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 导航 > 读《呼兰河传》有感500字

读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读《呼兰河传》有感500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呼兰河传》有感500字”,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的记忆吧。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和祖父在一起。玩腻了,就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铲地,她就铲地。年幼的萧红竟然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也不细看,又玩其他的了,这一章是这本书中最能让我感到温暖的,但是大部分都悲凉的。

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遭受她婆婆的虐待,半夜都能听到她的哭叫声。后来,跳大神把小团圆媳妇跳出毛病来了,许多人都给他家出主意,她的病越来越严重。之后,来了一个云游真人,帮小团圆媳妇治病,她的婆婆只舍不得钱。最后,小团圆媳妇是被活活折磨死的。

就像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竟是在这样一个悲凉的小城里度过的。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00字:读《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00字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第一印象中只留下四个字:封建迷信。在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奇怪做法有给人叫魂的,有给人跳大神的,有请胡仙的,有闹鬼神的,也还有抽帖的。不得不说,封建迷信思想充斥了整本书,那个年代似乎离我太遥远了。

但当我再次翻看这本书时,它却带给我一种熟悉感,因为里面有很多个片段是我曾经学过的。像《祖父的园子》这篇,当时还未全部理解的内容,现在看完整篇,便厘清了前因后果,一种读懂了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我终于知道萧红为什么要取题为祖父的园子,她是想以此来怀念她的祖父。因为在她不安分的童年里,唯有祖父对她最宠爱,祖父带给她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部萧红写的自传体小说,生动地描述了旧时代那种地主家庭的生活,也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穷富人的强烈对比。就因为当时是地主制的生活环境,有些人根本不拿人当人,有人意外死亡,知道的人哦一声就过去了;来了乞丐想讨点东西吃吃,却会被主人家放狗咬,一旁的人也是袖手旁观、漠不关心,令人心寒!

这本书中也讲了许多萧红的童年趣事,本是一些普通的小事,但在她笔下却显得那么有声有色。同样是写玩耍,她能写出孩子最纯真的童趣;同样是写景物,她能写出那份灵气儿。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不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90多岁的老人,各个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身边就能找到相似的人。书中写的一些生活常事,仿佛能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片段。读着读着,我离这本书的距离越来越近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cha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星辰ww)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一)

以前教学【火烧云】时知道了萧红这个人。教了【祖父的园子】之后便对她的文字产生了兴趣。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自一由自在,那么天真无邪。读了她的文章便极其向往她所描绘的生活天地,那满园的黄瓜、倭瓜、苞米,处处充满生机,长的那么自一由,那么随意。愿意开花便开花,愿意结果便结果,即便不开花不结果,也没有人管她。那么自一由生活,那么闲散的心境,使萧红的童年浸一润着泥土地的芬芳,她也像一棵自一由的小苗一样无拘无束地生长着。

喜欢萧红的文字,购得【呼兰河传】一睹为快。这本书里包含两个中篇小说【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另外还有许多短小的散文。我感到写的最好的还是【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平实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些文字既像一个人絮絮低语,又向对着别人娓娓倾诉。童年的萧红没有得到父母的疼一爱一,但是慈一爱一的祖父却给了她无尽的一爱一与关怀,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与温暖。在她的童年里,祖父的园子是她真正的乐土,在这里没有同龄的伙伴,只有那些茁一壮的蒿草、韭菜、樱桃树在蒿草中觅食野果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韭菜地里睡觉的萧红是大自然的孩子;在樱桃树下流着口水期盼果子成熟的萧红的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让萧红觉得,园子里到处都是明亮的,到处都是充满生机的。这时候的萧红是多么幸福。在她家那个宽大的院子里,住着几家穷人,萧红每天都和这些人接触,在他们身上,她看到了淳朴善良,也看到了自私和愚昧。那个惨死在封建愚昧思想下的一团一圆媳妇,那个穷困潦倒的有二伯,还有那个命运多舛的歪嘴李.这些构成了她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记忆。

童年的萧红衣食无忧,生活的自一由幸福,可是成年后她的婚姻却是非常不幸。和萧军同一居的时候却怀着负心前夫的孩子,她和萧军,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豪侠仗义,一个是长不大的孩子,一个是铮铮男儿。如果像童话里说的那样,和萧军的结合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倒也不会让人有这么多的唏嘘感叹,可是生活并非童话。他们的婚姻维持了两年便因为一性一格不和而分道扬镳。当她再和端木蕻良结婚的时候,怀着的却是萧军的孩子,自己的枕边永远是和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毫无关联的一爱一人。枕边人与腹中胎儿的割裂感,血肉分离的剥离感,在萧红的灵魂中蚀出一个骇人的黑一洞,一寸寸蔓延。这个女人,怎么会有甜蜜的笑容。

距情的她,多才的她,可叹人生无常,命运无常。三十二岁的玉人人便香消玉殒。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呼兰河传有感(二)

文/王占红

玖书就应该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一精一神的巢一穴一,生命的禅堂。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一陽一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呼兰河传】。里面天真烂漫的作者与和蔼可亲的爷爷使我感到很欢快。这本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有一个美丽花园和在街上行走的路下。但里面的一个情节让我的心很受触一动:一个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面装热馒头,太一陽一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很快,一不小心,便咕咚一声摔倒在地,可路人非但没有过去扶她,还去抢馒头,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有一颗一爱一心,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抹黑了自己的良心。

读呼兰河传有感(三)

文/冯钿驭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一爱一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一爱一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一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一团一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一爱一的小姑一娘一,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一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1500字


孤陋寡闻的我知晓《呼兰河传》竟然是从儿子四年级课本上了解到的,同《雪国梦》一样,读她也是在少年宫无聊的等待中进行的。如雪国梦一样地震撼了我,而且更甚,因此在约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我手不释卷地看完了她。

选载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呼兰河传的节选文字是优美的,感情是温馨的。大家只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火烧云,看到慈爱爷爷和童稚可爱的小孙女。而看完《呼兰河传》全文,虽仍觉得文字有如孩提般的清纯,感情如少儿般的稚爱,但,这些没有任何表白人世间苍凉和悲凉的文字,却使人愈觉得人世间的悲凉。

呼兰河那个小镇,如同《边城》中的小镇一样,与世隔绝,任何事情都好象只是自然地生,自然地亡,但除了值物是自然地活,其它几乎所有人们,都是如此地不清静地活着,这些生活,一点都不觉得美好,而东二街上的扎彩铺所扎出来在阴间的宅子,那宅子中的院落,家什,牲禽,仆佣,账目才是最让人艳羡的。在那些想象中的生活里,人们才得到美好,阳间有什么,阴间有什么,只是凡是好的,一律都有,坏的皆不存在。然而扎彩铺子的工人住的,吃的,不仅是一团糟,甚至连想的,都没好过。

小说以市井生活开篇,先繁杂琐碎地介绍了小镇的风物,接着是地理格局,然后重点描绘了只有一个十字街的小镇的东二街道中的那个时常陷死家畜乱水坑,再介绍了在本镇街上其它店铺的人们的卑琐生活,这些卑微的人们生活中就如同呼兰河冬天的北风,飞沙走石,江河冻裂,让人煎熬折磨着。然而,细碎平凡的生活比不上精神的壮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作者将这些风俗好好地描绘了一番,然而这些壮举,基本上都是为神鬼准备的,除了秧歌,然而秧歌,不知是因见得少,还是办得少,作者几乎没有描绘。因而,那些花样繁杂的聚会,如火烧云一样,旋而即逝,只是透着蒙昧。

接下来的就是呼兰河老家的租客的记叙,首先是赶车的老胡家,本来看起来是家风干净,兄友弟恭,然而一个多病的祖母使之成了大神的老主顾,跳大神虽然愚弄一下人们,毕竟娱乐了一个街坊。可随着团圆媳妇的故事的展开,就让人叹息唏嘘了。愚昧到麻木,低廉到悲凉,团圆媳妇本是老胡家最圆满的结局人,因为它是孙儿辈圆满的一个媳妇,归了家,则家和人圆的。然后粗陋的习俗,愚昧的头脑平白地折腾,让这个团圆媳妇被各种求神问卜弄得魂魄渺渺,家底被折腾得七零八落,而最终,老胡家家败人散,不仅使东大桥多了一个冤魂,人世间平添了几多凄苦。

有二伯的孤凉一身却因怕死,苟活着,但好歹也到老了。磨房冯歪嘴子的媳妇,王大姑娘却可能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抛夫弃子地走了,可怜她的第二个孩子还不满月子。悲苦的生活又降临到那个每夜磨面,每日卖糕的痴苦汉子身上了。

呼兰河这个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是尾声了,作者只是写下随后的如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字句,将小说结束了。然而那些原来原本只是在作者心中的记忆,因为她的叙述,不仅因她难以忘却,我也难以忘却了。

《呼兰河传》带给我的是隐隐的泣,是静谧的悲,有如一则寓言,暴曝着我们民族的苦难。她没有任何评注,但将这些几近让人战栗的悲惨故事铺陈在你的眼前,既使笔触再平淡,也是长歌当哭!

这一刻,我再记起鲁迅,鲁迅冷静地勾画出了国民的精神状态,写出了国人的魂灵,真实地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状,由表及里,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鲁迅是尖锐,激昂的,然而,萧红是隐喻的,童真的。

《呼兰河传》,是另一种风格的历史画卷,是我们汉文学天空中的璀璨明珠。我以为,它绝对是一篇文学巨着,虽然,我们仍有很多人不知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