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文言文选集读后感 > 导航 > 面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选集

文言文选集读后感

面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选集。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面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选集”,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导语:面点师是一个十分受人尊重的职业,面点师负责风味及宴会点心原料的领用加工工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面点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西点培训感想

通过参加8.14的西点培训,让我又重新审视了下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

通过培训使我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而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们到底是怎样的角色,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自己又该如何定位,是资产型人才还是负债型人才?值得我们自己反思。

信息科的小团队,年轻,有活力,有能力,并且每个人都十分敬业。我很荣幸能成为这个小团队中的一员。作为领导,冉曦很好地起到了带头作用,身先士卒,为我们做好了表率,树立了标杆。同时他的幽默风趣,也使得团队工作的同时愉悦了身心,减轻了疲劳,缓解了工作中的压力。冉曦绝对称得上是医院的资产型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看到其他同事,比量自己,我也看到了自己很多不足,应该向他们多多的学习。学习冉曦的吃苦耐劳和强烈的责任心;学习洪朵的干练、大方;学习李鹏的勤奋刻苦,钻研探索。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对自己及自己的工作做到100%负责,对给予领导的结果100%负责。认真听取领导交付的任务,清楚认识到该任务的关键点及应当反馈的结果,从而减少领导工作的压力,提高办事效率,避免领导事必亲躬。

以冉曦为目标,并向其他同事学习,努力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争取做医院的资产型人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医院建设添砖加瓦。

篇二:西点培训总结

公司在2010年12月4日到6日举行了一次西点执行力培训,很庆幸参加了这次培训,三天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还有团队精神。

心态很重要,有正确的心态才能做把事情做好,能力再好心态不端正也是不行的,老师把人分成4类,第一类是心态好能力也好的,叫极品,在任何时候都能把事情做的很好,第二类是能力好但是心态不好的,叫毒品,会起到副作用,第三类是能力不好但是心态好的,叫半成品,经过锻炼能力也可以提高,第四类是能力不好心态也不好的,叫废品,在哪哪不行,如果把我划在其中,我想我还只能算是一个半成品,还有经过各种磨练,来提高能力。

培训的过程中做了几个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报数游戏,一共分了4组,每组一个团长一个副团长,团长和副团长不做游戏,只承担团队输了的后果,做俯卧撑,我们团的团长的高扬,副团长是徐菲。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报数很简单的,谁都会,没有怎么用心,第一轮就输掉了,高扬和徐菲就做俯卧撑,高扬做了10个,徐菲做了5个,高扬很轻松,徐菲平时没做过俯卧撑,有点勉强,然后是第二轮,我们团队里有人报错了,直接被淘汰出局,高扬做了20个俯卧撑有点吃力,徐菲已经起不来了,我们看的都很痛心,然后是第三局,我们很用心,但是最后比别的的团队慢了一点,很遗憾,他们又要做俯卧撑,这次高扬40个,徐菲20个,跟他们一起做的还有别的团队团长,他们每个人都很吃力,支撑不住的时候直接趴在了地上,他们

浑身发抖想撑起来,却支撑不了,一下扑到地上,砸的很响,那个声音刺激了我的心灵,这时现场放起了忧伤的音乐,有人开始低声啜泣,有人走上来想去帮助他们,却被告知不能,终于他们做完了,开始下一轮,下一轮的后果是团长80个,副团长40个,每个团队都很努力,但是没有办法,总有人要做俯卧撑,我们和第一团的输了,他们做的时候真的很艰难,比以前任何一次都难,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真的没有力气了,哪怕再做一个,他们努力地想撑起来,浑身都在发抖,我们能听见他们咬牙的声音,虽然没有撑起来,却坚持着不要倒下去,可是他们真的没有力气了,突然就坠落下去,砸在地面上,人们开始流泪,所有的人都在看着,没有人讲话,眼睛里都是泪水,内疚、自责、心疼,所有复杂的感情都涌上来,想到我们的父母,他们不正是这样无怨无悔的为我们承担后果吗?他们没有做错什么,却要为我们犯的错误承担后果,泪水不禁流了下来。

终级pK是一个团队游戏,要用团队的力量来完成,所以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会导致失败,一开始的时候有人会不注意犯错,只有重新开始,我们用的那个纸板只有40X40,要站尽量多的人在上边,还要在上边走 不能掉到地上,我们都是抱的紧紧的,就像一个人,真正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有一个人不认真就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失败。想起来我们的队歌《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团结一致,让我们的团队更有凝聚力!

个人:

篇三:西点执行力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西点执行力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八月二十八号下午,我校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从香港请的著名教育专家于兆兴亲临我校,对我们进行了西点执行力的讲授。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的感到做为一名老师,如何从事本职工作和目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有团队意识

执行力就是按时地、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或提供结果的能力,学校管理也是这样,虽然大家部门、岗位、职务各异,但是目标是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个人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团队先赢的基础上,因此,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付百分之百的责任。

二、要有目标意识

我们锁定目标,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未达目的是要反思,想出办法并反思,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三、要有责任意识

1、坚守承诺

做人要诚实守信、一若千、尽职尽责。

2、结果导向

平共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旦锁定目标就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结果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

3、决不放弃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迎难而上。在面对批评和指责的时候,我们要摆正心态、虚心接受。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学以致用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次学习,认识到提高执行力的五个方面:一、从自我做起。二、主动面对问题。三、工作无小事。四、拖延是恶习。五、老好人要不得。

希望通过这次学习,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强大,能力提高,与学校共同发展。

[面点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选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党员江文选心得体会范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开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机互动的发展新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学习《江泽民文选》,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条科学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它将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两者相辅相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发展全局具有的重要战略作用。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法制,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旗帜。”
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国家迈向民主的道路是不同的,相应地民主发展所形成的制度成果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一方面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现实状况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与民主本身所承载的价值目标和现实任务不同有关。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民主旗帜的关键,不仅在于要高举社会主义民主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而且要始终坚持发展的基本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指出,“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完善因而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呢?江泽民同志的回答是: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削弱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这三个“必须”,从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三个方面勾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了这个基本框架必须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逐步丰富和完善。这就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序的变革和有效的治理是保障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这就需要稳定的政治体制和有序的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权建设,事关全局。科学把握政治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大局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体要求有三个方面:其一,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其二,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我国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其三,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进程,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既把握住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方向,也把握住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格局和总进程。实践证明,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把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使我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民主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具体目标和道路的选择问题,而且面临着如何将民主建设的实际成果巩固下来,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权威、有效地运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发展战略,解决了前一个问题。针对后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建设要与法制建设相统一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伊始就明确了这一发展战略。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由此我国开始了与民主建设相统一的法制建设进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提升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历史继承性,而且看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实施依法治国,就是要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从而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这必然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产生两大推动力量:一是法制建设的力量,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作用,宪法权威的巩固、国家基本制度的稳定以及新的法律资源的积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支撑作用。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力量。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而这种政治参与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要贯彻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必须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成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基础是一个具有相当活力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相互促进作用,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获得持续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将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跃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明确的战略目标需要清晰而系统的发展道路与之相呼应,从而保障目标的实现。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道路: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第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根本。
第三,深化制度建设,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建设的基础是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在这种制度建设中,探索、借鉴与创新获得了有机统一,从而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仔细研读《江泽民文选》,思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道路,是一条科学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道路。其目标选择,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求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路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与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中国是一个大国,稳定而有效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是保持我国在持续发展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论述,为我们把握这个关键点,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学习江文选心得体会范文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自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建立以来,我们党对这个问题一直在进行艰辛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相继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改革方案,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观念,并最终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在党的十四大上作出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决策。这是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创造性发展。但实践也告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并没有就此完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重大问题。最近出版发行的《江泽民文选》和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一问题都有大量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运用计划手段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途径,提供了重要指导。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抑制市场的弱点,弥补市场的不足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弊病就是集中过多、信息不灵、活力不强,而市场对经济信号的反应却是灵敏迅速的,并且能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杠杆,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正因为如此,我国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就没有短处、计划就没有长处了呢?不是的。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例如,市场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市场难以对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和消费进行调节;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在一些垄断性行业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市场调节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全面发展。”他还提出,“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01页)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时,江泽民同志就正确处理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二者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如此便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59页)在1992年6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他还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主要特征之一。这说明,我们把计划经济体制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等于说市场就是万能的,也不是说计划就一无是处。相反,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反应灵敏的优点的同时,通过包括一定的计划调节在内的宏观调控来抑制和弥补市场调节的消极作用与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调控不完全是一回事
江泽民同志指出: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都已不存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了,都是由政府程度不同地调控经济的发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0―91页)“到了二次大战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计划。”因此,“不能把有计划只看成是社会主义独具的特征”(同上,第3页)。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改革过去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但不是不要计划,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都很重视计划的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必要和可能正确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资本主义制度下运用计划手段的范围和形式是会有些区别的,如同运用市场手段的范围和形式也是会有些区别的一样。”“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而且也更有条件搞好宏观调控。”(同上,第31、3、159页)这就告诉我们,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调节、有宏观调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调节、宏观调控,无论在目的、范围、形式上还是在实施的有效性上,都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江泽民同志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27页)“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03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需要把“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把“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当成自己的重要目标。(《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41、227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国一盘棋的优势,因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有可能和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也要兼顾公平原则,更要对贫困地区采取有效的扶持政策。”(《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66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67页)
其次,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与建国之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资源相对贫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的第100位以后。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并将长期是发展中的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和它们既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也没有并驾齐驱。这些都决定了宏观调控对于我们比对于它们更加重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特别是我们没有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的国情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搞好国家宏观调控。”(《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18页)“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67页)
再次,经济体制转轨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需要宏观调控,而且调控的范围、形式也不尽相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没有消除,新体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然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要从总体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18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应注意总结和汲取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我们也应注意认真总结和汲取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在1992年6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在解释为什么会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三种提法中,选择后者作为新经济体制的提法时说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02页)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他又指出:“原有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同上,第212页)过了两年,他进一步指出:“对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我们是充分肯定的。从历史进程看,苏联能够对付并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同他们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那种历史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还是有其必要的。我们建国初期的历史也说明了计划经济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我们既不能抱着过去的计划体制不放,看不到它的弊病和改革的必要性,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而应在总结我们搞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开拓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03―204页)这些论断告诉我们,计划经济与经济计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没有取消经济的计划性。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搞经济计划的一些有益经验,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继承、所借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应当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但也离不开对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又指出:“在当前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甚至混乱现象,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那种以为搞市场经济就可以离开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完全是一种误解。”(《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31、90页)他还说:“宏观调控应当以间接手段为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办法。但在目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一时还难以完全做到。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机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采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利于不失时机地解决矛盾和问题。”他强调:“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秩序混乱的问题是由于行政行为导致的。同时,目前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经济手段正确、有效地实施。”“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搞活经济,就越要加强纪律性和法制观念,越要防止和克服那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纪律松弛的现象。”(同上,第200、119、46页)可见,在当前情况下

,运用计划手段、行政手段对于我们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很重要的。
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论述,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怎样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把学习《江泽民文选》同树立和落实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两方面共同努力,保证我国经济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标题: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把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当全国人民即将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时,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十五大提出的三个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关于小康的内涵,确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即"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一是小康的实现水平方面,即"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这个标准来衡量,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
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按照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指标划分,我国在上世纪末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时人均只是800美元,去年人均900美元,今年可望达到或接近人均1000美元.但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应当说是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也是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按照作为从温饱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的小康的要求,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此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就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相比,水平更高,内容更广,惠及全体人民.
2.如何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各种有利条件
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在物质文明方面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具体说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新的"翻两番"意味着我国GDp将达到36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从目前占世界第六位提高到第三位,仅次于美日两国.届时我国人口大约可以控制在15亿以内,人均收入可以提高3倍,达到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意味着更全面的小康,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它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是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特色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能够充分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创举.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3.如何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
权威人士指出,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上看仅一字之差,去"有"为无,内涵中却大有文章,蕴藏深意.
被外界称为"专门研究伟人思想"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指出了一个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这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个特点将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新内容.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李忠杰表示,十六大报告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很少人注意到这一细微变化,但这种变化非常必要:邓小平一九八二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现在已二十年整,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共对这一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更加清楚.
一字之差,反映在发展变化上,中国的进步是一日千里:二00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人民币,比一九八九年增长近两培,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字之差,体现于经验积累上,十六大报告已将其总结为十个"坚持".江泽民称,这是中共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求中共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有无之间,表明中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发展阶段步入成熟阶段: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有无之间,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自成体系,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前者份量更足,寓意更集中,更完整.
中共在新世纪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足以显示,这个八十一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日趋成熟并更加自信.
去"有"为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共十六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
4.如何理解十六大的主题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成为我们党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前期根本走向的一次大会.这一点,首先一个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的这次"大会的主题".
江泽民同志这样说: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主题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红线.正是这个主题,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举什么旗.
这个主题,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要坚持走什么路.
这个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前期的中心任务.
这个主题,还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要求,明确规定了我们党要以什么样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因此,应当说,十六大的这个主题,实质上是内在地包含了关于新世纪我们党的指导理论,奋斗目标和党所应取的精神状态的全部基本要求.
或者更展开一点和更深一层来理解,那就还可以说,十六大的主题的特点和意义还在于,它是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界定了党在新世纪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就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何处),把握了新的国内国际条件下党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的历史机遇中怎样作为,即向何处去),从而科学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的根本走向.
5.如何理解13年来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报告全部立论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党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所作的最新总结和科学概括.这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根本走向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先导.
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大家都亲历了这13年.这是何等艰难复杂,何等波澜壮阔的13年啊!在这13年中,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先是国内政治风波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又有海湾战争,1991年华东大水,"台独"势力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严重洪涝灾害,科索沃战争,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撞机事件以至"9·11"事件,阿富汗战争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其间,还有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
受命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特殊时刻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极其复杂的政治形势,面对13年来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和事变,从容应对,强有力地团结和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地经受住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引领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经受考验靠什么破浪前进怎么进归根到底,靠的就是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同时又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和这条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结束语中强调指出的,"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这里有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本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正是由于紧紧把握住这两个基本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中,经过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诸方面,适时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和理论观念,作出了一系列统率全局的重大部署,实现了一系列实践上和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比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比如,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比如,确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确立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等等.其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的,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样的基础上,将进入新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新阶段.
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我们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直到十六大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联系这13年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大家都会深切地体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结果.如果再联系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我们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而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集中地概括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来说,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它既同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的主题,而又开拓了新的境界.它既是我们党这13年全部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中的根本之点,又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历史长过程.就我们已经经历的这一大段历史来看,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开始了探索的过程,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出新的理论和新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再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发展并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功.
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此而来的.
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灵魂,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实现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也是党对自身在新世纪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反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是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一大关键,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根本走向的一大关键.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证明,认清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至关重要,又并非容易.试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0多年间,我们党的一切重大胜利和发展,其前提都离不开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而一切重大迷误和失败,其症结也都同在历史方位问题上的偏差和错误密切相关.
事情就是这样:当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和清醒地把握了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而又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个历史方位的时候,我们党的具有伟大独创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和道路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了.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对我们党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和把握发生偏差和迷误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失误就随之发生了,"大跃进","共产风"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失误就接踵而至了.
错误和挫折的教训,使我们党十分痛切地懂得了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问题之重要.回想一下,甚至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就是从廓清迷误,认清历史方位起步的.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向全党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相应地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三步走","两个大局","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重大新概念,都是由此而来的.再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条,还是犹疑于"同旧社会差不多"或者"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样两个极端的迷误,哪还谈得上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谈得上什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主要回答和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联系于这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直接意义上,首先回答和解决的是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方位,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就是联系于这一党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的.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能够更明白地理解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句话的分量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世界情况.
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中国情况.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世界情况和中国情况大背景之下的我们党的情况.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到今天已经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两大变化,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80多年历史发展所取得的全部胜利,成就和进步;另一方面,又集中地反映了我们党今天所面临的全部挑战和考验.这种考验,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面所说的世界情况,中国情况和党的情况的历史方位上,真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利于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实现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正是在这样科学分析我们党今天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这就是:"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使我们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又是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武器,同时还是检验党的理论,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党的建设是否保持活力而避免僵化的标准.因此,只有清醒把握历史方位,紧紧抓住与时俱进这个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三个代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坚决维护"三个代表".再进一步说,与时俱进,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才能万古长青;反映与时俱进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党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一个政党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条件,但归根到底靠的是本身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一旦失去了先进性,那么不论叫什么名称,也不论拥有何等强大的手段,终归站不住,终归要失败.还需要深切认识,先进性从来就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方位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无疑应当包含新的时代要求.如果不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先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相联系,不同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不同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无从巩固.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都一定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一个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警示和告诫就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是腐败堕落,以至产生所谓"既得利益集团".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不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会危及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影响我们国家政权的性质,就会影响人心向背,就有自我毁灭,人亡政息的危险.
总之,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三句话"的提出,进一步表明,我们党是何等自觉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任务,并由此而以"三个代表"思想和实践来保证党能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列,永葆生机和活力.它从党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出发,集中表达了新的历史条件对党的新要求;与此同时,又坚定不移地把我们党创立以来始终坚持的立党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集中贯穿.这样,就把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需要自觉变化的方面,同坚持党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的不变的方面,辩证地结合在一起.应当说,这也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进入新世纪世界大转折和中国大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所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觉醒.
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确定了自己的眼界和立足点.
7.如何理解21世纪头20年的历史机遇与根本走向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可以说这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向何处去的一个集中表达.
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分析和看待21世纪前期的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
我们党正是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有利和不利诸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清醒把握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提出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的.
国内建设成就巨大,国际与周边环境总体有利,这是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要事实根据.经过新时期23年特别是近13年的顽强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向温饱,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全面短缺向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突破;对外经济关系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新世纪头20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总体上也相对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与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上述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有利条件的综合,加上党心所向,人心所向,就决定了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然,我们党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困难,挑战和国际环境之不利的方面.而这一切不利的制约因素,在我们党看来,又正是我们之所以在我国社会已经总体上进入小康的情况下,谨慎地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继续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原因所在.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矛盾,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下岗,失业形势严峻和贫困人口,困难群众问题,诸多方面利益的兼顾和协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文化体制还存在种种不完善的问题,人口问题,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三大文明需要更加协调的问题,还有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不足问题,等等.只要想一想解决这些问题之艰巨,之重要,就可以明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一系列任务的确定,是何等切实,何等必要和何等迫切了.
至于国际环境的不利方面,十六大报告同样作了冷静全面的分析.这里只想着重说一点,就是在利弊相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面前,不进则退,不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反而会更加落后.我们党的方针是,积极参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就叫做: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的来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总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其中一个专门划分出来的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我国由目前已初步实现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起注意的是,十六大报告在清醒把握战略全局和战略机遇的同时,还强调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我们党必须以高度自觉,实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样一条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围绕这条战略方针,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围绕这条战略方针,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围绕这条战略方针,要善于处理和协调新世纪新阶段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包括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
围绕这条战略方针,最根本的是一定要做到"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极关重大.什么意义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十五大这样估计:经过21世纪头20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达成,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十六大报告这样估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我体会,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而这就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旋律.它将越来越鲜明地和强有力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头20年向何处去,其发展前景就是如此.
8.如何理解把对全党精神状态的明确要求列入十六大主题
郑必坚在200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关键在党,在于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和创新精神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而十六大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列入主题,实质上也就是把对全党精神状态的明确要求列入主题.
精神状态问题,对于我们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6600多万党员,执政50多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老党,大党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历史征程上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一靠路线正确,二靠作风正派,三靠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这条伟大的成功的历史经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还在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强调指出,十五大提出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讲的就是精神状态问题.此后,江泽民同志又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十六大报告还把这种精神状态提到"治党治国之道"的高度,强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当今的世界很不安宁,这使人们深感我国安定团结的局面之弥足珍贵.十六大报告的结束语突出强调增强忧患意识,强调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这真正是语重心长,意义深远.
说到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体会,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首先就是指我们这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这个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我们永远燃烧的激情和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待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伟大民族和人民.
9.如何理解十六大报告中总结的13年十条基本经验
龚育之在2002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13年的基本经验,又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的继承,深化,丰富和发展.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对改革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江泽民同志还在各种场合对党的基本经验做过多次总结.这些经验总结,都是相互衔接而又不断发展的.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这是带总的一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3年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动摇,并且在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得到不断的推进.
还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新就任党的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就明确宣布:"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次中央领导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这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基本态度.
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全退的愿望得到中央全会的同意.全会同时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使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发挥重大指导作用.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党在理论旗帜上的自觉性更加提高.十四大报告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总结中,全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理论体系,从9个方面完整地展开了它的主要内容,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接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编辑出版,前两卷也跟着修订出版.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在他生前由他主持编定出版,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
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领导我们开创新时期开辟新道路的领袖人物不在了,中国将向何处去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党中央在讣告和悼词中庄严宣告:"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悼词结尾讲了10个"我们一定要",这也是对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经验的一次简要的总结.十五大报告,更是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大会的主题,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拓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党的建设等许多方面不断推进政策和理论的创新.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二,三,四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行动纲领.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这些名言,激励和指引我们党把我国的经济发展驶进了快车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地把握住这个硬道理,并且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思路要不断开拓.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突出了三条新思路: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外需内需都推动着经济发展,中国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势必以扩大内需为主,在外需受到世界经济低迷影响的时候尤其是这样.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们自己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发展经验的总结.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既是吸取当代世界经验的成果,又是对中国发展的得失进行深刻的战略反思的成果.只有克服盲目和近视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又一条,就是从僵化半僵化转变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实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经济改革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外开放,以建立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四项基本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立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而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又赋予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以新的时代内容,要求它们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就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其他各项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第五条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条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两条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最初10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针对这个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13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总的说是在稳定中前进的,这是总结和吸取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反右倾运动,"四清"运动,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教训的结果.同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连续不断的动荡和破坏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仍然未能防止和避免1989年那样的政治风波.有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意稳定,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从而保持了13年持久的稳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人民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是因为我们党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因为我们党反复强调,对任何可能引起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把它们化解在基层,制止在萌芽状态;最根本的是我们党中央是团结一致的,全党是团结统一的,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步伐,齐心协力地加以解决.我们所珍视和追求的稳定,不是消极的稳定,静止的稳定,而是推进着改革和发展的稳定,是由改革和发展支持着的稳定,从而是能够保持21世纪改革和发展顺利前进的稳定.
十六大报告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其他各条是: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四条,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各个方面的展开,这里就不多加论述了.
10.如何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新的发展阶段的三个特征
龚育之在2002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新时期的历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呢新阶段的特征应该怎样来概括呢
新阶段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朝着发挥市场作用的方向不断前进的,在这个方向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在理论上,囿于过去的观念,许多同志总不容易冲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思想牢笼.虽然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但那时对计划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市场调节是否就等于市场经济,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中央的正式决定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论断,在国内外风波的冲击下,理论界还发生过又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当然更主要是总结改革以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改革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和1991年多次讲到这个问题,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更是鲜明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把问题提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为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1992年4月30日江泽民同志在一个重要的决策场合表示:十四大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要前进一步,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6月9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说:"最近经过学习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对计划与市场和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又有了一些新提法.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同志说他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说这虽然是他个人的看法,但也和中央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大家基本上是赞成的.6月12日,江泽民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同志赞成这个提法,并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比较,连科学技术都发展不起来.产品总是落后,也影响到消费,影响到对外贸易和出口.他还说:在党校的讲话可以先发内部文件,反映好的话,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一个主题了.结果,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都同意这个提法.十四大报告专门论述了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十六大报告对此做了总结和评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到20世纪末第九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我国已经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和转变,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
新阶段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地鼓舞和调动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朝气蓬勃的快车道.什么叫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稳定的较快增长,但是治理整顿那3年,年增长率降低了,最低的1990年降到3.8.1991年开始回升.从1992年到2000年这9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其间虽然有过一时的过热,但很快就被控制住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在经济总量和年增长率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上,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新阶段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确立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个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始,到十四大和十五大则进一步把这面理论旗帜更加自觉地高举了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也就是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高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是从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来说的,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从这个理论的主题来说的.
在新阶段,国际形势仍然是复杂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相继发生;美机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处在多事之秋;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台独分裂活动频繁.党中央继续按照沉着应对的方针,妥善处理,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尊严,坚持了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方针,继续取得了新的胜利.
现在,我们党宣布:到20世纪末,我们党规划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起20年内翻两番的目标已经实现,近13亿人口的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将近两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的良好开局.在开局之初,就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阿富汗战争,中东危机加剧,新的伊拉克战争阴云骤起.党中央冷静观察,清醒估量国际形势,在以自尊,自信,自强的姿态处理好国际事务的同时,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7.3,2002年前三个季度达到7.9.如果保持这样的或者略低的速度,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中再翻两番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总起来说,这13年,包括第一阶段的收局,第二阶段的全程,第三阶段的开局,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的形势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巨大胜利.应该说,这13年是成就辉煌的13年,是政治稳定的13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13年,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各方面改革配套发展的13年,是走近,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13年.十六大报告总结说:"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11.如何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此,一些专家认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一定会把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峰.
社会主义文明认识新境界
常绍舜(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哲学理论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李忠杰(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进步.政治清明不清明,对社会影响很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建设也要体现相当的水准.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主体,说明我们党对政治认识的深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推进政治发展.
三个文明相辅相成
王一程(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其中,政治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
卫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文化和政治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话,政治文明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刘春(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我们远未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只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框架和体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建设.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现时产生的,国际局势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有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着力解决.
宋振国(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途径:一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三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有关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论述,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纲领.
1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代表工人阶级实施政治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的基础.人民利益的广泛性,要求有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各种民主形式,领导,组织,支持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三大建设和改革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形式,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基本实践形式.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关键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只有坚持三者在实践中的统一,才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从事实上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
13.如何理解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标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全面小康的根本标志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2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千年概念崭新含义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2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14.如何理解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
首先,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是符合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要求的,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其次,从政治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大多数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再次,从他们财富形成的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合法经营取得的,许多人都直接参与管理和劳动,有相当一部分财富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还有,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中,有的是下岗工人,有的原来是党员或者干部,构成的成分也是多样化的.所以,不能把这个阶层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对立面.
15.如何理解衡量政治态度坚持"三看"标准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阶层的现状及各个阶层的政治态度,必须掌握衡量社会成员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报告明确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16.如何理解"人民利益"
人民群众利益包含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按满足需要的对象划分,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物质利益,经济利益是人民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的满足,精神利益是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政治利益是人民对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满足.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以物质利益为基本内容,又包含着精神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总体利益.按利益主体划分,人民群众利益包括广大公民的个体利益,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等群体的利益.这些个体的特殊利益是有差异的,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些个体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一般情况下,先富起来的社会成员,只要合法经营,往往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实践者.但是,由于社会成员财富的形成方式以及对财富的支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是多种多样的,绝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财产的多少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一个人财富多少,既不是先进的标志,也不是落后的标志.他们在政治上的现实表现,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十六大提出的"三看".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7.如何理解心中没有群众不是共产党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和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始终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这是执政条件下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关节点,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好执政为民的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心中没有大多数群众,就不是共产党人.首先必须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我们讲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首先是要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在政策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逐步实现广大群众共同富裕,决不是对多数群众的利益漠不关心.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让所有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和实惠.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8.如何理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至关重要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动,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重要.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下,特别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已经消灭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在继续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同时,正确反映和充分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新的阶段的全新的课题.党要把社会各个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和力量协调好,团结好.社会阶层深刻变化
建设者来自多个阶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分工的变动,引起了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包括知识分子,高新技术产业工人,传统产业工人,服务业工人,农民工以及失业下岗工人在内,总人数约2.7亿.虽然工人阶级队伍的成员构成和就业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我国从业农民有3.1亿,占全国从业人员44.2,他们和工人阶级团结在一起,也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关系最受关注的变化,是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明确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对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的科学分析.这样就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基本制度,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统一了起来.十六大报告明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政治判断,同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吻合的.这不仅对于凝聚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也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进一步成熟的重要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适应我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国内外,海内外各类投资者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和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受到保护.这个重大政策,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实现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要求的,也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所必须的.
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与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执政以后,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路线方针来实现的.实现党的路线方针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归根到底是要适应我国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在始终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协调和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三个一致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以实现人民利益为目的的根本出发点.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必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的各个环节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必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19.如何理解发展的检验标准是人民得到实惠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的成果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程度也是成正比的.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没有任何私利.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和力量的源泉,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成得好与不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得好与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得好与不好.
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以群众情绪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利益,保证发展的成果归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要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凝聚和依靠人民的力量发展我们的事业.
20.如何理解社会全面发展
讲发展,首先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长期的根本的任务.我们必须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新的思路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讲发展,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讲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与我国自身发展要求相结合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江泽民文选心得体会

学习胡锦涛文选心得体会


学习胡锦涛文选心得体会

党中央作出编辑出版、学习《胡锦涛文选》的重大决定,关键是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用其指导工作,促进发展。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老干部工作。

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对老干部工作的根本要求,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三个意识”。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为老干部服务是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稳定的政治优势,是部队建设的重要力量。没有广大老干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没有党和国家的今天,安排照顾好老干部,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是党和人民交给工作人员的一项光荣任务,也是一个重要政治责任,工作重要,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工作人员要自觉地把老干部工作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老干部工作做细、做好、做实。二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思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对办事的老干部要做到心中爱老、笑脸迎老,对老干部要热情、细致、周到,能办的事,尽快办,不能办的事,尽快答复。三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效率意识。工作人员头脑里要树立起老干部工作无小事、小事也要当作大事看、老干部工作拖不得的观念。为老干部办事要有紧迫感,只争朝夕,因为他们都年纪大了,体弱多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早办好可以使老干部早受益。

坚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到老干部工作的始终,认真抓好“三项工作”。一要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要及时向老干部传达学习上级文件,保证老干部政治青春常驻,保持革命晚节。二要抓好服务改革创新。要以老干部健康长寿为目标,以大多数老干部满意为标准,针对老干部进入“两高期”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需求,进一步在老干部医疗、住房、用车、通信、购物、就餐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加大改革的力度,方便老干部生活。做到老干部不做饭可以吃上饭,不去医院可以看好一般的病,在干休所可参加多种文体活动,身边没有子女有人照顾,努力把服务工作做到位、做到家,让老干总满意。三要抓好特困群体服务。要关心身患重病的老干部等困难群体,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经常到老干部家中征求意见,陪老干部坐一坐,拉拉家常,有了不顺心的事劝一劝,使他们生活得很愉快。

坚持把解决老干部的问题和困难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努力达到“两准”。一是困难和问题要了解准。要解决困难和问题,必须了解老干部的根本问题和困难,要做到“五个必访”:老干部生病住院必访,老干部家中发生情况必访,老干部过生日必访,重大节日必访,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出台必访。平时,要经常到老干部家中转一转,看一看老干部的身体状况,问一问他们的生活困难,听一听有何困难和问题需要组织解决。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老干部出现走不动、看不见、听不清的现象,出门难、购物难、看病难、住院难、生活不能自理等逐渐成为老干部群体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问题要解决准。老干部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关系老干部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给这部分老干部晚年生活增添烦恼,还会造成老干部队伍不稳定。因此,解决老干部的问题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不但要想得多一点,动作快一点,还要讲政治、想全局,有政策观念。因为老干部工作政策性很强,稍有解决不慎,就会造成不稳定。如对老干部要求解决职级、住房等问题,虽然反映十分强烈,如不符合政策,就不能照顾解决。否则,就会引起其他老干部攀比。只有把老干部的根本问题解决准、解决好,才能使广大老干部保持稳定,继续发挥余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