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了凡四训读后感2000字 > 导航 > 《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

了凡四训读后感2000字

《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13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14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读后感1100字:了凡四训读后感


近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资料,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仅要用心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能够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参考]了凡四训读后感系列


科罗廖夫曾说过,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我们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都有很多感想。简单的介绍你所看的书或是课文是什么内容,看后写总体感受,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如何入手去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凡四训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1)

看了《了凡子训》,受益匪浅。

一视频的开始是两名考生回乡,其中弟弟未中榜,并且对父亲出言不逊,甚至埋怨考官的不是,作为其父的主人翁袁了凡,决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行善的故事。袁了凡偶然相识了算命极准的孔先生,卜了几卦,屡屡皆中,因此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相信了自己命中不该科第功名,不该有子嗣。在袁了凡对自己命运无欲无求的时候,遇见了云谷禅师,对其讲了立命之学,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幡然悔悟,岁给自己改名了凡,意思是不愿意落入凡夫俗子的窠臼,并且改过自新,修善积福。云谷禅师说,如果只相信命,吉,如何趋之;凶又如何避之。要立自己的命,谦虚改过,努力修德,转变自己的命运。孔先生算他,岁有大厄,而袁了凡当了县令也不忘修善积福,他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主动减免农民的税负,还积极植树固堤,很是得民心。岁那年安然无恙,并未有大厄,还平平安安过了许多年。

二立命之学中讲到:仁义道德,功名利禄要如理如法地去求,要向内心去反省。不在自己内心中追求,而只向外面去攀缘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命中有的,并不是求的。命中没有的,还是得不到,内外双失。内心失去道德仁义,外面失去荣华富贵,不从自己内心的求,所以没有利益。因此,积善福,不信命,才是关键。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也非常大。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化。孔先生给了凡算的无功名无子嗣:不应该科第功名,因为科第中人皆有福相,并不断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了凡不耐烦剧,不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过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不应该有儿子的原因:

①正所谓地之惠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而了凡有洁癖。

②和气能育万物,而了凡善怒。

③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

④多言耗气。

⑤好饮酒,消散精气。

⑥彻夜长做不注重保养元气元神。其余过错尚多,不能悉数。云谷禅师说:“知道了福薄和不生儿子的原因,就要改过自新,积功累德,包容别人的过失,爱惜自己的精神。《天道》中也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中也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的不能得科第与不能生儿子是天作孽,尤可得而为之,扩充德行,努力行善事,多累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三了凡生活的年代不如现在,尚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之,作为新时代人,我们也要学一学了凡先生倡导的,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四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否则,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耽搁一生。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不抱怨,不焦躁,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才是立命之本,修身之道,切勿虚度光阴,空过此生。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2)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1.吾日三省吾身:回顾记录一天的善恶得过,好的地方继续保持;过的地方及时改正,充实自我的德行,行善积德,莫因“因循”而耽误一生。[因循:得过且过,没有人生的大追求]

2.改过之法:

1、要有羞耻心:

沉溺于情欲,以为别人不知道而私下做一些不义的事,还没有愧疚之心,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羞耻的事莫过于此[情欲: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

《关于羞耻心、不义之事,是不是应该有个界定之法?难道不应该是有的人不知道这是不义之事而做了,才没有愧疚之心?不过也说不好,譬如乱扔垃圾,我明知这是不义之事,但偶尔扔了也就扔了,哎呀,得改正!不过,话说回来,的确有这种可能的存在呀!所以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也是需要普及的呢!》

2、要有敬畏心

此处宣扬天地在上,我们很难欺骗鬼神。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做坏事,头顶的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一记录。我虽是总觉得鬼神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我觉得是欺瞒不了自己,毕竟做了不义之事,没有愧疚之心的人也不会在意这些道道而继续为之;有愧疚之心的人便要忍受愧疚的煎熬,怎可继续为之?嗯,想来便是如此。

《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而一旦觉悟,就一定一刻都不能懈怠,一念都不能放纵。》、

3、要有勇猛心

不知过失则矣,既知不改是为何?正如“知道不做仍为不知”,立即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读后感·小的过错,就像芒刺钻进了肉里,应当迅速剔除;大的过错,就如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手指。

4、解决之道

善于改正过错的人,在还没有付诸行动改正错误之前,就先把其中的道理彻底弄明白了。

好难QAQ!

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持之以恒!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3)

了凡四训读后感2000字: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

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习《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读后感.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习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4)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13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14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5)

作为老师,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决口舌争端问题。不再随意评论攻击其他国学和玄学界的前辈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点评。其次,对评论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评要接受,恶意的攻击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给自己褒扬的人要知道感恩。

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两个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备善恶,善恶的评判取决于你的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又决定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在适当的时间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决身体不佳的问题。由于想的多伤神,说的多伤精,运动少导致脾无法运化而肥胖。

解决的办法,我将学生以6人以小组,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组长,当我的教学任务偏重时,我可以吩咐组长去执行,如平时的听写默写,作业订正,都可以由组长去检查落实。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动。同时在课前也要进行一些唱歌练声练气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据五行学的观点,人要得到一样东西,必然会失却一样东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错,却无法改过,不是没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点的同时会增加自己东西,但也会失去东西。因此在改过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种只有得到,没有失去的观点,不是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存在。不过一般大众比较喜欢听。

了凡四训读后感(篇6)

《了凡四训》读后感1000字:《了凡四训》xx年9月22日周日按照读书会的年度计划,这个月的书目是这本。

先听了一遍音频,又在微信读书中看了一遍原文。四训主要有四方面: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有很多传世的金句,比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引用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引用孟子的“夭寿不贰”都引发了大家深入的讨论。

在读友的分享中,对主讲人雷生提出的因缘说,颇有感触,所有的目前的所得,好的事情,恼的事情,都有源起。对佛学只知皮毛,因果说是佛学重要的内容,行善以修得好来世,可是在《了凡》中自身的实证以及例子都说现世就可以有所得,看上去又是道家修现世的观念。

相信了凡先生也是个有很高修行的人,这点不是我自己读书发现的。周二去找医生扎针调理身体,闲聊中说起了凡先生,显然给我施针的医生也对此书颇有研究,听到我提,很快就说“了凡先生了不起,他能和云谷大师对坐3日不起妄念,有几人能做到,别说妄念,就连坐也坐不住的。”和云谷大师在南京国子监相遇时了凡先生37岁,1569年。这年龄貌似我自己也是个修行的开始,家里的二娃在我37岁时到来,他改变了我很多,关于先天的,后天的,医学的,育儿的,诸多的思考、改变和体悟。所以,也许不是遇到大师才能悟道,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你的修行,用心感应和修习才有所感悟,再如辅助主讲人在工作中的际遇。我们现在做的事也许就是后来某些问题的种子,多播撒有爱的种子。

书中关于行善和谦德又和了儒家中人和社会的关系。我们每个人的社会性都在不断的修炼,你在社会中和人际关系中汲取了什么,你又是怎么和周遭连接的,有没有坐下来思考一下?了凡先生通过善行得所愿,也愿意分享这样的成功经验给大家,才有了这样的书,才有了我们读书的活动。还有了凡先生对于行善过程中出现犹疑的剖析和解决方法,那份坚韧和坚持又给了我们很多力量。如我们的读书会,因了创始人张眉老师的坚持,3年多来多少人从中受益,多少坚持在这36次的聚会中,看似柔弱的身体,居然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且这样的力量无形的影响着一群人,书中了凡先生并不知在宝坻减免赋税的大善,善行善举也许在不经意间。遗憾我是在30多次读书活动后才入伙,但就这么5次,我已然被这种毅力触动和召唤。

主持人每次会后必然是当天就发出总结,也是两个娃,也是社会人,家里一堆事,大北京的忙碌每个身处其中的人自有体会,还是能够“当日事当日毕”,太励志了。我们的读书会会更好的,火车头动力强劲,都加油。感谢主讲人和辅助主讲人给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受益匪浅。

观《了凡四训》有感


《了凡四训》是明朝时期袁了凡为教育后代子孙而留下的家训,原名《戒子文》,对于被后人所拍成的电影,我受益匪浅。了凡先生平生是个人尽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许多善事,因此也颇受人们的尊敬。他教育我们,人的命数是有限的,应当多多行善积德。但对于极善极恶的人,命数却不能约束他们。因为极善的人,如果平生做过许多善事,那么他原本贫穷的命数就会因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变得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如果平生做过许多恶事,即使他的命数是大富大贵也会因此变得一穷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劝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数,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点啊!了凡先生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己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年轻时曾有位道长给他算了一卦,那道长所算的和他命运要经过的也都相符,道长曾说,他命里无子。但因为了凡先生积善太多,命数改变,了凡先生幸运的得下了一个儿子。他认为:命运分先天和后天,先天命运是上天注定的,而后天命运则是由先天命运转化而来的。如果一个人行善积德,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好的方向转换;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命运便会因他而改变,往坏的方向转换。所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则又做了补充,应竭力行善,竭力断恶。善也有大小善之分,虽说大小善都是积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传有个县令,无意中被黑白无常错勾了魂,阎王便让牛头马面称他一生的功过,结果功大于过。县令感到奇怪,他平时并没有做很多好事啊。阎王说:你曾阻止凡间皇帝动用百姓兴修水利,劳民伤财,虽未拦下,但你一念之间为所有老百姓着想,就是大功一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善有时可能只是一念之间,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万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为一人,而大善则为天下人。所以,我们也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看完这短短的视频,我原本浮躁的心也归于平静了,我由此领悟了很多,我也会努力,做一个行善积德的人。

《了凡四训》读书笔记1300字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凡卡读后感800字


凡卡读后感800字(一)

今天,老师领我们学习了【凡卡】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9岁做学徒穷苦的悲惨命运,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的时候受到的种种折磨时,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一体,一双又小又细的赤脚都冻的红彤彤的,在想很心老板就是因为凡卡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老板就用皮带一抽一打他。在想想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家长也不打我们,只是说了我们几句,我们就跟大人翻脸,在往下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坎卡的老板一娘一,也不给凡卡吃一点东西,每天只有一点面包,凡卡的老板还叫他睡在过道里,冻得他只打冷战,在想想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长又送来了棉衣、棉裤,在家里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声声呼喊:亲一爱一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这快乐,我们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一奶一一奶一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我们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一妈一一妈一给我做好了饭,她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饭到进了下水道,在学校里呢,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师就不让我跑步,还让一个同学给我一块上楼给我讲故事,我们受到了一级的教育,教室里有电脑、电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我,让我们一吮一吸了知识的营养,正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生活在一个俄国沙皇统治的时期,与我们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别!

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虽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独、凄惨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来让你坐时光飞船,接你到我家来,让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当我读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泪不住的流,但我是多么幸福、快乐呀!我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长大一定要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凡卡读后感800字(二)

明月高悬在明朗的天空中,夜已经很深了,可平时贪睡的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亲一爱一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死了!坎卡写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内容我还历历在目。

坎卡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被送到鞋店当学徒,九岁的凡卡遭受到老板和伙计的打骂,但是是没有理由的挨打,过着猪狗都不如的生活。他写信哀求爷爷带他回村子。但是,他不知在信封上写地址。贴邮票,爷爷怎能得到呢?由此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资本主义的罪恶,我真为凡卡的遭遇而由衷的同情。

看了看凡卡的遭遇,再看看物品现在的生活,

的童年相差十万八千里啊!童年本来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凡卡却不能在没好的生活中生存,他小时候就父母双亡了,他睡觉时不像我们一样睡在床上,他睡在过道里。当老板的孩子哭时,他还要给孩子摇篮。他每天吃的饭太差了,早晨只有一丁点儿面包,只有中午有一点稀粥,下午呢,又是一丁点儿面包。这点饭谁能吃得饱啊?如今,这些饭都是喂牲畜的饭小坎卡还经常被老板虐一待,没有理由就打小坎卡。凡卡的童年是多么悲惨啊!

坎卡的童年是那么悲惨,而我的童年呢?在家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把我当成掌上明珠,对我无微不至:遇到了委屈,一家人为我出气。真是含在嘴里怕话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学校,老师像慈母一样不厌其烦地为我辅导。这难道不是鲜明的对比吗?

我的童年充满了温和的一陽一光。早晨,我刚从梦中醒来,一妈一一妈一便给我端来了可口的饭菜;放学后,一桌桌美味佳肴便出现在我的眼前。到了炎热的夏天,有甘甜的的水果为我解渴,有空调使我凉爽;冬天有足够的棉被为驱寒解暖。凡卡的童年,却充满了凛冽的寒风,吃不好,睡不好,更别说水果、空调了;冬天,甚至连棉被都没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忍饥挨冻。

我一个生活在新中国、有合理制度的大家庭中,每一天都那么幸福,童年是那么美好,到处有人帮助,到处有人关怀。而小坎卡呢?生活在资本主义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九岁本应是坐在学校好好学习的,但凡卡不能这样。如果他生在富贵人家,也许就能好好学习现在,我要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技术,为祖国献一份力量。

夜,越来越深了,我也渐渐睡着了我梦见凡卡来到了我的学校,正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下课,同学都和他在一起玩,凡卡甜甜地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那样

凡卡读后感800字(三)

今天,老师领我们学习了【凡卡】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9岁做学徒穷苦的悲惨命运,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的时候受到的种种折磨时,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一体,一双又小又细的赤脚都冻的红彤彤的,在想很心老板就是因为凡卡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老板就用皮带一抽一打他。在想想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家长也不打我们,只是说了我们几句,我们就跟大人翻脸,在往下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坎卡的老板一娘一,也不给凡卡吃一点东西,每天只有一点面包,凡卡的老板还叫他睡在过道里,冻得他只打冷战,在想想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长又送来了棉衣、棉裤,在家里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声声呼喊:亲一爱一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这快乐,我们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一奶一一奶一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我们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一妈一一妈一给我做好了饭,她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饭到进了下水道,在学校里呢,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师就不让我跑步,还让一个同学给我一块上楼给我讲故事,我们受到了一级的教育,教室里有电脑、电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我,让我们一吮一吸了知识的营养,正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生活在一个俄国沙皇统治的时期,与我们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别!

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虽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独、凄惨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来让你坐时光飞船,接你到我家来,让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当我读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泪不住的流,但我是多么幸福、快乐呀!我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