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红楼梦读后感 > 导航 > 读红楼梦后感800字

读红楼梦读后感

读红楼梦后感8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后感8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红楼梦真是好看,下面是挑选较好的读红楼梦后感8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表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己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己也保护自己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美好的憧憬与爱情,但妙玉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红楼梦》后感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读红楼梦后感900字


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下面是挑选较好的读红楼梦后感9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读红楼梦后感900字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

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

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

抄检大观园时,在气势汹汹的势力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唯一的知己。社会相逼,使他们产生了爱的火花,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支持的,他们爱的越深,当时的社会也就会对他们伤害的越大,他们俩的弱小力量加之黛玉有病在身,怎能和社会力量相较量的。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当时封建社会酿成悲剧,黛玉离开了大家。

读完了《红楼梦》,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使我们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我不得不拍手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

二、读红楼梦后感900字

红楼梦之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释然一梦——读《红楼梦》 后感


梦境悠长,哀婉绵延,梦醒之时,飞鸟各投林。

题记

在我眼中,曹雪芹的惊鸿巨着《红楼梦》其实非常模糊,每一个人物都亦真亦幻。正如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近些年来,许多红学家着力于寻找《红楼梦》中人物的原型,譬如,说史太君的原型是康熙的曹贵妃:譬如,说邢夫人的原型是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云云。可惜,文学与政治挂上钩,便失去了原先那种模模糊糊的美意。

许多人说,《红楼梦》是晦涩的批判: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家长管制,批判统治者专权,批判黑暗污浊社会;但我看来,《红楼梦》仅仅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兴衰,仅仅是一个唯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一个动人的梦,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人物都在唯美而模糊的悲剧中得到了自己的极乐与升华。

何必把《红楼梦》想得那么复杂深奥呢?它只是一个模糊而释然的梦。

黛玉葬花时,酿作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溅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样悲伤的诗句,她的性格变幻莫测,又有些离奇古怪,拥有着悲的一面,但这种悲,无疑也是一种感人的美。后来,她气尽而死,看似抱怨抱憾,可试想,她走黄泉路,喝下孟婆汤,忘却世间是是非非,升天化作潇湘妃子,生活在着她梦寐以求的世外仙源,何尝不是清高脱俗的生活呢?以死来结束这样一个人物,又不对其死因做清晰描写,任其模模糊糊的死去,真是神来之笔。

同样模糊的还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贾宝玉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或许是有意避讳,作者将书中的一切都描绘的模模糊糊,既然如此,我们便似懂非懂的品读,又有何妨呢?

十二钗如一梦;宝黛间但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如一梦;宝钗矜持柔韧,不卑不亢的高风如一梦;晴雯勇而直爽,死而无憾的豪情如一梦;诗社中风花雪月,潇潇洒洒的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的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的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的结局如一梦。

这一梦一梦,简单如歌,单纯如一首清丽的诗,超脱凡尘,飘渺至极乐,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模糊懵懂,也愈发透露出释然凄美的气质。

读《红楼梦》有感800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读红楼梦后感1000字数范文


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下面是挑选的读红楼梦后感1000字数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建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感悟有许多:

第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着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

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写,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现在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

《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所以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现在的四大名着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第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

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着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读《红楼梦》有感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当之无愧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作为一个无名后辈,冒昧谈谈我读《红楼梦)的感想。

在我看来,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她从出生,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最后病死,她的眼泪从未断流。她很敏感,毕竟寄人篱下,渐渐养成了爱计较。咽声吐气的性格,父母早逝她无依无靠,另是对宝玉芳心已久,但却总是患得患失,最终抱憾终生。

衔玉而生的宝玉聪颖灵秀,他向往自由,对封建社会的控制极度不满。他死心榻地深爱林妹妹,矢志不渝却以失败告终。

一边是绝世佳人,一边是翩翩少年,一个天资聪颖,一个博学多才,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时时为她牵肠挂肚。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时刻被压制着。最终,宝玉同宝钗结为夫妻,黛玉疑遗憾地离去......

有人说:《红楼梦》无非是一部叙述宝、黛、薛三人的爱情纠葛。但我认为《红楼梦》更是一篇篇面照出来封建社会的衰败的镜子。

贾府本是烈火喷油,鲜花簇锦的钟鸣鼎食之家,但却渐渐走向灭亡,贾母在府中虽无官无职,但却 府中太后自居。她重用腐败分子王熙凤,包庇贾琏,为贾琏种种恶习开脱。

其次,泼辣妇人王熙凤常与其它腐败分子同污合流,带出一大帮蛀虫,把贾府搞得乌烟瘴气。当今社会上,很多人为谋得官职,不惜贿赂他人,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借职将自己的亲属谋到职位。........如事情接连不断地出现,后果不堪设想!

百人读《红楼梦》百种见解,我不是文学家、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无数拜读此书的常人之一,我只能倾心于自己的感受,哦!《红楼梦》让我真的无法自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