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做生命的旁观者读后感 > 导航 > 旁观者读后感900字

做生命的旁观者读后感

旁观者读后感9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旁观者读后感9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最近由于对教育理论特别感兴趣,当读到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旁观者》中的怀恩师篇时特别有感触,对大师的教育理念非常佩服,现将自己的几点感悟总结如下:

1、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好的老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人一生中能够碰到好老师是他的荣幸,有时好老师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要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而重视教育的根本是重视老师,提高老师的待遇,随着待遇的提高,好的人才也就会往教育行业流动,有了好的老师,教育质量就能提升,人民的教育程度就会提升,人民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国家就有希望。二战后日本能够从战败后迅速崛起,关键就在于抓住了教育,从教育这个点突破了。而我们呢?路还很长,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改变看到了进步。我父亲是老师,自我有记忆以来,老师给我印象是工资不高,而且是很低,但付出的确很多。最近几年,虽然父亲早已退休,但由于温家宝总理的一再强调重视教育,待遇要与公务员看齐,退休工资加了好几次,在退休的人群中算是高工资了。

2、好的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就是好老师,有这方面的特质;另一种是为学生设计学习课程,以方法为主。教书是一种天赋才能,天生的老师可自我改进并成为更好的老师;以方法为主的老师则有一套几乎人人适用的学习法。苏格拉底的观点是老师教的不是学科,而是学习方法,学生从而学到该学科的知识。学是有成果的,教则是虚假的。同时这两类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负责任。

3、如何定义好老师?有一点是肯定的,好老师一定是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是不一样,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和培养。

据有天赋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好的学习方法是可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总结出来,并且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学生的学习当中。现在有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努力,如新东方通过天赋型的老师进行大班的教学,学大通过1对1给学生提供一套适合学生的学习课程,通过学习方法来教学生。我觉得这两类商业模式都是尊重了教育的自然规律,是可以有发展的,从目前市场看第二类的培训机构发展非常迅速,跑马圈地,良莠不齐。这几年行业很快会进入残酷的厮杀,淘汰。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旁观者》读后感1500字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是如此。――彼得德鲁克

翻开第一本与管理相关的书籍,我原以为能在其中了解管理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但是却发现这是一部纪录其他人和作者所经历时代的回忆录,原以为它会枯燥乏味,从翻开书页起始就觉得浅显与流畅。你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仿佛他在叙叙回忆,回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所有的人物都活了起来,仿佛是你早已熟悉的周遭。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轮廓,混合着希望与失望,对知识狂热,不妥协与各种多元化的变现。

正如作者所说,没有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正如《怀恩师》中,两位看似平凡的小学老师,却成了彼得眼中最杰出的教师。她们教给他的不是具体的某种知识,甚至没有完全掌握某种技能,但是却改变了他的价值观,态度等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而将文中的老师换为领导者的话,则代表着两位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苏格拉底学派的埃尔莎小姐,对每一位同学的了如指掌,总爱随堂测试,正如在制定目标前对一切的因素都给以统计和研究,分析并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的了解,对员工实施鼓励政策,但同时对自己能力无法涉及的目标即时放弃。如禅宗一般的苏菲小姐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范。她对学生十分的体贴,温暖,是一位平和型管理者,她对下属平和,潜移默化得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内心中将组织联合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在这两位恩师的教导下,我们不仅仅接收着行为和认知的教学,也感受着一种热情与责任,也让我明白学习的方法本生也是学习的内容。

对形形色色的人的描写中,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叫穆希的女子。一位有天分,但创造力短暂的匈牙利民族运动之星。19岁时创办杂志,大半的文章都有自己撰写,文章的深远影响引出了一群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追求。

虽然描述她的文字只有少少的页,却让我不能忘却。她提早60年放弃了自己的才华她刚在社会运动方面展现过人实力时,就嫁为人妇,专注于养儿育女,对其他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婚后,她再也没有写过一个字。我感到悲哀,也从文字中读到彼得的惋惜,但写完这段文字后,就真的没有只言片语提到她了。一个才华横溢的社会学家,却在25岁的年华终结了处于巅峰的研究,这是家庭的幸福还是社会的悲哀。可能是时代的原因,但却有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对性别研究的思考,当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的认为在学术界有所作为的定位男性,女性的事业最重不过家庭,种种的问题激起这女权运动的发起,因为缺乏,因为不公,才更被强调。越多的优惠与关注源于本身的不等。一位本该有所作为或震惊学界,影响巨大的学者确在婚后立刻成为了标准的中产阶级女主人,这并不是因为女性能力本就不如男性,而是因为传统的思维在人们的脑海里起着微妙作用,可悲的是,连一位思想前卫的学者也没能豁免。

在旁观者中,徳鲁克平静的叙说着陈年往事,从语气中多么惊心动魄的时刻,多么风云际会的场合不过都化为记忆中的一缕青烟。那种优秀人士碰撞出的火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人所心向往之而所不能至的,这一切让人无法不嫉妒这个人物,这么多的事情都让他遇见了。天下之才,多认识之士都让他给认识了,作为人的一生将是多么的有价值。而他选择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作为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力游戏的人,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清醒地见证和思考着这个时代。

旁观者读后感


旁观者读后感(一)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一性一。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一精一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非工作时间,为人师表还要为同学树立榜样。对于一直处于学习生活中的人与各种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要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因此人生中有些老师会对一些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旁观者】中艾尔莎小一姐和苏菲小一姐这两位老师对德鲁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艾尔莎小一姐和苏菲小一姐那儿学到的要比他没学会的那些更重要,而这些东西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是中学老师教导的一切所不可比的。苏菲小一姐虽没能让我工于工艺,正如最伟大的音乐家无法使不辨五音者成为约乐师,但是因为她的教导是他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见干净利索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艾尔莎小一姐教给我的是工作纪律与组织能力,让他学会立下目标并组织自己的思考,做事情有计划有目标,然后努力才可能成功。后在施纳贝尔教琴的一角的感悟,可以在错误中体认,在成功中学习。

好老师就像是节目主持人,他们需要观众。老师没有一定的类型,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教学法,也许教学真的就是一种天赋,或许是一种个人特质,与技巧、联系无关、教也可以说成是沟通方式,教学的最后产物不是老师得到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目标不在于大,在于一精一。苏格拉底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是老师,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因为苏格拉底的方法并不是教的方法,而是学的方式。对学生来言,任何老师都值得敬佩,因为所有的老师都一个相同点:非常负责,因此老师是神圣的。学生眼中不好的老师只是根本上是由于不适应教育行列对老师而言,没有所谓的坏学生、笨学生,有的只是不听话的孩子。

当然,管理来源于生活,我认为,教师也是一类管理者,赋予感情与事业心的管理活动,从【怀恩师】可以看出,德鲁克十分注重情感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说,德鲁克的情感管理,在大多时候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人格魅力是管理这应当具有的,管理者的权威一方面由一精一神而来,另一方面由能力及权力决定。

在看完【旁观者】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要善于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以旁观者的态度,或设身处地思考,道理就在其中。

旁观者读后感1500字


知行合一,行先于知。

德鲁克老人的观点与中国古典文化有很多的契合点,我想这也是他能拥有无数中国粉丝的原因吧思想的征服胜过肉体的胁迫。

老人家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反思人的问题。人为何存在?在社会、家庭、人与人之间乃至宏观无限大的宇宙之中人究竟都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所谓管理乃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在于成果。我的理解,管理,究其根源是人在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自我完善和协调平衡的过程,正所谓:从人中来,回到人中去。

有的人把管理定义成:精英人士通过改进做事流程,借助某些思维工具逐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过程。说法无可非议,但它只是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同时将人主管进行归类,绝大部分的非精英只能充当工具而已。整个社会的进程是精英们一手设计的,这种天才决定论伤害了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热情,我们当然要起来反抗了。消灭歧视,人人有责!

德鲁克老人的可敬之处就是他视人生来平等。作为冷眼的旁观者,生命中来来往往的过客有达官、显贵、学界奇才、未来领袖,他们智慧非凡,站在时代的山顶而小天下,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平凡不过的常人,有的性格孤僻怪诞,有的狂妄自大自我中心。《旁观者》之所以受到推崇,正式作品本身的客观自然犹如一位经历世事沧桑的老人面容安详地躺在摇椅上,娓娓道来,语气平和却又字字铿锵。读后让你我知道:相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管理的哲学就在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整个的时间与空间是个守恒的系统。人这种社会动物在进行自身的活动当中,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调节着整个系统的资源,该如何平衡才能令到参与其中的个体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个体形成的组织系统发挥自身的能量达到最大范围内的优秀影响?组织间又该如何相互促进从而呵护整个企业的成长? 管理,应当是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而绝非冷冰冰的数字推理,人是主观能动的,他们需要关心别人同时更需要被关怀。

起初读了作品,会有一种情感:成功人士都有显赫的家事,先天的人脉背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高。必须承认,每个个体的背景部分决定了迈出人生起跑线的起步速度,这个是没有办法回避的。但更应该看到年轻的德鲁克是如何背井离乡异国求学、谋职的。他的记者生涯对他更多的从关注人的角度看待管理有重大的影响,小时候的启蒙老师独特的课堂笔记法对于他日后的思考方式也有着影响。儿时的德鲁克只是一个腼腆、有些敏感的小男孩儿。14岁那年突然间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旁观者,是为了寻找一种犯错的刺激,加入了游行队伍。我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似乎也是因为某个事情突然觉得眼前的世界轮廓清晰了,开始喜欢琢磨别人的想法,甚至有一阵喜欢坐在马路边看着来往的每一张陌生的面孔猜想他们的职业、他们的身世,或许那几个蓝领是背着老婆拿着私房钱去酒吧小聚?男人的困惑啊 面露笑意的姐姐是不是急着见到心上人?泛红的双颊说明了一切 这成群的人们为什么总是在每天近乎相同的时间早上和晚上冲到马路,他们去哪了?做什么?是谁有这么大的魔法控制着他们?好像没有带给他们痛苦,好像是自愿地遵从着什么规则在工作着,而且工作可以给到他们一切,或许每个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不同的。

德鲁克是个天生的、伟大的聆听着。他喜欢聆听不同的人说着自己做过的非凡的事情,这或许是因为本性当中的好奇心。我甚至猜想,老人是否更希望做一名导演,而他终其一生都在导演一部叫做《我和我身边的不同寻常者》的纪录片?脚本大概在他14岁那年就已经写好,而之后的事情就是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来挑选合适的角色演员,这当中脚本做了几次重大的修改,因为随着演员渐渐地大牌,导演也需要降低自身期望,但最终还是为了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人文经典。最终老人留给我们他捕捉到的每个闪光瞬间。当如今我们重新放映这部作品时,才发现,在强调数字量化、人浮于事的今天,这份理智与深邃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以老人的一句话做结:

HOW WE TEACH IS ALSO WHAT WE TEACH, HOW WE LEARN IS ALSO WHAT WE LEARN!

品味大师,品味人生!

再次向大师致敬!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一性一。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一精一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一精一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一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玖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一性一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做一位旁观者作文800字


历史,已成为事实;在历史面前,我们只是一位旁观者.

项羽,是一位英雄.从小我就对他产生了无限的敬仰.

西楚霸王,多么响亮的名称,确实只有项羽这样的英雄才配得上;他并不是博学,也没有很高的武艺,在将门世家他刻苦学习,掌握了许多本领,尤其是他的用兵之道却精辟至极,他善于以少胜多,胜利以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我常在梦中回到楚汉之争的年代,在乌江旁,看着项羽拔剑自刎.项羽倒下的那一刻,我会掉下眼泪.就像霸王别姬那样悲伤,而且,我心目中的英雄就此离开人世

有很多人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将刘邦杀了,那他就可以称王了.这是一个很美的梦.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若项羽真的将刘邦杀了,就没有人会造反.,他就能稳坐江山.而恰恰就是鸿门宴上项羽的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最终害得自己命丧黄泉

很多人都希望再给项羽一个机会,关于项羽该不该杀刘邦,也是众说纷纭,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始终是历史的旁观者,历史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事实我们也不能改变,鸿门宴上,项羽完全可以杀刘邦,可他没有,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在他逃至乌江时,他完全可以不自刎,若重返江东,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可他还是选择了死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有许多历史都会改变,也许诸葛亮就会死于空城计,司马睿也将称雄一时,这些都是幻想.我们崇敬项羽,我们希望他成功,在我们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的时候,也要看到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从他的身上,我们应该了解:百折不挠.正如杜牧的题乌江亭所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我们对历史有许多看法,常常以自己的目光来评价历史,但我们始终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要尊重历史.

我们要做好这位旁观者.

读后感900字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取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了一齐,好不令人掬泪的悲凉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死求同穴

对于兰芝为焦母不容而致使夫妻分离的缘由众说纷纭,各执其辞。我虽不才,也还想置喙几句。在我看来,还有两大可能: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仲卿甚宜其妻,这无疑问――当焦母坚持遣兰芝走时,只听到仲卿绝望而悲怆的呼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从前嘘寒问暖,无所不谈,可谓母子深情矣。此刻小夫妻昵喃燕语,忘乎所以。巨大的落差,强烈的失落感猛然袭向焦母,她踉跄失措。试问向来都把全副精神寄托于独子身上的她,情何以堪?于是,杯具的序幕被拉开此或为其一。

其二,焦母守寡多年,独独地守着这么的一个宝贝儿子。深闺一贯孤独寂寞,自我的日子不好过,也便见不得别人比自我幸福。时下,却忽然地瞧见儿与媳的卿卿我我,如胶似膝,好不恩爱。不论是嫉妒也好,忌恨也好,反正,她愤怒了!

你听我说,这并非谬论。张爱玲的《金锁记》里,主人公七巧就是翻版焦母。七巧出身低微,嫁入豪门。丈夫却是患有骨痨,离不得床半步的。且豪门是非多,这样的生活,尽管七巧非善男信女,与幸福大概也沾不上边吧。守到大女长安长大了,要嫁人了,七巧还困着女儿不放。别人以为是爱女心切吧。推掉了几个忠实信徒,长安步进了尴尬的年纪,最后遇了那么的一个男人,她以为幸福就要到来了!这时,七巧却轻手轻脚地从阴森的木梯上吱吱地走下来。应对着准女婿,她也许只要轻轻地问候一声,甚至仅是牵动嘴角的一丝笑就能够了。然,她没有,轻轻地张口,微微地笑道:长安还在上方吸着烟呢,再等一下吧,或是幸福的水晶苹果让七巧轻轻地一抹,碎片散落一地。天明白,为了这男人,可怜的长安早已戒掉烟了!

曹七巧,这母亲,她到底怎样了?难说不是仲卿的母亲心里怀的鬼胎在曹七巧身上还魂了。

终究,兰芝还是穿着新娘妆向清池赴身而去了。这与祝英台葬身梁山伯的坟里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身的嫁妆,漫天的通红,本该都是洋洋喜气的一片,然而这轻轻的一跃,那生不偕老,死求同穴的追求却教这一切都于瞬间停止了,这美丽举动如流星被定格,在数千年的时间荒野里,数亿人的心灵深处,是瞬间,也是永恒!

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戚然,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那坚定凄楚的誓言穿越了时空,时常回响于耳畔。

900字读后感


900字读后感范文一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900字读后感范文二

带着几分愉悦、几丝欣喜翻开《童年》,但合上书的我,心久久不能平静《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通过阿廖沙,从侧面反映了高尔基童年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描绘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面。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黑暗的家庭里度过的,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正是这位外祖母,使阿廖沙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读完这本书,有一个片段在我的脑海中难以舍去:外祖父常常在每个周末的星期日把孩子们聚集到一个小厨房,然后再审问、过目,看看这个周末哪个孩子犯了错误,并用粗鞭子狠狠地抽打!

看到这儿,我的心也不禁跟着阿廖沙打了个寒战,世界上怎会有像阿廖沙的外祖父一样如此冷血的人啊!难道他舍得因为孩子们仅仅犯了个芝麻大小的错误而打得他们遍体鳞伤吗?就在这时,我看到阿廖沙后悔了。他恨不得一头撞死在墙上。因为他这个周末把他外祖父的好布料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像一只脏脏的大花猫,他想,外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当外祖父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他二话不说拿起鞭子就往阿廖沙的小身体上抽去,还好有个善良的小茨冈帮他挡住了鞭子,但阿廖沙难免会受伤。他的外祖母和妈妈都在替他求情,但外祖父仍然担当着冷血动物的角色。就这样,阿廖沙过着一天不如一天的生活。

我叹息,阿廖沙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一日一日地向死亡逼近。但是,其实我们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那个凶恶的外祖父,而更要拿阿廖沙的童年与我们美好的现在相比,不是吗?我们有同情心,我们为阿廖沙感到哀伤,可我们不应该更为自己有个美丽的童年而感到欣慰和知足吗?我们每天大吃大喝,而阿廖沙却是一天两餐的吃咸菜;我们身边有这么多人关爱,阿廖沙却仅有外祖母和母亲疼爱他;我们几乎不会被挨打,阿廖沙却是经常;这些,那些,难道不足以说明上帝对人类是多么不公平!

所以,我们应该满足和珍惜现在的生活,如果你曾经是多么地不珍惜生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从现在开始,不贪婪地索取,不奢侈地享受,珍惜现在所有的一切。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什么烦心事,不妨想想阿廖沙,和他相比,我们是多么地幸福啊!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体谅长辈,他们的唠叨是为了我们好。

当然,我们也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停在原地原地踏步,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登上成功的金字塔,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