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魏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 > 导航 >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魏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农村如何脱贫?农村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带头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应该走怎样的发展模式?今天,一个小村庄塘约村的脱贫经验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1】

让《塘约道路》引起社会关注,是道路本身。书中写到的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是榜上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穷则思变,由党支部出面,把农民手里承包的零散土地集中在一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已经离开乡村的青壮年农民开始陆续返乡,被撂荒的土地重新种上了粮食,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重新凝聚人气的乡村拥有了活力和吸引力。在塘约村的土地确权流转和使用改革中,重新提出了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领导作用这两大原则。显然,与大多数乡村社会发展现状相比,塘约道路是依据塘约村现实状况进行的大胆改革,虽地处西南一隅,这种机制性的探索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大政治。

这部作品记录的实践、提出的问题、做出的思考,涉及农村社会自主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属于农村发展道路性探索。虽然,这条道路与农村现有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的关系需要理顺,这条道路本身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尚待完善,但是,这条道路及其实践对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话说回来,塘约道路即便是异类,是典型,但如果不是王宏甲独具慧眼,用文字生动简约地写出来,使这条道路迅速获得较大范围的传播和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实践中这一新生事物未必就能及时地获得关注和体认。从这个层面上说,作为一个作家和一部文学作品,已经超额实现其文本价值,它使文学写作重新获得神圣感。

在文学写作的诸多类型中,报告文学也好,非虚构写作也好,由于写作的对象是客观存在,对于真实和真相的发掘至关紧要。这个发现和发掘,需要胆识。胆是勇气,识是视野。有胆才能发人不敢发之言,有识才能发人不能发之言,胆识相连,写出的文章才能传道解惑,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

我如果没有看到也就罢了,看到了,不敢不写。作家不仅用眼睛看到了他们自救的能力和基层组织的力量,而且多次深入田野调查,通过有理有据的写作,把塘约村这一典型在精准扶贫中的有效性勇敢地写了出来,向整个社会作传播,提请大家研究。文以载道,王宏甲的这种写作重拾了中国文学或者文史的优良传统:解惑能够发现问题,传道传播方法、解决问题。

看到了和写出来,都需要胆识。在时间和空间上,报告文学与当下现实的关系都是靠前站位,对于现实的书写是正面强攻。社会反馈和社会效益是对报告文学写作最客观的鉴定。现实生活纷繁复杂,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作什么样的判断,决定了作品的品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学包括报告文学写作都有很多议论。当下,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社会各个层面无时无刻不在涌动和翻腾,身处生活现场的报告文学应该有更突出的作用才是。报告文学如何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赢得更多读者?

社会效益是报告文学写作价值的重要构成,进入历史现场,深入生活深处,及时敏锐地把握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敏感问题,摸准关节点,下情上达,这是优秀报告文学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一直是有效的。从这点来看,就能理解为什么《塘约道路》这样一本中篇规模的报告文学作品能够迅速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反响。首先,它敢于并善于抓住社会敏感问题,问题抓得准、抓得实,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建设性。

这些年,报告文学写作中一个大的毛病是,许多写作者调研功夫不肯下,事实掌握不清楚,思考不到位,甚至文字也不过关,就急于下手。面对现实发言,写作者自身认识不清,是致命伤。《塘约道路》凸现了写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格局。家国情怀和历史格局看起来是大词,对于一个写作者,它们就是价值维度和哲学维度。由此,才能从现实的枝枝节节中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质和趋势。

在《塘约道路》中,王宏甲最后写道: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大家都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这种思考,决定了作家写作的情思和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庸俗实用主义价值表达,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其对人性的本来所进行的探寻和追问,这是哲学层面的思索。王宏甲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学术严谨风范十分突出。采访、探究、写作犹如反应堆,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各种元素在创作主体的内心积累酝酿,最后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温度,突变,爆炸,产生巨大核能。

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历史的高度、现实的深度、哲学的维度三者统一,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才有可能产生,才能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报告文学写作的高门槛。这道门槛如果不树起来,报告文学的文体发展就不会有大的突围。

《塘约道路》的经济学、社会学价值先不忙下结论,留待时间评估,倒是这本书对于报告文学写作的贡献应该及时得到研究。作为一部报告文学,《塘约道路》首先是一部文学性强的作品,它的文学性建立在形象丰满和细节讲述充分有力的基础上。这是一部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反映时代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

【关于《塘约道路》读后感心得体会2】

月31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以《给乡亲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为题报道塘约道路,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牵住牛鼻子 犁出新天地》,同时还用四、五两个整版报道塘约的巨变。一个省的党报用这么大的篇幅持续报道,是罕见的。在同一天的报道里,十分引人注目的内容还有:安徽省委组织部到塘约考察后专门订购了两万册《塘约道路》分发给该省各级党政干部学习。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塘约道路是不是意味着又回到过去吃大锅饭的老路,是不是在走回头路?为此,围绕如何看待塘约道路的话题,发表以下个人看法。

一、重走集体化道路早已成为觉悟农民的强烈愿望

本人是一名改革初期参加工作的乡镇干部,可以说亲眼见证了农村改革后的发展变化。不可否认,分田到户一刀切的政策的确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已严重困扰着农村的发展。也就在这时,全国个别没有实行分田到户的农村出现了与小岗村截然不同的现象,即后来社会上公认的华西、南街村现象。这些村不仅没有外出打工现象,而且吸引了许多外来者,不仅实现了共同富裕,而且跨越了小康,实行了教育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日常所需基本免费的分配制度。这无疑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感到格外惊喜。于是,各地不断有人自发的到华西、南街、刘庄、龙泉、兴十四、滕头、航民、宝山、进顺、南岭等集体化村参观学习。就连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也曾三次派人去南街村参观,并在留言簿上写道:大包干发源地的人员看到了南街村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模式,使我们的党组织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这充分表明,重新组织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早已成为觉悟农民的强烈愿望。遗憾的是这一愿望不仅长期缺乏政策的支持,而且面对各种限制甚至打压。也正是这一原因,2016年11月7日,浙江省18位农村干部联名向全国农村干部群众发出倡议,提出强化集体所有权,创新土地经营制度,走华西、南街、周家庄乡农工商合作社及浙江省航民、滕头等集体化村开创的道路。并且这一倡议在网上发表后,很快得到各地基层干部群众充满激情的回应,不少网友为之欢呼、为之激动,纷纷向18位倡议者致敬,称他们为18勇士。

二、塘约道路回答了要不要重走集体化道路的问题

农村要不要重走集体化道路,这是关系到农村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并且有很多人不看好集体化道路,认为华西村、南街村的成就并非因为集体化的优越性,而是特殊时期、特殊人物、特殊地域造就的。在这一理论的误导下,许多人看了华西村、南街村十分感动,却意识不到集体化的优越性,仅仅把华西村、南街村的成就归结为一个好的机会,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地理条件,因而广泛流传一种说法,华西村、南街村固然好,但在中国不可以复制。无奈,主张走集体化道路的人们只好期待新时期出现重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而塘约道路正是大家期待的。塘约道路最大的突破不仅在于塘约村重走集体化道路后短短两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惊叹,还在于塘约村是地处贵州偏远地区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并且是在灾后濒临绝境的情况下重走集体化道路的。这足以说明华西村、南街村道路在中国不可以复制的说法被彻底否定。

华西、刘庄、南街等个别农村坚持集体化道路与小岗村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今天塘约道路带来的巨大变化,足以证明:中国广大农村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走集体化道路,实现就地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生活城市化。让农民觉得在农村生活不比城市差,这才是理想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不是一味的人口城市化,更不是消灭农村。因此,重走集体化道路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势在必行。

三、塘约道路再次证明农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不可低估

不少专家、学者乃至参与顶层设计的权威人士,认为分田到户三十多年了,集体经济早已空了,人心彻底散了,农民习惯了自由的生活,农村不可能再回到集体化道路。而塘约道路的实践恰恰超出了这些人的意料。这是为什么?

其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不仅来自于书本知识,同时也来自于人们的实践。农民固然文化水平低,但农村的实践却最终依靠农民群众来完成。因此,农民文化水平低不等于农民群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就一定比专家、学者差。实践证明,农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

其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村能否回归集体化道路,不是取决于专家、学者的主观意念,而是取决于客观的实践。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脱离群众实践,即使再有权威的专家学者,仅凭主观意念,也不免做出误判。

显然,华西、刘庄、南街等个别农村坚持集体化道路的实践,以及今天塘约村重走集体化道路的实践所创造的惊人成就,都是有关经济学家事先想也不敢想的,由此证明农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四、塘约道路充分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只要我们认真拜读王宏甲老师的《塘约道路》一书,就会明白,塘约村之所以短短两年发生巨大的变化,前提条件是在上级党委支持下,塘约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走集体化道路。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塘约道路充分体现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在这里,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体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械教条的做法基本上避免。这一点与人民公社时期有着明显不同。

客观正确的评价人民公社,应该将集体化的优越性与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问题区别对待。不可否认,农村改革前的发展就已体现出集体化的优越性。一是集体化时期的成就明显超过了以往的私有制时代。二是集体化时期的突出成就(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既是私有制时代中国人不敢想的,也是今天家庭承包制下难以做到甚至无法做到的。三是集体化时期的成就受到国外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马克赛尔顿、美国著名的中国学研究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的高度评价。同样,不可否认人民公社时期的问题,但问题的根源不在于集体化,而在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以及当时的国情。一是集体化进程过急。如1958年的大跃进,后期出现的一大二公及一平二调。二是农业学大寨教条化。由于教条学习大寨的做法,导致一些村学大寨成效甚微。三是农民活动管得过紧。当时过多地突出集体劳动,不合理的延长劳动时间,忽视了个体自由活动及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引起农民的怨恨。四是经济决策过分集中。过分强调国家计划,忽视集体计划及农民的个体计划,因而只有国家市场,没有自由市场,导致市场不活,农民个体需求远不能满足。五是利益分配苦了农民。由于当时农产品长期低价收购,生产计划指标及任务粮指标过高,基本建设战线过长,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农民口粮不足,势必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显然,上述问题导致集体化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并使一些地方的农民对集体化产生抵触情绪。然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集体化固有的。一方面是我们的管理不当,另一方面与当时的国情有关,其中,利益分配苦了农民的问题,与当时的国情有很大关系。第一,为实现工业化目标而预付的农业代价。这既是我国工业落后的国情决定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必经之路。第二,在特殊国际环境下保证自身安全必付的农业代价。否则,今天的和平发展很难保证。

可见,塘约村重走集体化道路,并非意味着回到人民公社时期。有人质疑塘约道路是不是意味着又回到过去吃大锅饭的老路,是不是在走回头路?我认为提出这一问题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真正了解人民公社的人,就不会将人民公社时期的管理问题归罪于集体化。真正关心塘约道路的人,就应该像王宏甲老师一样,奔赴贫困地区的农村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而不该站在一边凭空妄断,更不该冷嘲热讽。

总之,塘约道路不同于小岗村,塘约道路的管理不同于人民公社,塘约道路的起步不同于华西村、南街村。十分赞成俞正声主席对塘约道路的高度评价。十分感谢王宏甲老师发现了塘约道路。同时感谢徐祥临教授让我第一时间拜读了《塘约道路》。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翻开《塘约道路》这本报告文学第一页,看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句话,他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读完《塘约道路》这本报告文学之后,我的内心更是很大感触,它让我看到了一批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奋斗在第一线的优秀党员干部,也让我对农村“三变改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信心。《塘约道路》要求我们第一书记把“塘约精神”始终贯穿于当下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脱贫攻坚当中去,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出一条属于我们的“塘约道路”,深入推进和做好各项工作。

一场大水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塘约农民更是一贫如洗,而塘约村的十一名村委干部没有放弃,全村的广大群众更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通过“两步走”,第一步是成立合作社,把全村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第二步是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全村抱团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其实,成立合作社在我们每个村都进行过试点,但经过几年运转实施至今,大部分合作社几乎成为空壳,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合作社带头人的素质及正确决策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村民不能正确的认识合作社,内生动力不足,社员不能齐心协力共创合作社;二是农产品销售价格与销售渠道限制了合作社运作,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社运作模式中,公司不能有力地保障农户的稳定收益和农产品的销路通畅,加大了合作社风险;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管理不能保证生产农产品质量,无法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未能在合作社良性运作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四是大多合作社建立较晚、规模较小、固有资金较少、收益渠道窄、银行贷款难(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担保),普遍面临着运作资金匮乏,新技术的引进、加工厂的修建等等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被搁浅,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良性运转。

塘约村通过采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四种人”的问题,实现了“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一方面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另一方面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激活了土地经营权。同时实现了贵州省“七权同确”第一村,真真正正把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所有这一切均源自全体村民在体会主人地位时所产生的“内生动力”。土地确权已经在我们洛河峡谷六个村中开展结束,我们需要的是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吸引投资,实现“三权”到“三变”的转变,才能带动洛河峡谷村民脱贫致富。

塘约村通过一丝不苟对村规民约的实施,抑制了不良之风,弘扬正气,不仅提高了塘约村的经济建设,更宝贵的是提高了塘约村民的精神建设。而我们有部分群众心甘情愿当“贫困户”,以当贫困户为荣,这是彻彻底底的精神贫穷。塘约的“红九条”每一条都是维护道德的底线,我们通过组织村民商议和完善《村规民约》,使其更加适应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合农民群众新期待、符合文明进步新趋向,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成立就是为穷人谋福利,进而创造更好的社会,塘约之路告诉我们,只有在不忘初心的党的领导下,引导全体村民共同发展,不落下每一个贫困者,带动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才有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保证。如何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这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而现在农村党员组织纪律懒散,大局意识淡薄,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时寥寥无人。所以,归根到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根本在于保持农村基层党员的先进性。这也是我们第一书记下乡驻村的任务之一,一方面,我们将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新政策、新权利、新权益落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党员身上。提高每一位普通党员参与脱贫攻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保持和发挥每一位党员的先进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每一次的走访入户都必须带着明确问题进行调研,问题调查不清楚、调查目的没达到就不能仓促结束走访,把走访与研究结合起来,每一次的走访入户都必须给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带来实惠,包括政策实惠、技术实惠甚至直接是物质实惠。通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动村民集体共同致富。

《塘约道路》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塘约的变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作为,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塘约道路鲜明地呈现出: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重新组织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1】

我是在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读到王宏甲这本新书的。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作家说,王宏甲的名字我知道,但这本书的名字我看不懂,我知道有协约、违约、公约、条约,不知道还有个塘约。我告诉他,塘约是贵州安顺的一个村,一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村里应该是有塘的,不光有塘,还有两条河,一条叫洗布河,一条叫塘耀河,洪水一来两条河的水就暴涨,把村里的田地都淹了。塘约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约定,一个由村里共产党员带头、老百姓共同响应,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盟约。靠着这种约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一条实现富裕幸福梦想的道路,一条具有农村发展典型意义的道路。塘约道路既不同于华西村模式,也不同于小岗村模式,但两者的成功经验都在这里得到借鉴。塘约是革命老区,是红军走过的地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王宏甲通过塘约困惑、塘约经验、塘约模式、塘约道路,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基层的成功实践。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关键词中国道路。

王宏甲是讲故事的高手。书中有这样一段:当晚,(左二牛的)父亲主持家庭会。父亲问儿媳妇:这个村主任,你同意不同意他干。儿媳妇说:他想做的事就做吧,我从来都没拦着他。父亲说:村干部要付出的,没有你支持,他干不下去。儿媳妇问:咋支持?父亲说:你就支持他两点,一是他有事,随时要走的,你不能拖后腿;二是有人来找,端椅倒茶要及时,找你吵架,你也必须先倒茶。儿媳妇说可以。然后问二牛什么态度。二牛说牛还在。父亲说:没必要老想着挣钱你有机会给大家做点事,是福气啊!第四天,二牛就把牛全部卖了,开始当村主任。一段朴素的白描,描绘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共产党员、老农民、老父亲形象,描绘了一位敢于担当的年轻村干部形象,描绘了一位朴实、明理的农村媳妇形象。这个家庭会的故事让人想落泪。像这样的故事,书中有很多。王宏甲的白描功底很深厚,字里行间,让我们似乎读到了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孙犁的《荷花淀》。通过一本书讲述一个村庄的故事,讲述中国社会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普通百姓的故事,展示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塘约道路》的意义。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中国故事。

故事的主角当然是人物。《塘约道路》的故事是从村支部书记左二牛、村委会主任彭远科、时任安顺市委书记周建琨写起的。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使三位基层干部不期而遇地集中在一个画面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什么叫赴汤蹈火义不容辞,什么叫主心骨、定盘星、压舱石、顶梁柱,什么叫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庄是中国社会一个最基本、最基层、最基础的单元,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终端、执行终端、受益终端,基层组织、基层政权至关重要。在11人的干部会上,大家对合作社、就医、就学、基本建设、土地流转中心等问题的认识,使我们看到,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落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提出的四个不能是怎样实现的,农村深化改革、基层民主建设是如何推进的,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在基层是怎样落实的。一句话,《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这是我讲的第三个关键词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力量,是王宏甲这部《塘约道路》最突出的三个主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注解和诠释。前两年,王宏甲曾有一本《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一书,书里梳理了从尧舜禹、汤文武等中华先圣的民本思想,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观,视野宏阔,思考深邃,思想性强。这部《塘约道路》可以说是《人民观》的农村版、基层版、实践版。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舞台的主角,是书写历史的主人、推动进步的主力,讴歌人民就是赞美英雄。我认为,王宏甲用他那饱含深情的笔,再一次为我们塑造了人民的群像、英雄的画卷。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2】

今年两会上,俞正声主席指出,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精神不简单。为何一个安顺的小山村,能受到中央领导的如此关注。这让我对塘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农村是孕育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摇篮。回顾历史,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直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可以说,农村,就是我们共产党的根。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在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上,点燃了星星之火,发展并取得了全国的胜利,成立了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政权。

建国到现在,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农村改革。当中,有过坎坷,也有过迷茫,但从未改变的就是那份永不言弃的执着。

无论是安徽小岗村、安顺顶云村,还是山西大寨村,它们都是这份执着的践行者,都在我国农村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示出了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强不息,展示出了党员群众鱼水情深。

而如今的塘约,不同于以往小岗、大寨。它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是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吸收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村改革经验,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实践。这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完成了质的蝶变。

王宏甲说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为穷人谋利益,一个村庄最大的成就不是出了多少富翁,而是没有贫困户,什么是政绩,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举全村之力帮助最后一个贫困户脱贫,这才是最大的政绩。

小小的塘约迸发出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启示我们基层农村,虽然目前还有那么多的先天不足、那么多的客观束缚,但贫穷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精神涣散,不去思索、不去奋进,守着资源空悲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我相信塘约不会是一个终点。它的新生会接二连三唤醒农村沉睡已久的力量,让中国数百万个偏远小山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发奋图强、厚积薄发,最终串珠成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及感受


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及感受

《塘约道路》由报告文学家、著名学者王宏甲所创作,是记录贵州安顺一个穷山村在党组织带领下,如何从灾难之后的一穷二白中,通过重拾集体化道路,重拾乡约民俗,重拾村民自治,实现惊人蜕变的一篇写实报告文学。全文用字简练、文笔朴实、寓意深刻,读后发人深省、使人振奋、催人上进。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对文中所提及的诸项事宜,感触尤深。在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感动。该书开篇第一句:希望国家发展,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的读者,读读这本小册子。显然是作者希望通过对塘约村改革探索的宣传介绍,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塘约村,窥豹一斑,透过这个小村,去主动思考整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关注三农,关心农村和农民命运,让人触动,这也诱使我一气将全文读完。

20xx年遭遇了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塘约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卯足一股劲,拧成一根绳,打破陈规,闯出了一条新型集体组织道路,使得塘约能够从灾难和贫困中迅速崛起,灾后仅仅两年时间,便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文中所提及的诸人、诸事,使我感受尤深。

──心动。正如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所指出的,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精神不简单。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也不同于改革开放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华西村,塘约道路是塘约村农民xx大大以来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在中国辽阔的农村土地上,塘约的实践不是唯一,但它的精神,是建设中国新农村的典范,这里村庄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体现了新中国新农民自强不息的积极态度,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塘约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精神的力量。塘约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启示基层农村,虽然目前还有很多的先天不足和客观束缚,但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精神涣散,不去思索、不去奋进。我们渴望和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一个精神焕发的社会、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

──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塘约道路》让我们看到,实现农村脱贫、全面建成小康、复兴民族伟业,领导力量在党,骨干力量在党员,依靠力量在人民。塘约村的发展之路是一个自力更生脱贫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我们要吸取塘约经验、敢于践行,发扬塘约精神、敢于务实,学好塘约道路、敢于坚持,因地制宜走好自身的发展之路。塘约道路尤其需要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做到不忘初心、胸怀理想,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把塘约精神贯穿于当下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敢想、敢干、敢拼,有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我们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就没有完不成的目标。

延伸阅读:

阅读《塘约道路》心得体会

从20xx年那一场洪灾让乐平镇塘约村的村民们拧在了一起,在村支书左文学的带领下,塘约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村。塘约道路也成了各地纷纷效仿的小康模式,学习塘约模式、塘约道路成了热潮,但是塘约道路究竟是何,我有如下几点看法:

塘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是党与人(村民),管好人,治好党,之后才是发展。

第一,管好人。为规范村风民约,塘约村党支部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从塘约村实际的村情民情出发制定了塘约村红九条和塘约村村规民约。用白纸黑字规定了塘约村村民的言行举止,一时间村风、民风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治好党。塘约党总支对全体党员实行驾照式管理,用扣分来规范党员的言行。对村干部也实行扣分制管理,能者居之同时,积极发展年轻党员,培养后备干部,保证党组织活力。

第三,强发展。管好人、治好党之后就是发展了。塘约村三权促三变,厘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财产界限,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裂,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一系列的发展塘约村从一个国家二类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明星村,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考察团到塘约进行考察,学习经验。

阅读拓展:

读《塘约道路》有感:农村发展任重而道远

《塘约道路》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复制?笔者认为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其中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个体会:塘约实质上是一个与群众签订的,由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砥砺前行谋求发展的约定

在《塘约道路》这本书中,建立农村合作社进行土地确权流转的实践经验,为农村党组织重新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员重新成为农村发展核心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塘约村行政的六大机构的一把手全部都是党员,而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广大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担当历史重任,整合资源、团结人心、统筹各方,带领群众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是对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实实在在的考验。可能发展的道路有千万条、面临的困难有千万种,但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共富的重任,我们广大农村党组织必须当仁不让一肩挑,广大基层党员也必须勇挑重担,首当其冲。

第二个体会:道路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农村基层民主之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观后感及心得)的本质应该以村民为主体,突出两委主导作用和上级党组织保驾护航作用,以村规民约促成村级协同共治

在新常态背景下,基层发展、村级事务管理、民生服务对基层管理、治理提出了新需求,推进协同共治很必要、很重要。村规民约,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塘约道路》中红九条黑名单等维护着塘约的道德底线,是在中国社会最基层重建乡村规范和重建良好民风,以此来优化协同共治、引领基层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村民共治的精神内涵:村民共治是对村民自治的演化和进步,通过真正讲求人民民主,即实现村民自治,也实现村民共治共享

第三个体会:基层党组织既是深化改革的先锋官,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越是在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越是需要基层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组织制度的战斗堡垒,坚守底线、化解矛盾、促进发展

书中,塘约村书记左文学认为最重要的工作是党支部建设,而重中之重是党员的思想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在塘约雷打不动,周工作例会制度也坚持得十分到位。塘约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勃勃、坚强有力,才能在各种严峻形势面前,经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党的执政地位才会固若磐石。左文学还提到了四个好:选好一个路子,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用好一套政策,在村党支部建设层面理解的话就是首先确定符合实际、大胆创新的发展理念和坚持原则底线的政治路线;发挥干部决定性因素的作用,选好村级发展和执行上级决定的领头羊,配强配全支村两委班子;严格规范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务、党务、财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先进的发展理念,活学活用,做到既坚持原则不变通,又灵活掌握促进和谐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