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百年孤独读后感 > 导航 >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前段时间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这样评价《百年孤独》道: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百年孤独》被人们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说道魔幻,这个也不难理解,相信我们平常都接触不少这类作品。魔幻的话肯定就少不了鬼怪,书中最足够资格成为鬼怪的就要数梅尔基亚德斯了,这个人总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曾经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复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样的预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经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人将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后来果然是这样。

书中内容庞杂,人物非常之多,以至于看一遍书根本就理不顺,而且情节曲折离奇,真的是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其中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诧异不已。在读书期间,就一直是处于一种悬着一颗心在半空中的状态,好不容易吐口气之后又要打起万分精神来应对接下来的情节发生。

而对于书中各类人士,印象最深的还是奥雷里亚诺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于路途中,他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预见事物的天赋。长大后和蕾梅黛丝结为夫妻,然而在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个孩子,名叫奥雷里亚诺?何塞。然而蕾梅黛丝英年早逝,于是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都大难不死,甚至开枪自杀也只是受伤,奇迹般地没有死去可。在这期间,他与十七个外地女子发生一夜情,然后她们分别生下自己的孩子,总共是十七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与父亲相认,然而却都被追杀,无一生还。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像他的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经是占据各种传奇色彩,更别提其他的,因此说其情节之繁复,内容之庞杂。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纽约时报》也这样评论:《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前几天读完了两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题记

我始终都记得这样一段短小却深刻的句子,在小说的开篇带着我们走入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未来、过去和现在的三个时间层面,庞杂纷扰,眼花缭乱。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给《百年孤独》的颁奖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百年孤独》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里亚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述了整个家族百年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当第七代继承人被蚂蚁吃掉时,他的父亲终于破译出了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词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像七代人循环往复使用同一个名字一样,循环出现的情节与叙述,整个马孔多被严密的包裹成一个环形废墟。然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没有一刻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个家族实际上是分散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抵抗孤独,参加革命,反复做手工活,沉迷情欲,读书翻译却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逃不过家庭分崩离析的命运。这个家只是一个家,一个房子,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给人以心灵安慰和温暖的港湾。除了贯穿全文的灵魂人物乌尔苏拉,所有的人都不懂得爱与被爱,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满自己的空虚和私欲,以致终身活在执拗与孤独中。

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就是一部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那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这之中始终浸淫着的孤独感,是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又是拉美大陆独特的生命力和生存状态的认知和渴望走出孤独的倔强。这不仅仅是叙述一个家族,更是对一个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家是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如同我们现在,在高楼林立,速度多元的时代,我们失去了方向,陷入了百年孤独。越发感觉到一种冷漠在蔓延,侵蚀着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爱与美好,成了奢侈的字眼。

然而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无助等浅显的意义,是停留在人内心的冷淡。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无论是我们出生、成长、相爱还是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犹如影子一样存在,时不时地出来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孤独的存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督促我们体验人生,让我们在成功的时候可以清醒,在失败的时候淡然一笑。

抬头仰望星空吧,去审视自己,去认知社会,去拥抱他人,向阳而生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百年孤独1000字的读后感


百年孤独实在是一部包容万象、精彩缤纷的史诗级小说。一部悠长的家族恩怨史,隐隐约约中映衬着拉美社会近一个世纪的的波谲云涌。于刀光剑影、战火纷飞和儿女情长的期期艾艾与冤冤孽孽中,更是折射出一幅地道的拉美文化及社会人伦道德的画卷。真可谓是一本奇书。而正本奇书正是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一百年的兴衰荣辱而展开的。

正如全书结尾处写的那样:这个注定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作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书中充斥着大量作者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后的痕迹(尤其是那场一连下了四年的雨和一挂就十年的艳阳,还有那两百多节运送尸体的火车。浪漫主义的气息随处可见。),伴以各种或鲜明乖张,或沉郁顿挫,又或是幽默诙谐的文字,于潜移默化中就牢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一旦开卷,就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就将整本书读完,丝毫不顾忌那些枯燥晦涩的人名。

随着情节的推移流动,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尤其是寓情于景作者通过时不时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知不觉中调动了读者的所有感官,使读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乌尔苏拉的勤劳勇敢而心生敬意;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沉浮的人生与战争宿命而唏嘘不已;为丽贝卡的食土情怀与孤独终老而深深震撼;为费尔南达的保守虚伪而啼笑皆非;为梅梅激情却无果的爱情而久久留恋马孔多前的小溪从原先的清澈见底到香蕉公司时的色彩缤纷再到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眼中的浑浊萧瑟,马孔多一百年来的风雨潇潇,即是无情的轮回,也是自得其理的发展。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为本书的表达效果增色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孔多的居民集体患上失眠症这一段马孔多的居民为防止失眠症带来的记忆力衰退,将每日所行之事、所言之语纷纷写于小标签上,贴满整个居室。我认为,一字一句皆象征着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种种回忆尽管人们通过失眠症而变得精力充沛,但一直向前走的你是否还记得昨日的星辉斑斓?人生固然需要进步,但在疲累之时,欲休息之际,会不会因为已忘记回家、回心里的路而懊恼万分,捶胸顿足呢?

在阅读时,我也曾深深沉浸于那些精彩绝伦的神话典故中。到底是魔幻现实主义,吉普赛人的飞毯、日夜缠绕布恩迪亚的鬼魂、蕾梅黛丝的升天、与死神对话的阿玛兰妲和那场如史前洪水般的大雨为整部作品平添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只可惜自己对拉美和西班牙的相关文化典故不甚了解,加之初读此书,未能完全领略其中的奥义,甚是可惜。

其实,正如很多评论家所言,马尔克斯似乎使用了一个巨大的哈哈镜和一个不断变换焦距的照相机,虚虚实实,拍出了一张张或夸张怪诞,或深情动人,或发人省醒的人间百态图。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范文


导语:孤独是可怕的,因为他是你内心萌发的魔鬼。也是臆想出来的东西。下面小编整理了《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前段时间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这样评价《百年孤独》道: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百年孤独》被人们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它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说道魔幻,这个也不难理解,相信我们平常都接触不少这类作品。魔幻的话肯定就少不了鬼怪,书中最足够资格成为鬼怪的就要数梅尔基亚德斯了,这个人总让人有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曾经死去,又神奇般地得以复活。而他好像有神一样的预知能力,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好像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曾经说过,“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个人将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后来果然是这样。

书中内容庞杂,人物非常之多,以至于看一遍书根本就理不顺,而且情节曲折离奇,真的是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但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可以看出作家主要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其中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神奇事件,令人目瞪口呆、诧异不已。在读书期间,就一直是处于一种悬着一颗心在半空中的状态,好不容易吐口气之后又要打起万分精神来应对接下来的情节发生。

而对于书中各类人士,印象最深的还是奥雷里亚诺他不像他的哥哥出生于路途中,他生于马孔多,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预见事物的天赋。长大后和蕾梅黛丝结为夫妻,然而在这前面,他和哥哥的情人有一个孩子,名叫奥雷里亚诺?何塞。然而蕾梅黛丝英年早逝,于是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上校。他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都大难不死,甚至开枪自杀也只是受伤,奇迹般地没有死去可。在这期间,他与十七个外地女子发生1夜情,然后她们分别生下自己的孩子,总共是十七个男孩。这些男孩以后不约而同回马孔多与父亲相认,然而却都被追杀,无一生还。奥雷里亚诺年老归家,像他的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光是他的一生就已经是占据各种传奇色彩,更别提其他的,因此说其情节之繁复,内容之庞杂。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纽约时报》也这样评论:《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前几天读完了两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结尾处,面对飓风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过的痕迹,画音静止,无声无息地消散,承载太多重量的历史灰飞烟灭。那种心境不是武侠世界高手谢幕时的荡气回肠,不是穆斯林葬礼孑然身影的喟然叹息,也不是余秋雨笔下历史文迹毁失时的憾恨。而是对理应如此,也只有如此这样时的平静,是如果再重来一次,也改变不了的结局。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先进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他预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败,为什么?直到现在也没能明白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一切,还有人类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许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读懂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什么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终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无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知道是否这样说恰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或许我无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或许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许我们也一样,但是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但是往往有人不自知孤独的源头。所有人都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在我看来,即使是在《百年孤独》一书中,不断重复书中人物有着无尽孤独的作者也不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孤独,什么是百年的孤独。

很多人都爱说自己是孤独的个体。自闭症病人说,他们是孤独的,被全世界的人避对而不得心灵上的自由与欢愉;普通人说,他们是孤独的,即使有很多朋友但是他们都不懂自己的心意,只是酒肉朋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高人雅士说,他们是孤独的,很多人接近他们都是另有企图。

其实孤独也不过只是来源于自身的一个认知。是自己给本身捆上绳索的束缚。所谓孤独,也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狂欢,让一群人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会引向何方。其实你的世界最终剩下的,亦不过是一片虚无罢了。那些将自己的人生定义为孤独的人,致死还是无法脱离他们的千千心结。

并不喜欢《百年孤独》。我甚至把它定义为是一种极端孤独的荒谬。孤独又如何?孤独可以带给自己什么?让人感到自己是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荣?说出你自身的孤独难道可以弥补你心中的迷惘?有人会反驳,我说出我的孤独不过是为了倾诉,让我自己更好受。只是说出来又怎样?你自己的心结不是只靠倾诉就能解开。造成自己孤独的不是他人对你的躲避,而是你自己。

提及孤独,恍惚之间想到了一个曾经较为亲密的朋友。印象中她总是满腹委屈地向大家倾诉着她的不满。他们每个人都不理解我,我是孤独的。我对他们这么好如此真诚的为他们付出,为什么没人喜欢和我做朋友?为什么我这么孤独就连一个朋友也没有?

记忆就此戛然而止。她留给我的记忆亦仅是如此。许是因为她带给我困惑与倾诉太多,以至于我只对这部分的记忆感觉深刻。那时的她其实并不乏关心她的朋友,她反而是我的朋友圈中人缘最好的一个。可是不知是什么缘由,她一直在强调,她是孤独的。我开始不理解她的孤独来源于何处,她所说的自身孤独似乎是与生俱来,没有任何理由。

我这才明白,原来所有的孤独不过是自己无意间赠予自己的枷锁。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道枷锁到底是谁所赐予自己。

《百年孤独》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着。毋庸置疑,这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着作之一。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可否认这本着作是优秀的,只是我对这份毫无源头的孤独感到不解与不敢苟同。

孤独不过是野草疯长。你也许会在次日看见野草滋生的孤独原野,却不明孤独究竟来源于何处。


百年孤独读后感


这本书看了好久好久,久的我一度想弃掉了。还好最终看完了,在将近期末心情最低迷的时候,算是一声浑厚的钟声将我从混沌里震了出来。一件事情的完成会给人一些力量吧,支撑着继续下去的力量。

读它的过程让我想到另外一本书,《红楼梦》。说实话不是特别像,但是都让我来回纠缠着无法看完,这个还好,更长的《红楼梦》不知道我要拖到哪天去。

对于《百年孤独》,怎么说呢,我看完一遍之后没有任何的感慨,没有觉得我能从里面学到什么,没有惊叹和震撼。只有这么个想法:终于读完了。我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情开始读《百年孤独》的,或许是当时浅薄地了解到一些有关马尔克斯的什么,或是什么首页推荐之类。可是开始了之后我就觉得,我必须读完它,不管多久,和《红楼梦》一样,我想即使我如果一直都读不完,那么我就会一直在读。因为看了两三章之后我就不单纯觉得我是在读一个故事了,我也没有体会到阅读其他小说中的故事带给我的,急切地想要知道下一个gaochao的感觉。我好像在见证一段历史,和读历史不一样,那些是修改后的真实,是已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百年孤独》不一样,这段历史的进程由我掌控。如果我今天读了一页,历史就前进一页;今天一个字也没看,马孔多就一动不动地等着。我注视着布恩迪亚家族所有人的出生,注视着马孔多一切大事小事,看着家族的第一个人吊死在树上,看着最后一个继承者被蚂蚁吃掉,注视着战争、屠杀、遗忘、消失。我不止一次在阅读时思考作者安排剧情的用意,可是想不到,但剧情就该是那样,谜一样的命运使然的感觉。还有所谓的孤独,我承认我读的非常粗糙,只能稍稍体会到家族成员之间有深深的沟壑,即使故事即将结束时,家族仅剩的两人的疯狂里也满是独孤的滋味而看不到一个将近百年的家族该有的厚重,更别提和睦与幸福。

我觉得布恩迪亚家族的倒塌是从乌尔苏拉的死亡开始的,虽然乌尔苏拉年老时好像很不中用,但我觉得如果有谁能让布恩迪亚凝结起来,那就一定是乌尔苏拉,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都不行,必须是乌尔苏拉。(星辰ww)奇怪的直觉,当然并不是没有根据,只是我需要二刷甚至多刷几遍才找得到了。

略有些潦草地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之后,略微有些书荒了呢。不过恰好期末到了,新年也到了,开开心心复习,然后回家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