,所以她才陷入自己的美梦中不能自拔。她美丽,她善良,所有人都喜爱她,但是没有一个人给予她最原始的爱,所以,她对于卫队长产生了最美丽的幻想。所以就像小美人鱼一样,泡沫破裂的之时,也是自己生命终结之日。

我,对于卡西莫多,无法同情。如果说最悲惨的,难道不就是他有一颗最柔软的心而最丑陋的面容么?所以他连被人爱的机会都不曾得到。现实生活并不是童话故事中的美女与野兽。所以爱斯梅达拉没有爱上卡西莫多。人们果然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灵魂的光芒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包裹在灵魂外头的皮囊,然后来评判,这个人的内在。所以卡西莫多只是一个无比丑陋的敲钟人,独眼,驼背,聋子,然后爱上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只天鹅的眼里只有她的白马王子,所以敲钟人成了忠实的奴仆,成了她爱情的信徒,成了她生命的守护人。他并没有做什么值得让人同情的事情,只是追随自己最原始的感情,无论抢人,救人,还是杀人,他都是按着自己生命的初始意志开始行动的。他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且,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爱斯梅达拉,直到死亡也没有将他们分开。

所以我认为我无法同情他们,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生命中有血有肉的行进着,追随自己本心,无论做的事情是我们所谓的对或者错,无论他们的结局在我们看来是好或坏。只是,他们存在着,以那样的方式。

我有幸,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完了这一场众生的生命。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每个人的幸福》800字


幸福很多时候是属于每个人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感觉和理解。属于我们的幸福是什么呢?

属于我的幸福是什么呢?

每天早上,需要5点多就起床,为孩子准备好早餐,匆匆准备,匆匆吃饭,匆匆收拾,再匆匆去上班,每天早晨的日子都在匆匆中度过,有时会觉得自己是最辛苦的人!有一天,儿子说想去早餐店吃,我便随着他早早的下楼,朦朦胧胧的晨光中有那么多家里的窗户透着光亮,我猛然感到一种静谧中的萌动。生活就是这样,匆匆中充满活力,匆匆中充满生活的味道!后来的日子里,每天听着楼上的脚步声起床,一天的生活便在厨房间锅碗瓢盆曲的交响中开始,快乐的音符便在饭菜的香味中飘荡,在匆匆中奏响美好一天的序曲!

每天都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大小事情,忙忙碌碌中好像找不出坐下来静静休息的时间。周而复始的工作最能让人产生惰性,枯燥的生活最能让人失去活力。于是,我开始调整时间的安排,每天为自己留出一段时间看书、回味、写作,当我开始能在办公室安静阅读的时候,当我能在热闹课间安心写作的时候,当我开始一遍一遍回味自己的课堂,回味和学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的时候,心情也变得不一样起来,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紧迫感,多了一份慢节奏,享受在心灵的宁静之中,悠然于慢节奏的生活之间,每天周而复始间有了新的灵动,枯燥重复中多了新的乐趣。

每天晚上,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晚饭后悠闲的散步,看华灯初上、霓虹阑珊,夜的静谧让紧张的心也慢慢的舒缓下来。坐在窗前,看夜空中的星星,看月亮盈亏之间的美,这一刻,周围只尚有悉悉索索的响动,心中却如一池湖水,没有一丝涟漪,在这静寂的夜间,沐浴夜色的朦胧与宁静,享受心中的恬静与安详,生活便在月色中变得光洁而富有诗意!

幸福,就在这不经意的点滴之间!

每个人心中的星星湾600字


《星星湾》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波亚的十岁男孩儿偶尔负气逃学,途中却巧遇刚服刑满期的胡子叔安叔,然后俩人误打误撞地一同踏上了去寻找星星湾的旅程。

其中最震撼我的要数最后的情节。波亚知道了要去的地方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星星湾时,虽然吃惊,但不后悔,因为他已被安叔的父爱深深感动了,想帮助安叔和女儿复合。最后,安叔在要去辛新洼的那天心脏病严重复发,但因为波亚的鼓励和陪伴,安叔撑住了。波亚善良、执着的天性十分感人。

我曾经也像波亚一样,去寻找那个美丽的星星湾。那时候,我也才八、九岁,天天梦想着要去一个充满星星的星星湾。终于有一天,家长都不在家,我把一些零食装在书包里,一个人偷偷地出了家门,想去寻找星星湾。可是,一个小孩子,能走多远啊!爸爸妈妈中午回家后,没看到我,急得团团转,开着车到处找我。而我,不认识什么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我的学校门口,爸爸妈妈知道我没地方可去,也到学校来找我,把我领回家后,还大骂了我一顿!害得我以后都不敢私自出门了。

虽然我那次没找到星星湾,但是,我的心里却渐渐形成了一个星星湾,那里同样有有满天的星星,而且,那里的每个人都像星星一样美好,都乐于助人、老实勤劳。那里充满了爱,也充满了自由和快乐。

《星星湾》是本好书,不管是什么人看了这本书,都一定能感受到,原来,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这么简单,这么纯洁,做的事情可以这么不需要理由。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么个美丽的星星湾,都有一个美好的信念

读野风车有感600字:每个人都是伟大的


书架上的一个角落,有本曹文轩的小说-------《野风车》。那浅绿色的标题,散发出满屋的书香。我打开扉页浏览,突然一个故事标题吸引了我。

我情不自禁的翻到那一页,未曾想到原来是个凄惨的故事。

远山,有个孤独的女孩叫流篱,她身边的亲人只有奶奶。有一天,独臂男孩达儿认识了她,并与她成为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儿哥要上大学了。可名牌大学不接收残疾人,最终,他外出打拼,再也没有回来。流篱每天看着远山,想着达儿哥......

这个结果意味深长,给人深深的思考。尽管品学兼优的达儿哥求学心切,但事实就是残酷。小小年纪就外出打拼,更突出了他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同时,小流篱的悲惨命运也没有打倒她自己,这难能可贵。

文中写道:她静静地向远山眺望,会看到那座雕像依然不可动摇地坐落在峰巅之上,翘首凝望着云霞飘流的天空。这座雕像其实就是流篱心中的达儿哥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伤痛使你更坚强,眼泪使你更勇敢,心碎使你更明智。所以,感谢过去吧!它会带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正是艰难,它虽是涂满毒药的利刃,同时也是救人生命的良药。只有勇敢面对,它才会不攻自破......

读完了这个由曹文轩编写的纯美故事,我不禁被震撼了。不单是唯美的语句,还有真情的流露。故事最后的省略号,目前是没有结束的象征,还是曹文轩叔叔在写作时感同身受后的无奈。

这正如著名作家海伦,虽然双眼失明,但是不消极,不埋没自己,并且用汗水浸泡过的双手创作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自传。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尝试和努力。

有人说: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每个人都很伟大,无论是谁,因为他们都做好了自己!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一部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这部小说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在阿富汗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
分享一篇赵晓璃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文章:错误的爱,是他人的泥沼
清冷的夜,静静读着《追风筝的人》,听见依稀传来的抽泣声。
打开窗户,顺着声音的方向,看见不远处的窗子,亮着灯光这户人家,住着普通的一家三口,女人为了上学的孩子,全职在家。
我都是为了你,为了你!听不清争吵的内容,只这句,字字分明,响彻在耳旁。
偶尔,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会见到这家的女人,对着身边的孩子嚷嚷: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一点也不省心呐?
晚风阵阵,漆黑的天空,没有星星;恍惚间,书中的风筝,就这样在眼前生动了起来。
这是一洼爱的泥沼。
书中两个孩子:阿米尔,自幼丧母,在他童年小小的世界里,父亲无疑是他的天,他的地,他说出的第一个字是爸爸;哈桑,说起来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实则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手足兄弟,是父亲年轻时与阿里妻子风流后的结晶,鉴于种种原因,他们从小是不知道这层关系的。在哈桑小小的世界里,阿米尔无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说出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
阿米尔的父亲同时也是哈桑的生父,而他对哈桑心怀愧疚,加之哈桑身上有着他极为欣赏的担当与果敢,所以对哈桑表现出异常的关爱,这刺激到了年幼的阿米尔,由于阿米尔从小并没有如父亲所期望的那般具有男孩的样子,甚至一点儿也不像他,于是阿米尔感受到的,多是父亲的冷漠与忽视。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一场爱的争夺战,就这样悄悄拉开了序幕。
阿米尔要爸爸全属于他一人,为了获得父亲的欢心,他把赌注押在了风筝比赛上。年幼的阿米尔深切体会到:每逢树木萧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那是因为风筝。爸爸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但我们生活在各自的区域,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
那次风筝比赛,他终于获得了胜利。哈桑义无反顾地替他追一只蓝色的风筝阿米尔的战利品。可厄运就此降临,阿塞夫意图夺取这只蓝风筝,可哈桑不给,于是,便强奸了他。而此时,阿米尔就在旁边,却一直不曾试图营救哈桑。
那迫在眉睫的厄运,是为了某个高尚的目的......每次看见绵羊被宰的场景,阿米尔脑海里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是的,献身,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献身。
哈桑被阿塞夫欺凌,表面上是为了保住阿米尔的战利品,实质上哈桑觉得这样做,有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在哈桑的世界里,也许阿米尔,就是他困顿的时光中,不可多见的温暖。
哈桑盘腿坐着,阳光和石榴叶的阴影在他脸上翩翩起舞。我念着那些他看不懂的故事给他听,他心不在焉地摘着地上杂草的叶片。对哈桑而言,阿米尔如何能不让他着迷呢?
毫无疑问,阿米尔身上有着哈桑触碰不到的憧憬。或许,出身低贱的他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好在命运之神,给了他一个阿米尔。
是的,阿米尔,确切说来,像是哈桑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理想的投射。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身上有太多哈桑望尘莫及的东西,譬如高贵的出身,譬如渊博的知识,加之和他亲密的玩伴关系,这样一个人,让哈桑是那样,不顾一切地在他身上投射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哈桑遭遇阿塞夫的凌辱而誓死保护那只蓝色风筝,一颗耿耿衷心之下,是对自己深切的迷失与绝望。
显然,他希望阿米尔快乐,胜于他自己的生命。
哈桑因着阿米尔,似乎看到了一个,深深渴望成为的另一个自己。
而阿米尔的眼里只有父亲,一个随心所欲打造身边世界的人,他的眼里,只有黑与白。
当父亲发现,阿米尔不像他,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拉辛汗对这位父亲说的话,并没有引起这位父亲的警觉。他依旧随心所欲地,对这个没有运动热情、只知道看书写字的男孩,一如既往地表现出失望与冷漠。
小小的阿米尔无法知道,原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在他的眼里,父亲对哈桑的热情,令他心生嫉妒。于是,就在他目睹哈桑受到侵犯的时候,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为了深爱的阿米尔,什么都可以奉献出去;而对于阿米尔来说,这种真诚的奉献,只能让他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
生命,遵循它的轨迹,轮回。
多年之后,哈桑及妻子死于非命,留下一个儿子叫索拉博;而阿富汗,被塔利班入侵,索拉博如同当年的哈桑,被阿塞夫欺凌;得知真相的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拯救索拉博。
书中提及,在阿米尔营救索拉博的过程中,有一段惨遭阿塞夫痛打的情节。当他的肋骨断裂,乃至下巴、喉咙剧痛难忍之时,他突然笑了起来好笑的是,自1975年冬天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甚至一直在期待这样的事情。
是的,在哈桑为他一次又一次自我牺牲之后,阿米尔曾蓄意地挑衅过他,期待哈桑能给自己一顿暴打,以缓解郁结于心的,深深的愧疚。
作为自我牺牲之爱的受者,滋味儿并不好受。
我们仿佛司空见惯了,以爱的名义下,做出的所谓自我牺牲诸如妻子之先生,诸如父母之孩子,在一出又一出牺牲之后,我们看见的,却总是滂沱的泪水,总是嘤嘤的啜泣,爱,难道错了吗?
爱,从来没有错;只是我们人类自身,将之掺杂了太多自以为是的成分,于是本轻盈的爱,变得愈发沉重,最终化成一洼泥沼,让人深陷其中,痛苦而无法自拔。
如果,阿米尔的父亲不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儿子,他可以欣赏儿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哪怕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特质,予以肯定褒奖,让自己的儿子依着自己的天分,尽情读书写字;如果,哈桑从小就被自己的生父承认,与阿米尔以兄弟关系相处,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我们不难想见,只要阿米尔的父亲改变,阿米尔得到应有的关注,感受到父亲的爱,即便哈桑依旧是仆人的身份,也就不会给予一场风筝比赛过高的期待,也就无所谓追不追的到那只蓝风筝,也就根本不会有后面的惨剧发生。
爱在这个尘世,好像断了线的风筝,飞着飞着,就偏离了方向。
在现实中,我们亲历的,或许没有书中那般瞠目的牺牲,然而,这样那样的牺牲,也不在少数。
我所知道的,就像不远处的那个女人,为了孩子放弃工作,时过境迁,她对孩子和老公的口头禅便是为了你
为了你,我丢了工作,你的成绩怎么可以这么差?
为了你,我没了青春,你怎么能够,不听我的话?
为了你,我含辛茹苦,你如何不能够,和那个谁谁谁一样?
分明,在爱的名义下,试图在自己身边人的身上,画出自己喜爱的样子,画出一个自己深深渴望成为的样子,却无视眼前活生生的人。
爱之所以让人痛苦,多是因为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期待;其实,这些期待原本也没什么,只是,当付出的一方一再去深化牺牲的概念,一再去强化自我在对方身上的投射,将所有那样孤注一掷地押在对方的身上,那么对方感受到的,不是爱,却是压迫,却是挟制。
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风筝是爱,是我们生命的原动力。只是这种追逐,常常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于是愈来愈沉重,终于变成了一洼泥沼,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遭遇了各种磨难、屈辱、不公之后,你我还是否能够相信,那至真的爱?那份没有屈就、没有期待的爱?那份爱的源头,恰是你自己当你获得这份洞见之后,你的心瞬间释然,如同轻盈灵动的风筝,从此翱翔于,广袤无边的蓝天之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