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书笔记2000字 > 导航 > 《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

读书笔记20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

很多人以为,我这种年岁不合适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能够是任何年龄段。而依据本人的阅历与人生阅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共同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收

《道德经》只要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确实,往常我们所处的时期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盼望吸取《道德经》中的精髓。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愿望充满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假如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他人听得云里雾里,以至连你本人也不分明本人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规范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假如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示了我,老子以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容纳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大名鼎鼎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方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局部。

那么,我们该怎样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晓得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广泛的概念,由于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入的诠释了人的终身,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晓得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以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关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约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义?自便是自由的自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基本不需求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哺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自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营养,食草动物凭仗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发明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基本动身,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构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连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了解,更容易被承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了解也只能说是粗浅的。道就像数学中sin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止境,且循环往复,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究去寻觅道的真理。

有人或许会以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由于我们有高超的聪慧,兴旺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兴旺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缘由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假如我们一再违犯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遭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独断专行的结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本人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聪慧是你难以揣摩的,它浸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能够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依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量无尽的愿望,但是我们只能恰当地释放愿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犯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愿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文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拾掇,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相互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求任何装饰的。更明白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耐,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由于虚荣,白白消耗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报答。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愿望所充满的社会中,短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秀质量,炽热的愿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量无尽的聪慧通知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由。

不要让愿望与虚荣控制本人,要理性的看待外在的世界和本人的内心,不要背叛道的规律。只要这样,我们就能够无所不为,什么都能够做,只需遵照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珍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身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

佛在法会上,手拈一花,视来众,尽皆茫然,独摩柯迦耶会心一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诸摩柯迦耶。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灭,而是归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灭,却适时令而存在,它暂居于生命的本体,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轨迹,即为道。

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与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荡,相辅相成。但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儒为表,道才是最深的内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这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浅的理解为:能够用语言说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气,伸手去抓,以为得到了,张开手却空空如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既混成了万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虚虚幻幻的。在恍惚虚幻中,它有象有万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实体;有精有产生和发展的缘由;有信人们可以凭着一定的方法去发现它、验证它。可见,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在自然领域里也极富内涵。

可以说老子生命的代表。如果生命是荒诞的,老子也是荒诞的;如果生命本身是一种怪诞的逻辑,老子也有同样的逻辑。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给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弃什么。他不在里面选择,也不赋予它意义;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样,他都欣然承认。老子愿意相信自然与生命的纯真,他更欣赏不加修饰的天然之气。

而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饰的纯真,和万物固有的运行轨迹。现今的人们常常视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们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任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着经过加工后的变质的生活,与自然斗争。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正体现于不断地斗争中。历史,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的经验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在重复着的是极其相似的悲剧。所以这些善斗的人类,被自然一次次的还之以颜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老子教导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没有选择,只有接受。人们因此认为,老子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是消极的和无为的。其实,正如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着自然,所谓的消极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和一种最积极的结果。相反,那些倡导所谓积极的人会发现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带给人类的是使人们走向灭亡的道路和最消极的旅程。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在《经典释文》中,陆德明解释王弼《道德经注》时曾指出:德,道之用也。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徳虽排于道之后,但极具现实精神。《道德经》通过德这一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有人说,治徳分为三步。失-徳-道。徳为道之功,是道德体现,修道先修德。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敝以为可以作为一生的信条去遵循。这是一种超脱的世界观,一种虽柔弱却睥睨万物的高尚情操。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世界上最温柔的事物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每本书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处。如《论语》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义,《庄子》的虚幻不切实际。《道德经》中也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古典的经、史、子、集历年历代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心灵的释然,以生活的动力,以处于天地之间行动的规则。每一种道理也总不能囊括世间万物,合众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与不同世界观的人生。读书在于使人有一种满足感,一种对未知求得解答的渴望。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读书笔记2000字

学了《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德经》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看的书,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则。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具体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

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

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

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够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达到无不为。

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看待利益的获取呢?

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则: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高低。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

下面就结合《道德经》具体地谈一谈。

三、成功之道

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

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

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

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

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源于万物本源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记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

3、用行动决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机会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

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自然的雄伟与壮美,起源于其基本程式永恒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了精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纳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行约2000个化学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能够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小事)的良好习惯。

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而面对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若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达到处事能力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能力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服的,即所谓不那么善良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能力才是人际关系能力的根本。若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

那么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哪里开始呢?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

如果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

所以要做一个成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

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论善良的人,还是不善良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导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能力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内心清静的能力),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

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如果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离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他人的敏感点,以成就他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得更大、更成功。

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

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

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还包括那些曾经伤害、拒绝过你的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你坚强起来,正是他们才锻炼了你的道性,使道的品质能深深地扎根你的内心深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信德。

所以成功之人要具有善德和信德,要心怀感恩,要牢记你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很快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7、面对竞争不争而善胜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商战,还是体育竞技,到处都存在着激烈竞争,这是自然的。问题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实际上,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人应该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明确这一点就掌握了获胜的法宝,答案是不争而善胜。

我们都知道,胜利的获得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人对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胜者强。所以真正的对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要竞争的物件就是阻挠自己成功的内心干扰,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弱点。一门心思地想战胜对方,这就是有为,这决不是明智之举,风云突变就会使人的精神处于紧张之中,而导致心身内耗,患得患失,这反而不利于个人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影响个人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想去战胜对方,而是视自己为对手,不断地让自己内心保持清静的状态,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点,冷静地看待问题并保持与客观变化相适应,从而无为而无不为。所以在竞争当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如何成功和怎样才能战胜对方上面,而是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内心的清静无为。对成功与胜利无所谓,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因而能无不为。

在《道德经》里有句话:战胜,以丧礼处之。这里指的是在战场上,意思是,打了胜仗,就用丧礼来处理。为什么?因为你胜了,就意味著对方的不幸,故应用丧礼对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则处事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这并不是说不要胜利,而是说不要把胜利看成至高无上的。那么引伸到日常现实中,我们就不要总把胜利看得那么重,要给对手同样以必要的关怀,而给对手以必要的关怀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风范。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成功者的风范并不是以胜利为唯一标志,就是处于下风、或失败了,仍然有着内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心态。

很显然地,这样的心态是建立在慈善和关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争而善胜的本质还是人内心的慈善使然。

8、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道德经》是提倡学习的:为学者日益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业务知识越多越好,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终生不殆。但是,人生的成功,知识其实只占较少的份量,而大部分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素质,即道性的丰富程度,因此人还必须要不断损掉人性中那些不符合自然的想法与私欲,而这不是学习知识能办得到的,这要靠修道才能办到,这就是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那些不自然的、不合理的主观成分都去掉了,人就无为了,即人的想法和心理活动都顺应自然了,那么处事为人就都会因符合客观而感到顺心自在,万事如意,人的潜能也因此会得到充分开发。所以人生的成功,为学与为道必须并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修道来修炼本性,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同样非常重要。

9、成功的定义

成功是不是意味着挣更多的钱、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权呢?

在《道德经》看来,这只是胜人者有力,并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还代表着为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带来的拥有,它可能是欲望的奴隶,因此不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道德经》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胜都强、道法自然。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住在别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风头、不突出自己),心情舒畅深远,经常给别人以仁爱,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处事的能力很强,出动又善于选择时机。他唯一的不与人争斗,所以无忧无虑。

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人难道不算成功吗?这是金钱、地位和权力能够换得来的吗?

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时,这就是成功。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脑思维方寸不乱)和自胜者强;而正确地管理自己的金钱就意味著节俭、仁爱和富有远见;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意味着智慧、实干和值得信任。按照现代的标准,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这就是道的意义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拥有一个不随环境、金钱、权力、地位的变化,而只属于心灵素质里的某种坚韧的东西。

四、实现人生完美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不学习(害人的)知识,唯一的是与道相伴,两者差几多呢?意思是,在这个各种利益冲突的人世间要想生存地好,若不去学那些圆滑世故、争斗不休的伎俩,那就只有修道,依道行事。那么这两者(一个学圆滑世故、争斗不休,一个修道、依道行事)相差几多呢?言下之意是相差得很多。这也就是说,人生与道相伴,经常地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那么,不去学虚伪狡诈,老实本分也照样能够生存、能够成功,而且能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此,真正成功的人生其实就是健全心灵、用道性换掉人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人要学《道德经》,把握好道的成功法则和成功的定义,将道的品质刻画到内心世界里,从而使心意与行动合二为一。这个过程光靠学习知识是办不到的,只有修道才行,即背诵《道德经》修道修德才能实现。

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道德经》的读后感2000字


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实际上不可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勉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别),即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许多有关道的感悟,教导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

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解释: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须清心寡欲。

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贤,不使民争(第五十七章),既必须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人应该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认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利万物而不争,于品格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第二十章)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周围人心向往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