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鸟的天堂读书笔记 > 导航 > 《顾城的诗》读书笔记

鸟的天堂读书笔记

《顾城的诗》读书笔记。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顾城的诗》读书笔记",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周末在书城翻阅书目。不经意间一句话映入我的眼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此时原本以为要结束今天平淡的书城之行的我。却被这如吸铁石般的一句话深深的所吸引心中仿佛有股无名的躁动。令我不禁遐想联翩。在黑夜中。无声。无光。一人被黑夜包围。而这黑夜也赋予了他黑色的眼睛。可他坚毅的眼神。有力的凝视前方

正回过神来。无尽的遐想更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于是信手拿起这本书。翻开。阅读。书页。一页接着一页。从一到十再到一百。最后。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此时我对这句话的意思。也更深了一层次。也许黑夜便是作者所处的社会。而这社会也给予了他如此的生平。可固执的他。却不安现状。对社会不满。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就如一个任性。叛逆的孩子,可这个孩子却固执。却坚毅。我想黑夜给了他黑色眼睛。同时也给了他一只黑色的笔。在那个黑暗***时期。他呐喊。他彷徨、他斗争、他注定要用这支笔书写那一代人的心声!

可如今***时期以不复存在。现在的我们拥有着光明的一切:光明的白昼,光明的眼睛。我是否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我不如顾城有令我不满的社会。我也无需去撰写文章去对祖国评头论足。白昼给了我光明的眼睛我要让自己成为什么?去完成什么?我想,我虽不如顾城那般勇敢,虽不如他那般坚毅。但是我却有我自己的梦想。有我自己的追求。

如果你问我,你的理想你的追求是什么。我会回答,我要做一名老师。平凡的人民教师。在大家看来。这个职业不怎么被看好,既无多大用处。也无丰厚的薪金。甚至有时这份薪金也不够养活一家子。有的只是天天与书卷打交道,加深几分书卷气而已。而我却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不仅是因为我愿意时刻保持这份书生气。愿意在课堂上,闻着书香,听着书声,将我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与学生们畅谈着这节课的体会。

也因为,我可以享受做一名名学生可以在我的调教下变成一名有用的人的过程。我可以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

更是因为着一句话师者,医心也一名老师,他可以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心理上予以一定的引导,倘若学生的心理有些歪曲。就要对他进行教育让他不至于误入企图,前途变得黑暗

如今白昼已给了我光明的眼睛。我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顾城的诗》


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心情一落千丈。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己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己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现在,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间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一定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启示人们不要放弃,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一)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 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 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 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二)

踏实地走出自我!这是我读《教育诗》的第一感受。

《教育诗》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大作。此书用娴熟而幽默的文笔、充满激情的叙述,向人们描绘了马卡连柯和一帮问题少年相处的情景,阐述了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因为它是马氏代表作,也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表达出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故在我国曾风行一时。但因为国内印刷有限,且发行不多,所以人们对马卡连柯的了解大都基于一巴掌改变一个学生命运的故事,而对《教育诗》知之甚少。和众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同行相仿,起初我对《教育诗》也是从未耳闻,读来更着实有点偶然。

那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生着闷气。不为别的,就因为班级里一个叫小敏的学生。有必要为一个才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子生那么大的气吗?其他人也许不会,可他的事让你不生气都难带着香烟到教室里,抽给别人看;拉着几个学生,到别人家去偷学 僧推月下门;揣着刀子,在操场上大摇大摆;被老师批评几句,立马就玩失踪不夸张地说:他一天不犯事,你会特别奇怪。从刚接手他时的将信将疑、充满美好的愿望,到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可毫无效果,我的心一点儿一点儿变凉。说真得,哀莫大于心死。我渐渐地有了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几欲挥之,然不去也。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老婆看在了眼里。她悄悄地给我端来一杯咖啡,同时递来一本自己淘来的学校旧书《教育诗》。她说,这是她读过的最感人、最真实、最详实、最有效的专著。她还说,如果我读了,一定会有所收获。至少,不会再苦闷。真得有那么神奇吗?我压根就不信。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读了。只一读,浑浑噩噩的我,被数雷共震,醒了。

翻开《教育诗》的第一页,我破例般立即被文中如此一段内容吸引通常我觉得好书应该越读越有滋味。问题不在房子,要紧的是要培养新人。可是你们这些教育家干什么事都没有劲,房子不行啦,桌子不行啦。你们没有那股热情,那股革命热情。这说的是谁?我隐约感到他似乎在说正捧读书本的我。平日里,我最爱给学校薄弱的教学环境设施挑刺。口沫飞溅时,几乎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学校教育不是比高楼大厦,不是比钱多钱少,是比孩子在你教育后的品行道德、知识水平、能力作用。可我呢?我把自己无法找到正确教育小敏的理由也推给了学校大环境,觉得自己没有教好他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能力没有得到肯定造成懈怠而后的结果,是不愿为之,而非不能为之。事实上,是我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维持激情的耐心和毅力。再或者,自己本就没有这个本事,只不过不肯诚实地认可罢了。更可怕的是,自己就此失去了不断学习和要求进步的冲动,浑然不觉地躺在自以为是的功劳薄上美美地阿Q着呢!

一身冷汗后,我睁大眼睛,继续往下读。忽然,我瞅到《教育诗》编者原引马卡连柯的这样一段独白: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纸张、多少荣誉!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看得出,马卡面对如此众多问题少年,深感以往教育理论的苍白和匮乏。于是,他决心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以此挽救这些少年。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教育诗》也就真实地记录下他创办高尔基教养院的全过程。读着读着,我不禁又想到小敏,想到自己在教育这个特殊孩子时的无奈和无措。回忆以前,我在交谈、沟通、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至始至终套用着我所知道的优秀教育理论、方法、经验,坚信不疑地认为:这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和检验的成功案例,它是真理,是可信的。但无法自解一个事实为什么到了小敏这儿,它就不灵了呢?我学着别人将班费交给他保管,以为信任可以挽回自尊,然而,钱还是没了。我学着别人让他当个班干,可从来没有看到他有管理好班级的欲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现在,我知道了。我学得只是别人的花样,而我应该学得是别人做事背后的精神所在。我要努力尝试着走自己的路,用自己充满智慧、风格和个性的方式去实现教育的再创造。毕竟,世上本无两条完全相同的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当然,《教育诗》除了如诗般明快清晰的节奏、镌美飘逸的文字吸引我外,更能触动我的还是其间的几则小故事,其中尤以《每一个跳蚤都有它的的用处》为最。不用多作介绍,单看这个标题,读者大概皆能轻松猜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用现在最最时髦的话说,这不就是隐喻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吗?不就是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吗?然而,这个谁都可以轻易上口的话,却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呀。不是吗?至少,我发现自己就把班级里的小敏们当作过跳蚤,小而讨厌,烦而无聊,生来不招人喜欢。可是我没有真正想过他们的用处,或者没有真正找对过他们可以发挥用处的渠道、位置和时间,只是想当然地勾画着美好愿景让跳蚤不再是跳蚤。全程代办,从不商量。慢慢地,帮助开始向强制变味。到后来,也就再自然不过地变成了放纵和放弃。可马卡连柯不!《教育诗》中这样写道:这个衣服破烂的孩子面貌实在不像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但是他身上充满了精力,所以我心里想:不管它,每个跳蚤都有它的用处。接下来的日子,是他们彼此依赖、共同进步、虽然辛苦但却快乐的经历。而我明明知道这个真理文章中多次写过,讲座里多次谈过,访谈时多次强调过,可却为什么没有真正做到呢?现在想想那是因为自己的所谓信奉,只是伪信奉,即没有信到骨子里,更无法践行于实际行动。没有与之对应的行动,当然也就没有理想的结果啦。那一刹那,我开始同意这样的一个说法:教育,不需要多说,应该切切实实的去做,如马卡连柯一般。

如今,我还在读《教育诗》,不曾停过。如今,我又重新树立起培养好小敏的决心,也不敢停下。也许,将来我真得会一如既往地努力走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一条扎扎实实的路,并谱写出如诗般的教育之韵。最后,真诚地向朋友们推荐这样一本经典著作《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三)

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著的《教育诗》一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而且如何教育的成功。尤其是马卡连柯在接手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库里亚日教养院时,他那种胸襟,对待孩子的热情,让我感动。

当时高尔基教养院已是一个秩序井然、师生和睦的集体,而这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来自于一些流浪儿、甚至有着偷窃、斗殴行为的问题少年。马卡连柯院长带领老师以平等、宽容、热情来对待他们,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力量,认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高尔基都这样称赞:这几百个受了生活那样残酷的、侮辱性的蹂躏的孩子,是谁能这样改造他们,使他们变得不可认识了呢?是教养院的组织者和院长。 后来根据需要他们又要接管亚日教养院,但当马卡连柯来到库里亚日教养院,看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时,良知告诉他,他应该来。他带着原教养院的孩子们踏上了这片土地,丝毫没有胆怯与退缩。集体的力量改变了这:满地的污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的地面、鲜艳的花朵;男生调皮、斗殴现象少了,爱劳动的多了;吃饭时拥挤的少了,更没有手抓饭菜就往宿舍跑的了,他们有了餐具,规矩地坐在食堂用餐。尤其是女孩子们再没有害怕,没有男孩儿的欺负,安全感让她们有了生活的自信与快乐;所有的孩子都着装整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再也不是几天不洗澡,满身的臭味了。这儿真的出现了神话,原始的英雄主义、小偷的行话和其他坏毛病的复发,早已被忘掉了。

读到这里作为同行,我感到愧疚。对孩子们,我们做到一世同仁、做到爱了吗?连那么多流浪儿,甚至是有过失足行为的学生,都能将他们改变成有为的青年,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好多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那么难管理的孩子,马卡连柯都能将他们转变,这不也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执着吗?他想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享受阳光、享受社会的美好!而我面对的学生要比教养院的孩子们好上百倍、千倍。我们应该有信心让孩子们因为我们的教育而感到幸福、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四)

《教育诗》描写的是马卡连柯在1920年到1928年创办高尔基儿童教养院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内容经过了一些文学的修饰,既不是教育论著,也不是教学札记,起名为教育诗,真是名副其实。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死于1939年。享年51岁。 1920年马卡连柯接到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通知,要他组织一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容所这样的儿童教养院。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更高的追求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卡连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他的教育诗生活。他给自己新成立的教养院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高尔基教养院。也是对当时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尔基教养院办学之初,学校里来了8个儿童少年抢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性。头脑中只有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苏维埃人民大众,要善待儿童,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循循善诱,不能在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的一切荼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彻底改变犯罪儿童的一些恶劣行为其实是不可能的。刚开始马卡连柯也是本着教育家的理念进行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他发现:我从教育学的绳子上失足跌下来了。他甚至开始使用了暴力。在他的一顿失态的暴力下,那些顽童竟然开始乖乖地参加劳动,听从劝告。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内部的各个零件并不是生长的那么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帮助他重新换过或者重新打磨。这也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在他的高尔基教养院中,他就倾注了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当然遭到了社会学家、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尽管他的高尔基儿童教育学院逐渐办的蒸蒸日上,学童们开始形成真正的集体,大家非常团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 这个集体中,处理违规违纪儿童的方法:惩罚他们面壁思过,不准吃饭等等方法,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异议。即使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童犯、流浪者,我觉得要想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进行从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当时教师的思想之高尚令人无法想象。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完全的一幅共产主义者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同化着学生。这也是高尔基教养院里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支柱之一。

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这个集体能够健康成长,马卡连柯的思想经过了炼狱,学童们的进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却自始至终到遭受着来自教育家的强烈抨击。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八年后,1928年,在高尔基亲自去拜访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养院后的当天,马卡连柯向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辞呈,辛酸地离开了高尔基教养院开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页教育诗,承载着马卡连柯的辛酸的追求和无悔的奉献。生在当时的马卡连柯,既是他的幸运,使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得意绽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却还自以为是。因为寻找不到更加妥善的处理办法而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合住书后,高尔基教养院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好像是马卡连柯给我讲的故事一样。真的受益匪浅。

只是苏联的人名字比较复杂,往往一连串连在一起,读完书后,故事情节虽然历历在目,但是人名字却实在记不住几个。就连马卡连柯本人的名字我都没有留心记住。实在惭愧。

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一):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是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的诗读后感(二):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但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我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我的妻子,自我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

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我,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我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此刻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我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读后感(三):

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翻开了《顾城诗选》,明白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个性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我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我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我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我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我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我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我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我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此刻,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我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此刻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光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必须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期望,启示人们不要放下,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的诗读后感(四):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明白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我非比寻常的灵魂。《顾城诗集》中当我阅读《顾城诗集》之时,我依旧十分钟爱《一代人》,并非因为我听到的最多,也并非因为它最有名,短短的两句诗将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在了一齐,十分潇洒地跨越了这之中棘手的樊篱,黑不是色彩,没有了光的反射便是黑,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正是一种叛逆,一种反抗,是一代人渴求吸收一切光明的象征。从中我也看到了顾城澄澈的内心,这是他的自我阐释,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用诗歌道出了一代青年人坚定的内心。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定会拥有一颗无比向往光明的心。我愈发认为,他的高洁,与生俱来,由内而外。

而当我读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便想到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诗中这句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描述了他的一生,正是任由自我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我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顾城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诗人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自我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这让我想到年少的自我,也固执地这样想过。此刻也会偶尔想一想,但大多数,也只是偶尔。没有办法,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至少此刻还没有办法去守住自我编织的小世界。

我能够从他诗中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很多时候,他的诗让我感到他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正是这样一颗心让他写出了不一样于别人的诗句。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就算扣上手中书本,也扣不上和诗句一同律动着的我的心。

有关顾城资料的感想

4-3刘梦章

我以前写过篇名为《麻雀》的作文,老师在评语中写到颇有些顾城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好奇顾城是谁。之后读到了《一代人》、《远和近》才算真的与顾城的诗有了接触。但大多都是朦胧诗。

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顾城并不单单创作朦胧诗。所以在那里我更想说说朦胧诗外的顾城与顾城本身。

在《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存在于我记忆之外的顾城。

这是一本用来纪念的书。每首诗旁都影印着顾城手抄的诗稿,上方还会有些他随性画下的图案,许多诗后都附上了顾城姐姐的注解,或是校正词句,亦或是描述弟弟写作时的情绪、背景,这些都很好地勾勒出了记忆的味道。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仔细看来,发现写作时光大多在他少年时,开始超多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书后半部的寓言诗,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在手抄诗集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讽刺多有点荒诞,于一时一事,及至真荒诞,便成大讽刺,已不是对某些不存在的事,而是对存在本身了。有人说这话说得很透彻,用在他自我的寓言诗上是再恰当但是了。而我到此刻依旧是似懂非懂。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

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这样的顾城变,脆弱的内心一触即发,而做出了最后令人诧异的行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对于顾城最后的做法,虽然我不明白自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认同。这样的高洁过于极端,过于偏执,而导致最后精神上的分裂。虽然是因为心中所向往的,编织的世界过于干净纯洁,而应对世俗的心里落差也就越大。顾城的结局就像海子的卧轨自杀一样,让人万分遗憾。

顾城的诗读后感(五):

读《顾城的诗》有感

在我的印象里诗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种罗纱轻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无情。樱唇欲语又还羞,婷婷袅袅似烟飞。的神秘气质。

顾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顶帽子?顾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条牛仔裤的裤腿做的,在访谈录中张穗子也曾问过顾城:为什么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顶帽子?顾城说: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能够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这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续自我有一颗纯洁,干净的心。

一首《远和近》最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简简单单的两个表示距离的用词,却能确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和社会的现状。就如作者所说: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但却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可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戒备,信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此刻的人们都是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人,原本一颗单纯,懂得信任的心,在镜头的推拉中,渐渐地,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扭曲,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信任已无存,何来单纯?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碧玉,在战

火纷飞的战场,被摔得支离破碎,又被烟熏得乌黑,变得一文不值。戒备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带走了人性的美,带来了人性的恶;它带走了纯洁的友谊,带来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一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乐乐的过,多去为别人着想着想,收获心灵的快乐,这也不尝是给自我最大的回报。

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遥远,但你看云时很近。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见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能够使人抛开一切凡尘俗世的杂念,来净化心灵的圣地,它能够让你敞开心扉,大声倾诉自我的心声与难以说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让鸟儿的歌声来安抚你的心灵,把疲惫的双脚伸进凉爽的清泉,抚平浮躁的心,微风带来一阵阵花朵的清香,时刻围绕着周围,就像一片片柔软的花瓣,轻轻地落在身上,尽情的把自我融入大自然,放松情绪,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

《一代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对黑暗的抗衡,对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寻找光明的渴望这是一种叛逆,这是一种反抗,对光明的向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可见顾城的清澈,纯净的心,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对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对阳光的憧憬;就像大人们对童真的憧憬。

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顾城的诗读后感(六):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七):

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读后感(八):

《顾城的诗》读后感300字2024

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就应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的诗读后感(九):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十分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着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一群污七八糟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天使,他帮忙陷入绝望的音乐家莱维屈恩创作出辉煌的音乐。这个小天使是期望,是一个亮点来平衡这个世界当中所有人的罪。

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我的童话家园。在国外理解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他个性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顾城的诗,每读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代人》,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人独特的想象,呈此刻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人们总能找到一种与众不一样的感觉。

顾城的诗读后感(十):

读《顾城诗歌选集》有感

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行为,另外一种是语言。行为是直接的,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对于两者以外的人起不到最为直观的感染力,语言弥补了这个不足。

但是,语言是不是或者说能不能够成为表达情感最为适宜的方法呢?我想,不能。语言是禁锢的,它只代表了一种外型,是一种符号,旁者能不能够懂得它的精神(语言的精神),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有的人不喜用语言表达情感,甚至认为除了精神外的其他主体性存在都是剩余,包括语言、躯体、行为、交流。

顾城爱诗,但不是说他爱诗句和语言,他是爱精神,爱自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享受的是返璞归真的自由。一个人追求这种境界,我想,要分刻度。成为写诗撰文的大家,这只是最初层次,这一层次只是喜好语言,透过语言表达情感,靠语言欢喜,靠诗句梦想,终其一生停留在斟词酌句上,这是个圈子。不如放大了说,语言是符号,它依靠代表性涵义同思想共鸣,就像一个弯路,而用思想去描绘情感、去体验自然真谛,是很直接的。顾城做到了,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过着鲁滨逊般的日子,但又和那不一样,只要满足生存

则够了,其余时光,他用来聆听自然、品味世界他精神的世界。他笑着,不会用语言描述什么,因此,他变的沉默,但不拘谨,深邃的眼光伴随着幸福的笑,顾城把自我的一切都用在了对自然的梦想上了,好似思乡般的深情,他没有时光照顾其他,对生命、甚至是灵魂的归宿都不注意了,我想,如果有再生的话,他甚至不必添饱肚皮,而让每个轮回都转化成对自然的渴求而永久的留存于他的头脑,他的精神世界,还有他那深邃的笑里。

心是你的眼

为世界着色

绿的黄的

吮吸着味道

自然用自然的

生命用生命的

我只用我的

抱歉,我说的这些语言是不是也禁锢了我的情感呢?

顾城的诗读后感(十一):

《顾城的诗》读后感

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翻开了《顾城诗选》,明白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个性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我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我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我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我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我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我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我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我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此刻,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我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此刻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光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必须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期望,启示人们不要放下,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的诗读后感(十二):

《顾城诗全集》读后感言

死了的人是美人,死了的人都漂亮。1992年,顾城离开人间世的前一年,他在《鬼进城》一诗中,写下了这样惊悚而艳绝的句子。

死亡似乎是最后解决了一切的难题。死亡最后使一切的不确定性都固定了下来。死亡的整容术精心修饰了死者体面的尊严和悲伤。死亡和已经丧失存在价值的敌意言和。死亡带来了所有朋友和敌人的轻易的谅解。死亡消解了蒙蔽在传说中的一切云遮雾绕的悔涩和怪癖,穿透了一切虚华表面的不实之词的形容和浅薄的推崇。死亡呈现出诗人玻璃般透明清丽而无用的特质,使我们心存敬畏,警慎犹豫,而更加难以言说。

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为我们奉献的这厚重而沉郁的两大卷《顾城诗全集》,使我最后能更全面而准确地去理解一个天才诗人在尘世中挣扎和受难的真实生命,思考他缠绕纠结的诗学理想所触发的矛盾冲突和杯具。《顾城诗全集》中绝大部分的诗篇,我都是此刻第一次读到,我不能不感受到情绪复杂的叹息和扼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诗人们狂欢的节日,天才的闪光层出不穷,新的思潮狂飚突进,喜剧和闹剧至今还延续在纷然出演,舞台的帷幕迟迟不肯落下,诗人们表演的冲动即使在遭遇物质现实世界的无情嘲弄和冷眼,也依然澎湃汪洋,没有人愿意谦卑地退后。但是诗人们中最纯洁的一位,却过早地燃烧尽他的激情,将自我放得更低,低到泥土和灰烬,低到尘埃落定。

一切的毁誉其实都已是剩余。一个天才的诗人就是这样在诗篇中将生命孤注一掷。人民渴望英雄,诗人渴望神性。神也许是太孤独了,他需要寻找人间最精致华美的牺牲和祭品。是命运也是自我的选取,顾城就是这样献祭出他的诗篇和短暂而凝缩的人生。

我一次一次地翻阅这两大卷《顾城诗全集》。我看到语言的飞翔、冲锋和交战,透明和纯净的品质,还有无数纷繁难解的隐喻、暗示,可怕的谶言,我再次确认了二十多年前读到顾城诗歌的那种感受,超凡脱俗而又让人不忍和抗拒。

将顾城贴上童话诗人这样俗气的标签,无疑是浅薄和幼稚的,是缺乏思考的似是而非。童话只是一种对梦境简单和庸常化的表达,它具有一种过分的明确性,有的只是一种世俗梦想的幻美和欲望的直接呈现。在多年来我读到诸多对顾城诗歌的评述中,我发现评论家们都容易去强调顾城诗歌的意象和神秘直觉,强调他对梦幻的诉求和秘密的愿望。然而,我更想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天才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最能让我们敬佩和动心的是,他敢于承担的那种在诗歌语言上执着于简单的风险。

在江苏文艺出版社举办的《顾城诗全集》首发会上,应邀的几位成都诗人分别做了发言,然后各自朗诵了一篇顾城的诗作。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巧合,我随手翻开《顾城诗全集》的上卷,竟然是停留在第489页,那里赫然在目的是我们以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热烈讨论过的最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我朗诵了这首诗,我说:这是为了纪念顾城,也是为了纪念我们八十年代的诗歌。在我之后是朗诵的是诗人柏桦。再一次神秘的巧合让柏桦讶异不已,他当时就承认,他本来也是想选取这首诗来朗诵的。

如果说《弧线》在语言的张力中还体现了朦胧诗特有的对象征和意象的着迷,那

么我的朋友,诗人吉木狼格选取背诵的《远和近》这首诗,就个性能指明我们对顾城诗歌语言所推崇的诗学理想和趣味。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品质的纯粹和可贵,不在于一般的评论家所谓的新颖深刻的表现力,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更近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对远、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等坐实之词,而在于对语言本身纯粹的美感的发现。这种异质的刀法和技艺,与传统师承的学习无关,它来自与诗人冷暖自知的秘密操练和惊喜发现。这同样也使顾城在他的那一代朦胧诗人中显得另类和卓尔不群。

然而,顾城最后还是不能摆脱他的杯具。与其说顾城的诗歌是逃避在极端的梦幻之中,不如说他是逃避在语言的朴素和本真之中。也许顾城已经秘密地认识到,这个让他困惑不安难以融入其中的尘世,其实本身就是纷繁复杂难以确定和把握的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世界。那么,回归到语言的简单和纯粹之中,也就成为顾城抗拒和反叛世俗和平庸的一种十分手段。

在那个时代的朦胧诗人当中,顾城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异端。他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此的呈现出一种异质,太过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那些朦胧诗人,这甚至会让他自我都感到困惑,也许这才是他最大的孤独和难题所在。他是生不逢时,他被误解和误读,错误地置身于并不属于他的文学潮流之中。他似是而非地游离于朦胧诗潮的边缘地带,内心却有一种巨大的鸿沟,将他置身事外,也将他置身于独创的荣耀之中。当他的那些貌合神离的朦胧诗人同志,在诗歌的语言上无可复加地做加法的时候,他却因命运的指引,身不由已地独自尝试着进行减法的运算。他的语言因为难以承受之轻而获得一种特殊的重量。他一方面为之欣喜和迷狂,另一方面却因为独创的重力而被压得喘但是气来。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奇怪的宿命,也许此刻很难加以细细分辨。但我更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顾城。他的痛苦和迷茫,表面上是因为离群索居与现实的隔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他在诗学理想上的分裂和错乱,他因自身的天才而已觉察到了一种独享的荣光,但他却最终无法解放自我,挣脱那个时代已经溶入他骨髓中的观念的束缚。

看到那么大的月亮/我明白我要死了/安排好最后的事/每一刻都有无限的时光/书架和孩子这是顾城在辞世两个月前写下的诗:《睡眠是条大河》。死亡让尘世的有限变成无限。死亡让错乱和疯狂变得简单、清沏而透明。死亡使梦想的矛盾和纠结穿越了思想花园的交叉小径。死亡使诗人回归到永恒,使他摆脱了幻觉和迷醉。死亡呈现出一种神性般的寓言,让我们这些依然在语言的迷宫中挣扎和寻找突破的凡人,在困惑中停下了脚步,犹豫地四下张望,寻求暂时的喘息,然后继续怀疑。

《朱自清说诗》读书笔记600字


光阴;加上散文名动天下,娱乐不免压过主业。陕西师大推出的这个选本收录朱先生关于古代诗歌赏析的若干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选的都是佳篇,再配以精美插图,倒可管窥出朱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

去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纸风行,书名何以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揣测其用意倒也一度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副刊的热点。这回在朱先生的《诗多义举例》中找见一个透辟的解释:杜甫《秋兴》诗之三五陵衣马自轻肥,虽出《论语》,总合其语,乃范云裘马悉轻肥。《论语雍也》篇乘肥马,衣轻裘,指公西赤的富而言;范云句见于《赠张徐州谡》诗,却指的张徐州的贵盛,与原义小异。杜甫似乎不但受他句法影响;他这首诗上句云,同学少年多不贱,原来他用衣马轻肥也是形容贵盛的。改裘马为衣马,却是他有意求变化。至于这两句诗的用意,看来是以同学少年的得意反衬出自己的迂拙来。朱先生非常注重语言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上述对裘马衣马的爬梳,正是一例,本书选录的文字,大多是这一中西合璧、以语言分析解诗的典范。

以朱先生占有材料之广,研究之精透,现在人有他一半,大概早就动手洋洋洒洒的诗歌史了;但是朱先生没有,材料的疏证、作家的行年考索,作品笺释他坚持从小处入手,和他的性情笃厚一般,其行文总是平稳妥帖,不矜才使气,无惊世奇谈,但每每从小处见大气象,从波澜不惊中得到精凿不移的真知创见。因此,这是一本小书,挥洒的却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