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阿衰读后感 > 导航 > 读阿Sam《去,你的旅行》1000字

读阿衰读后感

读阿Sam《去,你的旅行》10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读阿Sam《去,你的旅行》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妈送药上来的时候,我该起床了,一看手机:呀,又十点了。

磨蹭着起床,洗漱后再次回房,已经十点半了。打开窗帘,外面已经是一个水汽氤氲的世界。最爱家乡的雨,那点轻柔,那点忧愁,忧而不伤。

忙穿好衣服,不戴帽子,随手拿起伞,想去淋淋雨,再去那条曾经每天必走六趟的水泥路,跳房子。我喜欢淋雨,但不喜欢淋成都的雨,成都的雨太冷,太疼,也容易感冒。而家乡的雨,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多了那层家乡的味道,像安抚,也常常在我难受时到来,如此善解人意,丝丝的是有感觉的,但不疼不痒,而你知道它始终是这样存在的。让你怀念,让你盼盼望。

我就这样,拿着伞,淋雨,跳房子。我一直觉得,拿着伞淋雨是最美的矛盾。也许你会说我过分多愁、敏感了,也因此经常被老妈骂,但就是喜欢,甚至于迷恋,像毒瘾,戒不掉。

想起最近看的那本旅行随笔里,在一个章节的第一页写的那句话钢琴渐慢,舞步凌乱,城市的夜在弥漫,下雨的时候习惯不打伞。

应该是看到这句话,而毅然买的这本书吧。很小的一本书,只有200多页,却要32.8元,微贵,但因为作者也有这样的习惯,没有犹豫,也谈不上后悔。

下雨的时候习惯不打伞

阿Sam,应该谈不上是一个作家吧。在这本书之前,我一点都不了解他,据说,他的午夜场(BLOG)很有名。

他喜欢旅行(感觉这句话像废话)。大学的时候,不想学习,不想工作,只是每天打工,赚到差不多的钱后,就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的火车票去旅行。然后,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偶然地去了上海,因为一个叫苏的女孩,留在了上海。几年漂泊的日子,和苏世界各地的旅行,而现在我觉得,他是带着对苏的记忆,又重新故地重游。

阿Sam说,一个厨房的价钱就可以环游世界,当然,少了厨房,可能房子已经不再是房子,但是那时候你的世界观也变了。

我想,阿Sam的生活,我是幻想过的。但我把它定义为幻想,是因为早就知道自己一定不会实现,毕竟是如此反传统的观念,父母不同意,我也不敢。和他比起来,我的旅行不能算旅行,虽然已经向父母申请到了下学期去武汉和云南的旅行费,然后再努力省省去趟重庆,看起来也很丰富,但那种为了旅行而付出、而舍弃的过程毕竟没有了。

我只是希望,待我工作时,不会像大多数的白领一样,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工作,把大多数的钱都付给名牌,而是每年都有自己的旅行计划,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和父母,和哥哥、嫂子,和朋友,或者和爱的人。

一起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悉尼,然后在CAMpOS喝一杯热拿铁;

去别说你不快乐的墨尔本,然后携手走过世界上最美丽的海岸线;

再去走走从漫画里走出来的城市东京,迷失在表参道,醉后还是下北泽;

如果可以,想去西贡喝一杯越南滴露咖啡,在西贡淋一场雨,感受一下芽庄的第一眼阳光;

还想去首尔,在烧肉店喝一杯真露思密达,在24小时不打烊的东大门逛一整夜,去各家潮铺体会一个可以不一样的我;

然后是台北,三毛的台北,阳明山的星星;

曼谷、新加坡、阿德莱德

写到这里,才发现阿Sam没有写美国和英国,是因为没有去过,还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去过而没写,或者只是因为那里没有苏的记忆。不想深究,阿Sam的旅行随笔也只是参考,我相信,有意或者无意,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在世界各地的一座座城市上,也会有独属于我的记忆。

答应母亲的,要带她去爱琴海;曾默默许诺父亲的,要带他去澳门赌一场;曾经和鸽子的约定,两个人去日本

如果一个人的世界大小真是固定的,那么我想做的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走遍我的世界的角角落落。

如果我问你,世界各地的雨都是一样的吗?

你一定会说,当然不一样,或用反证法来证明,我已知道成都的雨和奉化的雨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的雨已不是一样的了。

但如果你问我,世界各地的雨都是一样的吗?

那么我会说,待我走遍世界各地后,感受世界各地不同的雨季后,再告诉你,世界各地的雨是不一样的,好吗?

希望,我可以这样做到。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爸爸陪我去旅行》有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爸爸陪我去旅行》这本书里面讲了我很小的时候,每周一到周六都得呆在家里,只有星期天爸爸才会带我去旅行,当我走不动的时候,都是爸爸背着我往前走,我总是问爸爸:“我重吗?”爸爸回答:“虽然有点重,但是对亲人来说这一点是不重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爸爸妈妈都年老了,我变成了一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旅行,妈妈目送着我和爸爸离去,在旅程中,爸爸走不动了,于是,我背着爸爸往前走,爸爸也问我:“我重吗?”我说一点也不重,因为我想起了爸爸说过的那句话。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亲情是可贵的,当我们还年幼时,是父母亲养育了我们,当父母亲年老时,我们要孝顺他们。

编辑推荐:

走!跟我去旅行


暑假里,我怀着那无比激动的心情,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当我读完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之后,我深深地被这本书震撼到了。同时,我也被具有英国小说之父称号的丹尼尔笛福而被所折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特别爱冒险的人,名字叫鲁滨逊。他想要去航海,但是他的父母却不同意,之后,鲁滨逊到处借船,到处召集水手,和他们打算一起去航海。于是,他偷偷的离开了家,开始了他的航海之行。可不幸的是,他们的船被风和浪打翻了,全船上下只有他一个人幸存了下来,但是,他却被困到了一个荒岛上。鲁滨逊面临着死亡。但他没有坐等死神的来临,而是一直在寻找办法在这哥岛上生存下去。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老天,二十八年之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以为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英国。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我常常在想,如果把我换成是鲁滨逊,我会不会也像他一样,一直在坚持,从不放弃,坚持找到回家的路。

我非常的敬佩鲁滨逊,因为他的勇敢、无畏使我感到十分敬佩。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退缩,不要畏惧,而是一定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并且,要让自己保持理智,对自己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解决困难,就一定能够渡过危机、难关。

所以,以后我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我也要像鲁滨逊一样,要有志气,也要有毅力,要学会不轻易放弃,也要学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困难,去克服这些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

姓名:于子涵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1400字: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


假期看到了这本书,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越看越吸引人,作者的旅行中充满了新奇、搞笑的人、事、物,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思索,真挚得让人动容,才明白何为带上灵魂去旅行。读罢整本书,我仿佛也随着作者去世界各地走过一番,见识一番,心灵有着前所未有的沉淀和涤荡。

看到那篇《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的时候,眼泪也不由自主的下来了。我们能陪伴老人的时光实在太少太少,就像那些老人院的老人,每日寂寞而孤独地等待着,只能睹物思人。借着一些纪念品证明自己被需要着,被惦念着。也许他们的孩子忙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是的,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似乎已经不需要老人的呵护了,我们已然忘记以前我们曾需要过怎样的保护,曾得到过怎样的爱护。80后的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我们,抗拒着四世同堂,争取着独立的时候,怎样才能兼顾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呢?当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时间潜力给予他们充分的照顾呢?每日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才能不让他们感觉到孤寂和不安呢?这两年出现的空巢这个词真的让人感觉凄凉得很,但现实之中我们却无奈地制造这一个又一个的空巢。工作在外地的我,只能尽可能多的回去陪伴父母,接他们过来小住。

还有这一篇,《让死亡回归家庭》。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死亡,它便与生命形影不离。若人们将生命的诞生比拟为光芒,那么死亡则是这上天恩赐背后的一条暗影。它悄然的隐秘在我们的喜怒哀乐中,无时无刻不陪伴在生命左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更迭变幻,唯有死亡,即便是最昌明的医术与昂贵的药物,最终都无法令我们逃离。书中,作者介绍了这样两处地方:禅宗临时关怀中心与临终关怀医院,它们分别位于美国的旧金山与新奥尔良。他们有着相同或是近乎类似的用途:那就是教会人们如何应对死亡。从选取进入这两所医院的那一刻起,人们便默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死亡将会一分一秒的接近他们的生命,而他们需要学习的则是如何让这一切平静安详的发生。可就像无法准确预料一朵花凋零的时刻一般,我们亦无法预料生命究竟在何时终止。从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到入土为安的这一段,便是一种纯粹的煎熬。因为失去了生命这样的载体,所有依靠它所萌生的思维、情感都将在转瞬间灰飞烟灭,今生的一切都将终止于此。记得一位友人谈到已达不惑之年的自己,感叹道:40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而这接下来的几十年也不会有丝毫拖沓,一切都是那样匆忙,转眼间一生便就此度过。我听罢语滞,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万几千个日子后,彼此间苍老的面容与那些流逝年华中的点滴遗憾:灵动的双手无法再对温暖的家做出一分贡献;柔美的语言无法再对世间的万种生灵表达崇敬与爱意;深邃的眼眸亦无法再与静夜星空凝视对望。轻轻触碰亲人的眉眼,温和抚摸幼子柔嫩的肌肤,因他人的帮忙而启唇言谢,在远方柔情凝视爱人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伴随生命的消亡而一同逝去。我想,我们真正惧怕的或许并非肉体的消亡,而是这无穷无尽的无法,是对未曾表达与付出爱的深深追悔与怀感。而这种恐惧便成为灵魂,对于生时的遗憾与死时的无奈所能表露的唯一警示。年轻如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过死亡的好处。但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中,它却随时随地在呼吸之间发生着。只是,我未曾以自身的疼痛或是折磨去加以诠释。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只有懂得生命好处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等到明确自己与世长辞的日子再遗憾追悔。只需要铭记:在那条暗影的前方是生命璀璨的光芒,是无数付出与爱铸造的方舟,而它将会引领我们抵达生命最终的彼岸,心灵平和安逸的归处。

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使我们懂得爱与被爱,就算暗影在前,也能微笑地应对,平和地度过,乐观地活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