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安全十大理念心得体会 > 导航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理念的十大变迁

安全十大理念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理念的十大变迁。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理念的十大变迁,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谋求生活来源的主要工作。理念是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引领行为的核心价值观。职业理念作为指导人干什么、怎么干的思想基础,三十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业理念的每一次变化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从深层次上凸显了中国职业人的职业理念逐步与国际接轨,职业能力开始与国际同步发展,职业素质出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提升。

人的职业属性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

计划经济时代,人的职业属性单一,人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经济收入都是在固定的社会组织中工作所得,职业也被革命工作所概括,职业没有实质意义和科学细分。人们相互间的问话都习惯于你是哪个单位的?单位人取代了所有的职业称谓,那个年代里生是企业人,死是企业鬼,厂荣我荣,厂损我损,几代人都在一个企业里,导致企业对职工的全方位负责。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企业办幼儿园、食堂、学校、医院、浴池,有的还办了火葬场,企业的附加负担越来越重。八十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多元化经济组织开始产生,在下岗、失业、再就业的年代里,人们找工作不找市长找市场的理念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按照市场需求社会需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设计职业,一大批社会自由职业者开始创业发展,由个体户发展到今天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到1.9亿人,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

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不仅是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提升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社会自由职业者的比重越大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越活跃,市场化程度越高,从业者的自我约束能力越强,对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和持久性的推动力。实践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人对于推动职业的创新、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职业人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而且随着市场化程度越开放,社会人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在金融危机的反作用下,我国社会人的发展结构将越趋科学合理,从业人员总量和质量逐步加大和提高,对拉动内需、稳定就业都将起到长期的战略效应。

人的职业信仰由对企业忠诚转向对职业忠诚

我国长期形成的单一所有制的经济环境,使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的职业信仰偏重于企业,对企业忠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核心理念。当社会进入市场经济后,人们越来越感到企业的体制、机制发生较大变化时,员工也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工作一辈子,员工的职业信仰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权力与群众利益、短期行为与长期规划、小团体利益与法制之间发生矛盾时,职业人的良知和道德开始醒悟,信仰与忠诚开始重新选择。例如企业会计做假账;三鹿奶粉出现质量问题等都属于职业人的信仰和忠诚度出了问题。这些反面案例清醒地告诫人们:人离开了企业对企业的忠诚也就不存在了,忠诚职业才是职业长青树的根,越来越多的人把职业标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职业发展作为职业信仰的追求。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更多的人意识到职业寿命的长短是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开始对企业无限忠诚转向对职业的深度思考。把职业当学问去研究,当事业去奋斗,当艺术去追求,当娱乐去享受成为人们对职业忠诚产生的新理念。

实践证明,对职业忠诚是职业理念革命的一种表现,是职业人在更大的发展空间的一种科学选择,也是职业人在经济全球化当中的职业定位。对企业忠诚转向对职业忠诚的理念变化,带出了一大批职业能手、职业标兵、新职业的创造者和领军人才。对职业忠诚才能把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作为长期职业生涯设计和实践;对职业忠诚才能帮助所服务的企业提升业绩和品牌影响力;对职业忠诚才能加快职业能力到职业道德的升华,加快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职业忠诚才能感悟到专业才是王道的社会认知和职业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专家分析,当一个人对一项事业或一个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爱好和专注点时,人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会得到更大释放,快乐工作就会油然而生。这种理念的不断放大和传播,会使各个行业的职业人更加关注职业的点与面,职业的近况与远景,职业的行情、国内发展方向和全球发展趋势,职业人就会站在更高的视野、更科学的视角去比较性的研究人与职业的辩证关系,彻底改变过去职业能力提升由组织掌控的局面,成为人人都是职业创新者。党的十七大之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四不唯,一不拘的用人指导思想,进一步的推动了职业人的这种理念更大的释放与实践,可以清醒的看到,对职业忠诚的理念已成为我国人目前最时尚的思想。

人的职业认知由身份社会转向能力社会

身份是对即有利益、地位的固化,一经确定很难改变,身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社会认识与职业认识是以身份为衡量标准的,从城乡两元结构上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从僵化的人事制度上分为干部与工人,从所有制上分全民所有制职工与集体所有制职工。身份社会严重地束缚了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人的平等竞争自由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八十年代后期,身份社会开始解冻,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涌现出了市场经济培育出来的新人,人们的社会认知开始由单一的身份逐渐转为能力取向,经济组织的用人观念也逐渐由看学历转为看能力。能力社会的出现给社会用人的观念、识别人的思想、看人的视觉、尊重人的视角都带来了新的变化,职业人开始在个人能力提升、职业能力投资,职业生涯设计围绕人能力提升的中介机构、民营培训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就业力、沟通力、适应力、领导力的一些新名词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能力社会的转变和确立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所在,各行各业的职业人关注职业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匹配已成为职场当中热门话题。

十年前,企业用人把学历、户口所在地放在前面,用人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清醒地意识到,选人的标准应以适合、管用为主,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把干过什么,干成功过什么放在了选人用人的首位,能力、潜力、创造力、学习力、沟通力成为选人的五大标准,企业选人指挥棒的调整,带动了职场新变化,职业能力提升成为职业人终身的任务。

人的职业偏好由干一行爱一行转为爱一行干一行

愿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你搬这是计划经济时代职业选择的标志性语言,人们对工作的选择性很小。八十年代,找工作个人意愿必须无条件服从组织需要、领导的安排。大学生毕业包分配、职工调转工作、调配岗位、安置就业。

人事工作中就业一趟车,调资一个令,调转一张信,退休一刀切是人事工作的基本模式。九十年代中期,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人力资本投资由国家转为个人,职场开始出现了职业偏好与职业选择的新名词,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爱好,开始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研究自己的职业方向。由于新职业的不断出现,老职业的逐渐淘汰,人们开始意识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行业,爱好选择职业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八十年代后期,大批量的民营经济和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也给求职人带来更大的选择空间,我国各级政府由管制型、包揽型转为服务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在这样一个政策背景下,我国从业人员开始真正意义上从自我爱好、自我专业、个人特点出发选择行业和岗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职从业人员当中按自我意愿选择岗位的占80%以上,这样一种工作的选择,极大的激活了人力资源个人元素的活力和创造性,每一个人都基本能按自己的意愿设计职业、选择职业,职业创造性、职业能力和从业人员整体队伍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的价值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长期以来,我国的知识分子习惯于将知识深化,不善于将知识转化,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少数知识分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草沫,知识分子自身的价值很难在社会和市场中显现,人们把自身价值的社会体现视为一种不道德现象。

七十年代后期,南京的一名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为街道小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被定为有罪,引起了全国性的关注,人才的价值怎么体现,在当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八十年代初,人才的价值怎么体现,知识转化合不合法,社会出现了不同的认知。经济敏感最强的上海开始破冰,出现了星期天工程师为代表的兼职群体,并迅速的向其他城市扩张,知识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思想已经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所替代。

中央的科技工作会议带来的科学春天,唤醒了中国科技人员、知识分子,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搞活、放开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政策,为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兼职提供了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八十年代中期,上海的人才柔性流动开始被人们所认可,不迁户口、不动工作关系、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兼职服务的群体越来越大,由于这样一个群体的迅速增长,中心城市的科研力量、技术和科研资源迅速转化成周边小城镇、中小企业的技术产品转让,创新型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指导、管理咨询,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科技基础和原发动力。

回顾三十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清醒的看到,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意义上调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内在能量,提升人力资本的应用率和转化率,真正意义上盘活人力资本的稀缺资源,放大能量为经济发展助推才是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性举措。

人的职业薪酬由按劳分配转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研究原子弹的不如买茶鸡蛋的、缝肚子的不如缝裤子的,人才价值与价格相背离的现象在我国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社会分配按劳取酬的单一模式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实质性的改变。

由于参与生产经营以及创造价值的要素不仅仅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职业薪酬思想开始被更多的人认可,一部分有价值、有能力、有领军作用的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成功道路,中国的工资制度由封闭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统一体制开始解冻,用人自主权、薪资制定自主权、考核权逐步下放到用人单位,中国的分配制度从大锅饭开始转向分灶吃饭,按劳取酬,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经济组织和个人开始越来越清醒认识到,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就能转换成社会价格和薪资体现,由于分配制度的逐步多元化、市场化、科学化,经济组织根据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把人分成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开始重新界定不同层级、不同职位、不同责任的薪资结构和薪资体系。打破分配上大锅饭的分配体制,真正意义上起到了激活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催生高素质群体快速成长的新体制。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不养懒人、激励庸人、奖励能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的职业能力提升由阶段性培训转为终身学习

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以师傅代徒弟的方式运行的,以出徒为标志。这样一种职业能力的提升带有阶段性、狭隘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组织由单一国有体制转为多种经济体制共存,加之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设备的大量涌入,使我国职业人能力提升由过去单一的师徒关系,转变为多元化、社会化、区域化。九十年代初期,职业人由于受发达国家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影响,逐步开始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局限性和狭窄性,人们开始规划自己的年度职业提升计划和终身职业能力提升计划,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开始利用社会培训资源、网络培训手段、业余时间学习等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职业人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到20xx年,用在职业能力提升的费用,个人由总支出的2%提升到10%,组织由0提升到5%,这一数字还有继续提升和快速发展的势头。理念的转变,带给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职业在快速发展中,个人的职业寿命长短与自己的职业能力关联最大,越来越多的人把提升自己职业能力作为终身的主题。

人的职业变化由组织分配转为双向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人力资本投资由国家开始转向个人,学什么专业、到哪个城市读书、参加什么样的职业培训班由过去组织说了算转为个人行为,人们选择工作由单一选择、被动选择,转为双向选择、协商就业。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求职择业的双向选择已经成为就业的基本模式,大学毕业后不包分配的政策出台后,进一步推动了双选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接近二十年的求职择业体制的实践证明:双向选择极大的调动了劳方与资方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增强了两个主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带来的积极效应有三个方面:第一,就业依靠和依赖政府,转为找市场、找机遇;第二,激发了两个主体的博弈能力和战略观念,从社会层面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增加了必须学习、必须思考、必须提升的客观环境;第三,双选提高了人才使用率和人才效益。

双向选择带来了中国就业人口的区域大流动,凸显了中国人口红利拉动经济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大中城市由于双选体制带来的职业人流动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xx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流动人口660万人,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外来人口。

人的职业考核由模糊评议到量化证据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上班像休息,休息像上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外国人看中国职业人的基本认识。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工具开始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开始在引进、消费、运用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和工具的同时,创造性地研发出适应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等考核方法的引进及指纹打卡、工作日志等带有纯量化、纯技术的考核方法引入到经济组织后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实证证明,管理理念和考核方式的转变会触动人们更好地约束自己、开发潜能,会更有说服力地为薪资的分配、晋升的依据提供有利的参考。目前,我国经济组织当中由模糊考核到量化考核已经完成了实质性的转换,先进的管理思想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走出了初级阶段,向更成熟的管理迈进。

人的职业发展由人力资源扩张转为人力资本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处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劳动力物美价廉被世界发达国家所看好。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政府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处于世界生产链低端的加工服务既缺少定价权,更缺少产品的主控性,经济增长模式落后。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生产模式转变,进一步加大了自主创新的投入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劳动者开始意识到提升自身技能、提升职业创造性,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是职业生涯的目标,中国家庭和中国职业人开始出现历史上首次大额度的向自我、向孩子的人力资本提升投入。中国出现了出国潮、考大学热、考职业资格热和参加各种能力培训热的现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的整体素质提升的自我开发的社会形态。二十几年的变化,中国已经呈现出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这种转变势头迅猛、总量偏大,已成为劳动者的自我愿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各领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追根溯源都应该归纳到人的思想变化带来了行动的变化,出现了国家的变化。

fwr816.com阅读分享

职业规划十大图书推荐


职业规划十大图书:

1、《赢在性格》

奥托克劳格的书,系统的讲解了MBTI的理论及应用。如果你想了解性格的话,这是本不得不读的好书。MBTI的测评在我看来也是测评界最优秀的性格测评之一。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是如果你能耐心读完,不光在职业选择上会帮到你,甚至可以在恋爱、销售、与人沟通等各各生活方面给你帮助。

2、《请理解我》

另一本MBTI 的书,与其看星座书,不如看MBTI。

3、《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这本书也是经典之作,是盖洛普公司的两位高管所作,最新出了一本《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它的核心观点在于,认为人们应该去识别天生才干,而不是去尽力弥补弱点。中国学生一般都被训练成了自身的弱点专家,可是问他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喜好,多数人都会困惑,这本书的实际指导意义并不大,但是在思路启发上是革命性的。

4、《选对池塘钓对鱼》

为什么美国的铁轨间距是4英尺8.5英寸,因为最早是英国人设计的,英国的铁路间距如此;为何英国的铁轨间距是4英尺8.5英寸,因为英国的有轨电车轨道间距如此,而英国的铁轨设计者就是有轨电车轨道设计者;为何有轨电车轨道间距如此,因为英国的马车轮间距如此;为何英国的马车轮间距如此,因为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战车轮间距如此;为何古代战车轮间距如此,因为两匹马的屁股距离如此。

这就是路径依赖现象,职业生涯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我们选择了马屁股,我们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4英尺8.5英寸宽。虽然我们并不满意这个宽度,但是却已经很难从惯性中抽身而出。这本书是帮助你如何选对你想去的公司的一本好书。

5、《幸运绝非偶然》

约翰D.克虏伯的书,偶然事件的倡导者,应该是对现在国内过分强调职业规划路径问题的最大冲击。看完这本书,估计很多职业规划大赛的冠军都要吐血。写的很实在,让人们看到职业规划绝不是简单构想出三年干什么,五年干什么,十年当个CXO。而是给人更多的启示和方向感。如果有人觉得职业是不需要规划的,因为规划不靠谱,那么可以好好读读。同样是不靠谱,但是明显人家要靠谱很多。吐血推荐。

6、《绕道而行》

职业规划绝不是过分强调让人走直线,因为人生的丰富的,我们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绕道而行有时候却是一种智慧,绕道而行不是一条路的终止,而是原来的人生道路的延续,只是出现了一个必要的曲折,绕了一个必要的弯。也许他能给很多认为自己误入歧途的一些解脱,其实人生没有什么对与错,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一时候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中国人写的书,小故事大智慧,一定要看。

7、《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老师多年来与中国大学生对话的心血凝结之作。这本书有很好的思想和理论体系,相信上进的中国大学生们早已人手一本。

8、《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在求职书里面,我觉得这本书是最接近于圣经的。第一版出现大概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几十年来,不断修订,甚至加入了互联网求职的最新内容,今天这本书在书店里还可以买到,中信出版社出版,它的总计销量达到700万之巨,可是在国内好像并不太火。这本书是我思考求职问题的启蒙书,我惊叹于一个人可以把求职问题研究到那种程度。

9、《外企高薪职位面试指导》

这本书分为上下册,可谓是外企求职指导大全。甚至后来增添了行业分析的部分,包括投资银行是干什么的,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发展路径;咨询公司是做什么的,Marketing、Sales、HR、pR是做什么等等,对于求职文化和职场规则不甚了解的学生,在这本书里可以得到多方面的丰富信息。

10、《毕业不失业,职业生涯步步高》

这本书是天涯论坛超人气作品,点击率将近30万人次,跟帖3000多篇,文笔朴实,深刻,发人深思。诚如天涯网友顶帖所声: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会少走很多的弯路。每一个希望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人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

这两本都是过来人给大学生的一些最好忠告,如果你看够了那些给大学生的32个忠告之类的文章,就好好来读读他们吧。书是需要用心的读,忠告是用来记住的而不是仅仅用来转载的。

最后再推荐一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相信对你的职业规划同样有启发。

学生职业规划的十大错位


1、错把理想当目标

理想是什么?这在大学生眼里是个很陌生的字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显得越来越成熟,已经把已经把理想当作了儿童的专利而远离自己的头脑。即使有一部分人有理想,也把理想错当成了目标。

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的最终表现,在职业上的职业理想更多的表现为是某个具体的职位,如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你要干的人力专员,人事主管等职位就是实现你职业理想的职业目标了,而很多大学生却只是着眼于职业理想,而不去实现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那职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了。这就好比你要盖十层楼,但在真正的执行时你却不想盖前九层,你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在你么梦想十层时你的梦也就从而落空了。

所以说,在大学生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如有的人希望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成为世界首富,成为国家主席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理想,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是世界首富的,国家主席的。(除极少数的外。如英国,即使是继承的,那他的先辈也是白手起家的,而其后代只不是幸运罢了。)所以,在职业发展上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们的大学生却把职业理想仅仅当作了理想,甚至很多人将理想转化为目标。目标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是我们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但悲哀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整天喊着要实现职业理想时,却没有把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更没有去把转化的职业目标实现,最终,宏大的职业理想转为职业空想了。

2、错把手段当目的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决定要去饭店吃饭已款待光临我们的朋友,所以,你会煞费苦心的想着去和朋友吃什么,你想啊想,算啊算,想了一个又否定一个,你会为此而付出许多想法,但你却忘了,你款待朋友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初你不就是为了交流友情吗?而吃饭只是表达友情的一个手段而已,但你却在手段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我们大学生在这个方面也会犯下这看似简单但却事实在在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错误。

在我们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我们要看看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职业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当我们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去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段时,很多人已经是在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了。他忘了我们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了,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或者为了做事而做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把我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弥补,但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学习,或是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上下很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学习不要玩等,这些统统都已经偏离了他学习的目标了,而在这些无关因素的考虑上已经不是他要学习的目的了。

3、错把途径当结果

实现职业目标会有很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在实现职业理想上会有多个职业通路,每个职业通路都是不同的职业因素的组合,这些职业通路虽然都可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在时间、时机、难易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这就如,你知道有多少条道路可以通达到职业理想,这是知识;而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来向职业理想奋进时这就是智慧。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时,重要的是在综合分析自己的情况下总结出不同的道路,在结合职业环境及可用资源等因素来做出最优的职业通路选择,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综合因素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途径,选择最佳途径是为了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

只有实现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只要这个最终结果一天没有实现,我们就不能懈怠。如有的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这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而服务的。但有些大学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的意识和冲劲了,最终销售主管就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了,那他的销售总监梦就自然落空了。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追求上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要找一条最近的道路去罗马!

4、错把行业当岗位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其实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

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不能做建筑行业的所有工作?其实他根本不能,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而最终录用他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没有企业目标还可以,但若没有岗位目标,他又可以做什么呢?又能做好什么呢?要知道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如果你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又怎么会录用你呢?当大学生把行业当作要应聘的岗位时,暴露更多的是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所以他们在求职时把希望更多放在了广撒网,捞大鱼,以为机会会更多,实则别人都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又怎么给他机会呢?

从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职业世界的知识,甚至是职业世界的常识。行业和岗位是不同的,行业是最大的国民经济因素,而岗位是大学生你要效力的具体职位,具体位置,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就具体的岗位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工作时其实要搞定的是具体一个应聘岗位,只要大学生掌握了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胜任了工作要求,那就是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的。当然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圈子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你就要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动态和这个行业中一流的企业的动态,这样你就可以在圈子中得到稳定的发展的了。

5、错把就业当择业

校园中广泛流行宣传的先就业后择业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我们都知道人的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选择职业上,而耽误了在适合职业上的奋斗时间。简单的说,如果我们把人的职业生涯的成功归纳为是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在职业上有所作为的话,那这两个因素的总和就是人的总的职业生涯的时间,而大学生呢?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学生没有把选择适合的职业更多的放到大学时代,而是转移到了毕业后,而大学时代也是可以并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时间了。

其实在我们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就是说,在职业发展上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 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路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6、错把择业当专业

在大学生就业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在选择职业时会拘泥于所学的专业。其实在专业相关性的角度上来说,选择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当然对职业前程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出现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一开始选择的专业就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等内在适应性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读的专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其本人的,如果这第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接下来的第二个选择,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只有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所学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我们没有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高考时我们因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规则而错选了专业,那在大学毕业时的选职业就是我们第二次给自己新生发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说,如果我们当初所学的专业不能够满足我们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完全可以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再次给自己与理想接近的选择。

7、错把专业当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时,他们的简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能力或特长栏上会把所学专业及课程写上,这体现的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是他们把所学的专业当作了自身的一种能力。

其实,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蕴涵着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却是盲目和无奈。专业只是一种知识,一个社会分工的特定领域的系统集成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但它却不是能力,更不能够代表什么,当然,在理论的学习会有一些解决实际操作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你专业的全部,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再加上教材的落后教法的死板都给实际不多的能力部分达了折扣。所以大学生在制作简历时,不要说你的专业学了什么,更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而是要先看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你日后要从事的。

能力,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但并不是说,你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理论知识,最多是个储藏库的作用,但可以拿出多少,运用多少就看能力了。打个比喻来说,没有人比百科全书知道的更多了,但你却没有看到它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吧!

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是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它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就是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8、错把知识当技能

这个误区在于大学生把掌握的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当成了操作的技能,或是混淆了两者间的区别。

其实,你具备了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些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的级别更是要一定的不同。而企业在招聘更注重的是你的实际技能,而不是你所获得的证书,当然了,没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你也不会通过考试拿到证书。我们这里有袄强调的是,在简历中你最好把级别的理论认证用实际的数字或事例来说明,如:你可以把外语水平描述为翻译了一些外文文章,或是曾与外国游客对过话等,把计算机水平换算为每分钟打字80个, 可以操作并可以制作一些办公文档这样更具说服和直白的表述。所以在我们应聘目标岗位时,就不要再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当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了。其实做任何的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你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技能时我们才可以安身立命,才能够谋求更大的发展。

知识更多表现为你知道什么?你理解了什么?而技能则表现为你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有一技之长,我们就可以存活于世,但只拥有知识却做不到,除非你把知识当作你向学术领域发展的砝码。但目前的许多大学生缺少岗位所要求的必要操作技能,而且他们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当企业询问他有何技能时,他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回答上来了,结果自然就被淘汰了。

9、错把兴趣当工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一些得以娱乐放松的方式,但现实中却有些大学生却把这种兴趣爱好作为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或者被兴趣爱好所左右,在找工作时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关就不找或是以此为借口来推脱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这种误区在十分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其实,兴趣爱好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在兴起爱好中我们找到了事业、爱情、休闲三者间的平衡,才不会由此产生人生的不快。而一旦当把兴趣爱好作为工作后,我们人生的三角平衡就被打破了,由此你就会感到一定的烦躁,通常当你把兴趣定位于工作时都是很辛苦的,因为你已经把休闲转变为工作了,没有休闲的情况下会加速你对所从事的各工作的厌倦和讨厌的。这个世界,能真正的把兴趣爱好当作工作的职业或许只有这样三种人:科学家、艺术家和妓女。从中可见能把兴趣和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

其实兴趣、爱好真的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上,我们要知道,喜欢是一回事,胜任是一回事,选择又是一回事,可以说,按照自己的兴趣所选择的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和发展的程度,但其也不是绝对的影响因素。所以说,影响我们选择职业与胜任工作的不是兴趣、爱好或者性格,这些内在因素最多是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却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及能否做成,只不过你要付出的更多而已。但如果你把兴趣爱好与工作职业合一了,你就忍受工作中的更多寂寞和孤独,而你也要找到另外一种平衡的方式,否则你的心理将不堪重负产生一定的职业心理问题。

10、错把经历当能力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但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的能力。因为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经历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

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经历只能说明你曾做过什么事,搞过什么活动,是一种过程性分散性的实践活动的时间上的总结。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你是把事情做的怎么样,做的有什么成果的一种结果性总结。由经历到能力是需要一个转变的,也就是说经历仅仅提供了一个增长能力的平台,但至于能否转化为能力就是个未知数了。

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相对专注的做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得到专一的发展;要么是你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注意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总之,经历并不一定就是能力。所以,给我们大学生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不相关的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所期望的能力。

“改革开放,巾帼建功”观后感


改革开放,巾帼建功观后感

12月18日下午,全国妇联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举办改革开放,巾帼力量网络访谈。5位重量级嘉宾与广大网友一起,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思考体会,共话40年改革进程中的巾帼故事,立足新起点,共同唱响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实践,坚定不移跟党走,奋力建功新时代的巾帼之歌。她们是积极投身改革洪流,在各行各业奋力拼搏的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她们身上彰显的是为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奉献智慧和汗水的磅礴巾帼力量。作为乡镇妇联组织,当看到在100名改革先锋名单中,有11位优秀的女性时,我们倍感自豪,也思想考良多。

1、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妇女和男性同等的发展机会。

在党中央和全国妇联的关心下,女性在接受教育、就业和参政议政等各个领域获得不低于男性的同等机会,妇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涌现了如屠呦呦、张月姣、樊锦诗、刘洋等一批杰出的女性,她们在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成为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奋斗者!

2、继续当好妇女群众的娘家人,积极为她们奔走效力。

看了网络访谈后,我们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十分自豪,很荣幸自己能够有机会给身边的姐妹服务。作为乡镇妇联组织,我们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维护农村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妇女建功创业,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平安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关爱妇女健康。我们要以更实的举措,真正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

3、抓好妇联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妇女干部综合素质。

鼓励镇、村妇女干部多读书看报,积极参加市妇联组织的培训、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构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有实力的妇联干部队伍。通过参与镇计生办每月的女性专干例会,掌握各村妇女干部工作情况,利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开展女干部座谈会、女性健康宣传活动,增强妇联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富人的十大特质


你知道富人为什么富吗?你想成为富人吗?那你就具备富人的特质吧。

一、富人心想更富。富人通常都不认为自己富,因为富人有机会看到比自己更富的人,所以不敢夸富,只想与他更富的人比,富人想更富。

二、富人更加固执。富人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更有坚持已见的固执精神,有自己的自信和自己的准确判断,而不是卤莽和闭塞,他们虽然遭遇很多的反对而能够坚持自己的有效见解,并且坚持不懈的作下去。快乐罗兰创立快乐公司,是一家填补7岁到12岁女孩市场的公司。创立时员工一致反对为女孩配套的书籍,认为没有用。但是罗兰坚持认为这是开启美国女孩的成功之们,在随后的五年里,美国女孩的营业额以每年5000万美圆的速度增长,最终达到了3亿美圆。固执的罗兰最终成了富甲天下的富婆。

三、富人把握灵感。富人总是能从琐碎的生活中寻找机遇和灵感,并能很好的把握和实践。灵感总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富人能很好的把握,而穷人则很容易放弃。直接面向顾客的销售是迈克尔、戴尔12岁时的偶发的灵感。他把握住了并用于经商实践,从而使他成为销售领域内的佼佼者。

四、富人自己创业。富人找点子或有了发明喜欢自己创业。富人创业是一种自信,是能够把事情做好的决心。说明他有更大的追求和拼搏一把的劲头。

五、富人富人圈子。富人形成了自己的富人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部分是富人和有智慧的优秀人,他们在一起,交流生意,探索致富之道,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富人和富人和有智慧的人在一起,没有办法变的不富。

六、富人偏爱赞美。富人都喜欢由衷的赞美,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赞美是一种产出大于投入的投资。给人以赞美甚至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付出,但却可能得到绝对超值的回报。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性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人赞美和尊重。渴望赞美是每个人内心里的一种最基本的愿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尊重,哪怕这种渴望在别人看来似乎带有点虚荣的成分。所以富人懂得激励员工和讨好顾客的最好方法就是赞美,赞美,再赞美。

七、富人偏爱聆听。心理学家认为:聆听可以帮助人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聆听所致,信成所在。所以聆听作为一把神奇的钥匙,往往被富人用来开启财富的芝麻开门。吉拉得他曾经在一年内推销出1425部汽车,他对于不善于聆听成不了好推销员深有体会。

八、富人偏爱微笑。因为富人懂得,迷人的财神就是微笑。笑口一开财富自然来。希尔顿对服务员的每一天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对顾客微笑了没有?微笑使人产生信任和亲近感,而这两者正是生意的润滑剂。

九、富人逆流而动。富人喜欢逆向操作,人取我弃,人弃我取是富人的常技。经济泡沫这个词,就是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开始的。当时在17、18世纪的时候,由荷兰开始兴起郁金香热。郁金香抄到离谱的价格,这时一批低价格进货的商人激流勇退,成为真正从泡沫中,从潮流中获利的人。而更多的人却卷入了破产的泥潭。

十、富人没有不可能。很多人不敢尝试创业,不敢大胆投资,不敢,是因为他们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而在成功富人的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成功学大师拿破伦、希尔把字典里的不可能这个词剪掉,从此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而他也成了成功学大师。

职业规划十大原则


大学生临近毕业前需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一份方案,以利用今后事业的成功发展,也就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为自己的事业发展铺出一道行之有效的道路。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原则有哪些呢?

原则一:【全程原则】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的考虑。

原则二:【变动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依循环境的变化而作调整?

原则三:【实际原则】实现生涯目标的途径很多,在作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特质、社会环境、组织环境以及其它相关的因素,选择确实可行的途径。

原则四:【挑战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挑战性,还是仅保持其原来状况而已?

原则五:【合作性原则】个人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是否具有合作性与协调性?

原则六:【一致性原则】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原则七:【可评量原则】规划的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规划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

原则八:【清晰性原则】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

原则九:【激励性原则】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能对自己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原则十:【具体原则】生涯规划各阶段的路线划分与安排,必须具体可行。

关于农村的改革开放社会实践报告


导语: 大学毕业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调查原因:

1、经济收入增加了,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在7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到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

2、物质生活提高了,各种生活生产用品的出现,给人民带来极大的方便,农民告别草危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全乡人民的物质生活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精神财富丰富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政府加大了教育财政拨款力度……;

4、社会救济制度完善了,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在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之内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具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

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 三人两个卫生间。以前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一家两台大彩电。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家中有了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 出门跟着轮子转。以车代步?绯上质担不少人家还拥有了私家车?

电话装在兜里边。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 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 奶奶也把婚纱穿。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客人来了不做饭。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

的也上“大排档”。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退休大妈会“操盘”。退休老人炒股票的不在少数,有的还成了高手老手,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当然实践中也是“被套”的占多。

男女征婚“网”上见。传统的“媒婆”已失业,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报刊上征婚启事铺天盖地,近来干脆在电视上、互联网上“推销”自己。 婚前先把“合同”签。现在的年轻人又浪漫又实在,既有鲜花、美酒、烛光晚餐,又有AA制甚至“财产公证”等等,以防日后不测。

买车买房敢贷款。超前消费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贷款买房买车行情看涨。

大学毕业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休闲花钱买流汗。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买流汗方兴未艾,双休日各运动场馆挤满了人,不少人还买了“月票”。

高雅音乐露天演。被称为“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开始走进普通市民中,近年厦门等城市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露天演奏会。

走出国

门看新鲜。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很多人还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洋荤。

老头老太舞翩跹。当年最反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老人,现在舞跳得最欢,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园扭起来了。

男人也进美容院。连男人都讲究起化妆美容来了,女人就不必说了。

调查总结:

最近这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比较好,经济增长比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快,和这个是直接有关的。所以讲城市经济或者讲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紧密相连了,农村经济发展得好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发展好,又使得国家有更多财力解决农村的基础建设,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再一次证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改革开放30年,农村改革30年,农村变化举世瞩目,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辉煌的成就。

职业规划中常见的十大错误


1、错把理想当目标

理想是什么?这在大学生眼里是个很陌生的字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在现实利益的冲击下显得越来越成熟,已经把已经把理想当作了儿童的专利而远离自己的头脑。即使有一部分人有理想,也把理想错当成了目标。

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结果的最终表现,在职业上的职业理想更多的表现为是某个具体的职位,如你的职业理想是人力资源总监,那你要干的人力专员,人事主管等职位就是实现你职业理想的职业目标了,而很多大学生却只是着眼于职业理想,而不去实现各个阶段的职业目标,那职业理想也就无从实现了。这就好比你要盖十层楼,但在真正的执行时你却不想盖前九层,你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但在你么梦想十层时你的梦也就从而落空了。

所以说,在大学生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如有的人希望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成为世界首富,成为国家主席这些看似很难实现的理想,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是世界首富的,国家主席的。(除极少数的外。如英国,即使是继承的,那他的先辈也是白手起家的,而其后代只不是幸运罢了。)所以,在职业发展上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我们的大学生却把职业理想仅仅当作了理想,甚至很多人将理想转化为目标。目标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是我们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的阶段划分。只有把宏大的职业理想转化为无数的可实现目标,我们的职业理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但悲哀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整天喊着要实现职业理想时,却没有把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更没有去把转化的职业目标实现,最终,宏大的职业理想转为职业空想了。

2、错把手段当目的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决定要去饭店吃饭已款待光临我们的朋友,所以,你会煞费苦心的想着去和朋友吃什么,你想啊想,算啊算,想了一个又否定一个,你会为此而付出许多想法,但你却忘了,你款待朋友的目的是什么了,当初你不就是为了交流友情吗?而吃饭只是表达友情的一个手段而已,但你却在手段上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我们大学生在这个方面也会犯下这看似简单但却事实在在的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错误。

在我们把职业理想转化为职业目标后,我们要看看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职业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了做事的目的。当我们抱着实现目标的心理去选择不同的操作手段时,很多人已经是在为选择操作手段而选择操作手段了。他忘了我们选择操作手段是为了什么了,从而导致做了事却没有实现目标,或者为了做事而做事。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把我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弥补,但往往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在学习,或是在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上下很大的功夫,还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要学习不要玩等,这些统统都已经偏离了他学习的目标了,而在这些无关因素的考虑上已经不是他要学习的目的了。

3、错把途径当结果

实现职业目标会有很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通路,在实现职业理想上会有多个职业通路,每个职业通路都是不同的职业因素的组合,这些职业通路虽然都可以实现职业理想,但在时间、时机、难易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这就如,你知道有多少条道路可以通达到职业理想,这是知识;而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来向职业理想奋进时这就是智慧。

所以,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时,重要的是在综合分析自己的情况下总结出不同的道路,在结合职业环境及可用资源等因素来做出最优的职业通路选择,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综合因素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途径,选择最佳途径是为了更快的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从而最终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

只有实现了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结果,只要这个最终结果一天没有实现,我们就不能懈怠。如有的同学的职业理想是销售总监,他选择这个晋升轨迹:销售代表、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销售经理-》销售部经理-》销售总监。这个途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实现销售总监这个结果而服务的。但有些大学生在做了销售主管后,就没有向区域销售经理的意识和冲劲了,最终销售主管就成了他追求的职业结果了,那他的销售总监梦就自然落空了。

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追求上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要找一条最近的道路去罗马!

4、错把行业当岗位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许多大学生的求职 简历 上这样写着,求职意向: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市政工程公司,与建筑相关的公司,其实他求职的是建筑这个行业。

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不能做建筑行业的所有工作?其实他根本不能,其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最擅长做什么。而最终录用他的是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岗位。没有企业目标还可以,但若没有岗位目标,他又可以做什么呢?又能做好什么呢?要知道企业录用的是能够胜任具体岗位的员工,如果你不具备岗位的任职资格,那企业又怎么会录用你呢?当大学生把行业当作要应聘的岗位时,暴露更多的是大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所以他们在求职时把希望更多放在了广撒网,捞大鱼,以为机会会更多,实则别人都不知道他能做什么,又怎么给他机会呢?

从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职业世界的知识,甚至是职业世界的常识。行业和岗位是不同的,行业是最大的国民经济因素,而岗位是大学生你要效力的具体职位,具体位置,其实大学生的就业是就具体的岗位的,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工作时其实要搞定的是具体一个应聘岗位,只要大学生掌握了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胜任了工作要求,那就是可以解决就业的问题的。当然了,如果你想要在这个圈子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你就要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动态和这个行业中一流的企业的动态,这样你就可以在圈子中得到稳定的发展的了。

5、错把就业当择业

校园中广泛流行宣传的先就业后择业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我们都知道人的职业生涯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选择职业上,而耽误了在适合职业上的奋斗时间。简单的说,如果我们把人的职业生涯的成功归纳为是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在职业上有所作为的话,那这两个因素的总和就是人的总的职业生涯的时间,而大学生呢?在这个问题上就是,大学生没有把选择适合的职业更多的放到大学时代,而是转移到了毕业后,而大学时代也是可以并完全可以解决这个职业选择的问题,这就无形中延长了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时间了。

其实在我们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并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就是说,在职业发展上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

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路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6、错把择业当专业

在大学生就业时我们会看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在选择职业时会拘泥于所学的专业。其实在专业相关性的角度上来说,选择与专业比较相关的职业当然对职业前程有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出现的问题是,大学生在一开始选择的专业就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等内在适应性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读的专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其本人的,如果这第一个选择就是错误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坚持接下来的第二个选择,否则就是错上加错。

其实,只有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所学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我们没有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如果说高考时我们因不了解自己不懂得规则而错选了专业,那在大学毕业时的选职业就是我们第二次给自己新生发现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说,如果我们当初所学的专业不能够满足我们的理想和追求,那我们完全可以在毕业选择职业时再次给自己与理想接近的选择。

7、错把专业当能力

在大学生求职时,他们的 简历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能力或特长栏上会把所学专业及课程写上,这体现的一个很明显的误区是他们把所学的专业当作了自身的一种能力。

其实,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蕴涵着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却是盲目和无奈。专业只是一种知识,一个社会分工的特定领域的系统集成的理论知识及方法,但它却不是能力,更不能够代表什么,当然,在理论的学习会有一些解决实际操作的方法,但这并不是你专业的全部,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再加上教材的落后教法的死板都给实际不多的能力部分达了折扣。所以大学生在制作 简历 时,不要说你的专业学了什么,更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而是要先看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你日后要从事的。

能力,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但并不是说,你具备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理论知识,最多是个储藏库的作用,但可以拿出多少,运用多少就看能力了。打个比喻来说,没有人比百科全书知道的更多了,但你却没有看到它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吧!

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是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它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 求职简历 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就是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8、错把知识当技能

这个误区在于大学生把掌握的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当成了操作的技能,或是混淆了两者间的区别。

其实,你具备了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达到了一些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下的级别更是要一定的不同。而企业在招聘更注重的是你的实际技能,而不是你所获得的证书,当然了,没有一定的技能水平你也不会通过 考试 拿到证书。我们这里有袄强调的是,在简历中你最好把级别的理论认证用实际的数字或事例来说明,如:你可以把外语水平描述为 翻译 了一些外文文章,或是曾与外国游客对过话等,把计算机水平换算为每分钟打字80个,可以操作并可以制作一些办公文档这样更具说服和直白的表述。

所以在我们应聘目标岗位时,就不要再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当作岗位要求的操作技能了。其实做任何的一个岗位工作,除了要求你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而只有当知识转化为技能时我们才可以安身立命,才能够谋求更大的发展。

知识更多表现为你知道什么?你理解了什么?而技能则表现为你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有一技之长,我们就可以存活于世,但只拥有知识却做不到,除非你把知识当作你向学术领域发展的砝码。但目前的许多大学生缺少岗位所要求的必要操作技能,而且他们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当企业询问他有何技能时,他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回答上来了,结果自然就被淘汰了。

9、错把兴趣当工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一些得以娱乐放松的方式,但现实中却有些大学生却把这种兴趣爱好作为选择职业的关键因素,或者被兴趣爱好所左右,在找工作时发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关就不找或是以此为借口来推脱自己不想做的工作,这种误区在十分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

其实,兴趣爱好是我们享受生活的方式,在兴起爱好中我们找到了事业、爱情、休闲三者间的平衡,才不会由此产生人生的不快。而一旦当把兴趣爱好作为工作后,我们人生的三角平衡就被打破了,由此你就会感到一定的烦躁,通常当你把兴趣定位于工作时都是很辛苦的,因为你已经把休闲转变为工作了,没有休闲的情况下会加速你对所从事的各工作的厌倦和讨厌的。这个世界,能真正的把兴趣爱好当作工作的职业或许只有这样三种人:科学家、艺术家和妓女。从中可见能把兴趣和爱好作为职业的人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

其实兴趣、爱好真的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职业。在职业发展上,我们要知道,喜欢是一回事,胜任是一回事,选择又是一回事,可以说,按照自己的兴趣所选择的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和发展的程度,但其也不是绝对的影响因素。所以说,影响我们选择职业与胜任工作的不是兴趣、爱好或者性格,这些内在因素最多是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但却不能决定我们是否能做及能否做成,只不过你要付出的更多而已。但如果你把兴趣爱好与工作职业合一了,你就忍受工作中的更多寂寞和孤独,而你也要找到另外一种平衡的方式,否则你的心理将不堪重负产生一定的职业心理问题。

10、错把经历当能力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但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的能力。因为在职业发展的问题上,经历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

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经历只能说明你曾做过什么事,搞过什么活动,是一种过程性分散性的实践活动的时间上的总结。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你是把事情做的怎么样,做的有什么成果的一种结果性总结。由经历到能力是需要一个转变的,也就是说经历仅仅提供了一个增长能力的平台,但至于能否转化为能力就是个未知数了。

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相对专注的做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得到专一的发展;要么是你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注意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总之,经历并不一定就是能力。所以,给我们大学生的一个教训就是,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不相关的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所期望的能力。

  网站地图