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史铁生是有名的作家,下面小编整理了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一)

拜读了《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

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二)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爱思范文13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三)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700字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700字(1)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爱之美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700字(2)

我想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几件让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个人对于不幸的理解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失业了,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却完全觉得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铁生命运把他逼上了绝境,双腿落下了残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来了,可能每个人遇到这样的境遇都会感到悲观绝望吧!特别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和养活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还要家人照顾自己,这时的心里想必会很不是滋味。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止一次的追问到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一个人在面临绝境时,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当一个人看不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之时,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经在地坛这个地方对生与死这个问题思索了很长的时间。在地坛经常出现的那个小女孩,从远处看,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可爱和美丽,当我们知道她是弱智时,我们是否为她可叹惋惜,但正是这个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体现了美的意义,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义都不存在了,包括她与生俱来的美,虽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难,但一个人能活在这个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铁生写到写作就是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绝境中所撞开的那条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那条路,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当一个人面对生与死时一切的理想和抱负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人们只会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会想到自己怎样活下去,这时人的本性便会完全暴露的显现了,一个人想要活下去获得物质比什么都重要,就这么直接,就这么现实,所有写作便是为了活着。

本文作者紧紧围绕着人应该怎样面对苦难这一中心主题,一个人能过超越苦难,活在这个世上,就是对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诠释,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1)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2)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这是《我与地坛》的开始。这本书是史铁生的著作,讲述了史铁生在那园子里(地坛)所发生的事、所想的东西,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这里有孤独,也有希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希望即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简单又朴素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一,我的梦想和史铁生一样当一个作家,感悟人生,为孩子们写出最美的故事,领着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对于有些人来说,梦想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他们眼里梦想只是一个梦,一个不会实现的虚幻的梦。你们可曾想过,没有目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在它身后努力、奋斗,即使梦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你也成功了,回过头看去,在你流过的汗水、洒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二十一岁,正当一个人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因患重病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了,在被现实沉重地打击后,他默默地躲到地坛自我逃避,自我疗伤。这古老的地坛,仿佛与他有相似的宿命,经历了最初的少许风光后,断垣残壁,枯花野草的景象勾起他同病相怜的感觉。疾病的痛苦,远远比不上他内心的苦闷,当同龄人正意气风发地开始人生的旅途的时候,他只能坐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远处,望望衰败的地坛,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白天渐渐变成黑夜。

但是,在他笔下的地坛,一草一木,春华秋实,园子里的任何一个小生物,植物,都是栩栩如生,生机蓬勃的,如雾的小蜜蜂,摇头晃脑的蚂蚁,累了祈祷的瓢虫,寂寞的蝉壳多么富有生趣,它们是温情的,柔软的,我想,他大概从地坛发现了一些生的希望,发现了生命中的美好,心境从深深的雾霾中逐渐明朗起来了。

他的文字还充满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遭遇了重大挫折,难免产生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心态,因而不小心伤害了身边的人,往往又是最亲近的亲人,这都是能理解的,只是这个过程,不要太长,否则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作者的母亲心里的苦一定不比儿子的少,甚至更撕心裂肺,痛入骨髓,伟大的母亲,默默接受这一切命运残酷的安排。

慢慢阅读完这部作品,心中百感交集,感叹疾病的残酷,感叹命运的神秘,经历了那么多无可奈何的凄凉和沧桑后,作者终于以豁达闲淡的心态品味人生。一个人到底要经历多少痛苦才能充满感恩地生活,当生活给予我们重大考验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感受最深刻的是要学会善待生命,学会温暖地看待这个世界,学会面对,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坚强。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曾经有一位母亲,处处包容着因为双腿瘫痪而一蹶不振、失去生活希望的儿子,隐忍着儿子的暴怒无常。曾经有一位母亲,默默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身患绝症的秘密,不希望儿子知道后为自己担心。曾经有一位母亲,她的病痛比瘫痪的儿子还要严重,却依然不能畏惧而退缩,因为她必须要给儿子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文坛着名作家史铁生的母亲。

与其说《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是在写我与地坛,我与那个古老的地方,倒不如说是作者史铁生在描绘那段无滋无味的日子: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一下子就像那高高耸立的大楼不堪重任而后轰然倒塌所带来的强烈振动。他的青年时期就是在一把轮椅上度过的,那时年轻的他还不明白,不懂得母亲是怎样用心地关心他,等到他知道为母亲着想时,却为时已晚,因为确实如他在文章中写的那样,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史铁生的母亲逝世时年仅49岁,49年的辛劳,49年的无怨无悔,终于换取了儿子深刻的理解。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曾有过好多回,我在地坛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呆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看似一个很细微的描写,饱含着母亲的多少良苦用心,在关心儿子的同时又不想让儿子发现,维护他年轻气盛强大的自尊,当然,这正是史铁生当时理解不到的地方。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总有生活幸福时心情愉快的高潮和满心不悦时无法摆脱的低谷。心境好,挫折可以轻描淡写;心态差,坎坷变成致命打击。正是因为有了亲人,我们在生活的风雨中才会过得更好。史铁生正是因为有一位希望他像菊花拥有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的伟大母亲,才能走出黑暗,在光明中寻找自我,成为一位文坛作家。希望我们不要像史铁生一样,他明白的太晚,太晚了,没有珍惜自己的亲人。我们的亲人都深深地爱着我们,我们要懂得珍惜他们,有时候亲人做的举动无法理解,就不接受,可是转念一想却又何尝没有道理呢?

我们不要走他的前车之鉴,可以的话,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每个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是一件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可以,总而言之,希望家人可以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感到欣慰。相信我们在亲人的帮助下,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可以飞得更高,跑得越远!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

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

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

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但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种角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


这篇《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围绕母爱的伟大,写出了作者对《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深切感悟,读来给人一种真情的流露,眼前浮现一种画面感,仿佛母亲陪着史铁生就在我们身边,很温馨,很感人。

读完《我与地坛》,内心感触颇多,不免为对史先生坎坷的人生与史母的母爱所打动。

史铁生在人生之花即将绽放时失去了双腿,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即将走向高峰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选择拒绝了死亡。是母爱唤起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等待施肥的土壤,而母亲已在这片土壤上洒了第一把希望的种子。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没错,死是最容易,也逃脱不了的。然而,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用自己的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是不尊重生命的体现,更是对父母最沉重的打击。死了之后,一了百了,然而活着的人,却要为此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当真是不值。

或许,史先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支撑他如此乐观地存活下来。

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母爱的伟大。

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史母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乐观豁达,等待史铁生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史铁生变得暴躁,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然而纵然如此,他的母亲从未对他失去信心,依旧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其实,史铁生是痛苦的,但是,作为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却要承受比自己儿子多出几倍的痛苦。

史铁生的母亲却依旧乐观,她知道自己一旦倒下,自己的儿子就一定没有活下去的信心,为此,她坚强着,坚挺着,用自己作为榜样,支撑着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史母细心周到的关怀,以及乐观通达的精神的引领下,史铁生选择了写作,选择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曾经倔强地伤害过母亲的儿子,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用自己如今的成就来向伟大的母亲忏悔,可是,造化弄人,一切都为时太晚,母亲那曾经的音容笑貌,永远地离开了他。

母爱,让一位失去双腿的年轻人重拾生活的信心;母爱,支撑着史铁生的写作事业走向成功;母爱,在史先生的人生轨迹上从未消失;母爱,向我们证明没有什么是母爱所不能战胜的;母爱,很伟大。。。。。。

尽管史先生与史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史铁生的经典作品,那掺杂着对母亲的忏悔以及对母爱崇敬的一篇篇文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阅读,去思考,将鼓舞一代又一代人,坚强,乐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