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职业选择与规划演讲稿 > 导航 > 现实职业选择与心中的职业梦想

职业选择与规划演讲稿

现实职业选择与心中的职业梦想。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现实职业选择与心中的职业梦想,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个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女孩,热爱文学,有着希望从事编辑、记者的职业梦想,但残酷的生活现实使她觉得自己距离这个梦想是如此遥远。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找到一份正式媒体的从业工作几乎不可能,为了生活,只能在一家企业里从事网站更新的简单劳动。在这个职位上,她的工作很简单,主要就是复制、粘贴之类的简单重复,但工作量既大又长,休息时间还经常要被占用。而且,岗位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她不清楚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内心很是苦闷和困惑。

看到了她处于如此的境地,我很同情她,觉得她的问题其实是如何处理好现实工作与实现职业梦想的关系。我首先建议她,马上考虑改变目前这种没有意义的从业状态,实现职业梦想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在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努力积累自己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因此在考虑职业的选择问题上,没有必要更多考虑自己那个当编辑、记者的梦想,因为你现在还不具备基本的职业资格。首先要选择一份能够学到东西、养活自己、并能获得快乐的一份职业,而她目前现有的工作一点没有价值。收入低、无法实现经济自立;工作内容简单地重复,学不到新的东西,无法提升自己;企业领导过于功利,根本不替员工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成长考虑,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当然不会有快乐感,因此应该果断辞职。

在新职业的选择时,不必特别在意是否从事专业媒体的文字工作。首先应该选择一个具备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你可以得到尊重、学习到新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同时又要兼顾收入状况,至少能够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至于具体做什么则不必过于苛求,可以是客服、可以是文员、也可以是销售。这些工作可能有些不会很轻松,也可能会面对一些挑战,但一定能学到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内涵更加丰富。在经历了一段这样的从业过程之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逐渐充实了起来,自己以前没被发现的一些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一些没有感觉过的从业快乐开始经常伴随着你。从而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变得开阔了,并能够随时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和美好。

在这样的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你始终觉得一直深藏心中的那个梦想还没有发生改变的话,你就可以尝试着进行一些圆梦的准备和试验。因为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媒体爆炸的网络时代,只要你愿意,编辑和记者的工作体验可以属于每一个人。不论你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你都完全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内容写出来,选择一个适合的方式发表出来。既可以作为通讯员给传统媒体投稿(许多专业的记者、编辑往往都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也可以随时给网络媒体投稿,或是不用经过任何人的批准,直接将自己的作品发到网络论坛或自己的网络博客上。这样的实践多了,你采集素材的眼光就会更加独到、你的观点也会提炼得更加鲜明,你的读者群就会慢慢形成,媒体对你的能力认知也就会逐渐形成并增强。

这是一个必须经历、也是对个人成长很有好处的圆梦过程,在这样一个圆梦的过程中,既可享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又可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复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既能胜任企业中的专业技能岗位,又可在合适的时候,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爱好、文字方面的专长、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触角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某种社会兼职的形式,如特约记者、专栏作者、自由撰稿人的角度,完成自己的圆梦过程。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可能你突然感觉到,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专职的媒体记者编辑,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你会发现,自己离那个理想的职业原来是如此之近,几乎可以唾手可得。而根据我的体验,也许此刻的你,心态上已经发生了某种改变,是否成为专职的媒体从业人员,根本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当你没有阅历、没有经验、职业技能又很欠缺的时候,梦想也许只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一旦你完成这样一个经历丰富、积累的过程,梦想其实已经成为现实了。而且你还知道了圆梦是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的,比如在自己已经喜欢上了现有的的职业之外,时不时客串一回媒体人的角色,就是个很好的方式嘛。

Fwr816.coM精心推荐

怎么做好职业规划与职业选择


职业规划选择经历是从模糊的空想走向现实。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由此可见,职业规划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需要考量的、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包括:合群性、责任性、情绪性、进取性、自律性、自信心、灵活性、有恒性、宽容性、自主性、支配性等等。

(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职业兴趣特征包括现实性、探索性、艺术性、社会性、事业性和传统性。

(3)能力与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与特长息息相关。通常语言能力、数字运算、逻辑判断、资料分析、机械推理、空间关系方面的能力称为一般能力;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则是核心能力。

(4)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在职业确定后,还要计划一下职业发展的大致路线:是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规划中,须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 (2)我能往哪一路线发展? (3)我可以往哪一路线发展?

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

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目标做出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目标分短期、中期、长期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可以拆分成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

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成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评估与回馈。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规划的制定;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

职业选择中的自我分析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常与他(她)本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及能力等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性格等是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客观且全面的自我分析。

根据兴趣择业 在择业过程中,人的兴趣和爱好往往具有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只能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全部依据。因为,只有把它们建立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兴趣、爱好才会获得现实的基础,也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求职者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努力发展自己的专长,从而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明确的针对性,确保在求职时拥有一个更为广泛的选择余地。

根据性格择业 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例如:理智型性格喜欢周密思考,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故适合于选择管理性、研究性和教育性的职业;情绪型性格通常表现为情感反应比较强烈和丰富,行为方式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故适宜于艺术性、服务性的职业;意志型性格通常表现为行为目标明确,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坚决果断,故多适应于经营性或决策性的职业。

根据气质择业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人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可是性情暴烈缺乏耐心;有人选择了记者的职业,但生性沉稳、反应迟缓。于是,原先理想的职业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人能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的气质与所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可见,气质不同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所以,求职者应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根据能力择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精细,各种职业都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求职者在选择职业时,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再做出选择。这有助于我们择业的成功,并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

“做人”与“做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和大学生们进行有关职业选择话题的交流时,我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们如今赶上了好时候啊,毕业之后干什么,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这的确是我由衷的肺腑之言,想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八十年代初期),根本不懂得什么自我设计,也更谈不上清晰的职业规划,说来也简单就当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种完全由组织说了算的统一分配,看似没有个人操心的烦恼,但却是要付出无视每个人的职业差别和个性特征、乱点鸳鸯谱的沉重代价。

尽管从几十年后的发展情况看,我们当年那些同学混的还都算不错,但我想,如果当初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如果能够适当兼顾个人的志趣爱好,我们这些人的职业人生必然会更加精彩与充实。然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态度上的确有许多的问题。他们往往不从长远打算,不从自我的个性实际出发,而是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别人眼中的面子等等这些并不实际的东西。他们对理想职业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影视作品中那些表面风光的大公司白领的岗位上,而自己究竟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则不做深入的考虑。其结果,他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真正认清自己适合寻求怎样的工作职位,在各种选择中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从而实际品尝到了令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断贬值的苦果。

我没有做过详细的社会调查,据不久前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指标,经全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今年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的水平,与去年基本持平。应该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做到这种程度应该是相当不容易了。可以肯定的说,在那些没有找到工作、至今仍然赋闲在家、靠父母养活的大学毕业生中间,有相当的数量并非没有遇到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而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眼光出了毛病,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以致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和整天牢骚满腹的怨妇。

在众多职业选择的困惑中,有一个很有普遍性的问题:自己想进大企业但却屡屡被拒,而对那些能够获得入门资格的小企业工作机会,自己又根本看不上眼。面对这样的困局,有些年轻人也动摇过自己这样的定位,但总觉得不能太委屈了自己。大学生到小企业去工作真的就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任由自己沉沦、没有远大的职业志向吗?小企业与大企业对年轻人的职业前途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区别呢?

职场中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准确,也很有意味:大公司里学做人,小公司里学做事。也许一些大学生们看到这句话就更有理由了,不是说先学如何做人、再学如何做事吗?我想进大企业正是应了先学做人这一点了呀。我的观点则正好相反,做人与做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情,做人要通过做事的过程来体现,做事的过程则体现出了如何做人。

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职场是最讲究实际的,如果你连基本的小事也做不了,谁又会有兴趣和你单纯讨论如何做人呢?因此,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必须要把学习做事放在首位,选择去小企业去就职的理由自然也就充分了呀。为何在小企业能够便于学习如何做事呢?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规模小啊,企业小则层次少,盛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这里的管理可能不够正规,但恰恰因为这一点,它可以有效地令那些真正具有良好职业潜质的年轻人大展身手,可以不受传统观念、等级年限的限制自由施展,承担重任、独挑大梁的机会更是随时可能出现。

况且,小企业中的精英人才一般都比较匮乏,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又拥有务实职业精神的优秀人才,更是难得。这势必就为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潜质、爱学习、求进取、注重自身职业价值实现的年轻人提供了宽松的职业环境和广泛的用武之地啊。

尽管小企业现实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比如它的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市场影响力度差、盈利能力也比较弱、企业受市场变化的波动会比较大等等,但这些问题对于一个主要以积累职业经验、提供职业能力为主要诉求的大学生说来,似乎并没有构成太大的影响,那些问题影响更加直接的应该是这些企业的老板和经营管理者嘛。而对于大学生们说来,他们恰恰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对他们今后漫长的职业人生更有意义的历练和经验啊。

反观大企业的环境,我并不认为很适宜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作为熟悉与适应职场环境的第一站。这里的管理流程高度规范,这里的岗位职责明确而又精细,这里的等级森严、权责明确,这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承担着整个企业中非常微小的一项工作职责,这里更加注重团队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对员工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是做好自己、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留给你的职业提升空间可能恰恰就非常有限。正是在这样的人员众多、分工庞杂、部门细分、层次繁琐的企业环境中,一个有利新人学习做事的氛围被极大地弱化了,而复杂的企业环境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倒是个不错的客观条件。当然,大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独特、光辉的成长历史,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大浪淘沙拼搏出来的强者,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是构成其宏伟与强悍的坚实根基。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自然会格外得到这些独特营养基因的呵护与滋润,从而获得各种职业精英成长所必备的、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修炼。这大概就是在大公司学做人那句话的内涵与由来吧。

基于这些理由,我认为,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这种现实的考虑出发,我更倾向于大学生们最初的职业选择应该更加着重于小企业。当自己在小企业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做事能力的基础上,认清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成长方向之后,争取进入到一家规范、有规模的大企业去学习、体验、历练一番,今后的职业之路定会更加宽广而富有希望。

为不同的职业选择给出理由


在和大学生们进行有关职业选择话题的交流时,我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们如今赶上了好时候啊,毕业之后干什么,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这的确是我由衷的肺腑之言,想当初,我们毕业的时候(八十年代初期),根本不懂得什么自我设计,也更谈不上清晰的职业规划,说来也简单就当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种完全由组织说了算的统一分配,看似没有个人操心的烦恼,但却是要付出无视每个人的职业差别和个性特征、乱点鸳鸯谱的沉重代价。尽管从几十年后的发展情况看,我们当年那些同学混的还都算不错,但我想,如果当初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如果能够适当兼顾个人的志趣爱好,我们这些人的职业人生必然会更加精彩与充实。然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态度上的确有许多的问题。他们往往不从长远打算,不从自我的个性实际出发,而是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别人眼中的面子等等这些并不实际的东西。他们对理想职业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影视作品中那些表面风光的大公司白领的岗位上,而自己究竟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则不做深入的考虑。其结果,他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真正认清自己适合寻求怎样的工作职位,在各种选择中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从而实际品尝到了令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断贬值的苦果。

我没有做过详细的社会调查,据不久前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指标,经全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今年的大学生就业率达到了60%以上的水平,与去年基本持平。应该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下,做到这种程度应该是相当不容易了。可以肯定的说,在那些没有找到工作、至今仍然赋闲在家、靠父母养活的大学毕业生中间,有相当的数量并非没有遇到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而是因为他们的职业眼光出了毛病,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以致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和整天牢骚满腹的怨妇。在众多职业选择的困惑中,有一个很有普遍性的问题:自己想进大企业但却屡屡被拒,而对那些能够获得入门资格的小企业工作机会,自己又根本看不上眼。面对这样的困局,有些年轻人也动摇过自己这样的定位,但总觉得不能太委屈了自己。大学生到小企业去工作真的就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任由自己沉沦、没有远大的职业志向吗?小企业与大企业对年轻人的职业前途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区别呢?

职场中曾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准确,也很有意味:大公司里学做人,小公司里学做事。也许一些大学生们看到这句话就更有理由了,不是说先学如何做人、再学如何做事吗?我想进大企业正是应了先学做人这一点了呀。我的观点则正好相反,做人与做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件事情,做人要通过做事的过程来体现,做事的过程则体现出了如何做人。在职业选择的问题上,职场是最讲究实际的,如果你连基本的小事也做不了,谁又会有兴趣和你单纯讨论如何做人呢?因此,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必须要把学习做事放在首位,选择去小企业去就职的理由自然也就充分了呀。为何在小企业能够便于学习如何做事呢?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规模小啊,企业小则层次少,盛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这里的管理可能不够正规,但恰恰因为这一点,它可以有效地令那些真正具有良好职业潜质的年轻人大展身手,可以不受传统观念、等级年限的限制自由施展,承担重任、独挑大梁的机会更是随时可能出现。

况且,小企业中的精英人才一般都比较匮乏,具有良好职业能力又拥有务实职业精神的优秀人才,更是难得。这势必就为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潜质、爱学习、求进取、注重自身职业价值实现的年轻人提供了宽松的职业环境和广泛的用武之地啊。

尽管小企业现实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比如它的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市场影响力度差、盈利能力也比较弱、企业受市场变化的波动会比较大等等,但这些问题对于一个主要以积累职业经验、提供职业能力为主要诉求的大学生说来,似乎并没有构成太大的影响,那些问题影响更加直接的应该是这些企业的老板和经营管理者嘛。而对于大学生们说来,他们恰恰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对他们今后漫长的职业人生更有意义的历练和经验啊。

反观大企业的环境,我并不认为很适宜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作为熟悉与适应职场环境的第一站。这里的管理流程高度规范,这里的岗位职责明确而又精细,这里的等级森严、权责明确,这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承担着整个企业中非常微小的一项工作职责,这里更加注重团队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对员工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是做好自己、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留给你的职业提升空间可能恰恰就非常有限。正是在这样的人员众多、分工庞杂、部门细分、层次繁琐的企业环境中,一个有利新人学习做事的氛围被极大地弱化了,而复杂的企业环境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倒是个不错的客观条件。当然,大企业往往都有自己独特、光辉的成长历史,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大浪淘沙拼搏出来的强者,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是构成其宏伟与强悍的坚实根基。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自然会格外得到这些独特营养基因的呵护与滋润,从而获得各种职业精英成长所必备的、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修炼。这大概就是在大公司学做人那句话的内涵与由来吧。

基于这些理由,我认为,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这种现实的考虑出发,我更倾向于大学生们最初的职业选择应该更加着重于小企业。当自己在小企业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做事能力的基础上,认清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成长方向之后,争取进入到一家规范、有规模的大企业去学习、体验、历练一番,今后的职业之路定会更加宽广而富有希望。

80后职场人的职业选择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首先要澄清一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5大利益象限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垄断行业国企

3.竞争行业国企

4.外企

5.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xx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